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地理國土整治

地理國土整治

發布時間: 2020-11-30 23:46:06

『壹』 四級土地整治什麼意思

住宅土地按照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等因素,由當地國土資源局確定其級別,從專一級開始屬依次確定其地價,其中一級土地為城區土地的最高價。一般城市的住宅土地分8級,依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可有所增減,均有國土資源局決定。直接關系土地級別的因素有:離商業中心、服務中心、農貿市場、公交車站、幼兒園、小學、醫院、綠地等的距離;附近公交車的流量、相鄰道路的等級;建築物朝向、周圍大氣狀況、容積率、使用年限等;是否通電、煤氣、暖氣等。一般情況下,城市繁華中心或主要交通幹道周邊土地為一級土地,其餘依次類推。
北京市中心的住宅土地均為一級,四級土地為中等土地,地價也處於平均水平。

『貳』 高中地理 我國西北地區的沖積扇農業在國土整治中面臨的主要課題是什麼

水土流失~應為是沖擊扇平原~流水的沖擊作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叄』 請列出我國開展的四大跨區域的國土整治工作,並闡述其開展的原因、措施和目的。

四大全國(跨來區域)性的自國土整治工作比較如下:
類型
開展原因
措施
目的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國江河洪水災害頻繁、危害嚴重
中上游修水庫,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減輕和緩解洪澇災害
跨流域調水
我國河川徑流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平衡、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配置不佳
建設調水工程
解決地區間水資源嚴重不平衡的現狀
防護林工程體系的建設
我國水土流失、風沙危害、鹽鹼化和台風等災害嚴重
建設各級各類防護林工程
減輕水土流失、風沙危害、鹽鹼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
海洋國土遼闊,海岸線漫長,海島眾多,海洋資源豐富


『肆』 中國地理和國土整治

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

一、在開篇語中,教材簡要地指出了:(1)國土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即國土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2)我國國土資源的分布特點和開發現狀,即地區分布不均衡、開發利用的多樣性;(3)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即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整治能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要進行國土的整治與開發,首先要弄清「國土」的含義。在導入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國土概念入手,讓學生知道廣義的國土是指國家管轄范圍內的全部資源的總和,而通常所說的狹義的國土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生物、礦產、海洋和氣候資源等)。

二、第一個黑字標題的內容主要包括國土整治的基本概念、我國開展國土整治的大背景、全國范圍內的國土整治重點工作。讓學生從區域差異顯著的事實出發,認識到我國開展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必要性。

教材首先給出了國土整治的概念。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框圖來反映國土整治的4個主要方面。

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補充國土整治這四個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這就是國土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之間是有矛盾的,但它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是應該做到協調一致的,必須把開發、利用國土和治理、保護國土統一起來,把為當代人謀福利和不損害後代人的需要統一起來。國土整治的本質和最終目的是協調人與其依存的自然界的關系,從而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接著,教材從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分析了我國國土整治的大背景。第一、第二點主要是從自然條件來說明我國國土的基本狀況,第三點是從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我國國土整治的基本條件。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顯著;自然資源總量大,但按人口平均的相對量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耕地、森林、草場等後備資源不足。我國可利用國土資源的有限性表現得很明顯。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大量開發與利用國土資源,因此,在國土利用方面,已經形成了人地關系十分緊張的局面,長期以來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其治理保護之間的嚴重失調,導致了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三、國土整治工作具有地域性的特點,這是因為研究任何國土整治問題都離不開特定的地區,因為任何國土資源的分布都是與地區聯系在一起的。本書把全國范圍的主要國土整治工作放在這一單元,而不同地區的國土整治工作採用案例式分單元依次介紹。

教材較詳細地介紹了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全國性的幾項國土整治工作。這幾項整治工程涉及范圍廣,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的觀點。

四、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辯證關系是本節的一個重點。搞好國土整治一定要從區域發展的目的出發,要運用區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區之間自然、經濟、社會以及歷史的聯系,要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承認區域差異,利用區域差異,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區域的發展。

