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魯爾區的綜合治理

魯爾區的綜合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01 16:05:45

⑴ 德國魯爾區治理環境污染具體措施

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魯爾區上空的6 600多個大煙囪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約4 000 kt,其中600 kt滯留在本區上空,空氣污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行人感覺肺疼的程度。礦區排放的污水又嚴重污染水質,使魚類曾一度絕跡。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魯爾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長達100 km的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凈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設立微生物凈水站,所以至今尚未發生過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狀況。魯爾河水利工程設備之先進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決水污染問題外,還具有蓄水攔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全部建起,各工廠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滿目荒涼的廢礦山披上了綠裝,塌陷的礦井成了碧波盪漾的湖泊。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 000 hm2,平均每個居民130 m2(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 m2),大小公園3 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往日濃煙滿天,黑塵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蔚藍色的天空"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1 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1989年,聯邦德國慕尼黑經濟發展研究所對歐洲共同體11 000家企業和區域研究專家的調查結果表明,魯爾區是歐洲產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1990年12月,美國華盛頓人口危機委員會發表了世界100個特大城市和產業和人口密集區生活質量的評估報道,按生活質量和等級排序,魯爾區列為世界第二位。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保持經久不衰,景氣長存的局面。

⑵ 魯爾區綜合治理要求鋼鐵布局在萊茵河沿岸港口的主要目地是什麼

主要還是減少運輸成本,使自己的競爭力增加吧。

⑶ 【地理】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1.發展新抄興工業和第三產襲業:積極新建或遷入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促進本區經濟結構多樣化。
2.調整工業布局。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河道和港口標准化;加強高速公路建設,形成覆蓋全區的公路網路;增加航空港的建設。
4.發展科技,繁榮經濟:魯爾區自20世紀60年代相繼建立了魯爾大學、多特蒙德大學等幾十所各種專業的高等院校,為數眾多的中等技術學校,以及一大批科研機構,各大型公司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
5.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⑷ 魯爾區實施綜合整治的措施對我國東北老工業區的改造有什麼借鑒

(一)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充實、調整區域產業結構。
(二)合理讕整區內生產力布局。版
(三)科研與實踐相結合,權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四)開發工業傳統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
(五)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議,重塑田園都市風光。
(六)設立調整改造指導委員會。
(七)突出調整改造思路反重點。
(八)對衰退企業退出實行授助政策。
(九)實行國家支持下的就業政策轉移。
(十)支特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發展。

⑸ 高中地理書中提到的德國魯爾區綜合治理對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是否也同樣適用

自己編不出來就拿魯爾區的套用也是一樣的,稍微該一下就行了嘛

⑹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劃,主要從哪五個方面進行

:(1)產業結構調整。這是綜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對煤炭、鋼鐵工業進行改版造,權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2)調整工業布局。為就近獲得通過鹿特丹港進口的鐵礦石,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鋼鐵公司甚至將高爐建到荷蘭海邊。(3)加強交通建設。魯爾區有稠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網,萊茵河的水運也很便利。(4)發展科技。這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環境。通過治理工業污染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改變了重工業區污染嚴重的局面,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地區。

⑺ 魯爾區治理方案

1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工業
2調整產業布局,如把鋼鐵產業向沿海靠攏,方便進口鐵礦
3發展科技繁榮經濟,如興建高等學府,研究院等
4美化環境,消除污染
5完善交通網

詳細如下:
魯爾區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區,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西部,介於萊茵河及其支流魯爾河、利伯河之間。在行政上魯爾區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通常以該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面積4 430 km2,不到全國面積的1.3%;人口約540萬,佔全國的6.6%。傳統上魯爾區是一個老工業區,從19世紀中葉開始發端,其顯著特點一直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並是該國的能源基地、鋼鐵基地和重型機機械製造基地,這三大部門的產值曾一度佔全區總產值的60%。二戰後,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的沖擊下,世界其他一些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傳統工業區紛紛陷入嚴重衰弱危機之際,唯有魯爾區仍保持較強的生命力,經濟持續發展。目前,魯爾區已形成了新老工業並舉、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布局相對合理的區域工業綜合體,這與其審時度勢,緊跟經濟全球化趨勢,面對逆工業化過程和區域衰退,利用科學技術革命,不斷創新,全面進行區域整治和更新分不開的。

