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大同的政治理想

大同的政治理想

發布時間: 2020-12-01 15:36:55

Ⅰ 孔子的思想主張以及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1)大同的政治理想擴展閱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Ⅱ 孔子改制考的大致內容

首先,書中體現了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天下大同,是維新派孜孜以求的社會政治理想,在康有為的思想體系中佔有很重的位置。這種思想的核心是把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學說和中國傳統的今文哲學中變易的哲學觀點融為一體,又吸收了《禮運》的小康大同說,附會公羊三世論,認為人類社會是循著「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的規律發展,最終達到「政府皆由民造」,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隨著康有為對西學認識的逐漸加深,尤其在甲午戰敗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加劇,中國人民滅臨著亡國滅種的命運,康有為和其弟子便決定把這種大同思想廣為傳播,並作為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武器。《孔子改制考》也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出來的。康有為在序中開門見山地宣稱:「孔子卒後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為讀其遺言,淵淵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見太平之澤,被大同之樂者,何哉?使我中國……不得見太平之治,被大同之樂者,何哉?」
在千餘言的序文中,有為提到「太平之治,大同樂」達八、九次之多,後人往往認為《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為變法改制張本」的著作,卻忽略了它同時也是一部張揚大同思想的宣言。在這部書中,康有為把孔子極力描寫為一個力主改革的聖人,把大同思想說成是孔子教義的最高境界,只是由於「新歆遽出,偽左盛行,古文 篡亂」,才使孔子地位降低,「公羊之學廢,改制之義湮,三世之說微,太平之治,大同之樂,暗然不明,郁而不發。」
同時,為了宣揚大同思想,康有為對當時統治地位的朱熹思想也進行大膽的譏諷。他在序言中說朱熹「多言義而寡言人,知省身寡過而少極民患」,實際上是指責程朱理學只注重宣傳綱常教義,束縛人們的手腳,禁錮人們的頭腦,而不注意解決實際問題,把人們從現實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為他們「蔽於 據亂之說,而不知太平大同之義」。因此,認為朱熹的言論,實際是偏安之論,而康及其弟子就是要撥開雲霧見日,使大同思想重現於世

Ⅲ 康有為《大同書》的理想和政治主張是什麼他思想有那些特點

1.無國家,全世界置一總政府,分若干區域。
2.總政府及區政府皆由民選。
3.無家族,男女同棲不得逾一年,屆期須易人。
4.婦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兒童出胎者入育嬰院。
5.兒童按年入蒙養院及各級學校。
6.成年後由政府指派分任農工等生產事業。
7.病則入養病院,老則入養老院。
8.胎教、育嬰、蒙養、養病、養老諸院,為各區最高之設備,入者得最高之享樂。
9.成年男女,例須以若干年服役於此諸院,若今世之兵役然。
10.設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有等差,各以其勞作所人自由享用。
11.警惰為最嚴之刑罰。
12.學術上有新發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別勞績者,得殊獎。
13.死則火葬,火葬場比鄰為肥料工廠。
盡管《大同書》問世以來,學術界對其評價毀譽不一,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有幾點是應該加以重視的。例如:
其二,重視發展生產。康氏在《大同書》中描述了一個具有較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它主張廢除私有制,建立財產公有制,然後全部實行機械化、自動化和電氣化,生產力高度發展。
其三,特別重視教育。在康氏看來,大力發展學校教育是大同世界進步的巨大推動力。他說:"太平世以開人智為主,最重學校。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學、中學、大學,人人皆自幼而學,人人皆學至二十歲,人人皆無家累,人人皆無惡習,圖書器物既備,語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養生又備,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學人之進化過今不止千萬倍矣。"(《大同書》)
其四,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在《大同書》中所謂"專家界",就是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打破封建家族宗法關系和綱常名教的束縛,實現資產階級的人權、自由、平等、獨立和個性解放。
其五,康氏主張廢除國家,走向"去國界合大地"的盛世。他嚮往桃花源之世界:"大同無邦國故無有軍法之重律,無君主則無有犯上作亂之悖事,無夫婦則無有色慾之爭,姦淫之防,……無宗親兄弟則無有望養、責善、爭分之獄,無爵位則無有恃威、估力……佞諂之事,無私產則無有田宅、工商、產業之訟……"(《大同書》)
其六,在《大同書》中康氏把"人"擺在"天理"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哲學上有所謂"理"、"欲"之爭,其實質是人本主義和禁慾主義的爭論。康氏在《大同書》中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虛偽性和殘忍性,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泛愛眾"思想和佛家"慈悲"觀念,舉起了樸素的人本主義的旗幟。儒家"仁"的思想滲透在《大同書》的全部內容之中,康氏把"仁"與"人"糅合為一體,指出"人之所以為人者,仁也。""舍仁不得為人。"康氏的仁道主義是從反程朱理學的角度提出命題的,在《大同書》中他把"人"擺在"天理"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這是十分可貴的。
盡管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了許多獨到的精闢的見解,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放出異彩,但由於當時社會條件及康氏在政治實踐上堅持改良的限制,使他這一獨特的見解只能成為一種烏托邦的空想。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Ⅳ 康有為《大同書》的理想和政治主張是什麼他思想有那些特點

