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善治理論

善治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1-21 05:30:40

Ⅰ 善治對於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楊傑

法律應當對扶弱救困行為有保護性的規定,使「善」這一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發揚光大。
針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道德滑坡事件,中國適時提出了包括友善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期,重新認識和提升「善」這一傳統美德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對提高政府公信力,喚醒人們內心道德良知、建設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善,包括兩方面含義,其一是理論層面的,體現為濟貧扶弱的倫理道德要求或被人們所公認並共同遵守和實現的普遍價值;其二是實踐層面的,表現為以民為本、關注體恤民情等治國方式或與人為善的行為方式。要讓善治成為社會治理的新常態,需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作為:
創新善政體制。從根本上講,社會治理的目的在於實現人類幸福,讓人民生活得有尊嚴。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維持社會穩定,適應社會思潮多元化帶來的新情況新挑戰,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協調處理公民、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時,加強有利於善政實施的社會管理:一是在行政執法手段上多採用符合比例原則的行政行為,即行政權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據這一前提外,行政主體還必須選擇對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進行;二是在行政立法行為上創新民意表達機制,給予公民更多的利益表達權;三是在行政監督上要在現有基礎上創新內部行政監督方式,建立財產和「三公」消費等公示制度,完善行政問責制;四是在政績考核上要創新,符合科學發展觀,讓民意有更多的決策權;五是要創新監督方式,使人民對國家機關及國辦公益機構的行為有充分的監督權;六是要建立更人性化的矛盾調處機制,創新行政侵權的公民權利救濟方式等。
依法揚善。首先,法律不能對扶弱救困行為有過強的技術性「苛求」。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扶弱救困時必須要面對有關部門對科學攙扶跌倒老人等所提出的相關技術干預措施。從科學的角度上講,強調扶弱救困的技術性要求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尤其是對患有腦血栓、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老年人,在跌倒的緊急情況下,科學的處置方式是在專業醫務人員的指導下才能施助,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但這些專業的技術要求不可能要求每個助人者都具備,更何況對專業技術人員而言也不一定都能做到「門清」。所以,對扶弱救困行為有過多的技術性「苛求」,可能會使施救人的愛心受到「抑制」。其次,法律應當對扶弱救困行為有保護性的規定。救助處於跌倒、落水、被撞倒等困境的人,誰也不能保證在救助過程中無意外發生,一旦發生意外,救助人就可能有承擔責任的風險。因此,為鼓勵救助行為,法律對此應當有保護性規定:只要沒引起大的不可原諒的不當後果,就不應當讓救助人承擔法律責任,即使後果稍微過大,也應當在法律上盡量免責,除非引起的不當後果比較嚴重。此外,一旦被救助人及其相關親屬對救助人有反誣行為的,法律應當有相應的制裁性措施。
規范好民間公益行為。較之於國辦公益事業出現的信任危機,民間公益項目確實贏得了信任並且得到了有效發展,並為國辦公益事業發展提供了樣板。然而,在法治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任何事物的發展如果缺失了制度的「關懷」,都難以長久。正如民間公益項目「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所希望的:只有政府的給力,才會助推民間公益項目的發展。為此,政府需要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作為。首先,建章立制。政府要制定相關規章制度,規范民間公益事業的捐贈行為,保障民間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只有在規章制度的規范下,民間公益事業才能做到依法管捐和行捐,程序透明。所謂依法管捐,就是對於來自社會各方的捐贈,要依法進行管理,嚴禁挪作他用或有其他不當處理行為;所謂依法行捐,就是在對受捐對象進行捐贈時,要嚴格審查受捐對象的身份、所處困難等個人情況,避免亂捐。對捐贈的過程,要有法定的透明機制,讓捐款人、受捐人和公眾對捐贈過程一目瞭然。其次,設立行業協會。對民間公益事業的發展,國家可以通過建立行業協會,發揮中間力量的作用去管理和規范民間公益事業。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一方面有利於節省社會成本,打造有限政府,提升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於發揮行業協會的專業化作用,避免政府過多介入影響民間公益事業的正常發展。最後,適度監管。政府對民間公益事業的發展,除做好制度建設和行業協會的設置外,還要強化對民間公益事業和行業協會遵守法律法規情況的監督管理。對民間公益事業發展涉及的侵權事件或引發的社會矛盾,政府有關部門要及時監控和化解;對民間公益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政府要給予相應獎勵;對民間公益事業和行業協會有關人員出現的違法犯罪行為,政府有關部門要予以嚴厲打擊等。
懲惡揚善。對那些確有困難需要社會幫助的人,黨政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要進行廣泛宣傳,讓有能力的人對其進行對口支援或幫助,但對那些好吃懶作、利用人們的同情心騙取錢財的人,有關部門要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另外,對那些社會愛心人士,政府有關部門要大張旗鼓地宣傳表彰,使其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使傳統善的美德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真正發揚光大。
(作者系濟南市委黨校政法教部教師)

