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河口治理

河口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1 05:15:43

A. 治理黃河的有效措施

一、 保證堤防不決口,是黃河治理的首要任務。

確保黃河大堤不決口,主要是解決防伏秋大汛期的漫決、沖決和潰決問題。

小浪底工程建成後,漫決問題基本可以解決,但仍有四項任務必須完成:(一)盡快將340公里滿足不了花園口22000立方米每秒的設防流量要求的堤段加高到設計標准高度。(二)為確保山東黃河大堤不漫決,將東平湖滯洪區的安全設施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同時按照國務院2000年5月份頒布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結合黃河滯洪淤沙的特點,編制東平湖滯洪區運用的補償辦法報告。(三)做好洪水的預報和三門峽、陸渾、故縣、小浪底四座水庫的聯合調度。(四)積極支持沁河河口村水庫上馬。

防止沖決將是今後一個時期黃河防汛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為黃河是游盪性河道,主槽不穩定,主流擺動頻繁,橫河、斜河的存在對大堤安全造成的威脅很大。要加大河道整治工程建設力度;進行灘區治理消滅串溝和順堤行河,防止出現引流直沖大堤的態勢;破除生產堤,嚴禁修復生產堤;同時加強灘區安全建設。

對於防止潰決,要盡快加固抗滲能力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的398公里堤段;繼續淤背固堤,使黃河下游形成相對地下河;繼續進行壓力灌漿,消除堤防隱患;在特殊堤段,實施堤身或堤基的垂直防滲。

二、確保河道不斷流,是經濟社會發展對黃河提出的新要求。

這是治理黃河必須考慮的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

行政手段上,要將用水情況與取水許可證發放聯系起來,將用水與批准水資源工程聯系起來,制定相應配套的制裁措施。

在經濟手段上,合理的水價是促進節約用水的重要手段,去年國家計委批准了新的黃河水價標准,河南、山東水價應進一步提高,同時要開展黃河水權水市場、徵收黃河水資源費等問題的研究工作。

在工程手段上,要積極開展黃河下游修建水庫、有效調節黃河河口的流量的研究工作,以大幅度提高確保河道不斷流的安全系數。可以考慮發揮東平湖在這方面的作用,並對東平湖防洪、滯洪、蓄水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深入研究。

在科技手段上,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徑流演進和調度系統。國際上有非常先進、完善的河流徑流調度的GIS和MIS管理系統,我們必須跟上國際發展水平。黃河水量調度管理系統項目已經啟動,要盡快把它開發出來。

在法律手段上,要努力將解決黃河不斷流的問題上升到法律高度,使黃河用水依法辦事。目前正在擬議的《黃河法》、《黃河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條例》,應包括規范超用水量的法律條款。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當黃河節水潛力用盡,還要靠外流域的調水來解決黃河不斷流的問題。

三、 保證污染不超標,加強與其它部門的密切配合。

1997年黃河污染的河段占測驗河段的比例在七大流域中排第二位。上個世紀80年代,黃河接納流域污水20多億噸,90年代42億噸,到2010年預計要增加到65億噸。如何保證黃河污染不超標,流域機構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有所作為。第一,流域機構有職責和能力根據黃河來水量提出每個省允許的最大排污總量。第二,在省界斷面進行排污量的實際監測,對超標行為通過媒體予以曝光,通過社會輿論加強監督。第三,加強法律手段,在《黃河法》、《黃河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條例》里納入有關防治水資源污染的內容。

四、 確保河床不抬高,是黃河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標志。

水少沙多是造成黃河下遊河床不斷抬高的主要原因。要確保河床不抬高,第一要搞好水土保持、減少入黃泥沙,特別要加強7.86萬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區治理,要集中資金、技術、人力,重點搞好重點地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即壩系建設。第二要搞好中游水沙調控體系的建設,發揮骨幹水庫的調節作用。第三要將河口的治理納入河床不抬高的治理體系中,實行人工控制,並爭取形成溯源沖刷的局面。第四要調水沖沙或增水調沙。從長遠看,隨著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在南水北調工程中必然要考慮為黃河沖沙的問題。黃委從現在就要考慮增水沖沙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當然,對於黃河改道與否的問題要首先論證清楚,這是開展水土保持、中游水庫調控體系建設、河口治理、調水沖沙等一系列工作的基本前提。

B. 河道,河口的整治范圍要根據以下哪些方面的要求分析確定

河道、河口的整治范圍要根據以下哪些方面的要求分析確定?( A.防洪(潮)、排澇 B.航道整治 C.農業與土地開發 D.水產養殖 E.水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答案:ABCDE

