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

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

發布時間: 2020-11-30 09:01:20

❶ 如何在社會治理新常態下推進社區社會工作

一、完善機制體制,發揮城市社區的基礎平台作用
社區是政府實施社會管理的「終端」,是傳遞黨政關愛的橋梁。各社區要切實履職盡責,完善各項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城市和諧社區建設,實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區建設目標,進一步夯實社會管理基礎。要加強社區居委會體系建設,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城鄉社區管理機制,引導社區多元建設主體在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政府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要結合《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的實施,明確軟、硬體建設標准,積極爭取發改委和財政部門增加投入,發揮市場多元主體作用,多渠道落實資金,大力推進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和完善社區服務功能。要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意見》精神,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全面開展居務公開民主管理,充分發揮居民會議、居民委員會、居民小組在社區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切實保障基層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要深化「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片組戶聯系」工作,探索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的新途徑、新方法,整合社區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力量協調處理群眾利益問題,加強社區輿情掌控,強力推進網路問政,開展網路輿情監測,在城市社區建立完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和重大輿情報告、疏導與防控機制,促進社區和諧穩定。要著力加強社區黨風廉政建設,積極構建社區工作監督管理機制,圍繞人、財、物管理等關鍵環節,建立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資產資金資源管理制度和黨務、居務、財務公開制度等,著力形成自律與他律、要求與制度相銜接的黨風廉政建設長效機制。
二、改善民計民生,發揮社會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會底線公平和增進國民福利是時代賦予的最緊迫任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務。各社區務必高度重視,緊緊圍繞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從改善民生入手,切實構築底線公平。要全面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和臨時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對象調查、認定、審核、資金發放等工作,加強對失業人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及時掌握其就業及收入狀況,切實做到「應保盡保」,確保困難群體基本生活。要制訂社區災害應急預案,建立應急處置小組和應急小分隊,組織相關應急預案演練、人員培訓和相關應急知識普及工作,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切實增強社區災害應急處置及防災減災能力。要加強轄區內流浪乞討人員勸導和生活救助,引導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時加強轄區內精神病人基本情況調查,逐一建卡立檔,強化監管,確保管控萬無一失。要大力組織社區黨員、志願者「攀窮親」、「結窮對」、「幫窮戶」,對社區困難群眾進行幫扶。要大力發展社區慈善事業,加強對社區捐助接收站點、「慈善超市」的建設和管理,搭建社區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強社區扶貧濟困作用。要重視福利彩票銷售,積極配合開展福彩銷售進社區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傳,樹立「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監督保障和工作評價體系,推行「鄉、村兩級聯查聯審制」、「城鄉低保聽證評議制」、「票決制」、監督員制度和資金發放打卡直發制度,進一步細化和規范社會救助的申請、調查、審批、公示等程序,不斷增強社會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會救助工作真正成為陽光操作、對象准確、管理規范、社會滿意的民心工程。
三、深化服務內涵,發揮公共服務的利民惠民作用
為民服務是社區建設的本質。各社區務必把為民、利民、舒民、安民、娛民作為社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拓展服務內容,深化服務內涵,努力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確保居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要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大力推進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搭建社區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網路和社區服務熱線等服務平台,為推進社區服務奠定基礎。要健全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網路,落實促進就業服務政策,完善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就業技能培訓機制,對城鎮失業人員提供免費基本技能培訓服務,積極開展創造「充分就業社區」活動,促進和吸納下崗職工在社區就業。