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風沙手抄報

治理風沙手抄報

發布時間: 2020-11-29 02:48:44

㈠ 關於環保的手抄報

關於環保的資料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㈡ 《保護地球,愛護環境》的手抄報

保護環境 珍愛生命(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treasure loves the life)
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一、物種滅絕。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基保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 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 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 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近年來,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 的現象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縣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在國際上 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二、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 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 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 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風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 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 萬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 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 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十大環禍患威脅人類
禍患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 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和農葯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 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 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 都將本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採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品的 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 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 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再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 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裡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環保紀念日
國際濕地日
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 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以提高 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 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由於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採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並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義大利傳教士聖•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地球環境的惡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於是,環境保護日漸得到了各國的重視。但是,由於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與經濟發展、社會問題有著比較難協調的沖突,因此,今年來,對於環境保護概念的理解也日趨新穎和合理。
環境保護就是通過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還要依據人類的意願,保護和改善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於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壞環境並危及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環境保護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身心的健康,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變異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的恢復和擴大再生產,以利於人類生命活動。
當然,環境保護還必須考慮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只有互相之間協調發展,才是新時代的環境保護新概念。
環境保護工作的好壞,直接與國家的安定有關,對保障社會勞動力再生產免遭破壞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人類對環境認識的深入,環境是資源的觀點,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空氣、水、土壤、礦產資源等,都是社會的自然財富和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構成了生產力的要素。由於空氣污染嚴重,國外曾有空氣罐頭出售;由於水體污染、氣候變化、地下水抽取過度,世界許多地方出現水荒;由於人口猛增、濫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匱乏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保護環境,不保護環境資源,就會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也關繫到國民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下去。
工業發達國家在本世紀初,只注意發展經濟,不顧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作代價去謀求經濟的發展。當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廣大人民的強烈反對並影響到經濟的順利發展時,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被後人稱之為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這種發展方式,不但使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會破壞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人類不按照環境科學規律辦事,肆意破壞生態環境,也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統計資料表明:雲南省1950年森林覆蓋率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災害。由於亂砍濫伐等破壞,到1980年森林覆蓋率僅為24.9%,影響了對氣候的調節作用,1950~1980年間竟發生了11次災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環。這是環境給予人類的報復。
環境保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之間必須協調發展,這是人類從發展經濟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三者之間的關系一旦失調,必將造成生態破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損失和影響非常大,甚至無法計算。若使被破環的環境得以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和代價,或者根本無法復原。於是,也會嚴重影響甚至阻礙經濟的建設,並造成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的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7年 環境與居住
1988年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 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 兒童與環境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關心與共享 1993年 貧窮與資源——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 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02年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 水——二十億人生命之所系
2004年 保護海洋 匹夫有責
綠色 • 環保 • 消費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與一些天然食品,保健食品不同,是以環保、安全、營養為首要概念首先,產品或產品的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標准;二是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三是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質量和衛生標准。
從1989年農業部農墾司提出的「無公害食品」開始,我國的綠色食品管理和開發生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國30多個省(市,區)成立了綠色食品辦公室,建立了9個食品和環境監測機構,初步形成了全國性的食品管理和監測網。迄今為止,全國已有450家企業開發了820多種綠色食品標致產品。
綠色貿易
隨著環保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生活質量的提高,綠色消費蔚然興起。據調查,目前綠色消費總量已達2500億美元,未來10年,國際綠色貿易將以12-15%的速度增長。47%的歐洲人更喜歡購買綠色食品,其中67%的荷蘭人,80%的德國人在購買時考慮環保因素。正因為如此,企業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的性能,服務品質,促銷手段方面的競爭,也是環境保護的競爭。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應用環境標准阻止「超標」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環境標准已成為「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管理
綠色管理是把環保的觀念融於經營管理之中。原料和生產工藝過程的選擇都要符合環境標准,廢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其追求的目標。富士公司廢舊膠片的循環利用率已達100%;東芝、尼桑、日本電力公司則共同出資2500萬美元建立環境基金。綠色管理的推行,在增加了企業的必要環保投入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貿易效益。
環境保護定義
環境保護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50年代淘米洗菜,
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質變壞,
80年代魚蝦絕代,
90年代不洗馬桶蓋。
污染新用
老黑是一家鄉辦企業的新任廠長,這廠是墨水廠,折騰了三年,也沒放一個響屁。只要是墨水廠的人,穿工作服,一律沒兜。說那東西是擺設,沒用,一月掙的錢,手心一握,還沒熱乎呢,就全額上交給婆娘了。人家老黑真叫有本事,走馬上任三個月,創了收,露了臉,老哥哥,老姐姐上下班都哼著進行曲,老黑成了小鎮的名人。
於是,上門求經的人特多。大老黑很謙虛,免談成績,只談大好形式,只談難點,一副深沉。小報記者個個都有耐心煩兒,軟磨死纏,察言觀色,摳東刨西,鬧了規齊,敢情是這么一檔子怪事。墨水廠隔壁是造紙廠,污染大戶,瀉出的污水,不用加染料,就地裝瓶,給小學生寫大楷,一樣黑色兒,又經濟,又實惠,不丟份兒。不要墊本的賣主,只賺不賠,能不大發嗎?鄉下人真服了大老黑這一損招兒,別人咋個就沒想到呢?沒過幾天,鎮上又多了一家墨水廠,新廠廠長是小報記者。