C. 什麼是河口治理工程

根據排洪、航運、灌溉、圍墾等需要,採用整治、疏浚和其他措施改造河流入海段的工程。
註:河口的沖淤演變是水流、泥沙與河床相互作用的結果。潮汐河口在徑流、潮流共同作用下,形成周期性的往復水流;海水與河水相遇後,又發生鹽水與淡水面種不同密度水體的混合,使河口水流流場更為復雜。河口泥沙有不同來源,可以由上游徑流或口外沿岸流挾帶而來,泥沙的粒徑與濃度也不同,河口的河床演變常常復雜多變。因此河口河床的自然演變往往不能符合人類開發利用河口的要求,如河口淤積將影響排洪或航運,需要進行治理,擴大過水斷面,加深河槽,才能滿足排洪和航運的要求。

D. 國外河口三角洲的水生態水環境的治理及對我國的啟示的作者是誰

作者
童國慶
張華興
孫麗娟 李宏偉

國外河口三角洲水環境及生態現狀對我國的啟示





本文介紹了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外河口三角洲治理的概況,重點描述了目前河口治理所面臨的水環境和水生態問題,分析了美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先進的河口管理經驗,從中得出對我國河口三角洲治理的啟示。
由於人口的增長和人類活動的破壞,世界上很多河口三角洲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消失的海岸、沉降的三角洲、受污染的水域,再加上台風的襲擊,使成千上萬的人被迫遷移到其他地方。探討了當前國外河口治理的經驗,以指導我國的河口三角洲的治理。

作者:

童國慶 [1]
張華興 [2]
孫麗娟 [1]
李宏偉 [1]

作者單位:

山東黃河河務局
黃河水利委員會國際合作與科技局

母體文獻:
第三屆黃河國際論壇論文集

會議名稱:
第三屆黃河國際論壇

會議時間:
2007年10月1日

會議地點:
山東東營

主辦單位:
水利部

E. (三)河口海岸生態護坡修復要點

河口海岸的生態修復延伸到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生態護岸以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時,建設具有設定抗洪強度的河流護堤工程,能夠提高水系功能和改善水的質量,把受人類嚴重干擾和破壞的河道修復成為水體與土壤、水體與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近自然狀態的河道。因而,生態護岸技術在水環境綜合整治中逐步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生態護岸是利用石頭、木材、多孔環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質製成的柔性結構等構建,對河岸進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積、侵蝕和下切,同時多孔護岸材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保障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和諧統一。透水的護岸也保證了地表徑流與地下水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其生態護坡手段如下:

1.河岸類型對護坡形式的選擇

河水流動過程中形成明顯的沖刷面和回水灣沖刷型、回水型和普通型河岸。處理時依河優勢,充分考慮其水動力學特徵,對於沖刷型河岸,河岸要承受河水的強烈沖刷作用,特別是在洪水季節,沖刷面是河岸侵蝕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對其進行生態護坡的首要措施是穩固岸堤。因此,對沖刷面,必須採用隔離封閉的護坡形式,最簡單的方法是砌石,考慮到整體協調美的生態要求,可以由低向高逐漸過渡堤岸形式,由外向內降低抗沖刷材料強度。

對於回水型河岸,河水流動相對緩慢,河岸主要起緩沖作用,河水流線呈螺旋型,在回水灣,污染漂浮物容易滯留。對其進行生態護坡時,重點考慮生態美學特徵,強調河岸的形式變化,特別是復合生態系統培植、發育和完善,同時,可以構建局部生態景觀。

對於普通型河岸,其河水動力特徵介於上述兩種類型之間,但是,依河道寬度的變化。普通河岸也呈現微弱的沖刷面和回水面,在設計處理時,應注意其功能特徵,適當取捨,既要保證岸堤的穩固性也應注重岸堤的生態性能。

另外,河岸沖刷面一側的河水以湍流為主,稀釋和自凈能力較強,抗污染負荷能力也強,回水面和普通型河岸一側河水以層流為主,自凈能力較弱,環境容量較低,容易形成典型的遲滯型污染。

2.生態護坡建設方法

(1)介質篩生態護坡

在對河堤進行護坡處理時,由內及外,向河布設粒徑逐漸放大的天然石塊護坡介質,臨河面由粗石顆粒組成,孔隙率低,但是孔徑大:內側由細石顆粒組成,孔隙率高,但是孔徑小。這樣,由河向岸就形成介質篩的形式,一方面,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保護坡堤,減輕河岸沖刷、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這種結構為水生多生態系統的發育創造了條件,遠離河岸的微型空間內便於低級生物的繁殖,而臨河的大空間內便於高級生物的生存。介質篩護坡是自然河床形式的延伸,與其他人工護坡形式相比,它更趨向於自然,節約投資和建設費用。

