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強化宏觀職責

強化宏觀職責

發布時間: 2020-12-22 20:21:34

❶ 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什麼職責

加強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

❷ 什麼是政府宏觀職能

政府通過制定和運用財政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進行間接的、宏觀的調控。

宏觀調控職能,由中央政府承擔,因為地方政府對宏觀經濟環境與要素把握有限。政府履行宏觀調控職能的主要方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我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進入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體製取代計劃經濟體制並日趨完善,政府職能也開始轉變。

但由於行政理念的轉變、宏觀經濟體制轉型以及政府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國政府在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上存在典型的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缺位」現象,亟待克服。

(2)強化宏觀職責擴展閱讀

政府宏觀職能具體體現:

(1)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指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參與一定時期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實現收入在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以及各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分割,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

(2)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指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

(3)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指通過政府經濟活動,引導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流動,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4)市場管制職能。指通過用法律明確界定和規范市場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❸ 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和途徑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長期過程,轉變政府職能是貫穿這一過程的重要課題。政府職能轉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責、作用、功能的轉換與發展變化。包括管理職權、職責的改變(對哪些事務負有行政管理權責,管什麼,管多寬,管到什麼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轉換,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轉變等。十六大報告指出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機構需按這個總要求轉變職能。

那麼它轉變的主要內容、根本途徑是什麼呢?通過調查和研究,筆者認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一個機構龐大、人員臃腫的政府,不僅會加重財政負擔,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導致效率低下,遠遠適應不了行政管理現代化的要求。經濟想要加速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建設廉潔政府,就要充分認識政府在反腐敗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設,真正樹立起廉潔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約行政權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約機制。在公務員收入相對不高,而又面臨市場經濟種種利益誘惑、物價頻頻升高的情況下,要從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務員廉潔行政的機制。同時,必須保證每一個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要廣泛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特別是來自人民群眾的輿論和批評監督。建設高效政府,首要的就是精簡機構,建設精乾的強有力的政府系統,進行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脫穎而出; 要下放權力,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既要加強宏觀調控,維護中央的權威,又要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建設高效政府的另一方面就是杜絕官僚作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同時還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根本上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體現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強化市場監督職能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對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監管還十分薄弱,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壟斷嚴重,加上執法不嚴,管理鬆懈,紀律鬆弛,甚至有法不依,違法不究,致使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突出表現為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偷稅、逃稅、騙稅、走私等,建築領域弄虛作假、工程質量低劣等問題嚴重。

為此,必須建立現代市場監管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新秩序。首先,要加快有關市場規范的法律法規建設,比如盡快出台反壟斷法,採取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壟斷,防止企業相互勾結,形成價格聯盟,損害消費者利益;其次,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嚴格執法,從嚴治政,採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擊各種違法亂紀、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再次,在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行業與政府維持公平市場秩序密切相關,在實施政企分開改革的同時,要建立獨立的監管委員會,將政府決策職能與監管職能分開,以加強對權力的監督。

三、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責之一是宏觀調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政府「越位」的現象普遍存在,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過多過細。特別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項目審批制度,已成為影響我國投資環境、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嚴重問題。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勢在必行,只有擺脫了大量微觀審批事項的政府,才能夠研究超前性、深層次的戰略性重大問題,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觀調控。

加快審批制度的改革,一要搞好行政審批項目的審核和處理工作,減少政府審批事項和審批范圍;二要縮短審批環節和審批周期;三要公開審批標准,規范審批程序;四要明確審批責任,健全監督機制,對審批行為進行必要的監督;五要改革審批部門普遍存在著的重審批、輕監管,重權力、輕責任現象。

四、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實現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的轉變

微觀管理,指政府站在出資者立場上,依靠行政命令、參與企業治理結構或直接介入市場的方式,對微觀經濟主體實施的一種直接管理,主要指國家和地方政府機構對公有制企業的直接管理活動。宏觀調控,指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對宏觀經濟運作所進行的「控制」或「調節」,它是政府通過調整其所掌握的某些經濟變數(如財政支出、貨幣供給),來影響市場經濟中各種變數的取值,從而影響私人經濟部門行為的政策過程。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政府壟斷一切,宏觀、微觀一把抓的弊病暴露得更加充分。今後,政府應該減少對經濟主體的直接管理,更多地運用間接調控手段,以更靈活多樣、更講究效益的方式進行宏觀調控。凡是企業和個人能夠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場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的領域,政府盡力為其創造有利條件。即使在「市場失靈」領域,也要考慮是否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發揮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只有在不僅需要而且能夠做好時,政府才進行干預。

