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堅守司法良知演講稿

堅守司法良知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0-12-31 23:52:51

Ⅰ 如何做個合格的法官 中國法院網

西方法理學巨擘德沃金說過: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由此可見法院在權力分支體系的重要性及法官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的重要角色。法官是如此之重要,那麼法官如何才能擔當法治的擔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從立法視野審視,根據現行《法官法》第九條的規定,擔任法官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具備中國國籍、年滿23周歲、擁護中國憲法、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良好品行,身體健康和具備法律知識並具有法律實務工作經驗。國籍、年齡、擁護憲法因一般正常法律人均可達到的准入門檻,因而,這只是一個前提性條件,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合格標尺。從現行法律的規定來看,一名合格的法官應當滿足以下要素: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律實務操作經驗、良好的政治素質、優秀的道德品行。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看法是「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法官沒有別的上司。也即法律是法官唯一的上司。

結合現行法律的基準及筆者認知理解,一名合格法官應當滿足以下條件:具備兩種意識,三種能力,四種知識。從意識方面考察,首先是政治意識,其次是法律意識。政治意識上,法律與司法從來無法獨善其身而脫離政治孤芳自賞,而是與政治存在密切勾連,因此法官必須具備較強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敏感性,在當前時代的中國語境下,具體而言就是法官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擁護憲法和社會主義道路,這也是法官法規定法官必須擁護憲法的緣由。從法律意識上看,法官必須精通法律,遵守法律。法官以法為業,熟悉現行法律,模範遵守法律,在法律適用上只認可法律,即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看法: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法律是其唯一的上司和指引。

從能力上判定,基於司法過程使然,法官實現定紛止爭,主要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由此,法官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以准確抽取案件事實,恰當匹配相應法律:首先是法官應當具有嫻熟的庭審駕馭能力,不僅將司法全過程完美地向公眾展示,寓意著司法公開的使命,而且庭審是查清案件事實的關鍵程序。其次是確立法律終局性結論的能力——包括裁判文書製作能力和調解運用能力。法官的司法過程是一個找法、擇法、適法的一個法律選擇、匹配程序,而裁判文書製作是一個法律適用的程序,是對案件事實進行法理性的結論終結,是一個說理的過程。法官如若無法製作一份邏輯嚴謹、說理透徹的裁判文書,司法的過程就無法完美終結。因而法官具備文書製作能力是合格法官的題中之義。再次,是調解能力。調解與裁判均是實現定紛止爭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而非法官的終極目的地。調解與裁判並無優劣高下之分,只是根據不同的司法語境和特定的案件事實情況,扮演者不同的手段品種,在各自不同的作用域演繹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和使命。在通過裁判無法充分實現定紛止爭或效果不佳時,調解的價值便得到凸顯,調解有其特殊的價值張力,能使部分案件的辦結效果更佳。

從知識譜繫上檢讀,法官需要具備以下四種知識,以追求真善美為己任,引導公眾確立法律帝國的邊界和柵欄,指引公眾有序參與社會,牽引公眾求真向善唯美。一是學習邏輯。二是洞悉人性。三是體驗社會。四是堅守良知。

學習邏輯。邏輯是法律和司法的生命力所系。「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是著名法學家、美國大法官霍姆斯的著名論斷。但要正確認識和理解霍姆斯的這一著名論斷必須回歸當時的背景與還歷史的本原。在當時美國的學術界比較傾向於重視邏輯而反經驗。「法律發展的唯一動力在於邏輯」一時間喧囂塵上,在這個大背景下霍姆斯勇敢地站出來批判法律的過度邏輯化、形式化而重視司法的經驗是面對法律應有的科學態度。「法律不是邏輯就是經驗」的判斷是對法律的簡單對立與機械分割。法律首先是邏輯的,才是經驗的。邏輯是對司法經驗的一種整合、抽象、萃取與提煉,經驗是對司法邏輯的一種發展、延伸、展開與生命力的賦予。在漢語法學的語境系統應當注重對司法經驗的梳理與傳承,對本土司法歷史的梳理,對本土司法智慧的回歸。經驗通過萃取、整合,依然是邏輯的。法律的生命需要經驗張力的具體展開,更需要邏輯的理性支撐。法律關乎邏輯,司法不追求邏輯的嚴謹與縝密,法官的裁判必然飽受詬病,因而法官必須具備邏輯知識,充分運用邏輯演繹裁判的過程,讓公眾知曉裁判的過程和理由,方能樹立司法的權威與威嚴。

洞悉人性。西方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因而人性是有弱點的。很多案件的紛爭都是有人性弱點的暴露和擴張所致,才致使人情冷暖、利益糾葛與恩怨情仇。人性是有弱點的,既然我們承認人性這一偏頗,那麼法官身上也同樣不例外。因此,法官承認和洞悉人性不僅有助於司法裁判,亦能時刻警醒自我。當前外界對法官的各種誘惑不斷,法官不可能具有哲學王或聖人的那種無所不惑、無所不侵的本領,同樣具有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渴求。他們需要養家糊口、聊以生計,渴望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們不可能無比堅強,也不可能拒絕一切,更不可能完全不受任何誘惑。有時迫於生活壓力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會作出一些迎合世俗的行為。如果法官把審判工作作為解決個人問題和養家糊口的一項工作,那麼在利益和人情的驅動下,法官往往容易作出一些有悖於法律和個人良心的行為,以滿足個性的需求和物質的需要。因此,法官必須具備洞悉人性的知識,知曉人性,承認人性的多元復雜,客觀面對人性的弱點,更有助於案件事實的查明,方能心如止水,直擊人性弱點,公允裁判。

體驗社會。如若是醫院是治療人的疾病,那麼法院則是法律的醫院、社會的醫院,修復破損的社會關系,診治社會的疾病。而法官則是「法律醫院」、「社會醫院」的醫生。法官要診治社會,雖然是通過法律予以診療、修復,但因為對象是社會,則必然要了解社會、體驗社會。社會不僅紛繁復雜,而且多元中蘊育擇地方性和局域性。按照吉爾茨的觀點,任何法律都是一種地方性知識。因此,法律也是融入當地社會的一種地方性知識,滲透了文化的基因與歷史的血液,將當地的民俗、習慣整合、上升到規范性層面。因此,法官要開具診治處方則必須對社會有所了解和體驗,尤其是當地的公序良俗、民間習慣及所在地方的市情、省情、國情,才能把握社情民意,做到接地氣,對症下葯,腳踏實地,經得起社會和歷史的經驗。

堅守良知。朝鮮族有句諺語,不要讓你的能力超越自己的品格與良知。良知,指的是天賦的道德善性和認識能力。《孟子·盡心上》有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為心之本體,「我」之主宰,一切意識和德行皆出於此。明朝哲學家王守仁據此提出「致良知說」,作為道德修養方法。司法良知則是法官作為司法主體時所具有的法律職業良知,其建立在對世俗人情的深刻把握和對人性深入洞察的基礎之上,是基於對法律規則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自身法律生活反思所形成的一種對善惡正誤的理性判斷,體現出法官的司法理念、正義追求、職業道德、責任擔當及人文情懷等內心意志。一厘米主權是是德國亨里奇案確立的執法標准,也是司法良知視域規制下的最高執法標准。沒有法律規則,法官當如何裁判,法官顯然無理由拒絕裁判,這就是良知的價值所在。法官可以運用司法良知作出擇斷。不僅如此,法官在面對惡法、無法的混沌世界,還應當堅守司法良知,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義務,尊崇自己的內心良知,作出合乎常識、常理、常情的裁決,讓司法的過程求真向善唯美,讓裁判的結果融入法、理、情,讓公眾感知司法的溫情。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法院

Ⅱ 政治 <法律護我成長>演講稿,500字左右。

法律這個詞在我的腦海中是神聖的,它就像一個守護神,伴隨在我們身邊,時時刻刻地保護著我們;法律,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指引我們走向光明的道路;法律,就像孫悟空,用它那火眼金睛,分辨黑白,懲惡揚善。法律就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就在那肅穆的法庭上,就在那禁豬區那些舉著獵-槍的人們心中。
法律無處不在,它就在我們身邊。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到關乎命運的大事,都離不開法律,它與我們每一個人緊密相連。今天的街道上顯得格外擁擠,道路上滿是汽車和自行車,汽車排出的尾氣讓人感覺很刺鼻,炙熱的一昂光如火焰一樣照射著,但路上仍然是井井有條,沒有人闖紅燈,交通十分流暢。我穿過馬路,心裡感到十分欣慰,寬敞的馬路上,人人都遵守著「法律」。這是盡人皆知的法,深入人心的律,正是這樣的法律讓我們行走的如此流暢!
記得有一部電影叫《禁獵區》,講的是警-察與在禁獵區里打獵的獵人周旋並成功捉獲他們的故事,而在生活中,當獵人站在禁獵區,站在一群羚羊旁舉著獵-槍准備射擊時,有良知的人們一定會想起法律的制裁,也許他會無情的射擊,也許他會放下獵-槍,與它們和平共處,希望他選擇後者,放這些動物一條生路,否則法律的嚴懲正等著他們。這是保護動物的法,富有愛心的律。正是這樣的法律才讓我們看到充滿生機的大草原。每當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想想有沒有違返紀律,如果沒有,你大可放心去做,古語道:「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人類是離不開法律的,如果世界上沒有了法律,那麼交通變得多麼亂啊,車子不按紅綠燈行駛,那麼就會傷害多少人,那小偷就會越來越多,法律伴著我成長,世界上離不開法律,那麼我們人類就應該知法守法,不應該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更不應該做不守法律的人,如果我們都遵守法律,那麼世界就沒有被車撞死的人,那個個家庭都會幸福美滿,那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坐牢,你如果做了不守法律的事,那你終究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
在此,我倡議,我們每個同學都應該從遵守校紀校規和理解父母師長做起,從生活的經驗教訓中悟出實實在在的道理和做人的理想價值,立大志,苦學成才,學法守法,做一個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優秀公民。讓法律伴我們成長,伴我們一生!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求採納

Ⅲ 監獄探監後的簡單演講稿

參考一下吧:
焦作監獄不信真情喚不回

也許在幾年前,許多人對監獄的認識,還僅僅是高牆電網、戒備森嚴。今天,隨著各媒體對監獄及監獄改造工作的宣傳,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監獄是一所洗清罪惡、改造罪犯,使之走向新生的學校。在這樣的學校里,這些曾經以種種方式危害過社會的人們並沒有被拋棄,關心、幫助、挽救他們的不僅僅是管教幹部,還有社會各界人士及他們的親屬。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目的:使罪犯早些出獄,使罪惡少些、少些、再少些。「雙節」期間,焦作監獄舉行的幫教活動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人。請看———

園丁情真監獄長情感浪子心

2001年9月26日下午,秋風送爽,艷陽高照,焦作監獄主抓管教工作的副監獄長魏曉廣帶領職能科室的負責人組織召開了「慶國慶、迎中秋」座談會,常年無人接見的百餘名罪犯參加了座談會,並收到了管教幹部發給的節日禮物———月餅。這令許多犯人感慨萬分。三監區罪犯胡中華從魏副監獄長手中接過月餅時,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他說:「我入獄已經5年多了,可家人從沒來看過我,更別說問寒問暖、送衣送物了。你們這樣關心我們,真是用心良苦,我若不痛心改造,怎能對得起你們這些再生父母。」胡中華的發言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名罪犯,他們紛紛表示:聽政府的話,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當魏副監獄長得知八月十五是胡的生日時,當即批示生活衛生科在犯人小灶上免費為胡某做一碗生日面。一碗面條事小,卻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服刑人員的關懷、挽救和信心。

