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郡治安邑

郡治安邑

發布時間: 2020-12-19 14:07:47

㈠ 對於三國時期,各州郡的簡介,及地圖。

三國基本延續東漢的州郡,只不過改刺史為州牧。
東漢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漢時疆域,只是把西漢時各部州的轄區范圍變小,東漢在公元140年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其職能基本同西漢)和司隸校尉部,計有十三個中央派出監察區。另在甘肅以西仍設西域都護府,作為西域當地的最高權力機構。東漢的一級行政區劃為郡、國(王國)、屬國都尉;二級區劃為縣、邑、道、公國,侯國。

東漢接受西漢衰亡的教訓,加強郡縣的權利,削弱封國的范圍和力量,採取「封列侯,奉朝請」措施,不讓封國掌實權,只食租稅,封域減小,兵馬數量壓縮到最低限度。東漢的封國,—等為王(相當郡),二等為公國,三等為列侯(列侯食縣為侯國、小侯食鄉、亭,關內侯無土,寄食於縣),相當於縣級。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區劃為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長史府,各王國、屬國按郡制;邑、道、侯國、公國等按縣制。具體區劃如下:

司隸校尉部

京兆尹治長安(今陝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治槐里(今陝西興平)。

領15縣:槐里、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栒邑、安陵。

左馮翎治高陵(今陝西高陵)。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去三點水加示部旁)栩、雲陽。

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19縣:安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蟲加三點水)澤、東垣。

弘農郡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

領9縣:弘農、陝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領21縣:雒陽、平縣、平陰、谷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盪陰、林慮。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領17縣:陽翟、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

汝南郡治平輿(今河南汝南射橋)。

領37縣:平輿、上蔡、灈陽、吳房、西平、定潁、召陵、洇(去因加隱)強、西華、征羌、汝陽、南頓、陽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鮦陽、固始、項縣、宜祿、新陽、宋國、思善、城父、山桑、細陽、汝陰、慎縣。

陳國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領9縣:陳縣、新平、寧平、武平、苦縣、柘縣、陽夏、扶樂、長平。

梁國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城)。

領8縣,睢陽、蒙縣、寧陵、鄢縣、谷熟、虞縣、下邑、碭縣。

沛國治相縣(今安徽濉溪張集)。

領21縣:相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鑕(去質加至)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領6縣: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領17縣:陳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濟陰、東昏、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范縣、谷城、臨邑、樂平、發平、聊城、博平。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城西北)。

領11縣;定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山陽郡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

領10縣:昌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任城國治任城(今山東微山魯橋)。

領3縣:任城、亢父、樊縣。

東平國治無鹽(今山東東平宿城)。

領5縣:無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於陸、寧陽。

濟北國治盧縣(今山東長清馬上附近)。

領5縣:盧縣、茌平、蛇丘、剛縣、成縣。

泰山郡治奉高(今山東泰安范鎮)。

領12縣:奉高、博縣、梁甫、巨平、茌縣、嬴縣、牟縣、萊蕪、蓋縣、南武陽、費國、南城。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治平原(今山東平原飲馬店附近)。

領10縣:平原、高唐、祝阿、漯陰、安德、鬲國、西平昌、般縣、樂陵、厭次。

濟南國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棗園西北)。

領1。縣;東平陵、土鼓、歷城、台縣,著縣、菅縣、東朝、鄒平、梁鄒、於陵。

樂安國治臨濟(今山東高青高城鎮)。

領9縣:臨濟、高苑、千乘、樂安、博昌、利縣、寥城、壽光、益縣。

齊國治臨菑(今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都)。

領6縣:臨菑、西安、昌國、般陽、廣縣、臨朐。

北海國治劇縣(今山東昌樂堯溝鎮)。

領18縣:劇縣、東安平、平壽、營陵、朱虛、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於、都昌、下密、膠東、即墨、壯武、挺縣、觀陽。

東萊郡治黃縣(今山東龍口黃城集)。

領12縣:黃縣、嵫(去山加巾)國、曲城、掖國、當利、盧鄉、牟平、東牟、昌陽、長廣、不其、黔陬。

徐州刺史部

琅邪國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北戴城子)。

領13縣,莒縣、東安、東莞、姑幕、諸縣、東武、琅邪、溝曲、陽都、臨沂、開陽、即丘、繒國。

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城北)。

領13縣:郯縣、襄賁、蘭陵、丞縣、陰平、戚縣、昌慮、合鄉、祝其、利城、贛榆、朐縣、厚丘。

彭城國治彭城(今江蘇徐州)。

領8縣:彭城、留縣、廣戚、傅陽、武原、呂縣、梧縣、甾丘。

下邳國治下邳(今江蘇邳縣古邳)。

領16縣: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淮陰。

廣陵郡治廣陵(今江蘇揚州城北)。

領12縣:廣陵、江都、輿國、堂邑、海陵、高郵、平安、東陽、淩縣、射陽、誨西、鹽瀆。

冀州刺史部

魏郡治鄴縣(今河北臨漳鄴鎮)。

領15縣:鄴縣、內黃、黎陽、繁陽、陰安、魏縣、元城、館陶、清淵、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國。

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北)。

領7縣:甘陵、貝丘、靈縣、郁(去有加俞)縣、繹幕、廣川、東武城。

安平國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領13縣:信都、扶柳、堂陽、南宮、陘縣、武邑、觀津、下博、武遂、饒陽、安平、南深澤、阜城。

巨鹿郡治庄(去土加嬰)陶(今河北寧晉東陳附近)。

領15縣:庄(去土加嬰)陶、楊氏、鄖(去員加梟)縣、下曲陽、南轡(去口去車加言)、任縣、平鄉、南和、巨鹿、廣干、曲周、廣宗、廣年、斥章、列人。

趙國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領5縣:邯鄲、易陽、襄國、中丘、柏人。

常山國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領12縣:元氏、欒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門、蒲吾、井陘、靈壽、南行唐。

中山國治盧奴(今河北定州)。

領13縣:盧奴、安熹、漢昌、蠡吾、安國、毋極、新市、上曲陽、望都、唐縣、蒲陰、北平、廣昌。

河間國治樂成(今河北泊頭千戶屯附近)。

領11縣;樂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東平舒、高陽、鄚縣、文安、易縣。

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領8縣:南皮、東光、重合、高城、陽信、修縣、浮陽、章武。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治苑縣(今河南南陽)。

領36縣:苑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築陽、山都、鄧縣、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軟(去欠加大)國、郡(去君加黽)縣、平春。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卻(去去加己)國、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治陰陵(今安徽鳳陽周圩西南)。

領14縣:陰陵、西曲陽,壽春,當徐、下蔡、平阿、義成、鍾離、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歷陽。

廬山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桂元西)。

領14縣:舒縣、臨湖、襄安、居巢、皖縣、尋陽、龍舒、六安、安豐、潛(去日加鬲)縣、雩婁、陽泉、寥縣。

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領16縣:宛陵、蕪湖、春谷、溧陽、丹陽、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於潛、涇縣、陵陽、黟縣、歙縣。

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

領13縣:吳縣、婁縣、無錫、毗陵、曲阿、丹徒、陽羨、烏程、由拳、海鹽、餘杭、錢唐、富春。

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領14縣:山陰、余暨、上虞、餘姚、句章、鄮縣、鄞縣、諸暨、剡縣、烏傷、大末、章安、永寧、東冶。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領21縣:南昌、余汗、鄱陽、鄖(去員加梟)陽、海昏、歷陵、柴桑、彭澤、艾縣、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陽、廬陵、臨汝、南城、雩都、贛縣、南野。

今台灣島當時稱為夷洲。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

領9縣:南鄭、沔陽、褒中、成固、安陽、西城、錫縣、上庸、房陵。

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

領14縣:江州、墊江、安漢、宕渠、宣漢、漢昌、充國、閬中、涪陵、枳縣、平都、臨江、朐忍、魚復。

廣漢郡治雒縣(今四川廣漢)。

領11縣:雒縣、新都、什邡、綿竹、涪縣、梓潼、葭萌、臼水、郪縣、廣漢、德陽。

廣漢屬國治今甘肅文縣。

領3道:陰平道、甸氏道、剛氏道。

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領8縣3道:成都、廣都、江原、臨邛、郫縣、繁縣、廣柔、蠶陵;綿廄(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屬國治漢嘉(今四川蘆山東北)。

