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生態治理措施

生態治理措施

發布時間: 2020-11-21 08:08:20

㈠ 西北地區的生態問題及治理措施

1、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運行水電設施、偷排污染物,嚴重破壞了祁連山生態環境,加劇了水源地東西兩大河上游雪線上移、冰川退縮、草原退化、林木減少和徑流量銳減等問題,為各省區生態建設敲響了警鍾。

2、水資源不足、水土流失嚴重,草場退化沙化、水土環境污染、濕地生態功能退化、耕地質量下降、森林生態功能弱、地質災害頻發等生態問題依然存在。

措施:

1、強化三江源、祁連山、黃土高原、防沙帶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及生態敏感脆弱區的保護和生態修復;推進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環青海湖、湟水河、黃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水污染防治;倡導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新模式的低碳生活。

2、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甘肅進一步規范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環境監管,對違規建設項目進行清理;青海是各大水系的源頭,要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等專項工程,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五省區應強化供給側改革和空間用途管制,加強多渠道協同控制,推進水質改善和水體環境保護工作;分級分類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加快農村環境整治;提升環境監管能力,推進治理現代化。

(1)生態治理措施擴展閱讀:

西北地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是本區主要的氣候特徵。西北地區由於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除秦嶺以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500毫米以下,屬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和高寒氣候,其中黃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間,柴達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

河西走廊少於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魯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幾乎終年無雨。由於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沙漠廣布等原因,西北地區的地表水量約為2200億立方米/年,僅佔全國總徑流量的8%左右。

乾旱缺水是困擾西北地區農業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主要障礙之一。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高新區」,陝西楊凌被賦予了建設成為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的「國家使命」。2017年,楊凌的旱作農業技術在全國示範推廣面積達7186.98萬畝,示範推廣效益212.22億元。

㈡ 湖南省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整治措施

11.3.1 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

湖南省各地、市、縣社會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特別發達地區,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欠發達地區或貧困地區。

(1)特別發達地區:長沙、株洲、湘潭、岳陽四市,人均GDP值超過10000元(其中長沙市區已超過了20000元),農民年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

(2)發達地區:發達地區共計41個縣市,它們主要分布於京廣線兩側,呈南北向的帶狀展布。湘西、湘北也有一些發達縣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民年均收入大於6000元,其中農民年均純收入絕大部分高於2000元。

(3)發展中地區:發展中地區共計24個縣市,它們主要分布在於湘中丘陵區與周邊山區的過渡地帶,以及洞庭湖平原與兩側山區過渡地帶的縣市。發展中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民年均收入在4850~6000元。

(4)貧困地區:包括國開發(1994)5號通知,我省列入扶貧的10個縣(永順、保靖、平江、桑植、新化、沅陵、花垣、安化、隆回、新田)和湖南省湘政發(1994)29號文件中增加省定扶貧的21個縣區(城步、桂東、汝城、古丈、瀘溪、鳳凰、通道、江華、龍山、麻陽、慈利、宜章、新晃、炎陵、茶陵、吉首、石門、芷江、張家界市的永定區和武陵源區、瀏陽市)。

(二)人口稠密

近幾十年來,湖南人口急劇增加,從1953年(一次普查)到1998年的45年間,全省人口凈增3152.30萬,平均每年凈增70餘萬人,使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人口增長與環境及資源的關系日趨緊張。就土地資源來說,1949年全省人均土地面積達10.64畝,人均耕地面積達1.76畝,而至1998年人均土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分別下降到4.89畝和0.74畝,分別相當於1949年的46%和42%,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並且耕地後備資源不足,可開墾為耕地的後備資源面積僅相當於現有耕地面積的5.8%。顯然,人多地少是湖南省經濟發展和國土開發利用過程中所面臨的最突出的矛盾之一。除此之外,人口增長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還有森林覆蓋率下降、生物資源衰退、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頻繁,環境污染嚴重。

(三)土地退化

(1)土壤侵蝕加劇:花崗岩、紫色砂頁岩和砂岩所生成的土壤結持力小,並且多為坡地,在春夏之間的雨季會發生水土流失。特別是由於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植被覆蓋率低,以及不合理的墾復和耕作,均加劇了土壤侵蝕。水土流失給土壤資源和農業生產帶來了一系列破壞,使地力衰退。據統計,每年全省流失的土壤約1.7億噸,相當於80萬畝耕地的土壤流失,並伴隨有大約248萬噸有機肥流失。

(2)土壤潛育化過程增強:由於長期對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發生水庫、水渠滲漏,排水設施不完善,特別是重灌輕排的耕作技術以及長期的雙季稻連作制度,土壤長期淹水,曝曬機會少,同時水耕水整的耕作方法使犁底層日趨粘重緊實,透氣性差,土體的部分或全部層段還原性增強,普遍發生次生潛育化過程。全省潛育化稻田有50萬余公頃,次生潛育化稻田27萬余公頃。

(3)土地貧瘠化普遍:土地貧瘠化是因土地用養失衡所致。近幾十年來,集約型農業日益發展,土地養分消耗量急增,而土地投入相對不足,重用輕養甚至只用不養的現象普遍存在,土壤養分損失嚴重。全省122.99 萬公頃的旱地中絕大部分有機質含量不到1%,水田中亦有相當部分的有機質含量低於2%。土地貧瘠化現象在農業生產相對發達、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區域表現更加明顯,如常德、岳陽、長沙等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低產耕地佔其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

(4)土地損毀嚴重:由於工農業生產不斷擴大、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交通建設的迅速發展,普遍發生了因挖損、塌陷、壓占等使土地遭受破壞。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歷年來全省僅國有大中型工礦企業挖損或壓占的土地總面積1.13萬公頃,安化縣境內湘黔鐵路復線工程全長僅38 km,施工過程中廢土廢渣堆占土地及河道、水面的面積高達7.44萬平方米。