Ⅱ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善治文化理論研討會

政法工商文化教育界專家學者縱論「善治文化」
為研究和探討善治文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6月28日上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廣東省企業聯合會、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主辦,廣州吉中企業集團協辦的「善治文化理論研討會暨《走向善治的中國》首發式」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東莞校區成功舉辦。來自政府、企業、高校、醫院等行業學界,政法工商文化教育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資深媒體人士等80餘名與會嘉賓,圍繞「善治文化」在國家、社會、企業治理中的應用研究問題,以及對其理性反思、價值取向、內涵理解、精神傳承、案例分享等方面展開了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對善治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的現實問題和發展前景做了深入的探討。北京出席會議的領導、嘉賓有: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凌孜,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沈建國,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中央黨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田國良,北京軍區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孔春,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中央黨校出版社第三編輯室主任王君,中央黨校哲學部劉余莉教授,中央黨校政法部行政法學教研室主任王勇教授等。廣東出席會議的領導、嘉賓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龔谷成,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陳開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朱澤君,省教育廳巡視員趙康,省發改委副巡視員許沛波,中共東莞市委副書記姚康,省企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全軍,中共東莞市麻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橋法,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董事長劉榮海、院長王庭槐教授、黨委書記劉美南研究員、副書記副院長藍永金、副院長許淑銳、院長助理劉婉莉,省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張峰及省部分企業家代表。此次會議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深遠的現實意義。《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經濟網、中青網、理論網、廣東電視台等數十家媒體參會報道。中山大學新華學院300餘名師生有幸參加學習交流。