五、切實轉變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轉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做到嚴格依法行政。根據世貿組織要求,政府要保證法律法規在全國的統一實施,有比較完善的依法行政體制,政府行政過程應當是透明的、可預見的、公開的。各級政府部門應當摒棄陳舊的管理方式,嚴格依法行政,由權力行政轉向規則行政,從隨意裁決轉向依法辦事。其次,要公開。透明度原則是世貿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的一個基本方法。各級政府在管理過程中應盡量做到決策公開、過程公開。再次,要推行管理信息化。盡快實現政府管理信息化,不僅有利於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強政府各級機關及各級部門間的信息溝通,也有利於政府與內外商人之間的聯系和方便商人們辦事,使行政管理更准確、快捷地實現互動。

六、加強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管理職能(社會管理職能)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不僅要把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結合起來考慮,而且要更多地考慮國際因素。加入世貿組織,既為我們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我們提高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必須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強化國土資源管理與合理利用,建立政府管理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資源優化配置新機制,全面加快資源調查、規劃和管理,不斷提高對資源的保護,深化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國土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做到產權明晰、規則完善、調控有力、運行規范,依法保護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把國土資源的管理、利用與開發納入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的軌道;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加強水利建設和對水資源的管理。

七、加強公共服務,建設服務型的政府

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要確立服務理念,樹立服務意識,當好人民公僕。新形勢下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是為企業發展和各類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環境。政府應通過發揮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職能,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為企業及人民群眾幹事創業提供優質到位的服務;通過不斷完善硬環境、優化軟環境,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氛圍,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繼續推進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機構改革必須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基礎,與政府職能轉變同步進行。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行政機構改革,至今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但轉變政府職能仍然是一個努力的目標,具有長期性和漸進性,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它。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許多領域要同國際接軌,要按國際慣例辦事,政府行使其職能(尤其是經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須相應地不斷做出新的調整。我們既要有長遠規劃,又要有近期目標,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1]陳瑞生等,中國改革全書[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

[2]桂世鏞等,鄧小平行政理論與我國政府機構改革[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1998.

[3]韓繼志,政府機構改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夏海,中國政府架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郭濟,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舉措[J].中國行政管理,2001,(1)。

❹ 宏觀調控的五大部門是哪些

一、宏觀調控的五大部門是: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國家發展計劃專委員會.
3、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4、財屬政部
5、中國人民銀行
二、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表現
國家利用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對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發揮調控作用。
三、職責
宏觀經濟調控,職責最大無疑是發改委,但是宏觀經濟包含的面很廣的,發改委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金融領域就會涉及到「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與宏觀經濟相關的科技、信息、財稅等也會涉及到相應的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等。因此不能籠統的說這個職責是由哪個部門和哪些部門負責,很多情況是多部門合作,也就是所謂的部級聯席機制。
四、定義
宏觀調控(Macro-economicControl)亦稱國家干預,是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管理,是一個國家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經濟職能,是國家在經濟運行中,為了促進市場發育、規范市場運行,對社會經濟總體的調節與控制,運用調節手段和調節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微觀經濟運行提供良性的宏觀環境,使市場經濟得到正常運行和均衡發展的過程。