教材首先指出對某一區域進行國土整治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這里要向學生強調區域的發展是可持續性的發展,而不是只顧眼前利益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在確定每一項國土整治重大措施時,一定要堅持正確處理局部和全局的關系;正確處理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安排。

接著,教材點出了區域發展的一個基本原則:要針對區域發展的資源優勢和主要限制因素,採取相應措施加以開發和治理。教材還一一列舉了本書所要講述的區域整治與發展的案例。

教材最後一段是想讓已是高三的學生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就要投身到祖國、家鄉的建設之中,國土整治這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由我們來承擔和完成。目前同學們應該通過學習,了解國土整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養「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為將來投身祖國和家鄉的建設做好知識的准備。

『伍』 土地管理類是什麼意思,跟包含土地資源管理嗎

土地管理是國家為維護土地制度,調整土地關系,合理組織土地利用所採取的行內政、經濟、法律和技術的綜容合措施。一般而言,國家把土地管理權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法律和運用法定職權,對社會組織、單位和個人佔有、使用、利用土地的過程或者行為所進行的組織和管理活動。
土地管理是屬於公共管理方面的,包含土地資源管理。
土地管理類包含:
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及房地產
土地規劃與管理
旅遊與國土規劃
國土整治與規劃
國土資源開發與管理
國土資源管理
地籍測量與土地信息學
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
土地規劃與利用
土地資源管理
地理科學
地理信息系統
土地管理及房地產開發
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陸』 中國地理:國土整治的方法是什麼

高中地理吧~~~
①退耕還林、還草: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因地回制宜營造答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③加強小流域的綜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壩淤地,平整土地,修築梯田
生物措施—植樹種草
農業技術措施—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
④開礦時要有計劃的存放表土,大力開發復墾工作

『柒』 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進行國土治理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嚴肅法紀,懲治行政腐敗
一、關於國土資源綜合整治的幾種模式
版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是個大概念,權從整治的手段上看,它包含利用、開發、保護、治理、政策、法規、規劃、管理諸方面的要素;從對象上看,它包含土地、礦產、水、野生生物、海洋、氣象等要素。不同國家、地區、機構的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模式包含的要素不盡相同:有的更強調規劃,有的更強調治理,有的則更強調綜合和協調。

『捌』 新時期國土規劃的功能與思路

編者按 前不久,全國國土規劃綱要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通過了《全國國土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方案》,正式啟動了《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1—2030年)》前期研究和編制工作。隨著國土空間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資源環境保護問題更加凸顯,加強國土規劃工作顯得日益重要和緊迫,扎實做好前期研究和編制工作,才能提高國土規劃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新時期國土規劃工作的推進,是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確定新時期國土規劃的功能定位和目標任務,需要研究當前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和實際問題。本期約請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張彥英副主任、樊笑英博士,為我們分析講解新時期國土規劃的功能及其實踐應用思路。

問:什麼是國土規劃?

答:關於國土規劃的定義,國內外有多種大同小異的解釋。我國目前在法規性文件中對國土規劃有明確定義的,始見於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國土規劃編制辦法》第二條:國土規劃是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總的戰略方向和目標以及規劃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條件,按規定程序制定的全國或一定地區范圍內的國土開發整治方案。此外,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國土規劃定義是: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總目標以及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對國土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而進行全面的規劃。

問:國土規劃有什麼樣的作用和地位?

答:國土規劃對資源綜合開發、建設總體布局、環境綜合整治具有宏觀調控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綜合調整人與資源環境的自然關系、人與人基於資源環境的社會關系,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硬約束條件,嚴格國土開發利用的空間管制。二是為下位相關規劃提供基本依據,整合規劃體系的系統功能,在戰略上對各有關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進行指導和控制。三是綜合協調國土開發利用中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維護公共利益和各主體合法權益的平衡。

國土規劃決定一個國家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國土開發空間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框架結構,是編制各類相關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國土規劃具備管制功能、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和分配功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必不可少的工具。

問:與其他規劃相比,國土規劃在內容上有什麼特徵?

