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新發展治理

新發展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01 04:19:42

『壹』 (28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各項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⑴2009~年,我國GDP持續增長;(1分)從2011年起,我國GDP增速減緩;(1分)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超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1分)這表明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1分)
⑵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起決定性作用。取消和下放審批項目有利於更好地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3分)②財政、稅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有利於促進社會分工專業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3分)③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要求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建立自貿區有利於培育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拓展經濟增長空間;(3分)④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相關領域對民間資本開放有利於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3分)
⑶①有利於更好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機統一;(3分)②有利於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3分)③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參與權、表達權與知情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3分)④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提升行政管理水平。(3分)
(若學生回答「有利於國家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文明化、法制化」、「有利於科學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有利於貫徹依法治國的方略」、「有利於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等,也可一點給3分,但總分不能超過12分)

『貳』 如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

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治理目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全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應注重用創新引領和推進社會治理,著力提升社會治理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應徹底改變那種認為社會治理就是單純用行政力量管控社會的傳統理念和粗放做法,按照以人為本和建設現代化社會的理念和要求,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服務、組織、協調社會活動。通過不斷推進社會治理理念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方式創新和科技運用創新,運用創新思維、創新路徑、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全面推進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現代化。
貫徹協調發展理念,應注重解決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著力補齊短板,著力提升社會治理與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突出表現在社會發展、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建設滯後等方面。社會治理應更好服務於促進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更好加強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建設,著力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建設,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效能。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應注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著力提升通過社會治理加強環境保護的能力和水平。一些地方由於環境污染和破壞造成的社會矛盾有加劇之勢,影響社會安定和群眾身心健康。應切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依法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實現「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幸福指數。
貫徹開放發展理念,應注重把握全球治理與各國社會治理發展趨勢,加強同各國開展社會治理研究的合作交流,更好促進我國社會治理創新和社會文明進步;同時,運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智慧,彰顯「和諧、和睦、和平」的中國風范,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應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提升社會治理全民共建共享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國內外許多事實表明,貧富差距過大是最大的社會不安定、不穩定因素。如果貧富差距懸殊、兩極分化嚴重,勢必導致社會動盪,就不可能建設平安社會,更談不上建設和諧社會。為了防止貧富差距過大,必須調整生產關系、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我們看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大力推動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發展,特別是集中力量打好脫貧攻堅戰,積極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等。應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和制度安排,以更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叄』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路空間安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路空間安全清朗為主要目標,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改革創新,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實現國家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新生態。其本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措施與體現。城市治理和管理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重要載體和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過去的幾年間,我國近三百個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有效改善了公共服務水平,提升了管理能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

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鄭州、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讓城市更智慧,生活更便利,鄭州要對標世界一流,走在全國前列。鄭州市經貿信息委有關負責人透露,鄭州正在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數字政府」建設總體方案,瞄準2018年建成全國一流、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總體目標,以提升民生服務和城市治理能力為重點,通過建設十大工程,努力在2020年實現「六個一」發展目標,建成國家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市,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提出「六個一」發展目標

根據正在制定並徵求意見的方案,鄭州提出了到2020年智慧城市建設要實現的「六個一」發展目標:

「一圖全面感知」——建成全面感知城市安全、交通、環境、網路空間的感知網路體系,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社會運行態勢;

「一號走遍鄭州」——建成電子公共服務體系,個人通過身份證號+生物識別、企業通過社會信用代碼+數字證書可以辦理各類公共服務事項;

「一鍵可知全局」——建成基於大數據、信息共享和人工智慧的決策輔助體系,在一個地方滑鼠一點即可獲取所需的來自全市各部門、各系統的所有數據,並能提供各類定製化決策支撐報告;

「一體運行聯動」——在公共安全、城市運行管理的各領域通過信息化手段建成反應快速、預測預判、綜合協調的一體化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實現市區聯動、部門聯動、軍地聯動;

「一站創新創業」——通過數據開放平台和大數據交易平台,釋放數據紅利,打造成基於開源數據的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提升數字化產業經濟活力;

「一屏智享生活」——融合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的與市民生活相關的各類服務,建設一體化市民服務平台,市民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可方便快捷獲得高品質生活服務。


