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安西都護府堅守

安西都護府堅守

發布時間: 2020-12-20 18:46:00

1. 不死名將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什麼能堅守半世紀

尉遲勝來到中原後,經過自己的奮斗立下許多功勞,被封為騎大將軍。唐太宗在曾經邀請尉遲勝回去,但尉遲勝卻拒絕了。尉遲勝留在了京城,並把位置給了弟弟尉遲曜。

二、「不死」的尉遲曜

在北庭都護府全部陷落後,安西都護府的結局也成為了歷史之謎,!尉遲曜用自己的生命,讓唐朝在闐的時間又延長了至少6年!那時的的尉遲曜,估計70歲了吧。他和他的哥哥尉遲勝都在用生命守護著這一片土地,成為一段佳話。

2. 安西都護府陷落後殘余軍民的下落是怎樣

我最近也對這個答案很感興趣,首先要對安西具體陷落的時間做一個推斷,因為網上的答案都是學者推斷安西都護府陷落於808年,我又進行了一些深究,發現這個答案來自於薛宗正先生《安西與北庭--唐代西陲邊政研究》一書,由於書中的文字在網上沒有一例文本,所以我在前天一字一字打下來想給網路提交關於安西都護府最終陷落時間的擴展,可惜最後卻以不相關為由拒絕了請求 安西最終大都護郭昕的詞條也是如此,所以我先貼上薛宗正先生《安西與北庭--唐代西陲邊政研究》一書中關於安西最後陷落時間的考證:
西州陷蕃的時間晚於庭州。貞元七年(791)回紇大相頡於迦斯聯兵楊襲古,再次反攻北庭,「俄為吐蕃,葛邏祿等所擊,又大敗,死者大半。」唐北庭大都護自是未返西州,而隨回紇北上,尋卒。因之《元和郡縣志》卷40記曰「西州,貞觀七年沒於吐蕃。」其實全出推測。《舊唐書·吐蕃傳》則記雲:「自是安西阻絕,莫知存否,唯西州之人猶存固然焉」,但也未明敘究竟固守到何年何月。近人多據P3918號文書(《金剛壇廣大清靜陀羅尼經》)中西州沒落官、甘州寺戶、唐伊西庭節度使留後使判官、朝散大夫、試太僕卿趙彥賓在貞元九年十月十五日題跋中「去歲西州頃陷,人心蒼忙」一句斷定西州陷於貞元八年(792)。然「頃陷」並非已陷。據榮新江在日本所見靜嘉堂文庫所藏吐魯番文書第五本所留一行殘字為「貞元十一年正月 日 錄事 」,說明時至貞元十一年(795)唐朝仍在西州有效地行使政治主權,至於此城陷落的具體時間,限於目前的資料發現尚難做出肯定判斷,然早於安西的陷落應是確定無疑的。據此,自貞觀十四年(640)歸唐置州直至最後陷蕃也已超過一個半世紀。關於安西陷落的時間更無確切的記載,看來已不單是情報斷絕所致,事實上唐朝已經完全棄之不顧了。然而有證據表明其地陷蕃最遲,這同安西邊防實力相對強固有關。大都護駐節龜茲,漢兵尚眾,另有於闐,疏勒、焉耆三鎮守軍環拱周圍,加之城郭諸國效命,又有回紇為奧援,以故雖在地里上距唐最遠,距蕃最近,卻足以使強鄰未敢輕動。代宗朝朱都護請接家口西行,德宗朝復遣內給事如玉至安西,購玉於闐,平安返回,悟空東歸至此,亦未見到戰亂景象,四鎮建置完好,節度使坐鎮安西,於闐鎮守使鄭據、疏勒鎮守使魯陽、焉耆鎮守使楊日佑、威戍鎮守使蘇岑、據瑟得城使竇詮各統重兵,分守要隘。疏勒王裴冷冷、於闐王尉遲曜、龜茲王百環、焉耆王龍如林等安西諸屬國王仍皆對唐始終不渝。其中於闐尤為唐之忠實屬國,不僅尉遲勝親率國兵赴難中原,一去不返,其弟尉遲曜受唐厚封,乾元三年(760)頒詔加「大(太)仆員外卿,同四鎮節度副使。」名義上為四鎮副帥,助唐扼守安西南門。吐蕃犯安西,必先經其國,由於其國兵力雄厚,加之漢軍協同,直至貞元六年(790)攻陷北庭以後,吐蕃始移攻於闐,和田出土的漢文文書的最晚紀年為貞元六年(790)十月四日,似乎表明於闐陷蕃的時間。《敦煌出土吐蕃歷史文書·贊普傳》亦記:「沒廬·墀蘇茹木夏統兵北征,收撫於闐,歸於治下,撫慰編氓,並征其貢賦。」自是安西形勢始為之一變。安西的固守更全憑回鶻的大力支援。這一名城的爭奪已成為吐蕃、回鶻大戰的主戰場之一。漢文《九姓回鶻可汗聖文神武碑》對此留有明確的記述。此碑雖確乃保義可汗時代所立,然所敘並非一代事,過去我國學術界皆固守沙畹、王國維舊說,凡涉及碑文中之「天可汗」皆視為保義可汗業績,以致許多歷史迷霧難以澄清。