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土壤污染治理的技術體系

土壤污染治理的技術體系

發布時間: 2020-11-30 16:47:20

① 環保設備稅收優惠有哪些

國務院頒布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明確,企業購置並實際使用列入《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專用設備的,該專用設備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後5個納稅年度中結轉抵免。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製定。經2007年11月28日國務院第197次常務會議通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07年12月6日發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土壤污染治理的技術體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三條所稱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第七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三條所稱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按照以下原則確定:

(一)銷售貨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動發生地確定;

(二)提供勞務所得,按照勞務發生地確定;

(三)轉讓財產所得,不動產轉讓所得按照不動產所在地確定,動產轉讓所得按照轉讓動產的企業或者機構、場所所在地確定,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按照被投資企業所在地確定。

② 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辯論詞(我是反方一辯)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這些變化不都是朝著好方向發展的。
「弊」:環境污染.這個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顯眼的壞處.
2:物種滅絕加快.這是由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捕殺所造成的.也屬於科技發展的壞處.
3:人身安全越來越沒保障.現在平均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犯罪行為發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與當下時新科技相關.尤其是槍械犯罪,更是讓普通人民防不勝防.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戰爭所造成的破壞與損失以遠遠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滅亡的命運.
4:人類身體素質大不如前.隨著科技發展,氣車,火車,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類的日常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人類已經不再總是依賴自己的兩條腿,因而現在的人類的身體素質和以前相比已經是不能相提並論.以前項羽"力拔山河氣蓋兮"在當今的社會已經是不可能再出現.而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則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縮,使人類出現一個新的形態.
5:各種新興病菌不斷出現,很多病菌的殺傷力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病菌的破壞力.這是由於醫葯科技的迅速發展加快了病毒的變種.以至於科技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病毒的變種速度.或許有一天人類會滅亡於某一場大的瘟疫.
6:當今社會又出現了克隆的技術。對於克隆人現在引起了很多的爭議,首先克隆人本身就是違背了人性道德,不僅對人類,而卻對整個社會也是不利的。其次如果克隆人的條例法案通過了,那麼這個社會會是怎麼樣呢,問題可想而知。7
7: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自身獲得了解放,電腦也逐漸的得到普及,雖然給人帶來了方便,但也存在著很多的弊端,人類變的逐漸的懶惰,沒有了生活得動力,信息冗餘,存在著大量的垃圾信息。同時,個人的隱私也無處可藏,賬號密碼等泄露……
8: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也在破壞自然,同時帶來許多麻煩和對人類的危害,美國科技發達但是留給他們解決的問題很多,這是無形的災害有時是要用人類的生命來付出代價的。
9: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正如目前廣受關注的各類轉基因活生物體環境釋放後對生物多樣性所構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葯物、疫苗,轉基因食品,基因治療等都可能存在類似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從生物安全的角度來講,外來物種的入侵、生物資源的流失有可能給國家利益造成巨大損害。轉基因生物體環境釋放對生物多樣性帶來很大威脅。
10;網路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質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網上信息泛濫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價值觀的多元化,影響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互聯網上信息接受和傳播的隱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識弱化、社會責任感下降;網路交流的隱藏性、無約束性,極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違反常規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③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一、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對於近年來黃河流域水沙量減少的原因,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主要是流域降水量偏少,特別是中游多沙地區大雨、暴雨頻次偏少及量級偏小造成的,而水利水保作用居於次要地位;另一種認為是水利水保措施發揮了主要作用。

筆者認為,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況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減少。據有關資料統計,黃河河口—龍門區間20世紀80年代後期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數減少了26.2%,暴雨次數減少了53.2%,而近十餘年來大雨、暴雨次數減少得更多。黃河中游大部分屬超滲產流地區,由於大雨、暴雨的減少,進入黃河的水量亦隨之減少,同樣是100毫米降雨量分為5天降下與1天降下其入黃水量將有很大差別,在這里降雨強度應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減少,意味著洪峰流量的減少,其對黃土的沖蝕能力減少,沙量亦隨之減少。

1997~2007年潼關平均來沙量僅為4.16億噸,最大輸沙量為1998年的6.61億噸,最小輸沙量為2006年的2.47億噸;平均最大洪峰流量僅3440立方米每秒,最大為1998年的6500立方米每秒,最小為2004年的2140立方米每秒。而1996年來沙量達11.4億噸,洪峰流量為7400立方米每秒,該年主要為黃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區普降暴雨,形成黃甫川黃甫站洪峰流量達5900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溫家川站洪峰流量達9800立方米每秒,並形成幹流龍門站洪峰流量達10600立方米每秒。而在1994年來沙量即達12.4億噸,洪峰流量為7360立方米每秒。該年8月份河口—三門峽區間連降三次暴雨,雨區主要分布在無定河、延河、北洛河,龍門最大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每秒。以上兩年與前述之11年枯水段僅相隔幾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會有很大改變,據此也可以說明主要是降雨強度與落區形成了該兩年與1997~2007年輸沙量的巨大差別。

