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論述政治安全

論述政治安全

發布時間: 2020-12-26 20:40:51

㈠ 請從地緣政治角度論述我國安全受到哪些威脅

一、當代中國地緣政治環境分析
(一)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陸海復合型國家,陸地邊界總長2萬多千米,與14個國家接壤;海岸線1.8萬多千米,面臨東海、南海。中國鄰國眾多,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南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東與朝鮮接壤。
(二)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當今世界各國,從國家的發展程度看,可以劃分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類;從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看,可以劃分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兩大類。中國在當今世界政治格局中,既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遼闊的海洋和眾多的人口,加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當代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潛在威脅
當代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潛在威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世界大國和周邊大國的威脅;二是來自周邊鄰國的威脅。
(一)來自世界大國和周邊大國的威脅
第一,來自美國的威脅。中國要警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經歷了一次大變革,由冷戰時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遏制蘇聯擴張的「兩洋戰略」轉變為「歐亞大陸戰略」,即以歐洲的北約和亞洲的日韓等軍事同盟為重點,輔以由美國領導的其他盟國和美國主導的國際體制組成的「制度霸權」,維持其在歐亞大陸「一超獨霸」的地位,構築美國領導的全球霸權體系。美國正在精心構築一條圍堵中國的「太平洋鎖鏈」,基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線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駐軍和基地組成,是美國圍堵中國「鏈式部署」中最嚴密的一環;第二線以關島為中心,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在內的一系列基地群組成,是第一線的後方依託;第三線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美軍作戰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
第二,來自日本的威脅。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膨脹態勢值得中國關注。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頒布了和平憲法。憲法明確規定,日本「永遠不再擁有陸軍、海軍、空軍和其他軍事力量」,只能保持有限的自衛隊。然而,時至今日,日本自衛隊已具有相當規模,總人數在30萬人左右,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和航空部隊的規模均超過英國或與英國相當。此外,日本每年的防務開支約500億美元,總額排名世界第二,人均費用居世界第一。盡管日本一再強調它決不做軍事大國,但其迅速膨脹的軍事實力確實讓人擔心。
第三,來自印度的威脅。印度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屬經濟不發達國家。但印度一直不願放棄軍事大國的夢想。1998年,印度為謀求核大國地位,置國際輿論和有關國際條約不顧,實施了5次核試驗,由此引發南亞次大陸的核軍備競賽。近年來,印度的國防開支居高不下,2000年高達136億美元,2001年近150億美元。此外,印度一直叫囂「中國威脅論」,並暗中支持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
第四,來自俄羅斯的威脅。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突變,國際地位明顯下降,地緣政治環境日趨惡化。本論文由無憂論文網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俄羅斯的戰略政策逐漸由過去向西方「一邊倒」轉變為現在同時面向歐亞的「雙頭鷹」戰略,意欲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俄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加之仍堪稱一流的軍事工業和軍事力量,以及歷史上有過的輝煌,必將力圖恢復昔日的大國地位。從中長期看,隨著俄國民經濟的好轉和綜合國力的恢復,其必將視中國為其地緣政治對手,對中國構成潛在威脅。
(二)來自周邊鄰國的威脅
第一,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在南海水域存在領土爭端。公元前,中國人就已漂洋過海發現了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並對其進行命名和開發,中國對南海諸群島擁有無可爭辯的領土主權。但目前南海局勢並不平靜,南海水域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隨著世界石油儲量日益減少,其作為國際經濟命脈的戰略價值日益為人們所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海周邊國家紛紛提出對南海群島的主權要求。在南沙群島形成了中、越、菲、馬、文五國對主權的爭奪態勢。南海是中國防禦體系中防衛能力相對薄弱的環節,又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得失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影響。
第二,中亞等國對中國西部邊疆安全和能源安全構成潛在威脅。中亞五國地處內陸,出口不暢,從經濟發展角度考慮需要同中國發展合作關系,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尋求出路;同時其對俄重新統合懷有戒心,視中國為制衡俄影響的砝碼,在維護民族文化特徵、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上與中國有著共同利益。但是,中亞是歐亞東西、南北陸路交通要地,加之豐富。。。。。。

㈡ 論述題:結合工作,談一下如何履行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要統一對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認識,增強「四個意識」;統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的認識,堅定「四個自信」;統一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認識,做到「兩個維護」;統一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給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的認識,鍛造公安鐵軍。

