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新灘滑坡滑坡治理

新灘滑坡滑坡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9 06:45:41

㈠ 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

熊盛青聶洪峰楊金中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遙感技術已成為區域地質災害及其發育環境宏觀調查的不可缺少的先進技術之一,在地震(活動性斷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研究工作中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介紹近年來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成果,並展望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地質災害遙感影像解譯綜述

地質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由各種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潘懋等,2002)。地質災害包括突發性的,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也包括漸進性的,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現代航天技術和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為地球資源與環境監測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而且為地質災害的調查和研究提供了嶄新的手段。長期以來,遙感技術已經成為對區域地質災害及其發育環境宏觀調查的不可缺少的先進技術,在地震(活動性斷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研究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山區大型工程建設的環境災害調查及防災減災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在斜坡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中的應用

1.1 斜坡地質災害發育環境遙感調查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斜坡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新構造活動、氣象以及人為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要了解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斜坡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規律,必須首先了解這些因素的空間分布特徵。因此地質災害發育環境的調查常常是斜坡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遙感調查的重要內容之一。

以滑坡為例。在遙感影像上,滑坡常常沿著地球應力形變的形跡——線性構造分布,並多產在不穩定物質覆蓋的地區。期望通過遙感預測每一次滑坡的發生相當困難,但通過對不同時相遙感資料的對比分析,就可以對地表線性構造和不穩定物質覆蓋區進行解譯和判斷,從而預測、圈定滑坡地質災害易發區,對已發生的滑坡地質災害進行調查。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主要利用TM遙感影像,通過分析滑坡發育的地質環境、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作用,間接研究、推斷區域內滑坡發育的可能性;同時利用重點區域的1∶1萬~1∶5萬航空遙感影像,識別典型滑坡體,檢驗滑坡發育環境研究的正確性。

以三峽庫區為例,原地質礦產部地質遙感中心(現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以下簡稱航遙中心)先後開展了「長江三峽工程庫區被淹城鎮選址方案的遙感地質穩定性評價」

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長江三峽工程庫區被淹城鎮選址方案的遙感地質穩定性評價」研究報告.1986、「長江三峽工程前期論證階段庫岸穩定性研究」

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長江三峽工程前期論證階段庫岸穩定性研究」研究報告.1986、「長江三峽地區遙感信息的斷裂構造解譯及對壩區穩定性初步評價」

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長江三峽地區遙感信息的斷裂構造解譯及對壩區穩定性初步評價」研究報告.1986等工作,初步揭示了庫區主要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與地質環境發育的關系。薈萃1985年航攝的1:6萬彩紅外航片解譯及地面攝影,結合工程地質勘查和試驗資料編輯而成的《長江三峽滑坡崩塌》圖集,精選了220餘幅長江三峽地區大型滑坡、崩塌及變形體照片,以簡要文字闡述了其所處的自然地質環境、形態結構特徵和形成機制,並對穩定性做出了評價。研究認為,區域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多是老崩滑體受暴雨誘發或載入誘發兩種類型復活的結果。2003年7月13日發生的湖北省秭歸縣千將坪滑坡,即是老滑坡體上的數個滑體為持續強降雨誘發復活的結果,其運動方式為高速厚層推移式滑動,滑距大於200m(王治華等,2003)。

1.2斜坡地質災害的遙感判譯

在遙感影像上,通過人機交互解譯的方式,進行斜坡地質災害影像光譜、紋理、地形、地貌、覆蓋植被等的分析,確定災害體的分布位置、面積、產出的地質背景等屬性,是斜坡地質災害遙感調查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我國遙感工作者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遙感解譯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航空立體像對(黑白、標准彩色、彩紅外)已經廣泛用於識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體和易發災害的地帶;衛星、雷達和側向掃描測距系統更擴展了這些方面的能力。在目前的調查研究工作中,多採用航片、衛片相結合使用的方法,即採用不同時相的航片資料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個體進行室內解譯和野外驗證,採用衛片對其發生的地質背景進行解譯。

以滑坡災害的遙感解譯為例。我國的滑坡解譯技術是在近20年為山區大型工程服務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已經探索出一套較為合理的工作方法,即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前人資料的基礎上,採用以彩紅外航片為主的遙感資料,通過室內解譯與野外實地驗證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進行滑坡災害的調查與綜合分析。以目視解譯為主、計算機圖像處理為輔,根據滑坡的形態特徵(滑坡體、後壁、側壁、滑坡台坎、滑舌等)在航空和衛星圖像上判譯、識別滑坡,製作滑坡等地質災害分布圖;根據滑坡發育的微地貌類型,判別滑坡的活動性。

1986年開展的「新灘滑坡遙感地質調查」

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新灘滑坡遙感地質調查」研究報告.1986工作通過對新灘地區不同時相、不同方法遙感圖像(包括彩色航空影像、熱紅外掃描影像和機載側視雷達圖像)的判譯,確定了滑坡發生前的影像先兆,詳細劃分了滑坡體的內部結構和岩性分區,並對滑坡發生時不同地段的位移矢量、運動方式等進行了詳細研究、預測,從而為利用遙感技術進行滑坡研究提供了範例。利用2003年3月三峽庫區135m高程水位臨蓄水前的航攝圖像,對秭歸千將坪地區進行的滑坡遙感解譯工作表明,千將坪滑坡為一覆蓋投影面積約0.46km2、總體呈簸箕形的老滑坡。由於滑坡活動釋放能量比較充分,目前整體趨於穩定,但千將坪滑坡東面斜坡上的老滑坡體,如果條件合適有可能復活(王治華等,2003),從而為區域滑坡預測指明了方向。

由於中國大型滑坡主要分布在強烈切割的中、高山區,例如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等高陡的深切河谷地帶,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利用一般的衛星遙感影像進行遙感解譯,必然存在因衛星投影性質形成的投影差。正射遙感影像地圖是對遙感數字圖像進行幾何校正和投影差改正,並與數字化的簡化地形圖復合的一種新型遙感影像資料。近年來,航遙中心先後在金沙江、進藏公路和鐵路沿線及長江三峽庫區,利用具有地形要素的正射遙感影像地圖,開展中等比例尺(1:5萬~1∶20萬)的地質災害(以滑坡、泥石流為主)遙感調查工作,不僅基本查明了上述區域的滑坡、泥石流分布現狀,而且提高了圖像的解譯精度和解譯結果的正確性。滑坡、泥石流的遙感解譯識別准確率在90%以上。

2003年3月,航遙中心在三峽庫區成功獲取了135m高程水位臨蓄水前的航攝資料,製作了三峽庫區(宜昌—江津)1∶5萬航空遙感圖像,目前正製作三峽庫區1:5萬及重點城鎮1:1萬正射遙感影像地圖。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僅為庫區災害遙感調查提供有準確地理坐標、反映庫區135m水位臨蓄水前狀況的圖像,而且通過對比以前獲得的和即將獲得的航空遙感影像,進行蓄水前後的庫區地質災害狀況遙感動態調查,將為三峽庫區災害評價與災害防治提供災害與地質環境基礎數據。

2在土地荒漠化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但由於人類對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天然植被減少以及某些自然因素的作用,土地荒漠化現象不斷加劇。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km2,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41億元;與此同時,我國沙質荒漠化土地仍以2460km2/a的速度擴展(潘懋等,2002)。進行土地荒漠化的動態監測,及時採取防治措施,已經成為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

