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荒漠化治理項目

荒漠化治理項目

發布時間: 2020-11-30 01:49:40

治理沙漠化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防治內容: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荒漠內化的土地的生容產力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資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3.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則林,宜牧則牧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5.控制人口增長

㈡ 荒漠化的治理研究

1977年聯合國召開世界荒漠化會議提出治理荒漠化的行動綱領。同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了各國科學家合作編制1:2500萬世界荒漠化地圖,並提出氣候與荒漠化、荒漠化與生態變化、人口社會與荒漠化、技術與荒漠化四個報告,以及一些地區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和過程,提出治理措施。許多國家的學者對荒漠化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中國對荒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沙質荒漠化方面,主要有:
①對於沙漠化成因和特徵進行綜合性考察,特別是在半乾旱的農牧業交錯地區。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編制了1:50萬的各主要沙漠化地區的沙漠化圖及典型區沙漠化發展趨勢預測圖等,提出了若干專題研究報告,如中國北方地區沙漠化過程及其治理規劃、農牧交錯沙漠化地區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中國沙漠化土地整治綱要等。
②在不同類型沙漠化地區建立治理沙漠化的示範試驗基地,開展沙漠化治理的研究,如內蒙古東部的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甘肅民勤治沙研究站等。
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荒漠化土地防治途徑與措施不同。在中國,根據北方沙漠化土地的特徵。
在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㈢ 我國荒漠化治理是什麼現狀

傑成凱:我國政府一貫十分重視荒漠化治理工作。早在建國初期就有重點地組織群眾開展以植樹種草為主的荒漠化治理工作,組建了中國科學院治沙隊,開展了沙漠考察;1958召開了全國治沙會議。自1978年以來,陸續啟動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為主要目標的全國防沙治沙、「三北」(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工程。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政府將防沙治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1991和1993年國務院又先後在甘肅蘭州市和內蒙古赤峰市兩次召開全國防沙治沙大會,批復了《1991—2000全國治沙規劃要點》。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組織跨區域、跨流域、跨行業的大規模生態工程建設,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對林業生態工程進行了系統整合,整合為六大重點工程。其投資之巨、建設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與此同時,我們還加大了對草原、鐵路公路沿線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國土保護力度,實施了《八七扶貧計劃》,對包括荒漠化問題在內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治理。

同時,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各級政府協調機構、監測體系和有效的法律保障體系;將防治荒漠化納入國家高等教育大綱;為防治荒漠化制訂了各項優惠政策,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防治荒漠化的積極性;頒布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大力推進防治荒漠化國際合作夥伴關系的建立;為中國防治荒漠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家林業局2005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土地沙化監測結果表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破壞大於治理」的狀況轉變為「治理與破壞相持」,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省區治理面積大於破壞面積,全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為每年減少1283平方公里。

但我們對荒漠化的形勢估計不能過於樂觀,正如恩格斯所說,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客觀的講,由於退化土地生產力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完成,所以我們不能把在荒漠化土地上形成了一些植被,就等同於荒漠化土地減少了。也就是說我國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積的減少,事實上是由於荒漠化土地的治理面積大於擴展面積形成的。應該說所取得的成績還只是非常初步的。

我國荒漠化治理任重而道遠,主要表現為:治理形成的植被的穩定性還比較差,生態狀況還很脆弱;防沙治沙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全國目前還有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1%,同時還有近32萬平方公里的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如果保護利用不好,極易變成新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幾十年來,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治理原則,一些條件相對較好,治理相對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經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隨著防沙治沙的推進,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難度越來越大,單位面積所需投資越來越高;導致沙化擴展的各種人為因素依然存在。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各種破壞沙區植被的現象還沒有得到完全制止,濫放牧、濫開墾等行為在部分地區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鑒於此,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於2005年9月8日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

相信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荒漠化這一「頑症」必將被「治癒」。

㈣ 有沒有打著中國治理沙漠荒漠化基金會的項目 騙人的

可能有。網上查一查,有兩個同名單位,在互相爭吵。

㈤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1、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2、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拓展資料: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也就是人為濫砍樹木,使破壞土地平衡,變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土地荒漠化: 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在乾旱和亞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別不大,但荒漠化嚴重程度要高。

