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地方治理案例

地方治理案例

發布時間: 2020-11-30 21:38:01

A.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會有嗎

創新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五)培育企業污染治理新模式。在各級各類工業園區引入環境服務公司,對園區企業污染進行集中式、專業化治理,開展環境診斷、生態設計、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等工作。認真總結推廣神木錦界等中省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經驗,合理構建企業間產業鏈,促進資源綜合利用,降低污染治理綜合成本。在電力、鋼鐵等行業和中小企業,鼓勵推行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六)探索實施限期第三方治理。在陝北能源化工基地、渭河和漢丹江流域及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地區,選擇高污染、高環境風險行業,對因污染物超過排放標准或總量控制要求,被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企業,列出企業清單向社會公布,督促相關企業在規定期限內委託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四、落實相關方責任機制(七)落實排污單位責任。鼓勵排污單位委託第三方治理企業開展污染治理工作,沒有能力實施污染治理的排污單位,須委託具有相應資質和能力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治理污染。排污單位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按照相關合同協議約定履約排放污染物,污染物排放超出合同約定的,應依法承擔排放污染的相關行政和法律責任。排污單位應對第三方治理企業治理行為實施有效監督。(八)落實第三方治理企業責任。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准以及排污單位委託要求,承擔合同約定范圍內的污染治理及達標排放等相關責任。在治理工作中,因第三方治理企業過失造成的違法排放導致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應依法承擔相關責任,並對相關方依法、依約進行補償。排污單位實際排放情況與委託內容嚴重不符時,第三方治理企業應當進行督促和檢舉。

