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生態治理領域

生態治理領域

發布時間: 2020-12-02 05:45:24

㈠ 實木顆粒板和生態板哪個更好

來嵐庭家居裝修的業主經常會問,做定製櫃該怎麼選擇櫃體和櫃門的板材? 顆粒板是不是真的就要比生態板和多層板差? 其實無論是顆粒板、生態板還是多層板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顆粒板也並非一無是處,比如你要做一門到頂,那顆粒板絕對是最合適的,如果你是做陽台洗衣櫃或者櫥櫃,那當然生態板和多層板更合適,所以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接下來我就針對這三種板材跟大家分別具體說說。 先說顆粒板,三者成本最低,一張生態板大概可以買三張顆粒板,所以大小品牌的商家都在推,但這並不代表顆粒板就不好,他的抗變形、抗開裂性能好,而且色系多,款式漂亮,非常適合用來做櫃門,特別是要做一門到頂的,拉直器都可以省了的。不過顆粒板防水性能最差,做陽台洗衣櫃、櫥櫃就不要選顆粒板了。另外,顆粒板分國產顆粒板和進口顆粒,國產比較好的有吉林森工露水河和大亞,次一點的就是湖北綠洲木業;進口的就是常說的奧地利愛格板,還有德國的克諾斯邦,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我還是建議考慮進口的。 再說生態板,它的芯材主要採用的是馬六甲和杉木,馬六甲是一種能快速生長、價格便宜的木材,質量不算太差,但是因為這種木材很脆,握釘力又差,所以沒多久就被市場淘汰了,現在市面上的生態板基本都是杉木芯材,用來做櫃體是沒話說的,幾乎沒什麼味道,但是生態板容易變形,做櫃門的話尺寸稍微大點的,必須安裝拉直器,如果做一門到頂的話,千萬不要用生態板。 最後來說多層板,它的防水性能是三者裡面最好的,是做櫥櫃、陽台櫃的首選,用來做榻榻米也不錯,抗壓能力強,不容易變形和開裂。另外多層板也被稱為膠合板,含膠量大,而有膠就一定會有污染,所以提醒大家選擇多層板時重點要做好封邊處理。不過總體來說,多層板還是這三種板材裡面性價比最高的。目前市面上做多層板的基本也都做生態板,品牌比較多,好點的有兔寶寶、莫干山、索菲亞、千年舟、雪寶等,稍微次點的品牌就是鷹冠、福漢等。 另外提醒大家一點,選擇板材的時候,多把關注點放在封邊工藝和安裝師傅上,封邊工藝決定了板材質量的好壞,安裝師傅決定了這個櫃子裝修出來是丑還是漂亮。

㈡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必須 [ ]

A、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版以後,在總結新中國權成立以來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黨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進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時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論斷,准確地把握了我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比較自覺地把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問題提到日程上來,原因是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入經濟建設後實行改革開放的實踐,提出了認識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的迫切需要。

(2)生態治理領域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這條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中共十七大,對基本路線做了補充:由原來的「富強、民主、文明」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㈢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一、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對於近年來黃河流域水沙量減少的原因,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主要是流域降水量偏少,特別是中游多沙地區大雨、暴雨頻次偏少及量級偏小造成的,而水利水保作用居於次要地位;另一種認為是水利水保措施發揮了主要作用。

筆者認為,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況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減少。據有關資料統計,黃河河口—龍門區間20世紀80年代後期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數減少了26.2%,暴雨次數減少了53.2%,而近十餘年來大雨、暴雨次數減少得更多。黃河中游大部分屬超滲產流地區,由於大雨、暴雨的減少,進入黃河的水量亦隨之減少,同樣是100毫米降雨量分為5天降下與1天降下其入黃水量將有很大差別,在這里降雨強度應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減少,意味著洪峰流量的減少,其對黃土的沖蝕能力減少,沙量亦隨之減少。

1997~2007年潼關平均來沙量僅為4.16億噸,最大輸沙量為1998年的6.61億噸,最小輸沙量為2006年的2.47億噸;平均最大洪峰流量僅3440立方米每秒,最大為1998年的6500立方米每秒,最小為2004年的2140立方米每秒。而1996年來沙量達11.4億噸,洪峰流量為7400立方米每秒,該年主要為黃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區普降暴雨,形成黃甫川黃甫站洪峰流量達5900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溫家川站洪峰流量達9800立方米每秒,並形成幹流龍門站洪峰流量達10600立方米每秒。而在1994年來沙量即達12.4億噸,洪峰流量為7360立方米每秒。該年8月份河口—三門峽區間連降三次暴雨,雨區主要分布在無定河、延河、北洛河,龍門最大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每秒。以上兩年與前述之11年枯水段僅相隔幾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會有很大改變,據此也可以說明主要是降雨強度與落區形成了該兩年與1997~2007年輸沙量的巨大差別。

又從系列資料中可知,2002年是陝縣(三門峽)自1919年建站近90年來年徑流量僅次於1928年的特枯水年,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局部地區發生大暴雨仍可在該地區形成歷史特大洪水和輸沙量。2002年7月,河口—龍門間支流清澗河發生大暴雨,子長站24小時降雨量達274.4毫米,子長站流量達55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53年建站以來實測第二大洪峰;清澗河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達2.39億立方米和1.08億噸,分別是水土保持治理後1970~1997年均值的1.7倍和3.4倍。

另外,1994年8月31日,北洛河也發生了一次特大暴雨,吳旗站次暴雨量達214毫米,吳旗、劉家河、(氵狀)頭三站洪峰流量分別達7010立方米每秒、8030立方米每秒和6260立方米每秒,其中(氵狀)頭站洪峰流量系自1932年設站70餘年來的最大值。

以上情況可以說明,黃河中游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後水利水保措施對減水減沙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應是大雨、暴雨的發生幾率及量級較前期明顯減小,其中局部地區一旦發生大暴雨,則可能產生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和輸沙量。

二、對今後一段時期黃河來沙量有關問題的思考

由於世界范圍氣候變暖,一些研究成果對國內今後不同地區降水與徑流變化趨勢作了研究和預估,因此我們首先應該結合這些研究成果對黃河流域未來一個時期內的水沙變化趨勢作出定性估計。由科技部、國家氣象局、中科院等單位於2007年編制出版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提到,21世紀中國年降水量將可能明顯增加,增加幅度將可能達到11%~17%,但不同地區降水量變化的差異較大,其中西北、東北和華南可能增加更多,而環渤海沿岸和長江口地區可能變干;未來20年中國夏季降水存在著由南澇北旱型向南旱北澇型轉變的可能性。根據以上研究成果,黃河流域應屬降水量增加地區。