遙感技術具有信息量大、觀測范圍廣、精度高和速度快的特點,其強實時性和動態性更是傳統的資源環境監測和預報方法難以比擬的。近20年來,在中國北方荒漠化的形成機制、發展過程、分布規律和演變趨勢和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的石漠化調查與監測等研究工作中,遙感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潘懋等,2002);利用反映植被覆蓋度和生長狀況差異的比值植被指數(RVI)方法,通過石漠化面積占研究區總面積百分比、石漠化年均變化面積占研究區總面積百分比、地表植被覆蓋度等的調查,航遙中心在廣西、貴州的一些石漠化監測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以貴州普定縣蒙鋪河監測區為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西南岩溶石山重點地區遙感動態監測」研究報告.2004,在蒙鋪河監測區45.62km2的土地上,石漠化面積達26.19km2,占總面積的58%。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積12.87km2,中度石漠化面積7.14km2,輕度石漠化面積6.18km2,而無石漠化面積僅為2.22km2。隨著地形坡度的增大,石漠化面積有增大的趨勢;而且當坡度大於15°時,這一趨勢尤為顯著(表1)。

表1不同坡度類型石漠化分布面積一覽表單位:km2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3 在地震研究(活動性斷裂)中的應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在地震地質、區域構造穩定性及工程地震、現代構造應力場及地震形成機制和震害調查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國家地震局先後主編的《中國衛星影像地震構造判讀圖》(1∶400萬)、《中國活動構造典型衛星影像集》、《遙感地震地質文集》、《中國主要活動斷裂帶衛星圖像集》等一系列資料即是明證。

以活動性斷裂的調查為例。地震是地殼內部應力積累和突然釋放,地殼破裂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地質災害通常是地殼內部應力聚散時影響地殼表層的反映。而地表活動性構造則是地球應力形變的形跡,是深部的、隱伏的活動構造在淺表部位的顯示。查明區域活動性構造的分布,常常是區域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中的首要內容。

一般而言,在遙感影像上,活動性線性構造常常具有如下解譯標志(王瑞雪,1997;楊金中等,2003):

(1)差異性影像色調、影像結構單元的界線、色帶異常。

(2)山脈、河谷、山間平原甚至海溝的錯位、扭曲和變形。

(3)現代河流水系直線狀、格狀展布,地下水的局部異常、泉水成串出現,地表土壤含水異常,河流的急轉彎、同步拐點,河流改道、斷流,河流陡緩、曲直劇變,湖泊的線狀排布延伸及其扭曲。

(4)現代沉積盆地線狀排布延伸及其扭曲,近代沉積中心的線狀展布、線狀邊界。

(5)新生代火山口成串展布。

(6)差異性地貌單元、水系類型的急劇變化異常帶、線狀延伸的陡崖、斷層三角面等構造地貌,洪積扇(裙)的線狀排布及其復合疊加,現代沉積物(層)的再破裂、位錯及褶皺。

(7)現代地震活動帶及地震地貌線狀展布帶。近年來,在公路和鐵路的勘測設計、核電站選址、水電工程建設等的前期工作中,利用遙感技術進行活動斷裂的解譯,已經成為工程近場區烈度復核、地震危險性判定、地震小區劃和現代構造應力場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4在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與評估中的應用

地質災害作用過程屬於一種自然地質現象,它不僅給人類生命安全帶來威脅,而且對財產、環境、資源等具有破壞性。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種類型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災害損失大。以滑坡為例,在過去的20多年裡,我國相繼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滑坡事件,如重慶市雲陽縣雞扒子滑坡、湖北鹽池河磷礦岩崩、甘肅灑勒山滑坡、湖北新灘滑坡、重慶溪口滑坡、西藏易貢滑坡、湖北秭歸千將坪滑坡等。這些滑坡災害事件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並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就我國地質災害發生的區域性和多發性特點以及我國國民經濟總體水平不高的狀況而言,我國不可能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對有潛在危險的地質災害點進行全面的工程治理。因此,作為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的一條有效途徑,就是開展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和風險區劃,為國土規劃、減災救災、災害管理與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對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點加強監測預報,避免重大地質災害事件的發生。遙感技術無疑會在這一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2000年4月9日,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波密縣易貢藏布下游左岸札木弄溝發生特大型山體滑坡,滑坡堆積體截斷了易貢藏布,使原先呈網狀的易貢湖面積迅速擴大。王治華等(2000, 2001)利用多時相、多平台的衛星遙感數據和數字高程模型,對易貢湖的變化情況進行了監測,快速獲取了各時相的湖水面積、水位和水量,並對洪水的潰絕時間進行了預測。研究結果與現場調查結果基本一致,顯示了利用遙感數據進行地質災害定量監測的可行性。

2003年2月24日上午10時03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伽師地區發生6.8級強烈地震,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為落實國務院關於做好巴楚、伽師地震災區損失評估工作的要求,航遙中心於2003年2月28日至3月10日完成了巴楚、伽師地區彩色航空遙感攝影工作,製作了地震災區航空遙感正射影像圖,為地震災區損失評估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

5地質災害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

(1)航空遙感技術的發展將為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近年來,航空遙感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高精度航空定位定向系統(簡稱 POS系統)、機載激光掃描系統和數字航空攝影等技術將在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POS系統集差分 GPS技術和慣導技術於一體,在航空遙感影像獲取的同時,同步記錄感測器的三維空間信息及三軸姿態信息,即影像數據的外方位元素,從而能夠大大地減少,乃至無需地面控制就能直接進行航空影像的空間地理定位,為航空影像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十分快速、便捷的技術手段。尤其是在崇山峻嶺、戈壁荒漠、沼澤、灘塗、災害頻發區等難以通行區和邊境等難以抵達的地區,採用 POS系統進行直接空間地理定位將是惟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機載激光掃描系統是一種採用激光測距技術直接從飛機平台上獲取地物空間位置信息的精密設備。系統主要由 GPS+IMU、激光掃描儀、電視攝像機組成。系統通過發射激光束,對目標地物進行掃描,並接收地物的回波信息。對掃描回波信息用專門的軟體處理後即可獲得地表的DEM、DTM及地表面模型。這些模型數據可廣泛應用於林業資源調查、礦業、災害、城市3D重建等領域。綜合利用POS系統和機載激光掃描系統,可以迅速獲取地質災害發生區的航空影像資料,製作正射影像圖和三維模擬影像,為地質災害的監測和災情評估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2)隨著高解析度遙感技術的商業化,對滑坡體等地質災害的動態監測將成為國土資源大調查地質災害預測預警工程中的重要研究內容。在以前的研究中,關於滑坡體大比例尺(1:5000~1:2000)遙感解譯工作和不同時相下某一滑坡體的變化情況的研究幾乎處於空白狀態。高解析度遙感技術的商業化將地質災害遙感預測預警工作帶入一個新的時代。通過不同時相高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的對比分析,我們將可以對一些重點地質災害體進行監測,通過變化信息的提取,及時進行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工作。

(3)隨著干涉雷達技術的日益成熟,滑坡體的地表細微變化將得到有效監測。干涉雷達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用於探測地表細微變化的遙感新技術。該技術利用電磁波的相干原理,在一定時間間隔內對同一地物進行兩次平行觀測,獲取其復圖像對。如果目標物與天線的幾何關系發生變化,則會在復圖像對產生相位差,形成干涉圖像。通過理論計算,可以精確地測出圖像上每一點的三維位置,提取變化信息。該技術的測量精度達到厘米級,將在地質災害監測、地殼形變探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4)地質災害的經濟危險性評估將成為滑坡發育環境遙感調查的重要內容。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地質災害發育環境遙感調查多側重於地質災害與線性構造、岩性、水文地質條件等關系的研究,對場區人文條件變化與滑坡關系等方面研究偏少。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建設的主旋律。對地質災害發育區進行地質災害經濟危險性評估,將成為地質災害發育環境遙感調查的重點。