B. 關於土地鹽鹼化治理的案例,1500呢大家誰有啊,謝謝了!

正好我的畢業論文就是土壤改良劑,最近也就是研究這些東西了~

樂陵市土壤鹽鹼化現狀及改良方案
樂陵市地處德州市東北部,耕地面積8.1×10hm,占總面積的81.2%,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市土壤由於受地形、地貌、母質、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潮土、鹽鹼土兩大土類,其中以鹽鹼土為主,佔耕地面積的40%以上。面對人口的持續增長,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的繼續提高面臨多重限制因子,化肥的投放對增產的作用已日趨減小,使得糧食生產面臨嚴峻考驗。因此,對樂陵市佔耕地面積4o%以上的鹽鹼土的開發利用成為必然。本文分析了該地區鹽鹼土的形成原因,並據此提出了相應的改良方案,以期為該地區今後的鹽鹼土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1土壤鹽鹼化的成因及特性
樂陵市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季風影響比較大,冬季盛行偏北風,降水稀少,寒冷乾燥。春季交替出現西南風和偏北風,風日多而風速大,乾旱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風,氣溫高而濕度大,降水集中,雨熱同期。秋季是從夏季風向冬季風過度的時期,氣溫下降,降水減少,秋高氣爽。年平均降水量590.1mill,多集中在6~8月份。年水面蒸發量2046mln,是降水量的3.5倍。該地區氣候乾旱、少雨。由於地面蒸發作用,使含鹽地下水隨土壤毛細管作用升到地表層,水分蒸發後,鹽分留在土壤表層,聚積而形成鹽鹼地。
為摸清該地區土壤鹽鹼化狀況,特在鹽鹼地上進行了試驗。本試驗取了7個不同位置的土樣,每個位置取500個試樣。土壤的各鹽分含量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土壤具有典型的鹽鹼特性。土壤中氯化物、硫酸鹽、重碳酸鹽和碳酸鹽類等易溶鹽類及鈉離子在土壤表層的含量已嚴重危害作物的生長發育,使其嚴重減產,甚至絕收。同時這類土壤濕時粘重,土溫較低,干時堅硬,物理性狀極差。
2 鹽鹼地開發治理技術
根據樂陵市鹽鹼地成因、地形、氣候及土壤的化學成分,在試驗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如下改良方案:
改良方案:
2 . 1 挖溝開渠
根據鹽鹼地的分布特點,進行劃區分塊,溝渠相間排布,相互連接,並與河流的主幹線相連。利用夏季雨水季節的自然降水,以水帶鹽把鹽分排出,淡化土層和地下水。這樣可以降低土層的含鹽量,達到植物正常生長許可的鹽分濃度的要求。同時,在少雨季節可以引用河水進行灌溉,既可以用來壓鹽,又可以緩解旱情。
2 . 2 麥秸還田
鹽鹼地的土溫較低,不適合種子的萌發和植物的生長,尤其是對越冬期的小麥。在冬小麥播種之前,麥秸通過曬干碾壓後,均勻地撒到地表,經過翻耕,埋人土壤內。既可起到提高地溫,保證種子的正常萌發,又可減少雜草和肥料損失。
2 . 3 種植耐鹽的農作物
本地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適合種植兩季。秋季可以種植耐鹽鹼的冬小麥品種,如德抗961等,夏季種植大豆或者高粱。實踐證明,豆科植物和高粱有較好的耐鹽鹼特性。豆科植物還具有固氮作用,不僅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還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有利於土壤的改良。
2 . 4 添加改良劑
試驗證明,將磷石膏、糠醛渣、沼氣肥等添加到鹽鹼土上,能改變土壤結構,降低土壤pH值,調節土壤供肥能力,提高養分有效率,使作物明顯增產,同時也可起到保護周邊環境不受污染的目的。試驗同時驗證了多種改良劑搭配使用的改良效果明顯優於單一改良劑。農民可以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合理選擇搭配改良劑,以達到更好的改良效果。
2 . 5 深耕。 平整土地
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經過耕翻,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壓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 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
2 . 6 技術指導
各級政府應該建立相應的管理部門,做好土地的治理規劃和土壤鹽鹼性的監測,制定行之有效的鹽鹼地改良規范、指南,並派遣技術人員實時進行改良知識宣傳和技術指導,並輔以相應的獎勵措施。
3 小結
改良鹽鹼土是一項復雜、難度大、需時間長的工作。每一種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同時各級政府應該建立相應的責任部門,做好監測和治理規劃,出台行之有效的改良規范、指南,強化指導服務職能。法律、法規部門也應出台相應的條例,遏制濫用資源導致的鹽鹼化現象,促進鹽鹼地改良的穩步推進。

C. 改革開放以來治理環境的事例

因為和專業相關,我選擇環境領域,看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得失。如上題所述,這
三十年的改革是一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這個過程在私人領域非常成功,
極大地增加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在環境這個公共領域,
卻積累了很多問題,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至今為止沒有改變。

1 中國三十年的環境變化情況
選取對生活影響最大的水質量、大氣質量,比較直觀地表現中國三十年環境變化。
1.1水質量。根據200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中
超過一半劣於三類水(不能作為飲用水源),松花江、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
海河為重度污染。2006年,27個國控重點湖(庫)中,沒有I類水質湖泊,滿足Ⅱ類水質
的湖(庫)只有千島湖、丹江口水庫這兩個,Ⅴ類、劣Ⅴ類水質的湖(庫)18個,佔67%

飲水不安全。全國113個重點環保城市的222個飲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質達標率僅
為72%,不少地區的水源地呈縮減趨勢,有的城市沒有備用水源,有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
用水存在安全問題。 一些地區甚至出現「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現象。
地下水的水質逐年惡化,淺層地下水由於工業排放和生活污染,以及不適當的開采利用
,超過一半城市的地下水污染嚴重。在華北、西北、華東地區,由於超采地下水,水位
逐年下降,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達到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重大污染事故屢屢進入公眾視野,04年四川沱江污染,05年松花江重大水環境污染,廣
州北江鎘污染,06年廣西欽州水污染……造成的直接損失都以億計,間接損失更是難以
計算。
有一則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一些地區水質污染的演變:上世紀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
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不洗馬桶蓋。