依據介質篩分的基本原理,確定介質篩護坡的標准形式如圖10-34所示。可以看出,介質顆粒水平角小於45°,在介質篩底層外設置松木樁,在木樁外堆放防沖刷石塊;在介質篩與松木樁間以及介質篩空隙間種植挺水植物。對岸坡植被景觀營造,以喬木為骨架,喬灌草結合,與周圍景觀視廊相協調。

圖10-34 介質篩護坡的標准形式

這種形式的護坡適用於水利條件較好的河段,其穩定性主要依賴於最外層卵石的大小和護角的處理。

(2)仿濕地生態護坡手段

濕地生態系統的強大功能已被廣泛認同,其核心在於多生物生存條件的集成和穩定。在生態護坡處理中,可以借用濕地建設的成功經驗,營造局部仿濕地系統。在回水灣和河面較寬的河段,岸堤受沖刷的壓力減弱,岸堤的穩固性較強。對這類岸堤進行護坡處理時,以植被穩定技術優先,通過植物發達的根系固化土壤和堤岸。由於細介質中孔隙率大,微生物豐富,實質上已形成了沿河帶狀小型仿濕地生態護坡,就是在這類岸堤上完善其濕地生態系統,建立高級生命棲息的環境空間,促進生態系統的新陳代謝,同時,杜絕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

(3)根穩定生態護坡手段

樹木與草坪生態護坡存在一定差異,樹木對內部土壤具有較好的穩定作用,草坪對表土具有較好的固化作用。因此,現代生態護坡往往兼顧兩種模式,採用樹木與草坪相結合的護坡形式。對樹木根系進行穩定和固化是生態護坡的主要工程技術問題。可對其進行特別處理,即根系穩定生態護坡手段,它是通過穩定單株樹木的根系來實現整體堤岸穩定的技術。根據河水的流向,可以劃分出樹木根系的迎水面和背水面,對迎水面一側,採用混凝土澆注的硬處理;對背水面一側,採用網狀預留孔處理。這樣處理既避免了樹木根部被沖刷侵蝕,又為根系提供了物能交換的通道,從而強化對樹木根系的保護,進而對河流堤岸進行保護。

3.生態護坡恢復設計

根據夾河水利規劃,在維持夾河大堤現狀的情況下,對陌堂橡膠壩至入海口的夾河河道兩側濱水堤岸進行生態護坡建設。依據夾河現有的岸堤情況和水利條件,採用寬體斜坡護坡技術、根穩定生態護坡技術、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坡技術和半干砌石護坡技術等對其進行改造和建設。對已做石砌護岸的河段根據具體的水利及區位等因素採取退岸方式,將其改造成1:3.0的斜坡護岸,並採用半干砌石、地理板框等技術進行岸坡穩定。對自然岸堤進行平整,保護天然植被,特別是喬木,營造寬體斜坡,擴大泄洪空間。同時,對河槽與堤壩之間的灘地進行植物修復等水土保持措施。

(1)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建設

在夾河上游段的部分混凝土硬化河岸改造、構建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斷面如圖10-35所示。該段護岸全長約15.0km。

圖10-35 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斷面圖

為防止坡角侵蝕,沿河岸打3~4排木樁,木樁間距約5cm,在保證良好的透水性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河水沖刷坡角;為延緩木樁腐爛,考慮將木樁完全打入水下,即要求木樁樁頂高程低於常水位。在木樁內側漿砌高度大約50cm的卵石,卵石頂高程高於常水位約30cm,以防止涌浪對生態護岸的沖刷。考慮到系統對氮的去除,可選用沸石內嵌與卵石中,提高生態系統對氮的去除。

現場澆築混凝土模塊,在混凝土半干狀態下,將大卵石置於其上,沿坡角向坡頂密實鑲嵌堆放,待混凝土完全晾乾後,天然石與混凝土固化為一體。在未澆築混凝土的坡面上,石塊受到其他固化石的擠壓作用,也穩定在岸坡上。混凝土砌塊平面尺寸約寬30cm,長50cm,其深度須滿足護岸穩定要求,且間距不小於1m。卵石粒徑約20~30cm。

在半干砌石上覆土30cm,移植附近相鄰區域的表土,以保持覆土有機質含量,在覆土上培植草本和灌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保證岸坡坡度小於1:3.0。為營造生物生存棲息空間,在木樁河水側拋石。為維持由江向岸的透視景觀,喬木不應太密,在保護現有喬木的基礎上,落葉與常綠搭配,臨河處盡量選用垂柳等彎曲喬木。

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要比干砌石護岸穩定,且具有多空隙,能夠保證河水與空隙水及地下水之間的交換,空隙間填土又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紮根基礎。

(2)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建設

如圖10-36所示,對夾河上游段其他混凝土硬化河岸改造、構建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這種形式結構穩定性強、耐洪水沖擊。斷面如圖10-36所示。該段護岸全長約15km。

