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古代治理名言

古代治理名言

發布時間: 2020-11-30 01:01:34

A. 古代名人名言大全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 劉禹錫

譯文:這里的山哪怕不高,但是有了仙人在這里,這山就能非常出名。這里的水,哪怕不深,只要有了龍,也會非常靈驗。

2、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 盧梅坡

譯文: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3、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西漢 司馬遷

譯文:人終究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的其所,體現出了生命的價值,而有的人的死無足輕重,因此意義是不同的。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 范仲淹

譯文: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

5、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香。——西漢 劉向

譯文: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蘭花香氣屋子,久了會身染香氣,就聞不到蘭花香氣了。和素質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咸魚市場,時間久了就變臭。

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北宋 孫昭遠

譯文: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B. 中國古代人說過的名言警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2.學不可以已。—《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後悔、嘆息。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58.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59.好學而不貳。—《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6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63、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於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於有堅定的目標。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麼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於沒有學到道理。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66.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麼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遊。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7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7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後。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琅琅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該關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87.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後也要當英雄。

88.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譯:對於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89.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後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陞官發財。

90.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操就顯現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麼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92.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於跟各種不利於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於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97.見侮而不鬥,辱也。—《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史記》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C. 古代關於君王治理國家的名言

唐太宗李世民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道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道得失。」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李世民

D. 古代的名人名言!

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晉·曹植

譯文: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回歸故里。

2、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南宋·陸游

譯文:天下的事都是因為在困難之中發奮圖強而成功,也都是因為成功後奢侈、萎靡不求上進而失敗。

3、志當存高遠。——三國·蜀·諸葛亮

譯文:人應當懷抱高遠的志向。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先秦·屈原

譯文: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後悔。

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蜀·劉備

譯文: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E. 關於規范的古代名言警句急需!!!!!

一、人生

1、勝利和眼淚!這就是人生!
——法 巴爾扎克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

3、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印度 泰戈爾

二、命運

1、知識能改變命運。
——美國 愛默生

2、自己的命運應由自己創造。
——俄國 契訶夫

3、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讓命運所壓倒。
——德國 貝多芬

三、生命

1、活著的士兵,要比死了的皇帝更有價值。
——法國 拿破崙

2、當我活著的時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隸。
——美國 惠特曼

3、生命賜給我們,我們必須奉獻生命,才能獲得生命。
——印度 泰戈爾

四、生與死

1、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

2、在還沒有死亡以前,就不能算作完全誕生。
——美國 富蘭克林

3、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一場出發?
——三毛

五、青春

1、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權。
——法國 大仲巴

2、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法國 雨果

3、青春時種下什麼,老年時就收獲什麼。
——挪威 易卜生

六、價值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

2、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了多少天,而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日子。

——法國 蒙田

3、最值得高度珍惜的,莫過於每一天的價值。
——德國 歌德

七、奉獻

1、我好像一頭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
——魯迅

2、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魯迅

3、我沒有別的東西奉獻,惟有辛勞、淚水和汗水。
——英國 丘吉爾

八、困難

1、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來。
——張海迪

2、困苦永遠是堅強之母。
——英國 莎士比亞

3、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蘇聯 奧斯特洛夫斯基

4、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俄國 別林斯基

5、逆境是到達真理的每一條道路。
——英國 拜倫

九、理想

1、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2、有理想的人,生活總是火熱的。
——蘇聯 斯大林

3、你們的理想與熱情,是你航行的靈魂的舵和帆。
——黎巴嫩 紀伯倫

十、追求

1、世間的任何事物,追求時候的興致總要比享用時候的興致濃烈。

——英國 莎士比亞

2、人類的使命在於自強不息地追求完美。
——俄國 列夫托爾斯泰

3、人類最大的快樂不在於佔有什麼,而在於追求什麼的過程中。

——加拿大 班適

十一、希望

1、以希望為生的人,將絕食而死。
——美國 富蘭克林

2、希望是很好的早餐,卻是很糟的晚餐。
——英國 培根

3、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
十二、信念

1、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英國 雪萊

2、人沒有信仰,變成了行屍走肉。
——俄國 契訶夫

十三、信心

1、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美國 海倫·凱勒

2、不可能的字只有在愚人的字典里才可以翻出。
——法國 拿破崙

十四、意志

1、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

2、君志所向,一往如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孫中山

3、滴水穿石不是靠力,而是因為不舍晝夜。
——蘇聯 奧維狄烏斯

十五、奮斗

1、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3、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毛澤東