但是,將此研究成果轉化成水沙的定量值還有一定困難,鑒於此還是應以歷史實測資料反映的水沙變化規律作為分析今後水沙變化的基本准則,但應考慮由於天氣變暖降水量可能有所增大的因素。黃河流域水沙基本變化規律就是水沙量以豐、平、枯周期往復出現。根據這一規律,近十餘年來水、來沙量的大幅度減少也應是歷史周期中的一個階段,筆者認為這個階段不會一直延續下去。歷史上黃河流域1922~1932年連續枯水枯沙段過後,即出現1933年特大洪水,陝縣最大洪峰流量達22000立方米每秒,輸沙量達39.1億噸,二者都是1919年設站90年以來的最大值。1969~1975年6年連續枯水段以後,僅隔一年,1977年河口—龍門區間7月、8月間發生三次大暴雨,其中第一場暴雨造成7月6日延河流域甘谷驛站洪峰流量為905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較1917年歷史調查洪峰流量6300立方米每秒高出2800立方米每秒;潼關站出現了年輸沙量達22.4億噸的大沙年。1942~1959年,陝縣站實測輸沙量均值即達17.5億噸,其中1954年為26.6億噸,1958年為29.9億噸,1959年為29.2億噸。像這些大沙年連續出現的情況,在流域規劃及幹流骨幹水庫水沙系列設計時應佔有一定比重。

三門峽水庫1960年運用前,1919~1960年實測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在修編黃河流域規劃中採用現狀條件下,由於水利水保措施減沙4億噸,2010年減沙量5億噸,2020年減沙量6億噸,筆者認為對這一減沙量從歷史角度看可能偏於樂觀,其理由如下:

一是據前面分析,目前的連續特枯沙量系列是整個黃河水沙系列周期中的一個階段,此枯沙系列主要是中游大雨、暴雨頻次與量級的減少所形成,水利水保的作用居次要地位。這種減少應是氣候波動的影響,今後一個時期暴雨還會增加,導致沙量也會增大。前面提到由於氣候變暖,未來一段時期內黃河流域降水量可能增加,災害性大水大沙年也有可能出現。

二是現狀水利水保作用下,目前採用減沙量為4億噸,筆者認為這4億噸主要是干支流大、中、小型水庫所攔截。據黃河流域水庫淤積調查組於1994年編制的《黃河流域水庫泥沙淤積調查報告》,對全流域(不包括山東省)601座大、中、小型水庫淤積量調查,截止到1989年水庫淤積量為108.97億立方米,如按30年計,年均淤積量為3.63億立方米。黃河流域大部分水庫修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說,這些水庫至今已攔沙三四十年,不少水庫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寧夏清水河長山頭水庫,總庫容3.05億立方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淤滿,已完全失去防洪減淤作用,其上游的水庫群目前也大部分淤滿,正在除險加固加大排沙量。涇河上的巴家嘴水庫,總庫容為5.11億立方米,已淤積泥沙4億立方米以上,防洪庫容已不足,目前正加開大型溢洪道以泄洪排沙,完工後,一般洪水泥沙將全部泄往下游,不再具備防洪減淤效能。凡此種種,目前黃河上大量水庫都在除險加固,措施主要是加大泄洪排沙能力,如果發生大暴雨洪水,有的水庫除本次洪水泥沙排出庫外,可能還將原有已攔沙量沖出一部分,入黃沙量將進一步增加。

三是水利水保措施攔截了部分沙量,但隨著國家近些年各項建設的實施,人為水土流失有所加劇。據黃委水保局初步統計,全流域各項開發建設項目已達2萬多個,擾動地表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棄土棄渣量達24億噸,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56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1.2億噸。以上統計數據可能較粗略,但近年來礦山、鐵路、公路、輸汽管道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帶來新的水土流失應是不爭的事實。

三、幾點認識

近年來黃河洪峰流量、沙量減小的主要原因,應是中游地區大雨、暴雨頻度及量級減小造成的,水利水保措施對水沙的減小僅起次要作用。

目前的水沙量減小應是黃河水沙周期變化中的特枯階段。從歷史資料分析,往往一個枯水枯沙段過後,隨之而來的是豐水、豐沙年或豐水豐沙系列,陝縣水文站於1942~1959年曾出現連續18年平均實測輸沙量達17.5億噸的事實值得我們在選擇水沙系列中予以關注。

水利水保措施減沙量中應以流域內大、中、小型水庫攔沙為主。由於很多水庫已運用三四十年,有不少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已失去繼續攔沙減淤作用;且由於大規模開發建設,人為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增加,因此在流域規劃中所定現狀減沙4億噸,2010年減沙5億噸,2020年減沙6億噸,可能偏於樂觀,尚應近一步深入分析。