Ⅲ 如何提高現代治理能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於中國的政治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來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內涵本質
強調「國家治理」而非「國家統治」,強調「社會治理」而非「社會管理」,不是簡單的詞語變化,而是思想觀念的變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們黨對社會政治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創新,也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向執政黨的重要理論標志。從實踐上說,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勢必要求對國家的行政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預算制度、監督制度等進行突破性的改革。
從理論上說,治理的概念不同於統治的概念,從統治走向治理,是人類政治發展的普遍趨勢。「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統治」是21世紀世界主要國家政治變革的重要特徵。從政治學理論看,統治與治理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區別。其一,權力主體不同,統治的主體是單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國家公共權力;治理的主體則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還包括企業組織、社會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等。其二,權力的性質不同,統治是強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強制的,但更多是協商的。其三,權力的來源不同,統治的來源就是強制性的國家法律;治理的來源除了法律外,還包括各種非國家強制的契約。其四,權力運行的向度不同,統治的權力運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權力運行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其五,兩者作用所及的范圍不同,統治所及的范圍以政府權力所及領域為邊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圍則以公共領域為邊界,後者比前者要寬廣得多。
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種偏重於工具性的政治行為。無論在哪一種社會政治體制下,無論哪個階級行使統治,誰上台執政,都希望有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務,更多的公民支持。換言之,都希望自己執政的國家有良好的治理。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治理體制也是政治體制的重要內容。但是,歸根到底,治理是實現一定社會政治目標的手段,相對於國家的統治體制而言,治理體制更多體現工具理性。
國家治理體系就是規范社會權力運行和維護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規范行政行為、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三個最重要的次級體系。更進一步說,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制度體系,分別包括國家的行政體制、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有效的國家治理涉及三個基本問題:誰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樣。這三個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體、治理機制和治理效果。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有機、協調、動態和整體的制度運行系統。
國家治理的理想狀態,就是善治。善治不同於傳統的政治理想「善政」或「仁政」,善政是對政府治理的要求,即要求一個好的政府。善治則是對整個社會的要求,不僅要有好的政府治理,還要有好的社會治理。簡單地說,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過程,其本質特徵就是國家與社會處於最佳狀態,是政府與公民對社會政治事務的協同治理。作為政府與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善治需要政府與公民的共同努力,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的進步,公民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將變得日益重要。然而,在所有權力主體中,任何其他權力主體均不足以與政府相提並論。政府對人類實現善治仍然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善政是通向善治的關鍵;欲達到善治,首先必須實現善政。
要實現善治的理想目標,就必須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現代治理體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表徵。衡量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是否現代化,至少有以下五個標准。首先是公共權力運行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企業治理和社會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規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須保障主權在民或人民當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其三是法治,即憲法和法律成為公共治理的最高權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其四是效率,即國家治理體系應當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益;其五是協調,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有機的制度系統,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級,從政府治理到社會治理,各種制度安排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協調,密不可分。其中,民主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是區別於傳統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所在。所以,政治學家通常也將現代國家治理稱為民主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其實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制度體系和制度執行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與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過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有了良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反之,只有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不過,影響國家治理能力除了制度因素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即治理主體的素質,既包括官員的素質,也包括普通公民的素質。僅以官員的素質來看,縱使有最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如果官員素質低劣,國家的治理能力必定不強,社會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善治。提高官員的素質,要對官員進行教育和培訓,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民主的選拔機制,將優秀的公民遴選出來,授予他們權力,並且以制度對官員的權力進行制約。
必然要求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它是對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的理論總結,另一方面也是對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的主動回應。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的奇跡。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不僅對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了深刻變革,也對政治體制進行了重大變革。我國的改革開放過程,是一個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整體性社會變遷過程。但是,中國的政治改革不是許多西方學者理解的那種政治體制改革,這種改革不涉及基本政治框架的變動。如果按照多黨競爭、全民普選、三權分立的標准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政治確實沒有什麼變化。然而,如果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那麼就會發現中國的政治生活在過去35年中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例如,在依法治國、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政府問責、政治透明、行政效率、政府審批、地方分權和社會組織發展等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到巨大的變化。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成功,或者說,中國能夠在社會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保持經濟的長期發展,首先得益於中國治理改革的成功。
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中不同的利益群體已經形成,各種利益沖突日益明顯。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國家治理體制和能力方面,正面臨諸多新的嚴峻挑戰。僅以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為例,我們就可以發現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包括選舉、協商、決策、監督等基本民主治理制度還不健全,公共權力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制約,公民參與的渠道還不暢通,公共利益部門化現象相當嚴重,官員的腐敗和特權屢見不鮮,政府的公共服務還相當不足,動態穩定的機制尚未完全確立,政治透明程度相對較低,行政成本高而效率低下,社會組織發育不健全,社會自治的程度相當低,主要公共權力機關之間的關系還不夠協調,等等。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說明我們現存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相對落後,跟不上社會現代化的步伐,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需求。如果不採取突破性的改革舉措解決國家治理中存在的緊迫問題,那麼我們目前的局部性治理危機有可能轉變為全面的統治危機和執政危機。化解治理危機的根本途徑,就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必要舉措
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中全會《決定》就是總的指導思想、全面改革的路線圖和重大的戰略部署。我在這里特別想強調以下六點必要舉措。
第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沖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是一個民族保持其理論思維的先進性和激發其精神活力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只有解放思想,才可能沖破傳統和教條的束縛,提出新的觀點和見解。治理體制的改革屬於政治改革的范疇,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們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三中全會《決定》所說的「永無止境」不僅指時間的維度,也包括空間的維度。從時間上說,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從空間上說,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涉及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領域,特別是治理領域。判斷一種新的思想、觀念、制度和政策,首先應當看它是否有利於國家的富強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會的公平正義,看它是否有利於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只要有利於「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新觀念和新實踐,都值得重視和探索。反之,凡是束縛社會政治進步的體制機制都應當破除。
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正如《決定》指出的,我們既要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探索;又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宏觀指導。國家的治理體系是一個制度系統,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必須從總體上考慮和規劃各個領域的改革方案,從中央宏觀層面加強對治理體制改革的領導和指導。碎片化、短期行為、政出多門以及部門主義和地方主義,是我國現行治理體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點,它們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治理能力。鑒於這樣一種現實情況,頂層的制度設計和宏觀指導,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尤其重要。應當加強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戰略研究,按照《決定》的總體目標,分階段制定國家治理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任務表。一方面,要站在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門和地區利益,進行全局性的統籌規劃,掙脫既得利益的束縛。另一方面,既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能草率從事,應當廣泛討論,從長計議,避免短期行為。
第三,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貴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然而,許多好的治理改革因為沒有上升為國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僅在小范圍內實施。應當系統地總結各級政府的治理改革經驗,及時將成熟的改革創新政策上升為法規制度,從制度上解決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的動力問題。從根本上說,國家治理體制改革創新的動力源自經濟發展、政治進步、人民需要和全球化沖擊,但其直接動力則是壓力、激勵和制度,其中制度是長久性的動力所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無論其效果多好,多麼受到群眾的擁護,如果最終不用制度的形式得以固定和推廣,那麼,這種創新最後都難以為繼,難免「人走政息」,成為短期行為。
第四,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學習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好經驗。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各國在這方面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我們應當借鑒、汲取。我們從來主張要學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當然包括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方面的許多進步和成就,其實也得益於向外國的先進經驗學習。例如,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聽證制度」、公共服務中的「一站式服務」、責任政府建設的「政府問責」制度、司法實踐中的「律師制度」、政務公開中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式治理」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我們應當具有當年鄧小平同志引入市場經濟那樣的胸懷和膽識,站在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高度,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社會活力為目標,認清世界發展潮流,立足中國國情,大膽借用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第五,堅決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最重要的還是體制機制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影響國家的治理水平和效益有兩個基本因素,即治理者的素質和治理的制度,這兩者都不可或缺。但比較而言,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質,可以制約治理者的濫權和失職。因此,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在於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即制度的破與立。一方面,要像三中全會《決定》所說的那樣,「以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現存的不少治理體制機制不盡合理,有些違背了政治學的公理,有些則嚴重損害了國家和公民的利益。例如,至今仍有一些機構只有權力而幾乎不承擔責任,政出多門、職責不清、職能錯位等現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根本的和基本的政治制度。然而,這兩者都遠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於許多重要的制度機制或者仍然缺失,或者極不完善。憲法規定的許多公民權益,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重要的原因也在於相關執行制度的缺失。
第六,破除官本位觀念,消除官本主義流毒。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是影響治理者素質的重要因素。官本主義是長期支配我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和政治體制,其實質是官員的權力本位,它與建立在公民權利本位之上的現代政治文明和現代國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馳的。改革開放35年後,我國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進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認,「有權就有一切」的官本主義流毒在現實中還大量存在,在一些領域和地方,官本位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觀念」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可謂切中要害。一方面,我們要對廣大公民特別是各級黨政官員進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破除權力崇拜,牢固樹立公民權利至上的觀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來遏制官本位現象,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將官員的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同時,用制度來構築保障公民權利的長城。
《決定》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換言之,要在二〇二〇年初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在七年內要完成這一任務,其艱巨性可想而知。實現這項艱巨的戰略任務,不僅需要堅定的決心、堅強的領導和果斷的措施,同樣也需要寬廣的胸懷、高度的智慧和正確的道路。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必須超越任何組織和群體的局部利益,而以中華民族和全體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著眼點;不僅要集中全黨的智慧,而且要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不僅要有政治精英的參與,也要有普通民眾的參與;不僅要依靠黨組織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更要嚴格遵循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和科學執政的基本方略。
總而言之,只有沿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反過來,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進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