二、重點推出「十大工程」

據悉,圍繞「六個一」目標,鄭州將重點推進高速寬頻網路工程、全面感知體系工程、城市大數據工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工程、智慧公共服務提升工程、智慧公共安全體系工程、智慧城市治理優化工程、智慧產業發展工程、網路安全保障工程、標准規范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

其中,智慧公共服務提升工程將以貫穿服務市民和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需求為主線,優化整合各級各部門服務內容,建成國內領先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和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民生服務體系,包括構建新型衛生管理和醫療服務模式、建設面向社會需求的教育智慧服務體系、建立智慧社區公共服務平台、打造智慧氣象服務新模式、構建口岸智能化便捷化通關體系等等,市民和企業服務體驗和便利程度將極大提升。

三、創新推動「數字政府」建設

作為河南省「數字政府」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之一,鄭州將通過改革和創新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工作,建立以大數據驅動政務創新的政府信息化建設新模式,依託「數字政府」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優化政務服務流程,實現審批更簡、監管更強、服務更優。

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可100%網上申報,行政審批事項平均審批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縮50%以上,推進至少500個事項實現全城通辦,切實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

鄭州將實現100項高頻服務眨眼辦,申請人刷臉眨眼後即完成申請;自助終端機提供超過100項政府服務;100項服務主動推送辦理;每一項便民舉措,全年必須完成100萬次的業務量,才算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同時,鄭州將建設全市統一政府移動應用APP,實現政務服務貼身隨行,整合超過500項服務內容,下載量超過100萬次。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隨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隨著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和「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這不僅推動了傳統意義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進,更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肆』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國家治理經歷了幾個發展時期

最主要的抄其實就是兩個時代,一個是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差異很大。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4)新發展治理擴展閱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計劃經濟雖然曾一度為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對國內經濟的控制達到驚人的程度,政府企業職責不分,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作用。

一切以計劃為綱,無法適應消費群體的需要,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生產商品的數量都在計劃之中,購買商品還需要相應的商品票(如購買糧食就需要有相應的糧票),造成消費者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商品。

