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環境治理問題

環境治理問題

發布時間: 2020-11-21 09:01:28

1. 治理環境污染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將如何拯救我們這獨一無二的地球那!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熟慮的一個大問題。防治空氣污染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個人、集體、國家、乃至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認為應該採取如下幾方面措施:

1、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結構,多採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進入大氣之前,使用除塵消煙技術、冷凝技術、液體吸收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等消除廢氣中的部分污染物,可減少進入大氣的污染物數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氣象條件不同,大氣對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樣數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濃度便不同。對於風力大、通風好、對流強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強,可接受較多廠礦企業活動。逆溫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較多的污染物,否則會造成嚴重大氣污染。因此應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段進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比如我縣的部分企業的空氣排放是不是也應該加強管理和治理。


3、 廠址選擇、煙囪設計、城區與工業區規劃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戶過渡集中,不要造成重復迭加污染,形成局地嚴重污染事件發生。應該將這樣的地方放在空闊,空氣流通,人口密度相對稀薄的地方。


4、綠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減輕大氣污染程度,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而且隨著經濟林陸續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


5、採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污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葯,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稈還田,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葯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推廣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勵農膜回收再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生物質能源,推行秸稈氣化工程、沼氣工程、秸稈發電工程等,禁止在禁燒區內露天焚燒秸稈。


6、是提高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水平。在減量化工作的基礎上加快以衛生填埋為主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固體廢物管理,成立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努力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

2. 怎樣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

污染治理
治理河流污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國內外在使用的或已經過試驗驗證的污染河流治理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物理法
截污分流。截污是治理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過建設雨、污水管網,將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處理廠或者人工濕地,經處理達標後再排放,從而削減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總量。截污分流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問題,但實施難度較大,涉及到水利、市政、道路等多個部門,因此一般需要通過行政手段輔助。
引水沖污。引水沖污實際上是通過清潔江河水置換河道的污染河水,將原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稀釋或帶入下游,從而降低河道的污染負荷,提高河水的自凈能力。但引水沖污只能稀釋或轉移污染物,不能從根本上降低污染物總量,在當地水源不足時,需要外購清凈水,成本較高。
底泥疏浚。底泥是河流污染的內源因素之一,底泥中的有機物在細菌作用下發生分解,會降低水中的溶解氧濃度,同時產生硫化氫、磷化氫等惡臭氣體,使河水變黑變臭。底泥疏浚是通過底泥的疏挖減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能永久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減少內源污染,對改善河流水質有較好的作用,但該法工程量大,而且淤泥清除力度過大,會將大量的底棲生物、水生植物同時帶出水體,破壞原有的生物鏈系統。而且疏浚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淤泥,如處理不善,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曝氣復氧。曝氣復氧技術主要用於應對河道的突發污染,即在適當的位置針對河水進行人工復氧,提高水體的溶解氧水平,恢復水體中好氧生物的活力,使水體自凈能力增強,從而改善河流的水質狀況。曝氣復氧法操作簡單,有利於污泥絮凝和水質混合,但該過程無法遷出、轉移、輸出污染物的分解產物,可能導致河水中有機污染物濃度的反彈。
化學法
化學除藻。化學除藻是通過投加化學葯品破壞水體中的膠原體,從而達到除藻的目的,根據添加劑的不同可分為除藻劑除藻、混凝沉澱劑除藻、化學氧化劑除藻。化學除藻的工藝簡單,除藻速度快,可操作性強,但添加劑的使用量對除藻效果影響較大,如控制不當,會導致嚴重的二次污染。
重金屬的化學固定。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屬在一定條件下會以離子態或某種結合態進入水體,但通過加入鹼性物質,調高河水的pH值,重金屬會形成硅酸鹽、碳酸鹽、氫氧化物等難溶性沉澱物,固定在底泥中。該法見效快,操作簡單,可有效抑制重金屬以溶解態進入水體,但施用量不應太多,否則會對水生生態系統產生不良的。

3. 十大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全民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把環境保護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公開環境信息,推進公眾參與。

二是統籌規劃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的分割,進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規劃。根據各地的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區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增長方式,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節約意識和環境意識,宣傳循環經濟理念。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治理污染產業化。

四是強化環境管理。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根據環境容量或控制目標的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對排污單位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強化環境准入,嚴格執行重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建立嚴格的產業淘汰制度,將保護環境作為重要依據來制定產業政策,公布技術落後、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淘汰名錄。

五是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堅持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執法監管體制。