❺ 1.貨幣政策內涵 及 職能 是什麼

建議你看一下網路以下資料
http://ke..com/view/142663.htm

一、貨幣政策概述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根據央行定義,貨幣政策工具庫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准備金、再貸款或貼現以及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從學術角度,它大體可以分為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價格工具集中體現在利率或匯率水平的調整上。數量工具則更加豐富,如公開市場業務的央行票據、准備金率調整等,它聚焦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整。
[編輯本段]二、運用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
運用貨幣政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編輯本段]三、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指中央銀行組織和調節貨幣流通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反映了社會經濟對貨幣政策的客觀要求。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平衡國際收支等。
穩定物價
穩定物價目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定。所謂幣值,原指單位貨幣的含金量,在現代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衡量幣值穩定與否,已經不再是根據單位貨幣的含金量;而是根據單位貨幣的購買力,即在一定條件下單位貨幣購買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攬子商品的物價指數,或綜合物價指數來表示。目前各國政府和經濟學家通常採用綜合物價指數來衡量幣值是否穩定。物價指數上升,表示貨幣貶值;物價指數下降,則表示貨幣升值。穩定物價是一個相對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使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急劇的波動。衡量物價穩定與否,從各國的情況看,通常使用的指標有三個:一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指數,它以構成國民生產總值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為對象,反映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二是消費物價指數,它以消費者日常生活支出為對象,能較准確地反映消費物價水平的變化情況。三是批發物價指數,它以批發交易為對象,能較准確地反映大宗批發交易的物價變動情況。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貨膨脹以外,還有一些屬於正常范圍內的因素,如季節性因素、消費者嗜好的改變、經濟與工業結構的改變等等,也會引起物價的變化。總之,在動態的經濟社會里,要將物價凍結在一個絕對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能否把物價控制在經濟增長所允許的限度內。這個限度的確定,各個國家不盡相同,主要取決於各國經濟發展情況。另外,傳統習慣也有很大的影響。有人認為,物價水平最好是不增不減,或者只能允許在1%的幅度內波動,這就是物價穩定;也有人認為,物價水平不增不減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能把物價的上漲幅度控制在1—2%就算穩定了;還有人認為,物價每年上漲在3%左右就可以稱之為物價穩定。
充分就業
所謂充分就業目標,就是要保持一個較高的、穩定的水平。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凡是有能力並自願參加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
充分就業,是針對所有可利用資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測定各種經濟資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難的,一般以勞動力的就業程度為基準,即以失業率指標來衡量勞動力的就業程度。所謂失業率,指社會的失業人數與願意就業的勞動力之比,失業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會的充分就業程度。失業,理論上講,表示了生產資源的一種浪費,失業率越高,對社會經濟增長越是不利,因此,各國都力圖把失業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實現其經濟增長的目標。造成失業的原因主要有:
1.總需求不足。由於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使經濟社會的各種經濟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無法得到正常與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周期性的失業。這是在經濟周期中的經濟危機與蕭條階段,由於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業。二是持續的普遍性的失業。這是真正的失業,它是由一個長期的經濟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導致的勞動力需求長期不足的失業。
2.總需求分布不平衡。由於總需求在整個經濟中分布不均衡,造成某些行業職業或地區缺乏需求。它是勞動的不流動性造成的結果。主要有:其一,摩擦性的失業。當一個國家某個地區的某一類職業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區卻又缺乏這種類型的工人時,就產生了摩擦性失業。其二,結構性的失業。在勞動力需求條件與供給條件的長期變化中,由於勞動的不流動性,致使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種類不相符合。在某些崛起行業中可能出現勞動力不足,而在一些生產不景氣的行業中又會出現勞動力過剩。此外,由於採用新技術也會引起勞動力需求的改變。
3.季節性的失業。有些行業的工作季節性很強,而各種季節性工作所需要的技術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季節性失業可以設法減少,但無法完全避免。
4.正常的或過渡性的失業。在動態的經濟社會中,平時總有一些人要變換他們的工作,或者換一個職業,或者換一個僱主,有的可能調到其它地區工作,當某項合同到期時也會出現勞動力多餘。這些情況中,未找到另一個工作之前,常常會有短暫的失業。
西方經濟學認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業外,其它種種原團造成的失業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從經濟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業水平是適當的,充分就業目標不意味著失業率等於零,美國多數學者認為4%的失業率即為充分就業,而一些婪為保守的學者則認為應將失業率壓低到2—3%以下。
[編輯]經濟增長
所謂經濟增長就是指國民主產總值的增長必須保持合理的、較高的速度。目前各國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一般採用人均實際國民主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即用人均名義國民主產總值年增長率剔除物價上漲率後的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來衡量。政府一般對計劃期的實際GNP 增長幅度定出指標,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銀行即以此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
當然,經濟的合理增長需要多種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種經濟資源,如人力、財力、物力,並且要求各種經濟資源實現最佳配置。中央銀行作為國民經濟中的貨幣主管部門,直接影響到其中的財力部分,對資本的供給與配置產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銀行以經濟增長為目標,指的是中央銀行在接受既定目標的前提下,通過其所能操縱的工具對資源的運用加以組合和協調。一般地說,中央銀行可以用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的辦法來促進投資增加;或者通過控制通貨膨脹率,以消除其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和頁期效應對投資的影響。
雖然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普遍將經濟增長列為貨幣政策目標之一,但由於它在各國貨幣政策目標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盡相同,就一國而言,在各個歷史時期也並不一樣。從美國來看,高度重視經濟增長是在30—50 年代,因為當時美國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生產嚴重下降,以及隨後出現的50 年代初的經濟衰退。而自70 年代以來,尤其是1981年裡根擔任總統之後,貨幣政策目標則以反通貨膨脹為重點。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同樣提出了發展經濟的目標,但那是基於戰後的生產極度衰退而言,實際上,在經濟增長與穩定物價這兩個目標的重點選擇上,日本始終以穩定物價為主。聯邦德國由於吸取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爆發惡性通貨膨脹的慘痛教訓,因而雖把經濟增長也列入政策目標之一,但在實際執行中寧願以犧牲經濟增長來換取馬克的穩定。不過也有例外,如南朝鮮的貨幣政策目標曾一度是經濟增長為主,穩定物價被置於次要位置。
平衡國際收支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收支是某一時期一國對外經濟往來的統計表,它表明:
(1)某一經濟體同世界其他地方之間在商品、勞務和收入方面的交易;
(2)該經濟體的貨幣性黃金、特別提款權以及對世界其他地方的債權、債務的所有權等的變化;
(3)從會計意義上講,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變化的任何賬目所需的無償轉讓和對應項目。
就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經濟交易的性質而言,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於經濟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慮以及道義上的動機而自動進行的經濟交易,如貿易、援助、贈予、匯兌等。另一種是調節性交易,或叫事後交易,它是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差額而進行的,如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的短期資金融通、動用本國黃金儲備、外匯儲備以彌補差額等。若一國國際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動相等,說明該國國際收支平衡;若自主性交易收入大於支出,稱之為順差;若自主性交易支出大於收入,則稱之為逆差。
判斷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與否,就是看自主性交易平衡與否,是否需要調節性交易來彌補。如果不需要調節性交易來彌補,則稱之為國際收支平衡;反之,如果需要調節性交易來彌補,則稱之為國際收支失衡。
所謂平衡國際收支目標,簡言之,就是採取各種措施糾正國際收支差額,使其趨於平衡。因為一國國際收支出現失衡,無論是順差或逆差,都會對本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長時期的巨額逆差會使本國外匯儲備急劇下降,並承受沉重的債務和利息負擔;而長時期的巨額順差,又會造成本國資源使用上的浪費,使一部分外匯閑置,特別是如果因大量購進外匯而增發本國貨幣,則可能引起或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當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一般著力於減少以致消除逆差。
從各國平衡國際收支目標的建立來看,一般都與該國國際收支出現問題有關。美國開始並未將平衡國際收支列入政策目標,直到60 年代初,美國國際收支出現長期逆差。從1969—1971 年三年期間,國際收支逆差累計達到400 億美元,黃金儲備大量流失,這時平衡國際收支才成為貨幣政策的第四個目標。日本的情況與美國類似。50 年代以後,日本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經常出現逆差,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因此才將平衡國際收支列為政策目標。1965 年以前,日本銀行在國際收支方面主要解決逆差問題,此後日本國際收支呈現出完全順差的趨勢。當時日本因致力於國內物價穩定而忽視了對順差的關注,結果導致順差的進一步擴大,並由此引起了1971 年12 月的日元升值,之後,日本銀行轉而解決國際收支順差長期化問題。英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因其國內資源比較缺乏,對外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的比重,所以國際收支狀況對國內經濟發展影響很大,特別是國際收支失衡會使國內經濟和貨幣流通產生較大的波動,因此戰後英國一直把國際收支平衡列為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

