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治安
『壹』 為什麼說以色列是國家恐怖主義
很簡單,因為以色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通過恐怖襲擊建立的國家。具體可見大衛王飯店爆炸案,策劃該活動的首領成了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理,副首領則成為了第六任總理。
『貳』 何為外高加索三國,其歷史及地理政治位置如何
外高加索三國指的是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
地理位置
外高加索三國指的是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
三國大體位於大高加索山、亞美尼亞高原-小高加索山、黑海和裏海之間,以山地為主,五分之三地區海拔600米以上。
黑海沿岸低地為亞熱帶氣候,年降水量達2,500毫米(巴統);裏海沿岸氣候乾燥,僅200—300毫米。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因古里河和里奧尼河,水力資源豐富。
三國主要的人口,就分布在兩海沿岸低地以及上述主要河流的河谷之中。
盡管這一地區交通如此不變(也因此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民族),但卻也是兩河-阿拉伯、希臘、波斯、俄羅斯、土耳其等多個文明和列強勢力交匯的地方,因此自古以來亦屬兵家必爭之地。
1、古代史
外高加索地區的文明史,非常之悠久。早期這一地區受到亞述等兩河流域文明的壓迫,成為一大奴隸產區,但在公元前9世紀(也就是西周中期)崛起了烏拉爾圖王國。這個王國非常強大和繁榮,也是這一地區獨特文明的濫觴。
值得注意的是,烏拉爾圖王國國民使用的語言,不屬於現在這三個國家中任何一國主體民族語言所隸屬的語系,而是業已消亡的胡里特-烏拉爾圖語系的一部分。不過,據說亞美尼亞語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烏拉爾圖語的底層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今的三個民族都是已消亡文明的繼承者。
既烏拉爾圖崛起的,是從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中西部地區遷徙而來的亞美尼亞人,以及從東部的波斯高原上遷徙而來的泛伊朗民族。而當時喬治亞人的祖先高加索諸民族,則仍然處於分散而蒙昧的部落時期。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建立了波斯帝國,很快該國的勢力范圍就囊括了整個外高加索地區。居住著古亞塞拜然人(一種伊朗語民族,與今天的亞塞拜然人不是一回事)的亞塞拜然地區自然不必說,整個安納托利亞也逐漸為波斯帝國征服。這一時期,安納托利亞的印歐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大大波斯化了,亞美尼亞人也不例外。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開啟了與波斯化剛好逆向而行的希臘化進程,安納托利亞又逐漸被希臘化,直到公元1071年。不過,語言上更接近希臘而文化上更接近波斯的亞美尼亞卻因此贏得了獨立,並在日後的歷史進程中成為了希臘文化圈和波斯文化圈之間的緩沖地帶,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民族文化特色。
進入公元之後,安納托利亞成為日益希臘化的羅馬帝國的核心領土,而在伊朗高原日益擺脫希臘化影響逐步復興起來的安息王朝、薩珊帝國也逐漸將矛頭指向了這一地區。雙方幾經拉鋸,最終使得托羅斯山以東、亞塞拜然以西的廣大區域成為亞美尼亞人掌權的緩沖地帶。
公元7世紀崛起了阿拉伯人,一度征服了外高加索,但對外高加索影響不大。隨著公元10世紀阿拔斯王朝的衰弱和拜占庭馬其頓王朝的復興,阿拉伯人最終被從外高加索驅趕出去,尊奉君士坦丁堡號令的許多地方君主國在此建立了起來。然而好景不長,拜占庭色厲內荏,將這一地區劃入版圖,卻無法有效的施加統治,反而分散了自己的力量。此舉讓剛剛從河中南下伊朗高原的烏古斯突厥人欣喜萬分,他們紛紛湧向處於無政府狀態的外高加索,在1071年在曼奇刻爾特擊敗了拜占庭人的軍隊,又趁拜占庭內戰之際湧入了安納托利亞。
此後,突厥人開始成為這一地區長期的統治者。魯姆蘇丹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乃至薩菲王朝和卡扎爾王朝,從11世紀到19世紀,這一地區基本上籠罩在了不同的突厥霸主所統治——除了北方的喬治亞之外——古老的亞美尼亞貴族巴格拉季昂家族中的一支在這個異民族聚居的偏僻公國完成了土斷,借11世紀母國滅亡之際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
這樣,一性論使徒教會的亞美尼亞、東正教會的喬治亞、穆斯林烏瑪的突厥亞塞拜然,近現代外高加索的三個主要民族就這樣全部登上了歷史舞台。
2、近代史
外高加索的近代史開始於18世紀。這一時期波斯的卡扎爾王朝與安納托利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瓜分了外高加索,卡扎爾王朝分得亞塞拜然、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今亞美尼亞共和國),而奧斯曼帝國則分得西亞美尼亞(進屬土耳其)。就當這兩個突厥帝國打出一個結果來的時候,北方的俄羅斯帝國已經滅掉了南俄、伏爾加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區的全部突厥汗國,開始兵臨外高加索。這時,他高舉的旗號是從穆斯林手中保護基督徒。
起初卡扎爾王朝擊退了葉卡捷琳娜大帝派遣的遠征軍。但到了19世紀初,無論是卡扎爾王朝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顯然都已經不是擊退拿破崙大軍的歐洲憲兵對手。沙俄通過幾次規模不大的戰爭很快就征服了整個外高加索,在那裡建立起了自己的統治。而原來歡迎沙俄前來「保護」自己的喬治亞王公們,很快也被遷往莫斯科圈養起來了。
一開始,沙俄雖然廢除了公國、汗國,建立起以省政府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體,但對外高加索舊來的社會結構還沒有大的觸動。亞美尼亞人作為當時遍及中東地區北部(南部是猶太人)的商業圈控制人,定居在各大城市中,像西歐的猶太人那樣控制著商業、手工業和許多專業領域,而周邊的喬治亞人多為農民,突厥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切爾克斯人等則多是牧民或兼營牧業的農民。各民族之間大雜居、小聚居的現象十分明顯。
然而,19世紀後期,伴隨著巴庫油田的發現,外高加索急速地開始了它的現代化進程。民族主義思想也隨之在各個雜居民族間膨脹開來。持有最激烈民族主義思想的,是當時文化水平最高的亞美尼亞人。次之則是喬治亞人,但亞塞拜然人很快也在泛突厥主義的「啟發」下走上了類似的道路。伴隨著民族主義思想的出現,民族沖突乃至民族仇殺也日益常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土耳其在其控制的西亞美尼亞地區對亞美尼亞人實施了前代未聞的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將整個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徹底清除。這一民族主義慘劇的發生,更進一步刺激了外高加索各民族之間的對立。