要積極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警察和居民自治相結合的社區治安防範體系,組織開展以社區保安、聯防隊員為主體,專職和義務相結合的巡邏守望、安置幫教、守樓護院等活動,認真做好對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教育和服務工作,努力打造平安社區。要著力打造宜居社區,大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活動,建立健全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業主管理和物業服務「三駕齊驅」的社區環境衛生治理格局,完善社區環保聽證制度和環境衛生考核評比制度,探索建立社區環境治理長效機制,為居民提供衛生環保、物業管理、日常綜合維修和綠化維護等基礎性服務,促進社區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要切實貫徹娛民宗旨,以社區市民學校為載體,加強公民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通過文明小區、文明樓院、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社區文明程度,努力打造文明社區。要建立社區信息網路服務平台,推行就業信息、致富信息、家政服務信息等居民需求的信息公布制度,為轄區居民提供及時的信息服務。要強化為老服務,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大力發展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社區老年醫療保健、社區老年文化體育教育、社區老年參與社會發展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老年服務體系,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向社會化、規范化、專業化方向邁進。要切實改進服務方式,大力推行「為民服務代理制」,依託社區工作站無償為群眾提供代理服務,主動為民解難,切實為群眾提供方便。要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文體和教育服務、社區公共安全和商業服務體系,支持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社區服務,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多需求的生活服務圈,實現社區服務全覆蓋。要加強社區服務規范化建設,積極推進街道社區創先爭優活動,以「築堅強堡壘,樹先鋒形象,促科學發展」為主線,圍繞「科學發展、富民強市」的目標,從社區實際出發,大力開展黨員崗位承諾、設崗認責、志願服務等活動,推進社區服務水平的提升。
四、加強培育建設,發揮社會組織的補充協同作用
社會組織具有凝聚城鄉居民有效參與社會管理的協同作用。各社區務必大力扶持發展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逐步構建政府服務機制同民間服務機制互聯、政府服務功能同民間服務功能互補、政府服務力量同民間服務力量互動的公共服務網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中「反映訴求、規范行為、提供服務」的積極作用。要推行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備案制度,消除社區社會組織成立門檻,發展社區自治和服務多元主體,活躍社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和改善社區社會組織管理。要協調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的自助和互助性服務活動;幫助部分社區社會組織作為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向社區居民提供服務。要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強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提高組織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現代組織制度,推動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努力擴大社會組織的黨組織覆蓋面,不斷提高社會組織的核心競爭力。要著力推進社會組織創先爭優,充分利用社會組織職能和資源優勢,結合「先鋒崗」、「示範崗」創建等活動,搭建服務平台,組織開展扶貧幫困活動,積極參與「志願者服務」、「慈善捐款」等公益事業,積極做好反映公眾訴求、化解社會矛盾、幫扶弱勢群體等工作,樹立「誠信自律、服務社會、開拓創新、特色品牌」四個新形象,切實提高社會組織美譽度和公信力。
五、夯實工作基礎,發揮社區隊伍的支持支撐作用
隊伍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各社區務必高度重視社區工作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精神面貌好、整體素質優、工作作風實、創新能力強的社區人才隊伍,為社區建設永葆生機和活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要加強社區幹部自身素質建設,努力提升隊伍「戰略思維、科學發展、開放創新、執行落實、溝通協調」五大能力,培育「顧全大局、真抓實干、親民愛民、勤奮學習、清正廉潔」五種作風,提高社區工作效能。要健全完善社區工作者准入制度,推進專業社會工作崗位設置和開發,加快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步伐,加大社區配備和使用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力度,積極開展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示範工作,不斷拓寬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服務范圍。要普遍建立社區志願者組織,搭建社區志願服務信息平台,開辟社區志願服務基地,連通社區志願服務供需渠道,組織和指導社區志願者廣泛開展社區救助、助殘、優撫、居家養老、再就業服務、維護社區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設等群眾性志願服務活動。要推行社工人才和社區志願者注冊、培訓、時間儲蓄和「星級」評定表彰等管理制度,提高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要建立社區工作隊伍檔案資料庫和社區人才儲備制度,使社區幹部隊伍建設向專業化、知識化不斷邁進。要通過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和志願幫扶服務,對殘疾流浪兒童、精神病人、艾滋病病人、吸毒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人群和社會功能缺失人員進行疏導和矯治,幫助他們修復功能、回歸社會。