『伍』 公共治理之於政府轉型的目標訴求

摘要:中國正在發生從舊到新的治理轉型,治理轉型實際上是一場全球性變革運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性公共治理轉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全球治理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模式,為中國探索和建立更為有效的公共事務「治理」模式,實現公共治理向「良好治理」方向的轉型提供了某些啟示。
關鍵詞:治理;轉型;全球變革
改革開放30年來,快速推進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僅引起了中國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也使政府的管理從理念、制度到結構和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出現了中國治理從舊到新的轉型。走向新的治理是當代各國公共治理轉型的必然結果,治理轉型作為公共治理領域發生的一種系統化的、大規模的和帶有根本性的轉變過程,是一場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全球性運動。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公共管理領域圍繞著加強政府能力和滿足公民意願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全球性改革運動,其結果是公共管理發生了從政府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轉型。探索更為有效的公共事務的「治理」模式,也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核心論域。這種探索將為中國的公共管理研究和正在發生的公共治理轉型提供某種可資借鑒的經驗和理論。
一、背景:全球公共管理改革與治理轉型
在14世紀末就開始使用的「治理」,是與統治( government) 、管理(management)等政府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用於與國家的公共事務相關的政治活動和管理活動。而今天,越來越多的公共管理研究者開始認同關於「治理」概念的新解釋:治理是包括政府和各種非政府組織乃至私人機構在內的多個主體,協同處理公共事務,以滿足公眾需求,實現最大化公共利益的過程。這一定義主要是在「公共治理」的意義上使用的。它意味著: ( 1 )治理或者說公共治理與政府管理不同,主體並不是惟一的,而是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種公共和私人的機構; ( 2 )治理權威的運用並不像政府管理那樣,採用單一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行政命令,而是上下互動、相互協商、彼此合作的方式; ( 3 )治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網路狀的合作管理,是「多中心」的,目標也是多元的,但最終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滿足公眾需求,實現最大化公共利益。
傳統治理受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挑戰,從而向現代「新」治理轉型,在西方國家是很早就發生的事。但治理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且有其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全球性公共管理改革運動的興起。當代全球性公共管理改革運動發端於西方國家,肇始於20世紀80年代。進入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之所以首先掀起公共管理改革,源於兩個基本原因: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和公民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普遍不滿。而改革的目的就在於「在公共支出中形成節余(經濟) ,改進公共服務的質量,使政府的運作更有效率,增加使選用和實施的政策變得有效的機會」。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 1)社會、市場管理與政府職能的優化; ( 2)社會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 ( 3 )政府內部的管理體制改革。
在20多年的公共管理改革過程中,西方各國形成了公共治理的新模式。按照澳大利亞學者歐文·休斯的說法, 20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公共部門的管理方式已發生了變化,以官僚制為基礎的傳統行政管理模式正在轉變為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盡管這種模式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如「新公共管理」、「管理主義」、「企業化政府」、「後官僚體制模式」等,但它們都表示同一種現象,即傳統的官僚制已被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模式所取代。
盡管對當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運動中出現的「新公共管理」模式還很難作出恰當的界定和全面的評價,但它意味著當代西方公共管理特別是政府管理的深刻變化,意味著公共治理的轉型,意味著傳統公共治理模式至少在西方國家的終結。而現代公共治理的發展,正如萊恩所言: 20世紀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的變化使傳統的國家治理方式成為過時的東西,「新公共管理(NPM)是有關公共部門治理方式最新的理論範式變化」 。事實上,新公共管理的出現並不僅僅是公共管理理論範式的變化,也是實踐模式的革命。按照萊恩的說法,傳統的公共治理強調政治,強調公共管理與私人部門管理之間的區別,而在現代的公共治理中,公共部門的目標實現原則上與私人部門的目標實現沒有任何差異,都是通過契約制度,而契約中的提供者既可能是公共組織, 也可能是私人組織。
公共管理改革是全球性的,它在英國(開始於1979年撒切爾夫人登上首相寶座) 、美國(開始於1980年裡根當選總統) 、澳大利亞(開始於1983年) 、加拿大(開始於1984年馬爾羅尼總理執政) 、紐西蘭(開始於1984年)等一些西方國家首先發生後, 迅即席捲全球。無論是正處於經濟轉型的原蘇聯東歐國家,還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處在現代化較低發展階段的非洲、拉丁美洲的一大批發展中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改革運動。雖然各國進行公共管理改革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有的是因為經濟危機或預算赤字如英國、美國、紐西蘭等,有的是由於經濟危機伴隨政治領導變革如日本、韓國、烏干達等,有的是期望達到歐盟要求的標准如匈牙利、希臘等,有的是期望達到國家開發組織要求的標准如馬爾地夫、肯亞、烏克蘭等,有的是因為民主轉型如喬治亞、尚比亞、南非、俄羅斯等,有的是期望效率更高如瑞士等, 所擁有的傳統公共管理模式的具體特徵也很不相同,有如彼得斯所說的盎格魯—薩克遜模式、拿破崙模式、日耳曼模式、斯堪的納維亞模式、伊斯蘭模式、儒家模式、發展中國家的行政模式等七大模式, 但改革的總方向和主要措施是趨於一致的,正如卡馬克對世界123 個國家的調查所顯示的:「各國的改革努力有非常相像之處」,換言之,「各國的改革運動存在全球仿效的特徵」。不能否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的出現也是全球性的。如果說20世紀初開始,世界各國政府普遍按照馬克斯·韋伯的官僚體制原則建立其公共治理模式,那麼20世紀末發生的全球公共管理改革,就意味著各國在爭相超越20世紀的官僚制模式,走向21世紀公共治理新境界。
二、社會轉型與治理轉型