(5)「數字滑坡」等地質災害研究新技術將得到迅速發展。利用「3S」(RS、GIS、GPS)技術,快速獲取基礎資料,並結合地質、地形、鑽探、物探等地面、地下調查資料,形成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三維空間表達,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地質災害的相關分析,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內地質災害遙感技術的重要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潘懋,李鐵峰.災害地質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熊盛青.國土資源遙感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國土資源遙感,2002,(1):1~5

[3]楊金中,聶洪峰,李景華.遙感技術在浙江東部穿山半島地區活動斷裂調查中的應用.2003,(4):50~53

[4]韓宗珊主編.長江三峽滑坡崩塌.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5]王治華.金沙江下游的滑坡和泥石流.地理學報,1999,54(2):142~149

[6]王治華.面向新世紀的滑坡、泥石流遙感技術.地球信息科學,1999,(2):71~74

[7]呂傑堂,王治華.西藏易貢滑坡堰塞湖衛星遙感監測方法初探.地球學報,2002,23(4):363~368

[8]袁崇桓,聶洪峰.湖北巴東縣三峽庫區環境遙感調查.見:張雍主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地學應用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9]張振德,何宇華.遙感技術在長江三峽庫區大型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國土資源遙感,2003,(2):11~14

[10]王治華,楊日紅,王毅.秭歸沙鎮溪鎮千將坪滑坡航空遙感調查.國土資源遙感,2003,(3):6~9

[11]王治華.青藏公路和鐵路沿線的滑坡研究.現代地質,2003,17(4):355~362

㈡ 湖北的泥石流多麼

湖北的地質災害地域分布明顯,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區,尤以長江、漢江及其支流沿岸最為嚴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區地面沉陷則主要聚集於鄂東南、鄂中地區,主要分布在武漢、黃石、大冶、陽新、鄂州、咸寧、應城等地。湖北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段)共5657處,分布在68個縣(市、區)內。

以下是詳細說明:

1、極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7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三峽庫區、鄂西南山區和鄂東南部分地區。有巴東縣、秭歸縣、興山縣、夷陵區、長陽縣、五峰縣、遠安縣、恩施市、建始縣、利川市、咸豐縣、來風縣、宣恩縣、鶴峰縣、黃石市、大冶市、陽新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10。
面積44006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80%以上。目前發育崩塌699處,滑坡3060處,泥石流61條,岩溶地面塌陷902處,采空地面沉陷48處。其中三峽庫區和鄂西南山區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災害均極易發生,鄂東南丘陵區則以采礦引發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災害為主。

2、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以及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有十堰市、鄖西縣、鄖縣、丹江口市、竹溪縣、竹山縣、房縣、神農架林區、谷城縣、保康縣、南漳縣、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州市、武漢市、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羅田縣、英山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5。
面積56501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15%以上。目前發育崩塌115處,滑坡562處,泥石流11條,岩溶地面塌陷90處,采空地面沉陷23處。其中鄂西北山區容易發生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南部地區(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和鄂東北英山、羅田地區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北部地區則以采礦及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地面塌(沉)陷災害為主;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發生因人為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災害。

3、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8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有蔡甸區、江夏區、襄樊市、宜城市、當陽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曾都區、廣水市、大悟縣、應城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嘉魚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683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3%。目前發育崩塌6處,滑坡47處,岩溶地面塌陷8處,采空區地面沉陷11處。其中鄂中地區較容易發生因採掘地下固體礦產誘發的崩塌、滑坡和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災害;鄂東南北部蔡甸區、江夏區、嘉魚縣較容易發生因開采地下水而誘發的岩溶地面塌陷災害;鄂東北大別山區和桐柏山區較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災害,其中黃梅縣還容易發生地面塌(沉)陷災害。另外鄂北襄樊市也較容易發生小規模的崩塌、滑坡災害。

4、一般不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鄂北崗地和鄂東北中部地區。有黃陂區、新洲區、老河口市、襄陽區、棗陽市、枝江市、沙洋縣、荊州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孝南區、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漢川市、黃州區、紅安縣、團風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7101平方公里。目前僅發育滑坡14處,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境內。

附:湖北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地段主要有:
⑴三峽庫區巴東~新灘滑坡段;
⑵秭歸楊林橋鎮西崩塌、滑坡段;
⑶興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
⑷恩施屯堡滑坡段;
⑸清江隔河岩水庫區滑坡段;
⑹建始磺廠坪~長梁子崩塌段;
⑺鶴峰下坪滑坡段;
⑻宜都松木坪~松滋劉家場滑坡、崩塌段;
⑼大冶還地橋~大箕鋪岩溶塌陷、泥石流段;
⑽黃龍灘~十堰~白浪滑坡段;
⑾黃龍灘水庫區滑坡段;
⑿遠安鹽池河~夷陵交戰埡崩塌段;
⒀羅田平湖滑坡段。

㈢ 影響滑坡的因素有哪些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運動的岩(土)體稱為變位體或滑移體,未移動的下伏岩(土)體稱為滑床。 強度因素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移速度、滑移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功能有關。一般講,滑坡體的位置越高、體積越大、移動速度越快、移動距離越遠,則滑坡的活動強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具體講來,影響滑坡活動強度的因素有: 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開闊程度,對滑移距離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地形越開闊,則滑移距離越大。開闊程度對滑移距離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地形越開闊,則滑移距離越大。 岩性:組成滑坡體的岩、土的力學強度越高、越完整,則滑坡往往就越少。構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質,直接影響著滑速的高低,一般講,滑坡面的力學強度越低,滑坡體的滑速也就越高。 地質構造:切割、分離坡體的地質構造越發育,形成滑坡的規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誘發因素:誘發滑坡活動的外界因素越強,滑坡的活動強度則越大。如強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誘發的滑坡多為大的高速滑坡。 人為因素 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條件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滑坡。例如: 1.開挖坡腳: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例如我國西南、西北的一些鐵路、公路、因修建時大力爆破、強行開挖,事後陸陸續續地在邊坡上發生了滑坡,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滲漏,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岩、土體,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使或誘發滑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誘發滑坡發生。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廠礦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坡的發生。 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類作用與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的發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多的工程活動破壞了自然坡體,因而滑坡的發生越來越頻繁,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應加以重視。 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後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4] 消除和減輕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改善邊坡岩土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5,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6,鑲補溝縫。對坡體中的裂隙、縫、空洞,可用片石填補空洞,水泥沙漿溝縫等以防止裂隙、縫、洞的進一步發展。 應對措施編輯 發生時的應對措施 當遇滑坡發生時,至少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發生在甘肅省東鄉縣的著名的高速黃土滑坡——灑勒山滑坡中的倖存者就是在滑坡發生時,緊抱住滑坡體上的一棵大樹而得生。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

㈣ 水庫邊坡研究

自從中國塘岩光滑坡和義大利瓦依昂水庫滑坡發生後,水庫滑坡問題得到了水利水電工程界和岩土工程界的高度重視,在水庫選址、可行性論證及工程運營過程中,對該問題的研究力度都已大大加強。在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中,水庫滑坡,尤其是古老滑坡體的復活是一個普遍存在而且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李家峽水庫的Ⅰ號和Ⅱ號滑坡,龍羊峽水庫的龍西滑坡和查東滑坡,三峽工程庫區的寶塔滑坡、百換坪滑坡、黃臘石滑坡、雞扒子滑坡等。水庫蓄水過程中,庫水位漲落波動及其與暴雨復活作用下,這些滑坡體是否復活、復活的范圍及復活後運動模式與動力學過程無疑是值得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涌浪預測的基礎。