❻ 宏觀經濟學大學里多少分算通過

略論我國政府宏觀調控模式的轉變我國政府宏觀調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調節和控制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所形成的特定關系。主要包括政府經濟職能、政府宏觀調控行為和政府宏觀調控關系三個方面。三者內在邏輯關系是:政府經濟職能是基礎,它決定政府宏觀調控行為的性質,也就是說,政府管什麼,決定了它採取什麼性質的措施(施用什麼性質的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觀調控行為的性質,又最終決定政府宏觀調控關系的性質,即不同性質的政府經濟調控行為導致政府與經濟主體之間建立的關系類型不同;不向類型(性質)的政府宏觀調控關系又反過來影響政府宏觀調控行為的性質和政府經濟職能的實現程度。這樣三者互相聯系,互相作用,形成二個動態的宏觀調控模式。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深入,我國政府宏觀調控模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宏觀調控行為的轉變;政府宏觀調控關系的轉變。本文試圖從這三方面對我國政府宏觀調控模式的轉變問題進行探討。我國政府宏觀調控模式有效運行的條件之一就是解決它將對「什麼」發揮作用,即宏觀調控的對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即由計劃經濟時以對微觀經濟為中心的調控轉變為以對宏觀經濟為中心的調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的這種轉變具有以下特點:我國政府經濟職能「定位」的恰當性。我國政府經濟職能不是原來計劃經濟時期那種完全拋棄市場的作用,政府壟斷性的調控,而是市場和政府職責合理分工,二者職能互補。市場和政府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工具,凡是市場配置資源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競爭力、活力等市場都發揮作用。同時,由於市場又不是萬能的,凡是市場失靈的地方,政府應充分行使其職能,主要表現為:(1)市場機制既無法控制宏觀經濟總量平衡又無法控制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和通貨膨脹等同題。制定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點,這使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機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靈。這樣,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二;(3)經濟活動產生的「消極外部性」,即對他人產生不利影響,將部分成本強加於他人而無需支付代價,如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僅靠市場機制無法吸引企業自覺控制污染,消除消極的外部性。政府應責無旁貸承擔排除經濟外部性的職能,這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三:(4)人所共知,雖然市場機制能有效解決效率問題,但不能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調節社會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四。(5)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在於法律規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體系,維護市場秩序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五。這五項基本政府經濟職能是政府與市場相互配合、協調互補的產物,表明政府經濟職能「定位」的恰當性。政府經濟職能「定位」的科學性。經濟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性,人們遵循其規律就會成功。否則,就會遭到懲罰。掌握經濟規律的關鍵是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對經濟發展相互作用的關系。這一點已為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所證明。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由於我們完全忽視市場的作用,一味強調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經濟職能無所不包,其結果使我國國民經濟幾乎崩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四大以後,我們逐步突破計劃經濟的樊籬,實行市場經濟,轉換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二者協調作用,使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健康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矚目。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初期,一些國家接受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把政府僅僅置於「守夜人」的地位,弱化政府經濟職能,完全讓市場來調節經濟的運行,其結果造成了20世紀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廣泛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於是,各國紛紛拋棄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凱恩斯的經濟干預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轉變為積極「干預者」,強化政府職能,經濟活動由政府來調節,削弱市場機制的作用,其結果再一次導致了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滯脹」。為此,各國紛紛總結經驗,積極探索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採取了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混合型」經濟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協調作用,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綜上所述,中外政府在探求政府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作用,即合理確定政府經濟職能時,都因沒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職責關系而產生失誤,這充分證明了我國政府經濟職能「定位」的科學性。

