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河道整治總結

河道整治總結

發布時間: 2020-11-21 02:50:33

『壹』 急求一份研究性學習校園河道污染的報告

大家的生活都是離不開生活的,你我的生活都與環境有著息息相關的,誰都離不開誰的。

我校地處工業比較發達的東北塘鎮農壩村,這里是鎮里的工業園區。前幾年,工廠像雨後春筍在農壩村安營紮寨,鑄件廠、橡塑廠、印染廠等好多企業雖然是本村的一些老牌企業,也是村裡的骨幹企業,起步早,根底深,但都是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是廢氣、廢水、廢物等污染源的誕生地。在這里,以前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工廠上空,出現一條條「黃龍」,據同學們後來查資料了解到這些「黃龍」里可能隱藏著劇毒的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它的毒性約為眾所周知的一氧化硫毒性的10倍。它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生成硝酸酸霧,刺激人的呼吸器官,輕則引起慢性氣管炎,重則經過一系列的光化學反應,是產生癌症的發病因素。因此,人們稱它為「污染大氣的毒龍」。在農壩村的北面,是一條橫貫東西的錫北運河,自從沿河造起了印染廠後,河水就一直沒清澈過,河裡的水經常臟得不能洗東西,也養不了魚蝦河蚌,老百姓為此沒少埋怨過。

為了教育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充分認識當前人類所處的環境,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意識。我校近幾年不僅加強了對學生這方面的宣傳教育,還多次邀請校外輔導員來校宣講,舉辦環保知識圖片展,開展大中隊主題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上走訪群眾,實地調查和考察等活動,使更多的學生親眼目睹了我村的環境變化和整治狀況。同學們也為此寫出了多篇調查小報告、小論文,建議書,印發給家長和群眾。表明了當今小學生對本地環保工作的關心和保護自身身心健康的強烈願望。

很多來我校就讀的學生,主要是一些來自我國邊緣山區的孩子,不僅通過上網了解,還在平時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無錫這個改革開放城市的現代發展氣息,體驗到了在經濟發展的背後,人類居住環境被污染後所帶來的事故隱患和後遺症。我校的一些外來學生以前因長期居住在西北、西南農村,有的來自偏遠山區,那裡雖然經濟條件落後,但周圍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水質純凈,所以一到我們號稱「魚米之鄉」的江南,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心目中的江南,除了人多車多錢多,就是工廠、高樓多,由於遍地都是工廠,各地都有「三廢」的存在,有一陣子,市場上很難買到沒有被污染過的大米、蔬菜水果,甚至連有的水產品也因水質關系,沾染了異味。就拿我村來說,當初大片大片綠油油的田野再也見不到了,水稻田面積從原來的一千多畝縮減到如今的二、三百畝。走在村道上,眼前見到的除了廠房還是廠房。就連我們的校園也已被周圍的工廠幾乎包圍了起來,學生視野被阻不說,還要常年受噪音、廢氣的侵襲,人人苦不堪言。有的小學生也會說:「如果靠這樣佔用農田造廠,污染環境來發展經濟,那我們寧願貧窮一些」。多麼誠摯的感言啊!不知我們的一些企業領導聽了有何感想?確實,這種狀況不光是我們這里有,恐怕其它地方都有,是我國目前普遍的社會現實問題,當前已到了非化大力氣整治的時候。