領4縣:漢嘉、徒縣、嚴道、旄牛。

鍵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城江東)。

領9縣:武陽、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資中、漢安、江陽、符節、南廣、僰道。

鍵為屬國治朱提(今雲南昭通)。

領3縣:朱提、漢陽、堂狼。

牂牁郡治且蘭(今貴州貴定縣東)。

領16縣:且蘭、毋斂、鄨縣、平夷、夜郎、淡稿、談指、漏卧、漏江、同並、毋單、甸町、宛溫、鐔封、進乘、西隨。

益州郡治滇池(今雲南橙江晉城)。

領16縣:滇池、俞元、勝休、建伶、連然、谷昌,昆澤、同勞、同瀨、味縣、牧靡、秦臧、挵棟、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賁古。

永昌郡治不韋(今雲南保山板橋)。

領8縣:不韋、博南、巂唐、比蘇、柴榆、邪龍、雲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閩濮部、鳩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傈越部部族居住等。

涼州刺史部

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肅徽縣江洛鎮西)。

領7縣:下辨、河池、故道、沮縣、上祿、武都道、羌道。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

領11縣: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關、首陽、鄣縣、襄武、臨洮(駐南部都尉)、氐道。

漢陽郡治冀縣(今日肅甘谷)。

領12縣:冀縣、西縣、望垣、上郭、隴縣、略陽、顯親、獂道、成紀、阿陽、平襄、勇士。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

領7縣:臨涇、陰盤、鶉觚、烏氏、高平、朝那、彭陽。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領6縣:富平、廉縣、靈州、參轡(去口、車加言)、泥陽、弋居。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領13縣:姑臧、休屠、顯美、宣威、武威、揟次,鸞鳥、蒼松、張掖、朴劓、媼圍、顫(去頁加鳥)陰、祖厲。

金城郡治允吾(今甘肅水清縣平溝)。

領10縣:允吾、枝陽、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臨羌。

張掖郡治觸(去蟲加樂)得(今甘肅張掖臨澤縣)。

領8縣:觸(去蟲加樂)得、昭武、屋蘭、刪丹、氐池、日勒、番和、驪肝(去月加革)、

另有張掖、居延屬國,治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

領9縣:祿福、安彌、會水、樂涫、表氏、、延壽、干齊、沙頭。

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肅敦煌城河西)。

領6縣:敦煌、龍勒、效谷、廣至、冥安、淵泉。

並州刺史部

上黨部治長子(令山西長子)。

領13縣:長子、泫氏、高都、陽阿、際(去示加奇)氏、潞縣、壺關、屯留、谷遠、銅鞮、襄垣、涅縣、沾縣。

太原郡治晉陽(今山西大原晉源)。

領15縣:晉陽、榆次、陽邑、祁縣、中都、鄔縣、界休、平陶、大陵、茲氏、狼孟、盂縣、陽曲、慮廄(去既加虎)、京陵。

西河郡治離石(今山西離石)。

領9縣:離石、中陽、平周、藺縣、圜陽、圜陰、平定、廣衍、美稷。

上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鎮)。

領9縣:膚施、龜茲、白土、楨林、奢延、高奴、定陽、雕陰、漆垣。

雁門郡治陰館(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領14縣:陰館、馬邑、埒縣、樓煩、廣武、原平、鹵城、汪陶、繁畤、劇陽、崞縣、武州、平城、強陽。

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古城鄉)。

領11縣:雲中、沙陵、沙南、箕陵、成樂、武進、原陽、定襄、咸陽、武泉、北輿。

定襄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

領5縣:善無、中陵、武成、駱縣、桐過。

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哈業附近)。

領9縣:九原、河陰、臨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陽、武都、曼柏。

朔方郡治臨戎(今內蒙古磴口縣壩楞)。

領6縣:臨戎、沃野、廣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刺史部

代郡治高柳(今山西陽高)。

領11縣:高柳、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獮(去爾加示)氏、平舒、東安陽、桑乾、當城、代縣。

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小南辛堡附近)。

領8縣,沮陽、居肅、涿鹿,潘縣、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廣寧、寧縣。

涿郡治涿縣(今河北涿州)。

領7縣:涿縣、良鄉、方城、范陽、遒國、故安、北新城。

廣陽郡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城區)。

領5縣:薊縣、廣陽、昌平、軍都、安次。

漁陽郡治漁陽(今北京密雲十里堡附近)。

領9縣;漁陽、獷平、廄(去既加虎)奚、安樂、狐奴、平谷、潞縣、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區)。

領4縣:土垠、徐無、無終、俊靡。

遼西郡治陽樂(遼寧北票南巴圖營子附近)。

領5縣:陽樂、臨渝、肥如、海陽、令支。

遼東郡治襄平(遼寧遼陽)。

領11縣:襄平、遼隊、新昌、安市、汶縣、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無慮。

另領遼東屬國,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領5縣:昌黎、扶黎、賓徒、徒河、房縣、險瀆。

玄菟郡治高句麗(今遼寧沈陽東陵附近)。

領5縣:高句麗、候城、西蓋馬、遼陽、高顯。

樂浪郡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南市區)。

領18縣:朝鮮、占蟬、遂城、讓(去上加冉)邯、渾彌、增地、驪望、鏤方、樂都、灞(去霸加貝)水、屯有、含資、提奚、帶方、海冥、昭明、列口、長岑。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廣州)。

領7縣:番禺、增城、博羅、龍川、揭陽、四會、中宿。

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領9縣:廣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陽、臨賀、馮乘、謝沐、荔浦。

合浦郡治合浦(今廣西浦北石埇西南)。

領4縣:合浦、高涼、臨允、徐聞。

鬱林郡治布山(今廣西桂平城西南)。

領10縣: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領方、安廣、增食、臨塵、廣郁。

交趾郡治龍編(今越南河內北寧)。

領12縣:龍編、北帶、曲陽、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烏)、望海、西於、封溪、婁(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隊(去人加婁)。

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領5縣:胥浦、居風、無功、無編、咸歡。

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賓士省廣治市)。

領4縣:西卷、盧容、朱吾、比景。

東漢時稱今海南島為朱崖洲。

西域都護府

東漢時西域都護府為少數民族居住區。都護府為郡級單位,下領縣及相當縣級少數民族居住區,在東漢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時的行政區劃如下:

西域都護府,治它乾城(今新疆沙雅縣境內)。

領縣和縣級單位有:

延城、尉黎、危須、交河城、務塗谷、歡泥、且末、精絕、寧彌、西城、子合、莎車、疏勒、溫宿、赤谷城、貴山城、戊部侯城、戊己校尉城、宜禾都尉城等。

東漢時,在中國北部,即內蒙古北部、蒙古國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西,由鮮卑、大幕、匈奴、堅昆、呼揭等少數民族居住。

在今遼寧東北部、吉林、黑龍江和俄羅斯地區由夫余、挹婁、沃沮、高句麗等少數民族居住。

今青海、四川西部和西藏廣大地區由唐旄、發羌、燒羌、白馬羌、蝥(去蟲加尼)牛羌、大牂等羌民族居住。馬羌,麓牛羌、大烊等羌民族居住。

今新疆西北部由烏孫族居住。
地圖在參考資料

㈡ 秦漢時期的郡縣城池的規模有多大

郡縣,是秦、漢王朝地方行政領導機構所在之地,也是一個地區的統治中心,有的還是重要的版軍事基地或據權點,因而,根據郡縣的性質、地位、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的情況不同,其城池的位置、工程的規模和范圍的大小也就有所不同。一般說,除少數戰略要點及經濟特別發達的若干大城市外,一般郡縣城池的規模,都比戰國各國都城小得多。

兩漢司隸部的河東郡,是長安、雒陽北部的重要戰略基地,也是京畿地區大的郡城之一,下領24縣。其郡治即在前曾提及的、原戰國魏前期的國都安邑故城,但郡城的城池,卻只利用了原城的西南一隅,面積不足原安邑城的1/3。