㈢ 關於環保的手抄報(小學生的)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專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屬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㈣ 環保手抄報的簡單介紹

很多手抄報的樣子,可以做參詳。而且辦手抄報並不難。下面是怎樣辦手抄報的步驟:
怎樣進行手抄報的設計與製作,大體上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美化與設計的步驟;
二、報頭、插圖與尾花的表現;
三、編輯抄寫描繪製作過程。
一、美化與設計
手抄報的美化與設計涉及的范圍主要有:版面設計與報頭、題花、插圖、尾花和花邊設計等。
1、版面設計
版面設計是出好手抄報的重要環節。
要設計好版面,須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本期手抄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選用有一定意義的報頭(即報名)。一般報頭應設計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讀所編輯或撰寫的文章並計算其字數,根據文章內容及篇幅的長短進行編輯(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顯要位置(即頭版);
(3)要注意長短文章穿插和橫排豎排相結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動活潑;
(4)排版還須注意:字的排列以橫為主以豎為輔,行距要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要有空隙,篇與邊之間要有空隙,且與紙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邊。另外,報面始終要保持干凈、整潔。
2、報頭
報頭起著開門見山的作用,必須緊密配合主題內容,形象生動地反映手抄報的主要思想。報名要取得有積極、健康、富有意義的名字。
報頭一般由主題圖形,報頭文字和幾何形體色塊或花邊而定,或嚴肅或活潑、或方形或圓形、或素雅或重彩。
報頭設計應注意:
(1)構圖要穩定,畫面結構要緊湊,報頭在設計與表現手法上力求簡煉,要反映手抄報的主題,起「一目瞭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體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幾種設計方案:一是排版設計為兩個版面的,應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設計為整版的,則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設計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題頭
題頭(即題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與文章題圖結合在一起。設計題頭要注意以題目文字為主,字略大。裝飾圖形須根據文章內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標題字要書寫得小於報題的文字,要大於正文的文字。總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圖與尾花
插圖是根據內容及版面裝飾的需要進行設計,好的插圖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插圖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顯得空且亂。尾花大都是出於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設計的,多以花草或幾何形圖案為主。插圖和尾花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並非多多益善,應得「畫龍點睛」之效。
5、花邊
花邊是手抄報中不可少的。有的報頭、題頭設計可用花邊;重要文章用花邊作外框;文章之間也可用花邊分隔;有的整個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邊隔開。在花邊的運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線或波狀線等。
二、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
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大致可分為線描畫法和色塊畫法兩種。
1、線描畫法
要求形象簡煉、概括,用線准確,主次分明。作畫時要注意一定的步驟:
(1)一般扼要畫出主線----確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畫出與圖相關的比例、結構及透視;
(3)刻畫細部,結合形體結構、構圖、色調畫出線條的節奏變化;
(4)最後進行整理,使畫面完整統一。
2、色塊畫法
除要求造型准確外,還須善於處理色塊的搭配和變化關系,而這些關系的處理要從對象的需要出發,使版面色彩豐富。作畫時,可先畫鉛筆稿(力求造型准確),再均勻平塗大色塊;後刻畫細部;最後進行修整,使之更加統一完美。
線描畫法與色塊畫法,通常是同時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單色。不管是線描還是色塊畫法,最好不要只用鉛筆去畫。版面上的圖形或文字不能剪貼。
三、手抄報的編繪製作的步驟
編繪製作是落實由設想到具體著手完成的重要步驟。
其步驟有二:一是准備階段,另一是編制階段。
1、准備階段。
主要是各種材料、工具的准備。具體包括:擬定本期手抄報的報名;准備好一張白棒紙(大小視需要而定,有半開,四開,八開等,本次政教處舉辦的手抄報比賽是要求為《江西日報》大小,即半開);編輯、撰寫有關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備些);書寫、繪圖工具等。
2、編制階段。
這個階段是手抄報製作的主要過程。 大致為:版面設計、抄寫過程、美化過程。
(1)版面設計:根據文章的長短進行排版,並畫好格子或格線(一般用鉛筆輕輕描出,手抄報製作完畢後可擦可不擦)。
(2)抄寫過程:指的是文章的書寫。手抄報的用紙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書寫宜用碳素墨水;字體宜用行書和楷書,少用草書和篆書;字的個頭大小要適中(符合通常的閱讀習慣)。字寫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關鍵在於書寫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標題中不能出現錯別字。
(3)美化過程:文章抄寫完畢後,即可進行插圖、尾花、花邊的繪制(不宜先插圖後抄寫),將整個版面美化。這個過程是手抄報版面出效果的關鍵過程。
手抄報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專題性的。手抄報的製作設計與黑板報製作設計要求和步驟大體是相同的。