當代公共治理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公共管理改革的產物,本質上則是經濟與社會轉型的結果。傳統的治理模式是一種與工業社會、工業經濟時代的公共管理相適應的實踐模式,當人類社會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社會或後工業社會轉型的時候,傳統的公共治理模式必然會顯得越來越不適應,人類必須尋求一種與新的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相適應的公共治理模式。
轉型是事物從一種運動型式向另一種運動型式轉變的過渡過程。社會從一種類型向另一種類型轉變的過渡過程, 就稱為社會轉型。社會轉型是社會的「整體性發展,也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性變動」, 其主體是社會結構, 其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各個方面,因而它也是許多學科關注的論域。社會學非常重視對社會結構轉型的研究,經濟學學科群中甚至產生了一門被普遍認可的有明確含義的稱為「轉軌經濟學」的學科,專門研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和規律。轉軌經濟學一般都關注影響轉軌進程的經濟因素,而沒有對轉軌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素即「政府的轉軌」給予足夠重視。 政府轉軌、治理轉型是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伴生物或者說是其必要的組成部分,應當是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予以足夠關注的學術領域。
所謂治理轉型是公共治理領域發生的一種系統化的、大規模的和帶有根本性的轉變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治理轉型並不是什麼新事物。19世紀,西方國家工業化民主體制追求的是政府目標極少的「小政府模式」,而到19 世紀末,原有的那種中央權威極弱的「小政府模式」被徹底打破,因為這種政府已經無法應對工業化民主體制中出現的許多現實問題: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城市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整個新興產業正在孕育。這些新的現象引發了許多新的需求:大型運輸系統、鐵路和橋梁,大型的城市排水和供水系統以及普及教育的體制。
在原有政府模式無法滿足這些需求的時候,創造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替代舊的小政府模式,也就成為必然。簡言之, 20世紀初韋伯式官僚制模式在西方國家的確立,是公共治理的一次重大轉型。
官僚制是適應工業社會的公共管理模式,20世紀初,西方國家政府部門對官僚制的引入使公平行政和效率行政得以實現,並使組織結構優化,層級節制的組織結構使得官員和機構都必須接受嚴格的監督,這客觀上加強了對腐敗行為的控制。在專業化方面,曾經一度由專業人員完整從事的工作被分割成了若干細小的部分,更趨近一個無縫隙的政府。而官僚組織的指揮系統大多採用統一命令的方式,信息上下雙向傳輸快捷,有利於實現政府組織的充分整合。它與早期的治理模式相比是一種進步。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官僚制的優點開始逐漸蛻變成了缺點:本位行政、低效行政和組織整合失靈, 官僚制開始受到懷疑,被宣布為一種過了時的治理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
人類社會發展具有了怎樣新的特點? 公共治理為什麼必須發生新的轉型?
首先,就西方社會來說,後工業社會(或者說知識社會、信息社會)已經來臨。這一新類型社會的基本特徵是: ( 1)服務性經濟取代了製造業經濟,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如貿易、金融、運輸、保健、娛樂、研究、教育和管理; (2)專業與技術人員階層處於主導地位; ( 3)理論知識處於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 ( 4)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控制,技術鑒定是可能的; (5)資訊理論、控制論、決策論、博弈論、效用論、線性規劃、計算機技術等新的「智能技術」成為制定決策的工具。其次,公共管理自身出現了危機。對政府和官僚的不信任在像美國這樣具有個人主義傳統的國家,可以說由來已久。美國人對他們的政府有兩種看法,認為他們有引以自豪的民主制度,但政客是腐敗的,政府的計劃是處理不當的。今天的美國公眾越來越普遍的看法是政府製造的問題比所解決的問題還要多,政府的政策與計劃不僅沒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益處,反而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愈益顯得無能的政府導致了公共管理領域的危機。 作為傳統治理基礎的官僚製成為一種過時、僵化和無效率的公共管理體制模式,有如奧斯本和蓋布勒在《改革政府》一書中所說:工業時代發展起來的官僚體制,專注於各種規章制度及其層疊的指揮系統,已不能有效運轉;它變得機構臃腫、浪費嚴重、效率低下;它在變化迅速、信息豐富、知識密集的90 年代已不能有效地運轉了。在政府越來越無能、低效的時候,私人部門卻顯得很有效率,各種稱為「第三部門」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在蓬勃興起、不斷壯大,並對社會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承擔著許多在其他國家由政府機構來發揮的功能。危機的出現預示著「作為一種可以接受的治理模式,傳統的治理已經死亡」, 新的比傳統治理更具現實性和生命力的治理模式即將來臨。
三、走向良好治理: 21世紀的公共治理
「市場失敗」和「政府失敗」是治理得以復興的重要原因,而治理也可能失效。在當代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成效愈來愈依靠政府與公民、社會、企業之間相互影響和良性互動, 即「良好的治理」(或稱「善治」) 。良治或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回應、有效。
新的治理並沒有統一的模式,走向「良好治理」是治理轉型的惟一選擇,是21世紀公共治理所應追求的目標。21 世紀的公共治理會呈現怎樣的新景象? 當代美國公共管理學界一位多產的學者唐納德·凱特預言, 21世紀的公共治理必須有效解決公共治理中的諸多關鍵性問題和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的源源不斷的新問題,主要是: ( 1)向公眾提供更多的非傳統、非政府的服務。(2)更多的公共治理的權力分散到政府機構的較低層次,權力下放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前提和重要內容。( 3)服務協調的負擔增加。過去以代理為基礎的改革的一個主要副作用是政府提供的服務支離破碎、不成體系。21世紀的公共治理要求加強政府組織的能力,特別是與各種非政府組織的合作能力,從而使得政府和它提供的服務對市民來說更完美、更透明。(4)加強公共治理中的國際合作。成長中的全球化對21世紀的公共治理發生著更為重大的影響,它使公共治理確立這樣的原則:國家政府擁有自己的主權,但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需要與國際組織和其他主權國家協商,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歐洲聯盟等國際組織必須小心地定義自身在全球公共治理中的新角色,並為更有效地扮演這樣的角色提升能力。(5)國家政府在公共治理中扮演新角色,並需要有新能力。權力下放和國際合作使公共治理中更多的政策性問題被移交給地方政府和國際性組織去解決了,在21世紀的公共治理中,政府仍將扮演重要角色,它需要重點解決至少五個核心問題:一般防務和引領對外政策等作為國家主權識別性的基本職能、重新分配收入(這是低層次的政府不可能充分運作的) 、收集數據和推動信息流通、建立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與市民社會之間新的密切聯系合作的橋梁以確保公共服務的高效率、進行公眾需要的應付各種公共問題的戰略思考。