(四)江湖塘庫功能衰退

(1)含沙量和輸沙量增加:省內各流域中上游地區在春夏雨季,特別是大雨和暴雨季節,發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由地表水徑流攜帶向下游運移,此時大小河流的含沙量和輸沙量普遍增加。湘、資、沅、澧四水幹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別為0.179 kg/m3、0.127 kg/m3、0.229 kg/m3、0.416 kg/m3,從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僅湘江幹流每年就向洞庭湖輸入1235萬噸泥沙。

(2)水利效益降低:主要表現在江湖塘庫蓄洪、防洪、抗旱能力降低和發電效益降低,如洞庭湖在1949年天然湖泊面積為4350 km2,到1983年縮減為2691 km2,較1949年減少了38%,湖容量也縮減了40%。隨之而來,每到雨季,洞庭湖平原就發生洪澇災害,特別是近幾年來歷年都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日常生活。

(3)河運能力降低:由於長期的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淤積,河床抬高,航運能力和航運價值大大降低。湖南省流域面積大於100 km2的河流共594條,總長約3.3 萬公里,1965年通航里程達1.6萬公里,後因泥沙淤積,河床變淺,通航里程逐年下降,目前全省河流通航里程僅1萬公里左右,客、貨運量大幅下降。

(五)地質災害頻繁

(1)滑坡與崩塌:省域內滑坡和崩塌較為發育,每年均有數千至萬余起發生,其中約有1%可形成災害。據統計,全省業已發生較大規模以上的滑坡764起,崩塌110起,它們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區,而且以海拔150~800 m之間為甚。湘西北石門—沅陵—鳳凰一線北西山區、安化—通道的湘西南山區和茶陵—臨武—江華的湘南山地區是3個滑坡與崩塌大量發育的地帶,分別佔全省滑坡與崩塌總量的35.2%、20.8%、25.2%,而且是大型滑坡與崩塌主要發育地帶;湘、資、沅、澧四水幹流及其一級支流兩岸谷坡地帶亦是滑坡與崩塌經常發育的地帶。

(2)泥石流:省內泥石流往往與滑坡、崩塌相伴發生,但發生數量相對較少。根據地礦部門資料,固體物質一次輸移量>1.0萬立方米的泥石流有74起,其中大型—巨型的泥石流有22起。

(3)水土流失:由於本省大部地區屬山地、丘陵區,地勢高、且相對高程差大,同時雨水多、強度大,特別是在分布廣泛的紅層和岩漿岩岩類以及志留系頁岩、泥岩分布區,基岩對土壤結持力小,抗蝕、抗沖及抗風化能力弱,植被一經破壞,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一直是長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1985年湖南省農業區劃研究成果表明,湖南省水土流失分布面廣,達4.4萬km2,佔全省總面積的20.8%。按侵蝕類型分:面蝕41958.6 km2,溝蝕1673.7 km2,崩塌368.3 km2;按發生的地類分:農業用地6954.3 km2,林地27312.5 km2,草荒地9733.8 km2;按流失程度分:輕度20830.8 km2,中度14240.7 km2,強度7942.8 km2,劇烈986.6 km2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封山育林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森林植被和草地得到了較好的護養,植被覆蓋率逐年提高,1996年植被覆蓋率達到52%,不但有效地抑制了水土流失的進一步擴大,並對已發生水土流失的地區降低了水土流失程度,縮小了水土流失范圍。但是,目前省內水土流失仍分布很廣,除洞庭湖平原區的安鄉、南縣、沅江、華容和津市五縣少有水土流失以外,其他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39430 km2,佔全省總面積的18.62%。水土流失災情較為嚴重的地區是衡陽、邵陽、自治州及婁底市,水土流失面積分別占其總面積的25.7%、24.1%、25.0%、23.4%,在衡陽又以衡南縣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水土流失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43.2%,形成了大面積的紅壤劣地。

湖南省水土流失以面蝕為主,占總流失面積的95.36%,流失地類有農地、林地及草荒地,其中農地流失佔15.8%,林地佔62.1%,草荒地22.1%。

(六)地表水體污染

湘江水系:1998年度湘江水系主幹流參與評價斷面20個,支流參與評價斷面12個。全流域水體符合Ⅰ、Ⅱ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各為3個,各佔9%;符合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面佔5個,為15%;屬於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17個,佔53%;屬於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4個,佔12%。湘江幹流中上游江段水體污染較輕,從源頭永州大江口至株洲上游淥水口長約400 km的江段上,共布設監測斷面11個(9個城市江段斷面),僅1個斷面水體符合Ⅲ類水質標准,其餘斷面水體均屬於Ⅳ類或Ⅳ類以上水質標准。

湘江支流中,郴江、蒸水、瀏陽河、漣水污染嚴重,瀟水、舂陵水水質保持良好。湘江水域主要污染為總氮、石油類、總大腸菌群、氨氮、總磷、非離子氨、汞、砷以及其它重金屬。

資江水系:資江是湖南省幹流和支流污染均嚴重的水系。1998年參與評價斷面15個(城市江段斷面13個),幹流上布設監測斷面11個,支流布設監測斷面4個,所有斷面中,符合Ⅰ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2個,屬於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11個,屬於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2個。幹流上僅中游柘溪水庫、桃谷山2個斷面水體良好,符合Ⅰ類水質標准。中上游以及下游共9個水體監測斷面均屬於Ⅳ類水質標准。支流邵水、夫夷水污染嚴重。邵水參與監測評價的2個斷面水體均屬於Ⅴ類水質標准,夫夷水參與監測評價的2個斷面水體均屬於Ⅳ類水質標准。幹流上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總大腸菌群以及總磷。支流邵水馬家壩、東風橋等生化需氧量、總大腸菌群、總磷、揮發酚的年均值均超標。

