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傳道的職責

傳道的職責

發布時間: 2021-01-07 16:42:32

❶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什麼意思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得可貴品質。

出自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1、「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對於學生來說,教師影響到學生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

在平時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質與精神氣質去感化同學,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形成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

2、「授業」,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這是老師與家長最關心的主題。身為老師,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並採用恰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吸收與利用。如果內容有點枯燥,那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任務更好的進行下去。

3、「解惑」,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提出他們的疑惑,老師要有效地解決知識的困惑。採用恰當的方法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進而發掘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精神。對他們生活中的問題,也要注意觀察,必要的時候給出自己的建議,使他們很好的走出困惑。

在解惑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解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並使他們自己掌握一定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幫助的時候要留有空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具備三顆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

(1)傳道的職責擴展閱讀:

1、《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那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因言關中早災,觸怒權臣,被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817)從裝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參考資料:網路-師說

❷ 基督教教士職責

基督教的教士可以結婚。教士和牧師的區別就是,牧師是事奉為主,教士以傳教為主。

❸ 古人對學生職責的詩句有哪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呢請高人指教!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意思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出自《苟子》。
2、古之學者必有師。意思是:古來學習的人必須有老師教導。出自韓愈《韓昌黎集'師說》。
3、疾學在於尊師。意思是:要很快學得知識才幹,首先在於尊敬老師。出自《各氏春秋'勸學》。
4、君子隆師而親友。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師並和善地對待朋友。出自「《荀子'修身篇》。
5、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敬學。意思是:教師得到敬重,然後知識才有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視學問。出自(漢)韓嬰《韓詞外傳》。
6、師者,人之模範也。意思是;當老師的人,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
7、師道立則善人多。意思是: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則具有良好行為的人就多。出自《海瑞集'贈陳元山任古田司訓序》。
8、為學莫重於尊師。意思是:學習最主要的是尊重老師。出自(清)譚嗣同《劉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怎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問不向老師請教,最後還是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出自〔唐〕韓愈《師說》。
10、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
-----呂不韋
11、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❹ 《吞噬星空》里的主角 羅峰 跟徐欣最後怎麼樣了

在《吞噬星空》這本小說當中,羅峰和徐欣的結局是怎樣的?各位,這個話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時老百姓喜聞樂見,經常討論的話題,屬於社會熱點話題,比較接地氣,也比較能引起大夥兒的共鳴。其次,這個問題具有科普的性質。我們知道,作為文字工作者,其職責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闡述事實,澄清謬誤,引領社會輿論,起到為大眾發聲,為正義吶喊的作用。

在《吞噬星空》這本小說當中,羅峰和徐欣的結局是怎樣的?各位,據小編所知,羅峰和徐欣最後在一起了。但是,他們並沒正式辦婚禮。因為剛要舉行婚禮 金角巨獸就來了。無奈,羅峰義無反顧地去跟金角巨獸拚命去了。臨去的時候給徐欣用紗窗的鐵絲做了一個戒指。之後徐欣直接生的孩子。等羅峰迴來孩子都打醬油了,就沒補辦婚禮。

❺ 師說人為什麼要從師老師的職責能是什麼

《師說》:
一師說(話題):古之學者必有師(歷史地位)/傳道受業解惑(作用職責)
從師(闡述):人非生而知之(小話題)/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庸知年之先後(小結論)
師道(結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以上是第一段,全文總話題,「師說」。
二第二段是論述的核心部分,以對比論證為主,寫不同的師道、不同的做法,得到的不同結果。
師道:師道不傳(話題)/古之聖人//今之眾人/聖益聖,愚益愚(結論)
從師:今之眾人(話題)/對子女//對自己/小學大遺(結論)
今之眾人(話題)/巫醫百工//士大夫族/師道不復可知矣(結論)
三第三段是全文的結論,照應首段「師說」,「師不必賢於弟子」。
師說:聖人無常師(話題)/孔子從師(闡述)/師不必賢於弟子(結論)
「聖人無常師」照應「古之學者必有師」,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照應「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個段落的內容,形式上構成一種回環美(師說——從師——師道/師道——從師——師說),內容上說理更加嚴密,環環相扣,起於「師說」,結於「師說」。
四第四段只是一個交代,說明寫作緣由和目的。
全文重點說明,只有不斷學習,才會不斷提高。批判了「恥學於師」及「群聚笑之」的不良風氣。同時在對老師的作用或職責的界定上,也一直為後人所稱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關鍵是「傳道受業解惑」的邏輯關系。「解惑」即解答個別問題,「受業」指傳授系統知識,「傳道」則具有更高境界的意義,強調應用能力(素質)的形成。
一般肢解文章的方法,僅限於「解惑」「受業」,而「道」的形成則完全靠學生自己的「悟性」,明確了「三個意識」的重要意義,和「兩個單元」的一般規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傳道」,才能使學生在能力形成方面,有想對明確的思路。這一飛躍就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不再迷茫,不再困惑,不再有登天無路、下地無門的不知所措。