歐文·E·休斯預言,與20 世紀相比, 21世紀的公共治理可能會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1)由於更為注意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的界限及改進二者之間的關系,公共服務將具有更多的市場導向性; ( 2)未來的行政將更有彈性; (3)政治性可能會增強,公共治理是政治過程的一部分; (4)行政也可能有更多的參與性;(5)公務員現在比以往能力更強,這種情況還將繼續下去。
四、當代中國:轉軌國家的治理轉型
治理轉型並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20 世紀的全球性公共管理改革運動波及到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從而也使當代中國的公共管理發生了從政府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轉型。當代中國公共管理改革的發生及其引起的治理轉型不能簡單地被認為是西方治理轉型向全球擴散和示範的結果,它有自身獨特的背景和動力。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處於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快速轉型時期,進入「轉軌國家」的行列。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公共管理的主要特點和弊端是: ( 1 )全能政府。政府在整個社會中扮演著一個高度集中化的資源配置者角色,壟斷了社會的所有資源,無所不包,無所不攬,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被排斥在外。(2)管制型、人治型、封閉式行政。全能政府在體制上的政府本位和官本位,使其在運行方式上主要通過內部會議、內部文件等進行封閉式管理,「紅頭文件」、領導批示而不是法律法規成為主要甚至惟一的行政管理依據。其突出弊端是政府權力很少受到自下而上的監督和制約,也沒有明確的責任機制,各部門間職能交叉重疊。
1978年開始的改革,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同時帶來了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動,引起了公共治理的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 ( 1)政府的職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府的主要職能已不再集中在過去的政治統治或政治領導上面,而且放鬆了對經濟領域的過度干預和嚴格控制,並逐步轉向社會的公共管理; (2)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呈現一種新型關系。民間組織的數量越來越多,在提供各類公共商品以及從事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並且承擔了一部分原來由政府承擔的職能; ( 3)政府的運作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法律在各個領域開始發揮作用,依法行政成為政府運作的基本要求;(4)政府的權力開始逐步下放,作為政府補充物的「單位」在基層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也大為弱化,而社區的作用、社會的作用增大,福利單位化也被逐步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所替代; (5)職業化的公務員制度開始建立並得到逐步發展,專家和公眾在公共決策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專家咨詢制度、公民參與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開始建立。
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都會向治理提出新的要求,都會推動治理除舊布新。治理轉型的動力,是推動治理更新形態、與社會發展進程相協調的方向變化的各種力量的合力。這種合力來自於治理本身和治理所處環境兩方面的變化,即治理轉型的動力由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兩部分構成。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唐納德·凱特在解釋何以有眾多國家在幾乎相同的時間里捲入全球公共管理改革運動,積極尋求相同的改革目標這一事實發生的原因時,指出有四種不同的政治經濟力量在其中發揮著作用:政治的力量、社會的力量、經濟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卡馬克認為,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動力在於全球經濟競爭、民主化、信息革命和政府自身的績效赤字。 這都包括了對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的分析。
治理轉型的外部動力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人口和文化等多種動力。當代中國治理轉型的動力最重要的來自經濟體制的變化。我國在實現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經濟領域的許多變化最終都反映到公共治理的結構和方式上。社會發展同樣是推動治理轉型的重要力量。已經發生的中國治理轉型的歷程,表明了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轉型對治理轉型的推動作用。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如社會治安問題、就業問題、污染問題、社會不公問題等等,不僅沒有減輕,有些還有加劇的趨勢。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呼喚著政府治理職能的繼續調整,治理機制的進一步變革。政治發展對治理轉型的推動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它常常是較為直接和巨大的。經濟體制的變化帶來的社會利益結構變化導致了政治參與的擴大,造成政府決策出現了許多困境,也使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有所發展。這都要求我國在政府治理中提高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提高政府的能力和效率。
中國治理轉型也有其內在動力。中國治理轉型的內在動力來自政府作用和能力不相適應導致低效無能的治理困境,來自政府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帶來的政府與社會關系的重構,以及體制轉型時期政府治理行為失范而帶來的形象受損。
總之,當代中國治理轉型的動力是多方面的,這些動力目前仍然存在,有些動力甚至在加大,特別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以及以民主政治為目標的政治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使中國公共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進入需要在實踐中尋求新突破的深層次攻堅階段,意味著中國治理轉型的腳步不僅不能停止,相反,必須加快。正在發生的中國公共治理轉型應該走怎樣的道路,至今「塵埃未定」,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探索,更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去尋求突破。研究肇始於西方國家公共管理改革運動的全球公共治理轉型規律,可以使我們從中得到某些領悟。