再如兩漢的魯國(秦時為薛郡治),治所即前曾提及的先秦魯國國都曲阜城。但它新築的城池,也是僅僅利用了魯舊城的西南一隅,面積不足原故城的1/2。

又如漢司隸部河南郡的河南縣,是京畿地區的大縣。它在洛陽東周王城中所築的新城,周長約5400米,基寬6米左右,總的面積不足原王城的1/4。

㈢ 東漢時期各郡及治下縣的人口分布、越詳細越好。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區劃為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長史府,各王國、屬國按郡制;邑、道、侯國、公國等按縣制。具體區劃如下:
一、司隸校尉部(人口307萬)
京兆尹 治長安(今陝西長安三橋,人口28萬)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 治槐里(今陝西興平,人口9萬)
領15縣:槐里、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旬邑、安陵。
左馮翊 治高陵(今陝西高陵,人口14萬)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去三點水加示部旁)栩、雲陽。
河東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人口57萬)
領19縣:安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蟲加三點水)澤、東垣。
弘農郡 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人口19萬)
領9縣:弘農、陝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 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口100萬)
領21縣:雒陽、平縣、平陰、谷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 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人口80萬)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盪陰、林慮。
二、幽州刺史部(人口247.3萬)
代 郡 治高柳(今山西陽高,人口12萬)
領11縣:高柳、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獮(去爾加示)氏、平舒、東安陽、桑乾、當城、代縣。
上谷郡 治沮陽(今河北懷來小南辛堡附近,人口51萬)。
領8縣,沮陽、居肅、涿鹿,潘縣、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廣寧、寧縣。
涿 郡 治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口63萬)
領7縣:涿縣、良鄉、方城、范陽、遒國、故安、北新城。
廣陽郡 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城區,人口28萬)。
領5縣:薊縣、廣陽、昌平、軍都、安次。
漁陽郡 治漁陽(今北京密雲十里堡附近,人口43萬)。
領9縣;漁陽、獷平、廄(去既加虎)奚、安樂、狐奴、平谷、潞縣、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 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區,人口5萬)。
領4縣:土垠、徐無、無終、俊靡。
遼西郡 治陽樂(遼寧北票南巴圖營子附近,人口8萬)。
領5縣:陽樂、臨渝、肥如、海陽、令支。
遼東郡 治襄平(遼寧遼陽,人口8萬)。
領11縣:襄平、遼隊、新昌、安市、汶縣、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無慮。
另領遼東屬國,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領5縣:昌黎、扶黎、賓徒、徒河、房縣、險瀆。
玄菟郡 治高句麗(今遼寧沈陽東陵附近,人口4.3萬)。
領5縣:高句麗、候城、西蓋馬、遼陽、高顯。
樂浪郡 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南市區,人口25萬)。
領18縣:朝鮮、占蟬、遂城、讓(去上加冉)邯、渾彌、增地、驪望、鏤方、樂都、灞(去霸加貝)水、屯有、含資、提奚、帶方、海冥、昭明、列口、長岑。
三、並州刺史部(人口66.4萬)
上黨部 治長子(令山西長子,人口12萬)。
領13縣:長子、泫氏、高都、陽阿、際(去示加奇)氏、潞縣、壺關、屯留、谷遠、銅鞮、襄垣、涅縣

㈣ 秦朝置行政為九州三十六郡,那麼各州下轄哪些郡呢

上郡:郡治膚施縣(在今陝西榆林市南)。
巴郡:郡治江州縣(一說初置閬中縣)後移治江州縣,今重慶市
漢中郡:郡治初設南鄭(今陝西漢中),西漢初遷至西城(陝西安康市漢江北岸中渡台)。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改遷南鄭(在今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附近)
蜀郡:成都為蜀郡治所。
河東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北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縣)
北地郡: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
南郡:郡治古城在今湘西沅陵縣
黔中郡:治所在江陵縣(今湖北荊州)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市)
上黨郡:治今長子縣西南
三川郡: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一說治滎陽(今滎陽市東北)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太原市西南汾水東岸)
東郡:治濮陽
雲中郡:統陰山以南,今自山西之懷仁、左雲、右玉以北、綏遠綏遠首各縣、蒙古鄂爾多斯左乙、喀爾喀右翼、四子部落各旗
雁門郡:今山西舊代州寧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東部北部皆其境,漢亦為雁門郡治善無,在今山西右玉縣南,
潁川郡: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長葛市等地
邯鄲郡:即今邯鄲市西南8里
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
廣陽郡: 治薊縣,故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區西部廣安門一帶。
上谷郡:治沮陽縣,今河北懷來東南懷來縣大古城北7里
漁陽郡:治漁陽縣,故城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
右北平郡:今北京市津海道東北部及今河北省地,治平剛,即今河北省平泉縣,
遼西郡:治所在陽樂(今遼寧義縣西)
碭郡:治碭縣,在今永城縣城芒山西麓山城集
陳郡:轄今豫東、豫南及安徽近30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帶
泗水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區),轄區相當於今淮河以北的皖東北、蘇西北、山東西南地區
薛郡:今滕州
九江郡:轄境約相當於今天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黃岡以東和江西全省,
遼東郡:郡治襄平(今遼陽市),轄今遼寧大凌河以東,開原市以南,朝鮮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區。
代郡:治所在代縣(故治在今河北省蔚縣西南)。
會稽郡:郡治吳縣(今蘇州),
閩中郡:治侯官,今閩侯縣。設在現在的福州市。
長沙郡:治所湘縣即大致為今長沙市轄區。以今長沙地區為中心,涵蓋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區
臨淄郡:治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北臨淄鎮)領臨淄、東安平(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皇城營村南)、狄其縣(今山東高青縣高城鎮西北)、千乘(治山東高青縣高城鎮北)4 縣。其轄地相當於今山東省北部、中部。
齊郡(即琅琊郡):治所在臨淄(縣治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
希望對你有用,祝你好運~

㈤ 向姓的郡望堂號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並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山陽郡:歷史上的山陽郡有二:①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於西漢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漢武帝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②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今在今江蘇省的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蘇省淮安市。 河南堂:以望立堂。(又名「河內堂」向氏第六代子頎任宋國大夫,遷徙河內,河內成向氏始發地。北宋《向氏族譜原序》由宋昭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參知政事李清臣撰,其中有「河內向氏」,敏中公任「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湖北省黃梅縣容公向氏懷戀先祖,遂命名郡望地為家族堂號為「河內堂」。不忘 原流始居之地。有楹聯曰:
「宋國啟姓,河內流芳。」「河南堂」類同。)
河東堂:以望立堂。
山陽堂:以望立堂。
中和堂:後漢向長,隱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經》。自己窮得吃不飽,穿不暖,別人送給他的東西,他留夠自己用的,別的仍退還給人家。他常常說:「富不如貧,貴不如賤」。在兒娶女嫁之後,他出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淑均堂:蜀漢將軍向寵,為中都督。諸葛亮對後主誇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七賢堂:資料有待補充。
竹林堂:資料有待補充。
大耐堂:典自宋向敏中。向敏中,宋開封人,字常之。太平興國進士。知廣州,召為工部郎中。以廉直超擢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真宗朝拜右僕射。門闌寂然,宴飲不備。帝聞之嘆曰:敏中大耐官職。以衰疾辭不許,卒謚文簡。居大任30年,人以重德目之。尊向敏中為祖的向姓後人以一代賢相為榮,遂名其堂為大耐堂或耐職堂。
彝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友堂:資料有待補充。
泰和堂:資料有待補充。
讓爵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裕堂:資料有待補充。
四知堂:資料有待補充。
懷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㈥ 秦朝到底設了多少個郡

秦朝初設了三十六個郡,後增設至四十餘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 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

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內地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縣令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設里正或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布於城鄉各要地。

(6)郡治安邑擴展閱讀

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

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嶧山刻石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這說明秦始皇認為廢分封行郡縣是消除各地兵爭所必須的。

秦朝創下的一套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

㈦ 誰知東漢末年十三州內之各郡名稱(詳細.急)