其實此碑毋寧觀視為懷信可汗碑更為恰當,其人即頡於迦斯任大相時之次相趺跌骨咄錄。貞元六年(790)正當頡於迦斯統兵與吐蕃激戰北庭之時,回紇汗庭發生政變,忠貞可汗邏斯被弒,趺跌骨咄錄率先誅逆定亂,扶立奉誠可汗阿啜,由之專權汗庭,及頡於迦斯貞元六年(790)、七年(791)兩次爭北庭,皆敗,改委之主兵,迅速改觀了戰局。碑文14行明確記述此人曾於貞元十年(794)一度規復北庭,「北庭半圍半收之次......討滅元兇,卻復城邑。」貞元十一年(795)奉誠可汗卒,趺跌骨咄錄自立為汗,唐朝冊之威懷信可汗,開創了回紇韓國趺跌王朝。這一王朝二代軍騰里野合可汗在位之世(永貞元年至元和三年,805~809)安西局勢最危,此汗曾兩次馳救,始勝而終敗。第一次大戰碑文終有詳盡描寫:「???遺棄(疑為」自西州遺棄「),復吐蕃大軍,攻圍龜茲,天可汗領兵救援,一時撲滅,屍骸臭穢,非人所堪,遂築京觀,則沒余燼。」此段文字下接「崩後,登里羅舊密施合毗迦可汗繼承」,而次合毗迦可汗即保義可汗,即位於元和三年(809),可知這一戰績乃藤里野合可汗在位時所為。但第二次馳救龜茲的失敗卻為碑文所晦書,安西終淪於吐蕃。對此,憲宗朝詩人元稹所賦《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縛戎人》可為其堅證。詩中通過一名後來淪為蕃俘的安西戍卒之口,明確提到安西這座為唐軍固守的磧西最後城堡陷落於吐蕃的一次初冬夜襲:
邊頭大將差健卒,入抄禽生快於鶻。
但逢赬面即捉來,半是邊人半戎羯。
大將論功重多級,捷書飛奏何超忽。
聖朝不殺諧至仁,遠送炎方示微罰。
萬里虛勞肉食費,連頭盡被氈裘暍。
華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鴣聲咽嗢。
中有一人能漢語,自言家本長城窟。
少年隨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沒。
天寶未亂猶數載,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禍作邊防危,果有豺狼四來伐。
蕃馬膘成正翹健,蕃兵肉飽爭唐突。
煙塵亂起無亭燧,主帥驚跳棄旄鉞。
半夜城摧鵝雁鳴,妻啼子叫曾不歇。
陰森神廟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荊棘深處共潛身,前困蒺藜後臲卼。
平明蕃騎四面走,古墓深林盡株榾。
少壯為俘頭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
烏鳶滿野屍狼藉,樓榭成灰牆突兀。
暗水濺濺入舊池,平沙漫漫鋪明月。
戎王遣將來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
供進腋腋御叱般,豈料穹廬揀肥腯。
五六十年消息絕,中間盟會又猖獗。
眼穿東日望堯雲,腸斷正朝梳漢發。
近年如此思漢者,半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孫子學鄉音,猶話平時好城闕。
老者儻盡少者壯,生長蕃中似蕃悖。
不知祖父皆漢民,便恐為蕃心矻矻。
緣邊飽喂十萬眾,何不齊驅一時發。
年年但捉兩三人,精衛銜蘆塞溟渤。
這位沒蕃的安西戍卒後來隻身奔唐,反為唐朝邊將作為蕃俘押送流放,此乃白居易任諫官左拾遺時期(原書中提到此詩是白居易所作,但本人在編輯詞條時查證後發現此詩卻是元稹所著,疑似錯誤)親加采訪的一件真實歷史悲劇,因賦為詩、詩中「陰森神廟」乃庫木吐喇千佛洞,「脆薄河冰」即今渭干河,最後被俘地點似在胡楊林中,可知所敘一切皆於龜茲景物相符,其真實性可信賴無疑。復據《舊唐書》卷166記白居易仕宦履為「元和元年(806)四月憲宗策制試舉人......二年(807)十一月召入翰林學士,三年(808)五月拜左拾遺,......六年(811)丁母陳夫人之喪,退居下邽。」《全唐詩》卷426更明確記載此詩作於元和四年(809),而此詩安西戍卒由城陷至奔唐至少一年,由此推斷,安西似陷於元和三年(808),已是安史亂後五十三年,與詩中「五六十年消息絕」相符,且正當回鶻里野合,保義二可汗易代之際,吐蕃則正當棄獵松贊盛世(貞元二十年至元和十年在位,804~815),就吐蕃、回鶻兩國形式變化而言,亦相契合,可見安西(龜茲)乃陷於元和三年(808),它的陷落標志著唐朝磧西政治主權的終結。自貞觀二十三年(648)唐軍佔領龜茲,顯慶三年(658)安西移治於此,晉級為大都護府,長壽元年(692)定型為大都護府,重建四鎮,開元十六年(728)獨為一節度,至元和三年(808)陷蕃,更已超過一個半世紀。