沅江水系:沅江水系共布設監測斷面16個,幹流上設11個,支流上設置5個。所有參與監測評價斷面中,符合Ⅰ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5個,符合Ⅱ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2個,符合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面1個,屬於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5個,屬於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3個。沅江幹流水質尚好,全長約500公里的幹流上所設置的11個斷面中,僅中游1個斷面和下游2個斷面水體屬於Ⅳ類水質標准,其餘監測斷面水體均符合Ⅰ、Ⅱ或Ⅲ類水質標准。沅江支流巫水、峒河以及萬溶江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為總大腸菌群、總磷、揮發酚、氨氮以及懸浮物。支流萬溶江、上州、七一化工廠斷面的監測項目總大腸菌群、總磷、氨氮年均分別超標,幹流下游新興嘴斷面、坡頭斷面總大腸菌群分別超標。

澧水水系:澧水水系參與監測斷面6個,幹流上布設5個,支流上布設1個。幹流上僅石門三江口斷面水體符合Ⅱ類水質標准,其餘4個斷面均屬於Ⅳ類水體。支流上斷面水體基本符合Ⅲ類水質標准。澧水水域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懸浮物、大腸菌群。

洞庭湖區:洞庭湖區參與評價斷面8個,屬於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6個,符合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面為2個,總磷、總氮污染較廣,呈富營養化現象。主要污染物為總磷、總氮、懸浮物、色度、總大腸菌群。湖區所有監測斷面中,南嘴和茅草街斷面污染較重。

長江水系:長江水系湖南江段參與評價斷面3個,即岳陽市荊江口、陸城和城陵磯,斷面監測結果均屬於Ⅳ類水質標准。主要污染物為總磷、總氮、總大腸菌群、懸浮物和氨氮。

湖南省水庫除湘江支流瀟水的雙牌水庫揮發酚年均值超標外,其它各大水庫監測結果表明水質良好。

(七)大氣污染

根據湖南省環境保護局統計資料,我省重點源工業廢氣等標污染負荷為3819432.40,其中燃燒廢氣佔68.98%,工藝廢氣佔31.08%。說明重點源工業廢氣有三分之二以上來自燃燒廢氣。

工業廢氣等標污染負荷較大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分別為1879829.73、963959.00和680971.878,這三項污染物累計負荷比達95.37%。

重點源工業廢氣等標污染負荷排在湖南省首位的是岳陽市,標污染負荷為729126.90,占 19.09%,以下依次是婁底地區負荷比為16.54%、株洲市負荷比為14.51%、衡陽市負荷比為12.00%和湘潭市負荷比為9.21%,這五個地市累計負荷比為71.34%,為我省重點源工業廢氣的主要污染區域。

11.3.2 生態環境的整治措施

(一)優先發展社會經濟發達地區與加強區際合作、縮小地區發展差異並重

區域經濟發展應走不平衡增長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集中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物力在優勢發展地域予以重點突破,並再實施滾動發展。

全省由於社會歷史、自然條件、資源狀況、投資規模等諸因素的不同,從而形成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的明顯差異。從總體上看,湘江中下游的湘中丘陵區和洞庭湖平原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於湘西北地區、湘西雪峰山區和湘南山區。在今後一段時期內,要將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物力優先保證社會經濟發達地區的超前發展。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尤其是以長株潭為中心的地區生產率高,南靠廣東、港澳,北通長江黃金水道,工、農、商業發達,城鎮規模大、數量多,交通便利,科教衛事業和郵電通訊業發達,水資源充裕,具有投入少、經濟效益高、快速發展的條件,應作為全省優先發展的區域帶,使之增強聚集效應,增大輻射功能,率先縮小與沿海地區的差距,並推動全省其它地區的發展。

在優先發展社會經濟發達地區的同時要加強區際合作。實現各地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奮斗目標,同時省內社會經濟落後的山區,國土資源豐富,社會經濟的嚴重滯後會對社會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制約作用。對湘西自治州以及其它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要根據其國土資源狀況,按照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合理分工、突出重點、各展所長、協調發展的原則,實行對口扶貧工作,以加快全省300萬人口的脫貧,縮小與社會經濟發達地區的貧富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二)加強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

控制人口增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是關系湖南社會經濟全局和子孫後代的大事。人多地少是湖南省經濟發展和國土開發利用過程中所面臨的最突出的矛盾之一。目前,人口年齡結構類型正處於從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階段,但少年、成年人口基數仍然很大,總負擔系數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1.23%(1995年)。若放鬆計劃生育,讓少年人口迅速擴大,則建設成果將部分或大部分被人口增長所抵消,資源和環境也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因此,要繼續切實加強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完善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健全基層計劃生育工作網路,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法規和政策,把推行計劃生育與發展經濟結合起來。

(三)造林育草、整治江湖塘庫,扼制地質災害

造林育草扼制水土流失:森林覆蓋率低、草地退化是湖南省地質災害加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繼續造林育草、發展植被是整治生態環境、改善經濟條件最重要的基礎措施之一。湖南省森林覆蓋率達52%,遠高於全國水平,但是由於大部地區地勢起伏大,雨量多,尤其是暴雨和大雨,地質災害仍然頻繁發生。同時,原始林業已開發殆盡,現有林木絕大部分為次生林,主要為馬尾松林、杉樹林和經濟林,它們對水土流失的扼製作用明顯減弱。因此,必須強化「森林法」的實施,以法治林,封山育林,同時要調整林種結構,擴大防護林的種植面積,以保證森林不但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真正得到改善,提高涵養水土的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湖南省草地退化明顯。由於人類對草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大面積草坡被墾、公灘濫牧,加上不顧客觀條件的毀草造林,結果使草地墾植失敗,有種無收,公灘荒蕪、造林不成,反而引起草地退化。因此,必須從措施上採取圍欄封育,退耕、退林還草,使草類具有充分的休養萌生時間;實施防護林與草地同步發展、交互分布的綜合防護措施,以逐漸使草地恢復發展,改善生態條件。

整治江湖塘庫,扼制洪澇災害:每當春夏季節,雨水集中,水量充沛,且四水洪水與長江分流入湖洪水遭遇時,在洞庭湖平原及四水下游地勢低緩平坦地區釀成洪澇災害。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洞庭湖圍湖造田造成洞庭湖蓄水防洪能力大幅度降低;二是由於長期水土流失,造成四水及洞庭湖含沙量和輸沙量增加,江河淤積,湖河床抬高,泄洪防洪能力明顯降低;三是四水中上游水庫蓄水調節能力低。因此,必須整治江湖塘庫。