要突出政治建設,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公安工作的絕對領導;強化能力建設,切實履行好新時代使命任務;深化改革創新,著力提升公安工作現代化水平;推進法治建設,不斷提高公安工作法治化水平;狠抓基層基礎,夯實打牢公安機關社會治理根基;加強自身建設,著力鍛造「四個鐵一般」的公安鐵軍。



(2)論述政治安全擴展閱讀

要旗幟鮮明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努力打造一支黨中央放心、人民群眾滿意的高素質政法隊伍。各級黨委政法委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協調各方職能、統籌政法工作、建設政法隊伍、督促依法履職、創造公正司法環境上,健全完善政治督察、綜治督導、執法監督、紀律作風督查巡查等制度機制。

要抓好科學理論武裝,教育引導廣大幹警學深悟透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矢志不渝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捍衛者。

㈢ 簡述海權在國家政治、經濟、安全中的作用

海權,顧名思義就是擁有或享有對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權和利用權,但這種權力的范圍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控制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海洋來開拓一個新的舞台,一個新的時代。「海權」概念是美國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創立的,他認為,海洋對瀕海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要擁有海權,就必須發展強大的海軍。在馬漢眼中,「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在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緣戰略就決定了一個海權國家的政治力量。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個瀕臨海洋的國家,其中、國與國的地緣政治又以海洋、海權為最終代表,對於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戰略意義重大的海峽、海灣,哪個國家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力,哪個國家就掌握了發言的話語權,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資本和政治身價。西方國家及南亞部分國家對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的高度關注,中國在應對馬六甲困境問題中的努力正體現了海權問題的深刻影響。當前,中國強調利用國際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不斷強調「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從而為捕捉和利用機遇推進中國海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海權問題在政治上的認可與重視必然實現中國海權的發展,中國海權得到發展,其國際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在經濟方面:海權的確立和爭奪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想經濟長遠發展,必須確保海權的掌握。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資的輸送、特別是重要的能源戰略物資的運輸,都要通過海洋來實現,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網輸送等,都要牽扯海洋本身的資源佔有,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海洋發展,推動海洋的發展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近代以來,海權發展與海洋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缺乏良性互動,一直是中國海洋事業發展乏力的固有弊端,並且對中國經略海洋的思維觀念造成消極影響。為適應現代海洋經濟發展要求,正確認識海權對經濟發展的意義,中國需要轉換思路,重點不應放在盤算減少本來已經非常低的海軍國防投入,而是尋找思路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提高它的綜合國力貢獻率,進而為海軍力量的發展提供動力,依靠強大的海軍力量確保海權問題的穩固。

中國海權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發展不應該是一個彼此割裂、存在先後順序的過程。無論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還是軍事國防角度,中國如何加強海洋經略都應該納入到中國的整體發展戰略中,並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國海權的發展不會走歷史上海洋霸權國家建設全球性海軍力量的老路,這自然決定了海權力量建設和投入的有限性,從而避免了美蘇爭奪包括海洋霸權在內的世界霸權、進而導致國家綜合國力衰微的歷史教訓。

在安全方面:制海權掌握多少、國家安全就會掌握多少。各種軍事報道和軍事評論中常會提到到「制空權是制海權的基礎,制海權是陸地安全的基礎,陸地安全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礎!」,這一句話深刻反映了海洋對於一個國家安全的構建是多麼重要的一個環節,小的戰術戰役可以使制海權抗拒敵方的登陸,大的戰略制海權可以消除敵方的長期威脅和構建安全、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國家安全實現了,局勢穩定也將隨之實現,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國際事務影響力,另一方面為經濟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和諧的環境。因此,重視海權問題,實現海權的的強大對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發展是有重大戰略意義。

美國用事實告訴世界:海權維系著一個國家的命脈,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的命運!所以海權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政治以及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㈣ 「總體國家安全觀」到底指什麼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2014年4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強調,要准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4)論述政治安全擴展閱讀:

習近平指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

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㈤ 求:政治論述題 會的進 急!!!!!!!