4、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況

十六、目標

1、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
——德國 康德

2、對於一隻盲目航行的船來說,所有的風都是逆風。
——法國 哈伯特

十七、責任

一切責任的第一條:不要成為懦夫!
——法國 羅曼·羅蘭

十八、競爭

1、競爭的本能是一種野性的激勵,一個人的優點通過它從另一人的缺點上顯示出來。
——美國 桑塔亞那

2、用自己的價值進行競爭不是壞事。
——日本 武者小路實篤

3、物競天擇勢必至,不優則劣兮不興則亡。
——梁啟超

十九、合作

1、你的鍾聲只有在齊鳴時才能聽見,在單獨鳴響時——只會淹沒在那些舊鍾的一片響聲里。
——蘇聯 高爾基

2、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光,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
——雷鋒

3、惟有具備強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創造文明。

——印度 泰戈爾

二十、時間

1、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英國 赫胥黎

2、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錢鶴灘

3、不教一日閑過。
——齊白石

4、你熱愛生命嗎?那就不要揮霍時間,因為它是構成生命的材料。

——美國 富蘭克林

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

6、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毛澤東

7、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
——李白

8、最寶貴的莫過於「今天」。
——德國 歌德

二十一、成功

1、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工作;Y代表休息;Z代表少說廢話。

——美國 愛因斯坦

2、成功的秘密在於永不改變既定之目標。
——法國 盧梭

3、成功就是那古老的ABC——能力、機會和勇氣。
——德國 拉克曼

4、輕敵,最容易失敗。
——魯迅

5、默認自己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
——法國 拿破崙

二十二、機遇

乘著順風,就該扯篷。
——西班牙 塞萬提斯
二十三、懷疑

1、懷疑比自信更安全。
——馬辛傑

2、偉大的靈魂是嚮往懷疑的。
——德國 尼采

3、懷疑是無限的探求。
——古希臘 蘇格拉底
二十四、榮譽

1、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住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波蘭 居里夫人

2、世界上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

——英國 卡萊爾

3、應當把榮譽當作你最高的人格的標志。
——英國 牛頓

二十五、哲理

1、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古希臘 德謨克利特

2、最成熟的果子最先落地。
——英國 莎士比亞

3、當你背向太陽的時候,你只看到自己的影子。
——黎巴嫩 紀伯倫

4、真理往往是在痛苦呻吟中說出來的。
——英國 莎士比亞

二十六、勇敢

要想摘一朵冰雪中的雪蓮,就要有爬上高山不怕嚴寒的勇氣。
——黃葯眠
二十七、真誠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德國 海涅

二十八、自律

1、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自己。
——魯迅

2、自我批評,這是一所嚴酷的培養良心的學校。
——法國 羅曼·羅蘭

二十九、正直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
——徐悲鴻

三十、謙虛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毛澤東

2、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
——魯迅

3、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德國 保羅

三十一、驕傲

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
——魯迅
三十二、自尊

1、自尊心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杠桿。
——俄國 別林斯基

2、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

三十三、天才

1、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華羅庚

2、天才,那就是一分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美國 愛迪生

3、飢餓是天才的侍女。
——美國 馬克·吐溫

三十四、個性、創新

1、踩著別人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
——美國 愛因斯坦

2、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
——齊白石

3、玫瑰正因為有刺,才在陽光下盡情地開放。
——挪威 易卜生

4、你的良知在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德國 尼采

三十五、友誼

友誼就是力量。
——蘇聯 高爾基

三十六、健康

1、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
——美國 愛默生

2、健康的軀體是靈魂的客廳,而病體則是監獄。
——英國 培根

3、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
——波蘭 居里夫人

三十七、幸福

1、使時間充實就是幸福。
——美國 愛默生

2、幸福永遠存在於人類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於和諧與穩定之中。

——魯迅

3、幸福,是在為別人而生活。
——俄國 列夫·托爾斯泰

三十八、生活

1、美是生活。
——俄國 車爾尼雪夫斯基

2、生活而不為生活俘虜。
——法國 羅曼·羅蘭

3、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勞力才會綻放的。
——法國 巴爾扎克

三十九、習慣

世界上沒有比習慣更專制的了。
——法國 左拉

四十、書籍

1、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
——法國 雨果

2、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
——蘇聯 高爾基

3、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蘇聯 高爾基

4、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劉向

5、我讀書奉行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冰心

6、我撲在書籍上,像是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蘇聯 高爾基

7、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

四十一、勤學

1、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毛澤東

2、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華羅庚

四十二、好問

1、學問,學問,一學二問,不學不問是個愚人。
——法國 雨果

2、邊學邊問,才有學問。
——法國 盧梭

3、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朱熹

四十三、思考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2、思則睿,睿則聖。
——周敦頤

3、思索的時間長,筆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淚來。
——老舍

四十四、恆心

1、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澤東

2、積累知識在於勤,學問淵博在於恆。
——法國 雨果

3、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一寒。
——郭沫若

四十五、知識

1、人只有一個冤家——無知。
——法國 雨果

2、知識能改變命運。
——美國 愛默生

3、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
——古羅馬 大伽圖

4、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匈牙利 裴松之
四十六、誠信

1、小信誠則大信立。
——韓非子

2、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

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F. 古時候一些治理水患名言

1 「 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
2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專,東至於底柱,又東屬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夏禹 〕