又從系列資料中可知,2002年是陝縣(三門峽)自1919年建站近90年來年徑流量僅次於1928年的特枯水年,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局部地區發生大暴雨仍可在該地區形成歷史特大洪水和輸沙量。2002年7月,河口—龍門間支流清澗河發生大暴雨,子長站24小時降雨量達274.4毫米,子長站流量達55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53年建站以來實測第二大洪峰;清澗河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達2.39億立方米和1.08億噸,分別是水土保持治理後1970~1997年均值的1.7倍和3.4倍。

另外,1994年8月31日,北洛河也發生了一次特大暴雨,吳旗站次暴雨量達214毫米,吳旗、劉家河、(氵狀)頭三站洪峰流量分別達7010立方米每秒、8030立方米每秒和6260立方米每秒,其中(氵狀)頭站洪峰流量系自1932年設站70餘年來的最大值。

以上情況可以說明,黃河中游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後水利水保措施對減水減沙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應是大雨、暴雨的發生幾率及量級較前期明顯減小,其中局部地區一旦發生大暴雨,則可能產生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和輸沙量。

二、對今後一段時期黃河來沙量有關問題的思考

由於世界范圍氣候變暖,一些研究成果對國內今後不同地區降水與徑流變化趨勢作了研究和預估,因此我們首先應該結合這些研究成果對黃河流域未來一個時期內的水沙變化趨勢作出定性估計。由科技部、國家氣象局、中科院等單位於2007年編制出版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提到,21世紀中國年降水量將可能明顯增加,增加幅度將可能達到11%~17%,但不同地區降水量變化的差異較大,其中西北、東北和華南可能增加更多,而環渤海沿岸和長江口地區可能變干;未來20年中國夏季降水存在著由南澇北旱型向南旱北澇型轉變的可能性。根據以上研究成果,黃河流域應屬降水量增加地區。

但是,將此研究成果轉化成水沙的定量值還有一定困難,鑒於此還是應以歷史實測資料反映的水沙變化規律作為分析今後水沙變化的基本准則,但應考慮由於天氣變暖降水量可能有所增大的因素。黃河流域水沙基本變化規律就是水沙量以豐、平、枯周期往復出現。根據這一規律,近十餘年來水、來沙量的大幅度減少也應是歷史周期中的一個階段,筆者認為這個階段不會一直延續下去。歷史上黃河流域1922~1932年連續枯水枯沙段過後,即出現1933年特大洪水,陝縣最大洪峰流量達22000立方米每秒,輸沙量達39.1億噸,二者都是1919年設站90年以來的最大值。1969~1975年6年連續枯水段以後,僅隔一年,1977年河口—龍門區間7月、8月間發生三次大暴雨,其中第一場暴雨造成7月6日延河流域甘谷驛站洪峰流量為905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較1917年歷史調查洪峰流量6300立方米每秒高出2800立方米每秒;潼關站出現了年輸沙量達22.4億噸的大沙年。1942~1959年,陝縣站實測輸沙量均值即達17.5億噸,其中1954年為26.6億噸,1958年為29.9億噸,1959年為29.2億噸。像這些大沙年連續出現的情況,在流域規劃及幹流骨幹水庫水沙系列設計時應佔有一定比重。

三門峽水庫1960年運用前,1919~1960年實測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在修編黃河流域規劃中採用現狀條件下,由於水利水保措施減沙4億噸,2010年減沙量5億噸,2020年減沙量6億噸,筆者認為對這一減沙量從歷史角度看可能偏於樂觀,其理由如下:

一是據前面分析,目前的連續特枯沙量系列是整個黃河水沙系列周期中的一個階段,此枯沙系列主要是中游大雨、暴雨頻次與量級的減少所形成,水利水保的作用居次要地位。這種減少應是氣候波動的影響,今後一個時期暴雨還會增加,導致沙量也會增大。前面提到由於氣候變暖,未來一段時期內黃河流域降水量可能增加,災害性大水大沙年也有可能出現。

