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治理
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起步於20 世紀70 年代後期。在過去的30年期間,歐、美、日、澳等國家紛紛制定了土壤修復計劃,巨額投資研究了土壤修復技術與設備,積累了豐富的現場修復技術與工程應用經驗,成立了許多土壤修復公司和網路組織,使土壤修復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在「十五」期間才得到重視,列入了高技術研究規劃發展計劃[1 ],其研發水平和應用經驗都與美、英、德、荷等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近年來,順應土壤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和土壤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需求,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環境保護部等部門有計劃地部署了一些土壤修復研究項目和專題,有力地促進和帶動了全國范圍的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工作。期間,以土壤修復為主題的國內一系列學術性活動也為中國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性和推動性作用。土壤修復理論與技術已成為土壤科學、環境科學以及地表過程研究的新內容。土壤修復學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環境科學分支學科,修復土壤學也將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土壤科學分支學科。霧霾天氣少開窗。出門在外一定要戴口罩,平常多飲水,可多泡飲菊杞茶這類中醫茶飲,預防疾病,多食用水果,從外回家後要深度清潔皮膚和頭發,此外喜愛晨練以及買菜遛彎的老年人要注意減少出門,因為霧霾對老年人的身體危害極大。
2、外出戴口罩美國進口普衛欣天貓有效防霧霾
3、多喝茶
4、適量補充維生素D
5、飲食清淡多喝水
6、多吃蔬菜
7、在霧霾天氣盡量減少出門[6]
8、開車注意車速
9、出門時,做個自我防護,佩戴專門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過濾PM2.5,隨時隨地呼吸新鮮空氣。
10、避免霧天鍛煉。可以改在太陽出來後再晨練。也可以改為室內鍛煉。
11、患者堅持服葯。呼吸病患者和心腦血管病患者在霧天更要堅持按時服葯
12、別把窗子關得太嚴。可以選擇中午陽光較充足、污染物較少的時候短時間開窗換氣。
13、盡量遠離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車進入市區這些時間段,污染物濃度最高。
14、補鈣、補維D,多吃豆腐、雪梨等
㈡ 土壤修復治理各種模式誰最佳
土壤修復需要資質這個關鍵是看甲方的要求。如果體量較大,影響廣泛,需要進行公開市場招投標的一般會設定資質條件,現在建設局有環保工程資質一二三級,相關環保產業協會也有甲乙級資質等。具體可以咨詢當地的建設局和環保協會了解要求。
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在土壤修復行業,已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達到一百多種,常用技術也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均制定並開展了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計劃,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土壤修復行業。
「高污染超標率」「萬億級規模市場」「復雜的系統工程」「發展初期的新興行業」,中國土壤污染防治正貼著這些標簽步入聯合國首個「國際土壤年」。
根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達16.1%,在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的同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更加堪憂。面對土壤污染的嚴峻局面,國家立法速度明顯加快。環保部除了在新《環境保護法》中增加了土壤修復的內容外,日前又公布了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徵求意見稿)》,《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的制定實施也被提上日程。土壤大范圍污染超標加上國家立法的推動,業內預計將催生萬億級土壤修復市場。然而多位專家卻表示,蛋糕雖大但不能盲目樂觀,受制於技術、資金、商業模式等多重壁壘,土壤修復產業想在短時間內做大並不現實。
㈢ 土壤修復領域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土壤修復主要是實踐性工作太少。對鹽害認識不足。目前盲目使用化肥和版動物糞便。致使土壤鹽權害增加,傷及根部生長。造成弱樹弱苗。還有就是不重視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擴繁能力。不給微生物合理的碳氮比環境。聯系六七八九月用沃泰盛碧康做土壤原位復原。可以降解鹽害。疏鬆土壤,增加土壤透氣性。促進根部良好發展。才能培養好壯株壯苗
㈣ 土地修復、土壤治理備案需要什麼條件
目前土壤修復備案在個別場地所在地地方環保部門進行,目前沒有統一規定,因此需要咨詢當地的環保部門。
國務院於2016年5月31日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湖南省地方性標准《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標准》(DB43T1125-2016)
2015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布《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辦法》,從2016年2月開始實施。
2016年2月,湖北省人大頒布《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從2016年10月1日開始實施。