❷ 當前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哪些問題

當前城市社區治安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某些社區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刑事案件發案率居高不下,居民的生命財產沒有保障;居民安全感普遍低迷。
第二,某些社區社會不安定因素突出,因征地拆遷、勞資糾紛、下崗失業、物業管理眼務質量等問題引發的上訪、訴訟、爭執等事端頒發。
第三,某些社區管理鬆弛,人員混雜,「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嚴重,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成長環境惡劣。
第四,某些社區危房眾多、道路擁堵、雜物亂堆、事故隱患嚴重,居民尤其是老人、兒童的生活安全沒有保障。
第五,某些社區水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嚴重,居民生存環境惡劣。
第六,某些社區鄰里關系緊張,「老死不相往來」,居民互助互救觀念單薄,無法從社區網路中得到支持幫助。
第七,某些社區社會安全組織體系不健全,治安保衛人員配備不達標,應急防範制度措施不到位,處理日常性和突發性安全事故的能力嚴重不足。

❸ 如何解決我過城市社區治理過程中的問題

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是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展開的,隨著單位制的解體和 社區制的萌芽而發展,是我國城市基層權力重組的重要環節。治理理論強調主 體的多元化,主張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形成政府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因此在社區 治理中居民參與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對社區 治理中居民參與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採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中 的居民參與問題進行研究。首先介紹了社區治理的基本理論問題,闡述了社區 治理和居民參與的基本內涵,居民參與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介紹 了我國城市社區治理興起與發展進程中的居民參與,在梳理我國城市社區治理 的興起與發展進程的基礎上,肯定了居民參與取得的進展,同時也指出了在參 與主體、參與內容、參與渠道、參與意識和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這些問 題嚴重製約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有歷史傳統因素、政府 職能和角色定位的影響、居委會自治功能缺位、居民對社區的依賴和利益相關 度低、參與期望與參與現實的矛盾、以及社區法制環境的不健全等。針對以上 不足和原因,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和完善我國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居民 參與,一方面要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居民參與的外推力量。即政府要加快改革 進程,加大對多元主體的培養力度;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社會自組織能力,提 升居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促進居民參與的內源式發展,最終建立多元主 體良性互動的治理模式。

❹ 目前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哪些問題

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自治能力不足 (二)社區多元主體關系有待理順 (三)社區工作隊伍不穩定 (四)社區共治網路發展不均衡 (五)社區形態的復雜性、居民需求的多元化與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不協調 (六)以行政為主導的社區工作模式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

❺ 城市社區管理的主體和內容有哪些

論文其實就是一種文章,就一種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它有自己獨有的論文格式。 下面就是標準的論文格式:1、論文格式的論文題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論文格式的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論文格式的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論文格式的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格式的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6、論文格式的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❻ 中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有哪些

我國城市社區治理來模式主要有以源下幾種:
一是行政引導型模式。也有學者將其稱為行政側重型模式。行政引導型模式主要是指以政府的指導為主,對行政力量的依賴度較高,政府組織是社區治理的主體,行政管理手段是社區治理的主要方式。
二是自治型模式。自治型模式的社區通常設置了社區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政府將社區管理的有關職責交給社區,然後用法律和制度來規范社區運行機制,以一種間接協商的方式對社區事務進行管理,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
三是混合型模式。也有學者將其稱為合作型模式。這種模式試圖構建一種社區自治系統與政府行政系統的共生機制,政府對社區的干預較少,在培養、指導社區組織的過程中逐漸將管理職責讓位於社區居民與社區組織。
四是企業主導型模式。這是一種物業管理公司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發揮突出作用的模式。這種模式一般出現在資質、品牌、服務質量和企業形象都較好的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的商品房小區。物業管理公司承擔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主要職責,社區居民也樂於接受物業管理公司的安排,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各種社區活動。

❼ 如何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推行「1234」工作法,進一步強化社區基層黨建,深化基層治理創新,助推「雙強六好」基層黨組織建設。
「1」即建強「一個核心」,突出社區黨建龍頭引領。「2」即依託黨建帶動社建、依託社工帶動義工,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壯大志願服務隊伍。「3」即堅持民事民議,讓群眾由「普通聽眾」變為「議事主體」;堅持民事民辦,讓群眾由「單純業主」變為「自主管家」;堅持民事民評,讓群眾由「旁觀看客」變為「大眾評委」,社區基層民主自治管理不斷深化。「4」即實現「四個提升」:創星級自治社區,提升群眾參與度;創建文娛風尚社區,提升群眾文明度;創建平安法治社區,提升社區和諧度;創建真情溫暖社區,提升群眾滿意度。

❽ {轉}是走向社區自治還是建立社區治理結構— —關於我國城市(一)