希望對你有幫助東漢三國郡一覽
帶方 帶方
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 樂浪 朝鮮
朝鮮平安南道、黃海南北道、江原道和咸鏡南道地 玄菟 沃沮城
遼寧東部東至朝鮮咸鏡道一帶 趙郡 房子
河北邯鄲、邢台、沙河等市、縣和隆堯、永年二縣西部地區 上谷 沮陽
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西,及內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 常山 元氏
河北唐河以南、京廣鐵路線以西(除新樂、正定、石家莊)、內丘以北地 魏郡 鄴縣
河北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魏縣、丘縣、成安、廣平,河南渭縣、浚縣、內黃及山東冠縣、河北館陶等縣地 廣平 廣平
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 河間 樂城
河北雄縣及大清河以南,南運河以西,南陽、肅寧以東,交河、阜城以北地 巨鹿 陶
河北白洋淀、文安窪南岸,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 范陽 涿縣
河北內長城以東,永清以西,霸縣、保定市、紫荊關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區 中山 盧奴
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國以西,唐縣、新樂以東和滹沱河以北地區 右北平土垠 陽平 元城
(西晉)河北館陶、大名縣東部,山東冠縣、莘及舊堂邑、朝城等縣地 遼西 陽樂
河北遷西、樂亭以東,長城以南,遼寧松嶺山以東、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區 遼東 襄平 昌黎 昌黎
遼寧遼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區 燕郡 薊
北京市城區、大興、昌平、安次等縣地(戰國時燕全部領土,吳楚之亂後領廣陽郡一地) 廣陽 薊縣
北京大興縣及河北固安縣地 漁陽 漁陽
河北圍場以南、薊運河以西、天津市以北、北京市懷柔、通縣以東地區 邯鄲 邯鄲
河北泜河以南,滏陽河上游和河南內黃、浚縣,山東館陶、冠縣西部地區 泰山 奉高
山東淄博市、長清以南,肥城以東,寧陽、平邑以北,沂源、蒙陰以西地區 勃海 南皮
天津市、河北安次以南,文安、交河、阜城、寧津以東,山東樂陵、無棣以北地區 城陽 莒縣
山東莒縣、沂南和蒙陰縣東部地 魯郡 魯縣
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縣地 濟陰 定陶
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樂安 高苑
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 濟南 東平陵
山東濟南市、章丘、濟陽、鄒平等縣地 清河 甘陵
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東平 無鹽
山東濟寧市、汶上、東平等縣地 東海 郯
(西漢時)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庄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 琅邪 開陽
山東半島東南部 齊郡 臨淄
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平原 平原
山東平原、陵城、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東萊 掖縣
山東膠萊河以東,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地 北海 劇縣
山東濰坊市及安丘、昌樂、壽光、昌邑等縣 山陽 昌邑
山東獨山湖以西,鄆城以南,成武、曹縣以東,單縣以北,兼有湖東的鄒縣、兗州的一部 襄陽 襄陽
湖北襄陽、南漳、宜城、當陽、遠安等縣地 江夏
湖北安陸、鍾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東,及河南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地 蘄春 蘄春
湖北羅田、黃岡以東,長江以北地 上庸 上庸
(西晉時)湖北竹山、竹溪及陝西平利縣地 新城 房陵
湖北保康、南漳、房縣、竹溪、竹山等縣地 南郡 公安
(漢時)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 義陽 安昌 武陵 臨沅
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 桂陽 郴縣
湖南耒陽以南的耒水、舂陵水流域,北至洣水入湘處附近,南包廣東英德以北的北江流域

昭陵 昭陵
湖南新化以南的資水流域 長沙 臨湘
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 河東 安邑
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 樂平 沾縣
(魏時)山西陽泉市、平定、昔陽、和順 新興 九原
(三國)山西五台山以南,雲中山以東,忻縣盂縣以北地 雁門 廣武
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 西河 茲氏
山西離石、中陽、石樓、汾陽、介休、靈石 上黨 壺關
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 平陽 平陽
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太原 晉陽
(秦)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代郡 高柳
(西漢)河北懷安、蔚縣以西,山西陽高、渾源以東的內、外長城間地,和長城外的東洋河流域 京兆 長安
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 漢中 南鄭
陝西秦嶺以南,留壩、勉縣以東,乾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鄖縣、保康以西,粉青河、珍珠嶺以北地 魏興 西城
陝西石泉至安康間漢水流域一帶 新平 漆縣
陝西彬縣、長武、永壽和甘肅涇川、靈台等縣地 馮翊 臨晉 扶風 槐里 西平 西都
青海湟源,樂都間湟水流域地 西海 居延
居延海附近一帶 武威 姑臧
(元鼎後)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 武都 下辨道
甘肅武都、成縣、徽縣、西和、兩當、康縣及陝西鳳縣、略陽等地 金城 允吾
甘肅省蘭州市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的河、湟兩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區 南安 豲道
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地 陰平 陰平
甘肅文縣、武都及四川平武等縣地(川、甘交界白水江流域和四川涪江上游) 張掖 觻得
甘肅永昌以西、高台以東地區 隴西 襄武
(西漢)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地區 敦煌 敦煌
甘肅疏勒河以西及以南地區 酒泉 祿福
(元鼎後)甘肅疏勒河以東、高台縣以西地區 天水 冀縣
甘肅通渭、靜寧、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張家川及天水市西北部、陝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 安定 臨涇
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 北地 富平 河南 雒陽
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陳郡 陳縣
河南淮陽、太康、西華、鹿邑、柘城等縣地 陳留 陳留
河南東至民權、寧陵,西到開封、尉氏,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睢縣地 弘農 弘農
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弋陽 弋陽
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東,灌河以西及湖北東北角 梁郡 睢陽
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權、安徽碭山等縣地 東郡 濮陽
(西漢時)山東東阿、梁山以西,山東鄆城、東明、河南范縣、長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東,山東茌平、冠縣、河南清豐、濮陽、滑縣以南地區 潁川 陽翟
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 南陽 宛縣
(漢時)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 滎陽 滎陽
河南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滎陽,南至密縣、洧川,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汝南 平輿
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廬江 舒
(漢時)安徽巢縣、舒城、霍山以南,長江以北、湖北英山、廣濟、黃梅和河南商城等縣地 沛郡 相縣
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縣地 汝陰 汝陰
(西晉時)安徽潁河流域以西和河南新蔡、淮濱等縣地 安豐 安風
安徽金寨、霍丘西南及河南灌河流域以東 淮南 壽春
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東,鳳陽、滁縣以西地區
譙郡 譙縣
安徽、河南兩省靈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臨川 南城
江西撫州市以南的旴江及宜黃水流域,西至樂安縣境 鄱陽 鄱陽
江西鄱陽湖東岸、進賢以東及信江、樂安江流域(婺源縣除外) 安成 平都
江西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安福 豫章 南昌
江西省地 廬陵 高昌
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下邳 下邳
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清江市 彭城 彭城
山東微山縣、江蘇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邳縣西北部及安徽濉溪縣東部 廣陵 淮陰
洪澤湖、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 吳郡 吳縣
江蘇、上海長江以南,大茅山以東,浙江長興、吳興、天目山以東,與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 利城 利城 丹陽 建業
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以西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北地區 吳興 烏程
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東陽 長山
浙江省金華江、衢江流域 會稽 山陰
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除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地區)及福建全部 臨海 臨海
浙江象山港以南,天台、縉雲、麗水、龍泉以東地區 南海 番禺
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 東莞
山東臨朐、沂水、蒙陰、沂源等縣地 珠崖 徐聞
海南島東北部地 始興 曲江
廣東連江、滃江流域以北地區 高涼 安寧
廣東電白、陽江及恩平等地 蒼梧 廣信
廣西都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永、江華以南,廣西藤縣、廣東信宜以北 合浦 合浦
廣東新興、開平以西南(海南島除外),廣西容縣、橫縣以南地區 鬱林 布山
廣西除桂林、梧州及一部分玉林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 桂林 武安
廣西洛清江、融江、柳江、黔江流域地 始安 始安
廣西桂林市、平樂間灕水流域及永福縣等地 零陵 泉陵
湖南邵陽以南的資水上游、衡陽道縣之間的湘江瀟水流域和廣西桂林市、永福以東陽朔以北地 建安 建安
福建省 九德 九德
越南義安省大部和河靜全省 九真
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日南 西卷
越南中部北起橫山南抵大嶺地區 交趾 龍編
越南北部 宕渠 宕渠
四川南江、營山、渠縣以東,城口、開江、大竹以西,鄰水以北地區 汶山 綿虒
四川黑水縣、邛崍山以東,岷山以南,北川灌縣以西地區 梓潼 梓潼
四川江油、安縣以東,棉陽、鹽亭以北,廣元、劍閣以西,陝西寧強、四川青川以南地區 越嶲 邛都
雲南麗江及綏江兩縣間金沙江以東、以西的祥雲、大姚以北和四川木理、石棉、甘洛、雷波以南 巴東 永安
四川開縣、萬縣以東,巫山西部以西長江南北和大寧河中上游 巴郡 江州
四川銅梁、綦江以東,武勝、墊江以南,忠縣、涪陵、南川以西,桐梓以北地區 巴西 閬中
四川閬中、武勝以東,廣安、渠縣以北,萬源、開江以西地區 涪陵 涪陵
四川彭水、黔江、酉陽 漢嘉 漢嘉
四川小金川以南,名山縣以西的原西漢蜀郡南境地 蜀郡 成都
(西漢)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縣、洪雅以西,峨邊、石棉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以及大渡河與雅礱江之間康定以南、冕寧以北地 犍為 武陽
四川簡陽和新津以南,大足、合江、貴州綏陽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東,雲南會澤、貴州水城、金沙以北地區 廣漢 雒縣 朱提 朱提
雲南會澤東北及貴州威寧、四川高縣一帶(屬國時:雲南會澤東北及貴州威寧、金沙一帶) 建寧 味縣
雲南中部南盤江流域以西,金沙江(四川會理、會東兩縣以南一段)以南,雙柏、哀牢山以東和新平、華寧以北地區 永昌 不韋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區 雲南 雲南
雲南大理和姚安、牟定、大姚、麗江、寧蒗、永勝等縣地 牂柯 故且蘭
貴州大部、廣西西北部和雲南東部 雲中 雲中
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 涿郡 涿縣
(漢平帝)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縣、清苑以東,安平、河間以北,霸縣、任丘以西地區 益州 滇池
中緬邊境高黎貢山以東,雲南洱海以西及姚安、元謀、東川市以南,曲靖、宜良、華寧、蒙自以西,哀牢山以北地 上郡 膚施
無定河流域及內蒙古鄂托克旗等地 上洛 上洛
陝西丹江上游、河南熊耳山西北洛河上游 西城 西城
陝西石泉至安康間漢水流域一帶 始平 槐里
陝西咸陽市、戶縣以西,寶雞市、興平以南,秦嶺以北 新安 始新
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 漢陽 冀縣
甘肅定西、隴西、禮縣以東,靜寧、庄浪以西,黃河以南,嶓冢山以北地 頓丘 頓丘
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縣地 襄城 襄城
河南襄城、郟縣、舞陽等縣地 長廣 長廣
山東青島市、嶗山、萊西、海陽、即墨、萊陽等縣地 三川
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伊、洛水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