首先,在湘、資、沅、澧四水及其重要支流中上游,特別是在暴雨中心地段或降水高值區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庫,以及加強對已建水庫的維護管理,提高四水中上游蓄水能力,做到防洪、抗旱調節自如,減少洞庭湖及四水尾閭的防洪壓力。

在湘、資、沅、澧四水中下遊河段,存在江河淤積、河床抬高的地段,應進行河道清障和疏挖,達到暢通水流,降低水位。同時要加固沿江大堤,使之達到防洪能力20年一遇甚至更高的標准。特別是社會經濟發達的重點城市,如長沙、株洲、湘潭、衡陽等城市,沿江大堤的加固要達到防洪能力50~100年一遇的標准。此外,要確保重點鐵路、重要公路不受淹沒,常年暢通。

洞庭湖圍湖造田和泥沙淤積湖床抬高,造成洞庭湖蓄水防洪能力大幅度降低,是洞庭湖平原及四水尾閭洪澇災害的症結。因此,要切實退田還湖、清理四水尾閭洪道。此外,要加強堤壩建設和增強堤垸排澇能力。

(四)綜合治理水污染

(1)加強宏觀管理,健全監督機制,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排污動態申報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2)調整產業結構,扶持環保產業,對排污嚴重的企業應採取關、停、並、轉的方針,對於化工、冶金、造紙等污染較嚴重的產業應實行區域性集中生產、慎重發展的方針。

(3)實行誰污染誰治理,加強對污水處理設施的監督管理,對現有的污水處理設施沒有正常運轉的,限期整改,對處理效果差的設施進行技改,盡快達到排放要求。

(4)加強水資源管理,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降低萬元產值與單位產品的耗水量和排放量。

(5)加強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的資金投入,興建和擴建生活污水處理廠,嚴格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五)綜合治理大氣污染

(1)以控制煤煙型污染為重點,綜合治理大氣污染,凡不符合國家煙塵排放標準的企業、民用鍋爐和土灶要限期治理。推廣節能高效、污染小的爐窯。

(2)逐步改變燃料結構,積極發展氣體燃料,提高城市用氣率。有條件的,要積極推廣利用太陽能、沼氣等非污染能源。

(3)加強對汽車尾氣的控制和管理,對尾氣排放不符合要求的汽車不準上路,減少汽車尾氣污染。

(4)對工礦企業排放的各種廢氣,要結合技術改造進行治理或回收利用,污染嚴重的應限期治理,達標排放。

㈢ 如何搞好環境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勾畫出新的藍圖。連日來,《決定》中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舉措、關鍵詞成為我市黨員幹部群眾關注的焦點,大家紛紛暢談生態文明建設,共話美好藍圖。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

用最嚴格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明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一連串的『制度』,可以說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周詳的『頂層設計』。」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表示,現在,廣大市民越來越關心生活的環境,成都的空氣質量如何、河道里的水干不幹凈都備受關注。「要治理好環境污染、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設是根本,可以說,抓住了制度建設這個『牛鼻子』,我們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就有了保障。」

如果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硬實力」,那麼先進的制度體系就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制度體系的建設是個綜合性工程,首要且必要實施的是『生態紅線管理』,只有把生態的本底先保護起來,才談得上利用和建設。」在陳渭忠看來,近年來,成都市在生態保護的制度建設方面已經進行了探索,比如,在水環境治理中推行了生態補償制度、斷面扣繳制度,這些剛性舉措為水生態建設注入了「強心針」,實現了「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

實現生態保護 實現興林富民

《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深入學習《決定》後,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感到十分振奮。「要進一步實現生態保護,肯定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的深化改革。在這方面,成都一直立足先行。」

作為一個老「園林人」,成都在生態保護制度建設上的進步,靳敏都看在眼裡,參與其中。靳敏說,近年來,全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積極推進,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改革任務已經全面完成。與此同時,高標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創立起來,林產業發展模式和林地規模經營方式上有了諸多創新,搭建林權流轉交易平台,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建立和完善投融資體系。「通過這些年的探索和完善,為實現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林區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我們將再通過深化相關配套改革,在實現生態保護的同時,實現興林富民。」靳敏說。

關鍵詞:環境保護

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

用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開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的一次重要會議,成都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一直關注著全會的信息,《決定》在「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專門提到了「環境保護」。「這對於一直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信心提振。」 薛志剛表示。

《決定》中提出,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看,通過這樣的環境經濟政策,無疑為有效實現污染減排注入一劑『強心針』。」 薛志剛表示,目前,成都在這一方面也有諸多嘗試,比如「誰污染,誰補償」,成都用市場規律促地方政府強力治水,引入了環境經濟政策,實行了全市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繳扣制度。同時,我市還嘗試設立了「飲用水源生態補償基金」的辦法,由市政府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資金,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專項用於成都中心城區的飲用水源保護。「這一系列的有益嘗試,為下一步我市落實《決定》,奠定了基礎。下一步,成都將實現排污權交易,通過這些系列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關鍵詞:宜人成都

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

期待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

認真研讀《決定》後,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感到特別提振人心,令她感觸頗深的是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述。「生態文明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前提,《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彰顯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陳怡表示,現在市民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穿,就是希望我們的生活工作環境能夠越來越好。

「可喜的是,當前我市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環城生態區建設,用剛性約束來保護成都的生態環境,為成都戴上了一條綠色的『項鏈』。」陳怡表示,今年5月底,「六湖八濕地」中的錦城湖和白鷺灣生態濕地首先向市民開放,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遊玩、運動健身的好去處。「不久後,隨著安靖湖、北湖等『六湖八濕地』次第呈現,將大大提升城區的水域面積,增加空氣濕度,提高空氣質量,給成都帶來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盼望著成都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陳怡充滿期待地說。