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的坡角處理同上面的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技術;沿修正後的緩坡傾斜面布設混凝土板框,為維持板框內鬆散堆積的碎石的穩定性,板框規格為1.0m×1.0m,板框採用混凝土整體現澆製作;在框格中,依介質篩原理填充不同粒徑介質。框架厚度40cm,框中底層填粒徑5mm,厚10cm的粗砂,其上再填粒徑2cm厚10cm的礫石,礫石上面鋪一層粒徑6~8cm的碎石,形成地理板框介質篩;最後在板框上敷表層土30cm厚,在保護現有喬木基礎上,對岸坡進行再綠化,栽植落葉喬木,覆土上間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為營造生物生存棲息空間,在木樁河水側拋石,並栽植柳樹和蘆葦等親水植物。

圖10-36 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斷面圖

(3)寬體斜坡護岸建設

如圖10-37所示,在夾河下游部分軟質受損河岸區域內,岸坡上植被發育較好,植物根系有效地維持了岸坡的穩定,但是略顯單薄,岸上植被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該段考慮主要以植被恢復為主,有效利用植被根系的固土功能和控制面源污染的功能。該段全長約15.66km,寬度設計在20~50m之間,護岸斷面形式如圖10-37所示。

圖10-37 寬體斜坡護岸斷面圖

在夾河護岸方案中,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植物營養體束的護岸技術,如圖10-38所示。具體做法為,在岸坡坡腳嵌入直徑15cm、長1.5m的原木木樁,將萌芽力強的柳樹幼枝或蘆葦、菖蒲等捆成一束,用木樁將其固定在河岸坡腳。在柳樹或蘆葦、菖蒲根系未萌發之前,主要靠植物苗木束起到臨時保護河岸的輔助作用;在植物根系萌發之後,植物營養體和根系永久的護岸,達到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多樣性、提高水體凈化功能的最終目標。

圖10-38 木樁+塊石的護岸技術設計

岸堤的小傾角將減緩河水對岸堤的沖刷作用,緩解洪峰快速遷移對下游造成的壓力。坡面設計要有三維坡度變化,在水際部位設計為倒圓角坡度;在寬體斜坡護岸上採用植被穩定方法,種植柳樹、水楊,白楊、榛樹以及蘆葦、香蒲等耐濕喜水性植物。對岸堤進行穩定;在坡面上間種景觀植物,追求植物景觀的多樣性,在坡角下構築水生植物,穩定護堤,保持坡角、坡面、坡頂植被的發育和穩定;保護現有沉水、浮葉、挺水、濕生植物和灌、喬木植被系統,營造縱向生態鏈。通過沿岸拋石,構築岸邊水生兩棲類動物棲息繁衍的場所及環境,為小型動物提供避難場所。

生態護岸除了保持水土、保護河堤以及污染治理等功能外,其最主要的功能將是作為景觀林以增加河道走廊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以及提高河道走廊的景觀效果。所以在生態護岸的建設過程中,生態護岸的景觀功能被提升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植物物種選取將在兼顧植物的保水護土、污染治理能力的基礎上,主要考慮其景觀功能。植物選取和種植時應注意高矮錯列,葉色和花色相搭配,喬、灌、草分層配置,以強化防護林帶的景觀效果。

防護林植物的選擇堅持本地物種優先的原則,同時兼顧植物的景觀價值、經濟價值和抗性能力。

在河灘地勢較低處種植香根草、荊三棱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河灘地勢較高處栽種槐樹、柳樹、楊樹等喬木和杞柳、紫穗槐等經濟型灌木,並配置石榴、月季、玫瑰等觀賞性樹種。以此形成河道走廊防護林帶,以增強景觀效果,穩固河堤,防止水土流失。防護河堤兩側的面源污染收集和配布水溝渠,分隔河堤和修復工程,以提高河道走廊生態帶的層次感,加強河道走廊的生態穩定性。

4.生態護坡修復注意問題

在建設生態溝渠及生態護岸時,應以提供生物生長棲息的生物材料為主。通過使用生物材料對受損護岸進行生態修復,這類生態修復方法一般是採用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相物質組成的具有一定強度的多孔人工材料作為載體,利用多孔材料空隙的透氣、透水等性能,並滲透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從而恢復河岸的植被,為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利用生物材料進行修復,如圖10-39所示。

圖10-39 生態混凝土護岸方法

(據謝三桃、朱青,2009)

在河流護岸進行生態修復上,不僅要滿足防洪排澇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需求,同時也要達到景觀美質和親水和諧的功效。基於這個生態修復的要求,可以採用景觀型多級階梯式人工濕地護岸和景觀凈污型混凝土組合砌塊護岸技術等。這類修復方法一般是以無砂混凝土樁板或無砂混凝土槽為主要構件,在坡岸上逐級設置而成的護岸形式。通過在樁板與坡岸之夾格或無砂混凝土內填充土壤、砂石、凈水填料等物質,並從低到高依次種植挺水植物和灌木,從而形成岸邊多級人工濕地系統,美化了河道岸坡,呈現出層層階梯式綠色景觀,同時沿護岸線可設置的親水平台,以便人們隨時的能夠親水,如圖10-40所示。