從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唐對安西的態度早已是完全放棄,回鶻雖大力營救,卻也不敵吐蕃
再來了解一下吐蕃對唐人的態度:
吐蕃對唐人有兩種待遇法。一種是河隴地方未曾東徙的居民約有五十萬人,其中勞動民眾都被看作賤隸。沈亞之說,我曾問吐蕃降人,唐人在彼方情形。他說:唐人(民眾)子孫生下來就是奴婢,種田放牧,或聚居城鄉中,或散處荒野間。這部分人無論是誰,吐蕃都不敢信任;世族豪家社會地位不變,有些被任為文武官,還受免稅、擴大產業等優待。八二一年,庸穆宗任劉元鼎為會盟使,前往邏娑,路過河西一帶,見到舊時城郭還在,蘭州廣種水稻,桃李榆柳茂盛。看來,漢族地主階級仍保持原狀,民眾雖說是奴婢,實際是農奴性質,與純粹奴隸還有區別,生產仍以農業為主。廣大農民被貶為完全農奴,是社會的大退步。吐蕃又迫令所有唐人改換服裝,只許每歲元旦日用唐衣冠祭拜祖先,祭畢收藏。每當這一天,唐人無不東向號慟,想念故國更甚。七八○年,唐使臣韋倫自吐蕃歸國,經過河隴,一路上看到唐人都毛裘蓬頭,在牆縫里偷看,有些捶心流涕,有些向東拜舞,也有人暗送書信,報告蕃國虛實,盼唐軍來如飢渴人盼飲食。劉元鼎出使吐蕃,至龍支城(青海樂都縣南),有耆老千人,見劉元鼎哭拜,問天子安好否?說因從軍被擄,陷沒在這里,自己和子孫不忍忘記朝廷,朝廷也還記得我們么?說完都鳴咽涕淚,不敢出聲哭。劉元鼎密問,知道是豐州(內蒙古五原縣)人。元稹《樂府·縛戎人》里所說「眼穿東日望堯雲,腸斷正朝(元旦)梳漢發」,正是在蕃國唐人的普遍心理。自地主階級到農民,都願意回到唐朝來,吐蕃的統治顯然不能維持多久。
另一種是對俘虜的待遇法。無專長的唐俘,面上刻黑字(黥面),分配到各地充奴役,上述龍支城唐人,當是屬於這一類。有專長的唐俘,右臂上刻黑字,等候贊普親自發落。其中有些人被任為小官吏,不論文武,統稱為舍人。唐憲宗時,淮南小將譚可則在邊上被俘,因通曉文字,將要被任為知漢書舍人。他臂上刻的蕃字,譯意為「天子(贊普)家臣」。贊普選取有才能的人作自己的家奴,分配無才能的人給貴族作家奴,符合俘虜為奴的慣例。劉元鼎覲見贊普,贊普賜宴,餚饌和酒器,略與唐同,樂工奏《秦王破陣曲》,又奏《涼州》、《胡渭州》,《綠腰》等。樂工和伎人都是唐人,廚師和制酒器的工匠,大概也是唐人。八○一年,吐蕃攻破麟州(陝西神木縣北),擄走居民及黨項部落。僧延素被擄,一個蕃將號稱徐舍人,對延素說,我是英公(李勣)五代孫,武後時我祖先避難逃人吐蕃,世代做蕃將,想念故國的心永不能忘,只是宗族大了,無法回去。你現在遇見我,我放你走。蕃法嚴,無放還俘虜例,徐舍人放延素,因延素是僧人。這種避難入蕃的人,社會地位可能高一些,其餘有專長和無專長的俘虜,都是家奴身份。吐蕃曾攻蜀,贊普命令諸將說,我要蜀州作東方大鎮,凡有技藝的工匠都送到邏娑來,平常年歲只要他們納一匹帛的賦稅。在新疆發現的吐蕃文書里說,「在當妥關,棄札、穹恭和桑恭三人分派奴隸,舉凡他們的人名、家庭、職業及如何納稅等分別予以登記」。以此為例,家奴不是純粹奴隸而是農奴性質的賤民。當然,充當純粹奴隸的人也不會很少。吐蕃多年來為掠獲人口而戰,一定有大量唐人被掠獲,他們生活在吐蕃日久,逐漸融合在蕃人中,成為社會下層的一部分。這對吐蕃既補充了人口,又流入了文化和技藝,似乎是有利的,但戰爭中吐蕃兵士死亡率很高(戰死和疫死),用來換取俘虜,何曾有便宜,文化和技藝可以學習,也無須依靠故爭。歸根說來,吐蕃對唐進行長期戰爭,是統治階級為了「臨陣所得,使為已有」,不惜犧牲民命來達到得財物擁家奴致大富的目的,如果說戰爭有利,也只是統治階級有了利。至於吐蕃民眾同唐民眾一樣,不論勝敗在哪一方,受到的都是禍害,並無什麼利可得。吐蕃民眾受長期戰爭的禍害,勞昔不堪,吐蕃衰亡時期的到來,也就必不可免了