㈣ 為什麼生態學日益受到全社會關注

一、態城市基本概念 一.一態城市概念演化程現內外都建設態城市由於各態城市理解同所同表現內涵同受各城市理、空間、位置限制其規模、資源環境特徵難用標准衡量原則態城市必須保持系統健康協調具高效率物流、能流、口流、信息流價值流具持續發展消費能力具備高度態文明空間態城市維護本城市態環境同要注意保持相關區域態系統平衡協調我必須態系統作進步解態系統 態系統應該指物群落與其存環境間及物種群相互間密切聯系、相互作用通物質交換、能量轉換信息傳遞占據定空間、具定結構、執行定功能態平衡整體態系統現代態重要研究象二0世紀陸0代許態際研究計劃均焦點放態系統際物研究計劃(IBP)其研究內容全球主要態系統(包括陸、淡水、海洋等)結構、功能物產力;與物圈計劃(MAB)重點研究類與物圈關系;四際組織立態系統保持協作組(ECG)其任務研究態平衡及自環境保護及維持改進態系統物產力並給我帶態城市概念態城市概念漆0代聯合教科文組織發起與物圈(MAB)計劃研究程提經現立刻受全球廣泛關注關於態城市概念眾說紛紜雖至今沒公認確切定義前蘇聯態家楊尼斯基認態城市應種理想城市模式其技術與自充融合創造力產力限度發揮居民身健康環境質量限度保護同者黃光宇教授認態城市根據態原理綜合研究城市態系統與住所關系並應用科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物關系包含保護與合理利用切自資源與能源提高類城市態系統自我調節、修復、維持發展能力使、自、環境融體互惠共一.二 態態城市觀點態觀點言城市主體態系統由社、經濟自三系統構復合態系統符合態規律態城市應該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城市態系統所謂結構合理指適度口密度合理土利用良環境質量充足綠系統完善基礎設施效自保護;功能高效指資源優化配置、物力經濟投入、力充發揮、物流暢通序、信息流快速便捷;關系協調指自協調、社關系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環境承載力協調概言態城市應該環境清潔優美健康舒適盡其才物盡其用盡其利自協調發展態良性循環城市一.三 態城市標准態城市標准 所謂態城市應該指城市總體發展戰略目標研究、重點資源空布研究、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研究、態系統敏性析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基礎進行城市市域態區具操作性態調控單元劃含口控制、城市發強度控制、污染總量控制、環境功能區調查、態補償策略態重構案等二、我城市建設與態環境現狀二.一 我態環境斷惡化目前我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我態環境基本狀況:總體惡化局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破壞速度態赤字逐漸擴主要表現: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物物種加速滅絕;水位降湖泊面積縮;水體污染明顯加重;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垃圾包圍城市;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構經濟損失財富流失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明顯影響現期經濟指標預期經濟趨勢一9漆吧全城市數量一9三二000達陸陸漆其二00萬口超級城市一三外二萬建制鎮面積城市建設已經帶許問題二.二 .我態環境斷惡化原造目前我態環境斷惡化原面復雜主要自於三壓力:口壓力:現代口數量異迅猛增既現代化進程障礙態環境壓力迫於存毀林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眾口存獲取利益超自許支持系統支付能力、輸能力承載力工業化壓力:發工業化間晚發展起點低面臨趕超發達家繁重任務僅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且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遠謀;重視經濟忽視態短期性經濟行態環境帶期性、積累性市場壓力:處市場經濟轉型程市場經濟本身產許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付經濟效應環境污染明顯例環境作種公共財產種公共財產提供(例清潔水良氣環境)所都處且些享受處並加總本沒公共財產所利益都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破壞(例污染水污染氣等)特點決定或市場都提供控制環境污染費用服務政府公共財產提供者自市場經濟壓力愈政府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土資源責任愈改變益惡化環境形勢應採取刻容緩行否則益擴態赤字使其領域所獲績打折扣黯失色三、我城市規劃與建設應斷惡化態環境措施三.一 局部效與反思據完全統計北京市海市水泥路、柏油路覆蓋率已一0前陸0 %升今吧0 %每暴雨季節些道路現嚴重積水現象專家論證除市政排水設施需要進步完善外與城市透水路面越越關系說明城市態受城市建設良影響工業文明經濟模式帶口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些問題現使類另闢蹊徑於兼顧口、社環境資源持續發展、注重復合態整體效益發展城市態建設模式應運吧0代俄提態城市概念一99二美加州伯克萊實施態城市計劃按照際態城市建設要求面應盡量減少混凝土覆蓋面積採用自排水系統利於雨水滲透理想指標吧0 %裸露具透水功能水泥、柏油麵除透水外導熱性高石板路及植草磚路等其縫隙草、土壤水能起降低面溫度作用所外巴黎、倫敦等名城除車流量高交通幹道需要耐磨、降噪、經起壓高強度路面外步行街、行道、停車場等處態道路比比皆數世紀前石板路完整保留海沽路附近新建條石板路受環境專家贊揚:我城市知道逐步步行街、行道、型停車場、公共綠步行道及住宅區內鋪設態道路何協調城市規劃發展與城市態關系探討城市居環境改善與持續發展擺我面前務中國我經濟發達珠三角、三角區許農村城鎮已邁城市化步伐做城市態環境保護工作事關重全百強縣江蘇揚市投資一0億元擬建現代化花園城市另外由廣西北海市城市規劃局等聯合規劃與發建設我第康型態城市住宅示範區——銀灣花園區綠面積佔三四%由推我態住宅與態城市建設態應用現實種存現象雖每都知道態重要卻定能遵循自規律規范自行態應用城市規劃應該規劃工作者理想態城市規劃應用則更強調態應用部並且范圍更廣泛態原理應用需要解決實際問題應用程能作應用者定要態原理都講清清楚楚應用者本卻要態原理與非熟練三.二 加強城市態規劃確保城市態系統持續發展城市態系統特點與自態系統相比城市態系統具特點第城市態系統類起主導作用態系統城市切設施都製造類城市態系統發展起著重要支配作用與自態系統相比城市態系統產者——綠色植物量少;消費者主要類野物;解者微物受抑制自解功能強第二城市態系統物質能量流通量、運轉快 高度放態系統城市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絕部食物要其態系統輸入;城市工業、建築業、交通等都需要量物質能量些必須外界輸入並且迅速轉化各種產品城市居民產產量廢棄物其害氣體必飄散城市外空間污水固體廢棄物絕部能靠城市自系統凈化能力自凈化解及進行工處理造環境污染由見城市態系統論能量物質都高度放態系統種高度放性導致其態系統具高度依賴性同其態系統產強烈干擾要想建設態城市必須加強城市規劃其規劃僅僅局限於態原理應用於城市規劃程其思想滲透於各面部使城市規劃態化既考慮現今態關系態質量要考慮城市未態關系質量使城市城市態系統持續發展三.三 加強城市規劃確保城市態環境保護城市化類社發展避免趨勢城市化進程類數野物限制越越狹范圍內同自圈鋼筋水泥各種污染構工環境遠離類祖先所擁野趣盎環境產種種文明病改善保護城市態環境我城市規劃城市發展程應高度重視重要課題城市規劃城市態環境越重視 城市態環境朝著理想向發展我質量存環境斷改善三.四城市規劃工作態建設應該遵循原則、內容目標:三.四.一 城市規劃工作態建設應該遵循原則一、態優先體現本:鑒於城市態環境問題益突矛盾城市態應該凈化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風防災、調節城市氣候環境等態功能放首位;並應滿足體尺度類提供便增加情趣含量及觀賞休閑等需求作建設重點;偏重於視覺效轉向注重體身健康角度綜合考慮強調居環境體現本、與自相互協調二、師自注重物性通建立穩定化植物群落達傳承文明師自景觀應接暇效充利用樹種資源態位資源形同類型城市態系統既滿足同文化需求同物提供存繁衍態環境促進物性保護三、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科配置完善城市態類型布局限度提高系統態總量發揮城市態環境優效益實現態系統各系統相互協調充提高整城市總體功能四、制宜突本土特色根據同段自條件、態環境質量確定適宜環境結構選擇應用具主導功能特點構思進行城市態環境合理布局借鑒本土建築特別建築群落優點突態建築群落模式特點完備優化城市結構三.四.二 城市規劃工作態建設規劃內容一、規劃框架:鑒於城市土寶貴性用土換態城市發展程必須要走道路目前城市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現狀析迫切需要建設態問題相突道路、河流、水源涵養、農田土利用;同城市發展及城市功能同需求序推進具定規模、種功能城市態系統結構布局二、規劃模式配置:根據城市態環境類型主導功能目標進行城市結構、模式配置設計實現綜合功能優化目利用豐富區性進行模式配置形位復層結構模式、式混結構類型接近自城市態環境制宜、體現物性原則基礎更加註重體現本、與自諧建設主旨注重景觀效同提高態效益放十突位置利用態定位理論營造種模式城市態配置類型滿足城市建設需要城市交通面做視線誘導、遮光、緩沖基礎注重態隔離、噪音隔離、抗污染、抗灰塵等態效並建立基於遊憩主導功能、隔離主導功能、美觀主導功能、文化主導功能、物性保護主導功能城市態交通環境城市態環境規劃模式陸種配置模式:⑴水系城市態環境:充發揮強物排水、固土護堤作用建設具固土護堤、水源涵養態功能水系態類型⑵山川城市態環境……⑶丘陵城市態環境……⑷平原城市態環境……⑸重點城市態環境……⑹核城市態環境……作展描述陸種模式作展描述三.四.三 城市規劃工作態環境建設目標:經若干或更間建設初步建與態環境與經濟、社發展水平相致能夠體現城市形象具綜合態環境效益城鄉體、態環境中國羅銜接合理、態功能完善穩定現代近自型城市態系統使城市貼近自、溶入自達城態環境態環境態效實現態城市奠定基礎——城市綠達內際先進水平覆蓋率達四0%;——實現區域范圍內態城市環境中國格化形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城市態系統區域城市總體格局城新城鎮集鎮相匹配區域態城市系統;——培育、發揮城市態功能核城市自態群落設計體現自態系統層性、整體性、性穩定性即利居住工作能促進城市健康、保證城市發育自我維持及更新:——水源良保護污染控制物性合理保護初步實現林蔭氣爽鳥語花香;清水流魚躍草茂良態環