㈣ 什麼是生態防治措施 在溫室內怎樣進行生態防治

生態防治措施是利用改變生態條件,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防治措施。
每種作物和病菌都要求一定的生態條件,只有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它們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不同種類的病菌和寄主作物之間對生態環境條件的要求總有差異之處,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差異,選擇不適宜病菌生育而適宜或基本適宜作物生育的生態條件,從而達到抑制病菌發展、防止病菌侵染傳播的效果。例如:在栽培番茄等茄果類和西瓜、甜瓜等瓜類時,我們可以通過覆蓋地膜、通氣等辦法把溫室內濕度降至60%左右。這樣不利於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葉霉病、西瓜炭疽病、疫病等病害的發生與發展,有利於番茄、西瓜等作物的生長發育。又如:在栽培黃瓜時,我們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上午把溫度調到30~35度,下午通氣排濕降溫,調到23~27度,上半夜維持室溫16~18度,22~23點鍾時開口排濕降溫至10~14度。這樣的環境條件有利於黃瓜的生長發育,而不利於黃瓜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的發生發展,從而可以起到控制病害發生的良好作用。

㈤ 要實現"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目標,整治河道的對策與措施有哪些

一、深入宣傳教育,營造文明創建氛圍。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文明創建的實踐者和受益者,只有調動全民積極性,才能為創建文明城市提供持久動力;只有從根本上提高廣大市民的素質,文明城市創建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我們必須把宣傳教育作為主線,貫穿文明創建工作的始終。一是加強社會宣傳。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路,散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全方位,多層面宣傳新《環境保護法》和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是強化社會監督。公開環境質量、環境管理、環境行為等信息,維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動員市民靠自己辛勤努力,共同創建美好家園。三是文明創建進村入戶。深入開展文明創建進機關、進學校、進、進鄉村、進社區等活動,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識和環境意識,增強全民爭當文明市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狠抓環境整治,大力改善城市形象。
環境面貌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也是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堅決依法行政,集中開展城區環境整治,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今年,根據縣委、縣的部署,我鎮以社區為單位,開展了環境衛生大排查。歸納起來,當前縣城存在「三亂」、「三污染」現象。「三亂」是車輛停放亂,攤點擺設亂,廣告張貼亂;「三污染」是水污染,氣污染,垃圾污染。針對縣城環境現狀,我們要集中開展「五項」大整治。
一是交通秩序大整治。以文明出行,共創和諧為主題,深入開展交通安全宣傳,重點整治三輪電動車非法營運,行人、摩托車、電動車闖紅燈、機動車亂停亂放,確保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各行其道,使城區交通便捷暢通。
二是衛生環境大整治。全面開展城區衛生死角垃圾清理、破損路面改造、阻塞下水道的疏通等集中整治。加大居民門前「三包」責任,堅決清理店前餐飲爐灶和晚上流動燒烤攤點,控制空氣污染,凈化空氣環境。進一步規范物業小區管理,使小區達到無亂貼亂畫亂掛,無亂扔亂倒,無亂擺亂放,無亂搭亂建。
三是市容市貌大整治。規范街道店面牌匾的安掛,嚴禁亂掛廣告條幅,清理「牛皮癬」小廣告。所有街道嚴禁店外經營,嚴格控制擺攤經營。
四是建築環境大整治。加大對城區違章建築的拆除和建築垃圾的清運、監管,規范建築工地的施工現場管理,積極創建文明工地,文明施工,規范操作,禁止噪音擾民,垃圾佔道,污染環境。
五是河道污染大整治。縣城唯一的汝河,兩岸棧道整潔、綠樹成蔭,是縣城居民飯後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但城區內連接汝河的幾條小河道卻污水橫流、垃圾成堆,河道兩邊居民反映強烈,為此我們將開展河道污染整治「四光」行動,即淤泥挖光、垃圾清光,污水換光、障礙拆光。真正實現水清岸綠,景色宜人的目標。
三、加強協調配合,增強文明創建合力。
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量大,涉及面廣,需要方方面面齊抓共管。社區是基礎,綜合整治是難點,長效維護是關鍵。我們一定站在維護全縣大局利益的高度,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整體意識,全力配合,高效協調,依法行政。城管、工商、交通、環保、執法等部門要緊密配合,能力協作,一切行動聽指揮,參與各項整治活動,把整治的各項工作任務抓緊抓好,抓到實處,抓住關鍵,突破重點,整體推進,全面完成文明創建的各項工作任務。

㈥ 我國各地區生態環境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1.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

水土流失是我國生態環境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目前總的情況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積;災害加重,惡性循環;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由於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大,平均海拔高,一方面由於重力梯度和水力梯度的作用,極易形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高差懸殊的台階地勢對我國水土流失的地域分布具有重大影響。我國水土流失的重點地區集中在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青藏高原及蒙新乾旱區以東的地區。這一地區處於我國地勢總階梯中的第二級台階上,大致成北東向的寬600—800公里,長達3000餘公里的條帶,也是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帶(氣候干濕交替型)所在區域。從全國范圍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南方部分山地丘陵區。我國水土流失強度以西北省份最為嚴重,前八名為:陝西、甘肅、山西、內蒙古、青海、寧夏、遼寧、北京,除水力侵蝕為主的區域外,在西北、華北、東北部分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地區還分布有風力和凍融侵蝕的區域。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響深遠,其最直接的後果是破壞土地資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帶走大量營養物質,降低土壤肥力,並最終導致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其次是造成下遊河道與水庫的淤積,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庫庫容,縮短水庫壽命。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蝕」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加速侵蝕」相互迭加的結果,又由於後者的強度增加而不斷發展。今後,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人地關系日趨緊張,對土地的開發強度會越來越大,如無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將進一步加劇。

2.森林資源危機深重

中國歷史上曾是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但經歷代的砍伐破壞,中國已成為一個典型的少林國,森林覆蓋率和人均佔有量居世界後列。據第三次全國森林清查(1984—1988年),我國森林面積為12465萬公傾,覆蓋率12.9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為31.1%);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14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人均佔有森林蓄積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森林是維持陸地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吸收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改變和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等多項功能。森林資源的日益喪失,將使森林的生態功能進一步減弱,導致生態環境的不斷退化。