答:國土規劃的基本內容可概括為三部分:資源的綜合開發、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全國國土規劃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國家空間發展戰略的目標與方針,國家對重大區域發展問題的應對方針,對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布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水資源利用規劃,城鎮體系規劃,重大國土整治項目的規劃以及若乾重點地區與不同類型地區的發展方向等。國土規劃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綜合性、系統性、空間性、基礎性、整體性和地域性等特點。

問:新時期國土規劃的編制與實施面臨哪些問題?

答: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經投入大量人力開展了《全國國土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可惜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最近幾年,又啟動了新一輪國土規劃的試點,雖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經驗,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基本性的問題尚待解決。如社會各界對國土規劃工作的重要性尚未取得共識,國土規劃性質和地位不夠明確,國土規劃內容過於寬泛,國土規劃缺乏有效的實施手段和保障措施等。歸納起來,當前國土規劃編制與實施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規劃體系層級不清、體制機制不夠完善,二是法制保障不健全,三是基礎理論研究不夠。

一、科學規劃資源開發利用布局

人類在自然中誕生,也在對自然的開發利用中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形成了對立統一的關系。人地關系經歷了「環境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之後,逐步形成了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方面,其中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最終目標,而經濟可持續發展則是保障。聯合國《21世紀議程》指出,人類要發展,只有發展才能解決環境破壞和貧困加劇之間的惡性循環,只有發展才能為解決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但是發展要有限度,要協調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發展與保護構成了人地關系中一對永恆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成為人類長期的目標與任務。

1.作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國土資源保護開發規劃,國土規劃要有助於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處在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背景條件下,每年要實現8%~10%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國土資源總量的有限性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持續增長構成了我國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國土資源管理如何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是新時期國土規劃面對的首要問題。

經濟增長依靠生產要素起作用,其中一是資源,二是資本,三是勞動,四是技術進步。新中國成立初期,借鑒蘇聯的經濟增長方式,我國靠資源投入、資本投入,經濟發展實現了外延式、粗放型增長。1982年國家提出把經濟發展轉到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確定了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超額實現,但「經濟效益提高」的前提沒有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要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一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到集約的轉變,二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21世紀,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從農民那裡拿來的土地大量投資,重新進入重工業化時代。加之地方官員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增長方式就往回走了。這樣的狀況不改變,20多年前提出的「轉變」何時才能實現?

把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消費、投資與出口」,來源於凱恩斯關於「總需求=總供給」的公式。但凱恩斯關於經濟增長依賴「三駕馬車」的分析是著眼於短期而非長期。若維持長期的經濟增長,就要轉變發展方式,主要依靠技術、人才的進步和良好的制度環境。

轉變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和資本投入,依靠廉價勞動以及出口(變相的資源投入和勞動投入)的發展方式,就要發揮人才和技術的作用,即發揮知識和技能的作用。物質資本是可損耗的,而知識和技能不會損耗。國土規劃作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國土資源保護開發規劃,要有助於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對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規模等的控制進行宏觀引導,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循環利用,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國土規劃具備立足資源環境,統籌經濟、社會、生態和民生全面協調發展的功能

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經濟是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在一定情況下,這種反作用起決定性作用。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完全證實了這一基本理論。

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目標不同。新中國成立初期乃至其後的一定時期,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改革開放初期,仍以發展經濟為主也是必然選擇。這時候,不發展經濟一切問題都解決不了。當經濟發展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就出現了全面協調發展的問題,搞好經濟建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當今發展的全部要義。這時候,不解決全面協調發展問題,經濟問題就會演化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尋求一種立足資源環境,統籌經濟、社會、民生建設的具有法制保障的途徑。國土規劃具備這種功能。