二月革命後,俄羅斯國家機器開始解體,外高加索分離傾向明顯。1917年,臨時政府被迫同意設置所謂外高加索委員部,實際上就是默許其割據。十月革命後,控制這個委員部的喬治亞孟什維克宣布與莫斯科的蘇維埃政權斷絕關系,從此外高加索開始了脫離俄羅斯的進程。
起初,孟什維克基於其聯邦主義理想希望外高加索各民族建立聯邦國家。但民族主義傾向強烈的亞美尼亞達什納克(亞美尼亞革命聯盟)和亞塞拜然穆薩瓦特兩黨拒絕,因此很快各自宣布獨立,建立起各自所謂的「民主共和國」。另一方面,控制巴庫的公社政權則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依舊效忠俄羅斯聯邦。不久,英國干涉軍和奧斯曼土耳其干涉軍先後入侵外高加索,反復蹂躪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繼而又扔下爛攤子各自跑路。外患退去後,三國又開始內訌,圍繞著納卡、納希切萬、盧里等地發生了有如三國志的復雜邊境沖突。就在三國內戰不休之際的1920年5月,紅軍第11集團軍在奧爾忠尼啟則、基洛夫等人指揮下從阿斯特拉罕經北高加索進入外高加索援助當地革命,而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大國民會議軍(1920年9月起與紅軍事實上成為盟友)也從同年6月起揮師東進,至11月已攻入了外高加索腹地,佔領了三國的大片土地【*】。
由於內外矛盾激化,三共和國政權先後在1920年5月、12月和1921年2月被推翻(其中亞美尼亞是自行下野),至此外高加索恢復和建立起蘇維埃政權。不過,三共和國的部分殘黨退到山區展開游擊戰,一直抵抗到1924年。
【*】這部分土地就是現在土耳其共和國的里澤省、阿爾特溫省、阿爾達漢省(這三個省居住著信奉伊斯蘭教但說喬治亞語的阿扎爾人)、卡爾斯省和厄德爾省(這兩個省居住著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等。
3、現代史
1922年,在同樣是聯邦主義者的斯大林主持下,外高加索的三個蘇維埃共和國合邦為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外高加索聯邦)。設置這個聯邦,一方面是因為外高加索社會民主黨人(不分布黨、孟黨)長期以來的理想,一方面也是因為外高加索各民族之間大雜居、小聚居的現狀已經給斯大林的民族人民委員部惹出了無窮的麻煩。無論斯大林如何裁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的邊界糾紛,都不可能讓任何一國滿意。同年,這個聯邦作為發起成員國加入了蘇聯。
聯邦時期,三共和國依舊存在,共和國之下又設置有各種自治州和自治共和國。在聯邦層面,設置有聯邦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由三個共和國各一名代表組成)和聯邦人民委員會;但沒有聯邦一級的共產黨,取而代之的是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外高加索邊疆區委員會。
1936年,蘇聯頒布了新憲法(後來被稱為斯大林憲法),標志著蘇聯在治國方向上的重大變化。這一變化也體現在民族政策方面——憲法提出,民族自治體只要符合三個條件(與聯盟以外的國家接壤、主體民族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全自治體人口超過100萬)即可申請直接加盟蘇聯,而不再需要經過聯邦體作為中介。同年,外高加索聯邦被解散,麾下的三個共和國成為直接加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聯邦時期,聯邦機關設置在第比利斯,因此喬治亞人對聯邦有較大影響力。可是聯邦解散後,三共和國內部的民族主義傾向卻愈來愈明顯。1950年代初,為了安置歸國的亞美尼亞大屠殺難民及其後裔(同時也為了強化對土耳其的邊防),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將數萬亞塞拜然族公民移民到亞塞拜然。盡管蘇聯政府向移民支付了大量的補償款,還提供了房屋、生產資料充作置換,但此舉還是產生了不良的影響。1960年代開始,各國領導人都採取了赤裸裸的民族沙文主義政策,因此各國的民族成分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增加而多元化,反而出現了「純潔化」的傾向。亞美尼亞共和國內的亞塞拜然族以及亞塞拜然共和國內的亞美尼亞族,人口比例都大幅度地下降了。
到勃列日涅夫時期,亞塞拜然共和國和喬治亞共和國都出現了腐敗窩案,甚至被揭發出第一書記明碼標價賣官的惡性事件。勃列日涅夫採取的對策是利用當地克格勃領導人「打黑除惡」「反四風」,先後提拔了謝瓦爾德納澤和阿利耶夫兩個典型,結果這兩個典型很快又成了新的山大王。總之,到了此時外高加索的分離主義傾向已經十分明顯了。
隨著「新思維」改革的推進,分離主義、民族主義思想逐漸從地下轉入地上。與此同時,「新思維」改革還導致外高加索地區的經濟形勢迅速惡化——例如,在全聯盟經濟好歹還能有所增長的1985—1990年(全聯盟經濟在這一時期還增長了26%),喬治亞共和國的經濟卻衰退了差不多四分之一,從1985年的最高峰倒退到了1979年的水平。這很自然的引起了外高加索地區人民群眾的不滿。
1988年11月,喬治亞反對派在第比利斯舉行遊行示威,向蘇共中央發難。戈爾巴喬夫先是下令鎮壓,後來又把責任推卸到執行命令的外高加索軍區頭上,將其司令員撤職,從而導致蘇聯在外高加索的國家機器開始陷入癱瘓。
1988年12月,亞美尼亞發生了舉世罕見的大地震事件,整個共和國幾乎變成一片廢墟。由於蘇聯國家機器救援不力(已經陷入癱瘓了么),亞美尼亞人中開始普遍出現悲情心態,受到民族主義感染。同年,亞美尼亞國內和亞塞拜然共和國的納卡自治州(阿國內亞美尼亞人的一個自治地方)相繼出現了「納卡運動」。這個運動表面上是體制外的知識分子發起,其實卻得到了亞美尼亞共和國和納卡自治州高層人士的支持,更有一部分蘇共中層領導幹部公開投身運動充當了組織中的骨幹力量。這些人與國外以達什納克(該黨在流亡黎巴嫩、塞普勒斯等地的大屠殺倖存者後裔中有組織,因這些地區在60—80年代局勢不穩,有的地方組織還擁有自己的軍隊)為首的亞美尼亞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合流,向蘇共中央發難,要求納卡自治州與亞美尼亞合並。由於蘇共中央基於「維穩」邏輯支持亞塞拜然,納卡局勢很快失控,演變為亞美尼亞共和國和自治州為一方、蘇共中央和亞塞拜然為另一方的內戰。
很快,蘇共中央就失去了對外高加索三共和國的控制。
4、當代史
1991年3月17日,戈爾巴喬夫決定棄黨保國,將蘇聯換皮為所謂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因此就所謂《新聯盟條約》舉行了公投。外高加索三國與業已宣布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一起抵制了公投,成為六個未舉辦公投的加盟共和國之三。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政變失敗後,戈爾巴喬夫和蘇聯聯盟政府迅速喪失了全部向心力,外高加索三國也順勢宣布獨立。
然而獨立之後,外高加索三國迅速陷入了戰亂之中。