一、問題的提出 自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以來,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社區建設,社區自治確定為社區建設的基本目標。我國理論界廣泛接受的社區自治概念的基本內涵為:社區自治是指政府管理之外的社會自治,即政府管理行政事務,社區自治組織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它強調社區的自主權,主張通過政府與社區分權,使社區成為獨立的權利主體,獨立管理社區公共事務。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區管理理念相比,它突出了社區的自主地位,有著積極意義。但是,在實踐中,它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一是理論上的困惑。其關鍵點是社區自治的現實形態是什麼?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社區建設的實踐是在實現社區自治嗎?很多學者認為,既然是走向社區自治,就應該通過相關的制度配置來確保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強化社區的行政性質,於是就出現了關於「是社區自治還是社區行政化」的爭論,焦點是社區有沒有自主權,社區能否在社區公共事務中發揮主體作用,社區自治目標能否實現?二是實踐中的難題。首先是政府組織與社區組織之間的對立化傾向。在社區建設過程中,主張政府組織和社區組織各行其是,互不幹涉,把兩者對立起來,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原來政府對居委會的絕對控制走向政府與居委會絕對分離。其次是社區「全能化」傾向,認為社區組織可以包攬政府行政事務之外的所有社區公共事務,可以獨立地解決所有社區公共問題。這種傾向一方面存在於政府中,認為政府不需要介入社區公共事務,另一方面也存在於社區組織成員當中,他們反對政府介入社區公共事務,結果是社區組織在解決社區公共事務時遇到了各種難題,很多社區公共問題得不到解決。 總體看來,社區自治這個概念的缺陷在於它過於強調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分權,強調社區組織的自主性,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合作與協調,也就是說,在解決社區公共問題的時候,政府組織與社區組織之間首先應當是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的功能,其次要注重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缺少這一點,就無法消解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張力,無法解決實踐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 二、分析框架 本文的分析框架建立在「社會控制論系統的治理(社會政治治理)」的基礎之上。治理(governance)原意是控制和操縱,主要用於與社會公共事務相關的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中。自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政治學者對治理做出了許多新的界定,概括起來,其理論要點有:1、治理的主體的多元性,它的主體不僅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間機構,還可以是政府機構和民間機構的合作;2、主體關系的多樣性,它反映的是各種參與主體之間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強調協作與依賴,而非市場競爭,亦非科層(hierarchy)等級式的上級命令與下級執行關系,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3、治理過程的持續性,它強調的是一個各方參與者持續的、互動的過程;4、治理手段的多樣性,在按照治理模式管理公共事務時,參與者主要通過合作、協商、確立相互認同的目標等手段來實現,體現的是自覺、自願的主動行為,體現的是參與社會管理的責任感;5、治理結構的多樣性,為實現共同目標,治理過程往往體現為主體間多樣化的行動、干預和控制,主體間可以是契約性合作,也可以是國家讓渡部分管理權給社會其他組織;可以是正式的制度約束,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制度約束。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伴隨著這個過程而出現的是一體化的社會管理模式被打破,多元利益主體逐步形成。隨著政府職能轉變,政府開始從很多社會生活的領域中退出,要有效解決眾多的社會問題,政府必須與其他的社會組織結合起來共同行動,逐漸形成制度性的持續互動,所有這些與治理理論的理論前提完全相符,治理理論對我國正在進行的社區建設具有很強的適用性。本文重點從政府對社區建設的目標追求、社區居委會的雙重性質、社區治理的相關主體、社區公共事務的性質以及政府社會職能轉變等方面展開論述,試圖論證我國社區建設的目標應該定位為建立合理的社區治理結構而不是走向社區自治。 三、國家對社區建設的目標追求 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制逐漸失靈,國家對社區建設的目標追求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制,以有效解決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社會難題。1、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管理方式 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城市社會的管理主要通過單位制度和街道居委會制度這兩種方式來完成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為了實現國家的發展目標,以戶籍制度為核心,以城鄉分割為特點,建立了城鄉二元結構,實現了對整個社會的管理;在城市中建立起單位和街道——居委會制度,以實現對城市社會的管理。單位制度以部門和行業為主線,將城市居民組織到各個單位之中。各個單位有按照行政級別的高低分為不同層次,並賦予相應級別的資源分配權力,這樣,整個城市社會就以部門或行業主管部門為頂點,形成了多個相互平行的「類蜂巢」結構。在單位內部,設立了與單位行政級別相對應組織,如黨的組織、行政組織、共青團組織、婦聯、工會等,以便完成黨和國家下達的各項任務、分配本單位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單位依賴國家的分配計劃獲得各種資源,同樣,單位中的個人依賴所在的單位獲得各種生存的資源,在實際上就形成了「國家——單位——個人」這種依附鏈條,國家正是依靠這種依附鏈條,把城市中的居民整合到不同的部門和行業之中。城市中的各個單位除了完成其本身承擔的經濟任務外,還承擔了對本單位成員及其家屬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任務,為他們提供諸如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各種服務,在這種體制下,單位是一個「全能性」的組織。街道——居委會制度主要是管理單位制度以外的居民,將他們劃分到不同的街道、居委會中,國家通過這套制度實現對資源的配置和對單位體制外居民的管理。應當明確的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單位制度以外的居民數量較少,所以,街居制度在城市社會中並不佔居主導地位,只是起到「拾單位之遺,補單位之缺」的作用。這樣,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以資源分配為主軸,通過城鄉分治、單位制度和街道——居委會制度,國家實現了對城市社會的有效管理。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城市社會管理遇到了新挑戰 隨著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各類改革的進行,我國城市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一是城市人口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原有城市居民的「單位」屬性逐漸減弱,大量「單位人」轉為「社區人」,另一方面,城鄉人口流動加劇,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給城市的人口管理提出了新課題。