1 魯爾區區域整治和更新的背景

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廉價石油的競爭,百年不衰的魯爾工業區爆發了歷時10年之久的煤業危機,繼而又發生了持久的鋼鐵危機,礦區原有的以採煤、鋼鐵、煤化工、重型機械為主的單一的重型工業經濟結構日益顯露弊端,全區的經濟受到很大的打擊,魯爾區的聲譽開始下降,經濟的中心地位減弱。面對著衰落和發展兩條道路的抉擇,魯爾區選擇了發展。發展的核心就是開展區域全面整治和更新,重點是改變原有單一的經濟結構,使礦區經濟朝著多樣化綜合化發展,以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60年代以來,魯爾區就上述問題開展了全面的區域整治工作,至今已取得明顯成效,是聯邦德國區域整治中最成功的實例,也為傳統工業區的改造作了有益的嘗試。

2 成立權威領導機構,區域發展規劃不斷創新

1920年5月5日,德國政府頒布法律,成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The Siedlung severband Ruhr kohienbenzirk,簡稱SVR),是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這一規劃機構的職能和許可權隨著區域的發展一再擴大,現已成為區域規劃的聯合機構(KVR),州聯邦的權力部門。協會由88個成員組成的議會和7個成員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日常工作。協會成員中60%是市縣政府代表,40%是企業代表。行政上受州政府當局管轄,財政上由地方當局撥款和協會自身籌款,協會自身還有貸款的權力,總部設在埃森。針對魯爾區存在的問題,協會於1960年提出了魯爾區總體發展規劃,作為法令要求全區嚴格遵守執行。此外,還有一個魯爾工商局組織,作為區域性的工商經濟管理機構,對魯爾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也起著協助和監督的作用。
在魯爾煤管區協會成立以前,魯爾區無論是在發展工業生產,還是在城市建設、交通以及環境保護方面,都沒有統一的規劃,因此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導致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直接影響到工業區的生存發展。但在協會成立初期,其主要的工作也只是制定「一般開發規劃」(General Settle/ment Plan)即為工業和民用地,交通線路,綠化環境等提出輪廓性布局方案。從20世紀60年代起,協會逐漸擔負起對工業區的全面規劃,直接與全區的建設和發展掛鉤,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而,在德國普遍認為KVR組織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1960年,協會提出了把魯爾區劃分三個地帶的設想:第一個地帶是「南方飽和區」,主要是指魯爾河谷地帶,這里是早期的礦業集中地區,隨著採煤業的北移,地位已大大下降,但經濟結構相對比較協調,今後的發展是繼續保持其穩定性。第二個地帶是「重新規劃區」,這是魯爾的核心地區,該區包括魯爾區的重要城鎮及埃姆舍河沿岸城鎮,是人口和城市高度集中的地區,存在著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控制人口的增長,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第三地帶是「發展地區」,包括魯爾西部,東部和北部正在發展的新區,其中北部是重點發展地區。根據三地帶的不同情況,協會提出發展第三地帶,穩定第一地帶,控制第二地帶的戰略設想,這一設想為以後魯爾區的全盤規劃打下了基礎。1966年在修改上述規劃的基礎上,協會又編制了魯爾區的總體發展規劃。這是聯邦德國區域整治規劃史上的第一個地區性的總體規劃,也是第一個在法律上生效的規劃方案。此方案於1969年又進行補充,以補充報告的形式公布於眾。總體規劃的主要宗旨是發展新興工業,改善區域經濟部門結構和擴建交通運輸網;在核心地區以及主要城市中控制工業和人口的增長;在具有全區意義的中心地區增設服務性部門;在工業中心和城鎮間營造綠地或保持開闊的空間;在邊緣地帶遷入商業;並在利伯河以北魯爾河谷地及其周圍丘陵地帶開辟旅遊和休息點,為人們提供休息和娛樂的場所。1989年,KVR制定了一個為期10年的國際建築博覽會的宏偉計劃(IBA),重點是對魯爾區核心地區800 km2、擁有200萬人口、有17個城市參加的城市再造工程,使魯爾區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邁進21世紀。