㈧ 求三國時期各部州治下的了郡名,

司隸校尉部

京兆尹 治長安(今陝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 治槐里(今陝西興平)。

領15縣:槐里、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旬邑、安陵。

左馮翎 治高陵(今陝西高陵)。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去三點水加示部旁)栩、雲陽。

河東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19縣:安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蟲加三點水)澤、東垣。

弘農郡 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

領9縣:弘農、陝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 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領21縣:雒陽、平縣、平陰、谷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 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盪陰、林慮。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領17縣:陽翟、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

汝南郡 治平輿(今河南汝南射橋)。

領37縣:平輿、上蔡、灈陽、吳房、西平、定潁、召陵、洇(去因加隱)強、西華、征羌、汝陽、南頓、陽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鮦陽、固始、項縣、宜祿、新陽、宋國、思善、城父、山桑、細陽、汝陰、慎縣。

陳 國 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領9縣:陳縣、新平、寧平、武平、苦縣、柘縣、陽夏、扶樂、長平。

梁 國 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城)。

領8縣,睢陽、蒙縣、寧陵、鄢縣、谷熟、虞縣、下邑、碭縣。

沛 國 治相縣(今安徽濉溪張集)。

領21縣:相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鑕(去質加至)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

魯 國 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領6縣: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 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領17縣:陳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濟陰、東昏、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東 郡 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范縣、谷城、臨邑、樂平、發平、聊城、博平。

濟陰郡 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城西北)。

領11縣;定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山陽郡 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

領10縣:昌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任城國 治任城(今山東微山魯橋)。

領3縣:任城、亢父、樊縣。

東平國 治無鹽(今山東東平宿城)。

領5縣:無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於陸、寧陽。

濟北國 治盧縣(今山東長清馬上附近)。

領5縣:盧縣、茌平、蛇丘、剛縣、成縣。

泰山郡 治奉高(今山東泰安范鎮)。

領12縣:奉高、博縣、梁甫、巨平、茌縣、嬴縣、牟縣、萊蕪、蓋縣、南武陽、費國、南城。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 治平原(今山東平原飲馬店附近)。

領10縣:平原、高唐、祝阿、漯陰、安德、鬲國、西平昌、般縣、樂陵、厭次。

濟南國 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棗園西北)。

領1。縣;東平陵、土鼓、歷城、台縣,著縣、菅縣、東朝、鄒平、梁鄒、於陵。

樂安國 治臨濟(今山東高青高城鎮)。

領9縣:臨濟、高苑、千乘、樂安、博昌、利縣、寥城、壽光、益縣。

齊 國 治臨菑(今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都)。

領6縣:臨菑、西安、昌國、般陽、廣縣、臨朐。

北海國 治劇縣(今山東昌樂堯溝鎮)。

領18縣:劇縣、東安平、平壽、營陵、朱虛、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於、都昌、下密、膠東、即墨、壯武、挺縣、觀陽。

東萊郡 治黃縣(今山東龍口黃城集)。

領12縣:黃縣、嵫(去山加巾)國、曲城、掖國、當利、盧鄉、牟平、東牟、昌陽、長廣、不其、黔陬。

徐州刺史部

琅邪國 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北戴城子)。

領13縣,莒縣、東安、東莞、姑幕、諸縣、東武、琅邪、溝曲、陽都、臨沂、開陽、即丘、繒國。

東海郡 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城北)。

領13縣:郯縣、襄賁、蘭陵、丞縣、陰平、戚縣、昌慮、合鄉、祝其、利城、贛榆、朐縣、厚丘。

彭城國 治彭城(今江蘇徐州)。

領8縣:彭城、留縣、廣戚、傅陽、武原、呂縣、梧縣、甾丘。

下邳國 治下邳(今江蘇邳縣古邳)。

領16縣: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淮陰。

廣陵郡 治廣陵(今江蘇揚州城北)。

領12縣:廣陵、江都、輿國、堂邑、海陵、高郵、平安、東陽、淩縣、射陽、誨西、鹽瀆。

冀州刺史部

魏 郡 治鄴縣(今河北臨漳鄴鎮)。

領15縣:鄴縣、內黃、黎陽、繁陽、陰安、魏縣、元城、館陶、清淵、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國。

清河國 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北)。

領7縣:甘陵、貝丘、靈縣、郁(去有加俞)縣、繹幕、廣川、東武城。

安平國 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領13縣:信都、扶柳、堂陽、南宮、陘縣、武邑、觀津、下博、武遂、饒陽、安平、南深澤、阜城。

巨鹿郡 治庄(去土加嬰)陶(今河北寧晉東陳附近)。

領15縣:庄(去土加嬰)陶、楊氏、鄖(去員加梟)縣、下曲陽、南轡(去口去車加言)、任縣、平鄉、南和、巨鹿、廣干、曲周、廣宗、廣年、斥章、列人。

趙 國 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領5縣:邯鄲、易陽、襄國、中丘、柏人。

常山國 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領12縣:元氏、欒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門、蒲吾、井陘、靈壽、南行唐。

中山國 治盧奴(今河北定州)。

領13縣:盧奴、安熹、漢昌、蠡吾、安國、毋極、新市、上曲陽、望都、唐縣、蒲陰、北平、廣昌。

河間國 治樂成(今河北泊頭千戶屯附近)。

領11縣;樂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東平舒、高陽、鄚縣、文安、易縣。

渤海郡 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領8縣:南皮、東光、重合、高城、陽信、修縣、浮陽、章武。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 治苑縣(今河南南陽)。

領36縣:苑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築陽、山都、鄧縣、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江夏郡 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軟(去欠加大)國、郡(去君加黽)縣、平春。

南 郡 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卻(去去加己)國、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 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 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 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桂陽郡 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南陽郡 治苑縣(今河南南陽)。

領36縣:苑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築陽、山都、鄧縣、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江夏郡 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軟(去欠加大)國、郡(去君加黽)縣、平春。

南 郡 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卻(去去加己)國、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 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 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 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桂陽郡 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 治陰陵(今安徽鳳陽周圩西南)。

領14縣:陰陵、西曲陽,壽春,當徐、下蔡、平阿、義成、鍾離、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歷陽。

廬山郡 治舒縣(今安徽廬江桂元西)。

領14縣:舒縣、臨湖、襄安、居巢、皖縣、尋陽、龍舒、六安、安豐、潛(去日加鬲)縣、雩婁、陽泉、寥縣。

丹陽郡 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領16縣:宛陵、蕪湖、春谷、溧陽、丹陽、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於潛、涇縣、陵陽、黟縣、歙縣。

吳 郡 治吳縣(今江蘇蘇州)。

領13縣:吳縣、婁縣、無錫、毗陵、曲阿、丹徒、陽羨、烏程、由拳、海鹽、餘杭、錢唐、富春。

會稽郡 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領14縣:山陰、余暨、上虞、餘姚、句章、鄮縣、鄞縣、諸暨、剡縣、烏傷、大末、章安、永寧、東冶。

豫章郡 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領21縣:南昌、余汗、鄱陽、鄖(去員加梟)陽、海昏、歷陵、柴桑、彭澤、艾縣、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陽、廬陵、臨汝、南城、雩都、贛縣、南野。

今台灣島當時稱為夷洲。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 治南鄭(今陝西漢中)。

領9縣:南鄭、沔陽、褒中、成固、安陽、西城、錫縣、上庸、房陵。

巴 郡 治江州(今四川重慶)。

領14縣:江州、墊江、安漢、宕渠、宣漢、漢昌、充國、閬中、涪陵、枳縣、平都、臨江、朐忍、魚復。

廣漢郡 治雒縣(今四川廣漢)。

領11縣:雒縣、新都、什邡、綿竹、涪縣、梓潼、葭萌、臼水、郪縣、廣漢、德陽。

廣漢屬國 治今甘肅文縣。

領3道:陰平道、甸氏道、剛氏道。

蜀 郡 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領8縣3道:成都、廣都、江原、臨邛、郫縣、繁縣、廣柔、蠶陵;綿廄(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屬國 治漢嘉(今四川蘆山東北)。