關注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

一、食品安全的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並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例如,1996年英國爆發的瘋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東南亞豬腦炎、1999年比利時等國二惡英、2001年歐洲爆發口蹄疫、2003年發生在中國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8年9月,中國令人震驚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憂心忡忡,以至有的人產生了「吃動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吃飲料食品怕摻色素」的恐懼心理。當然這種擔驚受怕顯屬過慮,但卻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筆者把這些問題主要概括如下:
1.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殘存化肥、農葯等物質,使這些食品的安全狀況令人十分擔憂。在農業生產中,一些菜農、果農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劇毒農葯來噴灑蔬菜、水果,這直接導致蔬菜、水果的農葯殘留量超標,這樣的蔬菜、水果被消費者食用後肯定會帶來身體健康上的很大危害。例如,在2009年曾經有相關的組織對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銷售的櫻桃、甜瓜、桃子、油桃、蘋果5種水果進行抽查,結果一共檢測出了17種農葯,甚至有的農葯是法律已經禁止使用的農葯,可見某些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是多麼不容忽視。
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用品。一些黑心腸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受金錢的驅使,在加工食品的過程中往往違規使用、超標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摻加有毒有害的化學用品,主要表現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國家有關部門認定了可供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劑的品種及其用量,如果超量使用很可能會對人體帶來危害。但是為了追逐利潤,一些食品加工者卻無視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的保護,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規允許適用范圍的化學物質(其中絕大部分對人體身體有害)。例如,在麵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醯」;在腌菜中多倍超標量使用苯甲酸;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化學合成甜味劑;為了使饅頭、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為使大米、餅干增亮使用礦物油;用甲醛浸泡海產品使之增韌、增亮,延長保存期;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塊」(一種化工原料,學名甲醛次硫酸氫鈉);還有孔雀石綠、蘇丹紅、三聚氰胺……像這些老百姓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嘗不出卻能導致人們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學物質到處可見,令人防不勝防,觸目驚心。(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於家禽、家畜、水產品體內。在種植業、養殖業中濫用激素和其他葯物以增加產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產品在短期內獲得豐收、成熟。例如,帶尖的西紅柿,堅硬的獼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長熟的結果。這種做法不僅使培育出來的產品營養價值明顯降低,而且也會給食用者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3.製造、加工食品的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製品;用「地溝油」加工油炸類食品、「注水豬肉」( 給豬注水等於注毒,食用後對人體有極大危害)等。再如,2009年,在遼寧、山東、河北、上海、陝西等地又查到了多起使用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作為原料而生產乳製品的事件。這些免食品安全隱患如果不及時加以嚴厲制止,都有可能會演變成為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
4.食品中的重金屬污染嚴重。由於受城市某些工礦企業違規排除廢水的影響,致使一些地區人畜飲用水源和農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鉛、錫、汞、鋅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過量浸入到水源中去,受這些重金屬污染的飲用水和農產品食品進入到人體後,就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另外,一些用來盛放食品的包裝紙、包裝袋、不銹鋼餐具等也是鉛、鉻、鎳等重金屬污染的重要來源,這些重金屬物質一旦超標超量的滲入了食品中,人們食用後就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潛在威脅。
正是由於以上一些食品問題的存在,近些年來,中國每年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層出不窮,並且愈演愈烈。據國家衛生部公布的全國食物中毒情況,僅2003年,全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達379起,中毒12 876人,死亡323人;2007年,全國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506起,中毒13 280人,死亡258人;2008年,全國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437起,中毒13 325人,死亡152人。
二、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由於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生產的操作監管不力,使得中國食品行業嚴重違規、違法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的現象屢禁不止。中國的食品監管一直採取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方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各職能部門之間要麼會出現爭著監管、重復執法的現象,要麼會出現爭著不管、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這就給某些食品行業違法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
2.中國關於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中存在著諸多弊端和問題,為不少問題食品的產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條文規定的過於籠統,難以操作,並且這些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嚴重滯後,現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標准水平規定偏低,許多指標遠遠低於國際標准,許多重要的標准至今還尚未制定出來,這就為那些不法廠商、企業違法生產超低標准、不合標準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
3.消費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識,也可能會引起食物安全問題的產生。首先,消費者缺乏購買安全食品的常識。中國眾多的消費者由於收入水平低下,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加上缺乏相應的常識,所以在購買食品時安全意識淡漠,往往只圖便宜,不顧及食品的質量、衛生問題。還有一些消費者在購買便宜食品、特價食品、無質量保證食品時,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大家都在買,並且別人過去多年吃這些便宜食品也沒吃出什麼問題,現在再吃也不會有事,在消費者這種心理的支持下,就為問題食品的銷售打開了門路。其次,很多消費者缺乏科學食用食物的常識,由此可能會引發一些疾病的產生,甚至導致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例如,在2009年8—10月,北京市豐台區已經連續發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發病人數達64人。據調查表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飪者未將扁豆煮熟、炒熟。其實像扁豆、豌豆、四季豆這三種蔬菜,其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如果對它們加熱不完全就被人們食用,則可能會引起人們的食物中毒。人們在炒菜時如果事先了解了這些基本常識,就可以避免這類食物中毒事情的發生。
三、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些對策建議
1.政府應當切實履行好其監管職責,加強對食品質量的安全監管。加強食品質量的安全監管應當成為政府的頭等大事,這就要求政府:要加強對食品的准入市場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場門檻,嚴防「三無」食品流入市場;要有效規范食品生產者的生產、經營行為,堅決取締無證生產、無證加工食品的行為;要整合食品安全監督、檢測資源,更新檢測裝備,加強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監測,對食品從生產、加工、管理、貯運、包裝到銷售的全過程都要進行嚴格的監控;要全面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違法犯罪活動;要規范食品采購渠道,從源頭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
2.完善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首先,應當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標准系統。對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進一步細化和規范食品安全生產領域內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體標准。同時,要提高中國的食品安全標准,使中國的食品安全標准與國際標准相接軌。其次,要加強法律法規對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懲罰力度。中國的《食品衛生法》規定,對違法企業只能是責令「停止生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或者處以額度不高的罰款(一般都是在3萬元以下),只有「情節嚴重」才會被「吊銷衛生許可證」。可見,中國法律中對食品犯罪的處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都要輕得多。這樣輕的處罰,使生產經營者的違法成本比守法成本還要低,所以這對於打擊製造低劣、偽冒食品者幾乎起不到威懾作用。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巨額賠償制度,對生產和銷售質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廠商處以高額罰款,情節嚴重的還應當加重追究其刑事責任,以達到足以震懾其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作用。
3.向廣大消費者宣傳、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通過加大對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傳教育,使消費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識和健康飲食知識,使消費者增強食品安全意識,提高辨別問題食品的能力,自覺抵制「問題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絕於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之外。對此,我們可以通過網路、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工具,定期組織健康飲食宣傳活動,有計劃地報道食品安全知識,並且要及時曝光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廠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費者的消費知情權。

