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天津治安維持會

天津治安維持會

發布時間: 2020-12-23 00:34:55

⑴ 天津解放的過程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⑵ 王竹林是怎樣遇刺的

1938年12月27日傍晚6時,法租界豐澤園飯庄門前,一名身穿厚厚的皮衣,頭戴毛皮帽子,剛剛吃完飯,被眾人捧月般送出飯庄的一名大腹便便的男子與眾人寒暄,慢慢地向停在一旁的汽車走去。「王會長,這次兄弟招呼不周,還請你多多見諒,下次您再賞兄弟一個面子,一定好好安排,好好安排……」旁邊的一個人正畢恭畢敬地和那名大腹男子說著話。

正在此時,汽車的旁邊出現了三名男青年,電光火石間,他們每人本來空著的手裡多出了一支烏黑的手槍,而槍口正指著那名大腹男子,「砰、砰」兩聲槍響打碎了這個黃昏平靜,剛才還和人寒暄的男子已經倒在了血泊之中,而開槍的3名男青年,也乘亂消失在人群中……

第二天,天津各大報紙的醒目位置都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標題,「天津商會會長王竹林遇刺身亡」。這條消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漢奸王竹林在法租界豐澤園飯庄門前被人打死了!」

「那個漢奸商會會長讓人給殺了!」各種各樣的消息飛快地在市民中傳播,一時轟動全國。

1939年5月22日,偽警察局代理局長閻家琦在接受《益世報》記者采訪時稱,刺殺王竹林之3名兇犯均被處決,他們均系本市素無正業之紈絝少年。然而,此案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說起王竹林,他可是個「人物」,天津淪陷前為天津商會會長,一直就是一個場面上的人,在天津商界里,各路商家無論什麼事,都要給他一個面子。然而,1937年7月,日寇侵華,天津淪陷後,他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就參加高凌霨組織的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充任委員,兼任天津物資對策委員會委員長,干起賣國投敵的勾當。

天津淪陷時期,天津商人新式法人團體——天津商會,它的領導大權始終被王竹林、劉靜山、邸玉堂等賣身投靠日本帝國主義、忠實執行日偽軍政當局各項法西斯政策的漢奸人物所把持,在許多根本問題上,放棄了廣大商民的利益,無論從職能上,還是從行為上發生了劇烈嬗變,失去它昔日的輝煌,步入衰落的歧途,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維持殖民統治,控制商企業與廣大商民的鷹犬,因而很自然地遭到廣大商民的抵制和反對。

對這些漢奸,天津人恨得牙根都癢癢。一時間,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然而,迫於日本侵略者的淫威,大多數商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冬天的夜總是來得特別早,剛過了晚上6點,夜色已經籠罩了大地,但中原公司附近還依舊那樣繁華。這時,飯庄的門打開了,一群人走了出來,王竹林正好與他的幾個「同好」邊說邊笑地走向停在飯庄旁的汽車,他絲毫沒有感覺到,今天晚上這頓由日本侵略軍為他「埋單」的飯局,成了他走上黃泉路的「送行飯」。

突然間,孫大成等人從車後躍起,幾只烏黑槍口對准了王竹林。在他被這一幕驚呆的時候,趙爾仁舉槍便射,子彈呼嘯地射進了王竹林左肩,受驚的王竹林被疼痛激醒,他一手捂槍傷,回頭就往飯店跑,嘴裡還不停地喊著:「殺人了,殺人了!」可是聽到槍聲的人們也被驚得向兩邊跑去,正好把王竹林留在了空曠的飯庄前,他此時真恨爹媽少生了自己兩條腿,瘋狂地向飯庄門口跑去。然而,子彈終於快了他一步,孫大成發現第一槍沒能將王竹林擊斃,迅速地補射一槍,子彈不偏不倚地擊中了王竹林後腦,王竹林倒在了地上,血順著地面慢慢地擴散開,王竹林肥胖的身軀在地上抽搐著。他睜著不甘的雙眼,似乎開始怨恨,怨恨他為之服務的「主子」此時沒有能夠保住他的性命。

完成任務的孫大成等人飛快地沖入中原公司側門,穿過大廳,從前門奔出,早前這里接應的團長曾澈帶著他們消失在法租界內的夜色中……

⑶ 天津有多少年歷史

天津地區為退海之地,又是沖積平原。約在4000年前,天津市區露出海底成陸。至遲到戰國時期,天津市區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余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無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以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廠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⑷ 天津別稱是什麼