社會關愛送來文化送來情

9月26日上午,焦作市中站區關工委來到焦作監獄幫教服刑人員。30餘名由老年人組成的幫教宣傳隊用他們自編自演的節目,表達了對失足者的關愛。整台節目充滿著濃濃的親情。演出結束之後,中站區關工委還為家住中站區的服刑人員贈送了學慣用品和節日食品,並鼓勵他們踏實改造,爭取早日出獄。

9月28日晚,焦作教育學院文藝隊的師生應邀來獄為服刑人員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晚會。師生們獻上一個個精彩的節目,其中一曲《我愛你,中國》唱出了祖國的偉大與繁榮富強,也增強了服刑人員對祖國無比崇敬的熱愛之情。

恨切愛深千里迢迢來探夫

親情是我國傳統思想的重要優秀內涵,是一種自然的、本質的感情屬性。對於一個失去自由,整日生活在高牆電網之下的服刑人員來說,更加渴望親情,渴望能在獄內見到日思夢想的親人。

國慶前夕,在監獄同餐室,一對夫妻正在就餐,男的是在押罪犯熊某,女的是從吉林千里迢迢來獄探監的熊的妻子常。熊因販賣假幣被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2年。目前,尚有8個月刑期。熊、常二人相識於1982年。當時,熊為了逃避包辦婚姻,從南陽到了北京。在京期間,他結識了來自吉林的常。倆人相見恨晚,感情不斷升華。不久,常為熊生下一個男孩,一家人可謂幸福美滿,後來,熊入獄後,家庭重擔全落在了常的肩上,她既打工養家糊口,還得含辛茹苦照顧孩子。因為路途遙遠,常沒能到監獄看望熊。身陷囹圄的熊不能正確理解妻子,經常胡思亂想,甚至認為常不來探視,是變了心。因此,他改造不積極,經常情緒低沉。針對熊的錯誤思想,管教幹部一邊苦口婆心加以引導,一邊加強教育,還特意給常發去幫教邀請函。常收到邀請函,並了解到熊犯的改造情況後,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千里迢迢從吉林來到河南。在獄內,熊見到匆匆而來的妻子時,所有疑慮一掃而光。為了使他倆增強感情,焦作監獄還特為他們辦理了同居手續。

大學教授大牆裡面擺課堂

邢建昌,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河北文學院副院長、教授。他執教20年,可謂桃李滿天下。然而,雙節之前,他卻以「服刑人員親屬」的身份,應邀到焦作監獄做幫教工作。一時間,他感到羞恥、不安。在列車上,他將事先寫好的演講稿看了又看,最終還是撕了。然而,就在他跨入監區親眼目睹了監獄的改造、生活環境之後,他又重新決定演講,一定要發自肺腑地為在押服刑人員上一堂生動的「政治課」。

在台上,他親切地把服刑人員稱為「朋友」、「弟弟」,因而贏來了如潮水般的掌聲。他語重心長地講道:「朋友們,一個偉人曾哲理性地講過一個人不怕犯錯誤,怕就怕不改正錯誤。你們從一個自由人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一步步走入監獄大門,就是由一點點的錯誤開始的。如果第一次犯了錯誤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以後若要繼續犯錯誤,人們還會原諒你嗎?你自己還會再原諒自己嗎?不會、不會、全社會都不會原諒你。知恥而後進,朋友們,努力吧,明天的太陽在期待著你們,明天的生活在等待著你們。」

演講結束之後,有許多服刑人員當晚難以入睡,六監區服刑人員王某激動地說:「聽了邢教授的話,我不由想起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親人和以前的所作所為。身陷囹圄,只有努力改造,悔過自新,才能做一名有益於社會的人。」

慈母落淚熬白頭發盼兒歸

「媽媽的心,母親的淚,可憐天下父母心……」在幫教演唱會上,服刑人員黃某和母親合唱一曲《思鄉之情》,把無私而博大的母愛演繹得淋漓盡致。唱到動情處,黃某跪倒在母親面前,淚流滿面地連聲叫道:「媽媽,兒子知錯了!」母子倆泣不成聲。此情此景,令在場大多數服刑人員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黃某自幼酷愛音樂,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他如願以償,於1994年考上了某音樂學院,畢業後當了一名職業演員,並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可他卻在一群狐朋狗友的誘惑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9月27日下午,監獄安排參加表演的親屬與服刑人員同餐。在同餐室,母子倆久久地擁抱在一起,痛哭不已。「媽媽,我沒有想到我的犯罪給您打擊這樣大!」「兒子,只要你能聽政府的話,好好改造,重新做人,再大的打擊媽也能承受。」「媽,我不知道以後的漫長刑期怎麼過,您能等到那一天嗎?」黃媽媽給兒子擦乾眼淚說:「媽一定等你,你是媽的希望啊。媽雖然身體不好,但是為了你,我一定活到你出獄的那一天。」

童心無價幼子當眾訴心曲

在這次晚會上有一個節目,看後讓人心中難以平靜,那就是服刑人員陳某的3個孩子所表演的樂器合奏。3個孩子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9歲。他們為了能到監獄看望自己的父親,為了給父親表演一個節目,讓自己的父親在「歌舞昇平」中有所悔悟,他們一直認真排練。

入獄伊始,陳某的思想極不穩定,他擔心年輕的妻子離他而去,遠走他鄉,擔心年幼的孩子吃苦受罪。當監獄幹警了解這些情況後,及時做其思想工作,並打電話通知他的親人前來幫教。監獄幹警利用幫教的機會向他的妻子細致地講解黨的監獄工作方針、政策,一分鍾、五分鍾、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陳的妻子終於表示一定帶著孩子等他回家。

孩子不能沒有母親,但也不能沒有父親,否則將會留下殘缺不全的人生陰影。在幫教會上,陳某的大女兒將從報紙上摘抄下來的一篇文章朗誦給全體服刑人員:

親愛的爸爸,我恨、我怨、我怕,恨自己無能為力,未能鎖住爸爸的心,如果能的話,爸爸就不會墮入罪惡的深谷。每每看到鄉親那些異樣的目光,我的心就如刀刺一般地難過。我怕,是怕因為您的失足而失去我最崇敬、最親愛的爸爸。