Ⅳ 西方善治理論的淵源是哪

治理與善治俞可平是國內善治理論的先驅者,較早在國內引入和發展了西方學者提出的治理與善治理論。 俞可平認為治理是指在一個既定的范圍內運用權威維持秩序,滿足公眾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系中運用權力去引導、控制和規范公民的各種活動,以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過程,它包括政治權威的規范基礎、處理政治事務的方式和對公共資源的管理。它特別地關注在一個限定的領域內維持社會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權威的作用和對行政權力的運用。 「治理「(governance)與「統治「(government)從詞面上看似乎差別並不大,但其實際含義卻有很大的不同。治理與統治的最基本的,甚至可以說是本質性的區別就是,治理雖然需要權威,但這個權威並非一定是政府機關;而統治的權威則必定是政府。統治的主體一定是社會的公共機構,而治理的主體既可以是公共機構,也可以是私人機構,還可以是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政府與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的合作、強制與自願的合作。政府統治的權力運行方向總是自上而下的,它運用政府的政治權威,通過發號施令、制定政策和實施政策,對社會公共事務實行單一向度的管理。與此不同,治理則是一個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它主要通過合作、協商、夥伴關系、確立認同和共同的目標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治理的實質在於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路的權威。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治理可以彌補國家和市場在調控和協調過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可能是萬能的,它也內在地存在著許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國家而享有政治強制力,它也不可能代替市場而自發地對大多數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為了克服治理的局限性,就有必要實施「良好的治理」或「善治」。概括地說,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善治實際上是國家的權力向社會的回歸,善治的過程就是一個還政於民的過程。善治表示國家與社會或者說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良好合作,從全社會的范圍看,善治離不開政府,但更離不開公民。從某個小范圍的社群來看,可以沒有政府統治,但卻不能沒有公共管理。善治有賴於公民自願的合作和對權威的自覺認同,沒有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合作,至多隻有善政,而不會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礎與其說是在政府或國家,還不如說是在公民或民間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民間社會是善治的現實基礎,沒有一個健全和發達的民間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

Ⅳ 政治學原理期末復習指導綜合練習題答案 中的名詞解釋簡答論述題。

三、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計20分)1—48個
1、政治: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
2、行為主義:是指堅信社會科學應該建立在可觀察的人類行為基礎之上、並只能就可量化的數據展開研究的觀點。
3、政治權力:政治權力是一種政治能力,也是一種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種政治關系,即支配與服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4、政治權利:是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
5、利益:就是基於一定生產基礎上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體(國家)內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統稱,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總體意志和要求的表達,是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上升到全社會范圍內的利益意志的表現。
7、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執行政策和決定的能動的工具。
8、法治原則:法治也稱「法的統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國家組織原則。
9、君主制:是指以世襲和終身任職的君主(國王、皇帝、沙皇、大公、蘇丹)等為國家元首,並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實際或形式地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的國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國家最高權力形式上由君主與議會共同掌握,但實際上較大權力為君主所有,政府也對君主負責,議會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都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政體形式,它是當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政體。
12、議會共和制:指國家最高權力由議會執掌,通過選舉產生的總統一般是權力的象徵,而不掌握實際權力,是「虛位」國家元首。政府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聯盟組成,並對議會負責,一旦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須辭職或者請求總統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
13、總統共和制:在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總統與議會均由選舉產生,總統與議會分享實際權力。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直接領導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權。政府成員由總統提名並經議會通過後產生,對總統負責。議會掌握立法權,但不能選舉產生總統,也不能對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時,總統也無權解散議會。總統與議會之間存在權力制衡關系。
14、國家元首:是一個國家實際上或形式上的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是國家主權的實際掌握者或象徵,在國家機構體系中,實際上或形式上處於首腦地位。
15、兩院制:指一個國家內存在兩個並立的立法機關,共同行使立法權。
16、利益集團:又稱為壓力集團,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會政治主張的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張有組織地影響政府決策和行為的政治性團體。
17、政治社團組織:是指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價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組織地參與、影響政治事務和政府決策的社會組織或團體,可能包括各種形式的行業協會、商會、工會、俱樂部、興趣愛好者協會、利益集團等等。
18、市民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於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
19、政黨:是指人們為了通過選舉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
20、一黨制:是指國家政權完全由一個政黨單獨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不允許其他競爭性政黨存在的制度。
21、兩黨制:是指由兩個主要政黨占據統治地位並互相競取政府權力的政黨制度。
22、多黨制:是指兩個以上競爭性政黨並立角逐政府權力的政黨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會中人們依據基本的政治共識與法律制度展開政治實踐的一種狀態。
24、政治共識:它指的是人們對政治社會中公民的基本權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種普遍的認識與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們根據其政治正義觀念來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觀念是人們對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階級為政治主體旨在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統治的暴力行動,是政治權力迅速實現變更,以一種政治體系代替另一種政治體系的激烈的變革。
27、治理:是以維持政治秩序為目標,以公共事務為對象的綜合性的政治行動。
28、公開性:指每一個公民都有權獲得與自己的利益相關的政府政策的信息,這些政治信息必須能夠及時通過各種傳媒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夠有效地參與公共決策過程,並且對公共管理過程實施有效的監督。
29、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並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個人在競爭性的政策或候選人之間或在其他有爭議的政治問題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態度的一種政治行為方式。
31、選舉:是指國家或其他政治組織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由全部或部分成員抉擇一個或少數人充任該組織某種權威職務的一種政治過程。
32、多數代表制:又稱多數當選制,即在一個選區內得票最多的政黨獨占這個選區的全部議席,其他得票較少的政黨則沒有當選的機會。
33、監督:是國家有權機關以及社會公眾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政治權力主體及其行為進行督察、監控和制約的社會活動。
34、政治監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為保證公共權力主體在所擔負職權的正當范圍內行使公共權力,而對其進行監視、檢查、控制、糾偏的各種活動,包括憲法監督、立法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以及政黨監督。
35、社會監督:指的是社會團體組織(主要包括政治社團、輿論機構等)和公民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廣泛政治權利,以批評、建議、檢舉、申訴、控告等方式對各種政治權力主體進行的監督。
36、公民監督:主要是指公民通過批評、建議、檢舉、揭發、申訴、控告等基本方式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權力行使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進行監督。
37、政治文化:是一國國民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對於生活其中的政治體系和所承擔政治角色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它與政府、政治組織等制度性結構相對應,成為政治體系的主觀要素。
38、政治信仰:是人們對特定政治理論、信條、制度等深深的情感捲入。
39、意識形態:是一種具有行動取向的信念體系,一種指導和激發政治行為的綜合性的思想觀念。
40、政治革命:是指以階級為政治主體旨在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統治的暴力行動,是政治權力迅速實現變更,以一種政治體系代替另一種政治體系的激烈的變革。
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關系的調整與變化,也即統治階級中的政治領導集團根據社會利益矛盾狀況及其對統治權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政治體系的改進,調節政治關系,以鞏固和完善政治統治的過程。
42、政治穩定:是指一國政治體系的連續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國家政權體系的穩定、權力結構的穩定、政治過程的有序狀態。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據制度運作的過程。
44、憲政:是指通過憲法和法律,來實現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
45、有限政府:指在規模、職能、權力和行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確規定和社會有效制約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全體公民有權並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積極或消極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47、寡頭鐵律:即認為組織從來就是寡頭的組織,任何社會都由組織(政黨)來實施統治,而組織又是由少數領袖(寡頭)來實施統治。即使民主政黨也是如此。
48、民主化:是指社會政治體系擺脫傳統特性,以民主核心價值為基礎,建立和推行現代民主憲政的過程。
49.政治共識:它指的是人們對政治社會中公民的基本權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種普遍的認識與看法。
50.利益集團:又稱為壓力集團,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會政治主張的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張有組織地影響政府決策和行為的政治性團體。