G. 古代名言名句大全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欲滅其國,必去其史!
以人為鑒可以知內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滅人之容國,必先去其史;滅人之枋 ,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龔自珍
歷史睡了,時間醒著;世界睡了,你們醒著~洛夫
歷史就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英]莎士比亞
歷史好比一艘船,裝載著現代人的記憶駛往未來 [英] 史蒂芬·斯賓得
歷史應是人類的教師~[德]赫爾巴特
我們根本沒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恩格斯
歷史以人類的活動為特定的對象,它思接萬載,視通萬里,千姿百態,令人銷魂,因此它比他學科更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法]馬克·布洛赫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鞏《南齊書序》
史乃"述往以為來者師也,經世之大略" --- 王夫之

H. 一些古代的名言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老子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褚葛亮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

I. 中國古代的至理名言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S226;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S226;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S226;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S226;外篇&S226;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S226;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S226;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S226;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S226;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S226;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S226;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S226;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S226;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S226;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S226;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S226;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S226;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S226;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S226;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S226;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S226;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S226;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S226;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S226;乾&S226;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S226;憲問》
4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S226;告子下》
4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S226;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S226;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S226;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周易&S226;乾&S226;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S226;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S226;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S226;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S226;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S226;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S226;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S226;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S226;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己有恥。——《論語&S226;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S226;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S226;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S226;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禮記&S226;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S226;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S226;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S226;益&S226;象》
72.改過不吝。——《尚書&S226;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S226;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S226;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S226;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S226;魏徵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S226;<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S226;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S226;八佾(yì)》
87.仁者壽。——《論語&S226;雍也》
88.仁者無敵。——《孟子&S226;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S226;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S226;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S226;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S226;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S226;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S226;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S226;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S226;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S226;乾稱》

貴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S226;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S226;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論語&S226;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S226;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S226;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S226;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S226;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S226;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S226;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S226;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S226;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S226;山木》

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S226;小雅&S226;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S226;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S226;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S226;天子》
116.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S226;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118.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S226;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S226;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S226;離婁上》
122.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S226;宋弘列傳》

重 義
12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S226;隱公元年》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S226;晉語》
125.見利思義。——《論語&S226;憲問》
126.見得思義。——《論語&S226;季氏》
12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S226;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S226;盡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S226;告子上》
130.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S226;榮辱》
131.臨難毋苟免。——《禮記&S226;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3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S226;仁義法》
133.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S226;身之養重於義》
134.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尚 勇
135.視死如歸。——《管子&S226;小匡》
136.率義之為勇。——《左傳&S226;哀公十六年》
137.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S226;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S226;憲問》
139.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S226;憲問》
140.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S226;榮辱》
141.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S226;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S226;班超列傳》
143.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S226;<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

好 學
1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S226;學而》
1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S226;為政》
14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S226;述而》
14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S226;公冶長》
14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S226;泰伯》
15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S226;衛靈公》
15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論語&S226;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並且聯系實際進行思考。
15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S226;離婁下》
15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S226;盡心下》
154.學至乎沒而後止。——《荀子&S226;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S226;學記》
1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S226;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S226;述而》
15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S226;里仁》
15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S226;用眾》
1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61.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德行由於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62.聖人無常師。——韓愈《師說》
163.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S226;講學》
16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6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16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S226;寫懷》
167.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16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審 勢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17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64章
173.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管子&S226;形勢解》
174.三思而後行。——《論語&S226;公冶長》
17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S226;子路》 如果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後句)
17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S226;衛靈公》
17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S226;勸學》
17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S226;喻老》
179.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S226;楚策》
180.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S226;經解》
18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S226;中庸》:凡事如果能預先充分准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182.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管子&S226;牧民》: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夠在禍患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預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S226;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S226;趙策》
185.前車覆,後車誡。——《漢書&S226;賈誼傳》
186.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S226;曲禮上》:驕傲不可滋長,慾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187.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S226;審微》
188.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史記&S226;高祖本紀》
18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S226;蜀書&S226;先住傳》
19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S226;刑法》
191.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新五代史&S226;伶官傳序》