領4縣:漢嘉、徒縣、嚴道、旄牛。

鍵為郡 治武陽(今四川彭山城江東)。

領9縣:武陽、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資中、漢安、江陽、符節、南廣、僰道。

犍為屬國 治朱提(今雲南昭通)。

領3縣:朱提、漢陽、堂狼。

牂牁郡 治且蘭(今貴州貴定縣東)。

領16縣:且蘭、毋斂、鄨縣、平夷、夜郎、淡稿、談指、漏卧、漏江、同並、毋單、甸町、宛溫、鐔封、進乘、西隨。

益州郡 治滇池(今雲南橙江晉城)。

領16縣:滇池、俞元、勝休、建伶、連然、谷昌,昆澤、同勞、同瀨、味縣、牧靡、秦臧、挵棟、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賁古。

永昌郡 治不韋(今雲南保山板橋)。

領8縣:不韋、博南、巂唐、比蘇、柴榆、邪龍、雲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閩濮部、鳩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僳越部部族居住等。

涼州刺史部

武都郡 治下辨(今甘肅徽縣江洛鎮西)。

領7縣:下辨、河池、故道、沮縣、上祿、武都道、羌道。

隴西郡 治狄道(今甘肅臨洮)。

領11縣: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關、首陽、鄣縣、襄武、臨洮(駐南部都尉)、氐道。

漢陽郡 治冀縣(今日肅甘谷)。

領12縣:冀縣、西縣、望垣、上郭、隴縣、略陽、顯親、獂道、成紀、阿陽、平襄、勇士。

安定郡 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

領7縣:臨涇、陰盤、鶉觚、烏氏、高平、朝那、彭陽。

北地郡 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領6縣:富平、廉縣、靈州、參轡(去口、車加言)、泥陽、弋居。

武威郡 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領13縣:姑臧、休屠、顯美、宣威、武威、揟次,鸞鳥、蒼松、張掖、朴劓、媼圍、顫(去頁加鳥)陰、祖厲。

金城郡 治允吾(今甘肅水清縣平溝)。

領10縣:允吾、枝陽、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臨羌。

張掖郡 治觸(去蟲加樂)得(今甘肅張掖臨澤縣)。

領8縣:觸(去蟲加樂)得、昭武、屋蘭、刪丹、氐池、日勒、番和、驪肝(去月加革)、

另有張掖、居延屬國,治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酒泉郡 治祿福(今甘肅酒泉)。

領9縣:祿福、安彌、會水、樂涫、表氏、玉門、延壽、干齊、沙頭。

敦煌郡 治敦煌(今甘肅敦煌城河西)。

領6縣:敦煌、龍勒、效谷、廣至、冥安、淵泉。

並州刺史部

上黨部 治長子(令山西長子)。

領13縣:長子、泫氏、高都、陽阿、際(去示加奇)氏、潞縣、壺關、屯留、谷遠、銅鞮、襄垣、涅縣、沾縣。

太原郡 治晉陽(今山西大原晉源)。

領15縣:晉陽、榆次、陽邑、祁縣、中都、鄔縣、界休、平陶、大陵、茲氏、狼孟、盂縣、陽曲、慮廄(去既加虎)、京陵。

西河郡 治離石(今山西離石)。

領9縣:離石、中陽、平周、藺縣、圜陽、圜陰、平定、廣衍、美稷。

上 郡 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鎮)。

領9縣:膚施、龜茲、白土、楨林、奢延、高奴、定陽、雕陰、漆垣。

雁門郡 治陰館(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領14縣:陰館、馬邑、埒縣、樓煩、廣武、原平、鹵城、汪陶、繁畤、劇陽、崞縣、武州、平城、強陽。

雲中郡 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古城鄉)。

領11縣:雲中、沙陵、沙南、箕陵、成樂、武進、原陽、定襄、咸陽、武泉、北輿。

定襄郡 治善無(今山西右玉)。

領5縣:善無、中陵、武成、駱縣、桐過。

五原郡 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哈業附近)。

領9縣:九原、河陰、臨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陽、武都、曼柏。

朔方郡 治臨戎(今內蒙古磴口縣壩楞)。

領6縣:臨戎、沃野、廣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刺史部

代 郡 治高柳(今山西陽高)。

領11縣:高柳、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獮(去爾加示)氏、平舒、東安陽、桑乾、當城、代縣。

上谷郡 治沮陽(今河北懷來小南辛堡附近)。

領8縣,沮陽、居肅、涿鹿,潘縣、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廣寧、寧縣。

涿 郡 治涿縣(今河北涿州)。

領7縣:涿縣、良鄉、方城、范陽、遒國、故安、北新城。

廣陽郡 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城區)。

領5縣:薊縣、廣陽、昌平、軍都、安次。

漁陽郡 治漁陽(今北京密雲十里堡附近)。

領9縣;漁陽、獷平、廄(去既加虎)奚、安樂、狐奴、平谷、潞縣、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 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區)。

領4縣:土垠、徐無、無終、俊靡。

遼西郡 治陽樂(遼寧北票南巴圖營子附近)。

領5縣:陽樂、臨渝、肥如、海陽、令支。

遼東郡 治襄平(遼寧遼陽)。

領11縣:襄平、遼隊、新昌、安市、汶縣、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無慮。

另領遼東屬國,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領5縣:昌黎、扶黎、賓徒、徒河、房縣、險瀆。

玄菟郡 治高句麗(今遼寧沈陽東陵附近)。

領5縣:高句麗、候城、西蓋馬、遼陽、高顯。

樂浪郡 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南市區)。

領18縣:朝鮮、占蟬、遂城、讓(去上加冉)邯、渾彌、增地、驪望、鏤方、樂都、灞(去霸加貝)水、屯有、含資、提奚、帶方、海冥、昭明、列口、長岑。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 治番禺(今廣東廣州)。

領7縣:番禺、增城、博羅、龍川、揭陽、四會、中宿。

蒼梧郡 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領9縣:廣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陽、臨賀、馮乘、謝沐、荔浦。

合浦郡 治合浦(今廣西浦北石埇西南)。

領4縣:合浦、高涼、臨允、徐聞。

鬱林郡 治布山(今廣西桂平城西南)。

領10縣: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領方、安廣、增食、臨塵、廣郁。

交趾郡 治龍編(今越南河內北寧)。

領12縣:龍編、北帶、曲陽、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烏)、望海、西於、封溪、婁(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隊(去人加婁)。

九真郡 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領5縣:胥浦、居風、無功、無編、咸歡。

日南郡 治西卷(今越南賓士省廣治市)。

領4縣:西卷、盧容、朱吾、比景。

東漢時稱今海南島為朱崖洲。

西域都護府

東漢時西域都護府為少數民族居住區。都護府為郡級單位,下領縣及相當縣級少數民族居住區,在東漢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時的行政區劃如下:

西域都護府,治它乾城(今新疆沙雅縣境內)。

領縣和縣級單位有:

延城、尉黎、危須、交河城、務塗谷、歡泥、且末、精絕、寧彌、西城、子合、莎車、疏勒、溫宿、赤谷城、貴山城、戊部侯城、戊己校尉城、宜禾都尉城等。

㈨ 三國時期有什麼州,每個州有什麼郡,請給一份詳細資料,不要地圖

三國時期實際上是延續的東漢的行政區劃,總共有十三個州,州下設郡:

1、司隸(轄106個縣):相當於明清的直隸,首都洛陽所在地,有兩個巨型城市洛陽和長安,分別由河南尹和京兆尹管理,下設河內郡、河東郡、弘農郡、左馮翊、右扶風。

2、豫州(轄98個縣):下設潁川、汝南、梁、沛、陳、魯六郡。

3、冀州(轄104個縣):下設魏、巨鹿、渤海、常山、河間、中山、安平、清河、趙九郡。

4、兗州(轄80個縣):下設陳留、東郡、東平、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八郡。

5、徐州(62個縣):設東海、琅琊、彭城、廣陵、下邳五郡。

6、青州(62縣):設濟南、北海、平原、樂安、東萊、齊六郡。

7、荊州(111縣):東漢原設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七郡;赤壁之戰後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陽、襄陽、南鄉歸曹操。