天津,簡稱津,別稱天津衛、津門、津沽、沽上、沽。

天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4)天津治安維持會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陸地是逐漸沖積形成的。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周朝時期,屬於幽州。戰國時期,分屬於燕國和齊國。西漢時期隸屬漁陽等郡。唐朝中葉以後,天津已成為南方大米、絲綢北運的碼頭。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允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⑸ 天津衛有什麼歷史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天津衛也開始了築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9里多,城高3丈5尺,寬2丈5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 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築城600年的紀念日。天津設衛建城600 年,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但是天津作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都市卻是從明朝開始的。
天津建成以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牆也換成了磚牆。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並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⑹ 清末民初時期天津縣 縣志

《天津縣志》是由(清)朱奎揚,(清)張志奇編寫,天津圖書館出版的書籍。

《續天津縣志》,清同治年(1870)出版,現館藏於天津圖書館。

其他題名xu tian jin xian [同治] 二十卷,首一卷,圖一卷

責任者(清)吳惠元

其他責任者(清)蔣玉虹,(清)俞樾

天津市

天津,簡稱津,又稱津沽、沽上、直沽、丁沽、津門、三津、瀛津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天津市位於北緯38°34'至 40°15',東經 116°43'至118°04'之間,地處華北地區海河五水匯合流入渤海處,北與首都北京毗鄰,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天津處於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是目前中國北方的海運與工業中心。市域總面積15000多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00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人口1024萬人,市區人口484萬。2006年,天津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天津獲評「201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1]

天津市-名稱來源

「天津」的得名一直是個懸念。雖經多方考證,目前尚無一個沒有爭議的答案,而正是這些爭議,給民間傳說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據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主任郭鳳岐介紹,天津之名的由來,目前流傳較廣的有四種說法。

一、是星官說:《隋書·天文志》在記載「九坎東列星」時說:「尾亦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道:「天津九星在虛宿」;舊《靜海縣志》卻雲:「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天津縣志》收記了以上諸條,並把此作為天津「故以為名」的說法之一。

二、是緣河說:《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記載: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閘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由此可見,天津河確實有之。

三、是關口說:據《天津縣志》介紹:「按舊志,天津本近口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輿紀要》則稱關在陽鄉里北百餘里,至易州出大龍門凡十五關口,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關,或雲天津口。」

四、是賜名說:這是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一種說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在直沽設衛築城。為了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賜名「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1961年在和平區南門外大街路東民居發現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廟碑》記載:「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鹵之區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聖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築城鑿池,而三衛立焉。」

五、七十二沽:天津舊時的別名又叫津門、津沽、沽上。稱津門是因為明朝初年設軍事衛戍之地天津衛,它正處京畿門戶,所以叫「津門」。又因天津古時名直沽,所以設天津衛之後,也稱津沽。而津沽、沽上的名稱更與河流的名稱有關。沽是一條古河名。沽河故道在今通縣以東,並有東西之分。東沽河即今潮白河、薊運河等,西古河即今北運河、海河。所以沿沽河兩岸的村莊名稱多帶有沽字,像三岔沽、小直沽、大直沽、塘沽、漢沽等。天津自古有「七十二沽」之說。實際上不只這么多。如果把天津、寧河、寶坻、薊縣、玉田、豐潤諸縣叫沽的地方加起來,共有81個沽。

天津市-發展歷史

在遠古時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陸地是逐漸沖積形成的。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周朝時期,屬於幽州。戰國時期,分屬於趙國和燕國。西漢時期隸屬漁陽等郡。唐朝中葉以後,天津已成為南方大米、絲綢北運的碼頭。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 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以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天津市行政區劃

1949年1月15日,天津下設11個行政區。

1949年3月,塘大市劃歸天津市,改為塘大區。

1949年10月1日,天津市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2年4月21日,天津縣劃歸天津市,塘大區改為塘沽區。

1952年10月10日,天津市將原行政區合並為8個行政區。

同時,將市區農村部分劃歸天津縣,將原天津縣的灰堆地區劃入市區。

1953年5月14日,天津縣行政建制撤銷,設立了東郊、西郊、南郊、北郊4個郊區。

1953年7月4日,漢沽市劃歸天津市,更名為漢沽區。

1956年1月1日,天津將市區以序數排列的一至八區分別更名為:和平區、城廂區、河北區、河東區、新華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

1958年2月11日,天津市劃歸河北省,作為省會所在地。

1958年10月1日,天津將市內8個行政區調整為6個行政區,撤銷了城廂區和新華區,同時將東、西、南、北4個郊區分別並入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加上和平區及塘沽區和漢沽區共轄8個行政區。

1958年12月27日,天津專區與滄州專區合並,劃歸天津市。另外,唐山專區的寧河縣劃入漢沽區。至此,天津市除原8個行政區外,還轄有武清縣、霸縣、任丘縣、靜海縣、河間縣、滄縣、黃驊縣、交河縣、獻縣、鹽山縣、吳橋縣、寧津縣等12個縣。