二是現狀水利水保作用下,目前採用減沙量為4億噸,筆者認為這4億噸主要是干支流大、中、小型水庫所攔截。據黃河流域水庫淤積調查組於1994年編制的《黃河流域水庫泥沙淤積調查報告》,對全流域(不包括山東省)601座大、中、小型水庫淤積量調查,截止到1989年水庫淤積量為108.97億立方米,如按30年計,年均淤積量為3.63億立方米。黃河流域大部分水庫修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說,這些水庫至今已攔沙三四十年,不少水庫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寧夏清水河長山頭水庫,總庫容3.05億立方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淤滿,已完全失去防洪減淤作用,其上游的水庫群目前也大部分淤滿,正在除險加固加大排沙量。涇河上的巴家嘴水庫,總庫容為5.11億立方米,已淤積泥沙4億立方米以上,防洪庫容已不足,目前正加開大型溢洪道以泄洪排沙,完工後,一般洪水泥沙將全部泄往下游,不再具備防洪減淤效能。凡此種種,目前黃河上大量水庫都在除險加固,措施主要是加大泄洪排沙能力,如果發生大暴雨洪水,有的水庫除本次洪水泥沙排出庫外,可能還將原有已攔沙量沖出一部分,入黃沙量將進一步增加。

三是水利水保措施攔截了部分沙量,但隨著國家近些年各項建設的實施,人為水土流失有所加劇。據黃委水保局初步統計,全流域各項開發建設項目已達2萬多個,擾動地表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棄土棄渣量達24億噸,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56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1.2億噸。以上統計數據可能較粗略,但近年來礦山、鐵路、公路、輸汽管道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帶來新的水土流失應是不爭的事實。

三、幾點認識

近年來黃河洪峰流量、沙量減小的主要原因,應是中游地區大雨、暴雨頻度及量級減小造成的,水利水保措施對水沙的減小僅起次要作用。

目前的水沙量減小應是黃河水沙周期變化中的特枯階段。從歷史資料分析,往往一個枯水枯沙段過後,隨之而來的是豐水、豐沙年或豐水豐沙系列,陝縣水文站於1942~1959年曾出現連續18年平均實測輸沙量達17.5億噸的事實值得我們在選擇水沙系列中予以關注。

水利水保措施減沙量中應以流域內大、中、小型水庫攔沙為主。由於很多水庫已運用三四十年,有不少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已失去繼續攔沙減淤作用;且由於大規模開發建設,人為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增加,因此在流域規劃中所定現狀減沙4億噸,2010年減沙5億噸,2020年減沙6億噸,可能偏於樂觀,尚應近一步深入分析。

④ 網路弊大於利的辯論資料、

這個辯題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列舉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壞處,因為如果你的眼睛只是盯著壞處的話,那麼對方就很可能抓住這一點攻擊你們:對方辯友,你們總是列舉科技的種種壞處,似乎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只有災難,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什麼人類還要繼續發展科學技術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你對於辯題的理解,這個理解的精髓在於:我們為什麼要找出科技給人帶來的壞處。這才是你方觀點的關鍵,為什麼呢?記得有這么一句話:科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砸爛愚昧和落後,另一方面也可能帶給人類無盡的災難。這個時候我們強調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痛苦與災難正是為了這把雙刃劍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類而不是相反。所謂良葯苦口利於病,這是因為對於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夠使得科技始終在人類的掌握之下不會反過來禍害人類。
觀點確立之後,一些必要的例子自然是要有的,其實例子很好舉:原子物理理論的發展是的人類掌握了核能技術但是也帶來了廣島和長琦的核災難,帶來了人類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類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毀滅自己的能力。另外還有層出不窮的核事故,以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最有名(具體數據請你自己上網搜索),化學的發展使得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們的火葯和炸葯也傷害了數千萬計的人類同胞。我們的化學合成技術是的我們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東西,可現在我們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擾,被化學污染所毒害,為什麼我們國家現在有那麼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裝修中使用的化學粘結劑,還有破壞臭氧層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術的發展是的人類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們已經能夠以超過音速的速度飛行了,可是這也帶來了太多的戰爭太多的紛擾,也使得地球開始感冒發燒。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具備了以前由上帝壟斷的創造生命的權力,可是在這也帶來了倫理的紊亂。總之,科學的進步總是伴隨著相應的弊端危險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負面影響否則我們人類可能最終會毀滅於自己的手中。