水庫滑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庫區水岩作用影響下產生的滑坡;另一類是天然滑坡,無庫水直接作用,但有時也可因水庫移民開發區的人類工程活動而發生滑動或岸坡大型崩塌。水庫滑坡的主要機制為滑動面的水理軟化,以及滑動面上滲壓增加所導致的有效應力降低。水庫滑坡最重要的是軟化,泥化,潛蝕,動、靜水壓力作用的影響。水庫滑坡有兩種:一種是庫水位達到敏感水位後滑體內孔隙水壓力分布達到新的平衡過程中產生的滑坡;另一種是發生在庫水位消落,特別是快速消落期。庫水位消落對斜坡穩定性的影響主要與岩土體的滲透性和孔隙度有關,庫水位快速消落造成失穩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不利的地下水梯度;另一是超孔隙水壓力。此外,庫水對滑坡體下部的侵蝕、庫水位波動造成坡體內部的潛蝕與管涌等均對庫岸穩定和滑坡體復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正因為水是滑坡發生過程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之一,滑坡的水文作用研究在國際滑坡學界受到高度重視。地下水滲流方向對斜坡穩定有重要作用。暴雨入滲導致基質吸力減小而造成土體強度降低,從而導致了淺層滑坡的發生。地下水流造成斜坡土體中出現管涌現象,從而降低了土體的黏聚力而導致滑坡的發生。盡管對水在滑坡中的作用和表現方式存在不同的觀點,一般來說,水文作用造成的滑坡主要是由於滑動面的水理軟化及滑動面上滲壓增加所導致的有效應力降低所致。暴雨過程中雨水的入滲導致土體飽和度增加,吸力銳減並引起抗剪強度大幅下降。持續暴雨還可以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或在相對隔水層以上出現瞬態地下水流,因此,當持續降雨的歷時和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則可造成斜坡失穩或滑坡復活。在一定地質背景和力學環境的斜坡需要一定的降雨量、降雨強度或降雨持續時間才能促使斜坡破壞,因而對暴雨滑坡的預報目前主要是根據歷史暴雨-滑坡記錄,建立滑坡發生的臨界雨強-持續時間組合經驗統計關系,並根據這一關系對降雨進行監測和預報,從而做出區域性滑坡發生的時間預報。但是,該方法往往需要有相當長時間的滑坡和雨量記錄,而且在同一地區,觸發不同物質組成、不同規模的滑坡的雨強-持續時間組合關系往往不同,因而所得到的往往是一種宏觀判據,不能適用於特定的斜坡或滑坡。要了解某一特定斜坡在何種降雨條件下可能被破壞,或某一特定滑坡在何種降雨條件下可能復活或部分復活,除應對斜坡土體,尤其是潛在破壞面的物理力學性質開展系統的試驗研究外,還必須定量描述降雨過程中斜坡土體中孔隙水壓力的變化。有學者根據暴雨誘發滑坡的物理機制,提出了漏桶模型(leaky-barrel model)和水箱模型(tank model)。盡管這些模型適合於單個斜坡或滑坡,但是模型中的經驗參數,如排泄系數(drainage coeffi-cient),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實用性。應該指出,上述關於水在滑坡中的作用研究一般僅限於暴雨滑坡,庫水位變化對滑坡的作用機制及其定量過程研究極為少見。

對某一特定的單個滑坡的時間預報,往往採取現場監測方法,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滑坡變形前兆的地表宏觀現象、位移-時間曲線變化趨勢來做出滑坡發生的時間預報,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長江三峽新灘滑坡、湖北秭歸縣雞鳴寺滑坡、甘肅永靖黃茨滑坡的成功預報。但是該方法只適用於滑坡臨滑預報,難以定量或半定量給出在何種水文作用條件下該滑坡可能復活。同時由於絕大多數滑坡缺乏系統的綜合性監測,一般僅局限於地表或滑坡體內部的變形監測,而且在滑坡變形前期,監測頻率一般為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一次,致使所獲得的數據難以用來深入探索滑坡發生的水文作用機制。

在我國,對水庫滑坡問題研究較為深入的當屬三峽工程庫區的滑坡問題。在 「六五」和 「七五」 期間開展了大量的勘查和研究,對建壩蓄水前後一些大型滑坡體的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和評價,認為蓄水後可能變形劇烈的是目前穩定性較差和正在變形的較厚的鬆散堆積層滑坡體。重大滑坡監測治理方面,1993年以來實施了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等滑坡的治理工程,1995年還開始了黃臘石滑坡的監測工作。此外,庫區各縣市建立了滑坡泥石流監測工作站或地質工作站。然而,由於問題的復雜性,其研究結果,尤其是水動力環境變化後的預測仍為定性或半定量,對滑坡體可能復活的范圍、復活後的運動模式為緩慢蠕滑還是快速滑動及其動力學過程的研究尚欠深入。

㈤ 三峽水庫蓄水後秭歸縣幾個典型滑坡的變形及監測

彭軒明1張業明1鄢道平1金維群1汪發武2霍志濤1陳小婷1

(1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湖北省宜昌市港窯路37號,443003;

2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

【摘要】自三峽大壩蓄水以來,三峽庫區秭歸縣境內的青干河和香溪河流域及其入長江水口部位,岸坡變形和失穩現象明顯加劇。本文簡要介紹了千將坪、樹坪、白家包和黃陽畔等四個滑坡的基本特徵和變形現象,認為構造形成的層間剪切帶是千將坪滑坡發生的主要內在控制因素。採用大地測量和鑽孔測斜等多種方法對白家包和黃陽畔滑坡的地表和深部變形狀況進行不連續觀測;與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合作,採用伸縮計對樹坪和白家包滑坡進行連續觀測,據監測結果分析,這些滑坡目前均處於蠕動變形狀態。

【關鍵詞】三峽庫區秭歸縣滑坡變形監測

1前言

三峽庫區秭歸縣是我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自三峽水庫一期蓄水以來,秭歸縣境內的青干河流域發生了千將坪滑坡,長江幹流的樹坪及香溪河入長江水口部位的岸坡變形和失穩現象明顯加劇,八字門、白家包、黃陽畔等大型滑坡有重新復活的現象(圖1)。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香溪河流域岸坡調查評價」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對香溪河流域白家包和黃陽畔等大型滑坡進行了工程地質調查、工程鑽探和監測(大地變形測量和鑽孔測斜)等大量工作,基本查明了滑坡的組成、結構、地表變形狀況,初步了掌握了滑坡的變形演變趨勢。當千將坪滑坡發生時,及時對滑坡現場進行了細致的調查,從而獲取了有關該大型順層高速滑坡滑動後山體破壞現象的第一手資料[1],並協助當地政府制定了抗災救災預案。在樹坪滑坡出現嚴重變形的緊急情況下,又立即對滑坡的變形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並選擇關鍵變形部位安裝了兩台伸縮儀,對其變形情況進行監測[1]。鑒於秭歸縣已經出現的嚴重的地質災害現象,為了准確把握這些滑坡的變形動態,科學揭示降雨和水位變動與滑坡變形之間的內在關系,及時開展滑坡的預測和預報,我們與日本京都大學等單位聯合向日本砂防—滑坡技術研究中心申請了「水位變動對滑坡的影響機理及滑坡預報方法」項目。此項合作的實質性成果之一就是在樹坪和白家包分別已經安裝了11台和5台由日方提供的伸縮儀。本文僅作為上述工作的初步總結。

