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太湖綜合治理

太湖綜合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02 21:50:36

㈠ 杜建國的江蘇大學教授

杜建國,四川合江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管理學院副院長,管理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計算實驗中心」和「中國區域發展監測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科技論文》和SSCI源刊《Econmic Modelling》評審專家。曾任江蘇大學信息系副主任。2002年9月考入南京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管理學家盛昭瀚教授,並於2005年8月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06年1月~2009年6月南京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區域經濟管理和社會科學計算實驗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10月赴泰國ChiangMai大學參加「三國三校」交流。2008年11月隨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國家信息中心、國家統計局部分領導赴歐洲學習區域監測方法與應用,2009年9月~2010年2月赴德國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留學。先後榮獲江蘇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並被列為江蘇大學「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優秀青年學術骨幹培養對象、江蘇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和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
從事管理科學的教學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管理科學理論與方法、區域經濟管理、企業環境行為分析、風險管理等。先後在《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管理科學學報》、《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系統工程學報》、《情報雜志》等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被SSCI收錄論文2篇,被SCI收錄論文4篇,另有多篇論文被EI、ISTP和CSSCI收錄。出版學術著作3部,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1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2項。並獲省部級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市廳級一、二等獎6項。
主持或參與的項目主要有: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計算實驗方法的企業環境行為分析與引導策略研究》(71171099), 主持, 在研.
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社會科學計算實驗基本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11&ZD169)子課題「計算實驗方法在社會組織及企業行為中的應用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 在研.
3. 國家自然科學重點項目《供應鏈管理: 協調優化及其計算實現》(70731002) , 子課題負責人, 在研.
4.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基地重點項目《江蘇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目標、內涵和實施重點研究》(10JD006), 主持, 在研.
5. 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基於計算實驗的社會-經濟-生態復合系統分析及管理政策研究: 以太湖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和管理為例), 排名第二, 在研.
6. 江蘇大學人文社科重點建設項目《中小企業發展系列研究》(JDR2006A01), 排名8/30, 在研.
7.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演化視角的長三角區域非均衡發展及協調對策研究》(07CJL028), 主持, 結項.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生命價值理論的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管制制度研究》(70773051 ), 排名第三, 結項.
9. 國家自然科學面上項目《基於博弈學習理論的企業組織治理演化研究》(70571034) , 排名第二, 結項.
10.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區域發展演化及其相關政策研究》(20060400918) , 主持, 完成.
11.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知識溢出的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研》(20090461080), 主持, 完成.
12. 江蘇省博士後科研資助計劃項目《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演化及其相關政策研究》(0601020C), 主持, 結項.
13. 江蘇省教育廳人文基金項目《基於科學發展觀的江蘇省區域發展演化及制度安排研究》(08SJD6300005), 主持, 結項.
14. 江蘇省教育廳人文基金項目《構建長三角地區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研究》(04SJD630015), 排名第二, 結項.
15. 江蘇大學校高級人才基金《基於博弈學習理論的企業激勵與約束機制設計演化研究》(06JDG025), 主持, 結項.

㈡ 如何綜合治理太湖

太湖魚米香,一直以來是太湖人的驕傲。近來太湖水污染甚為嚴重,藍藻頻發,居民用水受到嚴重影響。

個人角度:不能亂扔雜物,不可亂捕殺水生物,也不可隨意放生物種入湖,做到人人愛護環境,監督個人行為。

周邊廠家:嚴格控制廠商的排污,進行有效監控,這需要相關部門的協力配合。
社會輿論的呼籲,生物專家的科學整治,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僅僅出自於個人理解,若有失偏頗,請各自斟酌。

㈢ 長江存在的水污染如何保護

上中游多植樹造林,中下游減少污水,生活垃圾的 排放,還有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 十分重要!!

㈣ 太湖有哪些治理工程

太湖流域除了水體污染之外,還有洪澇災害的威脅。太湖流域有3萬平方千米為平原,占流域面積的六分之五,地勢十分平坦,因此一遇稍大的降雨,即發生泛濫,極易成災。在總體上講,太湖流域雖然水資源量較為豐富,但是流域農業發達,又是水稻高產區,農業用水量特別大。加上近年來鄉鎮工業發展較快,工業用水量也大大增加,這樣水資源量已出現供需矛盾,據初步計算,遇到乾旱年,需從長江引水100億~200億立方米。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經過長達27年的討論研究,於1985年7月出台了太湖流域綜合治理方案。這一方案同時考慮防洪、供水、航運和環境保護,按照「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全面發展、分期實施」的方針,安排各項措施。治理方案的主要措施包括十項骨幹工程。

十項骨幹工程可以概括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增設抽水」三大類,總計拓浚和新建河道達20條,總長454千米,土方2億多立方米,加固和新修湖堤、河堤共560千米。在長江沿岸和杭州灣增設抽水站7處。大部分既可排水又可引水。這些工程建成後,能起到豐富水源、改善水質、免除洪澇、控制調度等作用。

綜合治理方案在沿長江一線拓浚和新辟河道7條,並增設7座抽水站,這既可把流域洪水和地區澇水排入長江,又可引長江水補充流域水量之不足。據初步計算,最大引江能力達每秒1000立方米。引水沿線經過太湖西部缺水地區,既滿足了該地區工農業用水的需要,同時可以將大量的水引入太湖,經太湖調蓄後,供給杭嘉湖地區和黃浦江,解決這些地區的用水需要。從長江引水,並經太湖調蓄,將水送到各用水地區,是太湖流域長期供水計劃的主要措施,可以保證流域內今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要求,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基礎設施之一,它將大大改善這一地區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環境。