圖10-40 景觀型多級階梯式人工濕地護岸

(據謝三桃、朱青,2009)

陳海波等在對生態護坡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時提出,生態護坡的選擇和設計應遵循水力穩定原則、生態和諧原則和因地制宜原則。顧秋平等提出,生態護坡技術應該堅持以下原則:①生態邊坡必須能夠營造一個適合陸生植物、水陸兩生植物、水生動植物生長的生命環境;②生態護坡應滿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穩定要求,並降低工程造價;③要盡量減少剛性結構,增強護坡在視覺中的「軟效果」,美化工程環境;④進行水文分析,確定水位變幅范圍,結合植物調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植物;⑤盡量採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環境污染;⑥布置時考慮人們的親水要求。

在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類型選擇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首先要了解河道護坡的功能定位,如果待整治河道為主幹行洪河道,那麼就要優先考慮防洪排澇和航運對護坡穩定的需求,兼顧生態功能。在選擇材料和類型時可以在迎水面邊坡以傳統的干砌塊石為主,推廣使用三維土工植被網、植被型生態混凝土、土工材料復合種植等生態護坡新技術,嚴格限制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同時,還要兼顧考慮待整治河道的位置及岸邊空間,如城鎮河道,在考慮其生態景觀功能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其所處空間位置的有限性,如果空間有限,那麼佔地面積大的生態型護坡就不適合待整治河道。②了解河流底泥和岸坡的土壤狀況,了解其親水性,以便有針對性地選擇護坡的類型、植被的種類以及護坡的材料。③了解河道的水質狀況以及污染物排入其中的方式。對於水質要求較高、面源污染嚴重的河道,在設計時可以構建多級階梯式、潛流型或表面流型人工濕地護岸系統。④河道的水文情況,尤其是水體的流速。對於流速緩慢的小型河道,可以直接利用草、蘆葦和柳樹等天然植物材料進行岸坡防護,這些植物都是親水的,在潮濕環境中能茁壯成長,可以在保護岸坡的同時,創造出豐富的岸邊自然生態環境。而對於水流較急、岸坡侵蝕較大的河段,單純利用草皮、柳樹和蘆葦等活體材料進行護岸,容易遭到破壞,應結合土工材料、石料、木樁等堅固材料,加強護岸的穩定性和抗侵蝕性,可以選擇三維網墊、混凝土框格、混凝土砌塊的植草護坡等復合生態護坡。

總之,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選擇應考慮河道護坡的功能需要以及各類型護坡的具體應用條件,使生態護坡和河流生態系統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有機的、開放的系統。

雖然生態護坡的應用已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只考慮了生態護坡對植物的需要,而忽略了動物和微生物,忽略了生態護坡作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動態性,忽略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護坡應該是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基礎上,以營造河道邊坡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標。因此,現有的生態護坡技術,雖帶有一定的生態色彩,卻是不完善的生態護坡技術,而是生態型護坡。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滿足邊坡系統對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建立能夠使動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態護坡,生態護坡的研究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護坡材料。為了實現真正滿足生態學要求的生態護坡,需要將護坡工程對河道的水質、水文、生態系統的影響降至最小,這就需要逐漸改進護坡所採用的材料,使生態護坡在修復水體污染、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營造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其生態學功能。

2)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類型。生態護坡的設計,包括護坡材料、護坡植物、坡比以及護坡結構形式的選擇等。要通過試驗和實踐探索,研究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不同護坡材料、護坡植物、坡比以及護坡結構形式等的組合對水流流態和流速等河道水力特性的影響,對坡面穩定性的影響,對護坡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影響,探索出對河流生態系統影響最小的最佳組合。

3)施工方法。即使有了完美的生態護坡設計和方案,如果施工過程不能完美呈現其各要素間的結合,也會影響生態護坡的生態效果。因此,應逐漸完善生態護坡的施工方法和技巧,將生態護坡的各要素有機結合,使其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出來[31]

煙台市在充分保護好原有的黑松植物群落海防林的基礎上,在臨海一側主要種植黑松、白蠟、檉柳、紫穗槐等抗海風、耐鹽鹼、耐瘠土、固沙性好的樹種。在相對風沙較弱的區域栽植景觀效果好的銀杏、合歡、欒樹、楸樹等喬木和黃櫨、紅楓、紫葉李、連翹等各種小喬木、花灌木。並合理調配喬、灌、花、草的比例,突出喬、灌木的綠化地位和綠化效果,突出季相色彩變化,注重各樹種色彩、冠性等生物學特性的互補作用,栽植的植物種類達到150多種,植物多樣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基本達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