㈤ 【高分】環保手抄報`

悲哀的天空
曾幾何時,天空已不再蔚藍,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們固執的認為天空是灰的。而即使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也看不到多少飛鳥翱翔在空中,與祖輩們如數家珍的一口氣能講出上百種鳥類相比,他們幾乎沒什麼可說的。灰色的天空——沒有飛鳥,這將是怎樣的悲哀。
大氣污染是指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了有害程度,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對人以及其他生物造成危害。現在,大氣污染已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污染問題之一。一旦發生嚴重的大氣污染事件,都會發生造成大量人口和生物的中毒和死亡。顆粒物質、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物都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空中的死神」 酸雨
酸雨被人們稱之為「空中的死神」,是因為它的PH值小於5.6,雪、霧、霜、露等方式的大氣降水也可能成為「酸雨」。它形成的原理是由於工業生產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等被煙塵中的金屬離子催化氧化後,與大氣中的水汽結合成為霧狀的酸,隨雨水降下,充滿了硫酸、硝酸、鹽酸等酸性物質。
酸雨絕對是一個嚴重的世界性問題,全世界酸雨污染的范圍日漸擴大。不僅是發達的工業國家飽嘗酸雨的滋味,就連發展中國家也不能倖免。在中國,大部分城市都出現酸雨,到了長江以南酸雨已非常普遍,而到了西南,酸雨的濃度就相當的強了。
199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整個中歐地區23%的森林葉子凋落嚴重。酸雨對植物的危害嚴重。同時,酸雨中的硫酸使土壤更加貧瘠,它融化了土壤中的鈣、鎂、鉀等養分,將它們硫酸化。酸化的土壤更加影響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失去中和能力。水質也因酸化而影響到魚類的繁殖,魚類減少甚至滅絕。當酸雨滲入地下水,水中活化鋁、鎘、鉛、鋅、汞等有害金屬溶解度增加,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在加拿大已經有14000個湖泊嚴重酸化,美國約1000個湖泊酸化,瑞典有14000個湖泊中水生物已不可能生存繁殖,2200個湖泊幾乎生物滅絕。
一方面我們在抱怨並承受著酸雨帶來的種種危害,一方面我們卻絲毫沒有停止對大氣的空氣污染,冒著工業廢氣的高大煙囪到處可見。大自然的雨水曾被古人比作甘露,滋潤大地,帶來勃勃生機,而現在,很少有人再徘徊在小雨中去享受這份滋潤了,雨水已經太臟了...甚至成為的「空中的死神」。
「溫室效應」下的地球
「溫室效應」,是人們借用花房溫室繁殖花卉、種植農作物的經驗而定義的一個名字。太陽通過短波輻射為地球提供熱量,地球以長波輻射向外層空間放出熱量,這兩個過程使地球表面保持基本常定的平均溫度。大氣中的一些氣體,如水汽、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具有對輻射的選擇吸收功能,它們近似於透明的讓太陽的短波通過大氣進入地球,卻把地球向外輻射的長波輻射部分吸收。吸收的熱量用於再加熱大氣和地球表面。
現在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甲烷、氟氯烴等溫室氣體,大量排入空氣,導致地球的「溫室效應」增強,地球升溫。在20世紀,地球升溫了整整0.7攝氏度。1994年夏季,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8月18日最高氣溫達到51攝氏度。1992年9月13日是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記載下了利比亞沙漠出現的全球有史以來最高氣溫——58攝氏度。1988年希臘的熱浪造成數十人死亡,同年的中國,因熱浪而死亡的人數達到700人,數百萬人中暑。
並且「溫室效應」的可怕後果是全方位的,農業減產、物種變遷、疾病流行。當然還包括海平面上升。計算機模擬實驗表明,當地球氣溫升高2攝氏度,局部地區會明顯變暖。增加4攝氏度以上時,萬年冰山融化,極地冰層融解,地球的沿海地區將被淹沒。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㈥ 保護環境的手抄報內容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們人類