❼ 宏觀調控是政府的「職責之一」還是「作用之一」

應該是職責之一,畢竟從語法角度還有其他角度來衡量都應該是 職責之一!版具體分析:
職責,是指權任職者為履行一定的組織職能或完成工作使命,所負責的范圍和承擔的一系列工作任務,以及完成這些工作任務所需承擔的相應責任。
「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這個表述應該是為大家所接受的。但是「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作用之一」似乎不妥吧?
「宏觀調控」是政府的舉措,如教材緊隨其後的輔助文「『十一五』期間,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主要措施有……」
在上述文字中,我們可以稱之為政府履行了宏觀調控的職責,如果說是「政府發揮了宏觀調控的作用」,似乎不合乎語法邏輯吧?
宏觀調控是對經濟的「調節和控制」,是一種舉措,這種舉措是政府的職責;這種舉措可以發揮作用,但是舉措本身不能稱之「作用」,因此筆者以為,把宏觀調控這種舉措稱之為「作用」是不合乎語言邏輯的。

❽ 價格杠桿在宏觀調控中的主要職能

價格杠桿在宏觀調控當中是一種經濟手段的體現,價格政策的主要職能可以有最高限價,最低限價,保護生產者或消費者的利益。

❾ 1、什麼是宏觀政府職能 2、簡述市場經濟體制中行政組織的功能。 3、請論述影響政府職能配置的因素

一、宏觀政府職能:宏觀調控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和運用財政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進行間接的、宏觀的調控。

二、市場經濟體制中行政組織的功能: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職能,政府通過政府管理、制定產業政策、計劃指導、就業規劃等方式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間接控制;同時,還要發揮社會中介組織和企業的力量,與政府一道共同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的任務;市場監管職能。即政府為確保市場運行暢通、保證公平競爭和公平交易、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而對企業和市場所進行的管理和監督。

三、影響政府職能配置的因素:

1、社會環境的變遷。社會環境變遷是決定政府職能轉變的外在動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學化。公共行政的科學化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動力。要按照統一、精簡、高效的原則大力精簡機構和人員;要按照權責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和界定各級各部門的事權和職能分工。

3、技術手段的創新。技術手段的創新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保障。舉例:政府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工具可以間接、宏觀地對市場進行調控;政治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使政府的機構設置和組織運作更加合理有效。

4、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傳統行政文化是影響政府行政職能轉變的因素。如何吸收精華、剔除糟粕,克服傳統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帶來的惰性和慣性,是政府職能能否發生實質性轉變的重要因素。

(9)強化宏觀職責擴展閱讀:

政府職能配置的合理化與法律化:

從公共管理學的角度,政府職能配置更多聚焦於「政府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的問題,涉及政府的職責與功能,涉及政府部門管什麼、誰來管、怎麼管等問題。從行政法學的視角,政府職能配置更多關注行政主體管理特定行政事務的權力與義務,如何根據事務的類型來確定行政主體的許可權,相對聚焦於政府組織內部各部門、各層級之間的許可權配置,關注如何將行政事務有秩序地分配給各個行政機關。

在我國,行政組織法制始終是行政法治建設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政府職能配置的合理化與法律化程度也相對較低,其體現為:我國長期以來將對行政組織和政府職能加以規范的法律法規視為「內部法」,或認為其「不是法」,忽略其法律屬性;缺少對政府職能的科學配置與合理定位,職能交叉、職能分工不清晰等現象客觀存在;政府職能法律化程度較低,存在以「三定」方案界定政府職能,以規范性文件增設政府權力的現象。