爸爸,您知道嗎?女兒很孤獨,很寂寞,心中有話無處訴說。回來吧———

我日思夜想的爸爸!我等您,等一個新的爸爸來愛我、疼我、關心我。快回來吧!我想您。爸爸……爸爸……我想您……我想您。

一次幫教活動結束了,它給所有服刑人員都留下了深深的思索……(董沁生 楊培興 張俊傑)
----輯自河南法制報

——歸正人員新生贖罪萬里巡迴行動現身說法演講稿

·珍惜良好的改造環境
·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
·珍惜親人的殷切期盼

尊敬的××監獄全體警官暨在坐的服刑人員朋友:
大家好!經過萬里行程,並得到你們監獄領導的大力支持,讓我能在此與大家見面談及我灰色的人生經歷,此時的心情非常激動,同時也深感郁悶。藉此機會請允許我要用一顆誠摯的心來感謝黨和人民政府,感謝所有最尊敬的監獄警官。昨天,是他們給予我生命的挽救,是他們用慈母般的胸懷溫暖了我早已泯滅的良知,使我從惡夢中蘇醒,並擦乾悔恨的淚水,堅定生活的信心,在人生的陽光大道上重新找到了屬於自己想要追求的那片天空。
悠悠歲月,往事不堪回首。此時,不得不讓自己去回首從前。我叫田恩翼,1978年出生在鄂西北部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土家族,中等文化程度,系湖北省咸豐縣人。1998年元月間因參與一起持槍搶劫案被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人民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14年,剝奪政治權利4年。同年8月從廣東省汕頭市看守所送往廣東省揭陽監獄服刑,後因刑期較長又於2000年9月隨司法部令乘專列調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圖木舒克監獄一監區服刑改造。自投入監獄服刑改造以來,我一直能做到服從法院判決,勇於認罪悔罪,遵守獄內監規紀律,積極配合監獄警官的管理教育,從而以一顆真誠悔贖罪過之心走好自己在改造路上的每一步。從2000年轉到新疆兵團監獄服刑改造的6年時間,共獲政府呈報4次減刑獎勵,累計減刑5年整。
回憶當年的大牆改造生活,我苦不堪言。總之,我苦過、累過、沉思過,努力追求新生的目標從沒停留過;然而也就是這樣卻讓我在原判14年的刑期中提前了5年獲得刑滿釋放,重新回到社會的懷抱,找到了屬於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去向。可是作為每一名觸犯法律的人,犯罪——入獄,都必須要經受苦海之淚的洗禮,要經受那脫胎換骨的痛苦磨煉,要飽嘗失去自由的痛楚,和飽受遠離親人、思念親人的慘痛;要飽受那良心的深深自責,特別在親情方面,你要讓年邁的父母傷心欲絕,望眼欲穿,有的還讓和諧的家庭妻離子撒,讓同胞哥姐、弟妹哭泣與心碎……。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曾經觸犯了不可繞恕的罪行而導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劇,那也是你我人生中罪有應得的啊!一切的一切只怨自己昨天的過錯,今天要勇於面對現實,敢於為昨天所犯的罪行承擔一切責任,從而讓自己用實際行動去悔贖罪過,找回人生的新我,這才是你我將要走的人生道路。
是啊!有道是:「人生是美好的,生活更可以用心去追求,人生可以矯正,靈魂更可以升華。」那麼,昨天我們走錯了人生的第一步,從懺悔中回過頭來找准自己的生活方向,那也是對做人的一種體驗,一種責任。請相信一句話:「痛苦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努力奮進,新生的署光會很快來到你們面前。」昨天,我錯過、懺悔過、深深自責過,在大牆也渡過了將近3000多個艱難的日日夜夜,終於在那一天我償到了新生、自由的味道。因此,我要感謝自己有勇氣去面對眼前的現實,我要感謝監獄警官和人民法官給予我的挽救之情和讓我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是,當我談到這里,也有人曾問過我:為什麼一位從大牆里走出來的青年人,不去尋找和常人一樣的新生活,而是選擇「重返」監獄進行現身說法呢?為此,我不想給任何人一個答案,而我的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能用我發自肺腑的懺悔之聲喚醒此時正在監獄服刑的朋友們,能看到人生光明的前途,走錯了路就用心去找尋人生正道,從而認罪悔罪,努力改造,早日新生,重新做人。雖然我們昨天已經錯了,但從錯誤中能改正錯誤那也是人生中的一大美德,偉人曾經也說過:錯了並不要緊,只要能真誠改錯你仍然是一個好人。因此,我很明白每一名服刑人員朋友的心情,因為我昨天的心情也和你們此時的心情一樣,昨天我也是一名「做囚人」。誰都想用心改惡從善做好人,誰都想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和親人們長相廝守,誰都想擁有一番成功的事業為自己的人生書寫動人的篇章,誰都想好好改造,早日新生做守法公民,為祖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為了在坐的服刑人員朋友們明天的幸福生活,為了你們能好好改造早日走出新生的大門,我願意做出這樣的選擇,萬里巡迴「重返」監獄用我贖罪和懺悔的聲音喚醒你們的警惕,讓你們能好好把握自己的改造機遇,爭取在認罪服法,服管服教的努力求知中早一天走出監獄的大門,回到社會那溫暖的懷抱,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尋新的幸福。因為,社會在呼喚著你們!親人們在期盼著你們早日回家!
在此,我今天想要對全體服刑人員朋友談的話題有三個「珍惜」①請珍惜良好的改造環境;②請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③請珍惜親人們的殷切期盼。首先讓我談珍惜良好的改造環境一些看法。當前,國家正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監獄服刑人員的改造工作,而且黨和政府也更加重視服刑人員的改造環境。監獄的形勢也越來越好,中國監獄系統也正在廣泛、深入地開展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監獄的科學化、規范化、文明化進程」為目標的監獄體制改革;在我到過全國多所監獄的了解中發現,並結合社會發展趨勢,監獄已逐步在提高服刑人員的改造生活水平,從而使監獄的運作更加規范,改造功能也更加有效地發揮。這一系列的發展動態,作為從大牆里走出的我已有親身感觸。然而,隨著全國監獄改革和發展,中國監獄已快速進入了依法治監、文明執法、科學管理,進一步提高改造質量的嶄新時代,而對認真接受教育改造的服刑人員將更加有利。例如,中國監獄正在以「創建現代文明監獄」為指導思想,營造良好的監獄改造環境;中國監獄正在繼續推進和深化「獄務公開」工作,嚴格依法治監,確保對服刑人員的日常管理,勞動安排,日常考核,分級處遇,行政和行事獎勵等工作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目的是讓在坐的每一名服刑人員都能有一個良好的改造環境,不過,讓我們全體服刑人員朋友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只要我們都能踏實改造,努力進取都能擁有同樣的機會。要想得到獎勵,早日減刑回歸社會,就必須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去換取。除此之外,我想改造的道路上是沒有別的捷徑可取。朋友們!也許你們還不曾了解就我當年轉監服刑過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監獄的條件是多麼的惡劣呀。當時建監那年頭,監獄民警、服刑人員們都住地窩子,吃的是窩窩頭加菜湯,幹活是開墾萬古荒漠,那裡的氣候非常惡劣,終日與風暴為伴,到處是無際的沙漠……。然而,今天的兵團監獄樓房拔地而起,沙漠變成殷殷綠洲,服刑人員們住的是乾乾凈凈舒適的樓房,吃的是新鮮大米、麵粉、蔬菜和肉食,穿的是統一服裝,生活條件得到了不斷改善,有的監獄新建的樓房還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防蚊沙窗,電風扇等等;冬天全部安裝有供暖設備,還有寬敞明亮、舒適的教學大樓及教務設施;解決服刑人員心理問題的還設有服刑人員心理矯治門診室,「親情電話」室等等。所以,生活、勞動、學習、休閑等環境都這么好,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珍惜,積極追求改造呢?朋友們!我們再回想一下那些曾經遭受過戰爭和經歷過自然災害的受災國與地區的難民們,當時他們也正承受著死亡、受傷、飢餓、流離失所等等煎熬,不少人也曾經歷過在生死存亡中進行考驗,但他們卻依然對生命,對人生未來充滿著希望和熱忱,還有,我在巡迴途中也遇到一些貧困地區的老百姓,他們穿的是破衣破褲,吃的是粗糧淡湯,住的是草木房,農民們下地幹活還是赤著腳,裸著腿。然而,比起他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 ,消極悲觀呢?有的還在改造中經常違反監規紀律,還有的還設法伺機實施脫逃而走上重新犯罪的不歸路,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同時也是違紀違法的。因此,我們一定要看到祖國的今天日益穩定富強,而給我們帶來良好的改造環境,和光明的前景。理所當然,我們更要好好珍惜改過自新的良好機會,下定決心洗心革面,安心服刑,爭取早日減刑重返社會做一名有用的守法公民。二是請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一直以來,被判刑送往監獄服刑改造的服刑人員朋友在監獄警官的教育、挽救下,95%以上的朋友都能認罪服法,踏實改造,從而以積極改造的態度創造佳績,有的朋友還多次受到表彰,記功和減刑;也有的朋友除自覺遵守和維護監規紀律外,還能勇於同獄內一切反改造行為作斗爭;也有的朋友一直把刑期當學期,刻苦學習文化,鑽研技術,積極參加勞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投入到改造行業中,從而為自己的改造前途和為監獄「創建」工作的發展流了汗,出了力。這些朋友的改造成果是可喜可賀的,這樣的進取精神也難能可貴。在此,作為我這位「過來人」,只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榮譽,繼續發揮自己在改造中的表率作用,並以積極的行動去影響和帶動其他朋友,在守法、進步、自新的改造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爭取早日減刑回歸社會,並用實際行動報答監獄警官和親人們的關懷與期望之情,當然,在取得的成績面前,千萬不能驕傲自滿,因為,成績它只能代表過去,不能說明未來,而我們服刑人員的改造成績也是如此,如功與過它是不能抵消,一旦有過錯,就會前功盡棄。我深知,如今的改造情況,監獄的政策並非是「一棍子打死」,而對少數有過錯的對象,我想監獄方面都會看在你今後的改造表現,錯了之後只要能改正,真心悔過,每個人都會很欣賞你知錯就改的態度。所以,我只希望全體服刑人員朋友要好好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加速自己的改造步伐,為實現自己早日走向新生的彼岸做出更大的努力。三是請珍惜親人的殷切期盼。前些日子,我在2005年一《中國青年報》上讀到一篇報道:吉林省有一名十二歲的小女孩,為了去監獄探望自己服刑改造的父親,上學期間她不吃午飯,還把媽媽每天給的午飯錢省了下來,課余時間小女孩還到處撿垃圾,只為賺夠路費去探望自己的父親。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小女孩一次探監路上,卻遭遇了車禍,使小女孩成了一們植物人,再也醒不來了。看了這篇報道,真讓我流下了傷心的淚水。仔細想來,我們在坐的每們服刑人員朋友,曾經的犯罪已給自己的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的危害確實太深了。而我們入獄之後,親人們的日子更是不好過啊!既要為我們牽腸掛肚,又要為我們承擔社會那些鄙視的眼光,一年四季還要想方設法為我們寄錢寄物。而家庭富裕的寄錢寄物都不成困難,可家境貧寒的甚至是賣盡家產,自己捨不得吃喝都要安慰和照顧好獄中服刑的親人。然而,一些同改的親人還行程千里、萬里花錢費米經常到監獄來看望自己的親人。可是,為了自己親人的殷切期盼,我只想對在坐的服刑朋友說一聲:希望你們能理解自己親人們的一份良苦用心啊!他們的殷切期盼,唯有望我們能徹底改造好、學習好,爭取優良的改造成績早日減刑走出監獄的大門,回到那多年盼望的親人身邊,去享受那合家團圓的天倫之樂。同改朋友們,我們要常常去冷靜地想一想,自己昨天的犯罪究竟給親人和社會帶來了那些危害?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刻苦改造,向善自新,不辜負於親人們的期盼,爭取早日回家與親人團聚,做一名對社會建設有用的人,並誠心為自己的親人們贖罪,為社會贖罪。因為這是我們改惡從善的必經過程,也是自己做人和對社會、對親人、對自己的一種責任啊!
同改朋友們!此時,我想對大家說一句:如果我用這次的旅程和我懺悔的聲音,能喚醒你們的警惕,能讓我們的心為之互動,也不枉費我今天的這番口舌,朋友們,請記住:珍惜良好的改造環境,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珍惜親人的殷切期盼吧!
最後,請再次允許我對在坐的服刑朋友們說聲:如果你們能以我今天的話鞭策自己的改造,那將是我這次行動的最大收獲,並祝你們在今後的改造路上再創佳績 ,改造順利,身體健康,早日新生!同時,我由衷地敬祝在坐的全體警官工作順利,合家幸福,好人一生平安!!謝謝大家能對我這次行動的大力支持和關懷!明天,我將要繼續著我的人生旅程。
謝謝大家!謝謝!!

-------------------歸正人員新生贖罪萬里巡迴行動自願者:田恩翼
二OO七年

Ⅳ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讀後感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賞析
這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講稿。是在 法蘭西思想之王 伏爾泰與世長辭一百年後,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維克多·雨果站在紀念伏爾泰百年冥誕的講壇上發表的演說,這篇演說有對人類先賢的崇高禮贊,有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有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和對良知的呼喚。
本文具有如下特點:
⑴立場堅定:
演講稿在立場問題上決不能含糊,應該提倡什麼、反對什麼、鄙棄什麼、呼喚什麼都應該明朗。這篇演講詞熱情頌揚了伏爾泰先生的思想及人格力量,討伐了十八世紀歐洲社會里強大的神權和王權。對伏爾泰先生的評價,用了 巨星 榮耀 曙光 偉大 英雄 不屈不撓 堅定不移 心平氣和 深造 睿智 肅然起敬 等詞語,表明了作者發自內心的對人類先賢的禮贊。而對那個社會及一部分與 自由 真理 不合拍的人,用了 輕薄無聊 凄慘憂郁 暴君 凶神 無惡不作 欺上媚下 凌駕 虛偽 狂熱 陰險 威脅 侮辱 迫害 污衊 流亡 野蠻 黑夜 墳墓 等感情色彩鮮明的貶義詞,予以堅決的鄙棄和否定。
⑵激情澎湃:
文章充滿發自內心的昂揚的激情。在句式上多用短句、對稱句、排比句。如回顧歷史的時候,有這樣一組連續短句設問: 而在那個階段的人類社會,人民是什麼?是無知。宗教是什麼?是不寬容。司法是什麼,是沒有公正。 矛頭直指伏爾泰所處的神權與王權統治的十八世紀。而評價伏爾泰用如椽巨筆戰斗時,用了這樣兩組排比句: 他承受了一切威脅,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衊,流亡。 他以微笑戰勝暴力,以嘲笑戰勝專制,以譏諷戰勝宗教的自以為是,以堅毅戰勝頑固,以真理戰勝愚昧。 整齊的句子形成強大的抒情氣勢,極富感染力。除了句式,人稱的巧妙變化也為作者情感的抒發提供了幫助。貫穿全文的幾乎都是第三人稱,作者一般用 伏爾泰 他 。但在作者演講基調漸趨平和,回顧歷史後,作者自然地轉為了第二人稱: 於是,伏爾泰啊,你發出厭惡的吶喊,這將是你永恆的光榮! 於是,你開始和過去打一場可怕的官司,你為人類的訴訟案辯護,駁斥暴君和凶神,你勝訴了。偉大的人物,你要永遠受到祝福。 好像直接面對伏爾泰,將崇敬之意、禮贊之情抒發得更直接更強烈。
⑶語言詩意:
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雨果在這篇演講中很好地展現了浪漫主義的語言風格。任何一種語言風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為基礎的,浪漫主義的語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語言背後,是雨果對黑暗現實與不合理制度的尖銳抨擊,對人道主義的熱切呼喚,而其語言本身,則體現了對比鮮明、文采飛揚、比喻生動、渲染誇張等特點。例如: 他的搖籃映照著王朝盛世的余暉,他的靈柩投射著大深淵最初的微光。 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 對於這些語言,應聯系背景來品味,在反復誦讀中體會美感和激情。

Ⅳ 急求演講稿!!!