以上這個回答是我在回答「科技給人帶來的壞處」時的回答。這兩個辯題基本相通,不知道你的這個辯題是不是描述的准確,如果是准確的話,這個的關鍵點還是如何來看待科技的弊端?是不是有弊端我們就不發展了,或者說為了避免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弊端我們寧可退回原始社會。這當然不對,所以我們發現並揭露科技的弊端是為了扮演一個理性批評者的角色,比如有人發現了佛里昂對臭氧層的害處並沒有使人類停止使用電冰箱而是採用了其它的冷媒。人類發現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之後,並沒有停止使用相關的燃料,但是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來限制溫室氣體得排放。同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你方的觀點就是一個理性得批評者,正是因為一個個理性得批評者才使得人類一次又一次從自我毀滅中得以倖存。這就是你們的立論點。人類的發展總是需要一部分人扮演批評者得角色,而言論自由得核心就是保證那些批評者德自由,保障人類獲得不同意見的權力

認為弊大,因為當人類跨入21世紀,世界發生了多少驚人的變化。在人們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欣喜之餘,又經歷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災難。除了對高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恐慌之外,戰爭和疾病似乎直接將人類帶到了地獄之門。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對SARS的所有猜測,都直接和人們日益關注的全球問題相關聯: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對生物危害的檢測、評價、監測、防範和治理的科學技術體系,是研究各種生物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應用已有的理論知識,技術、工程設計和設備等,防止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實驗室和環境受到具有潛在傳染性的物質和生物毒害物質的危害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物安全問題至少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傳染病的巨大危害
傳染病包括人、動物、植物傳染病,尤其是人類傳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問題,傳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國,傳染病仍然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另外肝炎、結核、流感等傳染病每年仍在全國部分地區、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流行或暴發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潛在威脅
20世紀整個國際社會為禁止生物武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進入21世紀,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卻已大大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仍在繼續研製和發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以美國「炭疽事件」為標志的生物恐怖對國際安全已經構成了現實威脅。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是首位分離出冠狀病毒,並發現冠狀病毒變種是SARS病原的學者。SARS病毒屬於RNA病毒,這種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與其他病毒基因進行重組,進而變成為新病毒。而且許多實驗結果也顯示,以這改變方式產生的新病毒,毒性會比親代病毒更強。許多動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狀病毒,而這種病毒又很容易出現變種,極具危險性。因此,袁國勇認為SARS病毒很有潛質,成為除了天花以外製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
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正如目前廣受關注的各類轉基因活生物體環境釋放後對生物多樣性所構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葯物、疫苗,轉基因食品,基因治療等都可能存在類似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體細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從生物安全的角度來講,外來物種的入侵、生物資源的流失有可能給國家利益造成巨大損害。轉基因生物體環境釋放對生物多樣性帶來很大威脅。
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隱患
較其他理化實驗室或其他各類實驗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是一個特殊的實驗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個人以及與其接觸的周圍環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響身體健康的危險。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僅可以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感染,也可造成環境污染和大面積人群感染。國內外實驗室意外感染的事故並不少見,嚴重者不得不宰殺成千上萬只實驗動物,甚至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死亡。
目前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安全與和平的大命題。近年來,特別是美國「炭疽感染事件」後,生物安全問題備受國內外關注,生物安全術語也經常見諸於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文件,見諸於各類媒體。SARS的全球流行無疑會使全世界各國更加關注生物安全問題,並將其作為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與日俱增。1996年,我國的塑料包裝用量達243萬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20%,特別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遊景點的垃圾中塑料廢棄物迅速增加。
據調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達300萬噸,其中廢塑料約佔3%,年增
長率達48%。沿海地區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達8-10%。這些廢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體積計算,已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
由於廢塑料幾百年都難以降解,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會給蚊子、蒼蠅和
細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溫床;若埋藏在地下,則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礙植物根
系生長,破壞土壤品質,影響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燒處理,將產生多種有毒氣
體。「白色污染」已成為當前危害我國社會環境的一大公害,嚴重阻礙了我國
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費量約100億只,主要為發泡塑料製品,要禁
止生產和銷售使用這些量大面廣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就要開發生產其替代
用品,綠色一次性餐具由此應運而生。有關專家認為,綠色一次性餐具的開發
與生產正在成為我國新興的環保產業。
12月中旬,科技部會同國家經貿委、環保總局、鐵道部聯合召開了綠色一
次性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會上,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
王志學以及幾家生產企業的經營管理者。
王志學說:目前我國開發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種類,可分為紙