❻ 做為男人 我們最應該有的責任是什麼

責任是什麼?男人的責任又是什麼?最近發現自己過日子都是過一天算一天.總感覺發現少了什麼...責任?那今天就讓大家來發表下吧...(不要客氣哦)我一個屁孩那懂什麼是責任希望來訪的朋友不要筆下留情..... 我在電影里看到這樣一個畫面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一起用火柴擺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的圖形 ,女人問男人: 「為什麼你擺的男人的肩膀寬 而女孩的肩膀窄呢」 男人說:" 男人是用來承擔責任的 ,而女人通常都比較弱小 ,是需要依靠的." 所以在感情上男人的責任在於為所愛的人擋風遮雨 ,讓自己愛的人幸福 . 對於事業,男人的責任在於:讓自己的員工、同事、夥伴、朋友敢於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承擔問題 ,為周圍的人謀求幸福 ,甚至為一些人 ,一群人謀求幸福...... 下面這個雙引號的是轉帖的大家看看無妨,我是看了n遍了... "責任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又各有不同。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是什麼?朱伯儒說就是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件工作,象一個安在哪裡就在那裡閃閃發光的螺絲釘;一名教師的責任是什麼?教育先賢韓愈先生言:「傳道,授業,解惑」;一個醫生的責任是什麼?白求恩說就是使我們的病人快樂,幫助他們恢復健康,恢復力量;一個運動員的責任是什麼?姚明說就是要多搶籃板、多得分;一名坦克射手的責任是什麼,某部士官張雷說就是精確瞄準,瞬間將目標摧毀……他們受人愛戴、事業有成,無數事實告訴我們,知責是盡職的前提和基礎,失職大多緣於失責。人生一世,做人、求學、成事、立業、履職,非常有必要經常問一問自己:「我的責任是什麼?」常問我的責任是什麼,能使自己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每一個崗位都會賦予相應的責任。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工作上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降低標准,忘記責任;也有一些人取得成績、創造成果,容易忘乎所以,淡化責任;還有一些人心存僥幸,容易投機取巧、鋌而走險,把責任拋之九霄雲外。這時,如果能經常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我的責任是什麼?」就會知道,今天工作不盡責,明天努力找工作,如果是一名革命戰士,今天訓練降低一厘標准,明天打仗就增幾分犧牲,就難以履行神聖職責;取得成績,對照職責找不足,就會知道成績是職責規定的分內事,及時給自己拉響警報,消除自驕、自滿思想。所以,常問自己的責任是什麼,是一種難得的自警和自醒。常問我的責任是什麼,能使自己正確理性認識自我。責任是發展自己的機遇,責任是發展自己的手段,更是認識自我、成就自我的一個重要載體和途徑。英雄王慶平之所以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捨己救人,就是因為他平時常思帶兵之責,常想愛兵之舉,在心靈深處銘刻上「視戰士高於自己,愛戰士勝過自己,為戰士不顧自己,學戰士提高自己」的承諾,生死關頭,以身守責,可歌可泣。由此可見,自我常問責,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工作、生活、訓練中,常問我的責任是什麼,就會自知之明,自覺開展自我批評,及時發現自己有沒有放鬆思想改造,就會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正確目標,就會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所以,常問自己的責任是什麼,是一種珍貴的自尊和自愛。常問我的責任是什麼,能使自己不斷改進工作方法。責任與工作捆在一起、相得益彰。事實證明,誰責任感強,誰工作就好,方法就多,成果就豐,而有些人責任感不夠、事業心不強,就容易產生「過得去」、「差不多」、「混日子」等思想,導致精神狀態上不來,工作節奏跟不上,方法手段想不出,工作平平沓沓,毫無起色。對此,有些人不從主觀上查找失責,而是一味以客觀原因推卸責任、搪塞責任,這種現象就是嚴重失責。責任在本職工作中,干一件事,盡一份責;在職一日,盡責一天,這就是負責任。經常問一問自己的責任是什麼,就會自我加壓,自告奮勇去克服困難,想方設法糾正偏差,改進工作,創新方法,真正履職盡責、幹事創業。所以,常問自己的責任是什麼,是一種很好的自治和自修。可以這么說,自我常問責,常進步;少問責,小進步;不問責,難進步