❿ 我國政府職能轉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途徑探索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網路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10-22 下午 06:23:04

[摘 要]繼續推進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機構改革必須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基礎,與政府職能轉變同步進行。政府職能轉變,要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總目標,同時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合理界定我國政府職能,探索一條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積極發揮政府作用的新路子。

[關鍵詞]政府;職能;轉變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長期過程,轉變政府職能是貫穿這一過程的重要課題。政府職能轉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責、作用、功能的轉換與發展變化。包括管理職權、職責的改變(對哪些事務負有行政管理權責,管什麼,管多寬,管到什麼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轉換,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轉變等。十六大報告指出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機構需按這個總要求轉變職能。

那麼它轉變的主要內容、根本途徑是什麼呢?通過調查和研究,筆者認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一個機構龐大、人員臃腫的政府,不僅會加重財政負擔,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導致效率低下,遠遠適應不了行政管理現代化的要求。經濟想要加速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建設廉潔政府,就要充分認識政府在反腐敗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設,真正樹立起廉潔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約行政權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約機制。在公務員收入相對不高,而又面臨市場經濟種種利益誘惑、物價頻頻升高的情況下,要從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務員廉潔行政的機制。同時,必須保證每一個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要廣泛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特別是來自人民群眾的輿論和批評監督。建設高效政府,首要的就是精簡機構,建設精乾的強有力的政府系統,進行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脫穎而出;要下放權力,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既要加強宏觀調控,維護中央的權威,又要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建設高效政府的另一方面就是杜絕官僚作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同時還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根本上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體現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強化市場監督職能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對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監管還十分薄弱,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壟斷嚴重,加上執法不嚴,管理鬆懈,紀律鬆弛,甚至有法不依,違法不究,致使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突出表現為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偷稅、逃稅、騙稅、走私等,建築領域弄虛作假、工程質量低劣等問題嚴重。

為此,必須建立現代市場監管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新秩序。首先,要加快有關市場規范的法律法規建設,比如盡快出台反壟斷法,採取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壟斷,防止企業相互勾結,形成價格聯盟,損害消費者利益;其次,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嚴格執法,從嚴治政,採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擊各種違法亂紀、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再次,在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行業與政府維持公平市場秩序密切相關,在實施政企分開改革的同時,要建立獨立的監管委員會,將政府決策職能與監管職能分開,以加強對權力的監督。

三、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責之一是宏觀調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政府「越位」的現象普遍存在,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過多過細。特別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項目審批制度,已成為影響我國投資環境、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嚴重問題。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勢在必行,只有擺脫了大量微觀審批事項的政府,才能夠研究超前性、深層次的戰略性重大問題,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觀調控。

加快審批制度的改革,一要搞好行政審批項目的審核和處理工作,減少政府審批事項和審批范圍;二要縮短審批環節和審批周期;三要公開審批標准,規范審批程序;四要明確審批責任,健全監督機制,對審批行為進行必要的監督;五要改革審批部門普遍存在著的重審批、輕監管,重權力、輕責任現象。

四、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實現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的轉變

微觀管理,指政府站在出資者立場上,依靠行政命令、參與企業治理結構或直接介入市場的方式,對微觀經濟主體實施的一種直接管理,主要指國家和地方政府機構對公有制企業的直接管理活動。宏觀調控,指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對宏觀經濟運作所進行的「控制」或「調節」,它是政府通過調整其所掌握的某些經濟變數(如財政支出、貨幣供給),來影響市場經濟中各種變數的取值,從而影響私人經濟部門行為的政策過程。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政府壟斷一切,宏觀、微觀一把抓的弊病暴露得更加充分。今後,政府應該減少對經濟主體的直接管理,更多地運用間接調控手段,以更靈活多樣、更講究效益的方式進行宏觀調控。凡是企業和個人能夠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場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的領域,政府盡力為其創造有利條件。即使在「市場失靈」領域,也要考慮是否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發揮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只有在不僅需要而且能夠做好時,政府才進行干預。

五、切實轉變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轉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做到嚴格依法行政。根據世貿組織要求,政府要保證法律法規在全國的統一實施,有比較完善的依法行政體制,政府行政過程應當是透明的、可預見的、公開的。各級政府部門應當摒棄陳舊的管理方式,嚴格依法行政,由權力行政轉向規則行政,從隨意裁決轉向依法辦事。其次,要公開。透明度原則是世貿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的一個基本方法。各級政府在管理過程中應盡量做到決策公開、過程公開。再次,要推行管理信息化。盡快實現政府管理信息化,不僅有利於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強政府各級機關及各級部門間的信息溝通,也有利於政府與內外商人之間的聯系和方便商人們辦事,使行政管理更准確、快捷地實現互動。