1960年6月25日,漢沽區劃歸唐山專區,薊縣、寶坻縣劃歸天津市。

1961年7月17日,天津專區從天津市劃歸河北省,薊縣劃歸唐山專區。

1962年2月1日,恢復天津市東、西、南、北4個郊區。

1962年11月6日,漢沽區又劃歸天津市。

1963年2月2日,北大港從黃驊縣劃入天津市,建立北大港區。

1967年1月1日,天津市從河北省劃出,恢復為中央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至保定。

1970年1月,撤銷北大港區,將其並入南郊區。

1973年8月10日,河北省的薊縣、寶坻縣、寧河縣、武清縣、靜海縣5個縣劃歸天津市。

1979年11月6日,北大港區從南郊區劃出,成立大港區。至此,天津市共轄18個區縣,其中中心區6個,即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環城區4個,即東郊區、西郊區、南郊區、北郊區;濱海區3個,即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縣5個,即薊縣、寶坻縣、寧河縣、靜海縣、武清縣。

1992年2月12日,東、西、南、北4個郊區分別更名為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

2000年6月13日,撤銷武清縣,建立武清區;

2001年3月22日,撤銷寶坻縣,建立寶坻區。

2006年,天津市轄15個市轄區、3個縣。

2009年11月9日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

⑺ 關於天津的地理知識

天津市位於北緯38

⑻ 古代天津的舊稱

直沽是天津的舊稱
海津鎮是元時天津的舊稱,

⑼ 有關於天津商會的資料/

中國北方早期商會的代表者當屬天津商會,天津商會是中國最早的商會之一。早期商會的產生是時代的產物,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必然。天津商會誕生於庚子事變後,直到建國初年為止,存在了整整半個世紀。在這五十年間,歷經清王朝的覆亡,北洋軍閥派系間的爭奪,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日本帝國主義和列強的蹂躪,直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的建立。
自天津商會成立後,秦皇島商務分會、順德府商務分會、高陽商務分會、唐山商務分會、灤州商務分會、勝芳商務分會、衡水商務分會、束鹿商務分會、泊鎮商務分會、石家莊商務分會、蘆台商務分會、任邱商務分會等直隸省各府、州、縣陸續建立商務分會。自光緒二十九年至宣統三年期間,天津、張家口商務總會及順德、廣平等府、州、縣商務分會共計五十多處。天津商會乃至直隸全境各分會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商業資產階級在中國北方最為活躍的民間組織,自產生之日起對推動近代中國工商業發展和社會轉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任何一個官辦機構都不能代替的。
北洋時期,是天津商會發展的高峰時期。由於商會較其他社會利益集團處於明顯的優勢,他們的行為能夠對政府的政策選擇產生重大影響,使政府不斷作出反應,這種反應就是通過協調、妥協、討價還價而制定出一系列相關的經濟政策,天津商會代表多次利用參加各種會議的機會積極發表對有關政策的建議,不斷地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或予以採納。例如為了提倡國貨,振興工商業,宋則久等人提倡設立工商研究所,每半個月開一次會,對會員所發表的如何發展工商業的提議,經所長簽字後送交政府部門,請求參照採納施行。尤其對政府的捐稅政策,商人們更是反映強烈,多次與政府交涉。政府常常在商人們的一片請求減免捐稅和暫緩施行聲中不得不作出讓步,或對其政策進行部分調整,或是修改,或是放寬期限。天津商會藉助於群體的力量,使其政策主張受到政府的重視。
北洋時期的商會開始具有了參與政治決策的政治責任感。1912~1922年的10年間,天津商會隨著經濟實力和社會勢力的逐步增強,成為北方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從初期的單純要求參與「商政」到「商政」「國政」並參,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參政意識,成為當時社會上比較有影響力的利益集團。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社會利益集團的形成和活動,通常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如清末商會的設立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天津商會公所成立一年多即改為商務總會,其中商部發揮了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政府需要有一個提供信息和控制工商業者的渠道。這就意味著,社會利益集團已成為國家調節經濟過程的重要信息渠道和進行社會控制的有效中介。也可以說,國家干預主義是利益集團活動的前提。
政府需要有各種利益群體的支持和擁護,而不同的人群和階層的支持與擁護是以不同的權重進入執政者的效用函數的。任何國家的執政者都可能對某些群體有著特殊的依賴。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的執政者們期望為國家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出現國富民強的盛世景象。他們特別關心國家的經濟收益,國家需要依靠工商業者,而工商業者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北洋政府在決策時,有時會把商會代表所提的意見和要求考慮進去,因為工商業政策是他們實現高經濟收益的工具。與此同時,政府為了擴大稅收,制定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侵害了廣大工商業者的利益,遭到商會會員們的竭力反對。這樣,政府與商會的利益之間形成一種既合作又抵制的復雜關系。因為近代中國法制與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政權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常常是政府的利益目標得以最大化的實現,而商會的經濟利益最終只得到有限的保護。