3 區域創新發展的成效

3.1 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充實、調整區域產業結構

魯爾區是德國許多大企業總部的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業產業結構的特質和變動的影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鋼兩大部門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這兩大部門陷於危機便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老化,並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資助下,魯爾區首先採取了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 過程。從1966-1976年的10年中,政府撥款150億馬克資助煤礦集中改造,並制定相應的政策保護煤炭工業。1969年魯爾區26家煤炭公司聯合成立魯爾煤炭公司,把採煤集中到機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大礦井,關閉不盈利的小企業,對整個魯爾煤田重新規劃,統一部署,安排生產,並且實行了全盤機械化,現煤炭生產就集中在7個大煤礦中。鋼鐵工業也從同期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老廠,擴建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與協作化;同時對鋼鐵工業的布局作了合理調整。其次,為了使魯爾區的經濟結構趨向多元化,聯邦、州政府及魯爾區煤管協會都想方設法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而魯爾區也完全具備發展這些新興工業的有利條件:勞力充足,交通便利,又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因此新建和遷入的工業企業像雨後春筍般地不斷涌現,僅1958―1973年,新建和遷入企業達459個。1985―1988年間魯爾區新建企業數量增加41%,大大超過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目前這類企業已遍及全區,大多是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產品種類繁多,有汽車、煉油、化工、電子以及服裝食品等等。最有名的奧佩爾汽車廠,興建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座落在一個已關閉的礦井舊址上,現已發展成為擁有20多萬人的世界最現代化的汽車廠之一。石油提煉和石油化工也由於從鹿特丹及威廉港通往魯爾區的輸油管建成發展很快。從威廉港到魯爾的兩條輸油管,直徑分別為71和102 cm,年通過能力約45 000 kt/a。戰前,魯爾區以煤化學工業為主,只有兩個規模不大的煉油廠,目前已有10多個煉油廠,煉油能力達到30 000 kt/a,石油提煉和石油化工已成為化學工業中的主業。同時,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各城市大多已建有完善的服務業,服務網點遍及各個角落,在邊緣地區開辟了不少新的旅遊點,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條件。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使魯爾區的經濟結構得到了調整、充實和提升。煤鋼比重大幅下降,現產值僅佔全區的16%,煤、鋼兩大部門職工人數也從20世紀50年代初占工業部門總數的60%降至90年代初的33%,而同期非煤鋼工業的就業人數卻從32%上升到目前的54%多,第三產業部門的比重則從29.8%提高為56%。尤其是新興工業的發展趨勢方興未艾,在信息技術領域中魯爾區的發展速度在德國遙遙領先,僅1994-1997年,北威州的軟體企業從241個增加到2 720個,這些企業大多落戶在魯爾區。魯爾區正朝著一個既有強大傳統工業作基礎、又有日漸壯大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的綜合工業區方向發展。