六、加強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管理職能(社會管理職能)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不僅要把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結合起來考慮,而且要更多地考慮國際因素。加入世貿組織,既為我們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我們提高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必須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強化國土資源管理與合理利用,建立政府管理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資源優化配置新機制,全面加快資源調查、規劃和管理,不斷提高對資源的保護,深化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國土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做到產權明晰、規則完善、調控有力、運行規范,依法保護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把國土資源的管理、利用與開發納入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的軌道;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加強水利建設和對水資源的管理。

七、加強公共服務,建設服務型的政府

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要確立服務理念,樹立服務意識,當好人民公僕。新形勢下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是為企業發展和各類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環境。政府應通過發揮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職能,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為企業及人民群眾幹事創業提供優質到位的服務;通過不斷完善硬環境、優化軟環境,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氛圍,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繼續推進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機構改革必須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基礎,與政府職能轉變同步進行。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行政機構改革,至今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但轉變政府職能仍然是一個努力的目標,具有長期性和漸進性,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它。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許多領域要同國際接軌,要按國際慣例辦事,政府行使其職能(尤其是經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須相應地不斷做出新的調整。我們既要有長遠規劃,又要有近期目標,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1]陳瑞生等,中國改革全書[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

[2]桂世鏞等,鄧小平行政理論與我國政府機構改革[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1998.

[3]韓繼志,政府機構改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夏海,中國政府架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郭濟,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舉措[J].中國行政管理,2001,(1)。

政府職能轉變的思考

文章摘要:本文對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歷史進行了總結,指出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早已開始。同時對當前我國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進行了探討,指出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在於體制和制度創新。
關鍵詞: 政府職能 市場領域 經濟空間 體制 制度創新 信息化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並明確指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等要求。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正快速融入世界經濟,政府職能轉變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不僅中央政府的職能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轉變,特別是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成為經濟發展和世人關注的焦點。
一、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早已開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工作中來」,實際上是理順了各級行政關系,明確了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實現了政府工作從文革時的混亂狀態到條理有序的第一次轉變。這次轉變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起點,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轉折,二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成果都建立在這次偉大的變革的基礎之上。
改革開放之初,沿海地方政府都著重於制定實施各種優惠政策和相關配套政策,大力招商引資,是一種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的建構行為。到八十年代末期,全國有條件的地市政府基本上都組織實施了招商引資及配套政策行為,從而形成了第一次招商引資潮,政府工作的重心真正轉移到經濟上來,其職能則側重到建立、開辟市場領域上來,並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塊經濟模式,使區域經濟的格局基本具備,基本構建了滿足國家和地方經濟起步的需要,並在國際經濟發展中利用本地優勢形成一定規模的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這應該是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實質性突破,也是政府職能具體內容的轉變,是繼明確的經濟方針以來的第二次政府職能的轉變。

直到現在,西部落後地區的政府仍然將工作重點放在招商引資上面。在西部大開發實施的三年中,西部各省市明確地提出了「招商引資」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國家也明確提出了「依託大城市,以線帶點,以點帶面」的方針,其所解決的仍然是經濟起步階段的構建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問題。
沿海地區的大部分地區卻早已超越這個階段,因為在這些地方外地和國外投資的穩定增長已形成一種格局,這些地方政府職能的重點已經轉移並升級為經濟空間的開拓,資源優化配置,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宏觀調控,轉變為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調控。在九十年代的中後期,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這種政府職能的轉變尤為突出,實際上成為國家地域經濟發展的先鋒和探路者,也使我國地方政府職能的第三次轉變,也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的大轉型。
當然這種轉變還存在許多問題,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影響間或存在,並不能真正適應我國民族復興和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我國經濟逐步融入世界經濟,國際競爭逼近國門時,暴露出了許多問題。例如: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經濟發展決策的科學性,經濟結構的效率問題等等;還需要經過深化改革和加快開放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政府職能轉變。
二 、目前,大多地方政府的工作職能的著重點在本地市場領域的管理,本地市場秩序的規范,本地市場內涵的拓展。
經過改革開放後二十幾年的發展,許多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的經濟空間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有些已經十分發達,在國際區域經濟中具有一定的影響。雖然與國際同類地域相比還存在相當的差距,但如何將本地的相對優勢的市場領域和經濟空間實現超常規發展,進一步優化地方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是地方政府職能的重心,於是政府的職能更多的是在經濟的宏觀調控方面。
1。本地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的宏觀管理。
對於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其區域性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在國家經濟運行和發展中已經具有相對優勢,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區域經濟中心。其作用相當於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在國家經濟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類似於過去經常提到的「龍頭」作用。這種起主導作用的經濟地域不僅存在本地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問題,事實上其政策與政府行為還直接影響了相關地域的經濟運行和發展。
一方面,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中游直接的針對性政策和宏觀調節,使得主導性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在適應國家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前提下,要兼顧其相關地域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極力為促進地方間或區域間經濟融合進而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本地經濟做出了不懈努力。採取了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結構優化戰略和各種制度創新的舉措,不僅是地域經濟快速發展,還帶動相關地域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以城市化為特徵的現象。
例如,環杭州灣上海、杭州、寧波等六城市之間社會、經濟相互聯系密切的「金三角」區,港,澳及深圳,珠海等地區;都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本地市場秩序的規范與本地市場內涵的拓展。這主要表現在優化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規范市場主體的競爭秩序;集中主要精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發揮地方經濟的主導作用,強化優勢行業經濟的引擎功能,促進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等方面。