F. 黃河的重點治理地區是哪

黃土高原和河南平原
黃河90%泥沙來自黃土高原。
河南省地勢平坦,導致黃河河床比地平線高數米,以開封為例,河床竟然比開封塔高十幾米。

G. 沁河的河流治理

沁河流域總人口217萬,農業人口佔92%,耕地537萬畝。沁河下游灌區,相傳始於秦代。建國後,全流域水利建設發展較快。據統計,1981年灌溉面積已達205萬畝(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區)。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已不能滿足用水需要。
濟源五龍口鎮是沁河出太行後沖出的第一塊肥沃地帶,自秦代起,沁河兩岸人民在這里「隔山取水」,修築了第一條水渠——枋口堰。千年以來,當地百姓比照枋口堰的原理,又在沁河上開鑿出數十條大大小小的水渠,這些水渠有的是在廢渠的基礎上重修的,有的是修建的。到明朝時期,沁河下游已有小渠十幾條、大渠五條。五條大渠猶如五條橫亘在豫北大地的卧龍,五龍口地名也由此而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共進行3次復堤,完成土方1258萬立方米。第一次從1949~1953年,兩岸大堤培修標准為:堤頂高出1933年2500立方米/秒洪水位1米,頂寬5米,險工堤段6米。北岸丹河口以上因有天然滯洪區不加培修。南岸堤頂寬4米,臨河邊坡為1:2,背河邊坡1:3。共完成土方382萬立方米。1954年沁河小董站發生3050立方米/秒的超標准洪水,該堤經受了考驗。此後,明確兩岸堤防以防禦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的洪水為標准,南岸堤頂超出洪水位1米,北岸1.5米,堤頂寬度北岸險工7米,平工5米;南岸險工6米,平工5米。新修堤段坡度南北岸臨河為1:2,背河為1:3。新修堤戧頂寬均為2米,臨河與設計水位平,背河應低於設計水位1米,坡度仍為臨河1:2,背河1:3。1963年沁河堤防北岸超高又增至2米,平工堤段堤頂寬增至6米,險工堤段增至8米,南岸超高不變,沁陽馬坡至沁陽東王召長約7公里堤段超高改為1.5米。1967年沁河絕大部分培堤堤段修夠標准。1954~1972年修堤土方共358萬立方米。1974~1983年,根據沁河歷年淤積情況進行第三次復堤。防禦洪水的任務仍為保證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不決口,對超標准洪水,仍採取丹河口以上保南不保北,丹河口以下保北不保南的原則。復堤長度1082公里,加高0.3~1.5米,計劃土方577萬立方米。截至1987年完成土方567萬立方米,占計劃數98.3%。
沁河河道,武陟縣木欒店段,位於入黃河口以上8公里處,堤距寬僅330米,是一卡口,左堤臨背懸差大,防洪標准不足,大河頂沖急灣,加之雙曲拱橋,壅水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為解決這一險點,1981~1984年進行人工改道,從楊庄起將原3.5公里長河道內卡口河段於背河向右開辟一段新河道,展寬為800米,老左堤作為第二道防線。老河床高7米,寬200~900米,作為新左堤後戧平台,減少臨背懸差7米左右,使設防標准水位降低1.8米左右,消除了壅水。該項工程新修左堤長3195米,右堤長2417米,工程全部按防禦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設計,左岸堤防超高3.6米,頂寬15米,右岸堤防超高1.0米,頂寬10米,邊坡1:3。計做土方3116萬立方米(包括16座土壩基)。 沁河下遊河道丹河口以下46公里處為一卡口。該段長約750米,堤距寬僅330米,左岸為木欒店(今武陟縣城),右岸為武陟老城,兩岸堤防夾峙,河道至此急劇轉彎,為沁河最險要的一處險工堤段。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沁河從此決口。1933年黃河漲大水,倒灌至木欒店。1968年在木欒店卡口處又修建一座雙曲拱橋,阻水面積達11%。為解決木欒店卡口河段,保證沁堤安全,1980年決定於卡口上首右岸楊庄進行人工改道。
改道工程在楊庄至蓮花池長約3.5公里地段內進行。在場庄處修新右堤,利用老右堤一段上下延長,將老河道封起來作為新左堤,使河道由原330米擴寬至800米,裁彎取順。為了保持新河段主槽與原河道主槽能夠上下銜接,防止河流發生新擺動,在新左堤上布設險工護岸工程,上迎朱原村險工來溜,送入老河槽;在改道區出口處的左岸灘沿上修一護灘工程,防止可能沖刷而出現的不利河勢。並在新河道內另建新橋一座。
楊庄改道範圍3平方公里(新河道15平方公里),搬遷人口4675人,房屋4899間,占、挖、踏土地3800畝(永久佔地6787畝)。改道工程於1981年開工,1982年完成防洪主要工程,1984年汛前全部完成。其間,1982年8月2日,沁河小董站發生4130立方米秒的超標准洪水,這是1895年以來最大一次洪水,當地群眾10萬人上堤搶修子埝,保住了堤防安全,起到局部改道的應有作用。 沁河洪水實測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秒,歷史調查最大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1950年以後,沁河以防禦4000立方米/秒為標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龍泉、楊華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標准修固。為了防禦超標准洪水,確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設立南、北兩滯洪區。
沁北自然滯洪區,位於丹河口以上沁、丹河交匯的夾角地區,東、南分別有丹河和沁河,西、北兩面為太行山麓,地勢較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坡度較陡。主要利用龍泉、楊華兩缺口自然倒灌的作用削減下游洪峰。自然倒灌的影響范圍包括沁陽縣的北關、解庄、西尚3鄉和紫陵鄉的部分地區,此區有耕地8萬畝,居民6萬餘人。
沁南滯洪區,位於黃河北岸武陟縣境,京廣鐵橋上游14公里處,系黃、沁河匯流的夾角地帶。該區南為黃河大堤,北、東為沁河堤防,地勢低窪,1951年辟為滯洪區。當小董站流量超過4000立方米/秒時,在五車口預留分洪口,自然漫溢分洪,入沁南滯洪區,以保證沁河北岸大堤安全。該滯洪區在102米(黃海)水位以下,淹沒面積142.6平方公里,相應庫容5.18億立方米。分洪時臨時遷移安置居民,退水時從滯洪區末端方陵破堤泄入黃河。
1958年以前,沁南滯洪區有兼滯黃河部分洪水的任務。當黃河盛漲,鄭州黃河鐵路橋壅水嚴重,再遇伊、洛、沁河並漲,嚴重威脅黃河北堤安全時,於武陟解封破黃河堤分泄部分黃河洪水入沁南滯洪區,以策安全。1958年以後,沁南滯洪區未再安排分泄黃河洪水的任務。