『陸』 請從治理霧霾和發展新能源方面談談您的想法

治理方法一:個人出發
1
1.霧霾屢屢亮紅燈,到底該如何去治理。霧霾屢屢亮紅燈,它給身體健康造成的問題不容小覷,治理霧霾,首先要從自我做起!
2
2..加大對資源的節約和宣傳保護,引導身邊的每一個人踐行低碳綠色生活方式,每個人都為環保做出一份貢獻,這樣能量聚集起來就會有很大的收獲!
END
治理方法二:企業治理
1
1. 改變粉塵治理方法,從除塵到抑塵,從有組織到無組織。
2
2.從除塵到抑塵。傳統除塵技術弊端重重,如水除塵造成的二次污染、布袋除塵因濾料粘結而造成的效果不穩定、電除塵造成的成本高。抑塵技術從源頭治理,抑塵就是抑制粉塵,從源頭抑制粉塵的發生,那麼就自然而然地省卻了粉塵發生後再來「除塵」的這一過程,這個理念來源於柏美迪康。
3
3.從有組織到無組織。有組織排放多存在於建設較為完善、規范的作業現場;無組織排放則在我國大氣排放污染中占據著重要的席位。所以我們要轉變治理方式,無組織治理可以採用現BME生物納膜抑塵技術、雲霧抑塵技術、濕式收塵技術、BME無組織排放技術等。