2千將坪滑坡及其滑動變形現象

千將坪滑坡發生於2003年7月13日12時20分,是三峽庫區自新灘滑坡後發生的最大滑坡。該滑坡地處青干河左(北)岸,與沙鎮溪鎮隔河對峙,距三峽工程壩址約56km(圖1)。構造上,滑坡區位於秭歸向斜南端向西弧形轉折端與百福來—流來觀背斜向東傾伏的過渡地段。主要出露三疊系沙鎮溪組碎屑岩,岩層穩定延伸,傾向南東,傾角較緩,滑坡所在岸坡為順向坡。滑體平面形態呈舌狀(圖2),長1200m,寬1000m,總體上薄下厚,平均厚度約20m,面積約1.20km2,體積約2400萬m3。後緣呈圈椅狀外形,頂部高程450m,邊界位於370~420m高程線之間;前緣沒入青干河,高程102m,前後緣高差348m;北東和南西兩側出現陡立的剪切滑壁,走向分別為30°和330°。滑體地形總體上陡下緩,存在多級陡坎,坡角自上而下從35°變化至15°。滑體物質由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殘坡積粘土夾碎石,下部為沙鎮溪組泥質粉砂岩,上、下兩層平均厚度分別為5m和10m。該滑坡屬於基岩順層滑坡,滑動面與地層層面產狀一致,傾向南東,傾角28°。據對岸陡坡上殘存的水漬痕跡估算,滑坡產生的涌浪高達30m以上。

圖1三峽庫區秭歸縣典型滑坡分布圖

圖2千將坪滑坡形貌圖片

由於滑坡的南西側臨空,因此,受滑坡強烈影響的牽引區主要出現在北東側山體中。對北東側牽引區的調查表明,裂隙相對集中分布在剪切滑壁外側100m范圍內,自上往下,裂隙出現的頻度和向外延伸的范圍都呈逐漸增加趨勢,如在高程分別為360m、300m和210m處,頻度依次為0.2條/m、0.3條/m和0.5條/m;外延寬度依次為70m、120m和300m;經統計,裂隙方向有290°~295°、265°~285°和310°等三組。走向290°~295°裂隙組最為發育,平面呈雁列狀展布,延伸長度5~50m,張開度在2~70cm之間,最大可見深度大於2m,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分別為2.5m和2m。這三組裂隙均顯示張扭性特點。

滑動面表面平滑,產狀穩定。其上廣泛分布灰白色方解石脈體和近水平構造擦痕,與滑坡有關的擦痕有兩組,一組傾伏方向為160°,另一組為140°,後者相對稍晚,切割或覆蓋了前者的印跡。根據調查,160°方向的擦痕分布局限,而140°方向的擦痕在暴露的滑動面上均可見及。因此可見,千將坪滑坡是沿襲構造形成的順層剪切帶發生的,滑體在啟動後先朝著160°的方向,之後再沿140°方向快速整體向下滑動。在滑體內部,新生裂縫為張性,主要出現在滑體的前部,呈鋸齒狀,走向北東(25°~45°),傾角近直立,延伸長度30~250m,縫寬一般為1m左右,最寬可達2.5m,最大可見縫深度大於2.5m。部分裂縫兩側的岩土體,具有較大的垂向落差,最大可達3.5m,並在縱向上形成階梯狀地形。被快速剪出的部分在受到對岸堅硬岩壁的阻擋後,形成了高出水面5m多的岩土體鼓丘堆,岩體因撞擊反沖而出現層理反傾現象。在滑體北東側,形成寬80~100m的牽引帶,發育290°~295°、265°~285°和310°等三組張扭性裂縫,其中走向290~295。裂隙最為發育,平面呈雁列狀展布,延伸長度5~50m,張開度在2~70cm之間,最大可見深度大於2m,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分別為2.5m和2m。

初步認為,不良的地質結構特別是層間剪切帶的存在,是滑坡發生的主要內在原因,三峽水庫的蓄水和強降雨是促發滑坡的兩個重要誘因。

3樹坪滑坡伸縮計監測

樹坪滑坡位於長江右岸秭歸縣沙鎮溪,為一古崩滑堆積體。2004年1月15日,滑坡開始發生變形,在滑坡的中部和側緣形成粗大裂縫,前緣江水一直出現混濁現象。滑坡形態為明顯的圈椅狀,分布高程為65~500m,縱長800m,橫寬700~900m,滑體前緣突入長江,剪出口高程約65~68m。滑體厚40~70m,體積約2600萬m3。滑坡體形態總體呈下陡上緩斜坡,坡度22°~35°。自下而上分布有四級緩坡平台,高程為95~105m、150~200m、225~240m、300~350m。其中二、四兩級平台規模較大,第四級平台是典型的滑坡後緣平台。滑體物質:主要為三迭系巴東組

棕紅色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及灰褐色泥灰岩等的崩滑破壞產物,滑床為巴東組

基岩,岩層傾向山裡。滑床西高東低,即滑槽方向斜向下游。

2004年4月,在樹坪滑坡上安裝兩台滑坡位移伸縮計,2004年8月沿滑動方向再安裝了11台伸縮計(圖3)。4月以來2台伸縮計的監測結果見圖4,8月以來10台伸縮計的監測結果見圖4、圖5。

圖3樹坪滑坡伸縮計安裝位置圖

圖44~9月伸縮計觀測結果

圖5滑坡前緣和後緣伸縮計觀測結果

據圖4,4月至9月間,滑坡體中上部最大水平位移為280mm,且自6月份以來滑動速度有加劇趨勢,側緣呈現先壓後張特點,最大壓縮量為100mm。從圖5、圖6分析,8月份以來,滑坡體後緣拉伸,中部變化幅度總體較小,前緣壓縮。該滑坡表現出的前壓後張特點與地表裂縫的觀測結果(圖7)相吻合。

圖6滑坡中部伸縮計觀測結果

圖7裂縫觀測結果

4 白家包滑坡變形監測

白家包滑坡位處香溪河右岸,為一深層土質滑坡。滑坡呈舌形,縱向長約700m,前緣橫向寬約500m,中上部寬約260m,最厚約86m,平均厚約58m,總面積25.2萬m2,總體積1461.6萬m3。滑坡後緣呈圈椅狀,後緣高程約270m,前緣直抵香溪河。2003年6月22日,在其南側邊界出現走向280°的微小裂縫,7月17日北側出現走向220°的裂縫。7月17日至7月21日連降暴雨,雨後白家包滑坡變形加劇,7月24日在滑坡後緣邊界部位出現3條較大的裂縫,走向220°的裂縫寬在20cm以上,垂直錯距25cm,延伸約40m,2條走向180°的裂縫延伸約30m。7月26日~7月30日,滑體後緣裂縫繼續下錯形成台階,並出現270°~280°的縱向裂縫。滑坡體上的房屋均不同程度出現了裂縫,橫穿滑坡中部的公路也因嚴重的變形破壞而一度影響通行。在該滑坡上,部署了大地形變測量、孔內測斜和伸縮儀等3種設備,對其地表和深部變形情況進行監測(圖8),本文介紹了前兩種方法的初步成果。

4.1大地形變監測

在白家包滑坡體上共布置了9個監測點,其中2個為控制點(B、B′),7個為監測點(A1~A7)(圖8),採用GDM600型全站儀進行變形監測。監測從2003年6月2日開始,並將2003年6月2日的監測值作為後期監測的參考值。