㈤ 結合你所學到的環境微生物學方面的知識,談談對環境微生物學在環境科學和環境治理領域中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摘要:微生物在環境中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在環境污染和治理方面,微生物也起著重要作用。環境微生物學的興起是微生物學與環境科學交叉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由普通微生物學發展起來的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的一門學科.它以普通微生物學為基礎,在研究微生物學一般規律的同時,著重微生物和環境之間互相作用的規律,微生物活動對環境和人類產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響以及在環境污染控制工程中有關的微生物原理的研究,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的重要理論基礎。環境微生物學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該學科近年來的發展十分迅速,一些生物學的新技術手段被不斷應用到環境微生物學領域中。
關鍵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
1 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科學。微生物具有種類繁多、體積微小、比表面積大、代謝類型多、代謝強度高、生長繁殖速度快、容易變異、種類多等多種特點。它廣泛分布於空氣、水、土壤、人體及動植物體內獨立或寄生生活。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是有益的,特別是它與人類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對工農業生產、人類的生活環境與健康衛生有極大的影響[1]。
人類對微生物的利用甚早。我國在利用微生物方面,更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世紀,在《呂氏春秋》里就有「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之說。在公元6世紀,後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詳細記載了制曲和釀酒的技術,還記載了栽種豆科植物可以肥沃土壤,當時雖不知根瘤菌的存在,也不知固氮作用,而會利用根瘤菌積累氮肥等等。
1676年,微生物學的先驅列文虎克用自製的單式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細菌的個體,為揭開微生物世界的奧秘打開了大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之後近200年的時間里,人們對微生物的研究僅停留在出於個人愛好對一些微生物進行形態描述的低級水平上,包括細菌、原生動物和真菌,但對它們的生理活動機理及其與人類實踐活動的關系卻未加研究,因此,微生物作為一門學科在當時還未形成。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微生物學被牢固地建立起來。法國的巴斯德和德國的科赫,分別被稱為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和細菌學的奠基人。巴斯德在研究釀酒生產中酒質變酸的問題時,指出發酵是微生物的作用。巴斯德創立了培養基和玻璃器皿的滅菌方法及巴氏消毒,建立完成了稀釋和次代培養的無菌技術。為生物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科赫在培養細菌學的巨大貢獻是發明了用固體培養基的「細菌純培養法」和把混合培養物純化的技術,並用在固體培養基上劃線接種的方法獲得了單一的純種。這種技術使得培養細菌學發生革命性變化,並使得十九世紀最後二十年中這個學科得以開出絢麗的花朵。進入二十世紀,微生物學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研究重點逐漸轉移到了生化水平及分子生物學的水平上。工業微生物學與發酵工程、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應器工程一起組成了生物工程學這個當代高科技領域。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們不斷加強對微生物的研究,己形成了許多微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例如有普通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生態學、微生物遺傳學;有病毒學、細菌學、真菌學;還有土壤微生物學、海洋微生物學;再有醫學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石油微生物學等等, 由此可見微生物學的發展無不體現著學科的交叉,特別是相關的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間的相互促進,由此推動整個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同時物理,化學,計算機技術及材料科學的發展,為微生物學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所以,微生物學的發展歷史是輝煌的[2~4]。
2、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環境微生物學主要是介紹環境微生物學的發展和生物學基礎知識;在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主要種類和特點;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謝,微生物生長和環境因子對微生物的影響;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微生物的生態及其分布;在各種環境條件下微生物的存在和變化,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在環境領域中微生物所起的作用,微生物對污染物產生抗性的分子機理,以及對污染物降解的代謝途徑。
3、環境微生物學的發展
隨著人類的生活要求和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大量人工合成的並難以被天然微生物迅速降解轉化的污染性化合物進入到自然環境中。嚴重威脅人類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發展。其中,普遍存在於土壤環境中的重要有機污染物如多環芳烴,農葯類等,因其致癌性,致畸性,致突變性而被認為是危險物質。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為污染治理、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 。同時,污染導致資源環境中的生物重組,對環境中復雜的混合微生物群落進行及時監控和准確鑒定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分子生物學技術因其快速、准確、靈敏的特點,正逐步取代某些傳統的研究方法而被廣泛用於環境微生物的監測[6] 。
3.1與環境微生物研究相關的各種分子生物學技術
3.1.1核酸探針檢測技術
利用能與特定核苷酸序列發生特異性互補的已知核苷酸片段作探針分析DNA序列及片段長度多態性。被標記(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的探針以原位雜交、Southern印跡雜交、斑點印跡和狹線印跡雜交等不同的方法,可直接用來探測溶液中、細胞組織內或固定在膜上的同源核酸序列。由於核酸分子雜交的高度特異性及檢測方法的高度靈敏性,使得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廣泛應用於對環境中微生物的檢測,定性、定量分析它們的存在、分布、豐度和適應性等研究目標。
熒光原位雜交(FISH)是目前單個細胞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常用分子生態學方法。目前可利用FISH的方法,使用一整套特異的寡核苷酸探針可進行單個細胞的快速分類[7~8]。流式細胞計(FCM)是另一種能快速分析和分類單細胞群體的技術。適用於對有關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動態進行快速和頻繁的監測。RFLP標記基於Southern印跡雜交的技術,即DNA限製片段長度多態性,是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廣泛應用的DNA分子標記。可作為一種能高度靈敏檢測污染環境下微生物種群變化的方法。