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思考 來自: 第一範文網
三、地方政府職能的決定性轉變在於體制和制度創新。
1。突出地方政府在直接參與經濟管理職能方面的創新。
重視政府的公共支出對經濟的調節和影響作用。堅決推行政府采購公開,公平,公正,提高政府采購的透明度和效率,強化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深化國營企業改革,發揮國營企業對經濟的作用。隨著十六大提出國有資產的分級管理,要強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改革國營企業管理體制,把國營企業做大做強,真正實現國營企業在地方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2。加速政府管理經濟的根本性轉變,結合政府機構改革,把部分職能讓位給各類中介組織。因此,政府如何使其管理經濟的行為高於企業的具體行為,對企業起指導、監督和服務的作用是其職能轉變的當務之急。應當通過機構改革等方式把現在由政府承擔的部分管理和服務職能讓渡給各類中介組織。為此,政府要培育和健全社會中介組織,使其成為承擔政府管理社會服務的具體組織者和運行者;建立健全行業協會組織,使其成為政府產業政策的切入點;加強對中介組織的管理和監督,促使它們規范運作,健康發展,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其中的關鍵是各類中介組織的組成,既要有代表政府施加影響的人員,又要有國營企業的代表,還要有民營經濟的代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代表,使其既能反映地方政府的意願,又要有各方面的意志體現。
3。強化政府經濟決策的科學化,規范化,民主化,以及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關鍵作用,對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進行大膽創新。
結合本地實際,注重產業結構的建立和調整。發揮政府的產業政策指導作用,通過地方優惠政策促生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建立相對優勢的市場領域和經濟空間,完成經濟結構的升級,並根據變化了的經濟形勢進行產業政策的調整和轉移。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產業鏈的建立和發展。國內和國外的實踐證明,區域產業鏈是區域經濟提升內涵,加強融合的必經之路,是地方經濟的發展的基礎性推動力。在國家總體經濟的發展中,重視新市場的發展,重視基礎市場的發展,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保持經濟總量的增長。
因此要求政府在實施經濟政策職能方面要科學化,規范化,民主化,兼顧地方與全局,兼顧國營與民營,在經濟理論研究和經濟政策實踐兩個方面都要走在時間的前面。
4。抓住經濟發展的關鍵,規劃發展地方資本市場和人力資源市場,對地方資本和人力資源進行引導和扶持,既能為地方優勢市場領域的發展形成保障,又能在在跨區域資本流動中促進地方經濟的良性可持續增長。
地方資本市場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地方政府在國家政策的許可下,進行基礎性制度的創新,以解決資本市場發展滯後的問題。為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規模化發展提供政策性支持和引導。規模資本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建立有效的資本市場,對中等以下規模的資本運作提供完善的市場。政府必須在地方經濟空間內開辟有效的資本運作市場。不僅需要制度上的創新,更需要政府在管理上進行創新。
符合實際,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地方資本市場制度將會形成。在國家宏觀資本制度的約束和支持下,地方資本市場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不斷發展和完善,將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5。完善政府經濟管理的方式,加速實現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當今社會的信息化大潮席捲全球,網路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信息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現有的政府職能,特別是經濟管理服務職能,必須實現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實現公正,公開,公平,既能方便企業和公眾,又可節省政府辦公經費和人員,還可以精簡政府部門,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提高政府行為的效率。同時,通過辦公信息化,可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利於搜集公眾的意見,接受公眾的監督,加大政府決策的透明度。政府信息化的步伐直接關繫到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現在已是刻不容緩。
在政府職能的三次轉變過程中,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持續發展,隨著入世和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多樣化,國家應採取地域經濟分別對待的方針和政策,在現有的地方政府的職能不盡相同的條件下,強化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職能,促進地方政府職能全面有序地進行第四次轉變,使我國經濟的內涵進一步擴大,各區域經濟的融合度不斷深化,全面提高我國經濟整體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在國際經濟的進一步高度融合和競爭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李小寧,《政府經濟學》,團結出版社,2000年8月。
2.曾峻,《試論政府職能轉變與市場質量的關系》,上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作者單位:山東省廣播電視大學日照校區財經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