圖8白家包滑坡監測設備部署圖

各監測墩的結果見表1、圖9。位移—時間曲線顯示,在2003年6月2日到11月29日間,後緣監測點 A1、A3變形明顯,A1變化最大,往NE54°33′方向變化,最大位移大於240mm,平均變化速率為4.0~5.0mm/d,A3相對位移及變化速率均小於A1,往57°32′方向變化。中部、前緣測點最大位移在120mm。中後部 Al~A5的高程具有明顯下降,而前緣 A6、A7的高程明顯上升。這些數據表明,滑坡後緣拉張,前緣的土體因擠壓而向上隆起。

4.2深部位移監測

數據採集採用CX-03D型鑽孔測斜儀。從圖10可以看出,中部監測孔ZK1位移監測的位移—深度關系曲線為「r」型[2],位移在28.5m處增加迅速,推測此深度處存在有滑動面。布置在後緣的監測孔ZK3,由於變形劇烈,在深約11m處測斜管被剪斷,這說明在滑坡後緣11m左右存在滑動面(帶)。此外,根據監測數據,滑動面以上位移較大,而下部位移較小,變形速率有逐漸減小的趨勢,2003年下半年為0.400mm/d左右,2004年為0.200mm/d左右,變形速率明顯減小。

表1白家包滑坡地表監測點高程變化值

圖9滑坡地表監測點相對位移—時間曲線

圖10白家包滑坡鑽孔測斜儀東西、南北向累積位移一深度曲線圖

5黃陽畔滑坡及深部變形監測

該滑坡位於長江左岸歸州鎮萬古寺村二組,在地貌上呈近東西向舌形凹地。前緣高程170m,後緣高程290m,前緣沒入香溪河,長約500m,寬約230m,厚度約12m,總面積約為11.5萬m2,總體積約為1400萬m3。從圖6、圖7分析,測斜孔ZK8、ZK9的監測曲線基本上是直線或輕微的「鍾擺狀」,且擺動幅度不大,屬於在量測綜合誤差影響范圍之內,表明滑坡上部未發生明顯的變化。發生明顯變化的是鑽孔ZK11,在深度12~14m左右存在明顯的滑動面或者變形部位,下部位移較小,說明滑坡在監測時段內以淺層整體滑移為主(圖11)。從時間上看,滑坡總的變形速率有減小的趨勢。

6結論與討論

(1)在千將坪大型順層岩質滑坡所在的斜坡中,由構造作用形成的順層剪切帶構成了對其穩定性產生潛在威脅的最不利的構造邊界條件,也是導致滑坡發生的主導內在控制因素。滑體沿襲順層剪切帶向下發生大規模滑動,滑面產狀穩定,主滑方向指向140°,在滑坡啟動時,滑體曾向160°方向作短距離滑移。三峽水庫蓄水和強降雨可能是觸發滑坡發生的主要動因。

圖11黃陽畔滑坡監測設備部署圖

(2)在樹坪、白家包和黃陽畔滑坡的監測中,大地形變測量、鑽孔測斜和伸縮計等3種方法所得的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和對應性。監測結果表明,樹坪、白家包和黃陽畔滑坡均處於蠕動變形狀態,變形速率有減小之趨勢,其中,黃陽畔滑坡變形相對較弱,樹坪和白家包滑坡以後緣部位最為明顯,二者均顯示後緣拉張、前緣擠壓特點。

(3)鑽孔測斜雖然在滑坡的深部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於變形幅度較大的滑坡而言,一旦鑽孔因變形而破壞,必將影響監測質量,甚至會導致此孔深部監測工作的終結。

參考文獻

[1]Yeming Zhang,Xuanming Peng,Fawu Wang et al..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 of landslide monitoring in Three-gorge reservoir area,China.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in disaster management,2004:165~170

[2]靳曉光,李曉紅,王蘭生等.滑坡深部位移曲線特徵及穩定性判識[J].山地學報,2000,(5)

㈥ 影響滑坡的因素有哪些

淺談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體和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沿某個滑動面發生剪切破壞向下運動的現象稱為滑坡。滑動面可以是受剪應力最大的貫通性剪切破壞面或帶,也可以是岩體中已有的軟弱結構面。規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緩慢的、長期的往下滑動,有些滑坡滑動速度也很快,其過程分為蠕動變形和滑動破壞階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現為急劇的滑動,下滑速度從每秒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滑坡多發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區的斜坡、岸邊、路堤或基坑等地帶。滑坡對工程建設的危害很大,輕則影響施工,重則破壞建築;由於滑坡,常使交通中斷,影響公路的正常運輸;大規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毀公路,破壞廠礦,掩埋村莊,對山區建設和交通設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為特點,有助於我們採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來避免滑坡的發生或者是減少滑坡發生後的損失。下面從滑坡的形態特徵及分類、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幾個方面分別作簡單介紹。

二、滑坡的形態特徵及分類

1.滑坡的形態特徵

滑坡在平面上的邊界和形態特徵與滑坡的規模、類型及所處的發育階段有關。一個發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體,指滑坡發生後與母體脫離開的滑動部分;2,滑動帶,滑動時形成的碾壓破碎帶;3,滑動面,滑坡體沿著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體以下固定不動的岩土體,它基本上未變形,保持了原有的岩體結構;5,滑坡壁,滑體後部和母體脫離開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狀;6,滑坡台階,由於各段滑體運動速度的差異而在滑體上部形成的滑坡錯台;7,滑坡舌,又稱滑坡前緣或滑坡頭,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狀伸入溝谷或河流,甚至越過河對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體與其周圍不動體在平面上的分界線,它決定了滑坡的范圍;9,封閉窪地,滑體與滑坡壁之間拉開成溝槽,相鄰滑體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間低的封閉窪地;10,主滑線,又稱滑坡軸,滑坡在滑動時運動速度最快的縱向線,它代表滑體的運動方向;11,滑坡裂隙,分為四類:1,分布在滑坡體上部的拉張裂隙;2,分布在滑體中部兩側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體中下部的扇狀裂隙;4,分布在滑坡體下部的鼓張裂隙。由此可見,一個滑坡完整的應該包括以上11個部分組成。當然,在實際的滑坡現象中,有時候我們很難分清楚各個部分明顯的邊界。

2.滑坡的分類

滑坡分類的目的在於對發生滑坡作用的地質環境和形態特徵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種因素進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類滑坡的工程地質特徵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有效地預測和預防滑坡的發生,或在滑坡發生之後有效的進行治理。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指標,各國學者和工程部門對滑坡提出了各種分類方案。我國鐵道部門則按滑坡體的岩性、滑面與岩土體層面的關系、滑體厚度等進行了分類,在國內應用較為廣泛。從研究山坡發展形成歷史出發,則可以分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現代活滑坡等類型;日本渡正亮則按滑坡的發展階段,將滑坡分為幼年期、青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動力學特徵,則可分為推動式、平移式和牽引式滑坡。對於一個滑坡,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但實踐中,我們應該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根據突出因素對滑坡進行分類,分類的原則就是看對我們認識、防治和處理此滑坡是否有幫助。

三、滑坡的形成條件

要探討滑坡的形成條件,就必須考慮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有組成邊坡岩土體的性質、地質構造、岩體結構、地應力等。它們常常起著主要的控製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風化作用、人工開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載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響邊坡穩定最重要、最活躍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觸發作用。查明和掌握這些影響因素對了解邊坡失穩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內部條件