3.草原退化日趨嚴重

長期以來,對草原掠奪性的粗放經營,破壞了草地生態平衡,使草地生態系統嚴重惡化。目前,草地退化面積已達13億畝,並且仍以每年2000萬畝的速度發展。

4.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

據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國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4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5%。1987年我國已沙漠化的土地達20.12萬平方公里,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13.28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比1975年增中了2.52萬平方公里,主要由潛在沙漠化土地發展而來,年均增2100平方公里,快於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發展速度(1560平方公里/年)。沙漠化對農牧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區域為東起松嫩沙地,西至寧夏鹽池的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區,約佔全國沙漠化土地的69%。我國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和2000多公里的鐵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脅。

對我國沙漠化成因分析表明,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包括過度農墾、過度放牧、過度采樵和水資源利用不當等。如果繼續保持目前的資源利用方式和強度,土地沙漠化將會繼續發展下去。

5.野生及珍稀物種的生存面臨威脅

我國的生物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及人工培植的動植物種類很多。擁有高等植物近3萬種,陸棲脊椎動物超過2300種,由於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過度捕獵等,使大量野生動植物的生境受到極大破壞,很多物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屬於我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達312種和種類,列為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即達354種。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標志。生物多樣性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越來越為人們重視。在我國,由於經費、管理、發展水平等原因,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並沒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6.水環境污染不斷加重

目前,我國廢水排放量緩慢增長,1990年,全國廢水排放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354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49億噸。從構成看,工業廢水得到一定控制,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提高,但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並沒有顯著減少,有些還在增加。由於我國廢水處理率低,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排入水體,水體污染十分突出。我國長江、黃河、珠江幹流水質尚好,准河、松花江、遼河等水系污染物不斷加重。河流的城市段污染明顯,小河重於大河,北方重於南方,1990年,在評價的94個河流城市段中,65個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佔69.1%,主要以氨氮、揮發酚和耗氧有機物為主。監測表明,城市地表水中污染物不斷增加,多數城市地下水局部水質有所惡化。據調查,全國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約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我國湖泊水體的富營養化也日趨嚴重,城市飲用水源污染導致的污染事故不斷上升。1990年夏天,在我國各省污涇比排列首位的江蘇省的太湖梅梁灣湖區,發生了大規模藻類激增,造成無錫市生活用水困難,工廠停產,對人民生活和生產影響很大。我國沿岸海域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石油類、營養鹽、有機物和重金屬,近海海域富營養化突出,赤潮發生頻繁,面積有所擴大,1990年共發生34起。2000年,我國廢水排放量預計將達到417.5億噸(與GDP的增長彈性0.26),人均32噸,在廢水處理率不會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水環境污染將進一步加重。

我國北方部分地區和一些沿海城市,由於缺水、過量開采地下水,出現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而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又加劇了供水緊張。

7.大氣污染趨勢難以改變

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且差距正在縮小。我國1990年廢氣排放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8.5萬億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495萬噸,居世界前列。對城市大氣污染物監測,降塵和總懸浮顆粒物普遍超標,多數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均在二級標准附近波動,氮氧化物濃度呈上升趨勢。總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的城市為石家莊、南充、吉林、烏魯木齊、洛陽、唐山,城市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城市為重慶、貴陽、宜賓、南充、石家莊、青島和烏魯木齊。我國酸雨以西南和華南地區較為嚴重,盡管僅限於局部,但有向東部地區擴展的趨勢。

燃煤是形成我國大氣污染的根本原因。1990年,我國一次能源總產量10.4億噸標准煤;消耗量為9.8億噸,其中原煤分別佔74.2%和75.6%。由於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很難改變,作為人均能耗很低的大國,能源特別是煤炭的消耗仍將大幅度提高,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將進一步增加。預測表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廢氣排放量增長0.55%,2000年我國廢氣排放量將達到11.5萬億標立方米,屆時,煤煙型大氣污染的將難以緩解。

8.固體廢棄物不斷上升,城市雜訊污染嚴重

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城市垃圾日益增加,綜合利用率低下。1990年,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5.8億噸,比1981年增長了54%,綜合利用率僅為29%左右,歷年積存量為64.8億噸,人均5.7噸,佔地約5.8萬公頃。不斷增長的有毒有害廢棄物,將成為潛在的危險。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每年為6000萬噸,但垃圾無害化處理平均不到5%,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堆存於城郊等地,成為嚴重的二次污染源。2000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將增長到6.7億噸,比1985年增長近50%。

我國城市的環境噪音多數處於高聲級,其中交通噪音佔32.7%,生活噪音佔40.6%,工業及其它方面的噪音佔26.7%。城市各功能區環境噪音普遍超標,並呈上升趨勢。

9.農村環境問題不斷激化

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帶來眾多環境問題。由於鄉鎮工業也農業環境連接緊密,因此其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威脅農田和作物。目前遭受工業「三廢」及城市垃圾危害的農田已達1億畝。據估算,2000年鄉鎮工業三廢排放量將成倍增加。除環境污染外,鄉鎮企業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也十分驚人,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導,後果更為嚴重。

10.自然災害與環境事故頻繁

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災害頻繁,損失巨大。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內,我國發生過較大旱災1056次,較大洪澇災害1092次。幾乎每兩年就發生旱、澇災害各一次。1949年以後,災害發生次數增多,頻率加快,危害加重。全國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60年代高於50年代,70年代又高於60年代,而80年代又高於70年代,全國年均成災面積80年代是50年代的2.2倍,是70年代的1.8倍。研究表明,地球上每年的旱澇災害,對生態環境構成了巨大威脅,其經濟損失占各類自然災害總損失的55%以上。而旱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我國自然災害中也居首位。以糧食減產為例,由於成災面積的增長和單產提高,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數呈上升趨勢。此外,每年因災害還造成人員財產等重大損失。