漿類、稻殼類、秸稈類和澱粉類。我國現有上百家企業生產紙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產能力約為30億只。
紙餐具的原料生產過程中污染嚴重,成本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濕
性較差,因此,它的推廣應用有較大的局限性,人們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別
處,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殼為原料生產稻殼類餐具,我國現在有十幾家這種
類型的企業,年生產能力約1.5億只;秸稈類餐具以農作物的秸稈為主要
原料,我國目前也有十幾個廠家,年生產能力達7500萬只;澱粉類餐具以薯類
澱粉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後可做飼料。總而言之,國家對綠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與開發很重視,通過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科技發
展計劃給予大力支持,不少企業的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生產技術已比較成熟,具
備了產業化的基礎。
武漢遠東綠世界集團公司就是以澱粉為原料,進行綠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關和開發,經濟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該公司總裁蘇笑海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他原來在湖北輕工學院學的是工藝美術,1984年進武漢大學讀的是哲學碩士
學位,後在德國學習和工作,歐洲的環境保護對他觸動很大,就萌生了回國搞
環保產業的念頭。蘇笑海告訴記者:我學過工藝美術,是位唯美主義者,我今
天投身綠色餐具這樣的環保事業,就是發端於我對美的最初認識;而美學的延
伸,說到底也是一種哲學。
在1992年至1996年間,遠東綠世界公司開發的再生紙板一次性餐具和葦漿
模塑成型餐飲具由於科技含量較低等原因,生產規模一直未能擴大。1996年公
司派員考察了歐洲市場生物降解包裝用品的技術情況,認為開發植物澱粉生產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種途徑。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學、機械專家組成,公司重點投資開發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飲用品,該項目
列入1997年度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他們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內紙餐具的生產工藝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利
用國內資源豐富的紅薯、玉米等澱粉為主要原料,代替了國外單一的價格較高的
土豆澱粉;在紅薯澱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纖維,使餐飲具增加了明顯的強
度,再運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術使產品具有重量輕和柔軟性;增加強度表面噴塗
處理及整形的設備,使生產出的餐飲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熱的功能等。蘇笑
海做了個生動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築材料中的鋼筋水泥,紅薯澱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攪拌進去的各種乾草和植物的根莖就是那鋼筋,這樣才能使餐具的強度明顯
增強。
遠東綠世界生產的以澱粉為原料的餐具產品,委託德國SGS機構參照國際食品
包裝標准進行測試,盛裝在攝氏100度的熱水及熱油二小時以上完全不變形,保
溫性能優異。由於澱粉及添加劑均為天然植物原料,產品降解性能優異,經國家環
境測試中心測試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個月內可以完全降解。
據介紹,由於該項目採用的是植物澱粉和植物纖維,成本較低,每一個有蓋飯
盒成本為0.12元左右,無蓋飯盒及碗、盤成本為0.07元左右,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遠東綠世界公司擬投資1.6億元,興建年產50億雙一次性筷子、35億只各類
碗、盤、盒等產品的大型全降解綠色一次性餐具生產基地,項目達產後,每年可以
新增產值6.25億元,新增利稅約1.3億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於今年3月份動工,
已建成標准廠房2萬平方米,如果後續資金能得到保證,預計1999年底即可達產.
蘇笑海說:我們的科技優勢是明顯的,今後能創造的社會效益也是明顯的:用澱粉
製作的一次性衛生筷子,其功能指標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僅此一項,每年即
可為國家節約木材資源近50萬立方米;集團如果能達產,每年預計要使用20萬噸
以上的紅薯,加工成澱粉原料10萬余噸,還可以使貧困地區10多萬人口脫貧,促
進老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汕頭綠恆實業有限公司從前幾年開始,對稻殼制綠色一次性餐具進行開發,目
前也初步具備了工業化規模生產的能力,公司生產的稻殼制的一次性包裝容器,特
別是提供超級市場使用的食品包裝器皿等產品,已經開始試銷日本、台灣、美國等
地。
綠恆公司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是將稻殼粉碎過篩,然後與幾種可食性的有
機高分子粘接劑加水混合,再經沖壓成型、烘乾、噴塗等工藝,生產出不同形狀的
盤、碗等器皿。
綠恆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紀曉鵬說:一次性餐具以稻殼為原料,不但在我國資
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後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謂一舉兩得。
綠恆公司目前已有一條生產線在運營,其投資約為980萬元,生產能力為40萬
個餐具/天,目前達20萬個餐具/天。年產值約為3600萬元,預計投資回收期約
一年半,投資利潤約在30%左右,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已通過了廣東省科委組織的
技術鑒定和食品衛生部門的檢驗。據介紹,該公司為了更好地將產品推向市場,規
模經營,擬在近期內成立集團性公司,並且要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以期使生產
線的自動化程度更高。
據科技部主持召開的綠色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介紹,1998年7月18日,溫家
寶副總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專門提出要在一年內解決長江、太湖、
鐵路沿線的「白色污染」,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加強管理,
禁止亂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三是盡快研製和批量生產替代
品。11月14日,李嵐清副總理在第12次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工作會議上,也
提出發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廣應用問題。看來,綠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領
導同志以及科技、環保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它作為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可謂
生而恰逢其時,現在,既需要我們能夠攀登科學高峰的科技人員繼續從事攻關和開
發,需要我們懂經營、善管理的企業家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和市場開拓,也需要我
們有遠見卓識的金融家、風險投資家慧眼識珠,給予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產業化以足
夠的資金投入。
我國從事綠色一次性餐具開發和產業化的企業大多目前生產規模較小,抗禦風
浪的能力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營企業,需要政府部門給予足夠的產業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導,有個較好的開局,使這個新興的綠色環保產業能得以健康、持續地發
展.