堅守道德陣地共創美好未來演講稿
堅守道德陣地,共創美好未來
我相信成為一名法官是很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在他們的心目中所夢想的法官形象,比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所親身感受到的更光榮更神聖。在西方國家,只有三類人可以穿上特定的長袍:療治肌體的醫生、洗滌靈魂的牧師、維護正義的法官。
法官是正義的使者,是公平的化身。他社會地位崇高,倍受人們的尊重和敬仰,獨立裁判,生殺予奪,不怒自威;他集淵博的學識、敏銳的思維、清醒的頭腦於一身,一生致力於維護法律的公正和威嚴;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各行各業中最崇高的職業道德,品行高潔,襟懷坦盪,弘揚美德,匡扶正義,以一身浩然正氣傲然挺立在人生潮頭,象泰山絕頂令人仰止。
然而冷靜衡量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看一看我們身邊無數個普普通通、勤懇工作著的法官們,不能不感受到「崇高」二字的沉重。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市場經濟的多元性、開放性、利益性,也產生了道德觀的眾多選擇。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高貴和庸俗的碰撞,清貧和金錢的較量,寂寞和繁華的斗爭:一邊是我們勤勉辛苦、加班加點的工作,一邊是不法商人投機偷稅,大發橫財;一邊是我們捨身求法、為民解憂的萬丈豪情,一邊是無法逃避的行政干預、人情困擾、執行難、地方保護各種頑疾;一邊是我們每月平均千元以下的微薄的工資,與此相對應的窮盡半生積蓄購置的兩居室、三居室,一邊是同樣通曉法律的知名律師,代理一次大標的訴訟即可獲得的數萬薪酬,還有他們與此相對應的坐落在綠林芳草間,出入均為高級轎車的所謂高尚住宅區。

當民主和法制的建設尚未完全跟上社會變遷的腳步,當我們的社會對奉獻和高尚只限於提倡卻沒有給予有力的保護和慷慨的回報,對卑劣的言行只限於指責卻沒有給予迎頭的痛擊和嚴厲的懲罰,那麼卑劣就得到了縱容而顯得務實,道德就受到了冷落而越發飄渺。我們的優秀法官們,其法律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比那些知名律師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麼不去做出現實的選擇,是什麼一種精神力量讓法官無怨無悔地承擔著這么沉重的社會良知,執著地把守道德的高地?

我的回答是:是的,是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持著我們,讓我們必須承擔,必須把守,必須安於一生的清貧,這份清貧甚至要延續到我們的後代。我們必須如此,因為我們是人民的法官,道德和良知的守護者,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高尚的道德,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美德,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醫生有醫德,教師有師德,律師有執業紀律,企業有競爭准則。但是有些行業與社會公眾切身利益關系不大,即使從業人員素質很差,公眾也能容忍,期待他們慢慢改正。法官卻不同,我們每天所接觸的是一類特殊又敏感的人群,我們永遠處在各種利益和沖突的尖銳的糾結點。以我們現在的國情,普通老百姓絕對不會因為樓下放音響時間太長了,睡不好覺就毫不猶豫地起訴他;老百姓不到萬不得已是不願意撕破臉皮鬧到法院來的。很多人來到法院時早已經心灰意冷,怨氣十足,抱的是「不蒸饅頭爭口氣,這官司我非贏不可」的激進態度,對訴訟結果的強烈關注使他們對法官的言行十分敏感,只要法官實體或程序上處理得稍有偏差,或者僅僅是言辭上有冷漠和厭煩,當事人就會認為法官不公正。社會公眾對法官的職業道德要求之高,遠遠超過了普通的道德標准。難怪有人說:如果社會上追求完人的話,那麼法官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完人。

有人可能說:我不是完人,不是聖賢,我只是一個平常的人,我何必要時刻滿足當事人苛刻的期望,那麼嚴格地要求自己,太累了吧。我就自私那麼一點點,平時當事人向我「意思」那麼一點點,有機會去吃那麼一點點,有什麼不可呢?我要說,善惡無大小,質的飛躍來自於量的積累,今天接受的一點點「意思」,也許就釀成你明天成為腐敗蛀蟲的一念之差,你放縱自己的那一點點,會無形中侵蝕著司法戰線的萬里長堤,慢慢損害著整個社會的公信力。我們既然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就已經選擇了一條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它決不應該被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應該作為一項神聖的事業。也許達到它的道德要求真的是太難了,但是我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希望總比困難多!

李大釗寫過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覺得同樣適用於法官。只不過法官寫的不是普通的文章,而是關系當事人切身利益的判決、裁定,一個優秀的法官,能夠通過他所經手的每一份判決、裁定,巧理千家事,溫暖萬人心,從細微處顯公正,於點滴間見效率;努力去伸張我們整個社會的善良和正義,撫平你失衡的心態,凈化你浮躁的靈魂,體現他崇高的個人道德。永遠不要小看「道德」二字,它經得起金錢的腐蝕,使法官成為國家大廈堅固的基石;它抗得住權勢的壓迫,使法官保持著不卑不亢的骨氣和正氣;它激勵我們所有的法官心靈相通、相互勉勵,

您吧法官改成您的職業就好了
再稍加改動
就可用了

Ⅵ 阿克頓怎麼得罪小人的後果又是什麼

舉步維艱的自由史

何懷宏

阿克頓(1834~1902)的名言「權力使人腐蝕,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蝕」早已為我們所熟知,但他的著作不知何故很少被翻譯。他開創的劍橋史的事業倒是我們很熟悉的,延續至今,僅其中的一套劍橋中國史就使我們獲益匪淺。阿克頓十分博學而又極有見識,但卻寫得很少。他去世以後,人們發現他遺下的成千上萬卷書幾乎都被他讀過,頁邊都寫有注釋,還有無數的木格子,其中裝著各種資料和索引卡片。有學者曾經隨意翻閱過幾個格子,其中一個記的是自從荷馬史詩中優力棲斯的老犬開始、人們對動物的同情心的許多古老事例;另一格是專門收集各民族所有出版物中對繼母的苛刻語言的。

最近偶然重新翻到我1991年讀他的《自由史及其他論文》()所作的筆記,不禁感慨系之。阿克頓寫道:「在每一個時代,自由的進步都被它的自然的敵人——無知與迷信、征服欲與愛安逸、強人對權力的渴望和窮人對食物的渴望——圍困著而舉步維艱。……在所有時代,自由的真誠的友人都是很稀少的,它的取勝一直要歸功於少數人,是由這少數人聯合其他一些目標常常和他們並不一致的人而取得的,這種總是潛存危險的聯合通過給敵手提供恰恰是反對自己的基地,以及在成功時的腐化引起的爭端,有時竟致是災難性的。」

而有關自由的錯誤的觀念,也許比利益的沖突對自由所造成的損害還要大。自由的進步於是要相應於知識的提高和法律的改善。阿克頓所理解的自由是:確保每個人在做他相信是他的義務的事情時,可以不管權威、多數、風俗、意見的影響而得到保護。他說:「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真正自由的最可靠標准就是少數所能享受的保護范圍。自由在此就可定義為宗教的基本條件和保障。」亦即自由首先是良心和信仰的自由,或者說,是貢斯當所指稱的「現代自由」。

但在強調參政權的「古代自由」的發展中,未曾就沒有與「現代自由」一致的東西,這尤其體現在法律的改善和權力的分散上。阿克頓認為:梭倫立法的意義在於:上層階級過去一直掌握著立法與司法權,他仍然讓他們掌管,只是把上層階級的標准由不變的血統變成了可變的財富。而窮人也有了從上層階級中選舉行政官的權利。此前,人們知道的反對政治無序無政府的惟一資源只是權力的集中,梭倫卻承擔起通過權力分散而達到同樣效果的任務,他說民主的本質就是不服從任何統治者而只服從法律。任一少數或者多數都不應當獨攬大權。正是後來雅典人中人數最多的一個階層把司法、立法、以及部分的行政權力統一到一起,使立法者凌駕於法律之上,從而使雅典走向了衰落。而古羅馬的自由也經歷了與雅典同樣的興衰。

另外,在有關自由的古典文獻中,尚缺少下面的因素——代議制政府、擺脫奴隸制和良心的自由。那些訴諸更高的權威給政府劃了一條形而上界限的人們,卻不知如何使之成為現實。故蘇格拉底對變質了的民主暴政的抗議,所能做的只是為其信念赴死;斯多亞派只能勸導智慧者避開政治,把未寫下的法律放在自己心裡;直到基督說「讓愷撒的歸愷撒,上帝的歸上帝」,才帶來對絕對主義的否定和自由的新的就位。

在阿克頓看來,現代自由實在與基督教有不解之緣,宗教自由是公民自由的啟動原則,公民自由是宗教自由的必要條件的觀念,是保留到十七世紀的一個發現。但後來對平等的過度渴望卻使「對自由的希望成為泡影。」未來不容樂觀,但阿克頓又告訴我們,如果有理由對過去驕傲,那麼也有理由對將來的時代抱有希望,「因為將來的故事是藏在過去之中的,那一直存在的與將要出現的是一回事」。

阿克頓:一個史家的信仰與智慧

馮克利

在今日中國,拜官員腐敗與政府反腐敗之賜,沒聽過「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句話的人,也許已經不多;知道此言是出自阿克頓(1834—1902)之口的,大概也不乏其人。但是了解阿克頓其人其事的,卻依然極不多見。1887年,他在給《英國歷史評論》主編克萊頓的一封信中,寫下這句令人過目不忘的至理名言,然而它彷彿是流傳於街頭巷尾的諺語,人們並不十分關心它的來源,這似乎是因為它的來源並不十分重要。

從某個角度看,確實如此。阿克頓晚年自稱一生碌碌無為,他除了做過《劍橋近現代史》首任主編,為世人留下半部體例獨特的史學著作外,未曾寫下過什麼黃鍾大呂之作,因此我們今天看到他唯一的那本文集《自由與權力》(Lord Acton,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The World Publishing Co.,New York, 1955),也不過是幾篇演說、文稿和若干宗教文章雜湊而成的一冊。

然而,如果一句話能像民間諺言那樣世代流傳,那也一定是因為它包含著某種智慧。阿克頓並非碰巧說出一句至理名言,他沒有用系統的著述來陳述自己的思想,並不意味著他沒有自己系統的見解。湯因比曾言,阿克頓是時代精神的一個奇特犧牲品,工業社會不斷逼使人們發掘史料,迷信勞動分工,使這位自由史的研究者手足無措,結果是「近代西方史學家中最偉大的頭腦之一」,變成了一名才華虛擲的編輯。湯因比這些話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他拿自己的鴻篇巨制《歷史研究》與阿克頓相比,有如此惋惜之言當屬難免。然而他稱這個頭腦全為勞動分工所害,卻不太令人信服。阿克頓在史學上無所成就,以今天許多人的眼光看,其主因並非分工使他無所適從,而是他的「史以載道」,即西人所謂 「read the faith into history(援經入史)」的傾向實在過於嚴重,這使他無法做到就史言史。