㈥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經驗

全國防沙治沙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沙區廣大幹部群眾熱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重要會議,對於進一步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自上次全國治沙工作會議召開十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全面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我們實現了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有效改善了生態狀況和農牧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維護了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為全國生態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沙化問題的道路。這是沙區人民和廣大治沙工作者艱苦奮斗的結果,是黨和國家生態建設各項方針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有沙化土地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近1/5,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及邊疆地區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區,土地沙化影響著全國近4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部分地區沙化仍在擴展。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沙化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決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終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

和諧大業,生態為本。全面推進防沙治沙事業,不僅是提高沙區人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進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不僅是維護和拓展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實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從保護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從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以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擺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位置,真正擺上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堅持不懈地將防沙治沙事業向前推進。

新時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針,遵循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實行綜合防治、科學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盡快使已治理地區的建設成果得到鞏固,盡快使仍在擴展地區的土地沙化趨勢得到遏制,盡快使廣大沙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在我國防沙治沙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英模人物。他們是保護環境的忠誠衛士,也是我國生態建設的有功之臣。他們頑強拼搏、甘於奉獻的精神,將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業。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奮斗,共同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活,共同譜寫防沙治沙更加壯麗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

我國有70多萬平方公里沙漠,57萬平方公里戈壁荒漠,還有高原荒漠15萬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區。而且沙漠每年還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斷擴大,成為我國的心腹之患和災害的根源。改造這些沙漠始終是人類世世代代的夢想。但由於財政投入不足,水資源限制等因素,綠化治沙進展不大:局部好轉,全局惡化,沙塵暴還是屢屢襲來。

最近在強國論壇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蓋起來》後,覺得「把沙漠覆蓋起來」確是治沙的一條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說的「用太陽能電池板逐步將沙漠覆蓋起來」,雖然有文章中說的那些好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成本過高,同時所發電力也缺乏市場---一方面現在的太陽能電力成本與火電,水電相比仍過高,另外這些沙漠地處西部,電力需求大戶東南沿海城市相隔太遠,輸電成本過高,而北部又有火電優勢。

對此筆者覺得或許可用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來覆蓋治沙---即將其鋪蓋在沙地上並用沙袋壓住,使沙塵無法被風吹走。因為一方面與「用太陽能電池板逐步將沙漠覆蓋起來」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經濟可行性。而另一方面與植樹種草等綠化治沙方法比起來,覆蓋治沙的好處是,不受水資源的限制,同時不受種苗,種植時間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斷地大規模的施工(因為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種苗來更能工業化地大量生產以滿足大規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時見效更快,因為植樹種草是需要生長時間的,況且又難以保證都能成活。實際上我國以前建設的三北防護林,也已因缺水而面臨毀滅的危險了。

雖然覆蓋治沙不能產出給這項工程以直接回報,但考慮此項工程更能夠促進就業(因其是勞動密集型工程),拉動經濟增長;同時減少風沙侵襲,沙漠擴大等造成的損害及能間接增加產出;另外也為逐步綠化,開發西部創造了有利條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時可揭開覆蓋重新綠化,或供工農業開發用地之用。應是屬於社會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慮的。

當然用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來覆蓋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比如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能抗「風吹日曬」多久,也即維護成本多高,與用價高的抗「風吹日曬」能力好的覆蓋物相比兩者那個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價又抗「風吹日曬」的覆蓋物?!同時也需詳細比較覆蓋治沙與植樹種草等綠化治沙方法在短,長期成本和短,長期及直接,間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蓋治沙的綜合成本太高,則也就可能難以執行了,或者只能重點用於確實難以綠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動沙丘,容易誘發沙塵暴的古湖泊,鹽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綠化治沙,則考慮到上述好處,就可以實行覆蓋治沙工程了。假如覆蓋治沙綜合成本少於綠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實際上,考慮到由於受水資源的限制,根本難以在沙漠通過大規模的綠化來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蓋治沙成本較高,也可能將成為未來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實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觀點和事例