Ⅵ 古代勤學名言警句和典故

1.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3.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4.懸梁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6.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7.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8.三餘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9.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10.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Ⅶ 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__讀後感

[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__讀後感]

2010年7月14日早晨領導給每個人發了一張復印的<<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叫我們好好學習,說不少人就是這樣的,好好想想.

我細致的全部讀完了,感覺寫的好啊!可是這個文章不適合對待我基層工作學習的同事,外行人不知道銀行基層工作崗位設置,內行人還不清楚嗎?

凡是銀行在基層工作的人員就沒有閑人,因為銀行基層崗位設置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沒有崗位沒有坑就進不來人也就沒有蘿卜之說.

如果非要說有閑人也就只有領導層有閑人了,基層銀行的崗位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流程操作,就算基層領導不來,照樣順利運營,也不存在誰懶惰、推託、一知半解,倚老賣老的人,因為特殊的行業規則要求崗位上或者蘿卜坑裡的每個人不管老少都要熟練自己工作,不然我們的整個流程就要停止運營,這就是基層銀行崗位設置的特點,要不總行要求推直管扁平管理辦法節約不必要的管理費用,就是說現在科技手段和這樣的特殊流程可以實現總行直接管理各省的主要營業網點,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__讀後感。您見過或者聽說過因為天不養閑人銀行無法正常營業關門的嗎?

把話題在轉回來如果非要用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區分基層銀行我的同事的話,我認為也只有區分那些崗位重要,那些崗位輕鬆些,那些崗位繁重重復機械的業務多點,那些崗位直接產生效益,那些崗位沒有效益只有付出,那些崗位需要跑客戶營銷,那些崗位沒有時間跑營銷,那些崗位做出的貢獻大,那些崗位間接做出貢獻,那些崗位需要漫長回報才有貢獻,那些崗位勞動強度重,那些崗位勞動強度相應輕些。

這樣一個團隊是相互依存緊密配合的團隊,誰也離不開誰的團隊,就如好比我們是即將發射的衛星,您說火箭重要還是衛星重要,其實昨天我單位打掃衛生的大姐告訴我們最終答案,連裡面的小螺絲丁都很重要,那麼經過我的描述相信大家都清楚了吧,基層銀行沒有<<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的人.

當然領導目的我知道他是指業績上不去著急,希望大家動起來,業績的發展是逐步漸進,不可能一口吃個大胖子,您見過一個人一天長大的嗎?有啊!醫院證明是病需要醫治,讀後感《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__讀後感》。改革發展30年才有現在的中國樣子,您說在快點不好嗎?好啊!可以啊!那麼中國的大躍進就是快的典型列子啊!記得一個山東行發展特快可是出重大案件將幾年成績全部吐出還不夠填平的。人類活動時間是有規律的,工作中有固定崗位人如何營銷,人是有特點的有些人天生的就不適合營銷他做出其他貢獻也不錯啊……。

我的同事只有因為分工不同產生的貢獻大小不一樣.沒有天不養閑人之說,我更加反感<<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最後一句話: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你就將會努力地去找工作!......什麼意思!難道就是要更多的人失業您高興嗎?您問問誰是天生懶惰,誰願意失業,有些人不是不努力是能力不行你說怎麼辦,大度點吧我的領導,站在失業人的角度多想想他們不努力嗎?他們想失業嗎?…

記得我曾經回到闊別8年的營業部,遇到過一個年輕氣盛沒有吃過苦嘴皮子不錯姓董的領導說過這樣類似的話:三條腿蛤蟆找不到,兩條腿的人到處都是,你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你就將會努力地去找工作!

怎麼可以把一個人同蛤蟆比喻到一起,這樣跨跨奇談不知甘苦的人、坐著說大話的人才需要下崗才是閑人。

還有資本主義研究市場經濟運行了300多年了,怎麼就沒有研究出這么多花樣的名詞出來教育人啊?感情到了中國實行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了,就必須用這樣傷害人的最起碼尊嚴的言語才能建設發展我們的繁榮富強的國家嗎?