你可曾看到濃密的黑煙遮住了藍天?您可曾見到那墨黑的廢水污染了碧河?你可曾聽到樹林臨伐前的呼救?您可曾聞到鳥兒在槍口下絕望的哀鳴?您也許會說:是啊,我只看到城市閃爍的霓虹燈,卻尋不到星星的蹤跡;您也許會說:是啊,我兒時的那一方秀水已乾涸,我夢中的青山已荒蕪,我見不到鳥兒成群地飛過天空,只能偶爾聽到它們孤單凄歷的鳴聲。
仔細看看我們的四周吧,環境正發生著可怕的變化,別再亂排廢氣污水了,別再濫伐樹木了,別再捕殺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了……人類在野蠻地破壞大自然!地球,這顆曾經蔚藍美麗的水球,如今卻面臨著被黃沙吞噬的危險,然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破壞自然的每一秒,便是給我們自己頭上套上一把可怕的枷鎖,毀滅自然的那一天,也就是人類自己的臨行日!
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我們的明天不會上演各種悲劇,我們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小事開做起,持之以恆,為此我們倡議如下:
1、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從點滴做起,節約利用資源。不使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飯盒、筷子等消費品,不浪費紙張,不浪費水電,隨手關燈關緊水龍頭,節約能源,做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 綠色消費、環保選擇。使用環保電池,防止汞、鉻污染,慎用洗滌劑,盡量用肥皂,減少洗滌劑中的化學物質對水的污染,認准綠色食品標志,選購環保食品。
3、 講究衛生、保護環境。制止亂貼亂畫、亂停亂放等不文明行為。不隨地吐痰,不製造噪音。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常開窗戶多通風,勤換衣服勤洗手。不亂扔垃圾,正確處理好廢棄物,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4、 保護自然、萬物共存。不獵殺、食用珍惜動物和受保護動物,關愛救助野生動物。植樹造林,愛護身邊的每一份綠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樹林。
行動起來吧!加入我們的環保行列,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只有一個」,讓我們共同珍惜,共同維護。讓我們的家園再呈現昔日的碧水青山,鳥語花香。那麼,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來美化我們的家園!
地球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們人類!