3.2 合理調整區內生產力布局

魯爾區早先的產業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為原則,如採煤業是在魯爾河以南,
靠近煤田,以後隨著煤炭作為燃料和化工原料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煤礦也逐漸向北推移,因而生產力布局歷史上也是由南向北發展。到二次大戰前,基本形成東西延伸,以中部為核心的工礦區。尤其是從杜伊斯堡-多特蒙德條狀地帶,城市鱗次櫛比,已找不到一塊面積大於100 hm2的空地。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劃分三個不同地帶、平衡全區生產力布局的設想,並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應首先考慮到安排在邊緣發展地帶,同時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地從核心地區向外緣遷廠。同時對傳統產業依據不同的情況實行關、停、並、轉。調整變化最明顯的是鋼鐵工業,原來鋼鐵生產高度集中在蒂森、惠施、克虜伯等幾家大公司之中,布局上形成了沿魯爾河東西走向的生產格局。通過改造調整,鋼鐵工業面貌一新,如為增強競爭力,同為鋼鐵生產巨頭的蒂森鋼鐵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1998年實行了強強聯合,現鋼產量佔全區的一半左右;在布局調整中又針對目前區內鋼鐵工業所用的幾乎全是進口鐵礦的新趨勢,考慮從鹿特丹經萊茵河到杜伊斯堡每噸礦石的運費要比到多特蒙德便宜得多,於是就以最低運費為原則,一改過去鋼鐵工業布局就煤的東西向布局格局為就鐵的南北向格局,在萊茵河沿岸港口以杜伊斯堡為中心的南北17 km2的狹長地帶內形成了29 000 kt/a鋼鐵生產能力,杜伊斯堡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鋼城"。電力生產主要集中在費巴和來因-威斯特法倫電力股份公司,化學工業則集中在休斯、舒爾文和格爾貝克三家化學公司。由於大公司科技力量強,現代化水平高,生產成本低,產品精良,煤、鋼、化工、機械等一大?quot;魯爾製造"的特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為魯爾區贏得了很高的聲譽。現整個魯爾區的生產力布局格局已突破原來的魯爾煤田范圍束縛,向西(越過萊茵河)向北(越過利伯河)發展。
魯爾區區域結構的變化同樣集中體現在其城市的職能演變上。魯爾區是一個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區,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單一的煤礦城市-鋼鐵城市-化工城市-綜合性城市的發展道路;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雜亂無章的無規劃狀態向全面規劃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在區域更新過程中,許多城市從原先的單一職能演變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城市,但大企業的業務性質仍為這些城市打上深深的烙印。如費巴公司總部所在地杜塞爾多夫,是以能源、化工、鋼鐵、機械、電氣等工業的中心,同時又是德國最大的銀行所在地;蒂森公司所在地杜伊斯堡是以鋼鐵、機械、化工頹岱墓ひ檔鬧行模質塹鹿畲蟮哪諍癰劭誄鞘校籖WE公司所在地埃森是以能源、鋼鐵、化工、建築工業的中心,也是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博覽會城市等。大企業的發展不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並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提升了城市的能級。現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萬以上,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萊茵-魯爾城市集聚區,人口超過1 000萬,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區之一。

3.3 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佔有重要的一席,而魯爾區就是德國的許多技術發明誕生地,因此科研基礎十分雄厚。魯爾區許多大企業都有自己的科研機構,並根據企業特點和國際國內市場行情制定自己的科研計劃,科研中心和生產中心緊密結合也是德國科學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制勝法寶。如魯爾煤炭股份公司下屬的煤礦研究中心是全國最大的煤炭研究機構,擁有17個研究所、4個實驗場以及計算機處理中心,科研人員曾達1 100多人,研究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煤炭工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煤炭的綜合利用。面對新的形勢,魯爾區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創新,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從多特蒙德、經過波鴻、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條橫貫全區的"技術之路",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研究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並建立"魯爾區風險資本基金會"和新技術服務公司,為新技術企業提供資金和咨詢。其次,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並把高等院校的教育於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現魯爾區擁有15所高等院校,14萬多大學生,其中對區域經濟有重要影響的理工科和經濟專業學生占總數的63.5%,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
另外,用新技術改造老工業。魯爾區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單純發展新興工業,所以,在發展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快了用新技術對傳統工業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學技術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幫助企業擬定技術革新計劃、結合中小企業具有靈活應用新技術的特點,優先向中小企業轉讓技術等,大大加快了將科研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並提升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層次,魯爾區的目標是成為歐洲新經濟中心。