《大同書》融會儒家的大同說與基督教的「平等」觀,吸納達爾文的進化論與傅回立葉等人的空想社會答主義,提出了建設一個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對於未來社會的展望和構想,頗具想像力。其立意高遠.文辭豐贍,不少新奇可喜的主張頗具思想深度.如婦女解放、奴隸解放、取消國界、取消階級、政府議會化,堪稱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名著。
政治主張是改良主義的,不主張通過暴力革命來推翻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康有為想繞過階級斗爭,不主張革命,而提倡一種改良主義來達到「大同」的社會。

Ⅳ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百家爭鳴,以儒家、法家、道家為代表。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仁政、德治、禮制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目標。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達到崇君權和富國強兵的管理目標。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張,進而提出無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指出要實現的管理目標是至德之世。

(5)大同的政治理想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值得商榷)。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

道家主張「齊物」「逍遙」,對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

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Ⅵ 如何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政治題

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大力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需要把這種民族精神升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康莊大道,是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和宏偉目標。我們要把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弘揚民族精神與培育時代精神有機統一起來,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大力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鞏固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和衷共濟、團結奮斗,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愛國主義是我們的民族之魂,國家之魂。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就能形成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勇前進的巨大力量,萬眾一心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大力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民族精神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轉化為建設和發展的強大力量。我們要在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進一步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Ⅶ 請您談一談論語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除了政治的、革命的等實踐需要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若干基本觀點傾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相似相通之處,尤其是儒家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社會理想等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了促進作用.
關鍵詞:唯物論;辨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社會理想
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過幾次中外文化大接觸.而在最近一次的文化交匯過程中,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以它作為1949年以來指導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官方哲學.究其原因,除了政治的、革命的等實踐需要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若干基本觀點傾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相似相通之處,如儒家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社會理想等,這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了促進作用.正如皮亞傑發生認識學所說,任何一種新知識的接受,其圖式和知識體系都不能和舊有結構差別過大.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及普通民眾最終認可和選擇馬克思主義,與接受主體自身的文化底蘊相關,即「除了實踐上的根據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新青年們能夠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原因,還在於學理上的相容性和相似性」.①本文嘗試解答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之間有何相似相通之處?這對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有何影響?
一,唯物論
一直以來,讓西方人困惑驚訝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竟然有那麼多的人信仰無神論,中國人是如何擺脫死的恐懼又如何寄託精神實在是不可思議.以往我們將這歸功於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在中國的傳播及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實際上讓中國人如此輕易接受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早有此淵源.儒學中的唯物主義傳統重人輕神、重現實,對現象背後的本質往往存而不論,或認為除可感知得物質世界之外別無本體.孔子以「人本」代替「神本」,荀子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范縝對於神不滅的批判,提出了關於形神關系的正確理論,王夫之提出「天下唯器」的精湛觀點.「從世界本身來說明世界」,這正是儒家哲學既沒有涵出宗教又沒有開出自然科學的原因,但卻形成了儒學根深蒂固的無神論和唯物的實在論傳統.可見,在哲學世界觀方面,儒家無神論思想和樸素的唯物主義傳統,使中國人能夠毫無困難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
二,辨證法
儒家思想中,可貴的辯證思維很早就已產生.孔子提出「兩端」觀念,同時孔子盛贊中庸之道,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②老子的「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已成為人們的常識.《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更是精粹更深邃的辨證觀點.宋代以來,張載提出「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的深湛命題;程頤明確提出 「物極必反」;邵雍宣揚「一分為二」;朱熹更講「一中有二」.他們的學說中都含有比較豐富的辨證法.到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了關於動靜、新故的深刻觀點.這些成就都表明可以在儒家樸素辯證法傳統中找到類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胚芽.所以,中國學者接觸到西方哲學的辨證法並不感到陌生難解,這些正是中國人能夠比較快地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井將之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給合的深層文化背景.