按給文集作序的希梅爾法伯的說法,阿克頓最偉大之處,在於「他給政治帶來了先知的道德熱忱,給宗教帶來了自由主義政治家的人道關懷;他給這兩者同時帶來一個真理:權力,不管它是宗教還是世俗的,都是一種墮落的、無恥的和腐敗的力量」。這段文字,不但極恰當地指出了阿克頓留給我們的思想遺產的性質,也標明了它的兩個重要來源:阿克頓堅定不移的天主教信仰,和他對人類自由的深切關懷。撇開他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起緊密關系這不易理解的一點不談,現代史學為避免曲筆,輒以不做「道德法官」為治史者必須恪守的誡律。以此觀之,阿克頓顯然是犯了大忌。他雖曾師從德國史學巨擘蘭克(Leopold von Ranke),卻一反其師教誨,把歷史視為「宗教的真實證言」,始終堅持以道德評史為史家無可推卸的職責。在宗教勢力已破相百出的世紀,他卻依然篤信超然於人類之上的基督並未失敗,因為在他看來,神的統治智慧並不體現於世界的完美,而體現於世界的改善;在這種改善中,自由則是人類所獲得的一個最重要的「道德成果」。他那些文約義廣的史論文章,執意要在史實中尋找信仰和自由價值的佐證,表現出一派正宗「春秋筆法」的氣象,使我們今天讀來,也不時有錢鍾書先生所謂「如獲故物、如遇故人」之感。美國史家亨利·李(Henry C. Lea)指稱阿克頓爵士力主以道德評史為大謬,其著述甚至被人譏為「阿克頓通諭」(借用了「教皇通諭」的說法),當然都不足為怪。

但是平心而論,阿克頓並非不知史實距道德說教相去甚遠。他雖認為「滿懷理想之士前仆後繼,提醒人們小心僭主和暴君,不斷宣揚神法高懸於邪惡的統治者之上」,多半會讓我們想起儒家尤其是孟學;他雖稱自由的啟示包含在神的教誨之中,但是與科塞所說那些神遊於形而上世界的「理念人」(the men of ideas)相反,他並不認為它的實現完全是來自先驗的力量,而取決於「進步文明的各種條件的匯合和共同作用」。他十分清楚,「金錢、土地或人數取得優勢,從而破壞權力平衡的做法,充斥於全部歷史之中。」他不時表現出對歷史經驗的明識,常使我們不能像有人所言,稱他「在細節上全錯了,其信仰卻是正確的」。因此垢病其文為史以載道的做法,也多少失去了憑據。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阿克頓在史學中傳達信仰的做法?也許說他不過像個普通基督徒一樣,「永遠懷著感激生活」,把我們在生活中已得到或可能得到的,而不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幸福,都歸於上帝的恩賜,才是更為恰當的評語。他在談述英國憲政發展時一段佈道式的話語,或可視為這一點的佐證:「(英國人民)令人自豪的特質令人矚目,離不開我們的歷史的背景。……無論外國神學家的教權精神,還是法國神學家特有的君主制偏好,都未在英國神學院的作者身上留下痕跡。源自那個衰落帝國的羅馬法,變成了專制權力共同的支柱,卻被排除在英國之外。教會法受到限制,而且這個國家從不接受宗教法庭,也沒有完全接受酷刑,而歐陸王權卻藉此製造了許多恐怖。後來,我們的紳士階層保持了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地方自治的辦法。教派的分立導致宗教寬容。混亂的普通法教導人們,他們最好的衛士就是法官的獨立與一致。」正是英國歷史中這些已然的事實,才使他能夠「一直用雙眼緊盯著上帝之光照亮的空間」,堅信「引領我們的上帝之光仍未熄滅,使我們遙遙領先於其他自由國家的因緣仍未窮盡」。

因此,阿克頓的信仰,實是一種不脫離經驗與制度嬗變的信仰,既如「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類言論,我們與其把它完全當作一種出自形而上人性論的斷語,倒不如說是一種來自經驗的概然性知識,而且這完全談不上是創見,只能算是他對西方古老的政治思想傳統的一個回應。它不但是基督教原罪說在政治學中的邏輯延伸,甚至前基督教世界的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也早就說過:「把權威賦予人等於引狼入室,因為慾望具有獸性,縱然最優秀者,一旦大權在握,總傾向於被慾望的激情所腐蝕。故……法律是排除了激情的理性,因而它比個人更可取。」阿克頓的言論雖充滿一個信仰者的執著,但阿克頓所以為阿克頓的感人之處,還來自於他從史實中總結出的警言。

阿克頓的史論中最可引起今人所注意之處,是他無論何時談到的「權力」,並無特定的人稱屬性,而是泛指的。不管是信仰者的權力,王公貴族的權力,人民的權力,代表人民的、代表金錢的權力,或自稱代表自然法、「進步力量」、正義與和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權力,總之不管什麼權力,只要它以暴力為後盾(這是必然的),只要它失去制衡,成為「絕對的權力」,都會傾向於(「tend to」,譯為「導致」,語勢上未免太過強硬了一些)殘暴、腐敗和不義。

只有這樣的權力觀,才有可能為我們提供觀察二十世紀殘暴政治的人都能從中汲取教益的識見。在他看來,政治生活中最可怕的局面,莫過於「道德與宗教不分,政治與道德不分;在宗教、道德、政治諸方面,只有一個立法者和一個權威」。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始終貫穿著一個我們春秋筆法的本土史學中不得見的基本立場,即人間所能享有的無論宗教自由還是世俗自由,皆是權力平衡的產物。在論及古典時代的文明沒落的原因時,他說:「個人、家庭、團體和屬地(這些當然都是保持權力平衡所必需的社會要素)是如此卑俗,以至於統治權力可以把它們用於自己的目的。共同體支配著公民,一如主子支配著奴隸。由於忽視私人利益,忽視人民的道德生活及其進步,希臘和羅馬都喪失了維系國家繁榮的關鍵因素。」他從這種現象中,讀出了「侵害今日政治社會的種種謬誤——功利主義,對專制與權威、不法與自由的混淆」的源頭。對於這些謬誤的主義與混淆的觀念,一百多年後的我們,肯定要比阿克頓有更切膚的感受。因此當我們看到阿克頓說,「只要某個單一的明確目標成為國家的最高目的,無論該目標是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國家的安全或權力、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還是對一個抽象觀念的支持,此時國家走向專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們不知是該佩服他的遠見卓識,還是該為我們的愚妄而扼腕痛惜。

阿克頓對私人和公共領域的多元化在制衡權力中的作用多有論述,他這方面的言論,是古典自由主義傳統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但往往被許多反自由主義者所忽視的另一面是,它也構成了現代知識傳播或交往理論中的基本成分。今天人們談論甚多的公共交往學說,許多論者只往批判理論或哈貝馬斯處追索,卻沒有看到自由主義有關共同體生活的大量言論,適足構成這種公共交往思想不可缺少的一環。

一個社會共同體形成的各項有利於個人自由的制度,既為我們提供了一道保護私人生活的屏障,更是一個有利於群聚與合作的架構,一個促進群體生活演變調適的對話環境,就此而言,阿克頓所秉持的自由主義傳統,雖可名之為「個人主義」 的,但它也是一種有關千千萬萬的個人如何共處與合作的「群體之學」。像某些「批判理論」一樣,自由主義把這種對話共同體的存在,視為一個讓各種尚不知對錯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和平的環境下得以展開的過程,因為這是人們形成共同體的道德規范和公共目標所必需的社會學前提。在哲學認識論中,我們可以看到的大量有關「真理」如何產生(或無法產生)的言論,有心者不妨把它們與自由主義的共同體理論做一比較。譬如被國人忽視而近年來又因利奧塔等人宣揚而重新走紅的美國哲學家皮爾士,他最寶貴的思想遺產之一,便是他在「真理」問題上仍堅持客觀主義立場,但也認為「真理」只能存在於一個在(科學)共同體的自由對話中逐漸形成或展開的無盡過程之中。再譬如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也把「正確」語用的形成,歸因於一個語言群體習慣性交往的過程。其實,不惟真理和語言用法,遵約守信的習慣、權錢關系納入法治、特權變為平權的過程,也莫不如此:沒有參與的自由,沒有對話,是不可能建立起取得共識的交往規則的(雖然它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真理」)。在政治哲學的領域,此類識見可以說隨處可見。姑不論以鼓吹「開放社會」著稱的卡爾·波普,不管是阿倫特的古典共和主義,還是保守主義者奧克肖特的「公民社團」理論,我們都可從中看到大量有關這種開放性共同體的思想。即或被許多人拿來與自由主義抗衡的哈貝馬斯,不但明確認為市民階層(「資產階級」)是一個促發現代性的「對話倫理」的共同體,而且把它視為一支與專權和僵化體制相抗衡的最重要的力量——當然,沒有哪個自由主義者會反對這樣的思想。因此,就公共領域在對話中產生基於自由的共識的作用而言,西方自由主義和一些左翼思想流派的分歧,也許被人們做了過分的誇大。

從這個角度來解讀阿克頓有關教會和民族問題的文章,我們即可看到,他為解決教會和信眾的分歧所提供的辦法,其中既有堅定的保守主義信念,更包含著豐富的「對話交往理論」。對他而言,教會更像是一個對話的共同體,而不是一個刻板嚴厲的「組織」,它對於信徒的價值,在於它為討論和取得共識提供了一個場所。他說,「在教會中長期得到堅持和許可的神學觀點及其他觀點,是在時間的磨礪中獲得真知灼見,並因教皇的默許而確立了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權威地位,因此如果不是出於輕率,便不能輕言放棄。」他在這里觸到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至關重要的政治學問題,即自由和權威的關系:教會雖是一個權威機構,但它真正的合法性並不來自它的制度化權力本身,而在於它和信徒的普遍信念相一致。只要它大體做到了這一點,激烈否定其權威不但不會帶來變革,反而會引起分裂或反動,因為「碩果累累的勝利來自於天主教信眾在知識、觀念和信念上的逐漸演變」,它將迫使傳統的代言人與新的環境相適應,最終克服拋棄成規的優柔寡斷。因此最合理的改革方式應當是,在影響權威之前先影響它的信眾,使其看法緩慢而平靜地作用於教會,這樣的改變「既不會產生任何破壞道德的沖突,也不會導致喪失體面的屈服」。但是這種體制中不言自明的另一面是,這一切都要以一個開放的「信仰共同體」為前提:教會不能禁止對「教令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進行審查,就讓理智和良心上作出讓步」;信眾也不能「因為權威被濫用便拋棄權威」,因為「這兩種做法同樣都是罪過,一方是背叛了道德;另一方是背叛了信仰。將維護宗教真理的全部責任拋給教會戒律的執行者,並不能使良心得到解脫;乾脆叛教也不能讓良心釋然。」

這種共同體哲學,也被阿克頓延伸到了他對當時正在崛起的民族主義的認識中。依他之見,他那個時代有三種最重要的「社會批判理論」,即「平等主義、共產主義和民族主義」,它們所反對的,都是統治者因自私和濫用權力而造成的秩序。尤其是「得勢前景最為看好的」民族主義,它「不僅是革命最強大的助手,而且是近三年來各種運動的真實本質」。雖然它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但是「在它宣布已經進入的革命時代,它必定始終保持著力量」 。伊賽亞·伯林曾在其名篇《民族主義》一文中斷言沒有哪個十九世紀的思想家預見到民族主義在二十世紀的重要影響。博學如伯林者竟未看到阿克頓的《論民族》一文,不能不說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但是不難想見,以一個天主教徒的普世情懷,阿克頓雖洞察到這股潮流的強大,卻不可能對其表示完全認同。在他看來,民族主義固然有其提醒壓迫的存在、提出改革方向的正面作用,卻不能將它視為重建世俗社會的政治基礎,因為單純的民族主義「可以服務於截然對立的政治原則和各式各樣的黨派」。它把集體意志看得高於一切,把人們的各種利益全都納入一個虛幻的統一體,要求其犧牲自己的習慣和義務。它也許會以民族自治、人民的自由和保護宗教為旗號,其實它卻「只為自己說話」,「如果它無法和它們結合在一起,它為了獲勝不惜讓民族犧牲所有其他事業」。讀到這里,我們也許更易於理解,為何在二十世紀狹隘民族主義常常與好戰黷武的軍國主義形影不離。