1.2大氣質量。最近奧運會臨近,有一條消息很吸引眼球:澳大利亞田徑隊運動員由於「
北京的大氣污染情況嚴重」而不參加北京的奧運會開幕式,只在比賽期間才到北京參賽
。「運動員最多能在北京待五六天,如果超過五六天將不可避免地給運動員的呼吸系統
帶來問題」(《悉尼先驅晨報》,08年6月17日)。
在中國,肺癌的發病率,在過去30年上升了465%,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22.7%,代替肝
癌成為我國惡性腫瘤首位死亡原因(08年4月29日,衛生部第三次全國居民死亡原因抽樣
調查結果)肺癌發病率的大大增加,一方面和吸煙等習慣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城市空氣
污染情況密切相關。
工業帶來的廢氣逐年增加,下圖是1999年以來工業廢氣的增加量(統計局網站目前只有1
999年以來的數據),觸目驚心。

空氣污染和能源消耗密切相關,下圖是30年能源消耗變化趨勢,3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
量提高到1978年的5倍(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而且其中煤炭增加量更大,燃燒造成
的污染比石油、天然氣更加嚴重。
其他環境問題還有:酸雨、城市垃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礦產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海洋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等。由於環境污染和破壞引發
的沖突也逐年增加,從1995年的年均不到6萬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60萬人次,增加了10倍

篇幅有限,這些問題不再展開陳述。單從環境質量角度來看,中國人民面臨不斷惡化的
環境,付出的代價是非常巨大的。根據世界銀行和中國政府2007年的一份合作研究報告
《中國環境污染損失》(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 – 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室外空氣和水污染對於中國經濟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損失的總和
就有每年約1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5.8%.

2 環境領域問題成因分析

2.1環境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我對經濟學的理解簡單說是這樣幾句話:資源是稀缺的(預算約束),人是理性的(追
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偏好曲線不同),競爭是有益的(降低成本,促進
技術進步),信息也是有益的(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是重要的(形成穩定的預期,懲
罰不守信用者)。
環境問題之所以成為環境問題,經濟驅動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較為普遍的、長期存在
的環境損害其實都有經濟制度上的原因(當然也有法律、道德等因素,但經濟驅動力是
最為強大和持久的)。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環境問題,可以發現環境問題有這樣幾個特性

一、環境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或者排他的成本非常高),比如
大氣和水資源,森林的生態服務價值等等。環境物品當然是有價值的,包括使用價值、
美學價值、生命支持系統的價值等等,但是這種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環境價值很難形成
可交易的市場,往往形成了很強的外部性,無法內部化,人們對環境的真實需求無法通
過市場來體現或者顯現出來。更進一步,因為沒有市場,人們沒有交易的鍛煉,對於環
境的定價更是無所適從。
在環境基礎設施的提供上,還明顯地體現為區域性和壟斷性。比如一個地區給排水、電
力、公共交通供應,自然保護區開放和維護等,都表現得比較明顯。
解決方法,一是更加深入地使用市場化工具,盡可能地將外部性內部化,通過公權力的
強力干預來引入多元的交易主體,形成市場(比如排污權交易市場);二是通過民主制
度的建設,對自然壟斷的環境物品提供進行監督監管,體現人們的環境需求。但這些都
需要很多條件支持,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執行力。
二、環境問題具有累積性和閾值。環境污染從積累到成為環境問題有一個過程,短的可
能幾小時,幾天,長的可以達到數十年(比如臭氧層空洞),甚至上百年(比如核廢料
);同時環境問題的爆發是有一個閾值的,污染在達到這個閾值之前不一定有明顯的顯
示,但一旦達到閾值就可能突然爆發形成環境問題,比如太湖的富營養化程度和藍藻爆
發之間的關系。
由於這種屬性,環境問題特別難以查找「肇事者」,因為這個「肇事者」很可能是多個
機構或個人的共同行為,甚至於已經不存在了,區分和追索責任非常困難,信息的不充
分性也造成監管的困難。一些國家對於環境問題賦予了受害者歷史求償權,能夠對於歷
史遺留的問題進行追索,給予大公司很大壓力,也促進了大公司重視環境問題。在我國
目前還沒有創立這種制度。
三、環境問題具有科學上的不確定性。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在不斷進步,但是仍然有很
大的空白。比如,1970年代以前,人們對於臭氧層空洞的形成機理還完全不了解,認為
氟利昂等氟氯烴是很安全方便的製冷劑;再比如,對於全球變暖的趨勢,現在人類科學
家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IPCC氣候變化研究),但是對於人類活動對於全球變暖的貢獻
程度和地球生態系統對於氣候變暖的反饋程度,現在還眾說紛紜,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沒有確定的依據,就難以進行決策。發達國家對於有些不確定的環境影響採取謹慎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盡量避免可能發生的環境影響,但在我國這方面還比較
薄弱。
總的來說,環境問題是一類很特殊的經濟問題,理性人假設、充分競爭、充分信息等經
濟學假設都很難在現實中更加難以體現,所以對於世界各國來說,破解環境問題都具有
相當的難度,在我國更是如此。