在漢人比重大的地區例如瓜州(酒泉)、沙洲(敦煌)從漢起就有漢民進入開墾,有歷史沉澱並且有強大的人口以及經濟比重,正是因為這些後來晚唐時期的張儀潮才可以一統河西走廊回歸朝廷 可是安西四鎮的漢人比重就太少了,安西其實從漢到唐期間中土范圍並未擴張至此,所以是不會有多少漢人比重的 雖然無論是瓜沙二州還是安西四鎮,吐蕃對漢人的待遇都是一樣的 但是安西舊地在吐蕃衰敗之後,當地的漢人卻並沒有反抗的能力 並且最終為伊斯蘭侵蝕 導致今日景象

3. 唐朝六大都護的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是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都護是級別最高的行政長官。
唐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
唐高宗顯慶二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顯慶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 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改變太宗時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置的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後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 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復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多處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陷落。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期間,唐朝也兩次放棄安西四鎮,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
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此後,安西都護府的府衙才在龜茲穩固下來。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西的地區,以抵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
安西都護府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徵兵,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 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軍鎮多被吐蕃攻陷。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都護,郭昕為安西都護。隨後,吐蕃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北庭、安西變得孤立無援,德宗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
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始料並無確切記載,這可能不僅是情報斷絕所造成的,而是事實上唐朝已經放棄了對安西的控制。安西四鎮的於闐陷落於貞元六年(790年)。有學者推論,安西最後的陷落時間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 初建之安西都護府共四任都護(640年-658年):
第1任:喬師望(640年一642年,即貞觀十四年至貞觀十六年):
第2任:郭孝恪(642年—649年,即貞觀十六年至貞觀二十三年);
第3任:柴哲威(649年—651年,即貞觀二十三年至永徽二年)
第4任:麴智湛(651年—658年,即永徽二年至顯慶三年)
再建之安西都護府共7任都護(667年-685年): 第1任:陶大有(乾封二年至總章二年,667年-669年):
第2任:董寶亮(總章二年至咸亨二年,669—671)
第3任:崔智辯(咸亨二年至上元二年,671—675)
第4任:杜懷寶(咸亨二年至儀鳳四年,671—679)
第5任:王方翼(調露元年至開耀元年.679—681)
第6任:杜懷寶(開耀元年至永淳元年,681一682)
第7任:李祖隆(永淳二年至垂拱元年,683—685)
三建之安西部護府共兩任都護(689年-691年): 第1任:咎斌(永昌元年至天授元年,689—690)
第2任:佚名都護(天授元年至天授二年,690一691)
安史之亂後可考之安西都護
朱某:765年--?
爾朱某:?—778年
初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5任大都護(658年-667年):
第1任:楊胄(顯慶三年至龍朔二年,658年—662年)
第2任:蘇海政(龍朔二至三年,662-663)
第3任:高賢(龍織三年至麟德元年,663-664)
第4任:匹婁式徹(麟德元年至二年,664-665)
第5任:裴行儉(麒德二年至乾封二年,665—667)
再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2任大都護(686年-689年): 第1任:王世果(垂拱二年至三年.686—687)
第2任:閩溫古(垂拱三年至永昌元年.687—689)
三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12任大都護(693年-752年): 第1任:許欽明(長壽二年至萬歲通天元年.693—696)
第2任:公孫雅靖(萬歲通天元年至聖歷元年,696—698)
第3任:田揚名(聖歷元年至長安四年.698—704)
第4任:郭元振(神龍元年至景龍二年,705一708)
第5任:周以憚(景龍二年,708)
第6任:郭元振(景龍二年至景雲元年.708一710)
第7任:張玄表(景雲元年至開元二年,710一714)
第8任:呂玄璟(開元二年至三年,714一715)
第9任:郭虔瓘(開元三年,715)
第10任:靖德太子李瓊(開元四年至十五年,716—727)
第11任:延王李?(開元十五年至二十五年, 727—737)
第12任:李林甫(開元二十五年至天寶十一年,737?—752)
安史之亂後正式冊封的安西大都護(781—?):郭昕:(建中二年至不詳,781年至不詳)