⑤ 我國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1.大氣污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我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我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處理問題

目前,我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用薄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我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20世紀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5.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1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我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我國的農業來說是極大損失。

6.旱災和水災問題

20世紀50年代我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我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3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占我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我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加入世貿組織與環境問題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我國目前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我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我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我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我國的環境問題。

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10.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上今年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我國是公約的簽字國。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我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並在多年後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目前這類有機污染物廣泛存在於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的化學品之中

⑥ 「白色污染」是指什麼污染它有什麼危害怎樣減少「白色污染」

所謂"白色污染"是指由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上統稱塑料包裝物)的丟棄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由於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稱之為"白色污染"。
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後,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佔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目前我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採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行政方面
1.加強管理
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我國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通過採取上述措施,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徹底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製品或可降解塑料製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製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製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困難的。
2.強制回收利用。
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復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制漆、作建築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決「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並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
廢舊塑料通常以填埋或焚燒的方式處理。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造成二次污染。填埋會佔用較大空間;塑料自然降解需要百年以上;析出添加劑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等。因此,廢塑料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回收利用,但目前廢塑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率低。究其原因,有管理、政策、回收環節方面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回收利用技術還不夠完善。
廢舊塑料回收利用技術多種多樣,有可回收多種塑料的技術,也有專門回收單一樹脂的技術。近年來,塑料回收利用技術取得了許多可喜的進展,本文主要針對較通用的技術做一總結。
1 分離分選技術
廢舊塑料回收利用的關鍵環節之一是廢棄塑料的收集和預處理。尤其我國,造成回收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垃圾分類收集程度很低。由於不同樹脂的熔點、軟化點相差較大,為使廢塑料得到更好的再生利用,最好分類處理單一品種的樹脂,因此分離篩選是廢舊塑料回收的重要環節。對小批量的廢舊塑料,可採用人工分選法,但人工分選效率低,將使回收成本增加。國外開發了多種分離分選方法。
1.1 儀器識別與分離技術
義大利Govoni公司首先採用X光探測器與自動分類系統將PVC從相混塑料中分離出來[1]。美國塑料回收技術研究中心研製了X射線熒光光譜儀,可高度自動化的從硬質容器中分離出PVC容器。德國Refrakt公司則利用熱源識別技術,通過加熱在較低溫度下將熔融的PVC從混合塑料中分離出來[1]。
近紅外線具有識別有機材料的功能,採用近紅外線技術[1]的光過濾器識別塑料的速度可達2000次/秒以上,常見塑料(PE、PP、PS、PVC、PET)可以明確的被區別開來,當混合塑料通過近紅外光譜分析儀時,裝置能自動分選出5種常見的塑料,速度可達到20~30片/min。
1.2 水力旋分技術
日本塑料處理促進會利用旋風分離原理和塑料的密度差開發了水力旋風分離器。將混合塑料經粉碎、洗凈等預處理後裝入儲槽,然後定量輸送至攪拌器,形成的漿狀物通過離心泵送入旋風分離器,在分離器中密度不同的塑料被分別排出。美國Dow化學公司也開發了類似的技術,它以液態碳氫化合物取代水來進行分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
1.3 選擇性溶解法
美國凱洛格公司和Rensselaser工學院共同開發了一種利用溶劑選擇性溶解分離回收廢塑料的技術。將混合塑料加入二甲苯溶劑中,它可在不同的溫度下選擇性溶解、分離不同的塑料,其中的二甲苯可循環使用,且損耗小[1,3]。
比利時Solvay SA公司開發了Vinyloop技術,採用甲乙酮作溶劑,分離回收PVC,回收到的PVC與新原料密度相差無幾,但顏色略呈灰色。德國也有溶劑回收的Delphi技術,所用的酯類和酮類溶劑比Vinyloop技術少得多。
1.4 浮選分離法
日本一家材料研究所採用普通浸潤劑,如木質素磺酸鈉、丹寧酸、Aerosol OT和皂草甙等,成功地將PVC、PC(聚碳酸酯)、POM(聚甲醛)和PPE(聚苯醚)等塑料混合物分離開來[4]。
1.5 電分離技術[5]
用摩擦生電的方法分離混合塑料(如PAN、、PE、PVC和PA等)。其原理是兩種不同的非導電材料摩擦時,它們通過電子得失獲得相反的電荷,其中介電常數高的材料帶正電荷,介電常數低的材料帶負電荷。塑料回收混雜料在旋轉鍋中頻繁接觸而產生電荷,然後被送如另一隻表面帶電的鍋中而被分離。
2 焚燒回收能量
聚乙烯與聚苯乙烯的燃燒熱高達46000kJ/kg,超過燃料油的平均值44000 kJ/kg,聚氯乙烯的熱值也高達18800 kJ/kg。廢棄塑料燃燒速度快,灰分低,國外用之代替煤或油用於高爐噴吹或水泥回轉窯。由於PVC燃燒會產生氯化氫,腐蝕鍋爐和管道,並且廢氣中含有呋喃,二惡英等。美國開發了RDF技術(垃圾固體燃料),將廢棄塑料與廢紙,木屑、果殼等混合,既稀釋了含氯的組分,而且便於儲存運輸。對於那些技術上不可能回收(如各種復合材料或合金混煉製品)和難以再生的廢塑料可採用焚燒處理,回收熱能。優點是處理數量大,成本低,效率高。弊端是產生有害氣體,需要專門的焚燒爐,設備投資、損耗、維護、運轉費用較高。
3 熔融再生技術
熔融再生是將廢舊塑料加熱熔融後重新塑化。根據原料性質,可分為簡單再生和復合再生兩種。簡單再生主要回收樹脂廠和塑料製品廠的邊角廢料以及那些易於挑選清洗的一次性消費品,如聚酯飲料瓶、食品包裝袋等。回收後其性能與新料差不多。
復合再生的原料則是從不同渠道收集到的廢棄塑料,有雜質多、品種復雜、形態多樣、臟污等特點,因此再生加工程序比較繁雜,分離技術和篩選工作量大。一般來說,復合回收的塑料性質不穩定,易變脆,常被用來制備較低檔次的產品。如建築填料、垃圾袋、微孔涼鞋、雨衣及器械的包裝材料等。
4 裂解回收燃料和化工原料
4.1 熱裂解和催化裂解技術
由於裂解反應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6-11],國內外對裂解技術的開發取得了許多進展。裂解技術因最終產品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回收化工原料(如乙烯、丙烯、苯乙烯等)[12],另一種是得到燃料(汽油、柴油、焦油等)。雖然都是將廢舊塑料轉化為低分子物質,但工藝路線不同。製取化工原料是在反應塔中加熱廢塑料,在沸騰床中達到分解溫度(600~900℃),一般不產生二次污染,但技術要求高,成本也較高。裂解油化技術則通常有熱裂解和催化裂解兩種。