不過這只是民族主義的一極。阿克頓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是那種由啟蒙運動培養出來的世界主義者,他不否定還存在著一種健康的民族感情。哈耶克在二戰結束前夕一次題為《歷史學家與歐洲未來》的演說中,曾特別建議把阿克頓的民族理論作為戰後消除德國狹隘民族情緒的基本原則之一。這不但因為他要求史學家必須像阿克頓那樣,不以價值中立為由迴避道德判斷,敢於說出「希特勒是壞人」,還因為在他看來,阿克頓持有一種十分開放的民族觀。

他所肯定的另一種民族觀,除了在反對專制宗主國或殖民政府這一點上與民族對抗的思想相同之外,其他沒有任何共似之處。他認為民族利益雖然是決定國家形式的一種重要因素,但它並非至高無上。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天然地具有多彩多姿而非千人一面、和諧而非大一統的潛能,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多民族的共存還可構成對國家權力膨脹的最終限制,有可能被民族國家犧牲的私人權利,有機會因民族差異而受到保護。它以「分別存在的」鄉土感情(我想這里有必要指出,這才是「patriotism——愛國主義」的本來含義),影響和牽制著統治者的行動。因此阿克頓也把一個主權國家內若干民族的共存比作教會的獨立,認為它們可以發揮維護權力平衡的相同作用,「避免出現在單一權威的籠罩下四處蔓延的奴役狀態」。他樂觀地(也許是過於樂觀了)認為,「同一國家之下若干民族的共存不僅是自由的最佳保障,而且是對自由的驗證」 。由此他也否定了約翰·穆勒所宣揚過的一種近代自由主義的主流學說:「政府邊界與民族邊界相一致,一般而言是自由制度的必要條件。」

當然,從這些論述中,我們也可以印證現代知識理論中的一條重要原理,即差異是人類合作從而促進知識進步的一個必要條件。正如他所說,「不同民族結合在一國之內,就像人們結合在一個社會中一樣,是文明生活的必要條件。生活在政治聯合體中較次的種族,可得到智力上更優秀的種族的提高。力竭而衰的種族通過和更年輕的生命交往而得以復興。在一個更強大、更少腐敗的民族的紀律之下,由於專制主義敗壞道德的影響或民主制度破壞社會整合的作用而失去組織要素和統治能力的民族,能夠得到恢復並重新受到教育」 。這些言論中雖然些許透露出盛行於他那個時代的種族主義色彩,如果我們用今日的「民族平等」或「優勢互補」之類說法加以糾正,我想阿克頓是不會反對的,因為在他的筆下,作為一個政治組織的國家,並不具有單一種族文化的神秘性,而是應當成為一個「促進融合的大熔爐」,它所逐漸形成的自由制度,可以使習俗、活力、創造性上各有所長的不同群體,相互傳播他們的優點,擴大人們觀察生活的視野。民族差別處理不當固然會導致嚴重沖突,但是只要待之以恰當的自治,它也能為國家帶來巨大的好處,可以使每個人都能「在鄰居中找到自己的利益。……使文明和宗教的利益由此得到促進」 。

雖有這些在當代公共哲學中仍充滿活力的思想,但是在今人看來,阿克頓是不是個很老派的人物?其實不唯我們,即使在一百多年前他的同代人眼裡,也難免會讓人產生這樣的想法。他的貴族身份,他堅持讓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與自由主義並行不悖的努力,他的普世主義情懷和保守立場,在在與此後百多年來精神生活的大氣候格格不入。當年哈耶克創立「朝聖山學會」之初,曾建議用阿克頓和托克維爾的名字來為學會命名,就幾乎讓到會的美國人拂袖而去。美國的自由主義者不樂於把阿克頓引為同道,並非沒有他們的道理。大概他們對阿克頓曾為美國憲政做過的出色辯護並不領情,倒是忘不了他不但有美國文化所討厭的貴族身份,而且還給南方堅信聯邦制的蓄奴分子說過好話——這也是一個從正確的理由推導出來的錯誤結論,因為他總是固執地認為,在維護自由憲政上,權力的平衡比權利的平等更重要。

其實,從阿克頓經常受人冷落的思想遭際中,我們看到的還是政治世界為價值排序這個幾乎無終極解的難題。一時一地的問題,決定著一個社會在選擇價值上的優先順序。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民族獨立,公共精神,私人空間等等,如果撇開時間因素不談,無一不是極可取的價值,但它們又是只能在歷史中,在具體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才能被人類選擇,從而得到真實生命形態的價值。阿克頓所做出的選擇,是自由和信仰無條件地高於其他價值,並且認為能夠保證其安全的,只有建立在權力制衡原則上的憲政制度。我們可以把這看作只是他本人的信念,甚至是一個歷史學家一廂情願的反歷史的偏見,不少人也會因此而批評他在平等、民主和人權方面的思想缺失。可是我們也沒有理由忽視他教給我們的智慧:無論什麼樣的統治,只要存在不受限制的權力,都有走向腐敗的傾向。他為此提供的一個重要理由,便是絕對權力有可能「敗壞良知,麻木心靈,使它失去對環境的理解力」。和阿克頓給人留下的史以載道的印象相反,他這些反復強調權力制衡的觀點,說到底並非單純來自他的信仰或理念,而是一種以信仰為根基的經驗主義,或曰史家的智慧。

自由主義的預言家

——讀阿克頓《自由的歷史》

李柏光

一、阿克頓的生平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一箴言幾乎眾所周知。但是,對於這一箴言的作者阿克頓勛爵,中國的讀者能確切地知道其名其書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不僅如此,就是在阿克頓的母國英國,在群星閃耀的19世紀,在英國的思想殿堂里,阿克頓當時也只是一個並未吸引人們多大注意力的史學家。當阿克頓於1902年辭世的時候,一般的公眾並不知道他的名字。晚近的學者只知道他是他所屬的時代最博學的人士之一、劍橋大學的史學教授、大部頭的《劍橋近代史》的主編而已,然而,他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史學教授,實際上,他是他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金子的顆粒是經過無數道艱辛的工序之後才從沙堆里提煉出來的。在對人類的命運和社會生活的認識上,真理的顆粒之顯現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歷史往往是在經歷了許多災難性的悲劇、鬧劇之後又重新回到它曾經試圖超越的起點,重新從歧路中返回原來的出發點。實踐領域如此,思想領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我們打掃歷史的塵埃時,我們發現了塵封已久的先知的預言和真理,它們被人們忽視得太久了。阿克頓的思想在西方和中國的命運再次表明了:人們只有在災難過後才會去尋找先知的預言,才會去追尋先知說過的真理。在阿克頓謝世後近一百年的今天,我們把他那對今天的我們極具親切感的著作引進中國,實在是一點也不過時。

阿克頓,1834年1月10日出生於那不勒斯(今屬義大利)。父親是費迪南·理查德·愛德華·達爾伯格—阿克頓,母親是瑪麗·德·達爾伯格(即後來的格蘭維爾伯爵夫人)。他的父親具有英國血統,母親則具有意、法兩國的血統。童年時代,阿克頓在義大利、法國求學。1848年到1854年,他在德國的慕尼黑大學求學,師從杜林格教授。杜林格影響了阿克頓此後的一生。這種影響不僅反映在阿克頓的思想上,也體現在他的治學風格上。阿克頓十分博學,他飽覽了哲學、文學、史學和神學領域的眾多的書籍,這成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的源泉。

1859年,25歲的阿克頓擔任了英國天主教雜志《漫談者》的主編;1862年,他將該雜志改名為《國內外評論》,1864年停刊;1859年到1865年期間,代表愛爾蘭自治市咯羅成為國會議員;他曾經被慕尼黑大學、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授予榮譽學位;1895年到1902年任劍橋大學欽定近代史講座教授、三一學院榮譽成員。他策劃和主持編寫了卷帙浩繁的《劍橋近代史》,但在該書第一卷還未出版之前,他就過世了。他一生沒有撰寫過大部頭的個人專著,這恐怕是他長期以來受到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他實際上是一個多產的人,身後留下了許多論文、筆記、演講稿、短文、書信及個人思考的記好錄,正是在這些文字中,後人重新發現了阿克頓。