喬治亞方面,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和南奧賽梯自治州不滿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大喬治亞沙文主義政策,有樣學樣也宣布獨立,引爆喬治亞內戰,最終在1993年把茲維亞德·加姆薩胡爾季阿總統趕下了台去,換上了謝瓦爾德納澤。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方面,則是正兒八經的國戰了。1992年2月,亞美尼亞方面率先挑起戰端,連續發動大規模攻勢,打通了納卡與亞美尼亞本土的聯系,還攻佔了納卡自治州之外的多處亞美尼亞人聚居城鎮。戰至6月,亞塞拜然方面可謂是全面潰敗。戰爭之所以打成這樣,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亞美尼亞人在蘇聯時期文化教育水平比較高,往往充當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亞塞拜然一口氣驅逐國內三十多萬亞美尼亞人後,整個國家機器和社會經濟一時陷入混亂狀態,反過來亞美尼亞只驅逐了七萬多亞塞拜然人,影響非常有限;其次,亞美尼亞人在蘇軍中受到重用,往往擔任指揮員或戰斗部隊骨幹,亞塞拜然人則總是被安置在建築部隊;最後,亞美尼亞人組織良好,亞塞拜然方面則以私兵、傭兵為主,組織混亂。
不過,亞塞拜然畢竟地大物博、廣土眾民,很快緩過勁來。1993年阿利耶夫鞏固了其在亞塞拜然的絕對統治地位後,很快重建亞塞拜然國內秩序成功,通過巴庫油田的石油收入招兵買馬。1994年1月亞塞拜然軍發起反攻,最初進展順利,但亞美尼亞在1月10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發動總體戰來應對,結果亞塞拜然方面陷入苦戰,最終被亞美尼亞方面擊退。此戰亞塞拜然方面陣亡5000人,總損失接近15000人。再也無力打下去的雙方,終於在1994年5月停戰。
1998年,亞美尼亞總統因試圖與亞塞拜然簽訂和平條約而被強力部門的「民族英雄」聯手趕下台。次年達什納克激進分子進攻國會槍殺總理等多名要人,但最終不得不投降。此後,亞美尼亞建立起由蘇共中層幹部、納卡戰爭時的「民族英雄」構成的共和黨一黨獨大的政局。
5、政治經濟現狀
1994年特別是1998年以後,三國國內外秩序開始穩固下來。民族主義狂潮退散,舊蘇聯官僚各自歸位,開始注重發展經濟。這一時期三國的經濟都有一定恢復和發展,但腐敗也十分嚴重,國有資產流失啊權貴資本主義啊什麼的大家都懂,這里不細說。除了腐敗之外,就是個人獨裁、家族式統治問題,動不動搞暗殺、讓反對派消失、策劃政治陰謀等等。其中,以經濟復興道路最為坎坷的喬治亞矛盾最為尖銳。
5.1、喬治亞
2003—2004年,喬治亞反對派領導人薩卡什維利利用喬治亞人民對謝瓦爾德納澤一夥人貪腐獨裁不滿上台,這就是玫瑰革命。薩卡什維利作為一個政治家,還是比較有才能的,起碼比季莫申科、尤先科、波羅申科、亞采紐克一夥人要好得多。他上台後勵精圖治,解散了腐敗的警察機構,組織新的民主治安機關,取得很大成績,一時間喬治亞清廉度飆升。在所有顏色革命國家裡,薩卡什維利時代的喬治亞也是經濟發展最快,經濟增長率最高的(達到5.8%,比謝瓦爾德納澤時期的4.1%還要高不少,比文革時期略低一籌,可以說是顏色革命政治家裡最牛逼的了——雖然也是沾了全球大景氣的光)。但是,薩卡什維利的執政基礎是民粹主義,這種民粹主義必然伴隨著統一喬治亞國內市場的民族主義要求。到了後期,為了維持自身人氣,薩卡什維利已經騎虎難下。收服阿扎爾之後,他的目標就指向了南奧賽梯,還挑了一個自以為最佳的時機(2008年奧運會期間)來發動戰爭。結果,軍事冒險失敗,國家分裂、俄羅斯制裁,喬治亞的經濟狀況很快惡化,薩卡什維利也不得不下台。
薩卡什維利下台後,新上任的總統馬爾格韋拉什維利是一個在俄羅斯經營多種實業的喬治亞億萬富翁。此公在2013年底當選之後,就開始准備與俄羅斯談判恢復外交關系,以收拾殘局。但接下來發生了頓巴斯戰爭,俄羅斯連烏克蘭的領土都要染指,當然就更不可能放過喬治亞了。理所當然的,俄羅斯堅持阿布哈茲和南奧賽梯決不可能再回歸喬治亞,最後更是與他們簽訂了事實上的保護國條約。這樣一來,喬治亞與俄羅斯的復交大門也就關上了。這之後喬治亞經濟也隨著周邊國際的蕭條而一落千丈,連薩卡什維利時代年均6%的水平都無法保持了。
【看了喬治亞,你就知道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人民有多麼不容易——喬治亞經濟水平至今沒有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2015年實際GDP僅及1990年的87.4%(大體相當於1977年的水平),更令人無語的是,1990年本身(大致相當於1979年的水平)也只及1985年的77.6%——換言之,1994年最低谷時期喬治亞的實際GDP僅及1985年的21.4%,大致相當於……嗯,這個表裡沒有,也就是說在1965年之前了。】
喬治亞的產業結構頗為落後,其主要出口產品是石油(25%,其中還有近一半是完全未經提煉過的原油)、黃金(15%)等礦產和初級農產品,唯一的高附加值商品就是鐵合金了。更有甚者,作為一個人口是亞美尼亞三倍且海路交通在三國中最為便利的國家,出口總額竟然只有亞美尼亞的兩倍,我也是醉了。
5.2、亞塞拜然
亞塞拜然剛好與喬治亞相反。阿利耶夫從1993年開始就培養兒子接班,2003年他自覺命不久矣就讓位給兒子小阿利耶夫,成功上演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第一出父子相繼的鬧劇。
亞塞拜然在阿利耶夫家族治下,憑借巴庫油田的黑金(亞塞拜然出口總額里有超過80%是原油),在2002—2011年的全球資本主義黃金十年裡也是發展迅速,目前在外高加索三國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其他兩國都是4000美元左右,唯獨亞塞拜然2014年是接近6000美元)。但是,亞塞拜然在全球產油國中的條件並不算好,僻處歐亞大陸內部,交通十分不便,輸送油氣要通過前蘇聯時期修建的管道線經俄羅斯通過西歐市場。因此,亞塞拜然與土耳其非常想修建一條通過喬治亞、土耳其等國輸送油氣到歐洲的「南線」。可惜,因為俄羅斯和亞美尼亞的杯葛,這一願望至今也沒有實現。
【2002—2008年亞塞拜然的經濟奇跡,與亞美尼亞相比,亞塞拜然的經濟起伏更大】
全球油價暴跌後,亞塞拜然的經濟也受到沖擊,經濟發展幾乎停滯(2016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只有0,8%),通貨膨脹則居高不下。該國政治、經濟面臨嚴峻的考驗。在納卡發動戰爭,或許成了亞塞拜然當局轉嫁國內矛盾的一條「出路」。
5.3、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在三國之中,人最少、地最窮,還面臨著一副爛攤子。雖說總算在海外有一幫富翁可以提供一些僑匯和投資,可也是杯水車薪。
盡管如此,共和黨政府上台之後還是頗有一番作為,帶領亞美尼亞人民完成了災後和戰後的重建工作。從2002年到2007年的七年間,亞美尼亞經濟每年的發展速度都在兩位數的水平,繼2004年恢復到1990年水平後,到2007年已超越了1987年也就是蘇聯解體前亞美尼亞經濟的最高水平且達到了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57倍,總算是重建了家園。要知道,1998年共和黨上台時,亞美尼亞的經濟還只有1990年水平的62%而已。
【2001—2007年亞美尼亞經濟奇跡】
雖然亞美尼亞也是借全球大景氣之勢,但考慮到該國一無資源二無地利,取得這一成就應該說也是很不容易,總比烏克蘭和摩爾多瓦這幫爛貨要好得多了。比起東歐那些被吹上天的轉型國家,應該說也是不知好到哪裡去了。評論區對亞美尼亞人民喪失信心的人應該來參觀一下。
當然2008年之後亞美尼亞經濟發展速度一落千丈,尤其是2009年還出現了-14.1%的驚人衰退,直到2012年才恢復到2008年的水平。此後,亞美尼亞經濟進入了不溫不火的平穩發展階段。