8、揚州(92縣):設九江、丹陽、廬江、會稽、吳郡、豫章六郡。這就是東吳的基本領土,所謂的江東六郡。

9、益州(114縣)設漢中、巴郡、廣漢、牂柯、越巂、犍為、益州、永昌八郡,這就是蜀國的基本領土,聽名字就知道是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混居的地方。

10、涼州(98縣)設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十個郡,是董卓的老巢,也是後來馬騰、馬超父子的根據地。

11、並州(98縣)設上黨、太原、上郡、西河、五原、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九郡。

12、幽州(90縣)設涿郡、廣陽、代郡、上古、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十郡,轄區已經到了今天的東北和朝鮮的部分地區。

13、交州(56縣)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已經包含了今天廣東、廣西和越南了。

(9)郡治安邑擴展閱讀:

西漢建立後對秦朝郡縣制有所繼承,但隨著郡、國越來越多,漢武帝時將全國分為司隸校尉及十三刺史部,這十四州部當時還不是行政區而僅是監察區。

十三州長官稱刺史,雖然東漢初這十三州仍僅為監察區,但其職權較西漢時有所增強,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漢時刺史僅有監察權而無處置權,到東漢時則「有所劾奏,便加退免」。

更典型的例子是西漢十三刺史部刺史僅在所屬郡國巡查而無固定治所,還需每年年終「詣京師奏事」,東漢則有了固定治所且「不復自詣京師」,也就是說刺史由中央所派變為地方官。

東漢末年黃巾造反,漢靈帝下令各地州牧可以募兵守備,這就為三國群雄並起埋下禍根。

㈩ 三國有哪些州郡

三國州郡

1京兆尹治長陝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2右扶風治槐里(今陝西興平)。

領15縣:槐里、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旬邑、安陵。

3左馮翎治高陵(今陝西高陵)。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去三點水加示部旁)栩、雲陽。

4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19縣:安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蟲加三點水)澤、東垣。

5弘農郡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

領9縣:弘農、陝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6河南尹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領21縣:雒陽、平縣、平陰、谷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7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盪陰、林慮。

豫州刺史部

1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領17縣:陽翟、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

2汝南郡治平輿(今河南汝南射橋)。

領37縣:平輿、上蔡、灈陽、吳房、西平、定潁、召陵、洇(去因加隱)強、西華、征羌、汝陽、南頓、陽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鮦陽、固始、項縣、宜祿、新陽、宋國、思善、城父、山桑、細陽、汝陰、慎縣。

3陳國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領9縣:陳縣、新平、寧平、武平、苦縣、柘縣、陽夏、扶樂、長平。

4梁國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城)。

領8縣,睢陽、蒙縣、寧陵、鄢縣、谷熟、虞縣、下邑、碭縣。

5沛國治相縣(今安徽濉溪張集)。

領21縣:相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鑕(去質加至)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

6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領6縣: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兗州刺史部

1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領17縣:陳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濟陰、東昏、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2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范縣、谷城、臨邑、樂平、發平、聊城、博平。

3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城西北)。

領11縣;定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4山陽郡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

領10縣:昌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5任城國治任城(今山東微山魯橋)。

領3縣:任城、亢父、樊縣。

6東平國治無鹽(今山東東平宿城)。

領5縣:無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於陸、寧陽。

7濟北國治盧縣(今山東長清馬上附近)。

領5縣:盧縣、茌平、蛇丘、剛縣、成縣。

8泰山郡治奉高(今山東泰安范鎮)。

領12縣:奉高、博縣、梁甫、巨平、茌縣、嬴縣、牟縣、萊蕪、蓋縣、南武陽、費國、南城。

青州刺史部

1平原郡治平原(今山東平原飲馬店附近)。

領10縣:平原、高唐、祝阿、漯陰、安德、鬲國、西平昌、般縣、樂陵、厭次。

2濟南國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棗園西北)。

領1。縣;東平陵、土鼓、歷城、台縣,著縣、菅縣、東朝、鄒平、梁鄒、於陵。

3樂安國治臨濟(今山東高青高城鎮)。

領9縣:臨濟、高苑、千乘、樂安、博昌、利縣、寥城、壽光、益縣。

4齊國治臨菑(今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都)。

領6縣:臨菑、西安、昌國、般陽、廣縣、臨朐。

5北海國治劇縣(今山東昌樂堯溝鎮)。

領18縣:劇縣、東安平、平壽、營陵、朱虛、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於、都昌、下密、膠東、即墨、壯武、挺縣、觀陽。

6東萊郡治黃縣(今山東龍口黃城集)。

領12縣:黃縣、嵫(去山加巾)國、曲城、掖國、當利、盧鄉、牟平、東牟、昌陽、長廣、不其、黔陬。

徐州刺史部

1琅邪國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北戴城子)。

領13縣,莒縣、東安、東莞、姑幕、諸縣、東武、琅邪、溝曲、陽都、臨沂、開陽、即丘、繒國。

2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城北)。

領13縣:郯縣、襄賁、蘭陵、丞縣、陰平、戚縣、昌慮、合鄉、祝其、利城、贛榆、朐縣、厚丘。

3彭城國治彭城(今江蘇徐州)。

領8縣:彭城、留縣、廣戚、傅陽、武原、呂縣、梧縣、甾丘。

4下邳國治下邳(今江蘇邳縣古邳)。

領16縣: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淮陰。

5廣陵郡治廣陵(今江蘇揚州城北)。

領12縣:廣陵、江都、輿國、堂邑、海陵、高郵、平安、東陽、淩縣、射陽、誨西、鹽瀆。

冀州刺史部

1魏郡治鄴縣(今河北臨漳鄴鎮)。

領15縣:鄴縣、內黃、黎陽、繁陽、陰安、魏縣、元城、館陶、清淵、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國。

2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北)。

領7縣:甘陵、貝丘、靈縣、郁(去有加俞)縣、繹幕、廣川、東武城。

3安平國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領13縣:信都、扶柳、堂陽、南宮、陘縣、武邑、觀津、下博、武遂、饒陽、安平、南深澤、阜城。

4巨鹿郡治庄(去土加嬰)陶(今河北寧晉東陳附近)。

領15縣:庄(去土加嬰)陶、楊氏、鄖(去員加梟)縣、下曲陽、南轡(去口去車加言)、任縣、平鄉、南和、巨鹿、廣干、曲周、廣宗、廣年、斥章、列人。

5趙國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領5縣:邯鄲、易陽、襄國、中丘、柏人。

6常山國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領12縣:元氏、欒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門、蒲吾、井陘、靈壽、南行唐。

7中山國治盧奴(今河北定州)。

領13縣:盧奴、安熹、漢昌、蠡吾、安國、毋極、新市、上曲陽、望都、唐縣、蒲陰、北平、廣昌。

8河間國治樂成(今河北泊頭千戶屯附近)。

領11縣;樂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東平舒、高陽、鄚縣、文安、易縣。

9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領8縣:南皮、東光、重合、高城、陽信、修縣、浮陽、章武。

荊州刺史部

1南陽郡治苑縣(今河南南陽)。

領36縣:苑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築陽、山都、鄧縣、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2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軟(去欠加大)國、郡(去君加黽)縣、平春。

3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卻(去去加己)國、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4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5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6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7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揚州刺史部

1九江郡治陰陵(今安徽鳳陽周圩西南)。

領14縣:陰陵、西曲陽,壽春,當徐、下蔡、平阿、義成、鍾離、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歷陽。

2廬山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桂元西)。

領14縣:舒縣、臨湖、襄安、居巢、皖縣、尋陽、龍舒、六安、安豐、潛(去日加鬲)縣、雩婁、陽泉、寥縣。

3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領16縣:宛陵、蕪湖、春谷、溧陽、丹陽、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於潛、涇縣、陵陽、黟縣、歙縣。

4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

領13縣:吳縣、婁縣、無錫、毗陵、曲阿、丹徒、陽羨、烏程、由拳、海鹽、餘杭、錢唐、富春。

5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領14縣:山陰、余暨、上虞、餘姚、句章、鄮縣、鄞縣、諸暨、剡縣、烏傷、大末、章安、永寧、東冶。

6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領21縣:南昌、余汗、鄱陽、鄖(去員加梟)陽、海昏、歷陵、柴桑、彭澤、艾縣、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陽、廬陵、臨汝、南城、雩都、贛縣、南野。

今台灣島當時稱為夷洲。

揚州刺史部

1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

領9縣:南鄭、沔陽、褒中、成固、安陽、西城、錫縣、上庸、房陵。

2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

領14縣:江州、墊江、安漢、宕渠、宣漢、漢昌、充國、閬中、涪陵、枳縣、平都、臨江、朐忍、魚復。

3廣漢郡治雒縣(今四川廣漢)。

領11縣:雒縣、新都、什邡、綿竹、涪縣、梓潼、葭萌、臼水、郪縣、廣漢、德陽。

4廣漢屬國治今甘肅文縣。

領3道:陰平道、甸氏道、剛氏道。

5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領8縣3道:成都、廣都、江原、臨邛、郫縣、繁縣、廣柔、蠶陵;綿廄(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