3.4 加強企業間的聯系與協作,保證區域資源的合理配置

魯爾區大企業之間以及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系和密切的協作關系,最早出現的煤鋼聯營的形式,以後又出現煤化、煤電以及鋼鐵與機械的聯營,有的以合同的形式,有的則組成聯合公司,既保證了生產,又穩定了銷售,使區域內部的資源優勢和加工能力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例如,魯爾區所生產的煤約76%在本區消費,主要用於煉焦和發電;魯爾區的大鋼鐵公司都有自己的煤田,自行開礦,辦煉焦廠,蒂森、克虜伯等大鋼鐵企業都有自己的煤礦。魯爾區所產鋼材的70%提供本地區機械製造業;煤化工聯營從煉焦開始,大力回收煉焦副產品,供化學公司作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如區內最大的休斯化學公司就是從煤礦購入煤,供自備電廠;從煉焦廠購入焦爐氣提取甲烷,購入粗苯和酚,生產塑料和橡膠;機械工業與鋼鐵的聯營表現在大鋼鐵公司大多轄有機械製造業,鋼鐵工業的中心也是機械製造業最發達的地區。所產的礦山機械70%在本地銷售,主要用戶是礦山、冶金和化工等。同時,通過有效的企業組織結構,大企業還為當地眾多的中小企業提供配套技術、資金和配套生產。魯爾區的企業聯盟關系促進了區內資源、交通等優勢的發揮,使魯爾區成為既是資源地、生產地和消費地。

3.5 完善交通運輸網,推動區域綜合開發

魯爾區原有的交通運輸系統就很發達。但由於新建企業以及城市住宅區向郊區發展,出現了區內交通負荷不斷增大,邊緣地區和核心地區交通相脫節的局面,急需進一步改善交通網路和設備現代化。魯爾區煤管協會在1968-1973年的交通規劃中提出,有計劃地對現有的線路進行技術改造,發展區內快車線。1969年魯爾區架起了高架鐵道,解決了鐵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發揮了很高的效能。1975年波恩-科隆-杜塞爾多夫-多特蒙德和科隆-伍佩爾塔爾-多特蒙德兩條高速公路竣工,採用新型列車,時速高達200 km。新建的兩條高速公路,一條平行於魯爾河北,在穿越埃森市區中心時有800 m的地下道,另一條大部分在埃姆舍河旁也以地下道方式通過。在該交通規劃中還提出新的高速公路,使區內任何地點距高速公路的距離都不超過6 km。現全區擁有鐵路線長度近10 000 km,年貨運量超過150 Mt。還有6條水運內航道,為此魯爾區提出在最大限度發揮本區水運優勢的基礎上搞好水陸聯運,加速南北向交通線路的建設,組成統一的運輸系統,把全區彼此分隔的工業區和城市緊密地銜接起來,這些措施對全區的綜合開發起了極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6 開發工業傳統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

在逆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對自身積淀的區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視對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再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年提出"IBA計劃",運用國際博覽會形式,通過工業旅遊開發,達到區域復興。經過長達10多年的摸索,走過了一條從零星景點的獨立開發到區域性統一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已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
從景點開發模式來看,大致有四種具體模式:(1)博物館開發模式。最典型的是將一個建於1854年的老鋼鐵廠改建為一個露天博物館,其特色是設計了可提供兒童開展各種活動的游戲故事,導游由原工廠志願者擔任。活化了旅遊區的真實感和歷史感;(2)休閑、景觀公園開發模式。蒂森公司將1985年停產的一家企業改造為以煤、鋼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該公園佔地2.3 km2,內容豐富多樣,既有青少年活動場所,又可進行各種文藝演出活動;(3)購物旅遊相結合的開發模式。即在工廠原址新建大型購物中心,旁邊仍保存原有工業設施的博物館,還配套建有美食文化街、體育中心、游樂園、影視設施,吸引大量旅遊和購物的人流。(4)傳統的工業區轉換成現代科學園區、工商發展園區、服務產業園區等。1998年,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一條連接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性旅遊路線,這條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連接了19個工業旅遊景點、6個國家級博物館和12個典型工業城鎮等,並規劃了25條旅遊線路,幾乎覆蓋整個魯爾區。工業旅遊的開發在改善區域功能和形象上發揮了獨特的效應。