END
治理方法三:政府治理
1
1.需要政府推動科技創新,積極開發新能源,提倡大家積極使用新能源,不在讓化石成為主要的燃料!
2
2.政府實施科學發展戰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霧霾之痛不要讓它成為我們的呼吸之痛,它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我們也不能指望著一天就能把它治理好,同樣需要我們各個方面共同努力,2014年北京招聘治霾公務員就是一個治霾的偉大舉措,希望這項舉措,能給北京的大氣污染治理帶來一定的成效,讓我們一起期待藍天白雲的重現!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柒』 十八大以來我黨提出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

1、第一來次將全面建成小康社自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2、第一次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第一次將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

4、第一次為全面從嚴治黨標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

(7)新發展治理擴展閱讀

意義

1、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

2、從當代中國的現實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集中體現了時代和實踐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

3、從事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

『捌』 新時代有哪些新技術加強治理能力

一、准確把握中國智庫發展的趨勢定位
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官方智庫的職能不斷轉型拓展,已從傳統的政策咨詢研究這項單一職能,逐步向政策研究、政策解讀、政策評估,以及智庫間國際對話與合作等四大職能進行轉變。高校、企業、媒體及民間智庫快速發展,各類小微智庫不斷涌現,依託新媒體和新技術平台發揮出各自的政策輿論影響力。整體上,國內智庫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專業化與大眾化既相互競爭又合作共存,面向決策、鏈接媒體、對接國際的發展新局面。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為第一批試點的國家高端智庫,一直在進行改革與探索,也在不斷思考我們的發展定位。首先,我們始終強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為服務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咨詢研究機構,我們最根本的使命是促進國家決策的科學化,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中央科學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撐。這是我們的根本方向。其次,我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優化科研布局。在開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長期性重大問題研究的同時,加強對當前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研究,為決策者提供切實可行、真正管用的對策建議。第三,始終立足我國政治經濟體制和決策機制的特點,堅持智庫發展的中國道路,不偏離中國的國情、社情和民情實際;積極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加快建設國際一流高端智庫,讓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能夠讓更多的國家共同分享。
二、切實加強中國智庫的機構和能力建設
第一,要加強智庫人才隊伍建設。高端智庫需要有一批專業水準高、影響力大的領軍人才,這些人在保障研究質量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目前,官方智庫的人才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改革:一是進人環節講級別、講資歷,致使不少體制外優秀專家難以引進;二是薪酬待遇按照國家機關或行政事業單位管理,難以吸引優秀人才,三是現行的人才考核評價體系往往讓想留的人留不住,想辭的人辭不了。人才管理體制,理應成為智庫建設的發動機,而不是制約因素。
第二,要加強智庫專業化能力建設。核心是提高智庫研究成果的質量水平,確保客觀理性。這涉及我們的研究選題制度、課題組織管理制度、調研製度,以及研究成果的質量評審把關制度。要通過有效的制度,引導智庫堅守專業主義精神,引導研究人員加強對經濟社會現實及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發現新問題,找准真問題,持續產出高質量的研究報告。成果質量是智庫聲譽的根本,也是智庫的生命線,需要用好的制度來加以保障。
第三,要加強智庫的傳播能力建設。智庫既具有生產知識和決策咨詢的功能,也具有傳播知識和啟迪民智的功能。當前,一方面,我們進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傳統理論體系面臨革新,新的理論體系有待建立。智庫有責任成為這個時代公共政策思想的引領者和文化軟實力的創造者。另一方面,新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要真正取得實效,需要社會各界充分理解、形成共識,因此,智庫傳播知識、解讀政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中國發展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巨大成功,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認同和關注,智庫有責任順應時代要求,把中國的政策思想講好,傳播好。
三、創造適宜中國智庫發展的外部環境
智庫不同於一般的政府部門或工商企業,它的發展首先取決於決策者強烈的戰略謀劃意識和對決策科學化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重視營造好智庫發展中一些特殊的外部條件和環境。首先,要創造利於智庫發展的相對寬松的社會輿論環境。在研究領域,從思想觀念、經費投入、政策導向等方面,逐步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重自然科學,輕軟科學」、「重硬體投入,輕智力投入」等問題。鼓勵智庫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實事求是講真話,鼓勵不同政策觀點的交鋒和辯論。其次,要努力創造利於智庫發展的信息數據條件。目前信息數據不完整、不一致是制約智庫研究質量的最大因素之一。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健全統計制度,提高數據質量;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及時、全面、充分地披露政務信息,打通部門、行業各自經濟社會運行數據的信息孤島,切實改善智庫的研究基礎條件。第三,要為智庫發展創造更好的需求環境。逐步從制度上保障重大決策的事前咨詢和事中事後評估,建立政府決策與智庫咨詢的常態化和制度化聯系,切實發揮好智庫在決策咨詢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的智力支撐作用。