參考文獻:http://www.gepresearch.com/106/view-362171-1.html
㈤ 土壤修復風險管控和場地修復治理的區別
我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目前面臨的困難有五個方面:
(1)缺乏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的專項法律法規,現有的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相關法律規定分散且不系統,缺乏針對性,存在明顯的滯後,不能滿足中國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
(2)土壤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對土壤污染的歷史和污染現狀不明,土壤污染物(特別是有機污染物)的種類不清。
(3)土壤環境標准體系不健全,未能完全體現我國區域性土壤背景值與類型差異,缺乏系統、完善的有關污染場地調查評估標准、場地治理修復標准及技術規范等。
(4)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治理資金缺乏有效保障,資金問題成為很多污染地塊再開發的主要障礙。
(5)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支撐能力不強,很多土壤修復技術仍停留在實驗室模擬研究階段,缺乏具體的工程實踐經驗。
天# 貓美國進口 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㈥ 什麼是土壤修復修復治理有沒有企業可以做
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辦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修復方法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
目前做土壤修復的公司挺多的,鐵人環保、永清環保等公司可以做。
㈦ 農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有哪些
一、植物修復技術
從20 世紀80 年代問世以來,利用植物資源與凈化功能的植物修復技術迅速發展[4,5]。植物修復技術包括利用植物超積累或積累性功能的植物吸取修復[6,7,8] 、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擴散和恢復生態功能的植物穩定修復[9] 、利用植物代謝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復[10] 、利用植物轉化功能的植物揮發修復[4 ] 、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過濾修復[4] 等技術;可被植物修復的污染物有重金屬、農葯、石油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炸葯、放射性核素等。其中,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復技術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廣泛研究,已經應用於砷、鎘、銅、鋅、鎳、鉛等重金屬以及與多環芳烴復合污染土壤的修復[6,7,11,12],並發展出包括絡合誘導強化修復[13] 、不同植物套作聯合修復、修復後植物處理處置的成套集成技術[1]。這種技術的應用關鍵在於篩選具有高產和高去污能力的植物,摸清植物對土壤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近年來,中國在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復技術應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引領國際前沿研究方向。但是,雖然開展了利用苜蓿、黑麥草等植物修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和石油烴的研究工作[1],但是有機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的田間研究還很少,對炸葯、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研究則更少。
植物修復技術不僅應用於農田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而且同時應用於人工濕地建設、填埋場表層覆蓋與生態恢復、生物棲身地重建等。近年來,植物穩定修復技術被認為是一種更易接受、大范圍應用、並利於礦區邊際土壤生態恢復的植物技術,也被視為一種植物固碳技術和生物質能源生產技術;為尋找多污染物復合或混合污染土壤的凈化方案,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發展植物雜交修復技術[14] ;利用植物的根圈阻隔作用和作物低積累作用[15],發展能降低農田土壤污染的食物鏈風險的植物修復技術正在研究。
二、微生物修復技術
微生物能以有機污染物為唯一碳源和能源或者與其他有機物質進行共代謝而降解有機污染物。利用微生物降解作用發展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是農田土壤污染修復中常見的一種修復技術。這種生物修復技術已在農葯或石油污染土壤中得到應用。在中國,已構建了農葯高效降解菌篩選技術、微生物修復劑制備技術和農葯殘留微生物降解田間應用技術;也篩選了大量的石油烴降解菌,復配了多種微生物修復菌劑,研製了生物修復預制床和生物泥漿反應器,提出了生物修復模式[1]。近年來,開展了有機胂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工作。分離到能將PAHs 作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如假單胞菌屬、黃桿菌屬等,以及可以通過共代謝方式對4 環以上PAHs 加以降解的如白腐菌等[16]。建立了菌根真菌強化紫花苜蓿根際修復多環芳烴的技術和污染農田土壤的固氮植物2根瘤菌2菌根真菌聯合生物修復技術[17,18 ]。