㈥ 政治題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內涵是什麼

1、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發展的安全觀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

2、總體國家安全觀是辯證的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唯物辯證法在國家安全領域的最新實踐,突破了過去「安全觀」只強調國際安全忽視國內安全的局限,將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統一於國家安全,將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緊密聯系起來,更加完整、全面地認識國家安全。

3、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包容的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摒棄了零和博弈、絕對安全、結盟理論等舊思維,超越了「你輸我贏,你興我衰」,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

4、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人民的安全觀

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宗旨,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是檢驗國家安全的根本標准。維護國家安全最終是為了人民,維護國家安全最終也需要依靠人民。

(6)論述政治安全擴展閱讀: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指出: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

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深遠的理論價值和鮮明的實踐意義,彰顯了中國智慧,體現了中國擔當。

㈦ 簡述自身安全與家庭,與社會之間有哪些關系

和睦家庭與社會的關系是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組成社會的最主要的成員,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構建和諧家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確定的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我們黨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更是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並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胡錦濤總書記指出:「這個在構建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政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無疑和諧社會已從人們期盼中提升到黨和國家的政治綱領,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當然目標理想的實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群人或一個政黨喊喊口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靠社會全體成員或由其成員組成的社會基本單元——家庭來構建組成共同努力完成的。
家庭是由婚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最小的社會單位,也被稱作是組成社會的最小的細胞。每個家庭的和諧,是造就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在一個家庭成員之間充滿關愛的家庭中,必然充滿溫馨和詩意,她會將自己的和諧與寧靜像陽光一樣影射到社會上。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構建和諧家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現代和諧家庭在本質上是社會文明道德在家庭成員關繫上集中反映。它是以家庭成員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價值取向、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民主協商的家庭氛圍為主要內容,構建家庭成員之間、家庭與社會之間、家庭與自然之間相互和諧共處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
一個家庭的和諧關鍵在人的和諧,又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物的和諧上。在這個前提下,和諧的夫妻關系應該是夫妻恩愛,彼此忠誠、相互信任依賴,相互理解支持,相互溝通協商,相互包容付出。其次是親子關系的和諧。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和諧的親子關系從廣義上講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尊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多與老人交流溝通,建立融洽和睦的家庭關系。二是愛幼。父母對待子女,應該是言傳與身教並重,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再次是人物關系的和諧。家庭財富是家庭必不可少的要求,也是家庭穩定、和睦、幸福的物質幸福。和諧的人、物關系應當是家庭成員共同勞動致富,勤儉持家,合理支配運用家庭財富,在經濟上相互支持幫助,使家庭財富能更好地服務於家庭成員生存、享受和發展地需要,更好地服務於家庭的建設和發展。和諧發展的內涵還應包括其他家庭成員關系的和諧、鄰里關系的和諧等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政府、社會、婦聯以及家庭和個人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起主導作用,婦聯起橋梁紐帶作用,家庭和個人要唱主角。建設和諧家庭,就是要以家庭成員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積極向上的家庭價值取向、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民主協商的家庭氛圍為主要內容,構建家庭成員之間和諧相處的文明家庭新模式,從而提高家庭文明程度,以家庭的和諧服務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篇偉大的交響樂章,需要統籌謀劃、有序綜合,樹立在動態平衡中解決矛盾促進和諧的新理念。在所有的構建因素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主導、制度是規范、法治是保障、文化是靈魂,家庭和諧是因素,社會和諧是目的。因此,我們要積極深化「和諧家庭」的創建活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㈧ 從地緣政治角度論述我國安全受到哪些威脅