㈦ 關於環保(全球變暖)的手抄報主題

保護環境 珍愛生命(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treasure loves the life)
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一、物種滅絕。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基保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 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 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 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近年來,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 的現象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縣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在國際上 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二、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 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 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 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風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 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 萬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 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 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十大環禍患威脅人類
禍患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 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和農葯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 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 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 都將本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採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品的 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 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 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再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 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㈧ 環保手抄報內容

1.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3.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環保觀

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我看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我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誠之心。我們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盡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他們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整個人類長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在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了環保。我們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於對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慮和貪圖享受,並不願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准則。例如,我們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於是促成並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擺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麼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是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因此我們在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簡約了,已經簡約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我們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在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他們,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們吃什麼?燒什麼?用什麼?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的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你們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留這的原始風貌,你們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遊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在當前我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遊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遊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們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於遊客們要品嘗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的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請問這是誰之過?3.過去當地人,民風淳樸,待人真誠;而現在伴隨著各色遊客而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花樣百出的坑人,騙人的手段,讓當地人受益匪淺,從此民風不再淳樸,待人不再真誠;請問這是誰之過?
雲南的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然而這個報道僅僅只是簡單地指責了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有幾個人想過這一切是誰帶來的呢?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未能倖免。在此我並不是反對開發旅遊,我想說的是,開發旅遊並不是解決環保與發展的萬能葯,搞不好,開展旅遊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而實際上旅遊本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利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該不該得問題,而是怎樣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該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一絲一毫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他們把環保理想化和教條化了,使環保失去了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飽喝足,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有幾個到過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更別說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數人去過,那也不過是坐著豪華越野車蜻蜓點水般去遊山玩水而已。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飯飽後能有個娛樂和尋幽獵奇的後花園罷了。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恐怕要回到原始社會才符合要求。這種思想只能使我們作繭自縛,讓社會停滯不前。
一次我到雲南省的獨龍江旅遊拍照。那裡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狀況也給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邊防戰士對我說的一段話:「這里對你們旅遊者來說是青山綠水,可是對我們這些天天在這的人來說則是窮山惡水。」請注意,這還只是一個只需在此服役兩年的人說出的話,那麼對於那些世代生活於此的人來說又會如何呢?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使我這個也曾大喊環保的人清醒了許多。
我們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視為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樣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條。我們反對的因該是那種不顧長遠利益,盲目的,過度的毀滅性開發,而對那些能使當地人脫貧致富,步入文明,已做過生態評估,考慮到了開發後的生態恢復,有序的,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因橫加指責和阻止。實際上,只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性的破壞並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而相反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來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遠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島湖和雲南的魯布革水電站。
在環保方面,我們目前最急迫的目標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阻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特別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現代城市人的環保意識。那些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他們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說其行為本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鏈。反倒是我們這些有文化的現代城市人在吃飽穿暖之餘,為了貪圖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業如皮毛,高檔木製傢具,野味餐飲,一次性用具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才真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徹底而毀滅性的打擊,現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態環境直接和間接的殺手。
試想,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個是衣不掩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一隻珍惜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富人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殺之,而窮人則是為了禦寒,填飽肚子活命而捕殺之,請問兩種行為都該受到指責嗎?

5.怎樣的環保才「理智」
——兼評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隨著時間范圍的普遍的環境惡化,環保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面對各種各樣關於環保的建議、提案、規則、法律,有人提出要對它們進行選擇。比如,大學英語書的某篇課文宣揚這樣一種被稱為「理智環保論」的觀點,這種觀點「理智」地宣稱:人類「不是為大自然,而是為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因此人類應該「僅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為了爭取支持,該理論「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

人類確實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保護環境,但問題在於如何保護。這篇文章宣稱我們應該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就是說我們應該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護環境。是誰讓環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確實,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氣候變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業化革命以來的短短幾百年裡,把環境變得不宜於人類居住的,主要還是人類自己。面對一天比一天惡化的環境危機,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不改變視環境為「自由資源」的錯誤觀念,而是借口某些環境問題不緊急而聽任環境繼續惡化,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有的態度。