可喜的是近年來農壩村村領導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且開展了一系列的環境整治工作。在組織學生到村委和工廠調查走訪的過程中,同學們了解到:村裡每年都要召開有關環保的座談會,聽取匯報,研究部署整治工作。還經常組織相關負責同志到工廠、家庭了解情況,聽取意見。現在村裡不僅給多家企業簽訂了環境整治協議書,還和村裡的幾十家商店、攤販簽定了清潔衛生責任書。一方面減少了大氣污染和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促使部分企業、店鋪化本錢投資改造原有的舊設備,盡力降低污染源的毒性,將「三廢」排放降到最低程度。村裡還高度重視了本村公共環境設施建設,先後投資數百萬元,率先實現了家家通自來水,喝上清潔的太湖水;戶戶通有線電視和電話,方便老百姓了解新聞動態,及時反映問題。今年,又將條條道路澆上了柏油或水泥,兩旁還安裝了路燈,使得原本既窄又臟的村道變得既寬敞又整潔。現在村裡有農貿市場、老年活動室、多家中型超市,人們出門購物娛樂既方便,又快速。難怪第一次來到這里的外鄉人,將它誤認為是市鎮呢。村領導還根據群眾意見,在各自然村統一建起了數十隻大花壇,裡面種植了月季、海棠、紫荊、杜鵑、櫻花、香樟、廣玉蘭等花木,一年四季,各個村落,鮮花不斷,香味撲鼻,彷彿置身於公園一樣。村裡還每年出資對幾條主幹河道進行淤泥清理,使河道常年保持水流暢通,水質干凈。村裡還對家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作了統一規劃,在全村布置投放了數百隻垃圾箱和塑料糞桶進行集中處理。在村委門口,我們可醒目看到一排用不銹鋼建的宣傳櫥窗,裡面不僅經常張貼環保知識資料和圖片,還定期公布各單位、各村民小組對於環境整治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通過一系列的工作,現在農壩村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有了很大改觀,老百姓對自己所居住環境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

作為在農壩村工作多年的一份子,而且是肩負培養下一代重任的小學教育工作者。我經歷了農壩村這十多年來的變化發展,感慨萬分。我想: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對一些主管領導來說,是不是太為難了?但通過農壩村近年來的發展變化,我從內心明白了: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人類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否則是以小失大,必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而自食其果。綜觀歷史上全球發生的多次特大災難事故,那些熱衷於靠毀田毀林來開發景觀,靠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能人」,還不應該清醒嗎?其實許多有識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坦言:從眼前看,重視環境保護,可能會影響當地財政收入等經濟指標,但這是暫時的。從長遠看,治理污染、保護生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使群眾增收。實現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的「雙贏」,途徑就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聯想到近幾年中,我國各地因破壞生態環境而造成的自然災難和人身傷亡事故,難道這不是血的教訓嗎?聽說前階段,國家有關部門已採取相關政策關閉小煤礦、停止小煉焦,健全和發展國有煤礦,扶持開發大機焦,這是煤炭和焦化產業的升級換代,不僅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加了國家和地方稅收,還減少了環境污染,可謂一箭雙雕,地方和財政皆大歡喜。由此,我們的某些企業不值得借鑒嗎?

現在的孩子雖然對環保的意識還比較朦朧,對周圍一些涉及環保不力而引發的事故,也可能熟視無睹或者漠不關心,但並不能說明環保與孩子們無關。相反。我們的孩子是環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保護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要從我們每個人身上做起。保護環境,清潔空氣、水源,還大自然本來面目,這是所有孩子們的心願,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童心是最寶貴的,童言是最真心的。我們不能讓幼小的心靈因此蒙上陰影。從兒童身上,我們要看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全民動員,人人出力。

『貳』 請問誰有關於黃河治理和節水以及將來發展問題的論文

黃河治理方略

摘要:治黃方略為我國歷代安民的決策課題。本文針對「水少沙多」這兩點黃河難治的症結,指出減少入黃沙量的治本之策為採用現代工程措施,將黃土高原水土嚴重流失區整治成錯落有致的相對平原,改變其侵蝕地理環境。同時提出了與外流域調水結合的綜合治理方略,把黃河下遊河道作為淮河及漢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黃河過洪能力,小浪底水庫也可乘機排沙入海。