日本富士循環公司的將廢舊塑料轉化為汽油、煤油和柴油技術,採用ZSM-5催化劑,通過兩台反應器進行轉化反應將塑料裂解為燃料。每千克塑料可生成0.5L汽油、 0.5L煤油和柴油。美國Amoco公司開發了一種新工藝,可將廢舊塑料在煉油廠中轉變為基本化學品。經預處理的廢舊塑料溶解於熱的精煉油中,在高溫催化裂化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輕產品。由PE回收得LPG、脂肪族燃料;由PP回收得脂肪族燃料,由PS可得芳香族燃料。Yoshio Uemichi等人[13]研製了一種復合催化體系用於降解聚乙烯,催化劑為二氧化硅/氧化鋁和HZSM-5沸石。實驗表明,這種催化劑對選擇性製取高質量汽油較有效,所得汽油產率為58.8%,辛烷值94。
國內李梅等[14]報道廢舊塑料在反應溫度350~420℃,反應時間2~4s,可得到MON73的汽油和SP-10的柴油,可連續化生產的工藝。李穩宏等[3]進行了廢塑料降解工藝過程催化劑的研究。以PE、PS及PP為原料的催化裂化過程中,理想的催化劑是一種分子篩型催化劑,表面具有酸性,操作溫度為360℃,液體收率90%以上,汽油辛烷值大於80。劉公召[15]研究開發了廢塑料催化裂解一次轉化成汽油、柴油的中試裝置,可日產汽油柴油2t,能夠實現汽油、柴油分離和排渣的連續化操作,裂解反應器具有傳熱效果好,生產能力大的特點。催化劑加入量1~3%,反應溫度350~380℃,汽油和柴油的總收率可達到70%,由廢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製得的汽油辛烷值分別為72、77和86,柴油的凝固點為3,-11,-22℃,該工藝操作安全,無三廢排放。袁興中[16]針對釜底清渣和管道膠結的問題,研究了流化移動床反應釜催化裂解廢塑料的技術。為實現安全、穩定、長周期連續生產,降低能耗和成本,提高產率和產品質量打下了基礎。
將廢料通過裂解製得化工原料和燃料,是資源回收和避免二次污染的重要途徑。德國、美國、日本等都有大規模的工廠,我國在北京、西安、廣州也建有小規模的廢塑料油化廠,但是目前尚存在許多待解決的問題。由於廢塑料導熱性差,塑料受熱產生高黏度融化物,不利於輸送;廢塑料中含有PVC導致HCl產生,腐蝕設備的同時使催化劑活性降低;碳殘渣粘附於反應器壁,不易清除,影響連續操作;催化劑的使用壽命和活性較低,使生產成本高;生產中產生的油渣目前無較好的處理辦法等等。國內關於熱解油化的報道還有很多[43-54],但如何吸收已有的成果,攻克技術難點,是我們急需要做的工作。
4.2 超臨界油化法
水的臨界溫度為374.3℃,臨界壓力為22.05Mpa。臨界水具有常態下有機溶液的性能,能溶解有機物而不能溶解無機物,而且可與空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完全互溶。日本專利有用超臨界水對廢舊塑料(PE、PP、PS等)進行回收的報告,反應溫度為400~600℃,反應壓力25Mpa,反應時間在10min以下,可獲得90%以上的油化收率。用超臨界水進行廢舊塑料降解的優點是很明顯的:水做介質成本低廉;可避免熱解時發生炭化現象;反應在密閉系統中進行,不會給環境帶來新的污染;反應快速,生產效率高等。邱挺等[17]總結了超臨界技術在廢塑料回收利用中的進展。
4.3 氣化技術
氣化法的優點在於能將城市垃圾混合處理,無需分離塑料,但操作需要高於熱分解法的高溫(一般在900℃左右)。德國Espag公司的Schwaize Pumpe煉油廠每年可將1700t廢塑料加工成城市煤氣。RWE公司計劃每年將22萬噸褐煤、10萬噸塑料垃圾和城鎮石油加工廠產生的石油礦泥進行氣化。德國Hoechst公司採用高溫Winkler工藝將混合塑料氣化,再轉化成水煤氣作為合成醇類的原料。
4.4 氫化裂解技術
德國Vebaeol公司組建了氫化裂解裝置,使廢塑料顆粒在15~30Mpa,470℃下氫解,生成一種合成油,其中鏈烷烴60%、環烷烴30%、芳香烴為1%。這種加工方法的能量有效利用率為88%,物質轉化有效率為80%
5 其他利用技術
廢舊塑料還有著廣泛的用途。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採用黃砂、石子、液態PET和固化劑為原料製成混凝土,Bitlgosz [18] 將廢塑料用作水泥原材料。解立平等[19]利用廢舊塑料與木料、紙張等制備中孔活性炭,雷閆盈等[20報道應用廢舊聚苯乙烯制塗料,李玲玲[21]報道塑料可變成木材。宋文祥[22]介紹了國外用HDPE作原料,通過一種特殊的方法,使長度不同的玻璃纖維在模具內沿著物料流向的軸向同向,從而生產高強度塑料枕木。蒲廷芳[23]等使用廢舊聚乙烯制高附加值的聚乙烯蠟。李春生等[24]報道,聚苯乙烯與其他熱塑性塑料相比,具有熔融粘度小,流動性大的特點,因此熔融後可以很好地浸潤所接觸的表面而起到良好的粘接作用。張爭奇等[25]用廢塑料改性瀝青,將某一種或幾種塑料按一定比例均勻溶於瀝青中,使瀝青的路用性能得到改善,從而提高瀝青路面質量,延長路面壽命。
技術方面
1.採取以紙代塑
紙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後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決前面所說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富裕;其次造紙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製品尚不能與塑料製品抗衡。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稈、稻草為原料生產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處於試驗階段。
2.採用可降解塑料
在塑料包裝製品的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區已有19家研製或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里,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不能徹底解決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於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從法律上進行規定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