總體上,微生物修復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篩選和馴化特異性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提高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壽命和安全性,修復過程參數的優化和養分、溫度、濕度等關鍵因子的調控等方面。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因能保障功能微生物在農田土壤條件下種群與數量的穩定性和顯著提高修復效率而受到青睞。通過添加菌劑和優化作用條件發展起來的場地污染土壤原位、異位微生物修復技術有:生物堆漚技術、生物預制床技術、生物通風技術和生物耕作技術等。運用連續式或非連續式生物反應器、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劑和優化環境條件等可提高微生物修復過程的可控性和高效性[19,20]。目前,正在發展微生物修復與其他現場修復工程的嫁接和移植技術,以及針對性強、高效快捷、成本低廉的微生物修復設備,以實現微生物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污染土壤物理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是指通過各種物理過程將污染物(特別是有機污染物) 從土壤中去除或分離的技術。熱處理技術是應用於工業企業場地土壤有機污染的主要物理修復技術,包括熱脫附[21] 、微波加熱[22] 和蒸氣浸提[23] 等技術,已經應用於苯系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和二英等污染土壤的修復。
一、熱脫附技術
熱脫附是用直接或間接的熱交換,加熱土壤中有機污染組分到足夠高的溫度,使其蒸發並與土壤介質相分離的過程。熱脫附技術具有污染物處理范圍寬、設備可移動、修復後土壤可再利用等優點,特別對PCBs這類含氯有機物,非氧化燃燒的處理方式可以顯著減少二惡英生成[21]。目前歐美國家已將土壤熱脫附技術工程化,廣泛應用於高污染的場地有機污染土壤的離位或原位修復,但是諸如相關設備價格昂貴、脫附時間過長、處理成本過高等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限制了熱脫附技術在持久性有機污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24]。發展不同污染類型土壤的前處理和脫附廢氣處理等技術,優化工藝並研發相關的自動化成套設備正是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蒸氣浸提技術
土壤蒸氣浸提(簡稱SVE) 技術是去除土壤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 的一種原位修復技術。它將新鮮空氣通過注射井注入污染區域,利用真空泵產生負壓,空氣流經污染區域時,解吸並夾帶土壤孔隙中的VOCs 經由抽取井流回地上;抽取出的氣體在地上經過活性炭吸附法以及生物處理法等凈化處理,可排放到大氣或重新注入地下循環使用。SVE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強、可採用標准設備、處理有機物的范圍寬、不破壞土壤結構和不引起二次污染等優點。苯系物等輕組分石油烴類污染物的去除率可達90 %[25 ]。深入研究土壤多組分VOCs 的傳質機理,精確計算氣體流量和流速,解決氣提過程中的拖尾效應,降低尾氣凈化成本,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是優化土壤蒸氣浸提技術的需要。
化學/物化修復技術
相對於物理修復,污染土壤的化學修復技術發展較早,主要有土壤固化-穩定化技術、淋洗技術、氧化2還原技術、光催化降解技術和電動力學修復等。
一、固化-穩定化技術
固化-穩定化技術是將污染物在污染介質中固定,使其處於長期穩定狀態,是較普遍應用於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快速控制修復方法,對同時處理多種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具有明顯的優勢[26 ]。美國環保署將固化/穩定化技術稱為處理有害有毒廢物的最佳技術。[5] 中國一些冶煉企業場地重金屬污染土壤和鉻渣清理後的堆場污染土壤也採用了這種技術。國際上已有利用水泥固化-穩定化處理有機與無機污染土壤的報道[27 ]。
根據EPA的定義,固化和穩定化具有不同的含義。固定化技術是將污染物囊封入惰性基材中,或在污染物外面加上低滲透性材料,通過減少污染物暴露的淋濾面積達到限制污染物遷移的目的;穩定化是指從污染物的有效性出發,通過形態轉化,將污染物轉化為不易溶解、遷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來實現無害化,以降低其對生態系統的危害風險。固化產物可以方便地進行運輸,而無需任何輔助容器;而穩定化不一定改變污染土壤的物理性狀。
固化技術具有工藝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固化劑易得等優點,但常規固化技術也具有以下缺點,如固化反應後土壤體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固化體的長期穩定性較差等。而穩定化技術則可以克服這一問題,如近年來發展的化學葯劑穩定化技術,可以在實現廢物無害化的同時,達到廢物少增容或不增容,從而提高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系統的總體效率和經濟性;還可以通過改進螯合劑的結構和性能使其與廢物中的重金屬等成分之間的化學螯合作用得到強化,進而提高穩定化產物的長期穩定性,減少最終處置過程中穩定化產物對環境的影響。由此可見,穩定化技術有望成為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領域的主力。
㈧ 農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有哪些
農田土壤污染修復主要基於原位修復技術,可分為生物修復、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三種類型。
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利用土壤特定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積累植物降解、吸收、轉化或固定土壤污染物。一般來說,可分為植物修復技術、自然衰減技術,有時也可分為動物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技術主要有換土法、熱處理法。換土法是將污染土壤深深地倒在土壤的底部,或者在污染土壤上復蓋干凈的土壤(客土法),或者挖掘污染土壤(換土法),將污染土壤和生態系統隔離的熱處理是通過加熱將有機物和揮發性重金屬例如水銀、砷等從土壤中解吸