產生滑坡的內部條件與組成邊坡的岩土的性質、結構、構造和產狀等有關。不同的岩土,它們的抗剪強度、抗風化和抗水侵蝕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堅硬緻密的硬質岩石,它們的抗剪強度較大,抗風化的能力也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沒有變化,因此,由它們所組成的邊坡往往不容易發生滑坡。反之,如頁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則恰好相反,因此,由它們所組成的邊坡就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從岩土的結構、構造來說,主要的是岩(土)層層面、斷層面、裂隙等的傾向對滑坡的發育有很大的關系。同時,這些部位又易於風化,抗剪強度也低。當它們的傾向與邊坡坡面的傾向一致時,就容易發生順層滑坡以及在堆積層內沿著基岩面滑動;否則反之。邊坡的斷面尺寸對邊坡的穩定性也有很大的關系,邊坡也陡,其穩定性就越差,越容易發生滑動。如果坡高和邊坡的水平長度都相同,但一個是放坡到頂,而另一個卻是在邊坡中部設置一個平台,由於平台對邊坡的反壓作用,就增加了邊坡的穩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動,其前沿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空間,否則滑坡就無法向前滑動。山區河流的沖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臨空面,而為滑坡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總之,當邊坡的岩性、構造和產狀等有利於邊坡的發育,並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下引起邊坡的岩性、構造和產狀等發生變化時,就能發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條件

滑坡發育的外部條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開挖和坡面上的載入、振動、采礦等,以前兩者為主。調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與水的作用有關。水的來源不外乎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農田灌溉的滲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來源怎樣,一旦水進入斜坡岩土體內,它將增加岩土的重度並產生軟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強度,產生靜水壓力和動水力,沖刷或侵蝕坡腳,對不透水層上的上覆岩土層起潤滑作用,當地下水在不透水層頂面上匯集成層時,它還對上覆地層產生浮力作用等等。總之,水的作用將會改變組成邊坡的岩土的性質、狀態、結構和構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來接近於穩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劇活動,形成「大魚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這也說明了雨水和滑坡的關系。山區建設中還常由於不合理的開挖坡腳或不適當的在邊坡上填放棄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壞斜坡的平衡條件而發生滑動。此外,振動對滑坡的發生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大地震時往往伴有大滑坡發生,爆破有時也會引發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過以上對滑坡的形態特徵及滑坡形成條件的介紹,我們不難得出治理滑坡的相關工程措施。然而,一個滑坡的發生往往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為,我們只有做詳細的調查和分析計算後,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防治措施。總的來說,治理滑坡應該堅持以防為主、綜合治理、及時處理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2.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5,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五、結語

本文對滑坡的形態特徵、影響邊坡穩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條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簡單的介紹。天然的或人工開挖形成的邊坡到處可見,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邊坡失穩,引起各種規模的滑坡時有發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了巨大的災難。因此,作為土木工程技術人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研究和治理滑坡,從而減少滑坡的發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損失。相信通過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滑坡現象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參考文獻

[1] 李斌.《公路工程地質》.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2] 鄭書彥,李占斌.《滑坡侵蝕研究》.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

[3] 王連接,馬建宏 等.《水庫滑坡與防治技術》.長江出版社.2005年

㈦ 基本認識

4.1.1 基本概念

地質災害是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或岩、土碎屑及其與水的混合體的移動事件。一般以崩塌(含危岩體)、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為典型代表,是比較公認的因地殼表層地質結構的劇烈變化而產生的。類似於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提出的「地面破壞災害」(ground-failure hazards)。

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備自然演化和人為誘發的雙重性,它既是自然災害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屬於人為災害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地質災害已經是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就不僅是指預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層次的社會意識上則表現為努力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通過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約束公眾的行為,自覺地保護地質環境,從而達到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目的。

地質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生存、生活、生產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地殼外表圈層,它的上界面為起伏的地表面,下界面為人類活動影響的最大深度(約20km,水庫誘發地震最大深度),在陸地范圍內,相當於地殼的硅鋁層。地質環境災害是指區域性地質生態環境變異引起的危害,如區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石山地區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區域性地質構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區的頻繁洪災等。這些問題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且緩慢發生發展,地質界常稱為緩變性地質災害。

4.1.2 地質災害區域暴發的基本特徵

地質災害預警對象主要是降雨、融凍等極端氣象條件變化引發的區域或流域群發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局地暴雨影響下的完好斜坡地區是坡面型「鏈式」反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發地區,這類地質災害具有顯著的特點,是實施預警預報和群測群防的重點與難點。它具有以下特徵:

1)區域性:一般在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內出現。

2)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區域多災種呈群體出現。

3)「鏈式」反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同一地點逐次快速轉化,破壞力極強。

4)同時暴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鏈」在數十分鍾至數小時內先後或同時出現,具有突然暴發性,宏觀上完好的坡體突然滑塌或「奔流」;當地人稱為「渦旋炮」或「山扒皮」。

5)持續超強降雨作用:局地區域性持續超強降雨造成極大沖刷力,使達到過飽和狀態的鬆散堆積層奔涌而下。

6)地形陡峻,地質結構上軟下硬:一般斜坡坡度25°~70°,高差100~400m;地質上具備二元結構,上為鬆散堆積層,下為堅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觸處形成強大滲流帶;鬆散堆積層厚度小,一般0.5~5m。

7)植被類型特殊:生態環境不利於固坡穩定,如大量種植毛竹、杉樹等淺根性、速生速長類樹種,在持續的暴風、暴雨「耦合」作用下加劇斜坡表層的整體破壞。

8)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房屋、道路建設切坡而很少維護,缺乏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房屋結構簡易、破舊,房屋結構抗破壞強度低。缺乏災害風險意識。

9)後續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現在降雨過程後期,甚至降雨結束後數天,如中國新灘滑坡(1985年6月12日),菲律賓特大滑坡災難(2006年2月17日)。

10)發災區域總體造成人員傷亡和各種財產損失重大,但單點損害的規模較小。

11)分析發現,滑坡的發生在過程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兩項參數中,存在著一個臨界值,當一次降雨的過程降雨量或降雨強度達到或超過此臨界值時,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即成群出現。

12)不同地區具體一條溝谷的泥石流始發雨量區間為10~300mm,差異之大反映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差異。

13)在降雨過程的中後期或局地單點暴雨達到臨界值時出現突發性群發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1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過程後期或雨後數天內出現。

4.1.3 預警分類

目前,對單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在技術上相對比較成熟,也比較易於開展群測群防工作,而對群發型地質災害,特別是一定地質背景下由氣象因素引起的群發型滑坡、泥石流的預警預報則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均顯不足。群發型地質災害是指在某一區域多災種呈群體出現的現象。地質災害預警是一種包括預測與警報的廣義「預警」,在時間精度上包括了預測或預估(估測)、預警、預報和警報(數小時)等多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是一個政府機構、工程技術與公眾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體系。

按預警對象的物理參量劃分,滑坡、泥石流災害預警可劃分為空間預警、時間預警和強度預警3類,一次圓滿的預警應包括這3個物理參量,且應該計算做出每個物理參量發生的概率大小(可能性大小),從而確定向社會發布的方式、范圍和應急反應對策。

(1)空間預警

空間預警是在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區劃基礎上,比較明確地劃定非確定時間內滑坡泥石流災害將要發生的地域或地點及其危害性大小。空間預警基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貌形態、地層突變等)和誘發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為活動)開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條件,誘發因素在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現出極大差異。不同地區具體一條溝谷的泥石流始發雨量區間為10~300mm,差異之大也反映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差異。有條件時,應分別研究預警地區的24h降雨強度(h24)、1h降雨強度(h1)與10min降雨強度(h1/6)與岩土體飽和狀態及滑坡或泥石流復活的關系。