2.2我國環境問題形成的幾個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環境問題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規律,但是結合我國的國情,環境問題更加嚴
峻。大致有這樣幾個因素:
一、巨大的人口壓力。中國在1949年之後的短短半個多世紀中,發生了人口增長方式的
歷史性轉變:由傳統社會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增率過渡到20世紀60-80年代的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增率,再轉變到快速工業化時期(90年代後)的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增率。尤其是建國初期,在生活水平的逐漸改善中,"多子多福"的傳統生
育觀使得人口在擺脫了戰亂、疾病、動盪、貧窮等抑制因素後迅速增長。
從5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意識到人口壓力,因此開始了「服務性的計劃生育」,以鼓勵
、宣傳為主,從60-70年代才開始逐漸強硬起來,正式從80年代初實行部分地區(主要是
城市)獨生子女政策
盡管實施了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也達到13億,人口對生
態環境的壓力以各種形式顯現出來。為了生產足夠的糧食,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葯
,飼養大量牲畜,人們生活需要使用能源,在21世紀中葉建設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宏偉
目標下,人均物質消費水平也會不斷提高,對環境的壓力會持續不斷地增加。

二、消費品快速發展階段的影響。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說,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經濟發展有六個階段:(1)傳統社會階
段;(2)起飛醞釀階段;(3)起飛階段;(4)成熟階段;(5)大眾化高度消費階段
;(6)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他的理論並不完善,但是提供了一種視角,就是:經濟發
展的不同階段,人們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們追求基本的營養,基本
的醫療、教育等;之後這些物品的邊際效益遞減,開始追求消費品數量的增長,尤其是
家電、住房、汽車;當這個社會普遍擁有這些物品之後,才進入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
追求個人價值,金融、文化娛樂、旅遊、醫葯等服務性行業進一步發展。對環境質量的
需求基本也屬於這一階段。
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可以看到,追求財富是中國人改革開放之後的最大心聲之一。打
開國門,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點燃了中國人追逐財富的熱情,甚至於
給國際上留下了中國人「能吃苦,能賺錢什麼都干」的印象。加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
的改革,提供了無數機會,消費品行業快速發展,人們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對於大眾消
費品的需求增加非常迅猛。以汽車為例,中國1999年的消費量只有100萬輛,而到了2007
年,我國汽車市場產銷量達830萬輛,總體增長率達16.3%。中國汽車消費量佔全球總消
費量的12%左右,僅次於美國佔世界第二位,且有可能在2015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汽車消費大國。 空調、電視年產銷量也都在數千萬量級。
考慮中國的城鄉二元(或加上流動人口,三元)結構,在城市和部分發達地區的農村中
,基本可以看做是進入了大眾化高度消費階段,並向追求生活質量階段轉移,而還有很
大一部分人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逐漸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迅速進入大眾高度消費階段
的浪潮中。可以想像,短短三十年間,從傳統社會迅速進入大眾高度消費社會,而追求
環境質量的需求僅僅在部分較為發達的地區顯現,這個過程對於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是非常巨大的。