4. 新疆旅遊,必須要去唐安西都護府,為何說這里是「3.28億元復活的一段歷史」

到新疆旅遊,一定要去唐安西都護府去看看,因為這里承載著盛唐時期統治下新疆的歷史文化與建築,是新和縣政府花了3.28億來打造的一座歷史名城。新疆擁有著無比震撼的自然風光,也有著歷史悠久的人文地理。它坐落在祖國的西北邊疆,不僅土地遼闊,名勝古跡也宏偉壯觀。地處新疆的阿克蘇有個新和縣,就是一座名勝古跡,它就是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唐安西大都護府的遺址。

修建後的古城非常雄偉壯闊,周圍被蘆葦包圍著,秋風吹過,更顯古城歷史之悠久。也許會有許多人早已遺忘了這段悲壯的歷史,遺忘了勇猛的安西軍。但重建後的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產業園卻鮮活地呈現出以往的那段歷史,讓人們以此感受到大唐帝國所統治的隊伍「安西軍」的勇敢與堅守。

5. 孤軍死守西域四十載,最後一戰三軍將士盡白頭,這場唐朝最悲壯的一戰是哪一戰

應該是唐憲宗元和三年,安西最後陷落的一場戰爭。其實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是因為一場戰爭人的頭發就一夜間全白了頭的,而是因為戰士駐扎在前線40餘年,從身強力壯的青年出徵到了體弱多病的年老還未回。