3.7 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設,重塑田園都市風光

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魯爾區上空的6 600多個大煙囪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約4 000 kt,其中600 kt滯留在本區上空,空氣污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行人感覺肺疼的程度。礦區排放的污水又嚴重污染水質,使魚類曾一度絕跡。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魯爾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長達100 km的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凈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設立微生物凈水站,所以至今尚未發生過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狀況。魯爾河水利工程設備之先進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決水污染問題外,還具有蓄水攔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全部建起,各工廠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滿目荒涼的廢礦山披上了綠裝,塌陷的礦井成了碧波盪漾的湖泊。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 000 hm2,平均每個居民130 m2(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 m2),大小公園3 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往日濃煙滿天,黑塵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蔚藍色的天空"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1 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1989年,聯邦德國慕尼黑經濟發展研究所對歐洲共同體11 000家企業和區域研究專家的調查結果表明,魯爾區是歐洲產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1990年12月,美國華盛頓人口危機委員會發表了世界100個特大城市和產業和人口密集區生活質量的評估報道,按生活質量和等級排序,魯爾區列為世界第二位。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保持經久不衰,景氣長存的局面。

⑻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如何進行綜合整治的

中央作出了關於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重大決策。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看與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國魯爾工業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資源開發到資源枯竭、由鋼鐵振興到企業沒落的經濟陣痛。但是通過清理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魯爾工業區經濟迅速走出了低谷,從以煤炭和鋼鐵工業為中心的資源型生產基地,轉變為以煤炭和鋼鐵生產為基礎,以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產業技術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由此我想到,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經驗對於我們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於是,利用我在瑞士聖·加倫大學工作的機會,赴德國魯爾工業區實地考察,希望從德國成功的經驗中悟出一些道理,為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獻計獻策。
不同的社會體制
相似的經濟問題
國際經濟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凡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地區走向相對衰退,主要是因為它們擁有較為不利的經濟結構。德國魯爾工業區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區雖然相距萬里,但由於具有同樣的資源優勢,所以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都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即:由資源開發到經濟繁榮,再由資源枯竭到經濟衰退。問題的關鍵是衰退後的魯爾工業區經過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人們生活和諧寧靜,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蔚藍色的天空下綠樹成蔭鮮花遍地,該地區的經濟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那麼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呢?
回顧歷史,溫故而知新。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重化工業見長的重工業區,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就業情況良好,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隨著戰爭的爆發及結束,戰敗後的德國經濟一派蕭條,加之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重化工經濟結構的弊端越發明顯,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礦和鋼鐵廠紛紛倒閉,大批的工人開始下崗失業。據有關資料介紹,1957年至1968年原聯邦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47.8%,而魯爾區只增長了80%。截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煤炭工業就業人數已降至7萬人左右,鋼鐵業減少了4萬多個工作崗位,造船業職工人數減少2/3,失業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與此相對照,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政府集中了300多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創建的「新中國工業搖籃」——東北老工業區也是以資源型的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見長,曾經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由於國家投資政策上的失誤,在過去幾十年建設中對東北地區的工業建設只抽血而不輸血,只重視對重工業建設規模的投資,而忽視了對傳統企業的改造,特別是忽視了資源型城市在資源枯竭後的轉產改造工作。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有4個資源型城市,現在都面臨著資源枯竭、下崗失業情況嚴重的局面。其中,撫順市資源開采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占失業總數的16%,資源開采業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僅礦區就有3.6萬戶,占總數的54%;本溪市資源開采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占失業總數的2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總戶數達3.8萬戶。四個城市享受低保的人較多,有的已佔市區人口1/4。這種情況使城市的第三產業很難衍生,直接影響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多渠道加快開發第三產業就業崗位,是對資源型城市就業工作的重大挑戰,也是相當緊迫的任務。
此外以自然資源為依託的老工業城市還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地陷區職工住宅轉移安置、貧困下崗職工子女教育、就業等一系列問題。

⑼ 魯爾綜合治理內容對發展站中國家有哪些啟示

魯爾區的綜合治理還包括哪些內容 魯爾區的經驗對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啟示
答專:1,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發展科技屬,繁榮經濟;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啟示: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交通;實行清潔生產,消除污染;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合理布局工業等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