一、當代中國地緣政治環境分析 (一)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陸海復合型國家,陸地邊界總長2萬多千米,與14個國家接壤;海岸線1.8萬多千米,面臨東海、南海。中國鄰國眾多,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南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東與朝鮮接壤。 (二)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當今世界各國,從國家的發展程度看,可以劃分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類;從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看,可以劃分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兩大類。中國在當今世界政治格局中,既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遼闊的海洋和眾多的人口,加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當代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潛在威脅
當代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潛在威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世界大國和周邊大國的威脅;二是來自周邊鄰國的威脅。
(一)來自世界大國和周邊大國的威脅
第一,來自美國的威脅。中國要警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經歷了一次大變革,由冷戰時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遏制蘇聯擴張的「兩洋戰略」轉變為「歐亞大陸戰略」,即以歐洲的北約和亞洲的日韓等軍事同盟為重點,輔以由美國領導的其他盟國和美國主導的國際體制組成的「制度霸權」,維持其在歐亞大陸「一超獨霸」的地位,構築美國領導的全球霸權體系。美國正在精心構築一條圍堵中國的「太平洋鎖鏈」,基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線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駐軍和基地組成,是美國圍堵中國「鏈式部署」中最嚴密的一環;第二線以關島為中心,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在內的一系列基地群組成,是第一線的後方依託;第三線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美軍作戰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
第二,來自日本的威脅。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膨脹態勢值得中國關注。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頒布了和平憲法。憲法明確規定,日本「永遠不再擁有陸軍、海軍、空軍和其他軍事力量」,只能保持有限的自衛隊。然而,時至今日,日本自衛隊已具有相當規模,總人數在30萬人左右,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和航空部隊的規模均超過英國或與英國相當。此外,日本每年的防務開支約500億美元,總額排名世界第二,人均費用居世界第一。盡管日本一再強調它決不做軍事大國,但其迅速膨脹的軍事實力確實讓人擔心。
第三,來自印度的威脅。印度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屬經濟不發達國家。但印度一直不願放棄軍事大國的夢想。1998年,印度為謀求核大國地位,置國際輿論和有關國際條約不顧,實施了5次核試驗,由此引發南亞次大陸的核軍備競賽。近年來,印度的國防開支居高不下,2000年高達136億美元,2001年近150億美元。此外,印度一直叫囂「中國威脅論」,並暗中支持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
第四,來自俄羅斯的威脅。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突變,國際地位明顯下降,地緣政治環境日趨惡化。本論文由無憂論文網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俄羅斯的戰略政策逐漸由過去向西方「一邊倒」轉變為現在同時面向歐亞的「雙頭鷹」戰略,意欲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俄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加之仍堪稱一流的軍事工業和軍事力量,以及歷史上有過的輝煌,必將力圖恢復昔日的大國地位。從中長期看,隨著俄國民經濟的好轉和綜合國力的恢復,其必將視中國為其地緣政治對手,對中國構成潛在威脅。 (二)來自周邊鄰國的威脅
第一,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在南海水域存在領土爭端。公元前,中國人就已漂洋過海發現了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並對其進行命名和開發,中國對南海諸群島擁有無可爭辯的領土主權。但目前南海局勢並不平靜,南海水域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隨著世界石油儲量日益減少,其作為國際經濟命脈的戰略價值日益為人們所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海周邊國家紛紛提出對南海群島的主權要求。在南沙群島形成了中、越、菲、馬、文五國對主權的爭奪態勢。南海是中國防禦體系中防衛能力相對薄弱的環節,又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得失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影響。
第二,中亞等國對中國西部邊疆安全和能源安全構成潛在威脅。中亞五國地處內陸,出口不暢,從經濟發展角度考慮需要同中國發展合作關系,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尋求出路;同時其對俄重新統合懷有戒心,視中國為制衡俄影響的砝碼,在維護民族文化特徵、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上與中國有著共同利益。但是,中亞是歐亞東西、南北陸路交通要地,加之豐富
。。。。。。