3.1.2 PCR及相關技術
PCR是一種體外擴增核酸序列從而得到多個核酸拷貝的技術。根據擴增的模板,引物序列來源及反應條件的不同可將PCR技術分為以下幾種:(1)反轉錄PCR技術是在mRNA反轉錄之後進行的PCR擴增,可以用來分析不同生長時期的mRNA表達狀態的相關性。(2)競爭PCR是一種定量PCR,通過向PCR反應體系中加入人工構建的帶有突變的競爭模板、控制競爭模板的濃度來確定目的模板的濃度,對目的模板作定量研究。競爭性PCR曾被用來測定受多環芳烴污染的沉降物中的編碼鄰基二酚-2,3-加雙氧酶的dmpB基因濃度[9]。(3)擴增的rDNA限制酶切分析技術,是美國最新發展起來的一項現代生物鑒定技術,它根據原核生物rDNA序列的保守性,將擴增的rDNA片段進行酶切。然後通過酶切圖譜來分析菌間的多樣性。
3.1.3電泳分離及顯示方法
除我們熟知的瓊脂糖凝膠電泳並用溴乙錠(EB)染色方法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PAGE分離)銀染的方法外,還有一些通過特殊的電泳分離技術而建立的分子標記。如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溫度梯度凝膠電泳、單鏈構象多態性等,都是通過實施一些變性條件改變DNA雙螺旋結構(如添加線性梯度的變性劑或建立變性溫度梯度等),由於序列不同的DNA片段,其部分解鏈程度也不同,不同的結構對DNA在凝膠中遷移速率影響很大,結果不同序列的DNA片段在凝膠上得以高解析度的分離。
3.1.4 基因重組技術
利用DNA體外重組或擴增技術從供體生物基因組中分離感興趣的基因或DNA片段,或經人工合成的方法獲得基因,然後經一系列切割,加工修飾,連接反應產生重組DNA分子,再將其轉入適當的受體細胞,以期獲得基因表達的過程。此技術用於環境微生物的研究可構建出各種生物降解特性增強的重組菌用於污染環境的治理修復或發酵某些廢棄物生產天然氣。如將微生物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基因轉入到中溫細菌中,使發酵能在較高溫度下進行,提高轉化速度,用於蔗糖發酵生產天然氣[10] 。
3.1.5 基因晶元技術
基因晶元技術作為生物晶元技術一個發展最完備的分支,基因晶元可以分為cDNA晶元和寡核苷酸晶元cDNA晶元有多種制備方法,在基因表達相關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價值;寡核苷酸晶元主要應用於雜交測序、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和突變檢測。基因晶元,又稱DNA微陣列,是指按照預定位置固定在固相載體上很小面積內的千萬個核酸分子所組成的微點陣陣列。在一定條件下,載體上的核酸分子可以與來自樣品的序列互補的核酸片段雜交。如果把樣品中的核酸片段進行標記,在專用的晶元閱讀儀上就可以檢測到雜交信號。cDNA晶元即在玻璃片、矽片、聚丙烯膜、硝酸纖維素膜、尼龍膜等固相載體上固定的成千上萬個cDNA分子組成cDNA微陣列。
3.2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3.2.1重組細菌用於環境污染防治
Pseudomonas sp.P2是一株甲醯磷降解菌,羅如新等人(1999)[11]克隆了氯苯降解菌L1的鄰苯二酚1,2-雙加氧酶基因,在表達載體PKT230攜帶下轉入了P2菌中,使P2獲得高效的鄰苯二酚1,2-雙加氧酶酶活,該酶活性甚至比天然宿主還高21倍。
植物根際是一個有潛力的污染降解地點,在植物根際由植物供給能被微生物利用的營養物質使微生物繁殖,最終進行污染物的消除。在外來微生物中表達與脫毒有關的酶類也能在實地應用中提供專一選擇優勢。該例利用了小麥根際微生物對土壤中的三氯乙烯(TCE)脫毒。D.C.yec等人(1998)[12]將洋蔥伯克霍爾德菌G4的甲苯鄰單加氧酶基因轉入熒光假單子孢菌2-79中後,熒光假單孢菌比小麥根際其它菌長得好。
3.2.2 胞內酶在細胞表面表達更好發揮生物降解功能
當有重金屬存在時,較高等植物可產生相應的金屬硫蛋白(MTs)。MTs是含半胱氨酸豐富的蛋白質,能結合鎘、鉻、汞和銅等重金屬離子。在E.coli中表達MTs是一項有希望的技術,但細胞內的MTs對金屬離子的吸附能力有限。解決這一困難的一條途徑是在細胞表面表達MTs,據報道把MTs插入LamB序列的153位點而證實了這一可能性[13],雜合蛋白的表達提高了對鎘的結合力達15~20倍,由於MTs定位於細胞表面,即使細胞死亡,仍可用於金屬的吸附和積累。有機磷廣泛用於農業製造殺蟲劑,由土壤微生物中分離到的有機磷水解酶(OPH)能有效降解這些殺蟲劑。但OPH純化所需的成本高,而用完整的細胞脫毒受到轉運有機磷通過細胞膜屏障的限制。在細胞表面表達0PH的完整細胞降解磷!硫和Paraoxon比在細胞內表達OPH的細胞快幾倍[14]。得到的酶活定位於細胞表面的生物催化劑比純化的0PH明顯更穩定,也更活躍。
3.2.2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環境微生物監測中的應用
環境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中,僅有1%可通過傳統的培養方法在培養皿上進行培養和進一步分離,而絕大多數細菌要求非常嚴格的營養條件或是難以培養 [15] PCR技術及衍生出的一系列生物技術,使得在復雜環境中對那些混合物內低含量的群體成員或生物群中某個特異基因的檢測與研究成為可能。
Fantroussi等人[16]用嵌套式PCR(nestedPCR)來監測未被污染的土壤淤泥實驗生態系中3-氯苯脫氯細菌的外源基因的種類。Selvaratnam等人[17]用編碼苯酚單加氧酶的dmpN基因的PCR擴增來檢測處理廢水的分批式反應器中的降解酚的假單胞桿菌。PCR技術還與其它方法結合應用於環境監測中。Chandler等人[18]用MPN/PCR技術來估測被燃料污染的土壤中的萘過氧化物酶基因nahAc、鏈烷單加氧酶基因alkB及dmpB的數量。PCR技術與核酸雜交技術結合,用來進一步檢測PCR擴增產物,核實被擴增的序列即目的序列。
環境微生物監測環境中微生物的研究難點是常常無法准確定性和直接定量地檢測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眾多微生物種群。基因晶元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為微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技術方法,為科研迅速向縱深化發展提供了可能[19]。一些作為分子標記的基因工程菌也應用到環境生物技術中,主要用來監測投放到環境中的微生物的情況。許多學者對細菌中的熒光基因(luxgene)進行克隆,轉移到具有分解能力的特種微生物體內,具有分解能力的菌體中就有了特定的熒游標記,通過對熒光菌和熒光量的監測可以達到對專門細菌的跟蹤,並可以了解到它們與其它菌株之間在分解過程中的關系[20]。
3.2.3 分子生物技術在環境基因工程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中的應用
對轉基因生物的環境安全問題需進行長期的系統的研究,因風險的出現有長期滯後性。在關於被引入遺傳物質的穩定性和新的遺傳物質是否轉移到其他微生物中,通過生物的表型可初步判斷,進一步的證實則可以利用DNA序列分析,探針雜交等。關於生物圍堵,目的是加強對重組微生物的行為和命運的可預見性。生物圍堵系統可以是被動的,如對菌株引入培養缺陷型,recA-等突變;或是主動的系統,指向細胞中引入誘導細胞死亡的自殺基因。化學誘導自殺作為生物圍堵的基本原理,其策略是將殺傷功能與生物降解途徑的調節系統相聯系,細胞在非生物物質存在時存活(自殺基因被遏制),但非生物物質完全降解後,自殺基因開啟,細胞死亡。
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和對環境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環境微生物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重要。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不僅擴大了環境微生物研究的廣度而且加大了研究的深度。隨著越來越多微生物全部基因序列的解碼,對各種細菌體內降解基因的分布和表達會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方面技術的成熟必將對環境微生物的研究有一個整體的系統的生態水平上的認識,必將使研究更具目標性,應用更具可控性[21]。