(2)時間預警

時間預警是針對某一具體地域或地點(單體),給出滑坡、泥石流災害在某一種(或多種)誘發因素作用下將在某一時段內或某一時刻將要發生的預警信息。時間預警基於預警區域的地質環境狀況、誘發因素發生范圍與強度及其持續時間等開展工作。時間預警一般是在空間預警的基礎上,通過專業技術觀測,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專家會商,並報有關管理部門認可後發布。

(3)強度預警

強度預警是指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的規模、暴發方式、破壞范圍和強度等做出的預測或警報,是在時空預警基礎上做出的進一步預警,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追求的目標,也是目前研究工作的最薄弱環節。

由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既有其地質演化的內在規定性,又受多種隨機因素影響,滑坡、泥石流災害時間、空間和強度三要素的預警也就都存在一個可能性大小(概率描述)的問題,目前以預警等級來表示。

4.1.4 預警階段劃分

地質災害預警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或勘查評價)、觀測(監測)系統建設與運行、災害發展趨勢分析會商、預警信息傳播和適度的准備反應或防治對策等5個步驟,相應包括了預測(數年)、預警(數月)、預報(數日)和警報(數小時)等多個層次的多種精度的預警功能(表4.1)。預測是指時間精度較低,著重災害發生集中的區域,預測基礎是調查數據;預報、臨報和警報的時間精度較高,必須有系統連續的觀測或監測數據和基於正確的區域地質環境分析或地質體變形模式的綜合分析。

表4.1 預警工程的階段劃分

4.1.5 預警產品發布

預警產品一般用紅、橙、黃和藍和綠五色表示,一般用暖色調表示比較危險,冷色調表示比較安全,因此,預警產品等級對應的色調劃分為5級(表4.2)。

表4.2 預警產品等級及色標

㈧ 植樹種草可以防禦滑坡危害嗎

種樹植草可以減輕水土流失,但是不能防禦滑坡。

我在杭州的外圍地區,見過多處綠化很好的山體,出現一片片滑坡的遺跡,因為滑坡的推動力,不是來自表面。

在長江的1985年的新灘滑坡,從山頂到江邊,高達幾千萬方的滑坡,事後看現場都是令人恐懼的,而且歷史上,新灘不止一次的大滑坡,這種地形還孕育著後代的大滑坡。

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由於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滑動面所作的整體下滑運動。滑動的岩塊、土體稱為滑坡體;岩體、土體下滑的底面為滑動面;滑坡體向下滑動時在斜坡頂部形成的陡壁稱滑坡壁,又稱破裂壁;滑坡體下滑後在斜坡上形成的階梯狀地形稱滑坡階梯;滑坡體的前端因受阻而突起的小丘稱滑坡鼓丘;滑坡在初始滑動與滑動過程的各個階段固塊體受力不均勻,而產生各種形式的裂隙,有環狀拉張裂隙、平行剪切裂隙、擠壓裂隙、放射狀裂隙等,總體稱滑坡裂隙。滑坡形態的判別是識別滑坡和研究滑坡發展的重要標志。滑坡壁與滑坡體規模大小決定滑坡規模的大小。
滑坡有多種分類:①根據物質可分為黃土、粘土、碎屑和基岩滑坡。②根據岩性和構造可分為順層面、構造面和不整合面滑坡等。③根據滑坡體厚度可分為淺層(數米)、中層(數米至20米)和深層(數十米以上)滑坡。④根據觸發原因可分為人工切滑、沖刷、超載、飽水、潛蝕和地震滑坡等。⑤按年代可分為新、老、古滑坡。⑥按運動形式可分為牽引和推動滑坡。這些都是單因素分類,也可以作綜合因素分類。
滑坡的形成、發展,大致可分為蠕動變形階段、滑動階段和停息階段。滑坡對人類有很大的危害,掌握其形態特徵、發生發展和分布規律,滑坡是可以判別、預報和防治的。

㈨ 地下水與滑坡

實踐經驗表明,80%以上的滑坡與地下水活動有關。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重視。有一些人進行了地下水誘發滑坡的閥值統計研究,謝守益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對長江三峽地區幾個典型滑坡降雨誘發的閥值統計研究結果為:

(1)雞扒子滑坡屬於暴雨誘發型:Q0=280mm,T0=2d;

(2)黃臘石滑坡屬於久雨誘發型:T0=36d,I0=12.5mm/d;

(3)新灘滑坡(姜家坡滑坡)屬於久雨型,T0=29d,I0=15mm/d。

這個結果表明,降雨對滑坡的誘發作用是復雜的,籠統講滑坡與降雨有關,是不夠確切的。這可能與地質體結構和岩體以及地形特徵有關。從理論上來講,實際上是降水、入滲、排泄、儲存關系,也就是說,大氣降水的一部分由地面排走,一部分入滲地下。入滲地下部分,一部分滲流流走,一部分儲存在地質體內,使地質體內的地下水位逐步升高。當地下水位升高到一定高度時,地質體就失去穩定性,而誘發成滑坡。這個關系是十分復雜的,這里有許多難確定因素,如降雨後有多少從地面流走,有多少滲入地下,這里有一個入滲系數,很難確定;入滲到地下形成的地下水又有多少滲流掉,留在地質體內的有多少,這部分地下水需要多長時間才能上升到地質體失穩的高度,這是很難確定的。示意性地可以用下式表示降水時地下水位上升高度H:

地質工程學原理

式中:ξ為入滲系數;W為降水強度;K為地質體滲透系數;I為地下水的水力梯度;T為降水時間。

當H超過地質體穩定性允許的極限水位時,就要產生滑坡。

為了防止滑坡發生,可採取地面排水和地下疏干措施,如果疏乾的水量能等於入滲的水量,則地質體內就不會由於大氣降水形成地下水位逐漸升高。這一點是很難辦到的,難是難在大氣降水很難預報准確,入滲系數很難確定,地質體的滲透系數很難確定。

㈩ 滑坡和崩塌監測

一、監測項目

滑坡和崩塌的監測項目包括地表變形、地下變形以及影響滑坡產生和判別滑坡發生的一些相關因素,包括地下水動態、地聲、岩土體含水率、岩石壓力、人類活動、宏觀地質現象和氣象等(表7-1)。

表7-1 滑坡崩塌監測要素及技術方法

二、監測頻率

滑坡和崩塌自動化監測一般每天1次,必要時(如強降雨期間)可加密。

滑坡和崩塌人工監測一般每月2~3次,必要時(如強降雨期間)可加密。

三、監測成果應用案例

1985年6月12日凌晨3時45分至4時20分發生的新灘滑坡是成功根據監測數據預測滑坡災害的典型案例。新灘滑坡位於湖北省秭歸縣,處於長江三峽之西陵峽上段兵書寶劍峽出口處,因多次岩崩而形成險灘。湖北省西陵峽岩崩調查工作處從1970年成立以來,科技人員一直堅持在高山峽谷現場進行多方面的考察調研工作;1977~1982年7月在工作區內布設了4條視(水)准線,計12個變形點;1983年後,在監測結果和現場調查資料中均發現異常,隨即向上級報告了險情。至1985年6月11日,當現場調查和位移監測資料十分有力地說明大滑動即將來臨,臨滑前兆非常明顯時,岩崩調查工作處立即向湖北省科委和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發出了險情告急。僅隔11h,便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滑坡。由於預報及時,撤離措施果斷有效,新灘鎮475戶居民1371人無一人傷亡,將一場毀滅性的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減小到了最低程度。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