別在造詞了踏實做點該做的事,做個1000年後還被贊美的人吧。

史料記載,公元1087年贛州,一個叫劉彝的官員在此任知州,規劃並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同時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由於劉彝1000多年修理的排水系統到現在發揮作用,贛州人沒有忘記那位數百年前的城市管理者。他的銅像如今坐落在贛州城北的宋城公園,左邊的石碑上刻著光緒年間勘測繪制的「福壽二溝圖」。

劉彝因為「善治水」,被召還京師任「都水丞」,這一職位相當於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長。他還曾給後人留下一句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人據此評價,劉彝屬於那種「不是光練嘴或紙上談兵的實干派官員」。
〔求實理論網里的天不養閑人__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Ⅷ 中醫基本理論「肝臟」的功能

人是一個小宇宙 在這個宇宙里,萬事萬物都是有陰陽化生的 ,在這個宇宙中 地面的陰氣朝上 ,天上的陽氣向下 陰陽交感就開始產生變化,形成我們現今看到的健康的人體或者萬事萬物,在這個人體中,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就靠這種活動來維持正常的生理代謝
這種活動可以理解成人體活動的能量 ,沒有它就無法讓臟腑正常工作,現在就理解它為 氣
還有從另一角度思考 把整個人看作是一種物質,而維持這種物質運動的能量就是氣 這種氣無處不在 ,每一個臟腑都有 ,肝臟的功能就是能用自己的氣來推動其它臟腑的氣 ,使其它臟腑按照正常的機理去走,這就是肝臟調理人體內臟腑之氣的機理,故說 成 氣機
這種氣在人體內是 有四種方向的 升 降 出 入
老子說 萬物負陰而抱陽的 所以我們同樣也可以理解為 每一個臟腑都是 體陰而用陽的 這里就講到 體 和 陽 的問題 ,對大自然來說 ,陰是體 陽是用 。對人體臟腑來說 ,臟腑是體 而臟腑的氣就是用 。用物質和能量來解釋 物質是體 能量是用 。所以說臟腑的氣,運動的方向,就是能量的運動方向,能量不會無中生有,所以 既然有升的就一定代表有降的東西出現,同理,出和入是一樣的 。
再看看 各臟腑的氣機是怎樣的 ,肝臟是主疏泄的,它能調理各臟腑的氣,是各臟腑按照各自的方向走動,肺有宣發和肅降的,代表氣的出和降的機理,脾和胃中脾主升清和胃主降,代表氣的升和降的機理,心腎相交,代表氣的降和升,肺主氣司呼吸,代表氣的 出和入 。
肝為什麼具有疏泄的功能呢,即為什麼能有調理氣機的功能呢,我想這與肝 屬 木 有關,木具有條達生發的生理現象,故能應春之氣,有了總的氣統領,才能調理其餘三季的氣,這和肝調理全身氣機是一樣的道理
希望這些能對你有用
疏泄一詞始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發生之紀,是謂啟陳,土疏泄,蒼氣達。」這里的「土疏泄」指木氣條達,土得木製化而疏通。朱丹溪首倡肝司疏泄,《格致余論·陽有餘陰不足論》有雲:「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明·薛立齋《內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多引述其為肝主疏泄的功能。古代醫家以自然界樹木生發特性來類比肝的疏泄作用,肝象春天的樹木,條達疏暢,充滿生機。疏,即疏通;泄,即發越。疏泄,即疏通暢達宣洩之意。所謂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臟主升、主動、主散的生理特點為,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一重要環節。茲從以下方面略談肝主疏泄對人體的整體調節功能。

1 肝主疏泄與氣、血、水

1.1 對氣機影響 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動、散。其疏可使氣的運行通而不滯;其泄,可使氣散而不郁,這對於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調暢氣機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礎。如果肝失疏泄,則氣的 作者單位:1100029北京中醫葯大學02級博士研究生 2100700北京中醫葯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 升發不足,氣機的疏通和發散不力,因而氣行郁滯,氣機不暢,出現胸脅、少腹等脹痛不適,常稱作「肝氣郁結」。此臨證中頗為常見,治當疏肝解郁,可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1.2 對血液運行的影響 氣為血之帥,氣能行血、攝血、生血。肝之疏泄如常,氣機調暢,肝血得藏,故能樞調全身血液。《血證論》曰:「肝主藏血,血生於心。下行胞中是為血海。凡周身之血,總視血海為治亂,血海不擾,則周身之血,無不隨之而安。肝經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若肝失疏泄,則影響血液運行。疏泄太過,肝氣沖亂,則「血橫決,吐衄,錯經,血病諸症作焉」;疏泄不及,肝氣郁結,血行滯澀,則可形成血瘀,而出現胸脅刺痛,或為症積。唐容川主張:「里者,和其肝氣。」並用小柴胡加當歸、赤芍、丹皮、桃仁等,治療瘀血在經絡臟腑間,周身上下疼痛。由此足以說明肝主疏泄對人體血液的重要樞調作用。故對於血病的辨治,尤當重視調暢肝氣。

1.3 對水、津代謝的影響 氣可行水攝津,水液運行有賴氣之推動,隨氣機升降輸布,凡水津所過,氣無不至。肝主疏泄是三焦氣機之樞,能疏泄三焦水道,故對人體水液代謝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三焦水道不利,可致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或聚而為痰,痰氣交阻於咽喉,而成「梅核氣」;或停蓄於局部,而為痰飲、臌脹、癃閉;或泛溢於肌膚,而為水腫。《血證論》雲:「氣與水本屬一家,治氣即治水。……故小柴胡湯通達津液,而即能下調水道也。」所以,凡三焦水液之病,當注重疏達肝氣,後世治水而常加行氣之品,其義全在於此。姜師臨證中常用疏利三焦、化氣行水之法治水氣病,每以柴胡劑為先導,從肝主疏泄入手,亦為明證。