㈥ 我國水資源現狀是怎樣的我們應該怎麼保護水資源

由於超過1/3的土地面臨著高或極高的水資源壓力,中國面臨的水資源壓力屬於中高水平,但中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巨大進步。

節約用水已成為中國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需求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重視,中國正努力滿足日益增長的淡水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中國政府頒布了《國務院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明確要求從三個方面對水資源進行更嚴格的管理,即「三條紅線」:

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加強用水效率控制,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隨後,中國政府又發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要求提高工業、農業、城市等不同領域的用水效率。

(6)生態治理領域擴展閱讀:

水資源的重要性

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鹹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

由於氣候條件變化,各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資源量不等於可利用水量,往往採用修築水庫和地下水庫來調蓄水源,或採用回收和處理的辦法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擴大水資源的利用。

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水資源是可再生的資源,可以重復多次使用;並出現年內和年際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規律;儲存形式和運動過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類活動所影響。

㈦ 中國水生態治理領域,哪家做的最好

東方園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就很好,它創新性提出以水資源管理、水域污染治理和內水域生態修復容,以及景觀建設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生態綜合治理理念,通過雨洪管理、海綿城市等方式,建立雨洪調蓄系統,和諧處理雨洪與城市的關系。 合理控制城市污染排放,系統布局水污染處理設施。構建涵養林系統,降低大氣污染,形成城市生態防護帶,調節城市氣候環境,保護水生態環境,是我深入了解後的最專業的水生態環境治理企業。

㈧ 關於這幾年的環境保護熱點

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2008—2020年)

水利部
二ΟΟ八年九月
目 錄
一、水土保持科技現狀與發展趨勢 2
(一)水土保持科技發展現狀 2
(二)水土保持科技發展趨勢 3
(三)新時期水土保持科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5
二、水土保持科技發展指導思想及目標任務 6
(一)指導思想 6
(二)基本原則 6
1、面向實際,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6
2、重點突破,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 7
3、兼收並蓄,集成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 7
4、注重成效,實用技術開發與高新技術應用並舉 7
(三)目標及任務 7
三、水土保持科技重點研究領域 8
(一)重大基礎理論 8
1、土壤侵蝕動力學機制及其過程 8
2、土壤侵蝕預測預報及評價模型研究 9
3、土壤侵蝕區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機制及關鍵技術 9
4、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效益、環境影響評價 9
5、水土保持措施防蝕機理及適用性評價研究 10
6、流域生態經濟系統演變過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10
7、區域水土流失治理標准與容許土壤流失量研究 10
8、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學研究 11
9、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11
10、水土保持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耦合關系及評價模型 12
(二)關鍵技術 12
1、水土流失區林草植被快速恢復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 12
2、降雨地表徑流調控與高效利用技術 12
3、水土流失區面源污染控制與環境整治技術 13
4、開發建設項目與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技術 13
5、水土流失試驗方法與動態監測技術 14
6、坡耕地與侵蝕溝水土綜合整治技術 14
7、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 14
8、水土保持數字化技術 15
9、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 15
四、主要土壤侵蝕區水土保持研究重點 15
(一)水力侵蝕區 16
1、東北黑土區 16
2、北方土石山區 16
3、黃土高原地區 17
4、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流域 17
5、西南岩溶區 18
6、南方紅壤區 18
(二)風力侵蝕區 19
(三)凍融侵蝕區 19
五、水土保持科技發展保障措施 19
(一)深化水土保持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體系建設 19
(二)建立與完善水土保持科技政策與投入體系 20
(三)構建科研協作網路與科技基礎條件平台 20
(四)完善水土保持應用技術推廣體系 21
(五)加強水土保持試驗示範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 21
(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 21

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2008—2020年)

水土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國人口眾多,水土資源短缺,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平均每年土壤流失量50億噸。近50年來,因水土流失損失的耕地達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約100萬畝。以2000年數據分析,當年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在2000億元以上,約占當年全國GDP的2.25%。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多位於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和水源區,是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在我國諸多生態環境問題中,水土流失涉及范圍廣、影響大、危害重,是生態惡化的集中反映,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因此,水土保持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保障國家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黨的十七大已明確把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今後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貢獻率,推動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階,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和水利部制定的《水利科技發展規劃(2001-2010)》,組織編制了本規劃綱要。