以往在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的導向下,國土規劃功能的缺失,或由於單項規劃的實施,以經濟發展規劃為主體的各種規劃更多地側重於產業發展,以實現經濟增長為目標,更多地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經濟增長越快,社會問題越多,社會矛盾越突出,生態問題越嚴重。新時期國土規劃編制應充分發揮其宏觀導向作用,將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產力布局等更多地引向關注民生與生態,使在國土規劃框架下進行的各種專項規劃以及各類經濟發展規劃也能遵循這樣的價值取向,避免過度追求產業發展與經濟效益,從而將經濟、社會、民生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起來。

二、引導城鄉與區域均衡發展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域因資源環境稟賦、發展基礎以及人力、資金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異,經濟增長速度、發展規模或者產業部門等都很難實現均衡發展態勢。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是必然選擇。目前,我國處在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發展不平衡問題越來越突出。新時期國土規劃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採取有效措施縮小這種差距,逐步實現相對平衡的問題。

(一)統籌城鄉平衡發展,促進區域相對平衡發展

發展不平衡首先表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科技、產業等在大中型城市集聚,導致資源向城市過度集中,廣大農村地區相對落後,形成了城市和農村二元結構。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有兩條主要舉措:其一是要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首先要推動農村產業現代化,來帶動農村社會、文化的現代化。農村產業現代化與城市不同,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農村的產業布局要結合當地資源環境條件,發展與資源環境條件相匹配的產業類型。國土規劃可以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引導農村向資源優勢產業方向發展,是實現農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其二是加快城鎮化進程,使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帶來的剩餘勞動力進城。

發展不平衡還表現為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這既與區位有關,也與各地區資源環境稟賦有關,還受其歷史發展的影響。各區所處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生物以及土壤、水、礦產等不同,其資源環境組合也不同。不同的資源環境組合特徵往往直接決定一個地區的發展方向,如西南地區以岩溶地貌為主的地形,西北地區氣候乾旱與水資源短缺,都決定了這些地區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解決我國中、西部發展問題,應更多地考慮產業類型、產業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能實現資源優勢最大化、劣勢最小化,GDP水平是否與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中、西部追求與東部地區GDP平衡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應從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中、西部特定資源環境條件下的科學發展。

國土規劃的主要對象和重要功能無疑使之成為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相對平衡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規劃中需要就縮小城鄉與東、中、西部發展差異提出明確的導向和切實可行的方案。

(二)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解決區域資源「短板」制約問題

一個區域的發展規模和強度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程度,不僅取決於該區域的優勢資源環境條件,還更多地取決於其限制性因素的制約。當前各地普遍重視發揮區域資源環境優勢而忽視區域資源「短板」制約。比如,內蒙古自治區草場資源豐富,同時還蘊藏著豐富的煤炭、銅鐵、石油、天然氣以及稀土等礦藏,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能源供應基地、礦產開采和冶煉基地。而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乾旱、半乾旱的氣候條件下,降水量少,水資源不足是產業發展與草原生態恢復的制約性因素。伴隨優勢資源開發,同時出現的則是草原生態脆弱地區植被、地下水資源的嚴重破壞,以及草場退化、河流斷流等生態問題。近年來,通過實施以工輔農、以工輔牧、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農牧業生產方式和加強礦山環境治理等保護生態、促進發展的各種措施,已初見成效,草原生態有所改觀。但是乾旱、半乾旱的草原地區,生態的恢復非常緩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在發揮區域優勢的同時若忽略了資源環境「短板」因素的制約,會使「短板」更短。而資源優勢的發揮也要適度,如果竭澤而漁,優勢也會變為「短板」。