關鍵詞:黃河 治理方略 泥沙

1 引言
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是包括長江在內的其它河流無法比擬的,她流經中國腹地,誕生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既得益於黃河與黃土的哺育而生息繁榮,又受害於黃河與黃土相伴造成的黃河下遊河道「善淤、善決、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與黃河治理有關。在歷朝歷代,治黃方略如何制訂均是我國安民的決策課題。倍受後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黃成功事例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他改進了共工和鯀「 圍堵障水」的作法,採用「疏川導滯」之策,平息了水患。這一傳說,實際上是對先民治河的總結[1]。從周以後的文獻記載中,可證實防禦洪水的黃河大堤的雛形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後諸侯國家興起,可以組織更多的人力、物力,從一時一地出發,在大河兩側出現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的堤防。規模比較大的和比較長的就成為我國早期的長城了。文字記載十分確切的是在西漢漢哀帝即位之初賈讓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繼鯀、禹之後較早提出創見並且見於正史記載的重要治黃方略。賈讓當時面對的黃河下遊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懸河」,堤防寬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亂,所以他最不主張的下策是築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張放棄舊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認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一策。」中策主張開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賈讓三策均沒能認真實現。東漢王景的寬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規模實施。他選定行河路線較優的線路,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修渠築堤,並利用沿河大澤進行放淤,取得了無重大改道變遷的成就,一直倍受後人贊賞。但是這種安瀾畢竟是相對的,大量的泥沙淤積,至少隋唐五代出現了泛濫決口,更不可能有「千年無恙」的史實。值得借鑒的是明朝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論與實踐。他主張南北兩岸「堅築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統,如用縷堤束水攻沙,用遙堤約束洪水泛濫,用格堤阻止灘區行洪並促進灘地落淤;為防禦大洪水,又修建滾水壩分泄水。並且在當時黃河南流的條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藉助洪澤湖的調節能力「蓄清刷黃」。潘季馴治河實現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兩個轉折,抓住黃河泥沙淤積這個根本問題,顯然這一點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後的明、清治河舉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則。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響至今。但黃河河床仍繼續淤高,泥沙災害日益積累,以致於1855年發生了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劇變。
黃河治理開發真正取得巨大進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黃河已開始變成為人們興利造福的河流。總結治黃成敗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認為採用「攔、排、放、調、挖,綜合治理」等措施,標本兼治,近遠結合,可以妥善解決泥沙問題;採取「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針,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形成一個防洪減淤的工程體系。顯而易見,如此治黃已將黃河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治理對策,人們對黃河的研究與治理實踐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昔日千瘡百孔的黃河大堤,而今變成了宏偉的「水上長城」,成為海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在人們的努力下,取得了連續52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奇跡和綜合治理開發的豐碩成果,治黃成就舉世公認。然而黃河畢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來,歷經多少前輩的治河實踐,一直未能改變黃河這條泥龍恣意游盪的脾氣。史書上清晰出現著2600多年裡黃河泛濫1500次、改道26次的記載。下游決口泛濫范圍,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縱橫25萬km2。頻繁的決口改道,給兩岸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害。而今,隨著黃河流域人口急劇增長,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和人類活動強度大大增加,母親河的憂患仍在。由於沖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減,下遊河床不斷淤積抬高,行洪能力大大減弱,高灘灘面漫水機遇已與1855年銅瓦廂決口前的情況接近,河道已趨於預警高度,懸河形勢極為嚴峻;嚴重威脅著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另一方面,卻又生發出季節性斷流的災患,自1972年以來的27年中就有21年斷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現斷流。影響到依靠黃河供水的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不僅直接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帶來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2,3],如加重了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日漸貧瘠。黃河斷流、洪澇災害的環境惡化相互交

加,黃河安瀾中隱伏著危機,治黃事業無比艱巨又任重道遠。特別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黃河的演變,對黃河治理和開發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黃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何使治黃事業更為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亟待於我們繼續探索和奮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實踐基礎上,就黃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見。