三,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基礎,正確地闡明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而中國傳統哲學對上述問題同樣做了多方面的探討,提出了許多符合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深刻見地.首先在主客觀統一方面,管子的「所以知」和「所知」是最早將認識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加以區分;王夫之對「能」與「所」則對其表述得最明確和深刻.在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方面,先行於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進行;注重實效,以行證知;知行並進,相資為用等觀點最為接近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的理論雛形.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辨證統一方面,荀子的「天官薄類,心有徵知」,王充的「不徒耳目,必開心意」,王廷相的「思與見聞之會」等命題粗略地接近於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一正確的認識論觀點.此外,王充的「兩論相訂,是非乃見」,司馬淡的「一致百慮,殊途同歸」的真理觀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相契合.因此,中國傳統哲學中關於認識的來源和基礎、認識發展的過程、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等方面的思想已經是相當豐富的,這為馬哲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認識論方面的觀念基礎.
四,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創造性貢獻,但在此以前亦非全無端萌.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許多思想家談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關系問題.《管子》書雲:「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孟子的「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滕文公》)、王充的「禮義之行,在谷足也」(《治期》)等思想都與唯物史觀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原理有吻合的地方,肯定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肯定豐衣足食是道德覺悟的必需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物質生活條件在生活發展過程的決定作用.荀子的「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荀子.性惡》)其主要內涵是:從古到今的歷史變遷是前進的而不是倒退的,應當變革過時了的歷史傳統以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從而肯定歷史進步和生活變革.此外,孟子「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以及「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傳統,則更體現出了作為物質生產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和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五,社會理想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最先被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得以傳播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唯物史觀.共產主義理想是西方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中國封建時代還不具備產生空想社會主義的條件.但是,先秦道家老莊學說中保存著對於原始生活的懷念,提出了對於階級剝削的抗議.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篇中宣揚「大同」的理想.大同社會的原則是「天下為公」,其中人與人的關系是:「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孔子憧憬的是一種使少有所養、老有所終、互相關懷愛護、和諧安定的集體富裕社會.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契合了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此後,大同社會成了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康有為的《大同書》就勾畫了一個去「九界」,除私有則產、消滅階級、人人平等幸福的太平大同社會的藍圖.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大同社會與共產主義理想盡管有空想與科學的區別,但就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一致之處.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正是在「大同」思想的基礎上接受社會主義理論,把兩者相提並論的.如蔡元培就認為儒家的大同思想是「一種社會主義學,『有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意義;且含有男女平等主義.」③中國的先進分子認為蘇俄依據馬克思主義建立的社會制度「合於我人所信仰之天國大同主義」》.④後來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直接把共產主義說成是「到達世界的大同」.可見,儒家大同思想使中國人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有親切的認同感,對馬克思主義少了一層認知障礙,從而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基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首先是基於救亡圖存、趨向現代化的實踐需要而不得不向西方學習,選擇和認可了馬克思主義.還有一個更加深層的原因,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也內在地決定著主體對文本對象的認可和選擇.任何外來的文化,如果不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把自己的根扎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上,即使是文化的精華,也不可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是種子與土地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5000餘年的文化與智慧,是人類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思想的精華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兩者雖然相隔兩千餘年,但歷史連續性規律使它們仍帶有相通之處.兩者在人類文化的共同性和繼承性上是統一的,皆包含著具有普遍價值的真理性顆粒.所有這些,使得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先進知識分子最終認可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Ⅷ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有一下幾方面:
1、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回系和經濟交流。答
2、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這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
3、讓大批中國人從此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
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辟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4、以中國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5、促進文化交流。西洋基督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級官員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Ⅸ 孫中山「天下為公」的思想具體內容