亞美尼亞的主要問題是人口負增長嚴重。建國時的350萬人口合亞塞拜然人口的一半,現在只剩下300萬人不及亞塞拜然三分之一(主要原因當然是人口外流了)。不過這對亞美尼亞經濟發展的影響相對較低,因為亞美尼亞目前仍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40%人口從事農業而農業生產總值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不到,所以應該說勞動力仍有較大轉移空間。
亞國主要的優勢產業還是礦業和相應的冶金工業,礦石和冶煉後的合金產品超過了出口總額的六成(其中又以銅礦石、銅合金、鐵合金、鋁合金、黃金和鑽石六大產業為主)。除此以外,最大宗的優勢產業就是葡萄酒,佔到出口總額的一成(算是唯一具有競爭力的農業-輕工業產品)。
亞美尼亞主要的貿易夥伴國就是俄羅斯,這也是亞美尼亞急於加入歐亞經濟聯盟的原因之一(另一大原因當然是安全因素)。
『叄』 有去過以色列嗎那裡人民怎麼樣治安好嗎
我去過2次。
最長的一次待了2個月。
1,以色列在亞洲算是標準的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很高。特別是特拉維夫和海法簡直就是個小美國。兩個城市之間的地中海沿岸風景很漂亮,都是酒店,旅遊設施和露天酒吧。氣氛很愜意。
2,一般不太平的是約旦河西岸和加沙那兩塊巴勒斯坦人聚居區。以色列其他地方治安還可以,雖然警戒水平比較高。帶槍的軍人滿街都是。其實擁有以色列國籍的那些阿拉伯人(據說有40多萬)也是寧靜地生活著。像耶路撒冷被分成猶太區,阿拉伯區和亞美尼亞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絕對沒有任何問題,即使去阿拉伯區,頂多是猶太人不陪你去,作為外國人自己進去,也沒事。
『肆』 南斯拉夫 蘇聯解體後所形成的國家的實力如何
普遍是弱國,好不容易出了個南斯拉夫,就算統一了,民族矛盾又算是部分緩解了(不過內戰出現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民族沖突)....美國人干不過眼於是一同狂轟濫炸,然後6.7個新國家出現了,普遍的又回到一窮二白的地步(不過美國人說他們都被從GC暴政下解救出來了)。蘇聯解體,也是出現了一堆小國,最大的一塊說吧,俄羅斯
在經濟領域,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急速下降,現代工業大國變成原材料附庸。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世紀末,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比1990年下降52%,而1941-1945年的衛國戰爭期間僅僅下降22%。1990-2001年間,科技領域就業人數從250萬下降到80萬,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到美國﹑西歐甚至發展中國家就業或謀生。
在社會領域, 1989年10%最貧窮人口收入與10%最富裕人口收入比為1:4.7,而1999年這個比例將近1:80。另外,酗酒﹑精神疾病﹑無家可歸﹑流浪兒童﹑賣淫等社會問題成堆。根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2005年提供的數據,俄羅斯男子的平均壽命為58.6歲,比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時男性平均壽命的63.4歲還低4.8歲,這使得俄羅斯成為全歐洲男子平均壽命最低的國家。
在社會治安領域,劇變十年間各種犯罪,尤其是重大犯罪案件劇增。1990年俄羅斯殺人案為1.43萬起,1998年為2.3萬起,2001年為2.98萬起,2002年已超過3.2萬起。每年由於犯罪造成的失蹤人口超過十萬。犯罪案件急劇增加,每四個成年男人中,就有一個有前科。俄羅斯平均每五分鍾就有一人被殺。平均每十萬人口有一千個犯人———這是世界上最高的比例。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自由派卻依然要求用市場作為解決所有社會經濟問題的綱要,竭力鼓吹小政府,繼續弱化、削弱國家各方面的職能。這些自由派所說的「人權保護」實際上保護的是罪犯。
國家職能嚴重退化。由於照搬西方的多黨制,每年用於賄賂的金錢高達數百億美元,政府和居民之間缺乏信任和有效的互動。國家缺乏經過科學論證的發展構想,缺乏解決內政﹑外交問題的戰略性思維。人們對政治的失望在增加,對政治領袖的失望在增加,對其「民主制度」的失望也在增加。
在精神道德領域,一些大眾媒體向社會民眾傳輸西方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只是為了追取個人的利益,造成原有的勞動倫理和熱愛勞動品德的喪失。許多青年不願從事勞動,更希望一夜成為銀行家﹑公共關系專家,甚至嚮往搶劫或敲詐。俄自殺現象隨之攀升。1990年自殺人數為2.64萬人,1998年達3.54萬人,而2001年已經達到3.97萬人。
就國際地位而言,俄羅斯從超級大國淪為二流國家。俄羅斯當局在劇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逐步主動放棄盟友,甚至全面撤退,逐漸喪失超級大國的地位
『伍』 第二次波斯戰爭是怎麼結束的
雙方停戰後,波斯新王庫斯魯一世(531—532年在位)利用和平時機,致力於穩定國內政局。他在無情鎮壓政敵,鞏固自己的地位,把持了朝政之後,就開始大力進行國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首先,鼓勵發展農業,推廣農耕技術,向人煙稀少的邊疆地區大量移民;其次,大力整修道路,發展交通事業,使之既有利於軍隊的調動,也為貿易往來提供便利;第三,改革軍制,以鐵甲騎兵和農民組成的步兵為主,建立新的正規軍,增強軍隊的訓練和組織紀律性;第四,大力進行稅制改革,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他改變過去官員和貴族隨意攤派稅額和隨意徵收的舊制,開始徵收固定的土地稅和人頭稅,每年分兩次完稅;另外,他還獎勵發展工藝品的製造,並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創辦了蘇薩大學。這些措施,鞏固了波斯王室的地位和中央集權的統治,也使波斯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增強,因此,庫斯魯一世在位期間,被稱為薩珊波斯的黃金時代。
庫斯魯一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進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增強國力,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擴大自己的版圖。但是,在他致力於解決國內問題的時候,拜占廷軍已征服了汪達爾王國,正在向東哥特王國進攻。因此,庫斯魯一世非常不安,他既嫉妒查士丁尼一世取得的成功,又擔心拜占廷勢力的強大會威脅到波斯的存在,整日鬱郁寡歡,苦思對策。就在這時,公元539年底,東哥特國王維提吉斯派特使求見庫斯魯一世,告訴他:東哥特王國在貝利撒留指揮的拜占廷軍的打擊下,已岌岌可危,所以敦請庫斯魯一世火速出兵拜占廷,以減輕東哥特王國的壓力,同時可以從東西兩個方面夾攻拜占廷帝國。庫斯魯一世不願看到拜占廷打敗東哥特王國壯大力量,接受了請求。他認為拜占廷軍的主力都在貝利撒留的指揮下西征東哥特王國,國內必定空虛;而且亞美尼亞和科爾奇斯人不滿拜占廷的統治,如果趁此時機發動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於是,他先唆使阿拉伯人酋長進攻拜占廷帝國,爾後以援助阿拉伯人為名,撕毀和約,向拜占廷宣戰,戰爭再次爆發了。