阿克頓的思考、治學興趣非常廣泛,

Ⅶ 急求一份監獄周年慶演講稿

尊敬的××監獄全體警官暨在坐的服刑人員朋友:
大家好!經過萬里行程,並得到你們監獄領導的大力支持,讓我能在此與大家見面談及我灰色的人生經歷,此時的心情非常激動,同時也深感郁悶。藉此機會請允許我要用一顆誠摯的心來感謝黨和人民政府,感謝所有最尊敬的監獄警官。昨天,是他們給予我生命的挽救,是他們用慈母般的胸懷溫暖了我早已泯滅的良知,使我從惡夢中蘇醒,並擦乾悔恨的淚水,堅定生活的信心,在人生的陽光大道上重新找到了屬於自己想要追求的那片天空。
悠悠歲月,往事不堪回首。此時,不得不讓自己去回首從前。我叫田恩翼,1978年出生在鄂西北部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土家族,中等文化程度,系湖北省咸豐縣人。1998年元月間因參與一起持槍搶劫案被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人民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14年,剝奪政治權利4年。同年8月從廣東省汕頭市看守所送往廣東省揭陽監獄服刑,後因刑期較長又於2000年9月隨司法部令乘專列調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圖木舒克監獄一監區服刑改造。自投入監獄服刑改造以來,我一直能做到服從法院判決,勇於認罪悔罪,遵守獄內監規紀律,積極配合監獄警官的管理教育,從而以一顆真誠悔贖罪過之心走好自己在改造路上的每一步。從2000年轉到新疆兵團監獄服刑改造的6年時間,共獲政府呈報4次減刑獎勵,累計減刑5年整。
回憶當年的大牆改造生活,我苦不堪言。總之,我苦過、累過、沉思過,努力追求新生的目標從沒停留過;然而也就是這樣卻讓我在原判14年的刑期中提前了5年獲得刑滿釋放,重新回到社會的懷抱,找到了屬於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去向。可是作為每一名觸犯法律的人,犯罪——入獄,都必須要經受苦海之淚的洗禮,要經受那脫胎換骨的痛苦磨煉,要飽嘗失去自由的痛楚,和飽受遠離親人、思念親人的慘痛;要飽受那良心的深深自責,特別在親情方面,你要讓年邁的父母傷心欲絕,望眼欲穿,有的還讓和諧的家庭妻離子撒,讓同胞哥姐、弟妹哭泣與心碎……。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曾經觸犯了不可繞恕的罪行而導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劇,那也是你我人生中罪有應得的啊!一切的一切只怨自己昨天的過錯,今天要勇於面對現實,敢於為昨天所犯的罪行承擔一切責任,從而讓自己用實際行動去悔贖罪過,找回人生的新我,這才是你我將要走的人生道路。
是啊!有道是:「人生是美好的,生活更可以用心去追求,人生可以矯正,靈魂更可以升華。」那麼,昨天我們走錯了人生的第一步,從懺悔中回過頭來找准自己的生活方向,那也是對做人的一種體驗,一種責任。請相信一句話:「痛苦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努力奮進,新生的署光會很快來到你們面前。」昨天,我錯過、懺悔過、深深自責過,在大牆也渡過了將近3000多個艱難的日日夜夜,終於在那一天我償到了新生、自由的味道。因此,我要感謝自己有勇氣去面對眼前的現實,我要感謝監獄警官和人民法官給予我的挽救之情和讓我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是,當我談到這里,也有人曾問過我:為什麼一位從大牆里走出來的青年人,不去尋找和常人一樣的新生活,而是選擇「重返」監獄進行現身說法呢?為此,我不想給任何人一個答案,而我的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能用我發自肺腑的懺悔之聲喚醒此時正在監獄服刑的朋友們,能看到人生光明的前途,走錯了路就用心去找尋人生正道,從而認罪悔罪,努力改造,早日新生,重新做人。雖然我們昨天已經錯了,但從錯誤中能改正錯誤那也是人生中的一大美德,偉人曾經也說過:錯了並不要緊,只要能真誠改錯你仍然是一個好人。因此,我很明白每一名服刑人員朋友的心情,因為我昨天的心情也和你們此時的心情一樣,昨天我也是一名「做囚人」。誰都想用心改惡從善做好人,誰都想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和親人們長相廝守,誰都想擁有一番成功的事業為自己的人生書寫動人的篇章,誰都想好好改造,早日新生做守法公民,為祖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為了在坐的服刑人員朋友們明天的幸福生活,為了你們能好好改造早日走出新生的大門,我願意做出這樣的選擇,萬里巡迴「重返」監獄用我贖罪和懺悔的聲音喚醒你們的警惕,讓你們能好好把握自己的改造機遇,爭取在認罪服法,服管服教的努力求知中早一天走出監獄的大門,回到社會那溫暖的懷抱,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尋新的幸福。因為,社會在呼喚著你們!親人們在期盼著你們早日回家!
在此,我今天想要對全體服刑人員朋友談的話題有三個「珍惜」①請珍惜良好的改造環境;②請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③請珍惜親人們的殷切期盼。首先讓我談珍惜良好的改造環境一些看法。當前,國家正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監獄服刑人員的改造工作,而且黨和政府也更加重視服刑人員的改造環境。監獄的形勢也越來越好,中國監獄系統也正在廣泛、深入地開展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監獄的科學化、規范化、文明化進程」為目標的監獄體制改革;在我到過全國多所監獄的了解中發現,並結合社會發展趨勢,監獄已逐步在提高服刑人員的改造生活水平,從而使監獄的運作更加規范,改造功能也更加有效地發揮。這一系列的發展動態,作為從大牆里走出的我已有親身感觸。然而,隨著全國監獄改革和發展,中國監獄已快速進入了依法治監、文明執法、科學管理,進一步提高改造質量的嶄新時代,而對認真接受教育改造的服刑人員將更加有利。例如,中國監獄正在以「創建現代文明監獄」為指導思想,營造良好的監獄改造環境;中國監獄正在繼續推進和深化「獄務公開」工作,嚴格依法治監,確保對服刑人員的日常管理,勞動安排,日常考核,分級處遇,行政和行事獎勵等工作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目的是讓在坐的每一名服刑人員都能有一個良好的改造環境,不過,讓我們全體服刑人員朋友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只要我們都能踏實改造,努力進取都能擁有同樣的機會。要想得到獎勵,早日減刑回歸社會,就必須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去換取。除此之外,我想改造的道路上是沒有別的捷徑可取。朋友們!也許你們還不曾了解就我當年轉監服刑過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監獄的條件是多麼的惡劣呀。當時建監那年頭,監獄民警、服刑人員們都住地窩子,吃的是窩窩頭加菜湯,幹活是開墾萬古荒漠,那裡的氣候非常惡劣,終日與風暴為伴,到處是無際的沙漠……。然而,今天的兵團監獄樓房拔地而起,沙漠變成殷殷綠洲,服刑人員們住的是乾乾凈凈舒適的樓房,吃的是新鮮大米、麵粉、蔬菜和肉食,穿的是統一服裝,生活條件得到了不斷改善,有的監獄新建的樓房還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防蚊沙窗,電風扇等等;冬天全部安裝有供暖設備,還有寬敞明亮、舒適的教學大樓及教務設施;解決服刑人員心理問題的還設有服刑人員心理矯治門診室,「親情電話」室等等。所以,生活、勞動、學習、休閑等環境都這么好,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珍惜,積極追求改造呢?朋友們!我們再回想一下那些曾經遭受過戰爭和經歷過自然災害的受災國與地區的難民們,當時他們也正承受著死亡、受傷、飢餓、流離失所等等煎熬,不少人也曾經歷過在生死存亡中進行考驗,但他們卻依然對生命,對人生未來充滿著希望和熱忱,還有,我在巡迴途中也遇到一些貧困地區的老百姓,他們穿的是破衣破褲,吃的是粗糧淡湯,住的是草木房,農民們下地幹活還是赤著腳,裸著腿。然而,比起他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 ,消極悲觀呢?有的還在改造中經常違反監規紀律,還有的還設法伺機實施脫逃而走上重新犯罪的不歸路,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同時也是違紀違法的。因此,我們一定要看到祖國的今天日益穩定富強,而給我們帶來良好的改造環境,和光明的前景。理所當然,我們更要好好珍惜改過自新的良好機會,下定決心洗心革面,安心服刑,爭取早日減刑重返社會做一名有用的守法公民。二是請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一直以來,被判刑送往監獄服刑改造的服刑人員朋友在監獄警官的教育、挽救下,95%以上的朋友都能認罪服法,踏實改造,從而以積極改造的態度創造佳績,有的朋友還多次受到表彰,記功和減刑;也有的朋友除自覺遵守和維護監規紀律外,還能勇於同獄內一切反改造行為作斗爭;也有的朋友一直把刑期當學期,刻苦學習文化,鑽研技術,積極參加勞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投入到改造行業中,從而為自己的改造前途和為監獄「創建」工作的發展流了汗,出了力。這些朋友的改造成果是可喜可賀的,這樣的進取精神也難能可貴。在此,作為我這位「過來人」,只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榮譽,繼續發揮自己在改造中的表率作用,並以積極的行動去影響和帶動其他朋友,在守法、進步、自新的改造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爭取早日減刑回歸社會,並用實際行動報答監獄警官和親人們的關懷與期望之情,當然,在取得的成績面前,千萬不能驕傲自滿,因為,成績它只能代表過去,不能說明未來,而我們服刑人員的改造成績也是如此,如功與過它是不能抵消,一旦有過錯,就會前功盡棄。我深知,如今的改造情況,監獄的政策並非是「一棍子打死」,而對少數有過錯的對象,我想監獄方面都會看在你今後的改造表現,錯了之後只要能改正,真心悔過,每個人都會很欣賞你知錯就改的態度。所以,我只希望全體服刑人員朋友要好好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加速自己的改造步伐,為實現自己早日走向新生的彼岸做出更大的努力。三是請珍惜親人的殷切期盼。前些日子,我在2005年一《中國青年報》上讀到一篇報道:吉林省有一名十二歲的小女孩,為了去監獄探望自己服刑改造的父親,上學期間她不吃午飯,還把媽媽每天給的午飯錢省了下來,課余時間小女孩還到處撿垃圾,只為賺夠路費去探望自己的父親。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小女孩一次探監路上,卻遭遇了車禍,使小女孩成了一們植物人,再也醒不來了。看了這篇報道,真讓我流下了傷心的淚水。仔細想來,我們在坐的每們服刑人員朋友,曾經的犯罪已給自己的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的危害確實太深了。而我們入獄之後,親人們的日子更是不好過啊!既要為我們牽腸掛肚,又要為我們承擔社會那些鄙視的眼光,一年四季還要想方設法為我們寄錢寄物。而家庭富裕的寄錢寄物都不成困難,可家境貧寒的甚至是賣盡家產,自己捨不得吃喝都要安慰和照顧好獄中服刑的親人。然而,一些同改的親人還行程千里、萬里花錢費米經常到監獄來看望自己的親人。可是,為了自己親人的殷切期盼,我只想對在坐的服刑朋友說一聲:希望你們能理解自己親人們的一份良苦用心啊!他們的殷切期盼,唯有望我們能徹底改造好、學習好,爭取優良的改造成績早日減刑走出監獄的大門,回到那多年盼望的親人身邊,去享受那合家團圓的天倫之樂。同改朋友們,我們要常常去冷靜地想一想,自己昨天的犯罪究竟給親人和社會帶來了那些危害?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刻苦改造,向善自新,不辜負於親人們的期盼,爭取早日回家與親人團聚,做一名對社會建設有用的人,並誠心為自己的親人們贖罪,為社會贖罪。因為這是我們改惡從善的必經過程,也是自己做人和對社會、對親人、對自己的一種責任啊!
同改朋友們!此時,我想對大家說一句:如果我用這次的旅程和我懺悔的聲音,能喚醒你們的警惕,能讓我們的心為之互動,也不枉費我今天的這番口舌,朋友們,請記住:珍惜良好的改造環境,珍惜難得的改造成績,珍惜親人的殷切期盼吧!
最後,請再次允許我對在坐的服刑朋友們說聲:如果你們能以我今天的話鞭策自己的改造,那將是我這次行動的最大收獲,並祝你們在今後的改造路上再創佳績 ,改造順利,身體健康,早日新生!同時,我由衷地敬祝在坐的全體警官工作順利,合家幸福,好人一生平安!!謝謝大家能對我這次行動的大力支持和關懷!明天,我將要繼續著我的人生旅程。
謝謝大家!謝謝!!