化學修復技術是在土壤中添加化學物質,通過吸附、氧化還原、拮抗、沉澱等作用與土壤中的污染物質反應,固定、解毒、分離提取污染物質的方法。
㈨ 如何修復鎘超標的土壤
對鎘(Cd) 污染土壤的修復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物理/化學修復技術客土、換土、去表土、深耕翻土法:成本高,且不能從根本上清除重金屬,存在佔用土地、滲漏和二次污染等問題。此類方法適合於小面積污染土壤的治理。 玻璃化技術:將重金屬污染土壤置於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待其冷卻後形成堅硬的玻璃體物質。此類物質結構穩定,很難被降解,可以實現對土壤重金屬的永久固定。玻璃化技術最早用於處理核廢料,處理土壤的話,處理完就不是土壤了。 電動修復:向重金屬污染土壤中通直流電,使重金屬離子在電場作用下進行定向遷移,在電極附近富集,再進行適當的物理或化學處理。 土壤淋洗:用淋洗劑去除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可用於大面積、重度污染土壤的治理,尤其在砂質土中效果較好。土壤淋洗需添加昂貴的淋洗液,且淋洗液對地下水也有污染風險;另一方面,淋洗液在淋洗土壤重金屬的同時也將植物必需的 Ca 和 Mg 等營養元素淋洗出根際,造成植物營養元素的缺失。土壤淋洗後淋洗液也需要處理。固化/穩定化:固化是通過添加葯劑將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屬包被起來,形成相對穩定性的形態,限制土壤重金屬的釋放;穩定化是在土壤中添加穩定化葯劑,通過對重金屬的吸附、沉澱(共沉澱)、絡合作用來降低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性和生物有效性。 離子拮抗技術:土壤中某些重金屬離子間存在拮抗作用,當土壤中某種重金屬元素濃度過高時,可以向土壤中加入少量對作物危害較輕的拮抗性重金屬元素,進而減少該重金屬對作物的毒害作用,達到降低重金屬生物毒性的目的。向 Cd 污染土壤中加入適量的Zn,可以減少植物對 Cd 的吸收積累[1]。 二、生物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①植物提取:利用超積累植物吸收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並在地上部積累,收割植物地上部分從而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雜交狼尾草( Pennisetum americanum (L.)Leek × P. purpureum Schumach)和熱研 11 號黑籽雀稗( Paspalum atratum cv. Reyan No. 11)都對提取Cd有較好的作用。 ②植物固定:利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重金屬的過程 重金屬被根系吸收積累或者吸附在根系表面,也可通過根系分泌物在根際中被固定。串葉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 Linn)可用於固定 Cd。 微生物修復技術:土壤中一些微生物對重金屬具有吸附、沉澱、氧化、還原等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工程菌培養、微生物投放來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屬的活性和毒性。例如,香蒲( Typha latifolia)根際中分離出的一些菌株能鈍化固定土壤中的Cd,降低它們在土壤中的可交換態含量。 三、農業生態修復技術因地制宜地調整一些耕作管理制度,向土壤中添加物質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在污染土壤中種植不進入食物鏈的植物等,從而改變土壤重金屬的活性,降低其生物有效性,減少重金屬從土壤向作物的轉移。這是一種較為綜合、且溫和的方法。 一個案例:湖南農業大學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單位承擔了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湘江水環境重金屬污染整治關鍵技術研究與綜合示範」 的一個子課題研究,負責湘江流域重金屬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的工作。據他們說,在其中的一個施用硅鈣肥和石灰的 3.33 hm2 水稻的示範工作中, 2011-2012 年稻穀增產49.8%~51.4%;水稻糙米 Cd 含量降低 56.6%~63.8%;示範區排水 Cd 濃度降低 54.7% (數據尚未發表)。在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土壤添加生物炭的示範工作中,生物炭添加顯著地降低了 Cd 在水稻、根系、莖葉、稻殼和籽粒中的含量,水稻籽粒 Cd含量降低 26%~71% [2]。 註:「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俗稱水專項,一個子課題一般至少幾千萬,但是幾乎不起作用,滇池幾百個億砸進去不還是老樣子嘛。再比如遼河水專項中的遼河源頭區子課題,5500萬,跟打水漂似的,不過倒是富了一幫人。國家容易被騙,也樂的被騙。 湖南株洲某重金屬污染土壤鈍化劑修復示範區:Reference:
㈩ 什麼是治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1、發展綜合型的土壤修復技術。單一的修復技術已不能滿足當前對於土壤污染治理的需求,今後的研究方向應該是多種技術的有機結合。例如植物-微生物的聯合修復、綜合氧化還原法、沖淋法和反應牆技術的新型原位復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與物理化學修復相結合等等。
2、充分考慮生態效益。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生態效益。因此,在今後的修復技術中,生物修復,特別是植物修復技術會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