幾十年的堅守,從年輕力壯到已是頭發花白,面對如潮水般涌來的吐蕃軍,郭昕率領士兵與吐蕃軍血戰,結局終是郭昕率領幾千早已白發蒼蒼安西軍死戰不退,最終全部陣亡。

6. 一群唐朝老頭兵堅守孤城40年,為何誓死不降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高光時代,影響力遠達中亞,唐太宗被周邊民族心悅誠服地尊為「天可汗」。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最為自豪的年代,無數人以說唐語,穿唐裝為傲。漢唐時期的西域,分布著大大小小幾十個國家,要統治並管理好這一片區域,僅靠軍事手段,成本太高,難以維持。

士兵,唐朝前期以府兵為主,中後期以募兵為主。府兵是半職業軍人,平時為農,不交稅,自備兵器,定時訓練,戰時為兵。在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運行良好的基礎上,府兵有財力自購裝備,積極性很高——不用交錢糧,憑軍功還可以出人頭地…

募兵就是職業軍人,裝備統一配發,統一訓練,長期配合,軍功升遷的途徑也是暢通的,戰鬥力更佳,唯一的隱患是將領可能會擁兵自重。


7. 西域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 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統一後的西域,西漢在烏壘城(今輪台縣境內)建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這就是《漢書·鄭吉傳》中所稱的「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從此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西都護府: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

北庭都護府:是中國唐朝設立於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單位,管理區域東起伊吾,西至鹹海一帶,北抵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南至天山。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

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統一後的西域,西漢在烏壘城(今輪台縣境內)建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這就是《漢書·鄭吉傳》中所稱的「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從此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漢宣帝任命鄭吉為第一任西域都護。西域都護是漢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其級別相當於郡太守,每年的俸祿是二千石糧食。其屬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馬、侯、千人各二人。都護的職責是統轄西域諸國,管理屯田,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自鄭吉為西域都護至西漢末,前後任西域都護者18人,姓名見於史冊的有10人,除鄭吉外,還有韓宣、甘延壽、段會宗、廉褒、韓立、郭舜、孫建、但欽、李崇等。

公元前48年西漢政府在車師置戊己校尉,其基本職責是屯田積谷。戊己校尉受西域都護節制。西域都護所轄西域各國的國王及主要官員,由漢王朝賜予印綬。據《漢書·西域傳》載,西域都護統轄西域諸國有48國,「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共376人。考古工作者曾在今阿克蘇地區的古城中發掘出一枚西漢時期曾任西域都護的李崇的印,還發現一枚「漢歸義羌長」銅印,即漢朝頒授西域首領的官印。這些都反映了西漢在西域設官置守、任命各級官員的情況。

安西都護府

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

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顯慶三年(658年)五月,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改變太宗時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置的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後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

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

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 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在此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今日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復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多處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完全陷落。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期間,唐朝也兩次放棄安西四鎮: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儀鳳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儀鳳四年(679年),安西四鎮被唐將裴行儉收復,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放棄安西四鎮。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

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此後,安西都護府的府衙才在龜茲穩固下來。

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東的地區,以抵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的戰略目的。

安西都護府全盛時代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徵兵,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隴右軍鎮多被吐蕃攻陷。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 隨後,吐蕃聯合葛邏祿、沙陀攻擊唐軍、回鶻,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佔北庭,唐朝與安西失去聯絡,不知安西存亡。《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十三「及三葛祿、白服突厥皆附於回鶻,回鶻數侵掠之。吐蕃因葛祿、白服之眾以攻北庭……貞元六年(庚午,公元七九零年)……回鶻頡干迦斯與吐蕃戰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於回鶻索求,與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皆降於吐蕃。……安西由是遂絕,莫知存亡,而西州猶為唐固守。」

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史料並無確切記載,這可能不僅是情報斷絕所造成的,而是事實上唐朝已經放棄了對安西的控制。 安西四鎮的於闐陷落於貞元六年(790年)。 有學者推論,安西最後的陷落時間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冬。

北庭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是中國唐朝設立於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單位,管理區域東起伊吾,西至鹹海一帶,北抵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南至天山。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

唐太宗為了加強對西突厥地區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後,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