三、出口導向發展路徑的影響
我們在經濟改革過程中,選擇了一條出口導向型的發展道路。這在初期內需很低的時候
,是非常重要的,引入資本和技術,利用了閑置的勞動力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率。這條
道路我們一直沿用至今,低成本和低匯率的優勢,以及中國人勤勞能吃苦的精神,將「
中國製造」的皮鞋、玩具、打火機、化工產品、五金、家電、機械,甚至汽車,打入全
世界的市場。
但是這條路徑對於中國自己的生態環境不吝一場災難。發達國家由於人們對環境的需求
和呼聲,環境門檻逐年提高,這些淘汰落後的產能轉移到中國;同時我們自己對於資源
要素的價格(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的價格一直採取壓低的手段。
這些對於環境的影響都是負面的:由於價格壓低,鼓勵了高耗能、高污染、高資源消耗
的產業迅速發展(這些產業對於就業的貢獻還很小),等於說是透支了子孫後代的資源
,把將來可以用的資源在今天貨幣化、變現。我國鋼材、水泥、部分化工產品都成為世
界產量第一,而產量第一的背後,必然也是污染的第一。而人力資源價格的壓低導致工
人們難以對自己和下一代的人力資本進行投入,從而重復低端的勞動,與「以人為本」
的目標相當矛盾。
應該承認,中國處於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於鋼材、水泥等的需求是很大的,這些產業
的發展有其合理性;但是仍然需要區分那些污染留在中國,上下游卻都在國外的產業,
對這些產業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因為這些產業的中國部分處於「微笑曲線」的最底端,
利潤稀少,環境污染卻相當巨大。

四、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
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在環境問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鄉鎮企業,最初叫社辦工業,由1959年2月毛澤東稱其為「社辦工業」而得名,1972年改
叫社隊企業,1984年改叫鄉鎮企業,1996年上升為正式的法律地位。從企業組織形式看
,它既有公司制,也有合夥制,更多的是個人獨資;從企業規模看,既有一些大型企業
,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業,是我國中小企業的主體。鄉鎮企業的綜合性可以概括為
多輪驅動、多軌運行、多元投資、多業並舉這「四多」。
從經濟學上分析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變化可以發現,由於改革開放初期農業改革的
大大成功,極大地調動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生產效率,以至於1982-1984年就出現了賣
糧難的問題,農村富餘勞動力不斷增加。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壓力下,農村勞動力難以進
城,中央為了解決富餘勞動力的問題,鼓勵農村「離土不離鄉」,舉辦鄉鎮企業。
應該說,鄉鎮企業在解決就業和經濟創新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
利用短缺經濟迅速完成了資本快速積累,1987年鄉鎮企業產值就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
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進一步鼓勵鄉鎮企業發展,到2001年,中國鄉鎮企業工業增加值超
過2萬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7.8% ,鄉鎮企業的活力一方面形成了國企改革
的「參照系」,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的巨大需求也養活了不少上游的國企們。
但是,鄉鎮企業的「小、散、亂」,技術水平低下的特點是農村面源污染的最重要的成
因之一,給環境管理帶來了極為巨大的困難:以水污染為例,鄉鎮企業大部分沒有污水
處理設施,直接排放到水體的污水80%沒有任何處理;小造紙、五金、水泥、印染、化工
、電鍍、制磚遍地開花;鄉鎮企業平均下來每家只有6個人,93%在農村的家中購置機器
就開工運行,工藝落後,能效低,污染高,每年造成的水污染就造成佔GDP4.5%-18%的代
價。
同時,另一方面,更為致命的是,鄉鎮企業在成立初期就和地方基層政權有著千絲萬縷
的緊密聯系,形成了利益共同體,環境監管法律對其幾乎不起作用,監管成本極高,逃
避處罰的動力極大,中國的近5萬名環境監管人員面對73萬個村莊中的2000餘萬家鄉鎮企
業,幾乎無法形成有效監管 。