❼ 課堂教學

傳統的觀念已把教師的職責定位於「傳道、授業、解惑」,它內含著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的傾向,在培養目標上,它指向的是「學」而不是「做」,它缺乏著一種創新意識,在深化教育的今天,這種觀念已越來越與社會發展要求相悖了。在實施新型教育中,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行為進行授課活動的教師們將面臨著時代發展的嚴峻挑戰,所以對過去的常規的課程進行深刻的變革的新課程出現了。那麼,我們中學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這次教學改革的洗禮,走進新課程呢?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深有感觸,現將體會簡談如下,希望得到同仁們進一步指教。
一、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前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題為《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教育具有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這樣雙重的力量」。長期以來,我們的許多比較沉悶,缺乏生氣,難於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激發創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傳統理解,課程內容規定了「教什麼」,教學活動則主要解決「怎樣教」,兩者楚河漢界壁壘分明。多年來教師只扮演著「執行者」和「傳聲筒」的角色,嚴格按照課程規定,亦步亦趨,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學生則扮演著「接受者」的角色,在「課程進度」和應試取勝驅動下,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拚命地在適應「課程要求」中掙扎,而學習效果則事倍功半。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人士開始對「教學大綱」所帶來的各種教育現象進行反思,最終要以「課程標准」來代替「教學大綱」,這也就迫使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緊跟時代脈搏。在「統」字模式下,我們中學歷史教師一是應該對眾多的教學材料進行選擇,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更適合本學校學生學習和資源利用;二是教師不應再去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教師即要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對教科書,進行重新認識。三是教法上,教師不能再單一地講授,而是要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對於教材,教師只能把它作為一種學習的材料。教師根據「課程標准」規定的內容領域,可增刪教科書,也可以增補課外知識,以補充教材內容,同時也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改進。總之,此次課改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上,那就是要變「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變「權威的傳授者」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二、重構師生關系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落腳點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在知識激增,信息爆炸的時代,儲存了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如何尋求和獲得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走進新課程中,必須重組師生關系。新型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將不再是單向傳遞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的關系,教師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要同學生進行各式各樣的認識交往,只有通過心靈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才能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歷史教學中,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如果簡單的把結論告訴學生,必然會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討論得出結論,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學生的能力。不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由此可見,新課程中師生關系的構建,這個過程不是說教師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發了教師進取心和創新意識,成為驅動教師的內化動力,其作用相應提高了。它要求教師在和學生進行靈活的課堂交往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生活經驗納入課堂,創生知識,教學才會富有吸引力,才能實現「教與學相長」。
三、知識結構的開放是中學歷史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途徑
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的發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變化」。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基本上是知識內容不變或基本不變的封閉型結構。教師的主要知識基本上局限於長期不變的教科書中的內容,知識的陳舊和老化已成為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障礙。要構建一個既有肉體又有靈魂的活的歷史學科知識結構,每位歷史教師隨時都要更新知識,在當今社會,誰不更新自己的知識,誰就會成為當代意義上的文盲。形勢急迫,只有不斷「充電」,加強教學業務進修,才能從傳承走向創新,從主動探知到發現新認識、新信息,在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發展間架起一座橋梁。從新課程來看,雖然形式多樣,但內容以課為單位,使教師容易忽視前後課的內在聯系,不能夠使學生形成對某個階段的整體認識,也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形成;從初中高中的銜接來看,由於初中教師不了解高中的教學要求和能力培養的目標,更不了解歷史學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學脫節。由此可見,只有通過對新知識的不斷接納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得到改造和更新。隨著知識社會化和社會知識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識的一體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走向高度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型的中學歷史教師不應是固守於一門學科的狹隘專業人士,而成為具有豐富知識的人才,對每一個歷史教師來說,科技、文學、宗教、藝術、哲學等,都應在他的視野之內,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學中,在講到外國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稱時,教師如有意識地加上幾個英文詞彙,比如black people,Instrial 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學生熟悉的詞彙,或增加媒體圖畫形象顯現,這樣在教學中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歷史和英語學習結合在了一起。雖然教師在備課中增加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但卻激發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思考的獨立意識。當然,教師在走進新課程時,知識結構的開放仍是有側重點的,它體現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辯證關系。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所謂學習方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徵的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學習者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視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而新課程的教學方式的基本特徵表現在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更多的是考慮自己怎麼上這堂課,而很少把自己當成學生來想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遇到什麼問題?在上課時,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腳本」如同演戲樣地「教學表演」,於是這些教師難以跨越傳統授課的局限性。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多強調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課標中則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相應於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上課時引導學生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在實現新課程學習方式基本特徵的前提下,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要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要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關鍵是能否將「各種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較為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師將會通過設置問題情景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參與到教學環境中來,通過實際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最終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提供成功的體驗。
為調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構建和設想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創新模式,力圖打破過去從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模式。在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原則下,在一定范圍內讓學生選擇開放性的考試內容,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揮。開放性考試在某些問題上不強調評價標準的一致性。鼓勵提出獨特、新穎的觀點,具體形式可以是:①寫歷史小論文 ②製作歷史小報 ③製作歷史小畫報 ④歷史小製作等。設想每學期初,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選擇一種考試形式,學生在製作開放式考試作品中,都將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創新。新課程強調的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種考試模式的確定,它符合了新課程的特點,必然會反饋學習方式的改進。因此,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這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新課程的實施已為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一個新抉擇,或在張揚教學質量中升華學生素質,或在壓抑質量中漠視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們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否則課程改革就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觀念的改變,新型師生關系的重塑,開放性知識結構的建立,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的任務是迫在眉睫的。