新時期國土規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過對區域資源環境優勢與「短板」因素的分析,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分別制定不同的發展規劃;同時對解決「短板」制約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當然其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進步。國土規劃如何引導各地區在「短板」因素的制約下發揮資源優勢,是實現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目標的關鍵問題。以資源環境自然分區進行國土規劃,是以區域的資源環境稟賦為前提,建立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礎上的,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重要工作是對國土資源環境進行調查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土資源調查積累了有關資源環境的大量數據,建立了全國資源環境資料庫,部分地區還實現了數據的動態更新。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些數據,採用科學的方法對全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定量評價,並根據承載力評價結果劃分不同區域,確定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與劣勢,即確定影響一個地區發展的主導性因素與限制性因素,進行功能定位,確立不同地區適合發展以及不適合發展的產業類型,對可發展產業的生產規模以及布局進行總量上和空間上的控制,制定相應的生態環境補償方案,既保障適度發展,改善民生,也能有效控制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三、推動市場機制合理配置資源

資源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源寓於環境之中,環境本身也是一種資源。雖然資源、環境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兩者的發展變化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兩者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在時空上的變化會影響環境的變化;二是環境的變化也會使資源發生適應性的改變。

1.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基礎,解決開發資源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

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維持著系統的平衡發展。我們不能脫離其他系統而孤立地研究其中某個子系統,因而國土規劃過程中也必須把資源、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統籌考慮。環境和資源一樣,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經濟屬性,在進入生產領域、交換領域時,環境就具有了資源、資產、資本的功能。

環境是一個空間的概念,空間本身也是一種資源。目前對環境資源的利用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在認識層面,由於對環境的資源屬性認識不足,環境價值不能全面體現,導致環境資源缺乏明確、清晰的產權。由於市場一般不會對沒有產權的物品進行交易,所以市場價格機制無法將環境資源的成本反映出來。在實際操作層面,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人們認識到使用者應該支付環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慮到正常的環境資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資源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的補償成本,即只支付了一小部分環境成本而非全部。使用者在消費環境資源時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沒有相應的補償,其補償往往由社會承擔,導致環境成本外部化。環境資源成本外部化或低成本使用勢必會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及過度使用。因此,必須明確界定環境產權,將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形成「誰使用誰付費、誰破壞誰治理」的補償機制,充分體現社會公平原則。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要的前提下,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國土規劃編制的科學基礎。國土規劃需要尋找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來體現資源與環境一體化特徵並計量資源與環境使用的總成本,通過推動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環境的配置,遏制資源環境的破壞和過度使用,促進資源環境的保護治理和合理利用。

2.推動市場機制運行,更好地發揮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資源配置機制是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對於國土資源這種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資源來說,宏觀調控至關重要。市場機制以利益最大化為驅動,很難顧及資源的短期收益與可持續利用、全國與區域協調、公平與效益等諸多問題,同時市場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近兩年世界鐵礦石價格的波動就是市場失靈的表現。

我國尚處在體制轉軌時期,目前的狀況是,一方面宏觀調控體系尚未建立,作為宏觀調控的間接手段,法制、法規和政策等尚不完善,更多採用行政手段。另一方面市場化程度比較低,法規不健全,市場無序,行政干擾,市場發揮不了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就需要在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同時,加快市場化進程。

國土規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國土規劃是對全部國土資源及其空間利用進行宏觀配置的戰略性方案。國土是一個三維的地域空間系統,國土資源具有三維地域空間特徵,即不僅指實體資源,也佔有一定地域空間。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內對實體資源及空間的開發利用。當將國土資源置於不同發展階段進行規劃時,則構成了具有時間演化特徵的四維系統。

國土規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時間上要兼顧眼前需求與長遠的可持續利用,空間上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的地域差異。將一定發展階段市場對資源的需求置於國土資源三維地域空間內,與國土資源在空間上構成交集,國土規劃需要對這些交集進行評估、權衡和統籌,重點關注需求聚集區域內人口、城市和產業的資源匹配度,對其適當進行調整。在國土規劃的總體框架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才能達到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的目的,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全國視角 區域協調

資源環境稟賦條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有其自身存在與發展的規律,具有自然的地域性特徵。近幾十年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社會需求與資源環境供給時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往往表現出無序狀態。資源環境自然分區與行政分區的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都需要國土規劃統籌考慮。