惡性的突發環境事故也造成嚴重危害,近年來發生的污染事故每年均在3000次以上,1990年為3462次。1987年上海地區因污染而爆發的甲型肝炎流行使31萬人感染,學校停課,工人停工,經濟損失嚴重,影響惡劣,值得提出的是,這類事件常常具有突發性而難於防範,在我國環境污染趨勢未能緩解的情況下,類似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突發環境事件仍有隨時爆發的可能。

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引起巨額外部經濟損失,直接影響到經濟指標和經濟趨勢。據中國環境科學院的研究,目前我國環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58.5億元,其中大氣、水、廢渣和農葯污染分別佔28.15%,43.69%,1.6%和26.56%;生態破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499億元,其中農業資源、草場退化、森林資源和水資源分別為72.8%,0.50%,23%和3.7%。兩項合計為857.6億元。約佔1985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0%。

㈦ 治理三江源生態環境的措施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適宜採取的發展戰略是恢復和擴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適量遷移當地居民,停止經濟建設、青藏鐵路不能超過三江源地區和建設人工草場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故選:B.

㈧ 我國生態問題及治理措施

一、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
1、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2、土地沙化、荒漠化問題十分突出。
3、自然災難頻繁,水旱災難交替發生。
4、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林草覆蓋率低。
5、水資源嚴重短缺,且地區分布不均。
6、空氣污染,主要來源於煤和石油等燃燒和工業氣體排放物。

二、形成原因分析:
1、群眾長期以來沿襲過去那種挖山種地、廣種薄收、超載放牧等傳統生產方式,只考慮眼前不考慮後果。這樣不僅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生產問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了「越窮超墾、越墾越流、越流越窮」的惡性循環,嚴重製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2、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地區,由於一些地方存在著只顧眼前利益,不計長遠利益的心態,導致對大自然的無休止索取和掠奪式開發,造成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3、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種地,不養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墾地,不護地,「種一年地,扒一層皮」,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承載能力弱化,人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時有發生。
4、在開展生態環境建設上,有的地方沒有戰略眼光,缺乏系統思維,方法簡單,措施不力,零敲碎打,應付上級,搞「面子」工程,造成勞民傷財,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5、投入嚴重不足,地方匹配資金困難大,導致治理標准低,進度慢,效果差。以世界銀行水土保持貸款項目為例,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資平均達40-50萬元,而目前國家投資給陝西省的每平方公里治理資金僅為2-3萬元,加之陝北地區多為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落後,地方匹配資金和群眾自籌能力十分有限,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群眾投工投勞,因而治理速度慢、規模小、標准低、綜合配套差,生態建設的效果不理想。
6、邊治理邊破壞現象時有發生。例如,陝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亦是貧困地區,盜伐林木現象時有發生;煤、氣、油等礦藏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道路交通建設,往往破壞地貌和植被,造成了新的人為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奪式農牧業生產方式在水土流失重點區普遍存在,成為導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對策:
1、植樹種草,涵養水源,營造區域良好環境。水資源嚴重短缺,乾旱連年發生,且持續時間長,追根溯源,就在於植被遭到嚴重破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能力下降。在空間布局上,應堅持「北草南林」的原則。
2、理順思路,調整結構,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適應新階段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形勢,由以糧為主的自給自足型農業向以林牧業為主的生態型農業轉變,以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為調整的重點。要在保護和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等多種經營,培養主導產業,優化品種結構,開拓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推進農村經濟向產業化、專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生態環境,重在保護。在抓好原有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監督的同時,要把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改善生態環的突破口來抓。要堅持「三高」(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達到「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實現「三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結合),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要以流域為單元,一條溝、一面坡、一架山的系統規劃,山、水、林、田、路、草綜合配套,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補充,全面提高小流域投入力度。通過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和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流失。要把綜合治理與科技開發相結合,通過治理一條流域,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群眾,最終實現山綠、水清、村美、人富的目標。
4、全面規劃,分步實施,要進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山川秀美工程規劃,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退耕還林要以造定退,重點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還林要尊重群意願,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對一時退不下來的陡坡耕地,要實行經濟林草與糧油作物間作逐步退耕。以便做到退耕不減產,還林要增收,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要分地區、分步驟搞好封山育林。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配置、統一治理、政府控制的原則,搞好種苗基地建設,抓好省級和區域性重點苗圃,為植樹造林,荒山綠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5、加強治理,保護資源,實現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
(1)保護好天然林草資源,落實林業採伐政策,嚴禁亂砍濫伐;
(2)加強對已治理區域的治理和保護,對自然及人為造成的破壞及時採取維修和彌補措施,提高治理保護率;
(3)果斷制止新的墾荒行為,嚴格推行封山禁牧,把人工治理與植被的自然恢復結合起來;
(4)要果斷關閉和取締「五小」企業,對地、市、縣屬工業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不符合排放規定的企業不答應開機生產,保護空氣和水資源不受污染;
(5)對地下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要具體規劃,配套建設各項開發設施,逐步開發利用,不搞急功近利、竭澤而漁,杜絕破壞性、掠奪性開發;
(6)要進一步落實環保建設責任制,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
6、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開展資源節約活動,推進資源節約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涵就是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它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實現發展的社會進步過程,對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㈨ 關於黃河的治理措施