❽ 韓愈所說的教師的職責傳道受業解惑這三者究竟是什麼關系

我們有漢語。

❾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心句是什麼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
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
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
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准,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後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❿ 教師的任務,包括古代和現代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一千多年前韓愈在《師說》里講的這句話,幾乎成了教師職業的定義,直到今天,我們很多中小學老師仍然常常以「傳道授業解惑」者自居,卻不知韓老先生說的「傳道授業解惑」,本不是指的中小學老師。
韓愈在《師說》中說得很清楚:「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小孩子的老師,是教孩子讀書,掌握句讀的,並不是我所謂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人)古代所謂的「童子」,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未成年人,也就是中小學生。這些孩子的老師的工作,在韓愈眼裡,是談不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可見,今天中小學教師以傳道授業解惑者自居,並不符合韓老先生的本意。韓愈的這種態度說明了什麼呢?我想,這一方面說明了韓愈對基礎教育的輕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的清醒。我國古代的教育,基本上是成人教育,孔子的學生好像沒有未成年人,都是大老爺們。所以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都是成人教育思想,那時的教育家們,對於兒童心理和兒童的成長規律,比較生疏,也不屑於研究,這應該說是一個缺點。這也提醒我們,在繼承古代教育思想的時候,要注意有所分析、改造和取捨,不能盲目傳承。
今天的中小學教師,張口就說什麼「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比較盲目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韓愈的這種態度自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期望值不算高,相較於今日每天高喊「人文主義」的教育者們,我覺得韓愈的頭腦沒有發熱,他並不指望孩子小小年紀就能入「道」。韓愈的要求或許低了點,基礎教育確有影響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作用,但是,把「立人」的千鈞重擔都放在或主要放在中小學教師的身上,顯然缺乏合理性。

不過,傳道授業解惑這種提法,用於今日,毛病還是很大的。傳,授,解,分明是一副教師中心,居高臨下的姿態,抹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有明顯的灌輸色彩。這種教育姿態,無論在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中,都是落後的。

要「解惑」當然必須學習,但學習不等於必須「從師」,「從師」而學只是學習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離開學習就沒有老師,離開老師卻有學習。「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等於宣布學生不可能超過老師,也就等於否定了革新和創造,剩下的只有繼承。這是一種將人際關系凌駕於智慧之上的思維方式,是學習領域中的「人治」。它當然會抑制智慧的發展。這是一種封閉的思維方式,它只有單向的傳遞,沒有雙向的交流。它當然會抑制科學的進步。西方的哲人卻另有一種思維方式:「我愛老師,但更愛真理!」這是一種真理高於人際關系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開放的、雙向的思維方式。它推動了西方智慧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往事越千年。在我們的學校里,絕大部分老師至今還姓「韓」,學生還是在等著老師來「解惑」,甚至連他們的「惑」都是老師提出的,只是一種「解惑表演。」(考試不就是這樣嗎)我見到有的博士生,一接觸到和導師不同的見解,立刻噤若寒蟬,一副「若為尊師故,真理亦可拋」的架式。你看這人際關系有多麼厲害!要想鼓勵創新,只好對「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的思維方式進行改革,沒有辦法。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