㈤ 自然災害論文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㈥ 太湖縣政法委綜治辦專職副主任是正科嗎

1、縣直機關,部、委、辦、局為正科級。
2、綜治辦為正科級單位,主任正科級,副主任副科級。
正常情況下,專職副主任應當是副科級,當然,特殊情況下,也有正科級高配的。

㈦ 請問 江蘇省太湖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太湖院)主要從事或者工作重心是哪方面的、

江蘇省太湖水利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於1983年,2004年改制設立江蘇省太湖水利規專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屬。公司持有水利工程設計(河道整治、灌溉排澇)甲級以及水利工程設計(城市防洪)、工程咨詢、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等國家乙級資質證書,2001年獲江蘇省發展計劃委員會、江蘇省工程咨詢協會頒發的「江蘇省AAA級信譽工程咨詢單位」(最高級)等級證書。公司主要業務范圍包括編制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開展工程設計、招標咨詢、建設監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編制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等。公司先後承擔或參與的國家、江蘇省、蘇南地區的重點項目: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骨幹工程――望虞河河道、太浦河河道和配套建築物、湖西引排、武澄錫引排、環太湖大堤加固、常州新閘防洪控制、常州鍾樓防洪控制工程及石樑河水庫泄洪閘加固、常州丹金閘樞紐、常州市金壇石橋樞紐工程、常州市城市防洪工程;蘇州市重點項目主要有蘇州市城市防洪配套閘站工程;正在進行的國家及江蘇省重點工程有走馬塘拓浚延伸工程、新溝河延伸拓浚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等工程的規劃設計。

㈧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副主任什麼級別

  1. 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副主任一般為副廳級。

  2. 具體依據為: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設立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的批復》(中央編辦復字〔2009〕65號),設立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簡稱省太湖辦),為省政府派出機構,正廳級建制,經省政府授權,統一履行全省范圍內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綜合監管職責

  3. 綜上所述:該辦公室副主任為副廳級。

    附參考資料: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來源:江蘇省; 出自: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報2009年14期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蘇政辦發〔2009〕89號 2009年7月3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已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現予印發。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設立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的批復》(中央編辦復字〔2009〕65號),設立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簡稱省太湖辦),為省政府派出機構,正廳級建制,經省政府授權,統一履行全省范圍內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綜合監管職責。
一、主要職責
(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方針政策及重大決策部署;對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調研,及時向省委、省政府提出決策建議;協調解決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大問題。
(二)參與擬訂太湖水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標准和政策;參與擬訂太湖水污染防治的中長期規劃,組織制訂太湖水污染防治的年度工作計劃。
(三)組織實施國務院《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主要入湖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草擬太湖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分解省各有關部門和太湖流域各省轄市人民政府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責任和任務,開展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根據省政府授權,對省各有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實施太湖水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擬定和組織實施太湖水環境治理考核獎懲制度;定期報告和通報全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
(五)協調省各有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防控太湖藍藻和「湖泛」大面積暴發的應急工作;協助省有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太湖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和查處工作。
(六)參與制訂省級太湖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分配計劃,參與審核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的安排,提出年度專項審計的建議;監督太湖水污染防治項目的落實,提出整改和調整意見。
(七)組織制訂太湖水污染防治與藍藻治理專家委員會年度工作計劃,協調其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的技術指導和決策咨詢作用;會同省有關部門,提出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點科研計劃。
(八)承辦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協助聯系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省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承擔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省防控太湖藍藻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二、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省太湖辦內設3個機構:

(一)綜合處
負責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和機關重要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協調和組織對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重大方針政策、重要工作部署以及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的宣傳報道,編報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簡報;聯系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各成員單位;負責機關機構編制和人事管理工作,承辦機關日常事務和後勤管理工作。
(二)規劃處
參與擬訂太湖水污染防治中長期規劃並監督實施,組織制訂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年度計劃,分解落實各成員單位年度目標任務和責任;參與制訂省級太湖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分配計劃,參與對申請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的審查論證,並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組織對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方針政策進行調研並提出建議;會同省有關部門擬定太湖水污染防治科研計劃,協調開展太湖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攻關;承擔太湖水污染防治與藍藻治理專家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三)督查應急處
對重點地區、重點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組織檢查太湖水污染防治項目的落實情況;定期對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的相關工作進行督查,考核各成員單位完成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務的情況;負責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省部際聯席會議和省領導同志批示件的查辦工作,協調指導重大水污染事故的調查和處理;根據應急預案要求,協調省各有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太湖藍藻和「湖泛」大面積暴發的應急工作;編發應急預警信息和應急工作簡報,承辦應急管理的日常事務工作。
機關黨總支。負責機關黨群工作。
三、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
省太湖辦機關行政編制為20名。
領導職數為:主任1名(兼任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副主任2名;正副處長7名,其中正處長3名,副處長4名(含機關黨總支專職副書記1名)。
四、其他事項
關於省太湖辦與省各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的職責關系。省太湖辦是組織實施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和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的第一責任主體,根據省政府授權,負責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任務分解落實和目標管理,對省各有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職責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省各有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和管轄范圍,做好職責范圍內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承擔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相應責任。省各有關職能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指導和服務,共同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執行實施方案的責任主體,要制訂本行政區域太湖水污染防治的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逐級分解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確保目標、項目、資金、責任「四落實」。按照「統一領導、分工負責、齊抓共管、團結治污」的領導和協調機制,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配合,協同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五、附則
本規定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解釋,其調整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按規定程序辦理。

㈨ 提出水利改革主要發展目標的依據是什麼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內社會進步,歷來是容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建設。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