五、對上負責的政治體制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分稅體制的影響
官員考評中的唯GDP論與對上負責制對環境問題有重要的影響。政府的目標很多,但是在
優先考慮經濟發展的目標激勵下,官員考評過分注重經濟增長和GDP指標,加之我國的對
上負責制,再有公心的官員也很難照顧底層民眾的呼聲和需求,涉及環境問題的決策過
程隱蔽不公開,民眾只有被動接受。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在環境問題上也有重要的影響。分稅制改革後,「中央收走西瓜,
給地方留下芝麻」,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分灶吃飯」,一般性轉移支付的不到位,使
得地方政府在日常支出上捉襟見肘,地方政府用45%左右的財政收入,支撐著75%左右的
支出責任,如公共教育、醫療,當然也包括環境保護 。這使得下級政府成為利益主體,
不惜一切招商引資,謀取財稅收入,逼迫生態比較脆弱或者不適合發展重化工業的地區
也紛紛上馬此類項目。廈門的px化工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一旦上馬將占整個廈門市的GDP
的2/3,大大增加當地的財稅收入,促使當地政府不顧廈門旅遊城市的定位和居民的訴求
,做出這個決策,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六、法制觀念和執行的缺失
法制的缺失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前所述,我國對於形成環境物品的交易市場、對環
境公共設施的監督監管、對環境損害的追溯求償、以及對涉及環境不確定性的公共決策
等法律規定上,都存在空白。
同時,我國憲法中對於居民的環境權,至今沒有明確的規定,同時憲法的地位也偏低,
並不能作為判例的直接依據。
在法律執行上,執法的精華力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在基層,尤其是經濟
相對不發達地區,執法的力量極為薄弱,對於分散的鄉鎮企業污染、農村生活污染、農
業污染難以控制,甚至難以有足夠的人手進行統計。

3 結語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環境領域來說,問題
非常嚴峻,而且趨勢是在惡化,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將會在不久的將來付出重大的代
價,環境問題一旦出現,治理需要很長時間和非常巨大的投入。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應
該是正視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改變增長觀念,將環境成本納入增長的代價,將環境成
本體現在發展過程中,理順中央和地方的環境責任,增加環境投入,建設完善環境法制
,並進一步進行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公共改革。經濟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成功,下
一步的重要任務恐怕應該是政治體制改革,尤其在環境這個公共領域更是如此。

D. 哪個國家是先發展後治理,具體的例子,詳細點

基本上發達國家抄都算是先發展後治理。比如英國,依靠工業革命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國家,從而才有的英國殖民美洲。但是工業革命的後果就是嚴重的工業污染,從而誕生了倫敦——霧都,之後就一直著手治理污染。希望能幫到你!

E. 我國在治理資源枯竭型城市方面,有哪些成功案例

主要是轉型。成功的城市有河南焦作市,由煤炭城市變為旅遊城市。甘肅白銀、山東營口、山東棗庄在轉型上都做得很好。

F. 環境惡化典型例子5個,環境治理有明顯成果的例子5個

google,.sogo

G. 治理霧霾的例子

治理霧霾可以看看之前倫敦與洛杉磯還有日本的案例,一般都是頒布新的環境保護法,凈化汽車尾氣,使用新能源或者清潔燃料等,這是治本措施。治標措施之前看長沙有湖南九九礦安的霧炮車在路上流動除塵。治理霧霾還是需要從源頭控制,有些措施需要強制執行,還可以適當徵收企業環境保護稅。