2 肝主疏泄與情志

情志活動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調暢情志。情志以血(精)為本(物質基礎),以氣為用(功能基礎),情志異常對機體的影響,也主要表現干擾正常的氣血運行。肝主疏泄功能之所以能影響人的情志活動,實際上是由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血液運行的生理功能所派生出來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心情亦開朗。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在情志上則表現為鬱郁寡歡,情志壓抑,稱為「因病致郁」;反之,情志活動的異常,導致氣機失調,也常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在人的情志活動中,對肝主疏泄影響最大的是怒,所謂怒傷肝,怒可分為暴怒可郁怒兩種情況。暴怒,《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故暴怒可使肝氣上逆,甚至於肝風內動,而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發生在,此稱之為「因怒致病」。郁怒是敢怒而不敢言,情志不得發泄,可致氣郁,氣滯,使肝失疏泄,除出現肝氣郁結的表現外,進而可發展為肝鬱犯胃稱之為「因郁致病」。楊上善雲:「肝臟……主守神所出入,通塞悲樂。」強調了肝氣對情志、神志的調節作用。治療上亦從疏達肝氣入手,《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木郁達之」。如《傷寒論》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胸滿、煩驚、譫語之證。

3 肝主疏泄與諸臟腑

3.1 對肺主宣降的影響 肺居上焦而主氣,所主之氣籍肝之疏調而得以正常宣降。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則肺氣必為不利,喘息、胸滿等症在所不免。如《醫學入門》所雲:「驚憂氣郁、惕惕悶悶。引息鼻張氣喘,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者」即是。《素問·經脈別論》曰:「有所墜恐,喘出於肝。」《素問·咳論》曰:「肝咳之狀,咳而胸脅下痛」。均揭示了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而致喘咳之機制。臨床亦多見肝鬱內傷基礎之外感,每於情緒欠佳則感邪而作,治療上當以疏肝達郁,宣利肺氣,發散外邪為法。

3.2 對心主血藏神的影響 心位上焦,主血而藏神。然血的正常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而氣機調達、 血液運行均有賴於肝主疏泄的功能。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則宗氣不暢,心血為之瘀阻,常致胸痹、心痛等;若大怒傷肝,肝氣悖逆,上乘及心,則為驚悸、怔忡、厥心痛、甚至昏迷等證。《難經·十八難》雲:「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靈樞·雜病》曰:「心痛引小腹滿……刺足厥陰。」而臨床可知,情志因素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致病和誘發因素。趙氏 〔1〕 從肝主疏入手以疏肝理氣、化瘀止痛為法,辨治變異型心絞痛,取得滿意療效,是為佐證。

3.3 對脾胃運化的影響 脾胃處中焦,主運化水谷精微,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即脾胃的氣機升降來概括的。肝主疏泄有助於脾升胃降的協調,只有肝氣和順,氣樞常運,脾升胃降方得調和不病,共成「中焦如漚」之功。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土得木達」。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則直接影響脾胃之運化。脾氣不升則飧泄、便溏,脾氣不痛則腹脹、腹痛,稱之肝脾不和;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噯氣、呃逆、反酸、惡心、嘔吐,胃氣不通則胃脘脹痛,稱之肝胃不和。則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左金丸可予之。正如《血證論》所雲:「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達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不免。」

3.4 對腎與膀胱氣化功能的影響 腎居下焦,主水。水雖賴於腎陽的蒸化,但與肝氣之樞達亦不無關系。若肝氣不暢,勢必影響腎與膀胱的氣化,氣化不利則為癃、為閉、為淋,或為水液泛濫之病等。《素問·大奇論》曰:「肝壅……不得小便。」《難經·十六難》曰:「假令得肝脈……閉淋,溲便難」。均為肝失疏泄,致腎與膀胱氣化失常之證機。姜師臨證亦有水腫(狼瘡腎)、淋證(泌尿系感染)驗案〔2〕 ,以柴胡劑治之,疏化而利,效若桴鼓,是為肝主疏泄對腎與膀胱及水液代謝影響的有力佐證。

3.5 對膽的影響 肝膽相連,膽內貯膽汁,膽汁來源於肝,為肝之餘氣所化,而膽汁泄注於小腸有賴於氣機的調暢。故膽之活動,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取決於肝主疏泄的功能。肝疏泄如常,則膽汁排泄通暢,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膽汁量少而稠,排泄不暢,則脅正脹痛,口苦,納食不化,厭油膩,甚至黃疸。所以臨證中,膽系疾病當以疏利肝膽為法,且須保情緒舒暢。4 肝主疏泄與男精、女經 陰器為肝經所過,男子的排精,女子月經與肝主疏泄亦有密切關系。男精的正常排泄,是肝腎二臟合作的結果,肝疏泄如常則精液排出通暢有度,肝失疏泄,則精出過度或不暢。臨床所見陽萎、不射精、慢性前列腺炎俱與肝失疏泄有關,以陽萎為例,器質性病變者不足10%,多為心因性,而予疏達肝氣,調暢情志,每有斬獲。氣血調和是女子經血的排泄能否通暢有度的重要條件,肝氣調達,血脈流通,沖脈之氣旺盛,血海充盈,則經期正常,經行通暢。若肝疏泄無權,氣亂血亂,沖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故行經先後不定期,經量或多或少,甚則崩漏。氣郁則血行瘀滯,沖任失暢,故經色暗紅、經行不暢;若血行不暢,不通則痛,則見痛經,甚則胞脈阻塞,可發為閉經。肝氣郁結,氣滯於肝經,而肝之經脈布於胸脅過小腹,加之經前或經期沖脈氣盛,兩因相合,則影響沖任氣血流暢,致使肝之經脈塞滯,可見經前、經期乳房脹痛。王氏 〔3〕 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婦科經病多於肝失疏有關,而以疏肝解郁法治之,往往收效。5 肝主疏泄與現代研究 有學者研究發現肝主疏泄與大腦皮層的興奮及抑制以及植物神經(特別是交感神經)功能狀態關系密切 〔4,5〕 。而肝氣郁結與中樞神經對精神情緒調節功能的異常密切相關 〔6,7〕 。鍾氏等 〔8〕 發現甲亢患者有部分肝功能異常,根鋸中醫理論,這種異常又可能主要是肝主疏泄異常所致,提示肝主疏泄功能與甲亢的發病機理似有一定的關系。嚴氏等 〔9〕 發現肝鬱患者及肝鬱型大鼠免疫機能下降,從而認為中醫肝主疏泄的理論有其現代免疫學基礎。中醫肝的主體功能應當包括現代醫學的免疫系統的功能。凌氏 〔10〕 認為「肝」在腦與消化功能間起到橋梁作用,肝主疏泄與腦腸肽具有相關性,所以肝失疏泄所致的肝氣郁結除有精神情志異常外,常出現納呆、噯氣、腹脹、脘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有學者經研究認為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機體心理應激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醫的肝是機體調節心理應激反應的核心 〔11,12〕 。