事實已經證明,採取「先污染,後治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方式,會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因為製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於消除污染要花費的成本。然而,由於這只是「外部不經濟」,不用作者自己立即買單,因此他就會對消除這些污染毫無興趣。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在心甘情願地為別人的「外部不經濟」買單的同時,又採取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大量地為別人,甚至他的後代,製造著代價巨大的「外部不經濟」。

該文的另一個奇怪的觀點是「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試想一下,如果人們被要求為其它動物作出「犧牲」,那麼「犧牲」的會是什麼呢——大概僅僅是一些金錢,或者改變食用野味的愛好而已。我們知道,當生物間有沖突的時候,要不兩敗俱傷,要不總有一個要作出「犧牲」。現在人類不「犧牲」,那隻有讓其它生物犧牲了。它們應該如何為人類犧牲呢?很簡單——獻出生命。

作者說,他喜愛北極馴鹿(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把這句話說出口的),但是為了能開採到石油,他不惜破壞馴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為這樣能避免戰爭。且不說事實已經證明,開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戰爭;即使可以避免戰爭,為了人類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極馴鹿無法繁衍後代,這種在種族延續和金錢間選擇金錢的做法是否理智,實在值得考量。

類似的,作者喜愛斑梟(但願他喜愛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為了伐木工的生計,他不惜支持他們砍倒森林滅絕斑梟。我不知道作者怎麼會持這樣一種奇怪的邏輯——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並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們不伐木就無法生存,所以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只好把斑梟「出賣」了。

在這位作者的眼裡,只要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利益發生沖突,哪怕只要犧牲人類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換回其它生物的寶貴生命,他也會認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理智」的環保觀。在這種「理智」的環保觀中,我們看不見一點「理智」的影子,透過冠冕堂皇的包裝,我們只能看到一種莫名的「唯我獨大」的霸氣、一種為了一丁點的經濟利益可以聽任其它生物滅絕的可怕的漠視。

作者說,那些為不會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進行的環保是「奢侈環保」,「奢侈環保」僅當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麼與環保有關的事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嗎?幾乎沒有。也就是說,作者對那些為不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而進行的環保是不會支持的。

我們需要這樣的「理智環保論」嗎?這種「理智環保」,其實就是坐等環境惡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後齊心協力把某個環境問題緩解一下。一方面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緩解環境問題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它產生的速度。有些問題,我們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階段,可「理智環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時才出手。可以說,這種「理智」已經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樣的環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個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環保的辦事方式。要環保,就要熱愛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們「利用」的對象;要環保,就要把環境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而不是聽任問題一天天擴大。這樣的環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環保。

有關環保的節日

2月 2日 國際濕地日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
3月21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
4月的某一周:全國各地的愛鳥周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6月4日:受侵略戕害日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6月25日:中國土地日
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國際日
9月16日:保護臭氧層的國際日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
10月4日:國際動物日
10月14日:國際減災日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10月17日:根除貧困國際日
10月24-30日:裁軍周
11月16日:國際寬容日
11月11-18日:國際科學與和平周
看在給你弄了這么多 份上,採納吧