1.從全國層面確定區域國土資源開發格局,通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來引導和協調各區域生產力布局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行政區為單元,不同行政區的劃分往往導致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的條塊分割,而行政管理體制上的分權與財政體制的分灶導致各行政區各自為政,人為的行政分割必然加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其一是各行政區之間的資源分配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矛盾,其二是行政區界限產生資源開發利用的不均衡,其三是產業布局的區域間協調問題。比如,環渤海地區由於共同的區位以及資源環境特點,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自然地域單元,但同時環渤海地區又分屬五省二市,在經濟布局上,各行政區從地方發展角度出發,出現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造成資源環境的浪費甚至破壞。

行政區與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的不協調,加劇了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土規劃編制應採取「全國視角、區域協調」策略,以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為規劃編制單元,從全國層面上確定區域國土資源開發格局,在此格局下進行各行政區的國土規劃,各行政區與國土資源自然分區交叉或者重疊的,須依全國國土規劃格局進行區域間協調,避免地方利益驅動或者地方保護的不合理開發行為。劃分資源環境自然分區,並通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來引導和協調各區域生產力布局,應成為國土規劃編制的一項基礎性、先行性和持續性的工作。以資源環境稟賦和承載力大小來進行國土規劃是遵循客觀規律的、科學的規劃方式,是實現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的有效途徑,是國土規劃編制應努力踐行的重要原則之一。

2.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多重關系

國土規劃作為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發展戰略框架,要發揮其應有的調控和指導作用,需要認真研究如何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首先要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國土規劃的科學性是指規劃要符合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規劃的實用性與時效性的基礎,就是能夠反映我國當前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狀況。國土規劃編制的科學基礎是對國土資源的綜合調查與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這需要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建立全覆蓋的國土資源動態監測信息系統,掌握最為精準的國土資源與環境狀況,確保規劃指標等的確立是建立在最新的資源環境狀況基礎之上。同時,採用先進的技術方法,結合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速度與趨勢,對未來20年(一個規劃期)乃至更長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對區域內可能的資源環境需求進行模擬和預測,對規劃的指標保留相應的彈性空間(這是由承載力閾值的四維特徵決定的),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也保留相應的餘地,既要滿足現實發展,也要確保可持續發展。

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要兼顧國家總體戰略與地方戰略、各行政區發展與經濟區帶發展、城市與城市群發展等之間的關系,避免各自為政,盲目發展。受區位、自然、人文因素等的影響,我國幾十年來逐漸形成了沿海、沿江以及沿鐵路交通干線的幾大經濟區帶,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幾大城市群,以這些區域的發展帶動了全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但是也出現了區域與全國、區域內部之間的不協調問題,各地區、各城市受到地方利益、短期效益和政績等諸多因素影響,盲目上馬一些大項目或者違規項目,出現重復建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等問題,需要通過國土規劃從宏觀上加以約束和調控。

與此同時,從規劃的角度講,要健全完善規劃體系,處理好國土規劃與專項規劃、國土規劃與經濟發展規劃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的規劃有很多種類型,包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綱要、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礦產資源規劃、能源規劃等等。而各種各樣的規劃常常發生重疊與交叉,相互之間缺少一個相互協調的紐帶,缺少可以進行平衡調整的依據。國土規劃是以全部國土資源及其空間為客體,從宏觀上、空間上總體布局人類活動主體的經濟活動,從主、客體關系來看,國土規劃顯然是聯系國土資源與經濟社會活動的最直接紐帶,是對資源開發戰略與經濟發展戰略最高層次的布局,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各類單項規劃或者產業規劃均應在國土規劃的框架下進行,服從國土規劃的布局。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年10月1日,《走進大課堂》欄目,主講人張彥英、樊笑英)

『玖』 創新設計地理答案(區域地理和國土整治)

孩子!
好好學習,不懂就要問!
假不要搞哦!
小心我告訴你媽媽哦!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