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治安
⑴ 古代姓夏的名人都有誰
夏承皓 、夏恭 、夏完淳、夏允彝、夏竦等。
1、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夏光庭(夏遠)八世孫,派名嘉靈,字承皓,又字靈石,號素葊。生於後周世宗顯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
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夏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於河朔,力戰虜騎,卒於陣,褒贈崇儀使。
以子夏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
2 、夏恭
夏恭[公元前二0年左右至後二九年左右]字敬國,梁國蒙人。約生於漢成帝鴻嘉初年,約卒於光武建武五年左右。
習韓詩及孟氏易,為講授,門徒常千餘人,王莽末,盜賊縱橫,攻沒郡縣。恭以恩信為眾所附,擁兵固守,獨安全。
光武即位,召拜郎中,再遷太山都尉,甚得百姓歡心。卒於官,諸儒共謚曰宣明君。恭所著文,有賦、頌、詩、勸學,凡二十篇,傳於世。
3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籍浙江會稽。
父親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師陳子龍,抗清將領。夏完淳幼聰慧,「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從軍征戰抗清,十七歲英勇就義。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領兵激戰,戰敗自殺殉國殉後,夏完淳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等。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和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盪灣村華夏公墓旁。
4、夏允彝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號瑗公,松江華亭(今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崇禎初年,與同郡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任福建長樂縣知縣,能體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監國,任命他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進攻江南,夏允彝與陳子龍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敗後於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節,時年50歲,謚「忠節」。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倖存錄》等。夏允彝在明末因為幾社活動等原因,和陳子龍齊名,世稱「陳夏」。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別稱夏文庄、夏英公、夏鄭公。德安縣(今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原白水街鄉)人。北宋副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錄官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為國史編修官,後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參與編寫王欽若的千卷本《冊府神龜》。
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知鄧州,又徙襄州,遇大飢,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五萬人;宋仁宗天聖年間知壽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覡一千九百餘家還農,毀其淫祠。
天聖五年,為樞密副使;天聖七年(1029年)官參知政事;天聖九年(1031年)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左丞;仁宗景祐年間知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我國最早出現的虹橋。
後遷刑部尚書;仁宗寶元年間官戶部尚書;仁宗康定年間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一帶);改判河中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方召為宰相,因諫官、御史認為夏竦與陳執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兩人共事,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鄭國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詔監修黃河堤決,躬冒淫雨,以疾歸京師,遂不起,農歷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謚「文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