六是完善環境法治。進一步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

七是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堅持「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合理確定城市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標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鼓勵污染治理產業化,促進專業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環境咨詢服務業市場化進程。

八是健全環境經濟政策。研究探索和運用有效的經濟手段加強環境保護。

九是加強環境科研和能力建設。開展環境政策法規、重點地區和重點環境問題、環保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及技術示範;加大環境監測、應急體系、宣教能力建設的投入;建立健全國家環境監測網路。

十是加強國際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承擔我國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樹立負責任的國家和政府形象。通過履約和國際合作,促進我國發展方式的轉變,完善有關產品和生產工藝的環境標准。

4. 水環境治理存在哪些問題

據報道,日前有環境專家表示,目前水環境治理方面還存在諸多痛點,首版先是重廠輕網,污水收集系統權效率低下,進水濃度低。

分析人士稱,雖然鄉村水務市場正成為新風口,但是目前存在很多短板,如體量小而分散、社會關注度弱、利潤低等,建議政府發揮公共財政作用,增加投入,在稅費、用地、用電、金融、財政等政策方面給予優惠。

5. 中國十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中國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大氣污染

中國大氣環境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達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大氣污染仍然十分嚴重。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規定的標准。

二、水污染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人們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依然在浪費水資源。

三、垃圾處理

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國各地。

四、土地沙化

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五、水土流失

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中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六、旱災水災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

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七、生物破壞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八、世界貿易組織

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

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九、三峽庫區

三峽工程是中國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十、持久污染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環境十大問題

6. 一. 當前中國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我國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質量現狀

1、現階段我國礦產資源、能源和水資源 等主要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巨大

「十五」期間,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快速增長,從2001年的13.5億噸標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億噸標准煤,增長了64.4%。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總量的6.5%,用水總量佔世界總量的15.4%,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已分別高達70%、60%和90%。

而國際上公認的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應低於40%,否則將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過去幾年間,我國主要資源消費的增加量佔世界總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鋼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巨大。

2、我國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不高

目前我國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單位產值的消耗強度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1/10、日本的1/20。

以水資源為例,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資源總量占水資源總消耗量的70%,但由於輸水方式、灌溉方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農業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區只有30%—40%,機井灌溉區也只有60%,低於發達國家水資源利用率80%的水平。

3、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嚴重

我國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單位GDP 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9倍,能源消費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有機污水排放量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總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幾倍。

4、環保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大

從總體和全局上來看,我國現階段環境污染的治理緩慢,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和污染的速度,重點環境治理工程成效不明顯且容易出現反復。我國環保投入雖然總量上有所增加,但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偏低。

我國資深環境問題和環境管理專家、新中國第一任環保局局長,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曲格平先生認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階段性任務,從來就沒有實現過預期目標,他在2006年4月份參加同濟螄匯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未來領導人研修班開幕論壇上表示「25年間環保計劃中定下的指標從未完全完成過」。

環保投入不足造成歷史欠賬大,有限投入的使用效益又不高,加上環境污染的時間跨度長、地域范圍廣、污染物總量大、污染類型復雜,加劇了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難度。

二、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政績考核過分注重經濟指標

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被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長期以來,經濟指標已成為黨政領導政績考核的主要依據,使黨政領導過分地注重GDP的增長,甚至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得短期經濟量的增長。

由於在政績考核中缺乏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明顯約束,地方政府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往往預算內的環保配套資金都難以到位,加上社會資本投入有限,使得我國環保投入長期不足。

2、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 結構造成嚴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在當前的國際市場分工中,我國已成為世界加工廠,承接了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性高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型經濟的產業轉移。多年來經濟增長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道路,經濟總量的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嚴重污染的基礎上。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的國家,目前我國煤炭生產量和消費量均佔到世界總量的30%以上。據估算,全國煙塵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CO2排放量的70%都來自於煤炭燃燒,燃煤是造成我國煤煙型大氣污染和酸雨污染的重要原因。

(6)環境治理問題擴展閱讀:

造成中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主因,是伴隨著急速發展而來的一次能源消耗大幅上升,而且當中基本上都是燃煤的。

就像其他東亞國家,中國是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而在注重提升工業生產力的情況下,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生態保護和污染控制措拖基本上是沒有的。在生物資源方面,中國發展了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以保護受威脅的物種及棲息地。

對於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存在不同的統計數字:國家環保總局指出2004年污染損失達到GDP的3% ; 另有估計認為環境損失達到GDP的5-10% 每年因空氣污染死亡的人數達35.8萬人。