公元540年春,庫斯魯一世親率大軍從首都泰西封出發,沿幼發拉底河西岸前進。拜占廷人猝不及防,加上拜占廷軍在幼發拉底河防線上的兵力薄弱,無法與波斯軍對抗。因此,戰爭一開始,庫斯魯一世就給予拜占廷軍以自亞德里亞堡以來所沒有受到過的打擊。在鎮壓了小城蘇拉的反抗後,庫斯魯一世率軍進攻希拉波利斯、卡爾基斯等城,勒索得巨額贖金,然後直搗敘利亞首府安條克。
安條克是拜占廷在東方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稠密,建築宏偉,三面環山,一面臨奧倫德斯河,圍繞城市建有堅固的堡壘。守將是查士丁尼一世的外甥,他完全是依靠姻親關系擔任這一職務的,根本就沒有指揮才能。雖然在波斯軍的包圍圈形成之前,查士丁尼一世派來的6000援軍已進入城內,但援軍的到來並未使軍隊的士氣有所提高。波斯軍圍城之後,庫斯魯一世下令指揮大軍攻城。數萬波斯士兵肩扛登城的雲梯,發動了一次次的強攻,在殘酷、激烈的戰斗中,拜占廷軍的傷亡不斷增加,許多士兵從旁門突圍逃走。城內吉莫(市民的區域組織,有自選的區長,負責治安)派出大批青壯年支援殘留在城內的士兵進行抵抗,但在波斯軍的最後總攻下,安條克城陷落了。庫斯魯一世為了報復,下令讓波斯軍大肆燒殺搶掠。寺院受劫掠,房屋被焚燒,人民遭屠殺,整個城市慘狀紛呈,劫餘的居民被擄往波斯。爾後,庫斯魯一世揮軍進攻地中海東岸地區。
在這一年裡,庫斯魯一世率領波斯大軍縱橫馳騁在拜占廷帝國的東方領土上,如入無人之境,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掠得的財寶不計其數。在勝利面前,庫斯魯一世日漸狂妄自大,野心不斷膨脹。他認為從拜占廷帝國奪取小亞細亞已不成問題,就是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將在波斯大軍的鐵蹄下化為齏粉。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得到波斯軍隊入侵並劫掠的消息後,十分驚慌,急忙召回正在義大利指揮作戰的貝利撒留,任命他為征討波斯的統帥。公元541年,貝利撒留風塵僕僕地從義大利戰場上趕回,戎裝未卸,就奔向敘利亞戰場。
這時的貝利撒留經過十幾年無數次戰爭的鍛煉,早已成為一個傑出的騎兵指揮官和戰術家,他建立了一支由拜占廷人和一部分蠻族人組成的7000人的親隨騎兵。他們身披鎖子甲,裝備有日耳曼人的長矛和波斯人的弓箭,在戰斗中行動迅速,勇猛異常,成為拜占廷軍的主力,被稱為「鐵甲士」。作為一名將軍,貝利撒留深知士兵的重要,因此他非常愛護士兵,珍惜士兵的生命,在戰斗中,他總是身先士卒,帶領親隨騎兵馳騁拼殺,因而得到士兵們的崇敬和愛戴。貝利撒留抵達東方前線,立即指揮拜占廷軍向前推進,在幼發拉底河畔扎營。他詳細考察、研究了戰場形勢,決定採取引蛇出洞的戰術,把以逸待勞、固守堡壘的波斯軍引出來,加以伏擊。但是,由於執行誘敵任務的阿拉伯僱傭軍軍紀渙散,戰鬥力低下,使計劃失敗了。這時,由於家庭糾紛,查士丁尼一世召貝利撒留回君士坦丁堡,他只好暫時離開了前線。波斯軍趁機發動進攻,缺乏主帥的拜占廷軍無心戀戰,節節後退。542年,當貝利撒留重返前線時,拜占廷軍已退縮到希拉波利斯城。他立即投身於建立新的戰線的工作,同時,鼓勵士兵振奮精神,奮勇向前。很快,他就在希拉波利斯城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建立了新的防線。新的防線是由騎兵和步兵按梯次配備組成的,第一線是由6000騎兵組成的機動部隊;第二線是由哥特人、汪達爾人、伊比利亞人等蠻族組成的步兵。步兵每個陣營分為四隊,第一隊持鞭,第二隊仗劍,第三隊執弓,第四隊用斧。此外,在幼發拉底河東岸部署1000各亞美尼亞騎兵,作為策應。
庫斯魯一世深知貝利撒留作為一代名將在膽量和韜略方面的過人之處,當他看到拜占廷軍已做好迎戰的准備,就決定放棄進攻,避免與貝利撒留進行決戰。於是,他引兵向北進攻、劫掠黑海北岸。
此時,流行於歐洲大陸的黑死病(鼠疫),在拜占廷肆虐起來。在黑死病的襲擊下,君士坦丁堡居民大量死亡,最多時一天有近萬人死於瘟疫。同時,黑死病也威脅到交戰雙方的軍隊,兩軍因此不得不休戰。留在前線的貝利撒留利用休戰,整訓軍隊。這時,一個消息傳到前線,說查士丁尼一世死於黑死病。一個部將趁機勸說貝利撒留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帝位。這件事被人密報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一世本來就害怕貝利撒留功高蓋主,此時他不問青紅皂白,將貝利撒留召回,沒收其財產,剝奪其親兵,削去其職務,使拜占廷軍失去了一位傑出的指揮官。
看到拜占廷內部發生的糾紛,庫斯魯一世覺得有機可乘,遂於公元543年派軍進占亞美尼亞,全殲了前來進攻的3萬拜占廷軍。544年,庫斯魯一世再次親征上美索不達米亞,圍攻首府尼得撒城達數月之久。但波斯軍發動的多次攻城戰,均因城高險固未能如願。無奈,他率軍退回尼西比斯。
公元545年,雙方締結了一個有效期為五年的停戰協定,根據協定,波斯將所佔領土歸還拜占廷,拜占廷則償付波斯黃金2000磅。第二次波斯戰爭至此就結束了。
這次戰爭,雙方仍未決戰,由於查士丁尼一世採取了以金錢買和平的息事寧人的政策,戰爭暫時停止了,但導致戰爭的因素並未消除,戰爭仍是解決雙方矛盾的惟一手段。因此,公元549年又爆發了第三次波斯戰爭。
『陸』 請問有去過約旦的朋友嗎那邊治安環境怎麼樣
【國名】約旦哈希姆王國(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代碼JO
【面積】8.934萬平方公里。
【人口】590.7萬(2006年)。大部分為阿拉伯人,其中60%以上是巴勒斯坦人,還有少數土庫曼人、亞美尼亞人和吉爾吉斯人。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英語。92%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信奉基督教的約佔6%,主要屬希臘東正教派。
【貨幣】 約旦第納爾
【首都】安曼(Amman),人口約250萬(2006年),占總人口的42.3%。
【同北京時差】 -6
【國際電話碼】 962
【國家政要】 : 阿卜杜拉二世(Abllah II Bin Hussein),1999年1月被立為王位繼承人(王儲),2月7日繼位登基;首相兼國防大臣納迪爾·扎哈比(Nader al-Zahabi),2007年11月任職 。
【國慶日】5月25日
【簡況】
約旦位於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的西 北,西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北與敘利亞接壤,東北與伊拉克交界,東南和南部與沙烏地阿拉伯相連。約旦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亞喀巴灣是唯一出海口。首都安曼和西部山地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月為7-14℃,7月為26-33℃。
約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7世紀初屬阿拉伯帝國版圖。公元1517年歸屬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建立外約旦酋長國。1946年3月22日英承認外約旦獨立,5月改國名為外約旦哈希姆王國。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戰爭中,約佔領了約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0年4月,外約旦同西岸合並,改稱約旦哈希姆王國。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爭中,以色列佔領西岸。1988年7月,海珊國王宣布中斷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法律和行政聯系」。1994年10月,約旦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條約。1995年2月9日,約收回被以佔領的約340平方公里失地。