一、水土保持科技現狀與發展趨勢
(一)水土保持科技發展現狀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我國水土保持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基本確立了水土保持在我國科學體系中的學科地位:
1、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基礎理論體系。通過長期水土流失治理實踐、試驗研究、觀察和測試,摸清了中國水土流失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土壤侵蝕分類系統,建立了以土壤侵蝕學、流域生態與管理科學、區域水土保持科學為基礎的中國水土保持理論體系。
2、建立了一批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樣板,總結出比較完整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理論與技術體系。基本建立起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地理環境、不同土壤侵蝕類型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法、模式和技術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小流域為單元,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各項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優化配置的綜合技術體系。
3、初步建立起水土流失觀測與監測站網。在不同類型區建立起一些小區、小流域及流域等不同空間尺度的監測站點,開展了水蝕、風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等不同形態和侵蝕作用力的水土流失觀測。開始建立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和信息系統,信息收集和整編能力不斷提高,為水土保持科研和宏觀決策提供了基礎數據。
4、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水土保持技術標准體系。已頒布實施的技術標准涵蓋了水土保持規劃設計、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竣工驗收、效益計算、工程管護、監測評價、信息管理等各個方面,基本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水土保持技術標准體系,為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提供了技術保障。
5、初步構建了水土保持科學研究與教育體系。在服務生產的過程中,水土保持科研和教育隊伍不斷壯大,從業人員不斷增多,科研實驗和觀測手段不斷完善。目前,全國專門從事水土保持科研或以水土保持為主的相關科研機構達53個,水土保持科研人員4000多人。水土保持高等教育穩步發展,全國設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達19所,有4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水土保持專業研究生教育,現有博士點9個,碩士點34個,每年培養一大批高級專門人才。
(二)水土保持科技發展趨勢
水土保持科學的重點是研究水土流失地區水土資源與環境演化規律及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過程,建立土壤侵蝕綜合防治理論和技術體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世界環發大會和21世紀議程均將土壤侵蝕防治列為優先發展領域。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土壤侵蝕和水土資源保護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分析近年來國外水土保持學科發展動態,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土壤侵蝕機理研究。建立土壤侵蝕預報模型,強調開發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效應評價模型,擴展土壤侵蝕模型的服務功能,將模型引入農業非點源污染物的運移機理與預報研究。以美國、英國等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先後研發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2.0),土壤侵蝕預報的物理模型,如WEPP、EUROSEM、LISEM、GUEST、WEPS等。
2、注重研究手段革新。應用空間技術和信息技術,推動水土保持的數字化研究;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高解析度的遙感對地觀測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和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開展了全球尺度的土壤侵蝕與全球變化關系研究。利用核素示蹤技術和徑流泥沙含量與流量在線實時自動測量等新技術,使得對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過程的描述更加精細,水土保持科學逐步向精確科學發展。
3、水土保持的理念不斷深化,多學科交叉的趨勢明顯。將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江河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水土保持與提高土地生產力、區域生態修復、環境整治,水土保持與水利工程安全、地質災害等聯系起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不但深化了水土保持的理念,開拓了水土保持的研究領域,而且提高了水土保持在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與價值。
4、注重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與生態修復的研究。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出台有關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的政策,並組織科研機構和專業人員進行系統研究。2005年在西班牙召開的第17屆國際恢復生態學大會和第4屆歐洲恢復生態學大會,標志著恢復生態學的研究重心由北美開始向世界拓展。當前生態系統修復研究最受關注的問題是生態系統健康學說,主要包括從短期到長期的時間尺度、從局部到區域空間尺度的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功能,從區域到全球脅迫下的地球環境與生命過程。其目標是保護和增強區域甚至地球環境容量及恢復力,維持其生產力並保持地球環境為人類服務的功能。
5、注重流域水土資源開發與保護,將水土流失治理與河流健康相結合。自上世紀80年代在歐洲和北美,人們開始反思水土流失治理與河流保護問題。人們認識到河流是系統生命的載體;不僅要關注河流的資源功能,還要關注河流的生態功能。許多國家通過制定、修改水法和環境保護法,加強河流的環境評估,以實現水土等自然資源的合理經營及河流的服務功能。
6、注重水土保持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問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於研究應對策略。其中,植樹種草引起的土地覆被變化(碳循環變化),土壤侵蝕和泥沙搬運引起的土壤有機碳的變化,進而與全球生源要素(C、N、P、S)循環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耦合關系等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
(三)新時期水土保持科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1世紀,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戰略目標。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我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科技事業的發展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
同時,我國地域廣闊、生物氣候與土地利用類型多樣,人地矛盾突出,長期的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嚴重的土壤侵蝕。特別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新的人為水土流失情況還會不斷發生。我國的水土流失已成為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保護水土資源任重道遠。水土保持科技面臨諸多挑戰,突出的問題是:
1、我國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機構和隊伍不穩定,缺乏全國性組織協調機構,難以組織和協調多部門開展水土保持重大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提高研究實效性。
2、科學研究與示範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與新時期國家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建設工程對水土保持重大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支撐的要求不相適應。
3、水土保持監測站網與監測技術、監測標准尚不完善,已有的監測數據完整性與可比性差,且使用效率低、缺乏數據共享的機制,嚴重製約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
4、水土保持科研、教學機構受體制與投入機制等深層次問題的影響,造成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需求脫離,一方面大量研究成果難以轉化,另一方面水土流失治理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
二、水土保持科技發展指導思想及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服務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防洪安全和飲水安全為目標,全面提升我國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水平,解決國家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建設中重大科技問題,以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生態建設為重點,強化水土保持若乾重大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為國家宏觀決策和區域土壤侵蝕防治提供科技支撐,全面推動水土保持科技發展,防止新的水土流失,逐步減緩現有水土流失強度,減少水土流失面積,促進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
(二)基本原則
1、面向實際,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從生產實踐的緊迫需求出發,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結合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特別是國家重點項目,研究解決重大關鍵性技術問題。堅持理論研究與技術推廣應用相結合,公益性研究與市場化開發相結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結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2、重點突破,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
水土保持科研領域面臨著許多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實施重點跨越,優選一批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影響重大的項目,集中力量,攻破難點。同時,依據水土保持學科發展與國家土壤侵蝕治理的需求和國家投入能力的客觀實際,將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引領科學研究的前沿,推動水土保持學科發展與水土保持工作。
3、兼收並蓄,集成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
根據我國土壤侵蝕的特點,研究探索具有創新性的治理途徑,特別要倡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吸收和消化再創新。廣泛研究和應用推廣水土保持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內容。在自主創新的同時,積極引進、吸收和消化國際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的最新科學理論與研究成果,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科技新領域。
4、注重成效,實用技術開發與高新技術應用並舉
水土保持既是一門傳統行業,也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一方面注重實用性強、易接受、投入少、成本低、見效快的實用技術的開發、集成與傳統工藝的改造;另一方面要跟蹤高新技術的發展,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全新的技術手段,拓寬治理的途徑,提高治理的速度與效益。
(三)目標及任務
目標:到2020年,建立一個較為完備的集國家、地方與企業為一體的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體系;建設一批集土壤侵蝕監測、科學研究、試驗示範、人才培養、科學普及為一體,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科技園區和一批小流域綜合治理示範樣板;在土壤侵蝕預報模型、數字水土保持、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機理研究與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理論與技術體系;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隊伍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培養和凝聚一批優秀科技人才。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提供水土保持科技支撐。近期,經過5-10年的努力,構建水土保持科技示範與推廣、監測評價兩大體系和國家基礎理論研究、水土保持科技協作和國家水土保持科學決策與工程設計支撐三大平台,在水土保持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主要任務是:
1、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初步建立國家土壤侵蝕評價與預報模型;
2、加強應用技術攻關,關鍵實用技術研究取得突破,完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3、開展水土保持數字化工程建設,構建水土保持決策支撐平台;
4、強化科技合作,建設水土保持科技協作平台;
5、加強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轉化,建設水土保持科學園區與科技示範推廣體系,提高科技貢獻率;
6、加強技術的標准化體系建設。
三、水土保持科技重點研究領域
(一)重大基礎理論
1、土壤侵蝕動力學機制及其過程
應用力學與能量學經典理論與研究方法,研究土壤侵蝕過程及其侵蝕力、抗蝕力的演變、能量傳遞與作用機制,全面揭示土壤侵蝕的過程與機制。
近期研究的重點:水力侵蝕過程與動力學機理,風力侵蝕過程與動力學機制,重力侵蝕,如滑坡、泥石流與崩崗等發生機理,人為侵蝕與特殊侵蝕過程機制。
2、土壤侵蝕預測預報及評價模型研究
用數學方法定量描述各個因子對土壤侵蝕的影響,以及侵蝕過程,最終預報土壤流失量。
近期研究的重點:土壤侵蝕因子定量評價,坡面水蝕預測預報模型,小流域分布式水蝕預測預報模型,風蝕預測預報模型,區域土壤侵蝕預測評價模型,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型,滑坡、泥石流預警預報模型,多尺度土壤侵蝕預測、預報及評價模型,以及各類預報模型的適用范圍及效果評價。
3、土壤侵蝕區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機制及關鍵技術
不同類型區生態系統植被退化的類型及成因,不同類型區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機制和途徑及近自然恢復程度。
近期研究的重點為:不同類型區植被自然恢復過程人工干預的條件和技術,不同類型區植被潛力、穩定性維持機制,不同區域植被區系與生態環境因子耦合關系,不同區域植被的生態功能評價技術、不同類型區植被建設的區域布局和不同尺度的景觀格局及其對生態系統間相互關系的影響。
4、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效益、環境影響評價
長時期和大范圍的土壤侵蝕,以及長期開展和正在實施的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對環境構成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使得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活動成為侵蝕地區現代環境發展演化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分析揭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對本地、異地區域環境過程和環境要素的影響,為區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進一步的水土保持決策提供支持。
近期研究的重點: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對環境要素和環境過程影響的研究,水土保持效益、環境影響評價指標與模型,土壤侵蝕與全球變化關系。
5、水土保持措施防蝕機理及適用性評價研究
我國水土保持歷史悠久,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豐富多樣,系統分析總結各地區水土保持措施,闡明各種措施的防蝕機理與適用區域,對指導我國生態建設,以及豐富世界水土保持措施知識庫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研究的重點:水土保持措施防蝕機理,水土保持措施適用性評價,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
6、流域生態經濟系統演變過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流域是相對完整的自然單元,它既是地表徑流泥沙匯集輸移的基本單元,也是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單元。根據流域土壤侵蝕、水土資源的時空分異規律,綜合布設各種治理措施。研究小流域尺度的土壤侵蝕過程、土壤侵蝕治理過程及兩者共同驅動下的生態經濟系統演替過程,是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期研究的重點:小流域土壤侵蝕及其環境演化過程研究,侵蝕-治理雙向驅動下小流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流域健康診斷,數字流域及其流域過程模擬。
7、區域水土流失治理標准與容許土壤流失量研究
水土流失治理目標已從單一維護土地生產力轉向保護侵蝕區生態環境、減少非侵蝕區的損失等多目標並重。區域水土流失治理標准與容許土壤流失量、水土流失危險性程度、土壤可改良程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環境質量要求等緊密相關。
近期研究重點:影響區域水土流失治理標準的因素及其定量計算方法,區域水土流失治理標准分級系統與計算方法,容許土壤流失量的影響因素及其定量計算方法等。
8、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學研究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都是與一定社會經濟條件相聯系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土保持與人類文明的關系愈來愈密切。應在研究自然科學方法和手段的同時,加強水土保持與社會經濟、法律、道德倫理、文化、管理體制等人文和社會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近期研究重點:水土流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社會經濟政策對水土保持的影響,水土保持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同區域的人口承載力,人口、土地利用結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9、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水土流失不僅造成上游流失區土地退化,生態惡化,制約經濟的持續發展,更嚴重危害流域中下游地區生態、防洪安全。限制上游地區的一些生產經營行為與規模,保護生態,以及通過經濟補償的形式解決上游地區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愈來愈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
近期研究重點:水土流失區土地生態經濟功能分區、評價模式,水土保持與流域防洪減災的關系,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標准及其補償機制。
10、水土保持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耦合關系及評價模型
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加劇,造成災害性天氣頻發,影響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結論已被科技界研究證實,並日益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改變下墊面,影響全球碳循環,引起氣候的變化,同時全球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區域水土流失強度與水土保持的效果。
近期研究重點: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內在聯系、評價指標與標准,全球氣候變化對區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造成的影響,水土保持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耦合關系及其評價模型。
(二)關鍵技術
1、水土流失區林草植被快速恢復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
針對我國目前土壤侵蝕區區域植被結構不盡合理,林草措施成活率與保存率低,植被生產力及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應加強區域植被快速建造與持續高效生產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高效、抗逆性速生林草種選育與快速繁殖技術,林草植被抗旱營造與適度開發利用技術,林草植被立體配置模式與豐產經營利用技術,特殊類型區植被的營造及更新改造與綜合利用技術,不同類型區生態自我恢復的生物學基礎與促進恢復技術,生物能源物種的篩選與水土保持栽培管理技術,經濟與生態兼營型林、灌、草種的選育與栽培技術,小流域農林復合經營技術。
2、降雨地表徑流調控與高效利用技術
水土流失是水與土兩種資源的流失,「水」既是水土流失的動力,又是流失的對象。在當前水資源十分緊缺的形勢下,更應切實保護和高效利用水資源。要通過匯集、疏導地表徑流等措施使「水」、「土」兩種資源更有效地結合,提高利用率。需要研究的關鍵技術有:降雨——地表徑流資源利用潛力分析與計算方法,降雨徑流安全集蓄共性技術,降雨徑流網路化利用技術,降雨地表徑流高效利用的配套設備。
3、水土流失區面源污染控制與環境整治技術
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載體,流失的水體和土壤攜帶的大量氮素、磷素、農葯等物質,是下遊河湖、水庫面源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水土保持應與提供清潔水源和環境整治相結合,在改善當地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控制面源污染,保障城鄉飲用水安全。需要研究和開發的關鍵技術有:氮磷流失過程及其綜合調控技術,流失養分的局域多層空間綜合防治措施優化配置調控技術,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技術,農村飲用水源的生態保護與生活排水處理技術,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技術,流域尺度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及控制技術體系,土壤侵蝕區農村生態家園規劃方法及景觀設計技術,土壤侵蝕區農村環境整治與山水林田路立體綠化技術。
4、開發建設項目與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技術
新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開發建設項目和城市建設過程中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防治的關鍵技術研究十分迫切。主要有:不同下墊面開發建設項目棄土棄渣土壤流失形式、流失量及危害性評價,城市土壤侵蝕特點、流失規律、危害與防治對策,開發建設項目與城市土壤侵蝕綜合防治規劃與景觀設計,開發建設嚴重擾動區植被快速營造模式與技術,不同類型區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治理模式與技術標准。
5、水土流失試驗方法與動態監測技術
長期以來作為研究工作基礎的土壤侵蝕實地試驗觀測和動態監測工作還比較薄弱,亟待加強。同時,監測體系剛剛建立,各地開展監測的內容、技術和方法不一,觀測資料難以統一分析和對比。亟需加強的關鍵技術研究有:區域水土流失快速調查技術,坡面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觀測設施設備,溝蝕過程與流失量測驗技術,風蝕測驗技術,滑坡和泥石流預測方法與觀測設備,凍融侵蝕監測方法,水土流失測驗數據整編與資料庫建設,全國水蝕區小流域劃分及其資料庫建設,水土保持生態項目管理資料庫建設等。
6、坡耕地與侵蝕溝水土綜合整治技術
坡耕地改造是改變微地貌、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關鍵技術。研究重點是:不同類型區高標准梯田、路網、水系合理布局與建造技術,不同生態類型區坡地改造與耕作機具的研製與開發,梯地快速培肥與優化利用技術。
溝壑整治與溝道治理開發是水土保持主要措施之一。研究重點:壩系合理安全布局、設計與建造技術,溝壑綜合防治開發利用技術,淤地培育與提高利用率技術,泥石流、滑坡、崩崗綜合防治技術。
7、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
緩坡耕地將在我國一定時期內的農業生產中長期存在,大量坡耕地的存在又是我國土壤侵蝕的主要策源地,在農牧交錯區、黑土區、以及土層極薄的土石山區,由於受地形和投入等因素的限制,大量坡耕地難以通過基本農田建設及時加以改造。因而,亟需加強水土保持保護性耕作、保護性栽培、管理等關鍵技術研發。主要有:水土保持土地整治與帶狀種植模式技術,緩坡耕地水土保持保護性耕作機具研究,不同作物水土保持保護性耕作專用技術與模式,免耕、等高耕作技術。
8、水土保持數字化技術
水土保持數字化是數字地球思想及其技術在水土保持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水土保持數字化」可以定義為按地理坐標對水土保持要素狀況的數字化描述和處理,它藉助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對水土流失影響因子、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水土保持管理等信息按照數字信號進行收集、貯存、傳輸、分析和應用。主要研究的內容有:水土保持數字化的技術標准,水土保持信息基礎設施的構建,水土保持資料庫設計與開發,業務應用服務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設技術,應用信息系統開發。
9、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
水土保持也必須吸收相關學科和行業的發展成果,加快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應用研究。需研究的關鍵技術有:核素示蹤技術在土壤侵蝕過程與規律研究方面的應用,土壤侵蝕動態監測的「3S」技術開發和應用,風沙區表土固結材料與技術,工程開挖造成的陡峭崖壁噴混植生技術,植生袋技術,坡面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保濕劑使用技術等。
四、主要土壤侵蝕區水土保持研究重點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區域差異顯著,土壤侵蝕類型與成因復雜。根據不同類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