2 減少入黃沙量的治本之策

眾所周知,黃河難治的症結在於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該地區西為祁連山余脈,西北為賀蘭山,東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陰山,南抵秦嶺,共有64萬km2,海拔1000~1500m,相對高差100~300m,這是世界上黃土覆蓋最深厚、黃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區。特殊的邊界條件下,中游暴雨是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以及水土嚴重流失的動力因素,「愈沖愈陡,愈陡愈沖」[4],使黃土高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每年來自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泥沙達10億噸左右,土壤侵蝕模數可達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黃,致使一些水庫湮廢失效,下遊河道不斷淤高,防洪壓力日趨加重。不少人認為,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希望通過植樹種草,改變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但是也應認識到,黃河塑造出的華北大平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黃河早在遠古時期就是一條多沙河流。《左傳》引用周詩:「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黃河已是相當渾濁,因為黃河沙多的自然現象應該比這句周詩要早得多。她所流經的中游地區,特別是現代界定的嚴重水土流失區中的大部分地區,自古即是自然條件極為嚴酷、水蝕風蝕最為嚴重的地區。這可以《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為證:「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該詩生動地描繪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後山洪暴發時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的自然景觀。再如《禹貢》中所稱:「禹別九洲, 隨山浚川」,表明當時黃土高原地區土壤侵蝕已十分嚴重,大量泥沙入黃,使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日益嚴重,人們才會產生「隨山浚川」(亦即隨著山去導滯,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設想。原始的或常規的生產方式很難保證植物生長有良好的立地條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也就難以達到具有一定覆蓋度的植被狀況[5]。無論如何,對古代黃河中游地區植被狀況的估計一定要考慮自然氣候的制約影響。《詩經·大雅·雲漢》描述了周宣王時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

『叄』 河道綜合治理總結

到下面看看,或許有你想要的資料!

『肆』 如何治理水污染

進入「九五」以來,我國大規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質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水環境問題比較復雜,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水環境問題需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
1.工程概述
某城鎮位於長江下游,現有常住人口50000人。該鎮規劃期為十年(2000-2010),規劃期末人口為80000人,生活污水排放定額為300升/人•天,擬建一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全城鎮污水,同時,要求所有工業污水均處理達到國家排放下水道標准後再排放城鎮下水道。污水廠設計規模為5萬噸/日。污水處理廠排放標准為國標(GB8978-1996)中一級排放標准。
2.原始資料
1) 氣象資料:
(1) 氣溫:全年平均氣溫為18.5oC,最高氣溫為42.0oC,最 低氣溫為-6.0oC
(2) 降雨量:年平均1025.5mm,日最大273.3mm,
(3) 最大積雪深度500mm, 最大凍土深度60mm
(4) 主要風向: 冬季——西北風
夏季——東南風
(5) 風 速:歷年平均為3.15m/s,最大為15.6m/s
2) 排水現狀:城鎮主幹道下均敷設排污管、雨水管,雨污分流。
3) 排放水體:污水處理廠廠址位於鎮西北角,廠區地面標高為25.3米,排放水體常年平均水位標高為22.2米,最高洪水位標高為24.9米。該水體為全鎮生活與灌溉水源,鎮規劃確保其水質不低於三類水標准。
3.設計要求
1) 工藝選擇要求技術先進,在處理出水達到排放要求的基礎上,鼓勵採用新技術。
2) 充分考慮污水處理與廢水利用相結合,如:廢水灌溉、污泥還田、廢水養殖等。
3) 除磷脫氮是工藝選擇中關鍵之一,方案設計中必須全面考慮。
4) 工程造價是工程經濟比較的基礎,控制工程總造價是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的關鍵技術之一。在設計中詳細說明控製造價的具體措施,並編制工程概數書。
5) 工程運行管理方便,處理成本低。結合小城鎮的特點,設計污水處理運行管理系統,該系統主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1) 最大限度降低處理成本,具體包括處理動力、人員工資、設備維修等費用。
(2) 污水處理廠間隙運轉情況下,如何保證出水水質。