【政治】
約旦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設參眾兩院,權力掌握在以國王為首的哈希姆家族王室手中。約重視加強社會治安,適時調整內外政策,推進經濟改革,改善投資環境,努力發展民族經濟。2006年,約繼續實行改革,在地區形勢持續動盪的大環境下,總體上保持了國內穩定。
【憲法】
1952年1月1日頒布生效。憲法規定,約旦是一個世襲的阿拉伯君主立憲制國家,立法權屬國王和議會。國王是國家元首,有權審批和頒布法律、任命首相、批准和解散議會,統率軍隊。1960年1月議會通過關於國王有權延長眾議院任期的憲法修正案。1974年1月、1976年2月和1984年1月議會3次通過憲法修正案,授權國王可無限期推遲選舉,並在內閣認為有必要修改憲法時,有權召開議會特別會議。
【議會】稱國民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院議員全部由國王從年齡40歲以上的知名人士中任命,人數不超過眾議院議員人數的一半。議長任期2年,議員任期4年,均可連任。在眾議院舉行會議時,參議院可同時舉行內容相同的會議。眾議院如被解散,參議院亦停止舉行會議。參議院議長現為宰伊德·里法伊(Zeid Rifai),2005年11月21日就職(連任)。眾議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凡年滿19歲的男女公民均可參加選舉,任期4年。議長每年由議員秘密選舉產生。2003年12月1日,約旦第14屆國民議會組成,阿卜杜·哈迪·馬賈利(Abl Hadi Majali)當選眾議長。2007年8月,阿卜杜拉二世解散眾議院,准備新的選舉。
【政府】2005年11月27日,阿卜杜拉二世國王任命馬魯夫·巴希特博士(Marouf Bakhit)為首相,組成新一屆內閣。新內閣由24人組成,主要成員是:首相兼國防大臣馬魯夫·巴希特博士,副首相兼財政大臣扎亞德·法里茲博士(Ziad Fariz),外交大臣阿卜杜勒·伊拉·哈提卜博士(Abl Ilah Khatib)。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12個省:安曼省、伊爾比德省、馬安省、扎爾卡省、拜勒加省、馬夫拉克省、卡拉克省、塔菲拉省、馬德巴省、傑拉什省、亞喀巴省、阿吉隆省。
【司法機構】包括法院和檢察院兩部分。憲法規定法官獨立行使司法權。法官任免由國王依法批准,同時接受高級司法委員會的監督。法院分三類,即:民事法院、宗教法院、特別法院。民事法院負責審理有關民事和刑事案件;宗教法院主要負責婚姻、繼承、收養等事務。特別法院包括國家安全法院、軍事法院、警察法院、重大刑事案法院、海關法院。最高法院院長為塔希爾·黑克邁。特別法院總檢察長為蘇萊曼·歐哲恩。
【政黨】1952年4月9日開始允許建立政黨,後均被解散。1991年6月9日海珊國王正式宣布解除長達33年的黨禁,實行多黨制,1992年9月議會通過「政黨法」。迄今,內政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政黨共20個,分別是:
(1)伊斯蘭行動陣線黨(The Islamic Action Front):主要由約旦穆斯林兄弟會組成,少數伊斯蘭獨立人士參加,為原教旨主義組織。
(2)約旦阿拉伯社會復興黨(Jordanian Ba』ath Arab Socialist Party)
(3)約旦共產黨(The Jordanian Communist Party)
(4)約旦人民民主黨(The Jordanian People』s Democratic Party)
(5)阿拉伯進步復興黨(Arab Ba』ath Progressive Party)
(6)約旦民主人民統一黨(The Jordanian Democratic Popular Unity Party)
(7)自由人士黨(The Freemen Party)
(8)民族行動黨(The National Action Party)
(9)未來黨(The Future Party)
(10)阿拉伯民主伊斯蘭運動黨(The Arab Democratic Islamic Movement Party)
(11)約旦阿拉伯憲章陣線黨(The Jordanian Arab Constitutional Front Party)
(12)約旦民主左翼黨(Democratic Party of the Left)
(13)約旦阿拉伯救援者黨(The Jordanian Arab Ansour Party)
(14)約旦進步黨(The Jordanian Progressive Party)
(15)約旦民族黨(The Jordanian Nation Party)
(16)約旦和平黨(The Jordanian Peace Party)
(17)阿拉伯土地黨(The Arab Land Party)
(18)憲章愛國黨(National Constitutional Party),由「誓約黨」、「祖國黨」、「覺醒黨」、「約旦全國聯盟黨」、「阿拉伯民主統一黨」、「進步正義黨」、「約旦人民運動黨」、「約旦人民統一黨」、「約旦阿拉伯群眾黨」九個政黨合並而成。
(19)人民民族民主運動黨
(20)約旦工黨
【重要人物】
阿卜杜拉二世:國王。系前國王海珊長子。1962年1月30日生於安曼。1999年1月25日被立為王儲。同年2月7日繼位國王,6月9日加冕。先後在英國聖赫斯特軍事學院、牛津大學、美國喬治敦大學、英國步兵學校、英國指揮參謀學院學習軍事和國際政治。自1981年起一直在約軍隊中任職。1993年任約特種部隊司令,1994晉升為准將。1996年後,任約特別行動部隊司令兼特種部隊司令。1998年5月晉升為少將。愛好賽車和水上運動,曾獲約全國汽車賽冠軍。阿曾七次訪華(1981年7月、1982年12月、1993年12月、1999年12月、2002年1月、2004年7月、2005年12月,前三次作為王子),已婚,有2子2女。
馬魯夫·巴希特:首相兼國防大臣,1947年生。曾獲約旦大學公共管理和政治學學士學位、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加入約旦武裝力量,曾主管約軍學習、發展、采購和人事等方面事務,退役後任穆塔大學主管軍事事務的副校長、政治學教授。曾出任約旦駐土耳其和以色列大使。共獲得過14枚約旦獎章。
【經濟】
約旦系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資源較貧乏,可耕地少,依賴進口。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為僑匯、外援和旅遊。阿卜杜拉二世國王執政後,把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其施政重點,不斷深化經濟改革,約經濟狀況有所好轉。1999年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6年,約繼續推進私有化、貿易自由化政策,大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尋求外援和減免債務。
主要經濟數據 (2006年)
國內生產總值(GDP):143億美元
經濟增長率:6.2%
通貨膨脹率:6.3%
失業率:14.3%
貨幣名稱:約旦第納爾
1第納爾=100皮阿斯特(Piastre)
=1000費爾斯(Fils)。
匯率:1美元=0.709約旦第納爾
【資源】