綜上,可見肝主疏泄功能具有一定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neuroendocrine_immunomolation,NIM)網路的功能機制。在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之間,存在多種神經遞質、神經肽、激素及免疫因子所 介導的相互作用與調節,在整體水平上構成NIM網 絡,NIM網路是維持機體內環境及生理功能平衡和穩定的根本基礎。

肝主疏泄的內涵實質在於保持全身氣機的流暢,調節人體精、氣、神、血、水的正常運轉,肝的疏泄功能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基本形式的概括。趙羽皇說:「蓋肝性急善怒……故發於上則頭眩耳鳴,而為目赤;發於中則胸滿脅痛,而或作吞酸;發於下則小腹痛疝,而或溲溺不利;發於外則寒熱住來,似瘧非瘧,凡此諸症,何莫非肝鬱之象乎。」《讀醫隨筆》曰:「醫者善於調肝,乃善治百病,《內經》曰升降出入,又曰疏其氣而使之調。故東垣之講脾胃,河間之講玄府,丹溪之講開郁,天士之講通絡,未有逾舒肝之義者也。」可知肝失疏泄致百病,而善於調肝,使肝之疏泄如常,亦能治百病。明了肝主疏泄功能對機體整體調節作用,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下面有個資料,你可以看看,介紹的是 肝主疏泄的看法和理解

Ⅸ 如何解釋弱肉強食和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的理論,不沖突嗎

「弱肉強食」和「柔勝鋼」都是自然法則,就像有陽光就有陰暗面一樣。「柔弱勝剛強」是水的性質,之所以不被輕易打敗是由於它有彈性、有伸縮性。堅脆的東西由於沒有彈性而容易被打斷或被打碎。《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後一句「夫唯不爭,故無尤」就是「弱肉強食」的另一面意思,也就是說,你如果沒有足夠的強,越是爭越有「被食」的可能。越王勾踐之所以打敗吳王夫差就是「弱肉被強食」後「柔弱勝剛強」的典型。你說矛盾嗎?「滴水穿石」是不是說一滴水就能穿石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不是說一滴水或一桶水就能載舟而覆舟呢?它們有矛盾嗎?辯證的看問題吧,世上沒有絕對真理,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內容是什麼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理論思想體系,涉及政治哲學、法哲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關范疇和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政黨觀、民主觀、法律觀、法治觀、人權觀、平等觀、正義觀和權力觀,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等。(2)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社會主義法治價值、社會主義憲制和法治原則、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法治學說等。(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等。(4)公民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態度、法治心理、法治偏好、法治情感、法治認知、法治立場、法治信仰等。(5)關於法和法治的一般原理、價值、功能、原則、學說、方法和知識等的理論。
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制度規范理論體系,涉及法治的基本制度、法律規范、法律體系、法治體系、法治程序、法治結構等范疇和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關於國家憲法和憲制的理論,如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等)的理論,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基本社會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的理論,社會主義民主選舉制度、人權保障制度、立法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的理論。(2)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如憲法實施監督體系、法律法規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黨內法規體系等的理論。(3)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和行政執法制度的理論,司法權、司法體制、司法程序、法律監督體制、公正司法制度、依法執政體制等的理論。(4)關於法治的一般制度、體系、程序、規則、規范和架構等的基本原理。
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實踐運行操作理論,涉及法治原理的應用、法治行為、法治實踐和法律制度運行等范疇和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設各個環節的理論。(2)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依法治軍、依法辦事等法治實施各個方面的理論。(3)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經濟、法治政治、法治文化等法治發展各個領域的理論。(4)執政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等依規治黨和依法執政的理論。(5)關於法治運行實施的一般規律、特點、機制、行為、方式等的基本理論。
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相關關系理論,涉及法治存在發展的外部關系,涉及法治與若干因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共同存在等現象及其內容,主要包括七個方面的關系:(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系。(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諧社會、先進文化和生態文明的關系。(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道德、紀律、政策、黨內法規、習俗、鄉規民約、社會自治規范等其他社會規范的關系。(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公正、安全、秩序、尊嚴、和諧、權威、平安、幸福等的關系。(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促進發展、維護穩定、構建秩序、化解矛盾、解決糾紛等的關系。(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政黨、宗教、以德治國、依規治黨、國家治理現代化、良法善治等的關系。(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人類法治文明、西方法學理論、中華法系文明、國際法治理論、全球化法治進程等的關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