公元702年,武則天為了進一步鞏固西北邊疆,在庭州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北庭都護設立後,提攜萬里,社會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西北地區中心。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後,將所率軍隊編為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戌邊。唐玄宗為了確保這條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又在北庭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一萬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作為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軍事權利。任命各級官吏,統率邊防守軍,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在這一帶都得以施行。這對維護國家的統一,鞏固西北邊防,發展中西交通,促進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唐政府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設施,充分證明了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管轄的地區,歷史上是中國的領土。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無力西顧,將大批兵力調往內地,西域與內地聯系遂被隔絕。北庭都護府孤懸塞外,堅持了三十五年之久。唐朝自公元702年設置都護府到公元791年都護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後,北庭被回鶻人佔領,北庭地區在回鶻人經營下歷時三百餘年,宋代屬葛邏祿。

8. 簡述安西都護府的設置與發展變遷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1]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2] 用以針對西突厥。[3] 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3]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3]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3] 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1] 顯慶三年(658年)五月,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1] 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改變太宗時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4] 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置的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後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
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3]
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3] 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1] 在此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今日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復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多處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完全陷落。[5]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1] 期間,唐朝也兩次放棄安西四鎮: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儀鳳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儀鳳四年(679年),安西四鎮被唐將裴行儉收復,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放棄安西四鎮。[6] 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
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1] 此後,安西都護府的府衙才在龜茲穩固下來。[6]
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東的地區,以抵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的戰略目的。[3]
安西都護府全盛時代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徵兵,[1] 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3] 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隴右軍鎮多被吐蕃攻陷。[1] 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1]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1] 隨後,吐蕃聯合葛邏祿、沙陀攻擊唐軍、回鶻,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佔北庭,唐朝與安西失去聯絡,不知安西存亡。《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十三「及三葛祿、白服突厥皆附於回鶻,回鶻數侵掠之。吐蕃因葛祿、白服之眾以攻北庭……貞元六年(庚午,公元七九零年)……回鶻頡干迦斯與吐蕃戰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於回鶻索求,與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皆降於吐蕃。……安西由是遂絕,莫知存亡,而西州猶為唐固守。」[1]
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史料並無確切記載,這可能不僅是情報斷絕所造成的,而是事實上唐朝已經放棄了對安西的控制。[7] 安西四鎮的於闐陷落於貞元六年(790年)。[8] 有學者推論,安西最後的陷落時間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冬。
摘自網路。

9. 他率白發孤軍堅守邊關40餘年,被國家遺忘,連改朝換代也不知情嗎

公元781年,唐肅宗建中時期,此時距離那場動搖唐帝國根本的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唐朝地內地,逐漸恢復了生機,而回鶻正如同以往,向都城長安派出使節覲見,這次使團成員當中,卻有著兩位特殊的使者,他們身穿唐朝官服,口說內地語言,等見到唐肅宗,這兩名臣子,正是北亭節度使李元忠,還有安西都護郭昕派出來的人馬,回到京城向皇帝述職。

到了唐德宗時期(789年),高僧悟空前往西域龜茲國,依然見到了安息大都護,坐鎮龜茲國的武威郡王郭昕,說明此時安息四鎮依然是唐軍所堅守,但是到了唐憲宗期間,安西最終失去了聲音,關於它具體陷落的時間,史學家並不得而知,但是歷史卻記住了郭昕和這群唐軍,他被國家遺忘,連改朝換代也不知情,率白發孤軍堅守邊關40餘年,不由得讓人敬佩。

10. 唐朝隴右道與安西都護府

是對。 隴右道,是唐朝的一個道,為貞觀十道之一。轄境包含今甘肅、青海、新疆地區。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乃是唐朝管理磧西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范圍曾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在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唐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 唐高宗顯慶二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顯慶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 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改變太宗時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 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 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復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多處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陷落。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期間,唐朝也兩次放棄安西四鎮。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此後,安西都護府的府衙才在龜茲穩固下來。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西的地區,以抵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 安西都護府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徵兵,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 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軍鎮多被吐蕃攻陷。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都護,郭昕為安西都護。隨後,吐蕃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北庭、安西變得孤立無援,德宗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 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始料並無確切記載,這可能不僅是情報斷絕所造成的,而是事實上唐朝已經放棄了對安西的控制。安西四鎮的於闐陷落於貞元六年(790年)。有學者推論,安西最後的陷落時間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