H. 河口的研究歷史

河口研究史 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已有許多有關河口的記載。18世紀末期,出現了關於三角洲的系統論述。20世紀30年代,R.J.拉塞爾的《密西西比三角洲》,是一本重要的著作。50年代初期,И。В.薩莫伊洛夫寫出了世界上第一本綜合性的有系統理論的河口專著──《河口》。與此同時,H.M.施托梅爾和D.W.普里查德等在河口的鹽水和淡水的混合、河口潮汐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1966年,A.T.伊彭主編的《河口海岸動力學》和G.H.勞夫主編的《河口學》,反映了60年代的河口研究水平。K.R.戴爾在1973年著的《河口學物理導論》和C.B.奧菲瑟在1976年著的《河口及毗鄰海域的物理海洋學》,反映了70年代河口研究的水平。
中國的入海河口眾多,類型復雜。古代有河口記載的文獻,尤其是地方誌,極其豐富。東漢的王充,早在公元1世紀就已科學地解釋過錢塘江涌潮的成因。在護岸防災方面,中國從開發海岸平原資源以來就已有工程措施,有文學記載的始於公元3世紀。1950年以來,圍繞河口的開發和治理,對長江、黃河、珠江、錢塘江等大河的河口,開展了較系統的觀測、調查和研究,並進行了不同規模的治理。這不僅解決了河口治理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而且對河口的攔門沙、沖刷槽、分汊潮波變形和環流等一些理論問題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與此同時,研究手段也在不斷改進,水工模型和數學模型已被廣泛應用,遙感遙測等新技術也已開始應用於河口的研究。