二是隨著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和政府機構改革、職能轉變,我國進入了「後單位時代」,企業剝離出來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客觀上要求建立一個獨立於企事業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化服務網路。三是隨著住房、醫療、養老、就業等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與所在社區的關系愈來愈密切,他們對社區服務、居住環境、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方面提出多層次、多樣化的要求。四是隨著各項任務向社區集中,相關的制度配置又沒有到位,導致社區內部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增加,單一的行政手段已經很難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情況表明,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單位制度為主的社會管理體制已經失靈,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新的管理體制以有效地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原有的單位體制無法使用的情況下,街道——居委會制度就成為現有條件下國家可以直接利用的組織資源和制度資源。而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街道——居委會體制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有利方面表現在城市社會管理工作的重心在逐步下移,街道日益成為地區性事務的管理責任主體,對街道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不利方面是居委會力量薄弱,很難適應新的形勢,具體表現在:一是居委會規模太小,資源共享難度大;二是居委會工作人員素質低下,工作能力差;三是社區組織力量薄弱,無法承擔城市社會發展變化帶來的繁重任務;四是政府對社區居委會管理過死,社區缺乏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國家要完成目前的管理任務,必須通過加強社區居委會組織建設,並以此來解決城市社會中出現的新問題。 在 「兩辦」轉發的關於《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意見》的通知中,明確社區建設的目標:(1)適應城市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加強社區黨組織和社區自治組織建設,建立以地域性為特徵、以認同感為紐帶的新型社區,構建新的社區組織體系;(2)以拓展社區服務為龍頭,不斷豐富社區建設的內容,增加服務項目,促進社區服務的網路化和產業化,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3)加強社區管理,理順社區關系,完善社區功能,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4)堅持政府指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充分發揮社區力量,合理配置社區資源,大力發展社區事業,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和整個社區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生活便利、治安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社區。由此可見,國家開展社區建設的目標就是重構城市社會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政府、社區自治組織和其他相關組織的功能,實現對城市社會有效管理和調控,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城市社區居委會的雙重屬性與社區建設目標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社區居委會是一個具有雙重性質的組織,一方面,它是一個居民自治組織,具有「民」的性質,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類似行政性的組織,具有「官」的性質,所以, 「官民二重性」成為社區居委會的組織特性。 自《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頒布以來,居委會首先是作為一個法定的居民自治組織而存在。作為社區的一個主體組織,居委會在解決社區事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居民參與社區性事務,解決社區問題的重要組織形式,在為方便居民生活、維護居民權益、表達居民要求、調節民間糾紛、增進居民福利、實現社區生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其他社會組織無法替代的作用。 在扮演社區居民自治組織角色的同時,現實生活還賦予了居委會類似行政組織的角色,使其帶有官方組織的色彩。這主要表現在:其一,居委會是我國政治體系的重要補充部分。我國是一個單一制國家,從中央到基層,我國政府的組織層級有:國務院——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地級市)人民政府——縣(旗、區)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的是,我國的基層政府只到鄉鎮這一級,城市中的街道辦事處並不是一級政府,而是市(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在這個組織形式中,從橫向上看,每一級政府都在自己的轄區范圍內擁有相應的管轄權,從縱向上看,每一級政府都是這個組織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上級政府運用行政方式對下級政府進行領導和管理,這種管理從上到下是一貫的。與這種政府組織形式相適應,在每一級政府組織中都設立有黨的組織,對同級政府實行政治領導,保證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貫徹執行。現在的問題是,最基層的政府組織和黨組織怎麼實現與社會的有機結合,以保證黨和國家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要解決這個問題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基層社區中建立類似的組織形式實現與政府的基層組織和黨相應組織的對接。因而,城市社區居委會就成為黨和國家組織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有了這個組織,才使得國家的整個組織形式完美而有效。居委會雖然不是政府組織,但是在政府的直接授權下,它代行了基層政府委託的部分行政職能,協助政府完成各項任務。其二,社區居委會的性質、設立、變更及其基本職能得到了憲法和法律的確認。我國憲法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居民委員會的任務有: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業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六項。其三社區居委會成員的選舉都是在政府的指導下進行的,其成員的當選一方面是社區居民認同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認同的結果。其四,從社區居委會的財力支撐來看,其經濟支持主要來自政府。雖然從理論上說政府的財政收入來自納稅人,政府支持社區居委會開展工作是政府的職責之一,但是,在實際運行中,政府往往通過對社區居委會財務的控制從而實現對社區居委會控制。最後,社區居委會各項決策的合法性和權威性除了居民的認可外,還必須得到政府的認可,否則,居委會也同樣難以實施。 在現實生活中,居委會好像首先是一個行政性組織,其次才是一個居民自治組織。正是居委會這種雙重組織特徵,決定了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它不可能走向自治,而是首先作為國家管理社會組織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其次才是作為居民自治組織在社區事務發揮重要的作用。