求 新
19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S226;乾&S226;文言》: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謂盛德。——《周易&S226;系辭上》: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才是大德。
19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S226;系辭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S226;大學》: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擔心) ——《宋史&S226;王安石列傳》
197.德貴日新。——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198.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9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S226;勸學》
200.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程顥.程頤《二程集&S226;河南程氏遺書》
201.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20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20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勤 儉
204.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S226;否》
205.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S226;大禹謨》
206.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S226;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S226;宣公十二年》
208.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S226;辭過》
209.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21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2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S226;伶官傳序》
212.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S226;范純仁列傳》
215.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S226;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眾才會心悅誠服。
217.大義滅親。——《左傳&S226;隱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S226;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S226;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S226;滕文公上》
221.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S226;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S226;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S226;禮運》:在聖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S226;階級》
225.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
——《淮南子&S226;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判別是非沒有偏頗,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淮南子&S226;泛論訓》
227.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S226;修務訓》
228.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S226;廉頗藺相如列傳》
22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S226;太史公自序》
230.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S226;正理》
231.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幹《中論&S226;賞罰》
23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S226;通志》
234.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
235.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236.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S226;紳瑜》
237.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

務 實
23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S226;為政》
2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S226;憲問》 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恥。
240.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S226;修身》: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241.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S226;修身》: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證於人。——《荀子&S226;性惡》
243.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S226;緇衣》
244.君子強學而力行。——楊雄《法言&S226;修身》
245.實事求是。——《漢書&S226;河間獻王劉德傳》
246.百聞不如一見。——《漢書&S226;趙沖國傳》
24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S226;董仲舒傳》
248.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王充《論衡&S226;薄葬》
249.名必有實,事必有功。——荀悅《申鑒&S226;俗嫌》
250.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S226;知音》
251.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J. 古代名言警句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 衛風 洪奧)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鋸子切,銼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後磨光。

喻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 小雅 鶴鳴)

它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指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3. 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詩經 大雅 雲漢) 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4.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大序)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左傳)車輪外的直木與車相互依靠,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輔」指車輪外的直木。(比喻兩者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6.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皮沒有了,毛長在哪裡?「傅」通「附」附著,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礎,就不能存在。)

7.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常用來表示記取過往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後來行事的借鑒。

9.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要後及時補救。

10.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

指在一個陷阱的環境里,不要過於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11.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仁慈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指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13.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告訴人們要謙虛不要自滿。)

14.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

築九仞高的土山,由於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後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為政)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做人。(做人要守信用。)

1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

17.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為政)罔,迷惘。殆,危殆。

一個人如果只學習不思考消化,則惘然一無所知;一個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學習,則就更危殆不安了。

18.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時,便立志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符合於規矩的境界了。(論語)

19.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子路)說話要講信用,做事要有決斷。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當,即使不發號令,百姓也會跟著行動。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發號施令,百姓不會服從。

21. 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 子路)名義不正當,那麼道理也講不通。

2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衛靈公)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必有眼前的憂慮。

23.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衛靈公)君子不單憑言語推薦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君子不因某人話說得好而重用他,也不會因為不用某人而廢棄他有益的話。

24.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衛靈公)對小事不忍耐,沒耐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衛靈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須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賢者,結交仁者。現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利:使……鋒利。

26.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述而)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

27.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述而)不到他想弄懂卻怎麼也弄不懂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可怎麼也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引導他。憤:想弄懂而還沒有弄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充滿求知慾時的精神飽滿振奮狀 誹:指想用語言表達什麼意思而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言詞的狀態。

28.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坦盪盪: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2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0.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見到別人好的道德品質,就應該虛心向他學習、看齊,見到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31.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3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三軍:軍隊的通稱。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3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論語·子罕》)

到了天氣寒冷時,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落的。雕:同「凋」,凋落。

3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

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學習,而後時常溫習,是很高興的事情。時:時常。習:復習。說:同「悅」,高興。

3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友從遠方來沒,不是很快樂的事嗎?註:自, 從

38.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顏淵》譯:自己不願要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註:欲, 想要 施, 給予

3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顏淵》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仁義的人喜歡山。知, 同」智」 樂,喜歡

40.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如果這個都可以忍,那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是,這個 孰:哪個

4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政治不均勢,不擔心財富貧乏而擔心社會動盪。寡,指人口少 均,並非指平均財富,亦非指平均領地與人口,而指各守本分,維持社會均勢。