對黃河綜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為西北、華北地區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生命之源。黃河流域侵蝕嚴重,河床不穩定,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了「維護黃河健康生命」的口號,將黃河的治理轉向多目標治理。筆者根據國內外河流治理的經驗教訓,對黃河的綜合治理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
黃河流經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過去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進入下游,約有4億噸泥沙沉積在河床上,對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們通常把由坡面徑流集中沖蝕土壤和母岩並切入地面形成較大溝壑的侵蝕形態稱為溝道侵蝕。溝道下切是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的誘因。溝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溝坡度變陡、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加劇,因此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侵蝕導致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流失,使土地變得貧瘠。同時,進入黃河的泥沙攜帶的營養物質使得河湖水質富營養化。
控制侵蝕的根本是控制溝道下切和溝頭上溯,可以通過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進行聯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設淤地壩群,攔截黃河上游侵蝕產生的泥沙,使其淤積在溝道內,抬升溝道河床,降低坡度,從而達到穩定溝道的目的。近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淤地壩建設在攔沙和控制溝道侵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溝道內或溝道兩側的坡面上種植能夠有效控制侵蝕的植被,以保護河道和邊坡,防止沖刷和侵蝕。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蓋率恢復到70%就可以使溝道侵蝕產沙減少75%以上。生物工程式控制制侵蝕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物種。若物種選擇得當,不僅可以控制侵蝕,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
1986年,錢正英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以開發沙棘資源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學建議,使沙棘灌木在黃土高原大面積種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頹子科,是一種具有良好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植物,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有極強的萌生能力,可以通過無性系生長實施種群擴散,並依靠生理整合和覓養行為提高基株適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較高的固氮能力,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種植沙棘可以有效攔沙蓄水,促進當地其他物種的生長,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二、增阻降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
穩定的河勢對河流健康至關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決於河床的阻力結構。彎曲的河道、河道內的大卵石以及灘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結構的一部分。這些阻力結構能夠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沖刷和穩定河勢。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壞了河床的阻力結構,引起了很多問題。從河流綜合管理的角度來看,河道裁彎取直、灘地清障減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於河流健康的。當然,降低流速會導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減速宜從上而下進行。從河流整體看,增阻降速從根本上減小了泥沙侵蝕和運動的動力,河床演變速率減小,河勢逐漸穩定。
彎曲是河流的本性,將蜿蜒的河流改成順直違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彎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沖刷和河岸侵蝕,導致河道不穩,並破壞了水生棲息地,影響了水生物的生存。灘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長洪水推進時間。許多學者研究了灘地植被影響河流水力特徵和地貌特徵的機理。灘地植被可以通過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來保持河道地形的穩定,並通過其根系增加河岸穩定,加速灘地和岸邊淤積。河道渠化工程對河流地貌和生態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變了河流原來的屬性。光滑河岸相對於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導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脅河岸和大堤安全。人們已經認識到光滑河岸不利於防洪安全,一些地方為控制近岸流速,將大石塊鑲嵌在光滑護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僅有利於穩定河勢,對河流生態也十分有利。通過對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發現,河流中水流流速小於2米每秒時,最利於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數水生動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適合度指數SI為棲息地的物理化學條件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適宜程度。SI=1和SI=0分別代表最好與最差的生存條件。通過對36種魚類的研究表明,對於成魚,約55%的魚類在靜水中最適宜生存,97%的魚類在流速大於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適宜生存。多數魚類產卵需要較高的流速,幼魚需要較低的流速。但是當流速大於3米每秒時,無論是成魚還是幼魚,所有魚類的適合度指數降到零,而產卵孵化和魚苗的適合度指數則降到1以下。
三、建設通河湖泊濕地是改善黃河生態的鏈條
河流是生命的載體,為各種水生生命提供棲息地。當前黃河處於嚴重污染的狀態,60%以上的黃河水不能飲用,黃河的生態也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黃河的河床底質都是細沙,黃河中水生物種和生物量都遠比長江少得多。筆者曾帶領研究小組到黃河下游以及黃河三角洲進行實地生態考察,在黃河河床和河灘濕地中採集底棲動物樣品,通過分析發現,只有極少底棲動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濕地生存的物種較多。
通河湖泊濕地對河流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統中,通河湖泊與河流干、支流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湖復合生態系統。河道與通河湖泊作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單元,發揮各自的生態功能。研究發現,許多魚類在河裡產卵,在湖裡長大。通河湖泊的河湖關系形式有利於底棲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的生存與發展。河道的流水環境具有較高的溶解氧,但營養物質和餌料生物貧乏;通河湖泊則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支撐著水體食物網的各個環節。反過來,湖泊生態也依賴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連通對於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離的湖泊生物多樣性降低。以長江為例,近50年來,長江許多通江湖泊逐漸變小變隔離。隔離的湖泊中底棲動物由46種減少到30種,魚類由80種減少到50種。生態管理的一個原則是維持較高的河湖連通度。在黃河建設通河湖泊可以顯著改善生態,例如小北幹流、河南段的二級懸河的河灘、東平湖和北展、南展滯洪區等都可以建設通河生態湖泊。
改善生態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積。增加水面面積可以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從這方面來看,建設水庫和大壩是對生態有利的。雖然水庫和大壩建設造成了棲息地的隔離,對一些洄遊魚類造成威脅,但增加棲息地促進了生態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為底棲動物和魚類提供餌料和休憩、產卵的場所,並且能夠吸收河流中的有機物質,達到凈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區的拒馬河是一條水生植被發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體都是攜帶大量有機物質的生活污水,這些有機物質不斷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經過一段距離的凈化後,河水又變得十分清澈。在黃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條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在通河濕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適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燭和蘆葦)、浮水植物(如蓮、芡和浮萍)等,以構建黃河生命必需的底棲動物群落,創建並維持黃河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水體生態修復應當考慮整個生物鏈的修復。如當水體沉水植被修復後,還應同時考慮沉水植被的維護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蟲、螺類和貝類等,繼而放養魚蝦等。
四、控制點源污染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重點
近年來,黃河缺水嚴重、污染加劇。據2001年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黃河中下游水體中磷的超標率達90%以上,氨氮超標率在50%以上。目前黃河的污染既有點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點源污染可以通過污水處理達標排放來控制,而面源污染卻收集難、處理難。面源污染主要是營養物質,可以被水生動植物吸收或降解;而點源污染包含許多有毒物質,往往殺死一些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凈化能力。許多實例說明,工業污水排放殺死較高級的生物後,一些細菌和藻類才能夠大量繁殖,造成河水發臭。因此,控制點源污染是改善黃河水質的重點。已有研究表明,如果點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水質就可以得到顯著改善。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