4.設計成果
1) 完整方案說明書一份
2) 工藝計算書一份
3) 工藝圖紙若干,工程概數書一份

『伍』 需要市級政府的工作總結、報告

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我們經受嚴峻考驗並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進「兩 個率先」,同心同德,扎實工作,不斷克服前進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矛盾,勝利完成了市人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全市生產總值475.06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9.9%;財政 收入66.98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4.61億元,分別增長55.5%和45 .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11億元,增長56.5%。全市經濟和各項社 會事業在高平台上繼續保持了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工業經濟強勢增長。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達到1021.98億元 ,比上年 增長36.2%。實現工商入庫稅收50.03億元,工業用電77.23億千瓦時,分別 增長33.1%和34.7%。完成工業利稅總額72.79億元,利潤41.75億元, 分別增長38.2%和39%。十大企業集團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分別佔全市的48.8% 和47.2%,沙鋼集團產品銷售達到203億元,成為蘇錫常地區首家年銷售超200億 元的企業。全市完成工業投入142.02億元,增長67.1%。總投資30.7億元的 十大竣工項目按期建成投產,總投資35.4億元的十大開工項目全部開工。企業技術創新 能力進一步增強。列入國家863計劃項目1隻,新增博士後工作站2 家、省級企業技術 中心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5隻。品牌戰略深入實施。4隻產 品被認定為「國家免檢產品」,6隻產品獲「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資本經營扎實推進。 「華芳紡織」成為我市首家在國內A股市場直接上市的企業。個私經濟發展迅猛。新辦私營 企業2531家,注冊資本30.17億元;新辦個體工商戶7041戶,注冊資本3.2 2億元;利用外地民資25.43億元,完成投入26.46億元;個私經濟入庫稅收14 .07億元,佔全市工商稅收總額的28.1%。
——對外開放取得突破。批辦三資企業231家,實現注冊外資11.87億美元 ,比上年 增長135%,到帳外資6.02億美元,增長24.9%。保稅區、省級開發區、沿江開 發區注冊外資和到帳外資分別佔全市的40.9%和54.9%,楊舍、鳳凰等2個鎮注冊 外資超1億美元。全市共批辦投資超千萬美元項目73隻,比上年翻一番。完成進出口總額 51.38億美元,其中出口19.71億美元,分別增長74.2%和37.9%。國泰 國際集團出口9.28億美元,連續3年位居江蘇省級外貿集團首位,並成為全市第二家年 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的企業。外經合作繼續拓展,勞務輸出總量在蘇州保持領先。以港 興市戰略深入實施。港口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口岸大通關工程順利啟動。各涉外單位緊密 配合,通力合作,完成海關關稅和代征稅77.02億元、出入境檢驗檢疫貨值43.6億 美元,查驗到港國際航行船舶2668艘次。載體建設力度加大,各類資源進一步整合集聚 ,初步構築了「三區」和各專業園區互補合作、聯動開發的新格局,形成了對外招商的整體 優勢。積極推進沿江開發,沿江臨港的輻射效應日益顯現,臨港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的份額 越來越高。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實現糧食總產21.63萬噸,水稻單產和皮棉畝產分別 達573 .8公斤和74.9公斤,多種經營總收入50.38億元。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增花 木、果樹、蔬菜種植面積2.2萬畝。農產品質量建設步伐加快。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15個、無公害農產品19隻,完成各類蔬菜農葯殘留和生豬「瘦肉精」檢測23.3萬批 次。農業招商引資和產業化經營取得進展。利用各類資本7.1億元,新增農業龍頭企業9 家,累計95家,訂單農業面積超過2.1萬畝,轉移農村勞動力超過1萬人。農業基礎設 施建設不斷加強。投入1.18億元建成一干河樞紐、十字港節制閘等一批長江防洪工程, 開挖疏浚四級河道1907條計798公里,完成水利總土方583.7萬方。新增各類中 型農機具47台(套),整理土地1.05萬畝。
——服務業活力增強。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64.0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 %。物流 業發展加快,實現業務總收入26億元。張家港口岸完成貨物吞吐量4512.6萬噸,集 裝箱運量24.74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41.2%和22%。市場建設取得突破,總 數達到106家,完成交易額235.54億元。保稅區化工品市場交易額達到103億元 ,液體化工品交易額位居華東地區首位。商貿服務業日益繁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 3.57億元,增長15.4%。住房、汽車、通信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共銷售各類商品房 100.43萬平方米計18.21億元,新增私家車7848輛,實現通信業務總收入9 .09億元。旅遊開發力度加大,建成了全國首家江島型水上高爾夫球場。金融業快速發展 ,全市存、貸款余額分別達440.12億元和397.57億元,比年初增長105.3 8億元和138.6億元。金港投資擔保公司共為各類中小企業和農村種養殖大戶提供貸款 擔保2.75億元。