❾ 中國城市基層由社會控制到社區治理轉變對嗎

在當代中國基層治理體系的演進過程中,有三種類型的社區精英在不斷鞏固著中國執政的基礎,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這三種類型的社區精英就是:革命型社區精英、經驗型社區精英和知識型社區精英。
對於現代國家來說,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國家中的村落、社區乃至一基層組織的治理,都不是像傳統社會那樣,是在封閉的「封建化城堡」中獨自運行的。無論是奉行自治原則的基層治理還是與國家政權體系相勾連的基層治理,都是作為現代國家建設的基石而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
基層治理與上層治理、國家政權的內部治理又是有區別的。基層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國家與社會的交接點而存在的。這樣就決定了基層治理既要依靠基層、法律、選舉等正式的制度要素,又要依靠基於信任、熟悉程度以及社區認同而形成的非正式制度要素。使基層治理體系得以運轉的是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融合。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要素就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這就是社區精英。基層治理要過得硬,僅僅依靠地方正式的公務人員是永遠無法奏效的。這是基層治理的特性和邏輯所決定的。因此,要想提高基層治理的質量與水平,就得依靠一支特殊的隊伍。這支隊伍就是在社區擁有強勁影響力的「社區精英」。
一般來說,社區精英的成熟度與基層治理的質量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完善的基層治理體系得益於基層管理人員與社區精英的支持與合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何培養社區精英,如何提高社區精英的影響力,如何配置與基層治理要求、基層治理特性相匹配的社區精英,都決定著基層治理的水平與質量。
在當代中國基層治理體系的演進過程中,有三種類型的社區精英在不斷鞏固著中國執政的基礎,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這三種類型的社區精英就是:革命型社區精英、經驗型社區精英和知識型社區精英。以上三種類型的社區精英都是與特定時代的邏輯和特色聯系在一起的。
(一)革命型社區精英與基層治理的鞏固
革命型社區精英孕生於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此後一段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革命型社區精英在基層治理體系中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新中國城鄉社會的整合、國家政權末梢的鞏固都是與革命型社區精英的誕生與成長密不可分的。在新中國建立之後,城市和鄉村基層社會盡管都經歷了被正式體系不斷吸納的過程,但國家對社會的吸納並沒有導致基層管理人員百分之百的官僚化、脫社會化或脫社區化。以居委會為載體的城市社區精英和以村委會為載體的鄉村社區精英,都在國家與社會的連接點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溝通價值和整合作用。大量的口述史材料已經證明,盡管革命型社區精英所使用的管理工具與國家政權所使用的管理工具有著很大的相同性,但其管理成效的取得更要依靠個人魅力、人際信任、服務精神等生活化的管理要素。這恰恰說明了基層治理有著獨特的邏輯、路徑和成效標准。
(二)經驗型社區精英與基層治理的重構
經驗型社區精英是在改革開放時期,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單位體制的鬆懈以及國有的轉制等結構性、體制性和政策性變動而逐漸孕育出來的。就城市基層治理而言,大量國有的中層管理者因為的轉制而脫離原有組織。在隨後的歷程中,他們被吸納到社區之中,從國有脫胎而來的管理者們在其原有職業生涯中積累的管理經驗迅速轉化為支撐社區治理的寶貴資源。由此塑造了特有的經驗型社區精英隊伍。他們對改革開放時期國家治理體系的鞏固和中國執政基礎的夯實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就是在今天,很多城市的基層治理還不得不依賴於這一類型的社區精英以及他們在社區共同體中所締造的制度傳承與文化傳承。