據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證實,政府不會再公布綠色GDP數據。華爾街日報稱,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環境成本估算數據,有礙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及形象,而備受爭議和過於敏感,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官員的抵制。

7. 環境治理是當今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國的治理的力度有多大

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兩項基本國策
力度有多大,不好量化,總之是越來越大,
歷年來頒布的環境方面的法規如下:
a) 整體環境保護法
★憲法中的環境保護條款;
★環境保護基本法;
★環境規劃法;
★國土整治法;
★城鄉規劃法。

b) 污染和其它公害防治法
★大氣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
★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
★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海洋污染防治法;
★輻射污染防治法

c) 自然保護法
★自然保護基本法;
★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野生動物保護法;
★野生植物保護法;
★水土保持法;
★荒漠化防治法;
★濕地保護法;
★風景名勝保護法;
★自然遺跡保護法;
★人文遺跡保護法;
★海岸帶保護法;
★綠化法等。
d) 自然資源保護法:
★土地資源保護法;
★水資源保護法;
★森林資源保護法;
★草原資源保護法;
★礦產資源保護法;
★水產資源保護法;
e) 特別方面環境管理法:
★開發建設環境管理法;
★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法;
★對外開放地區環境管理法;
★環境監測法;
★環境監理法;
★環境宣傳教育法。
f) 環境標准法:
g) 環境責任和程序法:
★環境行政處罰法;
★環境損害賠償法;
★環境犯罪懲治法;
★環境稅費承擔法;
★環境行政執行程序法;
★環境糾紛處理法;
★環境訴訟程序法等。

8. 政府做了哪些方面的措施,以整治環境污染問題

主要措施

1、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年度計劃,在經濟發展中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2、嚴格對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的生產主體工程與防治污染設施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產使用)。現在,全國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都達到95%以上。

3、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使環境管理沿著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發展。

4、健全環境管理機構。從中央到省、市、縣四級政府建立了環境管理機構,這些機構依法行使環境管理權利。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大中型企業也建立了相應的環境管理機構,管理本行業和本企業的環境問題。

(8)環境治理問題擴展閱讀:

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1、環境污染與癌症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是癌症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2、對植物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3、天氣氣候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

②增加大氣降水量: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

③增高大氣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於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④對全球氣候的影響:2010以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經過研究,人們認為在有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二氧化碳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叫做"溫室效應"。有的專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若干年後會使得南北極的冰熔化,導致全球的氣候異常。

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 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降水酸度pH<4.9時,將會對森林、農作物和材料產生明顯損害。

5、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的氣體。主要來源於含碳燃料、卷煙的不完全燃燒,其次是煉焦、煉鋼、煉鐵等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人體吸入一氧化碳易與血紅蛋白相結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而降低血流載氧能力,導致意識力減弱,中樞神經功能減弱,心臟和肺呼吸功能減弱;受害人感到頭昏、頭痛、惡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國空氣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一氧化碳日平均濃度低於4.00毫克/立方米。

9. 環境問題的治理原則

(1)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既不能離開發展,片面地強調保護和改善環境,也不能不顧生態環境的隨能力而盲目地追求發展。尤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講,只能在適度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2)明確國際環境問題主要責任。存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主要是發達國家在過去一兩個世紀中追求工業化造成的後果。他們對全球環境問題負有不容失掉的主要責任,也理應承擔更多的義務。
(3)維護各國資源主權,應遵循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1972年第一次環境做大會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第21條也明確規定,各國對其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是各國的內部事務。
(4)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參與是非常必要的。在國際環境事務中,存在著忽視發展中國傢具體困難的傾向,他們的呼聲得不到充分反映,因此,有必要採取措施,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充分參與國際環境領域中的活動與合作。
(5)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和需要。發展中國家還面臨一些更為迫切的局部環境問題,既有因資金短缺、技術落後和人口增長所造成的諸如土地退化、沙漠化、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態惡化問題,也有因工業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酸沉降、水資源短缺等問題。

10. 怎樣治理中國當前的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面臨的十大環境問題

1.大氣污染問題;2.水環境污染問題;3.垃圾處理問題;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5.水土流失問題
6.旱災和水災問題;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8.加入世貿組織與環境問題;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10.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搞環境保護,而且要配套相關法律,以及各級地方政府能夠切實地執行相關法律,才能管理好,從源頭控制好污染問題。進行各種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治理等,此所謂末端治理。天#貓美國進口普 衛欣提示: 霧 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