㈨ 政治題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內涵

總書記指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這就打破了以往有關國家安全理念與實踐在國際國內、不同領域、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區隔和各自局限,改變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彼此羈絆、存盲留白的局面,實現了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這一思想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方面,又兼顧人民、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科技、信息、生態、資源等諸多領域,把作為宗旨的人民安全、作為根本的政治安全、作為基礎的經濟安全、作為保障的軍事、文化、社會安全、作為依託的國際安全等放到一個完整的系統里來思考、謀劃、構建。
總體安全觀強調用辯證思維和協調理念來看待和維護國家安全,既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又著眼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永續昌盛;既看到機遇,強調增強戰略定力,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居安思危,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重視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新變化;既重視長期存在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領域,又重視新興凸顯的信息、生態、資源、海洋、外空、網路等領域;既強調順應世界潮流,充分利用國際大勢有利因素,積極防範外部風險侵害沖擊,又堅定地從中國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注重把國家發展與國家安全、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本國安全與別國安全、安全體制機制與安全意識能力等聯系起來,統分結合,點面結合,一般與重點結合,動態把握,貫通駕馭各種復雜因素。

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五位一體的安全架構,即人民安全是宗旨,政治安全是根本,經濟安全是基礎,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是保障,促進國際安全是依託。
人民安全作為宗旨,要求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幸福;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縮小分配收入差距,大幅減少扶貧對象,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扎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力度,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加強對人民群眾的國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國家安全意識,最終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民族興旺繁榮。
政治安全作為根本,要求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決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維護政治安全,需要切實抓好全面從嚴治黨這個關鍵,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強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經濟安全作為基礎,要求以經濟建設為重心,把發展作為最大的安全,特別注重金融安全、資源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科技安全、重大基礎設施網路安全、生態安全、產品安全等,強化風險防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當前和今後很長一個時期,維護經濟安全,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切實把經濟工作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增強國際經濟競爭力,切實提高海外利益保護能力和水平。
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作為保障,要求在軍事安全上,更好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堅持人民軍隊根本宗旨,使軍隊真正擔當起黨賦予的歷史重任;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潮流,大力推進軍事創新,有針對性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積極構建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與時俱進加強軍事戰略指導,積極運籌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按照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大力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准備,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
在文化安全上,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加大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要爭取世界各國對中國夢的理解和支持,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理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在社會安全上,要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和網路秩序維護,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社會安定有序;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和落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體制機制,完善和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預防和減少利益沖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好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引導群眾通過法律程序、運用法律手段解決;要正確把握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時妥善解決影響民族團結的矛盾糾紛,加強新形勢下的反分裂斗爭和反恐怖斗爭,堅決遏制打擊暴恐勢力和分裂勢力。
促進國際安全作為依託,要求超越「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思維,積極倡導普遍安全、平等安全、包容安全、合作安全理念;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通過促進國際安全來增強自身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國際和地區安全環境,搭建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走共建、共享、共贏的安全之路。積極參與地區和全球治理,加大建設性參與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的力度,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這五位一體搭建起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體系架構,表明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基本取向。

當前,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需要著力解決好四個緊迫任務。
首先是維護網路和信息安全。從世界范圍看,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深刻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主要大國紛紛強化各自的網路和信息安全戰略,國際新一輪網路和信息戰略競爭方興未艾。從我國情況看,網路和信息安全涉及國家和社會多個方面,對很多領域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具有全面性、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帶來的挑戰和風險不斷上升。這需要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各個領域的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重大問題,制定實施國家網路安全和信息化發展戰略、宏觀規劃和重大政策,整合相關機構職能,加大依法管理網路力度,形成從技術到內容、從日常安全到打擊犯罪的互聯網管理合力,不斷增強安全保障能力。
其次是維護海洋安全。我國海洋事業總體上已進入歷史上最好發展時期,但海洋戰略利益拓展維護滯後於我作為陸海兼備大國快速提升的需求,需要統籌內外、陸海、海洋開發和生態保護、海洋維穩和維權;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用和平方式、談判方式解決爭端,推進互利友好合作,尋求和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更好地維護海洋安全。
第三是反恐怖斗爭。當前,「伊斯蘭國」、「基地」組織等國際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在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肆虐,對地區和國際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東突」等恐怖主義勢力在我國境內不斷製造暴力恐怖活動。這種內外形勢的共同作用使反恐怖斗爭成為事關維護祖國統一,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斗爭。必須採取堅決果斷措施,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堅決把暴力恐怖分子囂張氣焰打下去。同時,要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體系,加強反恐力量建設;要堅持專群結合、依靠群眾,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動,築起銅牆鐵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最後是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統一指導下,切實貫徹落實好《國家安全戰略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月23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國家安全戰略綱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15年7月1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同時在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草案)》、《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草案)》等多部事關國家安全的法律。這為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沿著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在發展和改革開放中促安全,在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過程中強安全,切實做好各領域國家安全工作,大力推進國家安全各種保障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和重大利益,提供了重要指南和法律保障。