1.「土地沙化」與「土地沙漠化」含義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過程以耕地風蝕作用和草場風積作用為主。後者以地表覆蓋沙層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為標准。堆積的風沙物質多來源於本地區地表的物質,即屬於「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環境退化的標志,是環境不穩定的正反饋過程。如不採取根本措施,土地風蝕沙化過程不僅不會自動停止,反而會加劇發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乾旱多風的沙質地表環境中,由於過度地人為活動破壞了脆弱的生態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類似沙漠景觀,造成了土地生產力下降的環境退化過程。沙漠化是當前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突出的地質問題。嚴重的問題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國也存在著土地沙漠化問題。在我國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經沙漠化了的土地為 17.6 萬平方公里,潛在沙漠化危險的土地有 15.8 萬平方公里,在濕潤地帶的風沙化土地有 1.9 萬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響的人口達 5000 余萬人,有近 400 萬公頃的旱農田和 500 萬公頃的草場受其影響。近幾年來,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從原來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萬平方公里。因此,我國面臨的土地資源被侵蝕的形勢也是嚴峻的。

2.盡管年年喊生態治理,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國西部沙區的生態環境仍在加速惡化。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我們該從撿「芝麻」丟「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塵源出現生態「難民」。在西北強沙塵暴源頭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和甘肅省民勤縣境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當地一批農牧民失去生產生活條件後被迫搬遷,成為生態「難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鄉),40歲的孟根其其格無可奈何地說,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蘇鎮放牧駱駝為生,後因草場退化、沙化更加嚴重,她家的羊迅速減少了10多隻,全家4口人無法靠放牧維持生計,便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搬遷到曼德拉蘇木開始了農耕生活,現在種著30畝土地。據了解,這些年曼德拉蘇木先後從阿拉善右旗生態脆弱區接納了像孟根其其格家這樣的生態「難民」140多戶。

阿拉善盟分布著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國土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達80%以上。在強北風的作用下,近年來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動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進,局部地方流沙帶已經與騰格里沙漠的西南緣「握手」相連。據國家林業部門通過衛星監測結合地面調查發現,這兩大沙漠間出現了三條新的流沙帶。而隨著當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和大風乾旱災害加劇,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擴展。

而在西北地區另一強沙塵暴主要發源地甘肅省民勤縣,因石羊河上游來水量逐年減少,加上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農民被迫流落他鄉。北部青土湖區成了沙漠大舉南侵綠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進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達3.2萬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幾戶人家,44萬畝農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棄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態災難仍在繼續,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已多處「握手」相連。當地幹部群眾擔心,如果兩大沙漠最終交會合攏,導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綠色長廊消失,將會造成大片綠洲被風沙湮沒、內外交通阻斷等更加嚴重的生態災難及社會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兩大沙漠會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條由天然荒漠胡楊林和灌木林組成的300多公里長的綠色長廊消失,不但連接新疆與內地的第二通道218國道將徹底被阻斷,連巴州首府、南疆重鎮庫爾勒也會受到沙漠的包圍,進而會使塔里木盆地和阿爾金山豐富的礦產資源失去開發的支撐。

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幹流全長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幾百萬各族人民的母親河,也是阻擋沙漠侵進綠洲的生態河。由於長期開發利用不合理,加之氣候變化,從1972年開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庫以下363公里長的河道長期斷流,尾閭台特瑪湖乾涸,沿岸林木大面積枯萎乾死,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東西夾擊,土地荒漠化加劇。

巴州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因塔里木河生態調節功能明顯減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楊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敗,400多萬畝草場退化。218國道有幾十處時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區部分群眾失去了家園。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關鍵是確保生態用水。2000年以來,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緊急啟動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方案,並6次從博斯騰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對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復和綠色走廊的保護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於生態災難積重難返,塔里木河下游並沒有出現預期「碧波盪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據調查,雖然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植樹造林,局部地區生態好轉,但由於大面積的天然荒漠林被毀,使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當地幹部群眾形象地說,重造林輕封育,撿了「芝麻」丟「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嚴重破壞。

20世紀80年代以來,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的新疆且末縣,共造林18萬畝,為全縣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生態保障。然而,受自然與傳統習慣的雙重影響,當地農牧民仍然維持著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嚴重破壞。而天然荒漠林生態系統屬於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時間,人為破壞只需要幾年時間。