孫中山平生最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孫中山為何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鍾?我認為,這是他提倡和實行三民主義所企望達到的境界,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他的目標,他的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

「天下為公」的出典

1924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嚮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禮記·禮運》中所描敘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這個社會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就是所謂「大同」。《禮運》篇託名孔子撰作,其實是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際學者所編纂。它反映的是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學派的政治理想和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孫中山「天下為公」的思想,其源頭便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即已編成的《禮記·禮運》篇。但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思想與儒家的「天下為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帶有孫中山所處那個時代的印記。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華,而且融入了中國古代農民起義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以及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理想。

孫中山眼中的「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的「公」字,照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即是「共」的意思。「天下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孫中山那裡,「天下為公」蘊含的內容更深邃,更寬廣。他說:「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一個「共」字,涵蓋面是那麼大,「國家」、「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籠罩之下。國家為「人民所共有」,政治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國家利益為「人民所共享」。

在孫中山的理想中的未來社會里,做國家主人的是全體人民,管理國家大事的是全體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體人民:「真正以人民為主」;「四萬萬人都有主權來管理國家的大事」;沒有貧富懸殊和少數富人壓迫多數窮人的不合理情況,全國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實現,確實做到了古人說的「公天下」。孫中山滿懷信心地對世人說,他理想中的未來社會,有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而沒有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必然帶來的種種弊端,以及階級對抗和社會動盪。孫中山描繪的改造和建設中國的藍圖,當時確實使很多人怦然心動,並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

實現「天下為公」的途徑

孫中山力圖通過實行三民主義,做到「公天下」。他主張實行民族主義,即實行民族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恢復中華,把一家一姓的天下變成「公天下」。並在清王朝覆亡之後,繼續進行民族革命,反對官僚、軍閥的專權,把官僚、軍閥的天下,變成人民的天下。同時將國內各民族融合成一個很文明、很強大的統一中華民族,以便抵抗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從列強手中奪回失去的土地和利權,使中國成為獨立、富強的國家。

他主張實行民權主義,即實行政治革命,「打破舊專制,提倡共和,建設一個新民國」。在這個「真中華民國」里,奉行主權在民、以民立國。辛亥革命以前,孫中山所說的民權是間接民權,國民只有選舉權這一項權利,不能直接行使主權,而要由別人即代議士代為行使主權。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借鑒瑞士的辦法,主張實行直接民權制。在這種制度下,國民有四大權利,即選舉權、復決權、創制權、罷官權。孫中山說:「人民而有此四大權也,乃能任用官吏,役使官吏,駕馭官吏,防範官吏,然後始得一國之主而無愧色也。」但孫中山又說,要把「權」與「能」、「政權」與「治權」分開。簡單地說,就是有權的人,不要直接管事,可以委託有才能的人去管。他說:「講到國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權;至於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於有能的專門家。」而且要把受人民委託管理政府的專門家看作是普通人,即使是民國的總統、總長,也要把他們看作是普通人。至於「政權」和「治權」分開的問題,孫中山是這樣解釋的:「要把國家的政治大權分成兩個,一個是政權,要把這個大權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內,要人民有充分的權利可以直接去管理國事。這個政權,便是民權。一個是治權,要把這個大權完全交到政府的機關之內,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國事務。這個治權,便是政府權。」孫中山設想得很好,真正實行起來未必簡單。人民把管理政府的大權交給「有能的專門家」以後,既要放手讓他們行使職權,又要監督他們,防止其反仆為主,公僕變老爺,這事談何容易。