㈩ 簡述國家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關系

國家關系即國家利益關系,國家利益有安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
的關系,但最為重要的是戰略利益關系。與經濟利益相比,安全利益則是決定
國家戰略關系性質的首要因素。
國家安全利益是雙邊戰略關系的首要基礎,經濟利益是第二位的;維護國
家安全主要依靠的是國防力量,其次才是經濟力量;緊密的經濟關系並不必然
加強雙邊戰略關系,也有增加戰略摩擦的可能。
2002年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是國際社會對安全問題的關心超過了對經濟
問題的關心。這一現象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國家的戰略關系中,安全利
益與經濟利益何者更重要呢?經濟實力與安全實力是什麼關系呢?戰略關系與
經濟關系是否一致呢?筆者想就國家戰略關系中安全利益與經濟利益的關系談
談管窺之見。
安全利益對國家戰略關系的重要性超過經濟利益
國家關系即國家利益關系,國家利益有安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
的關系,但最為重要的是戰略利益關系。與經濟利益相比,安全利益則是決定
國家戰略關系性質的首要因素。根據國家的安全利益關系,我們可以將國家關
系分為三種最有代表性的類型:安全利益共同性大於沖突;安全利益沖突大於
共同性;安全利益沒有直接關系。冷戰後的美日關系、美俄關系和中德關系分
別屬於這三類。
有較多共同安全利益的國家,無論它們的經濟關系如何,它們的戰略關系
性質是合作。最典型的例子是美日關系。美日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實體,
經濟利益競爭最為嚴重,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雙方經濟沖突非常嚴重的情況下,
雙方仍保持了盟友關系。從反面證明這一點的是冷戰後的中俄戰略夥伴關系。
雖然中俄之間的貿易額遠遠小於中美、中日和俄歐的貿易額,但中俄之間的戰
略夥伴關系比這兩國與其他幾大力量的關系都緊密。
安全利益沖突較大的國家,無論它們的經濟關系如何,它們之間的戰略關
系都是相互防範甚至對抗。以20世紀80年代和冷戰後兩個時期的中美關系為例,
我們會發現1979—1988年期間中美貿易額增長了4倍,1990—1999年期間增長了.
.2倍,這兩個時期的中美經濟關系發展情況差不太多,但中美戰略關系在前一
時期是加強合作,而後一時期是增強相互防範。其原因是中美在前一個時期共
同面臨著蘇聯的軍事威脅,而後一個時期雙方缺少重大的共同安全利益。當安
全利益是沖突時,兩國如果沒有共同經濟利益關系,雙方的敵對程度有可能更
高,如冷戰時的美蘇關系。但共同經濟關系的有無對雙邊戰略關系的影響只是
程度問題而不是性質問題。
沒有直接安全利益關系的國家,它們的戰略關系性質至少不是對抗性的,
最多是和平競爭性關系。這時的國家戰略關系是在和平關系的范疇之內,經濟
利益關系才有可能決定戰略關系的性質是合作為主還是競爭為主。例如,地理
上的距離使中國與歐洲國家沒有直接的安全利益關系,因此德國作為中國最大
的歐洲貿易夥伴與中國發展了合作為主的關系,較多的共同政治利益使中法建
立了較好的合作關系。冷戰後日本與西歐國家也無直接安全利益關系,但日本
技術的先進性使得日本與歐洲國家的關系是合作與競爭參半。
安全實力與經濟實力難以相互替代
國家利益是多方面的,因此就存在著多方面的利益沖突。原則上講,維護
國家利益需要依靠綜合國力,但這並不等於說維護具體國家利益時對各種國力
要素的需求都一樣。一般講來,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主要依靠的是軍事力量,而
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則主要靠經濟實力。我國古代歷史多次出現經濟發達的中原
地區受到經濟落後但軍事實力強大的北方民族侵入,經濟實力並不能有效用於
維護國家安全。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實體,但它卻需要美國為其提供安全
保障。美國維護其國家安全是靠其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不是其最大的