主要有磷酸鹽、鉀鹽、銅、錳和油頁岩和少量天然氣。磷酸鹽儲量約20億噸。死海海水可提煉鉀鹽,儲量達40億噸。油頁岩儲量400億噸,但商業開采價值低。
【工業】多屬輕工業和小型加工工業,主要有采礦、煉油、食品加工、玻璃、紡織、塑料製品、卷煙、皮革、製鞋、造紙等。有5個規模較大的工業企業(磷酸鹽、鉀鹽、煉油、水泥、化肥)。磷酸鹽年產量450萬噸,年出口435萬噸。鉀鹽年產量183萬噸,大部分供外銷。化肥年產量583萬噸,水泥年產量195萬噸,煉油年產量250萬噸,天然氣年產量3000萬立方英尺。現有勞動力109萬人,外籍勞工25.4萬人,工業、采礦業的從業人員約16.5萬人。
【農業】農業不發達,農業人口11.04萬,約占勞動力的12%。可耕地面積約90萬公頃,已耕地面積僅50萬公頃,多集中在約旦河谷。可耕地中7%為水澆地,全部私人經營。水資源缺乏是約發展農業的主要障礙。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蔬菜、水果、橄欖等。農產品不能滿足國內需求,糧食(3/4)和肉類主要依靠進口。
【旅遊業】旅遊業是約旦的三大經濟支柱之一,又是主要外匯來源之一。海灣危機後,約旅遊業曾受到沉重打擊。約以媾和後,旅遊業收入大幅度增長。2006年遊客660萬人次,收入16億美元,佔GDP的10%多,較去年增長14%。旅行社431家,旅館468家,房間20827個,床位40480張。遊客主要來自海灣、歐洲和美國等國家。主要旅遊景點有安曼、死海、傑拉什、佩特拉、傑隆古堡、亞喀巴等。
【交通運輸】以公路運輸為主。已基本建成溝通全國城鄉的公路網,國際公路網與伊拉克、敘利亞、沙特、以色列等國相通。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全長730公里,客運量3.13萬人次,貨運量378.95萬噸。
公路:總長8000公里;有汽車約32·15萬輛。年運輸量達900多萬噸。
海運:位於約旦南部、紅海北部的亞喀巴港是約旦唯一港口和進出口貿易集散中心,擁有集裝箱碼頭和散裝碼頭,22個深水泊位,有固定航線29條,通往除西非海岸及南美西部海岸的200多個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可達2200萬噸。
空運:約旦皇家航空公司擁有各種飛機35架,國際航線50條。主要機場有:安曼阿麗婭王後國際機場、安曼民用機場(馬爾卡機場)、亞喀巴國際機場。其中阿麗婭王後國際機場的年客運量達250萬人次,貨運量約5萬噸。
【財政金融】約旦經濟易受地區形勢影響。海灣戰爭中,30多萬長期居住在海灣國家的約旦和巴勒斯坦僑民回國,帶回大量外匯,使約黃金、外匯儲備增加。但戰後僑匯銳減。2006年,約政府各項收入44.64億美元,各類支出55.18億美元,外債73.16億美元,佔GDP51.2%。
【對外貿易】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主要進口糧食、肉類、紡織品、交通和工業器材;主要出口磷酸鹽、鉀鹽、化肥、蔬菜、水果。主要貿易夥伴為美國、德國、中國、沙特等。據約國家統計局統計,2006年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66.04億美元。其中進口114.47億美元,主要進口國為沙特、中國、德國和埃及;出口51.67億美元,主要出口國為美國、伊拉克、印度和沙特。
【外國投資】約旦政府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不斷制訂和完善投資法規,積極吸引外資,尤其鼓勵外商在約旦工業區投資辦廠。2006年,外國在約直接投資為27億美元。
【外國援助】外援是約經濟主要來源之一。海灣戰爭前,約外援主要來自美等西方國家以及海灣阿拉伯國家。在海灣危機中,約採取同情伊拉克的立場,致使主要援助國中斷了對約援助,約經濟形勢惡化。後約逐漸調整對伊政策,改善與美及海灣阿拉伯國家關系,主要援助國恢復了對約援助。約以媾和後,美對約援助大幅增加。2003年由於美、伊戰爭,國際社會向約提供了高達19億美元的貸、贈款。2004年、2005年分別為8億美元、6.4304億美元。2006年外援總額為4.29億美元。
【人民生活】約旦衛生事業發展很快,全國目前共有98家醫院,10079張病床,其中,衛生部下屬醫院29家,病床3638個,另有368所醫療中心和56家私人診所。各類專科醫生2500名。全國共有17家葯廠,葯房1533家。全國98%的兒童都接種白喉、破傷風、麻疹、結核病等多種疫苗。約對政府職工和軍人及家屬實行免費醫療制度,對企業職工實行醫療保險制度。政府工作人員根據職業不同,每月可領取交通、出差、服裝、住房、家庭人口、物價等各種補貼。約旦人普遍擁有小汽車等。約人均壽命為71.5歲。
【軍事】
1906年建軍,6月10日為建軍節。軍隊以伊斯蘭教義為指導思想,以「篤信真主,忠君報國」為宗旨。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1963年5月,約旦皇家特種部隊成立。1976年9月,約旦開始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服役期為兩年。1982年7月,海珊國王宣布成立人民軍,凡在高中和高校就讀的男女學生,以及16至55歲的男性公民均應參加。約正規軍總兵力約9.86萬人,其中陸軍9萬人、空軍8000人、海軍600人。預備役3.5萬人,人民軍20餘萬人,公安部隊1.2萬人。
【教育】
國家重視教育事業,公民從小學到高中享受免費教育。高等教育前分為基礎教育和高中教育。基礎教育為10年一貫制;高中教育是建立在一般文化基礎上的非義務性專業學習,學制為兩年。全國有各類學校5348所(2004年),教師近5.9萬人(2006年),學生153萬人(2004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5%。有8所公立大學:約旦大學、雅爾穆克大學、約旦科技大學、哈希姆大學、穆塔大學、艾勒·貝塔大學、海珊大學、拜勒加應用大學,另有12所私立大學,在校生70546名,其中包括7914名外國留學生。另有52所社區學院(相當於中專),有學生22471名。全國有學士20萬名,碩士1.8萬名,博士8千名。教育經費約為2.11億約旦第納爾,全國文盲率約為8.7%(2005年)。約在全國設立了114個知識站(knowledge station),向13萬居民提供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術教育。
【新聞出版】
主要報刊:《憲章報》,阿文日報,日發行量9萬份左右;《言論報》,阿文日報,日發行量10萬份左右;《市場報》,阿文日報;《今日阿拉伯人》,阿文日報;《約旦時報》,英文日報,日發行量7000份;《星報》,英文周報。2006年7月,約內閣通過《媒體和出版法》,不再允許逮捕或監禁犯有與其職業相關的罪行的記者。
佩特拉通訊社:官方通訊社,1969年成立。每天用阿、英文發稿,在貝魯特設有分社,在開羅、大馬士革、波恩、巴黎、哥本哈根、紐約有兼職記者。1995年起通過衛星向除南非、南美以外的世界各地發送阿、英文消息。
約旦廣播電台與電視台均系官方機構,1985年9月,電台同電視台合並,成立廣播電視總局。約旦廣播電台,1959年創建。約旦電視台,1968年建立,設有彩色電視系統,1972年起通過衛星轉播世界新聞。
【對外關系】
奉行中立、不結盟和對外開放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2006年,約繼續推行親美、睦鄰、抓熱點、重大國的外交政策,強化與美特殊盟友關系,發展與各大國的關系,繼續改善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獨特作用。目前約已同123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2006年6月,約當選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亞洲區副主席國,任期3年。