他主張實行民生主義,即實行社會革命,以防止資本主義的弊端。辛亥以前,孫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權」。「平均地權」即土地「單一稅制」,具體辦法就是讓地主自報土地價格,以後國家按地主自報的土地徵收土地稅;國家徵用地主土地,也按地主自報地價收購。土地因交通發達漲價的部分,當歸國家。孫中山說,「這於國計民生,皆有大益。少數富人把持壟斷的弊竇自然永絕,這是最簡便易行之法」。但他所主張的「平均地權」,只適用於「宅地」,不適用於「耕地」;只適用於城市及近郊,不適用於廣大農村。孫中山晚年雖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但對如何使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獲得土地,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而且這種主張不很現實。孫中山既想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又想用抑制資本主義發展的辦法,防止其必然伴隨的弊害,這是他思想上的一大矛盾。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又提出了「節制資本」的主張。他說,在歐美國家,資本為少數人所壟斷,經濟問題的解決,百十倍煩難於政治問題。中國當以歐美前車之覆為鑒。中國要及早預防即將出現的大資本家壟斷資本。辦法是由國家掌握經濟命脈,以國家之力發展經濟,造福全社會。孫中山認為,這種做法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他把民生主義或稱作社會主義,或稱作國家社會主義,或稱作集產社會主義,或稱作共產主義。他的民生主義,也確有蘇俄經濟體制和政策(孫中山稱為「共產制度」、「國家資本制度」)的影子。

孫中山深知,為實現「天下為公」,必須跟以天下為私的人作斗爭。他指出:「共和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僕。民國成立十年,那些公僕太壞了,把中國攪得不成樣子……」孫中山所說的攪亂民國的所謂「公僕」,指的是袁世凱、張作霖、曹錕、龍濟光等人,這些官僚、軍閥把軍隊當作私有,把政權當作私有,把國家當作私有。所以他說:「以後不用革命精神來改造民國,再沒有別的希望。」對於全國統一、革命黨成為執政黨之後,將會出現的腐敗現象,孫中山不會沒有預料。他曾設想,採用外國的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加上中國的考試權和監察權,造成一個「五權分立」的政府。據他說,有了這樣「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就可以「防止一切的流弊」,「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但是,「五權分立」到底能解決多大問題,實在是很難說的。

孫中山為實現「天下為公」而奮鬥了一生。雖然直到他逝世,民國依然是一塊假招牌,但他為實現「天下為公」而作的種種嘗試和努力是有益的。今天的時代跟孫中山所處的時代已根本不同,但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的題詞依然激勵著中國人民,依然是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自然,「天下為公」有了新的時代內涵。

Ⅹ 形容理想的成語有什麼

形容「理想」的成語有:壯志凌雲、豪情壯志、雄心壯志、志存高遠、胸懷大志、雄心勃勃。
壯志凌雲【 zhuàng
zhì
líng
yún】
釋義:形容理想宏偉遠大。
出處:《漢書·揚雄傳下》:「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凌雲之志。」
豪情壯志【háo
qíng
zhuàng
zhì】
釋義:豪邁的情懷;遠大的志向。
出處:茅盾《溫故以知新》:「他們大多數兩鬢添霜,然而豪情壯志,更見堅強。」
雄心壯志【xióng
xīn
zhuàng
zhì】
釋義:意思是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宏偉的志願。
出處:晉·陸機《吊魏武帝文》:「雄心摧於弱情,壯圖終於哀志。」
志存高遠【zhì
cún
gāo
yuǎn】
釋義:為追求遠大的理想及對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
典故: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三國·諸葛亮《勉侄書》)
胸懷大志【xiōng
huái

zhì】
釋義:意思是有遠大的抱負,和志向。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雄心勃勃【xióng
xīn

bó 】
釋義: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
出處:茅盾《<子夜>新版後記》:「最初構思的時候,原也雄心勃勃,打算在我力所能及的廣闊畫面上把一些最典型的人物事態組織進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