H. 霧霾治理的治霾案例

2013年1月份以來,北京市已經四次遭遇霧霾天氣的襲擾,其中1月10日至15日,重污染過程在本市持續六天。一是環保部門檢查督促,58家重點企業實現了停產,完全切斷了污染源,41家企業通過降低生產負荷等方式,減少了30%以上的污染排放;二是在極重污染日,市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要帶頭停駛30%的公務用車。三是制定了《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北京市成立了一個包括13個市級部門和16個區縣政府在內的協調機構,出現重污染天時,每個區縣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採取對應的應急措施。四是從1月19日起,《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開始面向全社會徵求民意,市政府可以根據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在一定區域內採取限行措施;重點污染源單位應該按照規定在本單位網站或其他公開場所公開其自行監測的污染物排放情況等信息……這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望通過法規保證其貫徹執行。五是北京市將繼續通過發展新能源、降低汽車尾氣排放等9大舉措,防治大氣污染。在剛剛閉幕的北京市兩會上,市提出了2013年的治污目標:在嚴格落實2012至2020年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的基礎上,要確保空氣中主要污染物PM2.5的濃度平均下降2%。實現2%的目標將是一項項具體的任務:淘汰18萬輛老舊機動車;在公交、環衛、政府機關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完成城區1600蒸噸燃煤鍋爐、4.4萬戶平房採暖清潔能源改造,基本實現中心城區「無煤化」;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分析和信息發布,推進區域聯防聯控。
2015年12月1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在會上李士祥表示,大氣治理,主要是「兩句話」「四個關鍵詞」:第一句話是自我主動作為;第二句話,三地聯防聯控。
四個關鍵詞,一是「防」,立足於防,北京抓四個重點:壓煤、控車、減少工業污染、控制建築工地等揚塵。圍繞這四個重點,2013年-2017年有84項重點任務,總投資達7700億。
二是「測」,就是監測。北京現在有36個監測點。我們還准備再增加一倍,同時還要增加流動監測車,包括增加具體的小型監測點,形成一個監測網路。
三是「治」,自己積極主動治,同時要依靠區域聯防聯治。
四是「限」,限煤、限車,在這個問題上,京津冀同呼吸、共治理。
主要是「兩句話」「四個關鍵詞」:第一句話是自我主動作為;第二句話,三地聯防聯控。
四個關鍵詞,一是「防」,立足於防,北京抓四個重點:壓煤、控車、減少工業污染、控制建築工地等揚塵。圍繞這四個重點,2013年-2017年有84項重點任務,總投資達7700億。
二是「測」,就是監測。北京現在有36個監測點。我們還准備再增加一倍,同時還要增加流動監測車,包括增加具體的小型監測點,形成一個監測網路。
三是「治」,自己積極主動治,同時要依靠區域聯防聯治。 2014年5月,西安市新城區市容園林局花費百萬購置多功能抑塵車,該「霧炮車」重10噸,能噴灑120米遠、70米高的水霧,有噴霧降塵作用,媒體將之稱為「治霾神器」。有大氣治理專家稱,「霧炮車」只能在短時間內減少空氣中大顆粒的濃度,但對PM2.5的作用則微乎其微。
西安市新城區市容園林局車隊陳姓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輛霧炮車購自廣東一家環保設備公司,單車價格90多萬元,費用由西安市政府直接撥款,屬專款專用。
對於買車初衷,該工作人員稱這輛霧炮車主要就是用來降塵。當地污染比較嚴重,PM2.5濃度也高,不少四五十米高的樓房拆房時會產生很大揚塵,普通灑水車只能噴10米,而這輛車可往八九十米高處噴霧,可把拆房時的揚塵都控制住。

I. 麻煩大家告訴我一下最近幾年中國環境污染事件的事例

1,http://env.people.com.cn/GB/5195188.html【2006年中國十大環境事件】如:
松花江支流遭污染:(這是典型的生態環境破壞案例)

高原建起一條環保鐵路:(這是中國為保護環境對生態保護的有力佐證。

2,環保資料: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