面對風沙危害日益嚴重的情況,目前策勒縣已圍欄封育天然荒漠林48萬畝。記者在現場看到,天然紅柳、野蘆葦已長到1米多高。擔護林員每月150元工資卻沒有解決的來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西北風沙區人工造林成本高得驚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國家資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達任務小,資金還往往難以到位。

墨玉縣的波斯坦庫勒生態治理區在茫茫戈壁灘上,當地群眾在國家資金扶持下造林1.2萬畝。縣林業局局長張震年算賬說,這里一畝地僅樹苗費就高達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畝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張震年坦言:「戈壁灘上的林子難養活」。

在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策勒、且末、若羌等縣了解到,在當地自然環境惡劣,以及生態用水與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建設人工防護林不得不採取滴灌技術,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後期管護更需要長期投入,有的地方雖然造成了林子卻無力管護,進而背上巨額「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為主,防治兼顧,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結合。

5月20日,在全國這些組織的「水與沙漠化」研討會上,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就土地沙化的現狀及對策作了發言。他說,當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國土地沙化的主要人為因素是「五濫」,即濫墾、濫伐、濫牧、濫采和濫用水資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繼續擴展的勢頭,必須做好預防工作,「防」首先體現在加強對「五濫」的管理,杜絕人為破壞因素。

第一,應防止盲目開墾。濫墾是我國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4次大開荒,僅草原開荒就達2.08億畝,其中1億畝已撂荒成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國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開墾的耕地達1.7萬平方公里,其中變成流動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積約佔50%。

第二,應以草定畜。目前,我國大部分草場放牧大大超過其承載能力。全國草場理論載畜量為4.5億羊單位,截至1997年底,全國存欄大牲畜已達1.4億頭,羊2.6億只,摺合8.6億羊單位,超載近一倍。

第三,應控制樵採。濫砍濫伐和過度樵採一直是沙區植被的大敵,它不僅直接減少林草覆蓋面積,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和諧的森林、草原環境。從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縣沙珠玉鄉因樵採破壞沙生植被達600公頃,新疆和田地區近5年因樵採共破壞以胡楊林、灰楊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頃。

第四,應嚴禁亂采濫挖。自1994年至1999年,內蒙古全區因摟發菜破壞草原面積達1.95億畝,其中6000多萬畝已經沙化。陝西省榆林地區僅煤田開發一項,就使26萬畝植被被毀,30萬畝土地沙化。近兩年,國家頒布法律和規章,通過執法,摟發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濫挖中草葯和無序采礦破壞植被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應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由於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現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於50年代以來上游不斷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斷流,530萬畝胡楊林枯死,100萬畝草場退化,25萬畝農田被迫棄耕。

這位負責人同時強調,造成土地沙化、生態惡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綜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規律辦事,以恢復沙區林草植被為核心,要多管齊下,林業措施、農牧業措施和水利措施綜合運用,要因地制宜實施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退牧還林還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方法,推廣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對於水資源,要合理開發利用,做到開源與節流相結合,除保證必要的工業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還應重點保證生態用水。覆蓋我國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綜合考慮了因害設防、因區施策,進展順利,效果明顯。

鑒於目前的現實問題,這位負責人建議國家應盡快推行四項政策:一是草原應盡快全部承包到戶,堅決改變牲畜吃大鍋草的局面;二是國有荒山、荒沙應無償提供給造林種草者使用。落實誰造誰種誰有的政策,並允許繼承、轉讓與拍賣;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稅費;四是對林產品、畜產品加工業減免徵收營業稅。

㈦ 荒漠化的治理意義

1.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專,促進當地屬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2.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3.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㈧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先易後難、先急後緩,重點突破、注重實效」。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
整體布局、長遠規劃的原則。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試驗示範轉向整體控制, 制定整體方案,長期規劃。
分區治理、突出重點
重點抓好京津周邊地區、農牧交錯帶、草原帶、荒漠綠洲帶等四個區域。抓好3-5月起風沙的關鍵時期。
防治用結合,以防為主
改變「重治理、輕預防」的舊思路、舊方法,以防為主。