——城市建設全面拓展。行政區劃調整平穩實施,全市建制鎮由19個調減為8個 ,初步形 成了「一城四區」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引進國際先進理念,按照城市未來發展要求,修編城 市總體規劃和多項專業規劃。市域交通路網建設進展順利。金港大道、江海中路建成通車, 沿江高速公路、蘇虞張一級公路、港豐公路、東南二環路等一批重點交通工程加快推進。新 城區建設步伐加快。暨陽湖生態園區開發穩步推進,城西新區建設開始啟動。城市功能日趨 完善。第二污水處理廠、東西區污水管網配套工程如期完成,東區供水復線工程貫通投運。 新建改造11條市政道路,完成了世紀廣場、文化廣場、街心公園等重點區域的夜景燈光工 程。園林綠化工作取得突破。新增各類綠地1.9萬畝,市區綠地率36.5%,綠化覆蓋 率4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6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城鄉大環 境整治向縱深推進,城市管理不斷加強,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經營有序推進 。共拍賣土地85宗計2373.6畝,實現土地收益5.46億元。制定出台了《張家港 市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暫行辦法》,統一規范了農村房屋的拆遷。全市共報建工程項目7 20項,新開工面積625萬平方米,完成建築施工面積410萬平方米。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0元,比上年增長20 .2%;農民人均純收入6943元,增長11.7%;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2.41萬 元,增長13.7%。就業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新增就業崗位3.7萬個,3989名失 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為74023名農民辦理了養老保險,為4 8459名企業職工辦理了農保轉城保手續,市財政撥款500萬元,對最低生活保障對象 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農村稅費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稅實行市鎮代繳,全年實現農民減負總 額達到3177萬元。扶貧濟困工作成效明顯。市財政撥款5020萬元,用於貧困戶住房 幫建、農村危橋改造、受災群眾安置、貧困子女助學、大病醫療補助等,低收入和特困群眾 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全市上下群策群力, 群防群控 ,取得了抗非斗爭的階段性重大勝利。年初確定的實事工程進展順利。再就業援助、法律援 助、純農民養老保險、市區成片林、村組河道疏浚、危橋整治、金港大道改造、小靈通無線 市話、經濟適用房等工程順利竣工,其它工程正按計劃抓緊實施。事業單位改革取得突破, 32家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完成了轉企改制。健康城市建設全面啟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步 伐加快,編制實施了《張家港市區域衛生規劃》。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 豐富多彩,成功舉辦多項體育大賽。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高考錄取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1.8%和51.6%,繼續在蘇州市保持領先 。文明城市、生態城市、誠信城市等系列創建活動深入推進,順利通過了全國文明城市中試 測評和「全國生態示範區」考核驗收,首批榮獲省級「社區建設示範市」稱號,塘橋鎮成為 蘇州市第一個「信用鎮」。7個鎮建成國家衛生鎮,全市90%以上的村成為省級衛生村。 文化、廣電事業加快發展,被評為省「文化示範市」和「有線電視示範市」。人口與計劃生 育工作不斷鞏固,被授予「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稱號。國防動員、兵員徵集、人 民防空得到加強,順利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對台、 地方誌、檔案、關心下一代工作和婦女、老齡、殘疾人事業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政風行風評議,定期舉辦「政務廣場」,加 快「電子 政府」建設,53個市級機關部門就服務事項向社會公開承諾,暢通了社情民意反饋渠道, 提高了行政效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削減審批事項96項。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 設責任制,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述職述廉規定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實施了鎮級機關公務 用車改革。基層政權建設進一步加強,榮獲「全國村民自治模範市」稱號。繼續貫徹「嚴打 」方針,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首批獲得「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稱號。高度重視人 民來信來訪,進一步加大安全生產監察管理力度,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主動接受人大的法 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議案1件、代表建議185件,承辦政協委 員提案226件。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深感成績來之不易,同時也必須清醒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任務仍很艱巨,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還不強,民營經濟的活力 有待進一步激發;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後於工業化;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矛盾 比較突出,環境保護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民收入增長不快,增收難度加大;維護社會穩 定的任務依然繁重;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我們要引起高度重視,採取切實 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陸』 上星期,老師帶我們參觀了鎮上受污染的幾條河流,要求寫心得體會,該怎麼寫呢最好有些資料參考一下,謝了

進入「九五」以來,我國大規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質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水環境問題比較復雜,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水環境問題需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