綜上所述,近代以來,商會這個工商業企業家經濟政治利益的特殊載體,充當著國家與成千上萬的工商業者的紐帶和橋梁,成為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其他市場中介組織無法替代的作用。當前我國正處於新舊體制轉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時期,加強近代商會的研究,對於如何加快現代商會的發展,充分發揮商會的中介功能,構建當代社會主義市場調控體系,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近代以來,地處沿海的天津成為中國與國際市場對接的開放城市,從而帶動了工商業與市場的發展,近代市場體系由此建立。隨著市場需求的急劇變化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商會成為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媒介。北洋時期,天津商會在促進以自由平等競爭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培育市場經濟、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市場交易規則、平準物價、調解糾紛、平息金融危機、保護市場主體的共同利益等方面都採取了有力的措施。
第一,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競爭必然會導致優勝劣汰。這里能否保證每一個市場主體都能在平等的條件下競爭,是經濟環境是否公平的主要標志。而要保持社會經濟條件的公平,就必須依靠市場中介組織——商會發揮溝通、協調、監督的作用,才能建立市場競爭中公平與和諧的秩序。北洋時期,天津商會積極採取有關措施,較好地起到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改善市場環境的作用。
1.制止跌價競爭行為。由於市場法制不健全和市場管理不完善,從1918年夏開始,上海綢緞商家紛紛「互相減價賤售,傾軋無已」,經上海商會與綢緞同業公會出面協調,才出現轉機。絲綢在北方的銷售,尤屬天津為多。中華國貨維持會請求天津商會一定要出面調解,天津商會立即採取措施,通知各綢商共同討論,並在天津商會內設立綢緞業同業公會,以便進行行業管理,「以維大局而安綢業」。
2.禁止買空賣空行為。買空賣空系投機商人進行的一種期票或期貨生意。1920年以後,一些投機商人用空盤賭賽,買空賣空,不用現款,只憑行市漲落而定賠賺,極大地影響了天津市面,銀根奇緊,生意蕭條。天津商會的會董們對此深惡痛絕,表示「本會負有維持商務之責」,遂告布嚴行禁止,使騷動的天津市面出現緩和。
3.監督並制止商人的違規行為。近代斗店業以代客買賣糧食為主要業務,曾有「不準自行批糧及影價中飽」的規定。1927年,津北集同順永斗店借口同業競爭,任意自行批糧,並有影價之事,遭到商會會董楊西園的指責。商會決定「以後各店如再發生此類事實,也應援例辦理」。
第二,調解商人訴訟糾紛。清末,天津商會在組織內設立了評議機構,專門負責調解處理商人之間的糾紛。根據商會檔案統計,1911~1913年間天津商會受理的各種糾紛中,70%為錢債糾紛。北洋時期,市場經濟十分活躍,商人之間的訴訟也隨之增多。商會仲裁糾紛種類也不斷擴大,除了錢財糾紛以外,還包括違約糾紛、商標侵權糾紛、偽造匯據糾紛、房租地基糾紛、勞資糾紛、中外商人糾紛等等。仲裁地域也從市區擴展到縣、鎮。天津商會的仲裁化解了商人之間的隔閡與矛盾,維護了商人的正當權益,保障了市場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
第三,平息緩解金融風潮。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國內社會的動盪以及政治、經濟體制的不合理,導致這一時期內出現了幾次比較大的金融風潮與危機。1916年5月12日,天津中交兩行奉令停止兌現,使得天津地面「人心恐慌,市面金融滯塞,大有停市之勢」。天津商會為了緩解這次金融風潮,立即採取了有效的行動與相應的對策,並與官方面對面地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經過天津商會紳商的種種努力,中、交兩行停兌風潮終於得以緩解。除此之外,在1911年的長蘆洋債風潮、1920年日金棉紗棉業風潮、1921年的中交擠兌風潮、1926年的維持直隸省鈔等一系列危機中,商會的領導者們採取了既與政府相互配合又與政府斗爭的周旋策略,他們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也維護了商權,使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機趨於緩息,維持了金融業的平穩發展。簡言之,北洋時期的天津商會,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中觀調控中樞。綜觀天津商會調節和管理市場的行為,具有如下特點:1.充分發揮同業公會對商家和企業的直接監督與制約作用;2.嚴格規范市場行為,加大管理、監督、執法力度;3.不徇私情,秉公調解和處理商務糾紛;4.維護商人利益,盡力協調商人與政府的關系。事實證明,商會在推動近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⑽ 天津有多久的歷史了

你要問的是建城的時間吧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回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答、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