㈨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的重點治理項目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先集中精力重點攻克中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幾個荒漠化區域,探索實驗,取得成效積累經驗。
一、甘肅民勤荒漠化綜合治理。為了有效遏制民勤荒漠化惡化勢頭、保衛並擴大民勤綠洲面積、逐步變沙漠為綠洲、實現總理制定的「決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目標做出貢獻,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國際化的兼具荒漠化綜合治理的「中國荒漠化綜合治理科技產業示範園區」,用八年的時間治理100萬畝荒漠化土地,有效遏制民勤荒漠化擴大勢頭,建設100萬畝綠洲,實現生態治理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具體目標是:(1)建設1萬畝沙生苗木繁育基地;(2)治理和消滅66哥風沙口;(3)治理綠洲沿線60萬畝流沙;(4)治理10萬畝沙化耕地和10萬畝鹽漬化耕地;(5)重點治理青土湖沙化,建設生物質能源種植基地。
二、雲南石墨化治理。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治理石漠化分會遵循「治理荒漠化、發展產業化」的戰略原則,重點治理以富源縣為典型代表的石漠化、九龍縣為典型代表的寒漠化,以東川區為典型代表的泥石流等荒漠化類型,配合國家東蠶西移和西部開發大戰略,重點發展具有雲南特色的蠶桑產業、魔芋產業、油橄欖產業、生物制葯產業等,為我國岩溶地區石漠化的治理探索了一條可行的路子。
三、黃河故道綜合開發治理。2006年初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與菏澤市人民政府合作,深入調查研究,徵求專家意見,做出黃河故道治理開發實施的重點內容為:1體制創新、新型農業結構調整與設計;2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增加耕地、低產田改造;3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與投資管理;4生態型高效農業(畜牧業)產業帶;5特色產品及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6新型環境友好型製造業基地;7高效生物技術產業基地;8荒漠化治理、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9林地及林產品加工基地建設;10黃河故道生態高效農業創新工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四、內蒙古自治區治沙與沙產業發展。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先後組織專家領導赴鄂爾多斯、阿拉善、錫林郭勒、興安盟等地實地考察,與德國首個合作項目的啟動區和推廣區放在了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伊金霍洛旗和烏審旗,項目規劃治理100萬畝沙荒地,造林10萬畝,種植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20萬畝,建成節水型高效牧草種植示範基地1萬畝,發展青貯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基地60萬畝,建設儲存量5萬噸的飼料儲備庫4座,建設標准化千頭優質肉牛繁育和養殖小區100哥,萬頭育肥場10座、10萬頭屠宰加工廠1座,發展聯營養殖戶1萬戶,建設存欄種母豬6000頭得原種豬繁育場1座,建成萬頭商品斯格豬養殖小區30座,建設檸條、沙柳等沙生灌木種苗繁育基地2萬畝,建設日處理污水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工程,開發高科技生物項目。
除上述項目外,山東臨沂沙地治理與有機農業發展、吉林鹽鹼地致力於耐鹽鹼耐乾旱水稻的開發、四川水土流失治理與竹筍產業發展、新疆沙化鹽鹼化治理與耐鹽鹼植物產業的開發、山西煤礦生態恢復、陝西黃土高原荒漠化治理、西藏荒漠化治理與沙生槐產業開發等等,都在啟動運行中。

㈩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荒漠化防治是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南方濕潤地區、青藏高原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荒漠化防治應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進行綜合治理。
荒漠化治理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制止沙漠擴張、綠化沙漠已成為21世紀人類爭取生存環境、擴大生存空間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據2014年第五次監測結果數據顯示,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262.3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61.16萬平方公里,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72.12萬平方公里,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與第四次監測期內的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里相比,減少的幅度有所增加。目前,我國平均每年在西部地區「生態建設」投入至少在800億元人民幣以上,這將是西部國內生產總值的3.6%,西部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如此巨大,可謂舉世罕見。又如為進一步減輕京津地區風沙危害,構築北方生態屏障等需要,2012年9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計劃總投資將達877.92億元。
治理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資源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 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 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 控制人口增長

治理技術
1、草方格固沙
2、滴灌造林技術
3、人工植樹造林技術
4、無灌溉造林技術
5、設施防護管育苗與機械化移栽一體化荒漠造林技術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