Ⅷ 關於雨果93年的演講稿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時候有長壽的歲月,有等身的著作,還挑起過最榮耀的、也是最艱巨的責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類。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在他彌留之際,一邊有同時代人和後代的歡呼和贊美,另一邊有對他懷有深仇大恨的舊時代洋洋得意的噓叫和仇恨。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個使命。很顯然,他生來就被選定從事這件藉助他在命運的法則和自然的法則中最高尚的願望所完成的事業。他活過的八十四年,經歷了登峰造極的君主政體和曙光初現的革命時代。他出生的時候,路易十四還在統治,他死的時候,路易十六已經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搖籃映照著王朝盛世的余暉,他的靈柩投射著大深淵最初的微光。 各位先生,在大革命前,社會的建築是這樣的:下邊,是人民;人民的上面,是由神職人員代表的宗教;宗教的一邊,是由法官代表的司法。 而在那個階段的人類社會,人民是什麼?是無知。宗教是什麼,是不寬容。司法是什麼?是沒有公正。 於是,伏爾泰啊,你發出厭惡的吶喊,連將是你永恆的光榮!(爆發出掌聲) 於是,你開始和過去打一場可怕的官司.你為人類的訴訟案辯護,駁斥暴君和凶神,你勝訴了。偉大的人物,你要永遠受到祝福!(新的掌聲) 伏爾泰直接面對這種輕薄無聊而又凄慘憂郁的社會,獨自一人,眼前是各種力量的聯合,宮廷、貴族、金融界;這支不自覺的力量,是盲目的一大群人;這批無惡不作的法官,他們媚上欺下,俯伏於國王之前,凌駕於人民之上(喝彩);這批虛偽、狂熱、陰險兼而有之的神職人員,伏爾泰,我再說一遍,獨自一人對這個社會一切丑惡力量的大聯合,對這個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戰,他接受戰斗。他的武器是什麼?這武器輕如和風,猛如雷電——一支筆。(鼓掌) 他用這武器進行戰斗,他用這武器戰勝敵人。 伏爾泰戰勝了敵人。他孤軍奮戰,打了響當當的一仗,這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是思想反對物質的戰爭,是理性反對偏見的戰爭,正義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被壓迫者反對壓迫者的戰爭,是仁慈的戰爭,溫柔的戰爭。伏爾泰具有女性的溫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偉大的頭腦和浩瀚無際的心胸。(喝彩) 他戰勝了古老的法典、陳舊的教條。他戰勝了封建君主、中世紀式的法官、羅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嚴賦予黎民百姓。他教導人、安撫人、教化人。他為西爾旺和蒙巴伊斗爭,如同他為卡拉斯和拉巴爾斗爭;他承受了一切威脅、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衊、流亡。他不屈不撓,堅定不移。他以微笑戰勝暴力,以嘲笑戰勝專制,以譏諷戰勝宗教的自以為是,以堅毅戰勝頑固,以真理戰勝愚昧。 我剛才用過兩個字,微笑,我說一下。微笑,就是伏爾泰。 各位先生,我們要這樣說,因為,平靜是這位哲學家偉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態在伏爾泰身上最終總會重新確立。不論他正義的憤怒多大,總會過去,惱羞成怒的伏爾泰總會讓位於心平氣和的伏爾泰。於是,從這深邃的雙目里露出了微笑。 這是睿智的微笑。這微笑,我再說一遍.就是伏爾泰。這微笑有時變成放聲大笑,但是,其中蘊涵有哲理的憂傷。對於強者,他是嘲笑者;對於弱者,他是安撫者。他使壓迫者不安,使被壓迫者安心。以嘲笑對付權貴:以憐憫安撫百姓。啊!我們應為這微笑感動。連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義,仁慈和誠實;它把迷信的內部照得透亮,這樣的丑惡看看是有好處的,它讓丑惡顯示出來。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會,平等、讓步的慾望這叫做寬容的博愛的開始,相互的善意,給人以相稱的權利,承認理智是最高的准則,取消偏見和成見,心靈的安詳,寬厚和寬恕的精神,和諧,和平,這些都是從這偉大的微笑中出來的。 各位先生,只有希臘、義大利和法蘭西享有以人物來命名時代的特權,這是文明最高的標志。在伏爾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國家領袖的名字來命名時代的先例;伏爾泰比國家領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領袖。到伏爾泰,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我們感到,從今以後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文明過去曾服從武力,文明以後將服從思想。權仗和刀劍已經折斷,光明將取而代之,也就是說權威變成自由。再也沒有別的最高權力,人民只有法律,個人只有良心。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進步的兩個方面很清楚的顯示出來,這就是:做一個人,我們要行使自己的權利;做一個公民,我們要恪盡職守。 讓我們轉身望著這個死者,這個生命,這個偉大的精神。讓我們在這令人肅然起敬的墓前鞠躬。讓我們向這個人討教,他有益於人類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經熄滅,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讓我們向其他強有力的思想家討教,向盧梭、向狄德羅、向孟德斯鳩討教。讓我們與這些偉大的聲音共鳴。要制止人類再流血。夠了!夠了!暴君們。啊!野蠻還在,好吧,讓哲學抗議。刀劍猖狂,讓文明憤然而起。讓18世紀來幫助19世紀;我們的先驅哲學家們是真理的倡導者,讓我們乞求這些傑出的亡靈;讓他們面對策劃戰爭的君主王朝,公開宣布人的生命權,良心的自由權,理性的最高權威,勞動的神聖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里出來!

Ⅸ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演講稿(要一千字以上的)

在柔和的燈光下,我翻開了《品德與社會》,無意間我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在清朝末年,由於清政府的腐敗、軟弱,又採用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八國聯軍趁虛而入,使得強盛、輝煌一時的圓明園遭受了八國聯軍的洗劫,成了一堆廢墟。國書——《永樂大典》被糟蹋得不成樣子,名人字畫,唐三彩,各色綾羅綢緞、金雕銀鏤等幾乎被洗劫一空。

在書上刺眼地寫著中華民國時期,日寇侵略、佔領我們的國土,盜竊我們的財物,包括眾多的藝術精華、世界之瑰寶。據不完全統計: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中國同胞就多達四十萬餘人。在書中,我又看到了許許多多日本兵殘害中國人的照片,有槍殺、刀戳、剖腹、活埋、焚燒,一個個手無寸鐵的中國人在日本鬼子的屠殺下屈辱地倒下了。

中華民族,你,陷於內憂外困之中,你的尊嚴倍受挑畔,你的軀體將被蹂躪。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總是默默企盼:企盼奇跡誕生;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總是默默祈禱:祈禱我們的民族,能夠轉危為安,能夠走出泥濘與困境,驅散開這漫漫的黑雲。而讓我,讓我們所有中國人最感驕傲的事情是:我們從來沒有失望過一次。在倍受屈辱的民族的背後,總有我們中華的優秀兒女挺身而起。

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6000憤怒的北平人們走上街頭,高舉著正義的旗幟,奔走呼告,勇敢地向卑鄙的暴虐宣戰,向怯弱的賣國宣戰。 我為你們感到驕傲,我們優秀的中華兒女,你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民族的脊樑;如果,如果我們的民族,沒有你,它的生命將是如何的暗淡,它將會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淵啊!你以你堅毅不撓的行動,告訴所有的居心可怕的人們:中國人是不可辱的,中華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國人將為國而聲、為國而戰、甚至為國而死。 我也知道了,中國因你而精彩。你使我想起了,志在維新、視死如歸的譚嗣同;你使我想起了,拋妻別子、不憚前驅的林覺民;你使我想起了,東渡扶桑、救國救民的秋瑾;你使我想起了,棄醫從文、療救民心的魯迅;你使我想起了所有為我們中華的獨立崛起,探索著、痛苦著並奉獻著的人們。使我想起了,陳毅元帥如是說,「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從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到中俄戰爭,從《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重若苦海的苦難,漫漫修遠的長路,並沒有使東方巨人從此消亡的緣故,正是因為在你們啊,我們民族最可愛的人,正是你們這些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仁人志士,所組成浴血奮戰洪流,攬起狂瀾,吹響起我們民族的歷史的新的紀元。. 雖然,我們古老的中國像一艘擱淺的大船,盡管沉重,盡管緩慢,但依然還堅挺著前進的風帆。

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讓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築頃刻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帝國主義。

滄海桑田,風雨坎坷,偉大的祖國歷盡磨難。我們肩負著跨世紀的歷史使命,我們不甘心落後於前人,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先行者留給我們不怕困難,開括前進的大無畏精神。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與未來,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領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

歷史的書面仍在不倦地翻動,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呼籲在古老版圖上回盪不息,那雄渾的聲音使每顆灼熱的心為之震撼。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出前不負於古人,後無愧於千秋萬代的歷史新篇章!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就有拚命硬乾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脊樑,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廢墟的圓明園,南京大屠殺,這血的教訓,如今我們21世紀的少年更應該銘記中國的恥辱,國強則民強,國弱則民弱,為了使中國不再陷入災難,不再重蹈覆轍,我們應該勿忘國恥,發奮好學,為振興中華而努力讀書!

同學們,為國而聲、為國而戰、甚至為國而死,才是一個人最大的驕傲;誰如果在心裡沒有自己的祖國,誰就不屬於人類。 同學們,當你佇足於雄偉蜿蜒的萬里長城之上,當你止步於滾滾東去的黃河之邊,當你靜立在煙波浩渺的渤海之濱,當你注視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之時,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難平,是否熱情奔涌?同學們,切莫以為只有生在亂世才好為國分憂。欲報國何須生於亂世,又何止在沙場上拼殺?同學們,我們是初開的鮮花,我們是初升的太陽,我們的戰場便是這足下的土地,用我們百倍的努力,學得知識、學得能力,然後用自己強健的雙手開創一片輝煌的事業。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業與理想,和我們的民族相融,那麼我們的中華民族將不再是可辱的,將會成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員。 讓我們為振興我們的中華拼搏吧。要知道振興中華是我們每位同學義不容辭的職責,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告訴自己吧,我們的心屬於祖國。

縱觀中華民族百年救亡,回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一是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國主義,充分戰士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二是中國共產黨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堅強核心,正是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一盤散沙任人宰割的命運,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成為維護民族團結,拯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三是國家的富強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保障。抗日戰爭及新中國建設的歷程一再證明,只有國家統一,人民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富強,中華民族才能長盛不衰,才能興旺發達;四是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百年救亡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源源流長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錘煉和升華。抗戰期間,愛國注意體現為全民族空前團結,前赴後繼的犧牲精神,體現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和平時期,愛國主義就應該體現為以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為己任,青年人就應該在今天立足崗位、勤奮工作,以圖他年報效祖國。

這國家的孱弱,民族的恥辱,叫我們怎能忍受、怎能遺忘!歲月的年輪沉澱了斑駁的痕跡,歷史的記憶留下了悲壯的回聲。風風雨雨六十載,匆任人宰割到屹立世界東方,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從改革開放到構建和諧社會,幾經沉浮,世紀的鍾聲已敲響,今天的繁榮富強為祖國昨天交上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銳意進取的浪潮為祖國的明天奏響了進軍的樂章。
今天對某些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歷史、企占釣魚島,我們怎能不義憤填膺?世界容不得他們胡作非為,中國更不會容他們肆意猖狂,他們的無恥行徑必將遭到公正的審判。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以史為鑒,努力學習,振興中華。我們決不能忘記歷史,決對不能忘記我們的使命。為了祖國輝煌壯麗的未來,讓我們做高峰的攀登者,去飽覽險峰的雄姿吧;讓我們做浪尖的弄潮者,去領略大海的氣魄吧;讓我們做時代音符地彈奏者,去奏響祖國 激昂時代的最強音把!
讓中華民族在我們的手中,騰飛!

Ⅹ 請以「談談社會公德」為題,寫一篇三分鍾即興說話的演講稿

談談社會公德

一說起愛護公物,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因為類似「愛護公物光榮,破壞公物可恥」、「愛護公物,人人有責」這樣的口號恐怕連幼兒園小朋友也能說上幾條。
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做得怎麼樣呢?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校園里破壞公物的現象比比皆是:有同學為求近路而不惜踐踏草坪;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門窗;戶外運動中弄壞了校園里的公共桌椅、欄桿和垃圾桶;課桌椅上經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塗鴉……你有沒有想過,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為都對公物造成了損壞,也給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增加學校對公物的維修費用,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每每看到這些不文明行為,你也許會皺著眉頭嘟囔一句:缺德!是的,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講社會公德,不遵規守紀。他們從來也不曾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個人都有愛護公物的義務。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道德的好壞,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的興衰。一個人的言行,往往表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整個集體的總體素質狀況。一個公民是否愛護公共設施,從小處講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一個學校校風的好壞;從大處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質的高低。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都應該按這個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愛護公物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擁有一顆公德之心,處處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就能保證公共設施的完好無損與正常使用。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時光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社會公德,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禮儀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既是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又是公眾利益的維護,公共秩序的體現。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關於偉大的領袖列寧的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已走了一半。那女工見是列寧,先是一驚,然後趕忙退回去給他讓路。列寧卻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還有一個故事,是在澳大利亞總理霍克就任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霍克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傢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願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請他寬容我的不遜。」
聽了兩位名人的故事,你是否為他們而感慨呢?千萬不要以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因為那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不但要有講文明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禮儀的民眾。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文明環境,就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正像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首先我們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還是那就話:「文明禮儀我先行」自身的素質提高了,我們整個校園的素質、整個城市的素質、整個中國的素質才會在真正意義上進步與提高。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