I. 東營黃河入海口的治理現狀

本報記者奚宇鳴自山東東營報道經過了近7000公里的跋涉,「萬里走黃河」采訪考察團於9月5日抵達了山東東營,順利完成了由黃河源頭到入海口為期一個月的自駕采訪考察活動。「東營,中國最年輕的一個城市!」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廣州日報》記者李明波,在抵達東營時,一遍遍情不自禁地給大家講述著東營的變化,當然也包括黃河入海口的日新月異。通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是黃河的自然改道現象。而在東營,這片土地本來就是黃河的沖積濕地,黃河入海的最末一段,也在東營市中南北擺動不定,大約十年一改道。9月5日采訪考察團成員由東營市區往東又驅車大約70多公里後,終於進入黃河口鎮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在那裡才找到了真正的黃河入海處,並乘船向東約40分鍾深入到萊州灣後,親眼目睹了黃河水與海水交匯時產生的那奇妙的交匯線。而「萬里走黃河」采訪考察活動的最後一個取水點,也設在了這個黃河入海的分界線處。在所有媒體記者的共同關注下,「萬里走黃河」采訪考察團執行團長、《汽車自駕游》雜志市場部經理賈瑞芳,從遊船上放下了繩索與吊桶採集水樣。隨後又收集了全體隊員的「心願」,收納至漂流瓶中投入大海,向未知的遠方傳遞出「萬里走黃河」采訪考察活動的意義。在自然保護區內,隨隊專家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孫太旻主任說,黃河入海分界線,在適當的季節與氣候條件下,會有「青黃分明」的景觀。也正因此,更需要引起大家對黃河的保護意識,使我們的母親河「大河安瀾,清澈入海」。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的劉靜科長介紹,每年10月是保護區風景最漂亮的時候,而11月至次年3月是觀鳥的最佳時期。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最主要的保護動物中,鳥類佔有相當的比例。在黃河入海口處的「望海樓」上,黃河河口管理局李士國工程師告訴我們,在東營,以前人口少,人類的活動也少,因此沒有大規模的治理工作;黃河的自然改道雖然大約十年一次,但是自然改道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近年來,基本採用人工治理河道,達到人為干預、相對固定河道的效果。由於上游的調水調沙等工作,基本達到了黃海入海的各項指標要求。帶入海的泥沙量少了,黃河改道的可能性就可以相對減少;加之建設堤防、控導等工程,已經可以人為地將黃河河水引入不同的人工渠道(備用河道等),為人類造福。(

J. 城市河堤治理內容是什麼

1、城市河道治理的水利基本要素
從傳統水利角度來講,河道治理過程重點要關注水位、流速和雨水入河口高程3個因素,這3個因素直接影響河道治理的成敗。河道設計水位要依據城市防洪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來確定,同時,要使雨水入河口內頂高於設計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設計的一個重要參數,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與流速可以通過沿途閘壩進行調度控制。
2、城市河道斷面的選擇
不同河段的河道功能不同,可選擇的河道斷面有很多,如矩形斷面、梯形斷面、復式斷面等。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因此河道的空間布局受到多重限制。採用矩形、梯形斷面設計可提高濱水地帶的土地利用率,但豐水期與枯水期水位波動大,且硬性護砌切斷了河流水體與河岸間的物質能量交流,景觀和生態效果上表現不佳。城市河道整治過程中的斷面選擇是區域景觀結構選擇的過程,構成景觀的要素數目、類型、大小、形狀和外貌特徵對生態客體的運動特徵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
河道斷面設計重點考察標准洪水的影響范圍,根據土地條件盡可能預留較寬的河道寬度,再根據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關系設計河道河槽和灘地分布比例,這樣不僅可滿足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空間需求,而且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起到緩沖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3、城市河道景觀設計
城市河流是一個線性系統,要根據線性工程的特性和經濟可行原則,選擇適宜的設計尺度,其景觀設計的核心是基於生態原理引導城市河道與周邊生態系統良性運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促進系統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策略上面,需要盡可能滿足多尺度多目標的景觀需求,了解區域居住者、辦公者、旅行者不同時期(如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間點等)的需求差異。同時,設計者要用發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統自身的變化和發展過程,運用適宜的人工干預引導自然系統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陸兩棲生物群落,會逐漸演化成一個復雜的「水生一水陸兩棲一陸生」生態系統,考慮到系統發展帶來的景觀變化,應在設計階段做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對河道濱水空問的規劃設計是當前城市景觀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同單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濱水空間規劃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思想,將影響河道與濱河生態的所有問題(如防洪、堤岸、灘地、植被、水生生物等)加以考慮,制定綜合規劃,從而達到恢復水域生態穩定性的目的。
4、城市河道生態環境與景觀效益
河道生態恢復意味著河道及濱水地帶生態功能的恢復,能夠支撐河道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和衍生。一般來講,河流廊道的生態功能主要有棲息地功能、通道作用、過濾和屏障作用、源匯作用等、.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硬質襯砌形成的堤岸可認為是人工廊道,根據人工廊道的距離一效益分析,隨著距離的延長,其經濟效益逐漸降低,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會隨著距離的延長而逐漸提高。其中,存在一個平衡點,在這個長度條件下,人工廊道的經濟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大致相當。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可以揚長避短,也可以解釋為適度的局部襯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對區域公共與財產安全起到積極作用。
城市河道生態恢復設計時,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過人工措施進行加固,對保障經濟效益並發揮環境綜合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景觀生態設計需要了解景觀元素之間的連通性,避免降低景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考慮在影響生物群落的重點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態系統設計時,盡可能以本地植物為主,以降低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河床坡降設計應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慮魚類洄遊和上下游雙向的物質、能量聯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