6蜀郡屬國治漢嘉(今四川蘆山東北)。

領4縣:漢嘉、徒縣、嚴道、旄牛。

7鍵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城江東)。

領9縣:武陽、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資中、漢安、江陽、符節、南廣、僰道。

8鍵為屬國治朱提(今雲南昭通)。

領3縣:朱提、漢陽、堂狼。

9牂牁郡治且蘭(今貴州貴定縣東)。

領16縣:且蘭、毋斂、鄨縣、平夷、夜郎、淡稿、談指、漏卧、漏江、同並、毋單、甸町、宛溫、鐔封、進乘、西隨。

10益州郡治滇池(今雲南橙江晉城)。

領16縣:滇池、俞元、勝休、建伶、連然、谷昌,昆澤、同勞、同瀨、味縣、牧靡、秦臧、挵棟、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賁古。

11永昌郡治不韋(今雲南保山板橋)。

領8縣:不韋、博南、巂唐、比蘇、柴榆、邪龍、雲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閩濮部、鳩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僳越部部族居住等。

涼州刺史部

1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肅徽縣江洛鎮西)。

領7縣:下辨、河池、故道、沮縣、上祿、武都道、羌道。

2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

領11縣: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關、首陽、鄣縣、襄武、臨洮(駐南部都尉)、氐道。

3漢陽郡治冀縣(今日肅甘谷)。

領12縣:冀縣、西縣、望垣、上郭、隴縣、略陽、顯親、獂道、成紀、阿陽、平襄、勇士。

4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

領7縣:臨涇、陰盤、鶉觚、烏氏、高平、朝那、彭陽。

5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領6縣:富平、廉縣、靈州、參轡(去口、車加言)、泥陽、弋居。

6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領13縣:姑臧、休屠、顯美、宣威、武威、揟次,鸞鳥、蒼松、張掖、朴劓、媼圍、顫(去頁加鳥)陰、祖厲。

7金城郡治允吾(今甘肅水清縣平溝)。

領10縣:允吾、枝陽、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臨羌。

8張掖郡治觸(去蟲加樂)得(今甘肅張掖臨澤縣)。

領8縣:觸(去蟲加樂)得、昭武、屋蘭、刪丹、氐池、日勒、番和、驪肝(去月加革)、

另有張掖、居延屬國,治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9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

領9縣:祿福、安彌、會水、樂涫、表氏、玉門、延壽、干齊、沙頭。

10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肅敦煌城河西)。

領6縣:敦煌、龍勒、效谷、廣至、冥安、淵泉。

並州刺史部

1上黨部治長子(令山西長子)。

領13縣:長子、泫氏、高都、陽阿、際(去示加奇)氏、潞縣、壺關、屯留、谷遠、銅鞮、襄垣、涅縣、沾縣。

2太原郡治晉陽(今山西大原晉源)。

領15縣:晉陽、榆次、陽邑、祁縣、中都、鄔縣、界休、平陶、大陵、茲氏、狼孟、盂縣、陽曲、慮廄(去既加虎)、京陵。

3西河郡治離石(今山西離石)。

領9縣:離石、中陽、平周、藺縣、圜陽、圜陰、平定、廣衍、美稷。

4上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鎮)。

領9縣:膚施、龜茲、白土、楨林、奢延、高奴、定陽、雕陰、漆垣。

5雁門郡治陰館(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領14縣:陰館、馬邑、埒縣、樓煩、廣武、原平、鹵城、汪陶、繁畤、劇陽、崞縣、武州、平城、強陽。

6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古城鄉)。

領11縣:雲中、沙陵、沙南、箕陵、成樂、武進、原陽、定襄、咸陽、武泉、北輿。

7定襄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

領5縣:善無、中陵、武成、駱縣、桐過。

8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哈業附近)。

領9縣:九原、河陰、臨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陽、武都、曼柏。

9朔方郡治臨戎(今內蒙古磴口縣壩楞)。

領6縣:臨戎、沃野、廣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刺史部

1代郡治高柳(今山西陽高)。

領11縣:高柳、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獮(去爾加示)氏、平舒、東安陽、桑乾、當城、代縣。

2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小南辛堡附近)。

領8縣,沮陽、居肅、涿鹿,潘縣、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廣寧、寧縣。

3涿郡治涿縣(今河北涿州)。

領7縣:涿縣、良鄉、方城、范陽、遒國、故安、北新城。

4廣陽郡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城區)。

領5縣:薊縣、廣陽、昌平、軍都、安次。

5漁陽郡治漁陽(今北京密雲十里堡附近)。

領9縣;漁陽、獷平、廄(去既加虎)奚、安樂、狐奴、平谷、潞縣、雍奴、泉州。

6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區)。

領4縣:土垠、徐無、無終、俊靡。

7遼西郡治陽樂(遼寧北票南巴圖營子附近)。

領5縣:陽樂、臨渝、肥如、海陽、令支。

8遼東郡治襄平(遼寧遼陽)。

領11縣:襄平、遼隊、新昌、安市、汶縣、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無慮。

9另領遼東屬國,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領5縣:昌黎、扶黎、賓徒、徒河、房縣、險瀆。

10玄菟郡治高句麗(今遼寧沈陽東陵附近)。

領5縣:高句麗、候城、西蓋馬、遼陽、高顯。

11樂浪郡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南市區)。

領18縣:朝鮮、占蟬、遂城、讓(去上加冉)邯、渾彌、增地、驪望、鏤方、樂都、灞(去霸加貝)水、屯有、含資、提奚、帶方、海冥、昭明、列口、長岑。

交州刺史部

1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廣州)。

領7縣:番禺、增城、博羅、龍川、揭陽、四會、中宿。

2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領9縣:廣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陽、臨賀、馮乘、謝沐、荔浦。

3合浦郡治合浦(今廣西浦北石埇西南)。

領4縣:合浦、高涼、臨允、徐聞。

4鬱林郡治布山(今廣西桂平城西南)。

領10縣: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領方、安廣、增食、臨塵、廣郁。

5交趾郡治龍編(今越南河內北寧)。

領12縣:龍編、北帶、曲陽、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烏)、望海、西於、封溪、婁(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隊(去人加婁)。

6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領5縣:胥浦、居風、無功、無編、咸歡。

7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賓士省廣治市)。

領4縣:西卷、盧容、朱吾、比景。

東漢時稱今海南島為朱崖洲。

西域都護府

東漢時西域都護府為少數民族居住區。都護府為郡級單位,下領縣及相當縣級少數民族居住區,在東漢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時的行政區劃如下:

西域都護府,治它乾城(今新疆沙雅縣境內)。

領縣和縣級單位有:

延城、尉黎、危須、交河城、務塗谷、歡泥、且末、精絕、寧彌、西城、子合、莎車、疏勒、溫宿、赤谷城、貴山城、戊部侯城、戊己校尉城、宜禾都尉城等。安(今
184年2月黃巾起義。

10月張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曹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卒年15歲。

2月董卓焚洛陽,遷都長安,同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孫堅破董卓,斬華雄。同年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

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

孫堅被劉表攻擊,戰死。

193年曹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領兗州牧。

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

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

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

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昌。

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

曹操討伐張綉,失敗。

袁紹佔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2月曹操擒殺呂布。

199年11月張綉投降曹操。

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

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勛。

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曹操因「衣帶詔」誅殺董承等人。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

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同年10月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曹操敗袁紹於倉亭。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

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曹操南征劉表。

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劉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劉備與孫權之妹成親。

210年曹操建成銅雀台。周瑜亡。

211年曹操攻破馬超。劉備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同時劉備駐扎霞萌關。年末孫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

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情泄漏,曹操誅殺眾人。

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征張魯。

11月張魯降曹操。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曹操病亡。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4月劉備稱帝。

同年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孫權稱吳王。

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223年4月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諸葛亮南征。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曹睿繼位。

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

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同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諸葛亮六齣祁山。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

日本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毋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司馬懿封為丞相。

249年1月司馬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司馬懿亡。

252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孫權亡,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姜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司馬師廢曹芳。

10月曹髦繼位。

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鎮東將軍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

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

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司馬昭討伐諸葛誕。

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

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

姜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258年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

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

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同年6月曹奐繼位。

262年10月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鍾會和姜維密謀失敗被殺。司馬昭稱晉王。

同年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羊祜死、杜預駐扎襄陽。

279年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