就農村基層治理而言,在改革開放中誕生的經濟能人等填補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之後所產生的精英真空。農村新型社區精英的成長既內嵌於農村權力和經濟利益結構之中,又與正式的國家政權體系相嫁接,成為農村社會重塑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依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年齡等諸多原因,因特殊人生經歷和特殊轉型時期而誕生出來的經驗型社區精英,即將退出基層治理的舞台。中國基層社會社區精英的代際更替能否順利完成,將決定著國家治理的基石是否能夠依然堅不可摧、固若金湯。諸多跡象表明,新型社區精英的培育和成長已經成為當下中國重構基層治理體系所面臨的緊迫使命。
(三)知識型社區精英與基層治理的走向
伴隨著經驗型社區精英的隱退,一種新型的社區精英正在成長,這就是知識型社區精英。農村中的「村官」、城市社區中年輕的社區總支書記和居委會(社區)主任,已經成為當下社區治理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村社區基層治理中擔當大任者往往是有知識(很多是高中畢業)、有見識(很多都有外出打工的經歷)的年輕人。他們與早期革命型社區精英以及後來的部隊轉業型社區精英,在其成長路徑、個人特質、管理方法和視野上都有了顯著的不同。知識型社區精英的誕生,已經證明中國基層社會的社區治理在經歷著社區精英替代進程。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節奏,同樣,每個時代也有每個時代的主角。在中國基層治理的演進過程中,基層管理隊伍特別是社區精英的成長都有其賴以存在的歷史方位。任何一種類型的社區精英的成長也都有其特定的邏輯和路徑。從革命型社區精英向經驗型社區精英的轉變,既是與基層社會的世俗化運動密切相關的,又是與國家政權對基層管理人員的結構性配置、新型社會空間對基層管理人員的吸納聯系在一起的。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知識型社區精英的成長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基層治理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僅僅依靠知識是難以奏效的,基層治理的具體化、生活化、人際化、議題化以及應對的迅速性、及時性,都對知識型社區精英提出了新的要求。基於調查,我們的觀點是:(1)知識型社區精英的發展空間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閉合的。換言之,知識型社區精英可能不是永遠沉澱於社區之中的,他們中的佼佼者很有可能成為新型高層管理者的一員。如果說以前的高層管理者大都有管理經濟和主政一方的經歷,那麼未來部分高層管理者可能會經歷社區化的洗禮。(2)知識型社區精英的來源應該是多渠道的,學校、社會、機關都應該成為向基層社會輸送知識型社區精英的源頭。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的「三門幹部」只有經受社區的洗禮和鍛造,才能成為真正的頂天立地的新型管理者。(3)革命型社區精英、經驗型社區精英和知識型社區精英三者不是割裂的,其靈魂和使命是統一的、一體的、連續的。如果將以上三種類型的社區精英進行整體性的研究,總結中國基層治理的經驗,探索中國基層治理體系演進的規律,進一步鞏固社區精英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基石效應」和「基石地位」,則是中國國家治理之大幸。

❿ 中央電大當前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一)當前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1.社區治理中基層政府職能擴張,居委會行政化傾向嚴重;2.社區治理中專職社區工作者扮演雙重身份,角色沖突嚴重;3.社區治理中工作方法單調落後;4.社區建設內容局限在社會、文化、環境、政治等方面,忽視了社區經濟發展。
(二)解決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問題的相關對策建議
1.解決城市基層政府職能越位,居委會工作行政化問題的對策;
2.解決社區專職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職責劃分問題的建議;
3.實現社區工作方法專業化的建議;
4.界定和開展社區經濟活動的建議。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