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人員春節堅守工作崗位
發布時間: 2020-12-29 05:06:09
A. 現在過春節的意義在哪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對於不能回家的人來說,有一種漂泊的失落感。唐朝有一句詩很能透露這種心情,「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舊時北京人過年時要吃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說的就是親人要新年團聚,沒有回來也要給擺他一雙碗筷。
在許多地方年夜飯的餐桌上,必定有魚、肉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徵團圓安樂的菜餚,人們在年夜飯中更看重的是親情與團聚,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平時吃得再好,也沒有年飯吃得香甜而有意義。
過年家庭團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習慣,似乎不如此,人心裡覺得空盪盪的,沒有著落。作為歲首的春節在中國主體民族中傳承了兩千多年,現在許多少數民族也過春節,人們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日上。
春節已經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它被廣大人民充分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徵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1)景區人員春節堅守工作崗位擴展閱讀: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天。從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綵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壓歲錢」,然後「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