同中國的關系:自1977年4月7日中、約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穩步發展。
2006年,我中東問題特使孫必干(6月、8月)、文化部副部長鄭欣淼(8月)訪約。錢其琛同志率團出席在約舉行的「國際行動理事會」第24屆年會,並會見約眾議長馬賈利(5月),外交部副部長李金章率團出席在約召開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締約國第一次年會(12月)。2007年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率團參加在約召開的「中阿合作論壇第二屆企業家大會」,並會見約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國王。
約旦常駐聯合國代表扎伊德(9月)、外交大臣哈提卜(12月)分別訪華。
2007年1月至6月雙邊貿易額5.62億美元,同比增長7.1%,其中我出口5.23億美元,進口0.39億美元。
中國駐約旦大使:宮小生
約旦駐中國大使:安馬爾·阿卜杜勒—哈利姆·納米爾·哈姆德(Anmar Ablhalim Namir Harmud)
目前,台灣在約旦設有「經濟文化辦事處」。
同美國的關系:同美國關系密切。約美關系曾因海灣危機而一度變冷,美凍結對約軍、經援助。海灣戰後,約為擺脫困境積極參與美發起的中東和平進程,1994年10月,約旦與以色列簽訂和約後,美免除約7億美元的債務,並同意每年向約提供約3億美元的軍事和經濟援助。2000年10月,約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6年,約進一步密切與美關系,阿卜杜拉二世國王於2月、5月兩次訪美,並於9月出席61屆聯大期間會見美國務卿賴斯;美總統布希11月訪約。2006年美對約援助達3.25億美元。2007年3月,阿卜杜拉二世國王訪美,與布希總統會談並在美國會發表演講。
同歐盟國家的關系:積極發展同歐盟,特別是英、法、德等國的關系,希望歐盟在中東地區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並尋求其經濟援助。約與歐盟的貿易額占約對外貿易總額的35%。2006年,阿卜杜拉二世國王分別訪問了英國(1月、4月、7月、11月、12月)、德國(6月)、法國(3月)、芬蘭(8月)和荷蘭(10月)。2006年10月,約同歐盟簽署了總值6200萬歐元的合同,用於支持約政府財政和教育改革。
同俄羅斯的關系:約重視前蘇聯大國地位,海珊國王曾先後於1981年、1982年和1987年三次訪蘇。蘇聯解體後,約繼續發展同俄羅斯關系,希俄在中東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90年代以來,約俄關系續有發展。2006年7月,俄副外長訪約。2007年2月,普京總統訪約。
同日本的關系:70年代以來,約旦同日本的關系不斷發展,高層互訪頻繁。1976年,日本王儲明仁夫婦訪問約旦。1989年,海珊國王出席了日本裕仁天皇葬禮,哈桑王儲於1990年參加了明仁天皇加冕慶典。目前,日本是約最大的債權國,債務總額約18億美元。約是中東地區人均獲日本援助最多的國家。過去5年中,日對約援助已達3.16億美元。2006年7月,小泉首相訪約;12月,阿卜杜拉二世國王、哈提卜外長分別訪日。
同巴勒斯坦的關系:巴勒斯坦人占約旦總人口60%,約巴之間有著特殊關系。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國宣布成立後,約旦立即予以承認;1989年1月7日,約同意巴解組織駐約辦事處升格為大使館。在中東和談問題上,巴以談判所涉及的巴難民、水資源、邊界劃分及安全安排攸關約切身利益,約十分關注巴以最終地位談判。
約認為巴勒斯坦問題仍是當前中東問題的核心,有關各方應努力在阿拉伯國家中明確統一立場,即支持巴人民,並確保他們尋求公正合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權利。阿卜杜拉二世國王多次呼籲巴各派別共同努力,改善日益惡化的巴安全局勢,強調巴內部團結統一有助於推動中東和平進程。2006年,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11次訪約。哈馬斯代表團2月訪約。
同伊拉克的關系:約主張維護伊安全、主權、統一,呼籲恢復伊的安全與穩定,強烈譴責伊境內針對平民的暴力活動,支持伊各派和解進程。約積極配合伊政治和經濟重建進程,兩國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2006年,伊拉克總理、副總統、眾議長、外交、內政、計劃、財政部長等相繼訪約。約首相率能源、內政大臣等訪伊,雙方簽署備忘錄,伊將向約提供優惠價格石油。
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系:約旦重視發展同阿拉伯各國的關系。海灣危機發生後,由於約旦採取與埃、敘、沙特及科威特等國相悖的立場,同這些國家的關系一度趨冷。海灣戰後,約主動改善同這些國家的關系。阿卜杜拉二世國王繼位後,約與海灣國家關系基本恢復,2003年美對伊戰爭後,約還獲得了半年的海灣優惠供油,並表示有意加入「海灣合作委員會」。
2006年,阿卜杜拉二世出訪沙特(6月、7月、8月、10月)、埃及(10月)、科威特(1月、5月、7月)、阿聯酋(1月、6月)等國。10月,因卡達在聯合國秘書長意向性投票中支持韓國候選人潘基文,而未支持約候選人扎伊德親王,約召回駐卡大使。
同以色列的關系:1994年7月25日,約以在華盛頓簽署《華盛頓宣言》,宣布結束兩國敵對狀態。10月,約以正式簽署和約。11月,兩國建立外交關系。1995年2月9日,以從其佔領的約領土全部撤軍,約收回了340平方公里失地。此後約積極發展與以色列的關系。2001年,由於以巴沖突持續不止,約召回駐以大使,雙邊高層往來凍結。2004年以來,約以雙邊交往逐漸恢復。2005年1月,約恢復向以派大使。2006年,以總理奧爾默特訪約(1月、6月、12月),副總理佩雷斯訪約(6月)。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7487.html?wtp=tt
『柒』 亞美尼亞國民素質怎樣
國民素質較高,跟俄羅斯人相比,整體對外國人更加友好。男人素質相對女人較低,個別素質差,但比俄羅斯人強太多了。還有亞美尼亞治安比較好,甚至可以說路不拾遺,基本不會出治安事件,警察素質也非常高,非常負責任,這跟俄羅斯也有質的區別!
『捌』 亞美尼亞好玩還是亞塞拜然好玩亞美尼亞人好相處還是亞塞拜然人好相處
亞美尼亞好玩,亞美尼亞人好相處
『玖』 請問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哪個治安好,要去工作哪個安全
都差不多,哪裡工資高就去哪唄。
『拾』 印度為什麼沒有廁所
印度沒有廁所原因如下:
1、宗教原因。
在印度的文化里,廁所是藏污納垢,不吉利的東西,進入專不潔的屬地方自己也會被污染,印度教認為修廁所是對女神vishnu的褻瀆。
2、經濟原因。
在印度建一個廁所的成本大約為25000印度盧比=2500人民幣,這差不多已經是農村一家人半年的開支了。
3、印度是個缺水的國家 。
印度對很多貧窮地區採取的是政府供水,僅在早上6點-9點供應,在這幾個小時要把一天用的水接好保存下來。有廁所的話,用水量大,很多家庭都沒有那麼大的儲水缸。
4、工程浩大。
印度目前的排污系統,很多都還是英殖民時期留下的,要在全國普及廁所,下水道系統還要重新規劃和擴建,這個工程量不小。
(10)亞美尼亞治安擴展閱讀: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