㈨ 《保護地球,愛護環境》的手抄報

保護環境 珍愛生命(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treasure loves the life)
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一、物種滅絕。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基保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 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 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 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近年來,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 的現象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縣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在國際上 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二、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 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 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 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風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 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 萬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 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 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十大環禍患威脅人類
禍患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 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和農葯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 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 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 都將本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採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品的 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 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 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再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 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裡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環保紀念日
國際濕地日
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 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以提高 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 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由於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採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並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義大利傳教士聖•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地球環境的惡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於是,環境保護日漸得到了各國的重視。但是,由於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與經濟發展、社會問題有著比較難協調的沖突,因此,今年來,對於環境保護概念的理解也日趨新穎和合理。
環境保護就是通過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還要依據人類的意願,保護和改善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於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壞環境並危及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環境保護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身心的健康,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變異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的恢復和擴大再生產,以利於人類生命活動。
當然,環境保護還必須考慮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只有互相之間協調發展,才是新時代的環境保護新概念。
環境保護工作的好壞,直接與國家的安定有關,對保障社會勞動力再生產免遭破壞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人類對環境認識的深入,環境是資源的觀點,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空氣、水、土壤、礦產資源等,都是社會的自然財富和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構成了生產力的要素。由於空氣污染嚴重,國外曾有空氣罐頭出售;由於水體污染、氣候變化、地下水抽取過度,世界許多地方出現水荒;由於人口猛增、濫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匱乏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保護環境,不保護環境資源,就會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也關繫到國民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下去。
工業發達國家在本世紀初,只注意發展經濟,不顧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作代價去謀求經濟的發展。當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廣大人民的強烈反對並影響到經濟的順利發展時,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被後人稱之為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這種發展方式,不但使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會破壞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人類不按照環境科學規律辦事,肆意破壞生態環境,也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統計資料表明:雲南省1950年森林覆蓋率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災害。由於亂砍濫伐等破壞,到1980年森林覆蓋率僅為24.9%,影響了對氣候的調節作用,1950~1980年間竟發生了11次災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環。這是環境給予人類的報復。
環境保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之間必須協調發展,這是人類從發展經濟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三者之間的關系一旦失調,必將造成生態破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損失和影響非常大,甚至無法計算。若使被破環的環境得以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和代價,或者根本無法復原。於是,也會嚴重影響甚至阻礙經濟的建設,並造成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的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7年 環境與居住
1988年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 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 兒童與環境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關心與共享 1993年 貧窮與資源——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 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02年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 水——二十億人生命之所系
2004年 保護海洋 匹夫有責
綠色 • 環保 • 消費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與一些天然食品,保健食品不同,是以環保、安全、營養為首要概念首先,產品或產品的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標准;二是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三是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質量和衛生標准。
從1989年農業部農墾司提出的「無公害食品」開始,我國的綠色食品管理和開發生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國30多個省(市,區)成立了綠色食品辦公室,建立了9個食品和環境監測機構,初步形成了全國性的食品管理和監測網。迄今為止,全國已有450家企業開發了820多種綠色食品標致產品。
綠色貿易
隨著環保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生活質量的提高,綠色消費蔚然興起。據調查,目前綠色消費總量已達2500億美元,未來10年,國際綠色貿易將以12-15%的速度增長。47%的歐洲人更喜歡購買綠色食品,其中67%的荷蘭人,80%的德國人在購買時考慮環保因素。正因為如此,企業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的性能,服務品質,促銷手段方面的競爭,也是環境保護的競爭。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應用環境標准阻止「超標」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環境標准已成為「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管理
綠色管理是把環保的觀念融於經營管理之中。原料和生產工藝過程的選擇都要符合環境標准,廢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其追求的目標。富士公司廢舊膠片的循環利用率已達100%;東芝、尼桑、日本電力公司則共同出資2500萬美元建立環境基金。綠色管理的推行,在增加了企業的必要環保投入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貿易效益。
環境保護定義
環境保護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50年代淘米洗菜,
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質變壞,
80年代魚蝦絕代,
90年代不洗馬桶蓋。
污染新用
老黑是一家鄉辦企業的新任廠長,這廠是墨水廠,折騰了三年,也沒放一個響屁。只要是墨水廠的人,穿工作服,一律沒兜。說那東西是擺設,沒用,一月掙的錢,手心一握,還沒熱乎呢,就全額上交給婆娘了。人家老黑真叫有本事,走馬上任三個月,創了收,露了臉,老哥哥,老姐姐上下班都哼著進行曲,老黑成了小鎮的名人。
於是,上門求經的人特多。大老黑很謙虛,免談成績,只談大好形式,只談難點,一副深沉。小報記者個個都有耐心煩兒,軟磨死纏,察言觀色,摳東刨西,鬧了規齊,敢情是這么一檔子怪事。墨水廠隔壁是造紙廠,污染大戶,瀉出的污水,不用加染料,就地裝瓶,給小學生寫大楷,一樣黑色兒,又經濟,又實惠,不丟份兒。不要墊本的賣主,只賺不賠,能不大發嗎?鄉下人真服了大老黑這一損招兒,別人咋個就沒想到呢?沒過幾天,鎮上又多了一家墨水廠,新廠廠長是小報記者。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