『玖』 五大發展理念 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五大發展理念是2015年10月提出來的,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國發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當今世界發展潮流,體現了我們黨認識把握發展規律的深化。

(9)新發展治理擴展閱讀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內涵豐富,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協調是發展的方法,綠色是發展的模式,開放是發展的途徑,共享是發展的目的,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五大發展理念立足於對我國發展經驗的認真總結,對人類社會發展思想精華的汲取,對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解決,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五大發展理念切中了當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了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必將對中國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拾』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有哪些大動作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路空間安全清朗為主要目標,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改革創新,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實現國家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新生態。其本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措施與體現。

一、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方向

1、信息網路寬頻化

推進光纖到戶和「光進銅退」,實現光纖網路基本覆蓋城市家庭,城市寬頻接入能力達到50Mbps,50%的家庭達到100Mbps,發達城市部分家庭達到1Gbps。推動4G網路建設,加快城市公共熱點區域無線區域網覆蓋。

2、規劃管理信息化

發展數字化城市管理,推動平台建設和功能拓展,建立城市統一的地理空間信息平台及建(構)築物資料庫,構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國土利用、城市管網、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市政基礎設施管理的數字化和精準化。

3、基礎設施智能化

發展智能交通,實現交通誘導、指揮控制、調度管理和應急處理的智能化。發展智能電網,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居民和企業用電的智能管理。發展智能水務,構建覆蓋供水全過程、保障供水質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發展智能管網,實現城市地下空間、地下管網的信息化管理和運行監控智能化。發展智能建築,實現建築設施、設備、節能、安全的智慧化管控。

4、公共服務便捷化

建立跨部門跨地區業務協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信息服務體系。利用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城市教育、就業、社保、養老、醫療和文化的服務模式。

5、產業發展現代化

加快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推進製造模式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推動電子商務和物流信息化集成發展,創新並培育新型業態。

6、社會治理精細化

在市場監管、環境監管、信用服務、應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領域,深化信息應用,建立完善相關信息服務體系,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二、「六個一」建設理念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六個一」建設理念即「一個體系架構、一張天地一體的柵格網、一個通用功能平台、一個數據集合、一個城市運行中心、一套標准」。

1、一個開放的體系架構

遵循體系建設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構建開放的體系架構,通過「強化共用、整合通用、開放應用」的思想,指導各類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2、共性基礎「一張網」

構建一張天地一體化的城市信息服務柵格網,夯實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實現城市的精確感知、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惠民服務;

3、一個通用功能平台

構建一個通用功能平台,實施各類信息資源的調度管理和服務化封裝,進而支撐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智慧化,有效管理城市基礎信息資源,提高系統使用效率;

4、一個數據體系

建立一個開放共享的數據體系,通過對數據的規范整編和融合共用,實現並形成數據的「總和」,進而有效提高決策支持數據的生產與運用,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性和智能化水平;

5、一個高效的運行中心

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統一的運行中心,實現城市資源的匯聚共享和跨部門的協調聯動,為城市高效精準管理和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支撐,更好對城市的市政設施、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宏觀經濟、民生民意等狀況有效掌握和管理;

6、一套統一的標准體系

標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需要通過政府主導,結合各城市特色,分類規劃建設內容和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涵蓋「建設、改革、評價」三方面內容的標准體系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隨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隨著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 行動計劃的實施和「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這不僅推動了傳統意義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進,更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