經濟實力。如果美國只有後者而沒有前者,其國家安全是得不到現有的保障的。
同樣的原理,以軍事力量來維護經濟利益也不是最有效的。
安全實力與經濟實力不但難以相互替代,而且相互之間的轉換也絕非短期
內所能做到的。由於一些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是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
於是有人認為有了經濟實力發展軍事實力只是一個意願問題,即願意將多少經
濟實力轉化為軍事實力。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軍事實力包括了硬體和軟體
兩個方面,硬體主要是裝備,軟體則主要是作戰經驗基礎上的策略。經濟實力
不僅無法直接轉化成為作戰經驗而且也很難在短期內轉化成為軍事技術。作戰
經驗主要來自於戰爭實踐,這不是有資金投入就能得到的。以日本為例,雖然
日本軍費開支約5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但由於自1945年以來沒有任何戰爭實
踐,所以日本自衛隊缺少實戰經驗,如果沒有日美同盟的保護,日本是沒有可
靠的防務能力的。此外,高科技軍事技術是以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為基礎的,
也不是投入經濟資源就能獲取的。我國防建設面臨的技術封鎖困難是典型例證。
我國沒有外部的軍事保護,國家安全只能依賴自己的國防力量。然而1999年我
國開始加大國防建設的投入後,面臨的困難是無法在國際上購買到最先進的軍
事技術,而自行開發軍事技術需要長期的科研與生產經驗積累,絕非短期投入
可以見效的。
經濟實力的增長還可能引發軍事實力不足的問題。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
長,國家經濟利益的總量也隨之擴大,這可能使原有的軍事實力不足以維護隨
著經濟利益擴大而增長的安全利益。例如,中國一窮二白時,我們可採取對軍
事能力要求不高的誘敵深入的安全戰略,而改革開放之後的巨大經濟成果則要
求我們有御敵於國門之外的能力才行。我國在海外的經濟利益不斷擴大,特別
是對海外資源運輸的依賴,使我海軍力量明顯不能滿足新的安全利益要求。
戰略關系與經濟關系可逆向發展
國家關系中的戰略關系與經濟關系並不必然有相關聯系。冷戰結束後,中
美經濟關系一直呈不斷上升趨勢,但中美戰略關系卻出現過兩落兩起的變化。
柯林頓第一任期時,中美戰略關系不斷惡化,1996年在台海地區發生中美軍事
對峙;而後柯林頓政府出台對華全面接觸的政策,中美戰略關系出現緩和,199
7年中美領導人達成共識「致力於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布
什2000年上台後將中國當作「戰略競爭者」加以防範,說無論如何都要保衛台
灣,雙邊安全關系再次倒退;「9·11」事件後,布希政府在反恐問題上尋求中
國的合作,於是雙邊戰略關系又開始改善。然而自1990年以來中美貿易額一直
呈上升趨勢,由1990年118億美元增長到1996年的428億美元,此後又增至2000
年的744億美元,布希執政後,中美貿易額在2002年增長至約900億美元。這個
事例表明冷戰後的11年裡中美戰略關系的變化與經濟關系的變化沒有必然的相
關性,而在戰略關系倒退時期,兩種關系還表現為是逆向發展。
經濟關系緊密還有可能影響安全合作關系。兩國具有緊密的經濟關系有助
於增加共同利益,但與此同時也可能增加雙邊經濟利益的摩擦,這些摩擦如果
嚴重的話還會影響雙邊安全關系。冷戰後中日經濟相互依附關系不斷加深,隨
著日本對華投資的增加和中國對日出口的增加,日本國內「中國威脅論」的輿
論越來越熱。日本國內輿論認為日本對華投資導致日本經濟空心化,這對日本
構成嚴重的戰略威脅。這種思想的蔓延加強了日本防範中國的心理,日本政府
甚至不惜引發領土爭端,以向私人租借釣魚島為名鞏固其對該島的非法佔領。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短的結論,即國家安全利益是雙邊
戰略關系的首要基礎,經濟利益是第二位的;維護國家安全主要依靠的是國防
力量,其次才是經濟力量;緊密的經濟關系並不必然加強雙邊戰略關系,也有
增加戰略摩擦的可能。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