4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對老者讓他安逸,對朋友予以信任,對年輕人予以關懷。

4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預,預先立,成就 廢,敗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琢,雕琢

45.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學之後才會知道困惑的地方。註:困,困惑,理解不透

46.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治理國家寬嚴相濟,這是文王和武王的治國之道。

張,弛:弓上弦叫張,卸下弦叫馳,比喻嚴和寬。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廣博的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知識,謹慎的思考知識,明確地分辨知識,全心全意地用知識。審,詳盡

48.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麼到哪裡都有公平。

49.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接受了別人的禮品而不思回報,是失禮的行為。禮,原是禮節禮貌。現在人們通常指禮物。

5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這句話告誡人們指責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51.天降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就要敢於直面內憂外患,就要歷經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

5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也就是說,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之中,不思進取,就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54.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 「規」是圓規,「矩」是直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5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王放在最後。

這其實是一種儒家對君主專政的「訓政」,要求君主體恤民情,關心民瘼,為老百姓謀福利。

5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58.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不停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恆,再多的困難也能克服。)

5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更深。(比喻後生晚輩通過學習和積累,學習超過前輩。)

60.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劣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距離),他的成功在於不斷行走。(比喻先天條件差的,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61.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水既能托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傾覆。

這句話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兩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適當引導就會造成壞的結果,壞的事情如經合理疏導則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6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道德經》奈何:為什麼;懼之:威嚇老百姓

老百姓不怕死,為什麼還要用死來威嚇他們。(這句話是老子反對用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所提出的。)

63.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道德經》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

(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64.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

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真實可信的言詞是不美的,美的言詞是不真實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這里老子把美與真看成是對立的、不相容的。這是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那種善用漂亮的言詞掩蓋虛假本質的欺詐、丑惡現象的揭露和抨擊。有著重要的批判意義和價值。)

6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雙手摟得過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生長起來的。九層高的樓台,是從一堆土建築起來的。千里的旅程是從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遠發展起來的。這一定的步驟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成。)

6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生:生命。涯:邊際,極限,知:知識。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即感嘆有限人生對無限知識的無奈

6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山木》醴,此處意為甜酒。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交朋友以利為先,往往親密狎昵,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爽。

69.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子》倉廩:儲存糧食的倉庫。

只有國家儲存糧食的倉庫充足,人民才會懂得繁文禮節,只有豐衣足食,百姓才會懂得光榮和恥辱。

(揭示了兩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精神文明是要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的。)

70.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了解自己,了解敵人,百戰都不會失敗。即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比喻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備。)

71.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為:實際去做。行:走。至:到達目的地。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

72.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商君書·更法》 行動遲疑不決辦不成事,做事猶豫不能成功。

7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天地那麼廣大,路途那麼遙遠,我將四處尋找與我志向相同的賢人。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7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短:不足,長:有餘。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75.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

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

7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7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78.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准繩無以正曲直。(淮南子)

沒有儀器不能進行測量,使用儀器必須遵守相應的操作規則。(比喻權衡事物的法度現在多已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出現,指沒有規矩的約束,就不可能成為有用之才)

7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比喻只有願望而沒有措施,對事情毫無好處。)

80.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比喻做事須謹慎,不能出一點點差錯)

81.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黃瓊傳》 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82.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83.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馬援傳》空:窮困。

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年齡越是年長,身體應當越強壯.

84.精誠所加,金石為虧/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後漢書)

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要被打開。

8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老大:年老。徒:徒然少壯年華時不努力學習,待到年老時就只能悲傷了。(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

86.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答賓戲)不可以騙取功名,不應該虛假名聲

87.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風俗通)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8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即使是很小的壞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89.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90.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志)

只有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靜,才能使自己有開闊的眼界。

91.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志·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表示恭敬謹慎 盡瘁:竭盡勞苦 已:完,結束 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身。

9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 曹操《龜雖壽》)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烈士:志向遠大的英雄。已:停止,衰減。

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9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 曹操《短歌行》)形容求才心切來抒發求賢若渴的心情

9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東晉 傅玄)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比喻人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其習性)

95.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 王獻之傳)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96.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晉書 李密傳)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97.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西晉 李密傳 陳情表)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形:指身體;吊:慰問。

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98.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東晉 陶淵明 移居)

遇到不尋常的文章要共同評賞,對疑義還要作一番辨析(比喻讀書認真,仔細,刻苦)

99.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 陶淵明 飲酒)南山:泛指山峰

東牆下采著清菊時那份心情悠然,猛然抬頭喜見南山聖景絕妙

100.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東晉 陶淵明 飲酒)

問自己為什麼能這樣,只有心志高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參考資料:100條夠不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