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公司治理結構文獻綜述

公司治理結構文獻綜述

發布時間: 2020-11-28 14:07:32

1. 求虛擬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文獻綜述

年,中國入世後的第三年,針對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以及國企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等內外部環境變化,我國理論工作者以及政府和企業界的研究人員,對公司治理結構、以及企業家理論問題給予了較多關注,同時,對多年來持續進行的研究內容進行了追蹤性研究,並從新視角不斷探討和總結規律曹廷求首先梳理了主流公司治理理論的基本框架,歸納了主流公司治理理論的主要特徵:1、理論基礎是分散的所有權結構:2、理論前提使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3、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傳統的英美式模式;4、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克服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以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5、強調構建以董事會建設為核心制度安排的內部治理機制和資本市場、並購市場、經理市場、產品市場等非制度安排為主要內容的外部治理機制。其次提出了當前公司治理理論面臨的主要挑戰即:利益相關哲理論與共同治理理論,最優所有權結構與大股東治理、中間組織理論與網路治理。最後進一步的提出了主流公司治理理論的轉型:第一是理論基礎的轉變:從股東至上向相關利益者理論轉變:從委託——代理理論向最優化所有權結構轉變;從企業理論向中間組織理論轉變。第二是治理模式轉變:由單邊治理轉變為共同治理:由經營者治理轉變為大股東治理;由內部、外部治理機制轉變為社會治理機制。第三是理論研究角度的轉變:注重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去研究公司治理問題;從法律的角度去探討公司治理問題;從網路角度去研究公司治理的新變化王躍生特別針對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問題,總結了現代企業理論的發展遇到的挑戰,如:一方面企業理論本身的研究似乎日趨深入、形式化和精細化,成為整個經濟理論中發展最快的部分;另一方面,企業理論確立離現實越來越遠,對現實的變化解釋力不夠(如人力資本僱傭者問題、知識性企業所有與控制權配置問題)。認為當代企業理論之所以面臨著挑戰和爭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理論的發展未能及時反映現實中的一些重大變化。這些變化之一就是,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基礎的兩權分離,其存在的條件正發生變化,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有在新條件下重新配置與融合的趨勢。企業理論的發展既需要研究兩權分離下的控制與激勵,也需要研究兩權分離本身。認為企業制度的發展歷史是經歷著從兩權合一的古典企業制度(合一於所有者)到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適合於現代大工業企業的大規模、多層級和廣泛的團隊生產)之後的又一次兩權重新融合(融合於企業家李豫湘等人針對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的情況,如在自利與合作雙重約束和限定下,企業行為人(主要是股東和經理層)進行權力爭奪與權力妥協,大股東與大股東間的權力爭奪,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博弈,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博弈等,共同決定了公司內部的權力分布和治理效率,以及不同的股權結構決定了公司內部的不同的權力結構,以此作為出發點來研究什麼樣的股權結構能使企業內部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他們認為企業所有者通過資產的委託代理,企業實現了權力的分割,企業內部形成了多元化的權力主體,現代企業的權力主體主要是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員工。形成了企業的權力制衡鏈條。指出高度集中的和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中的決策行為人在權力制衡的構建方面有不可克服的缺點。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會導致「獨裁」和「專權」;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會使「內部人控制」現象無法抑制:股權適度集中對於企業內部的權力制衡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股權適度集中,持股人對公司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能力非常有限,使得工資控制以從一個私人股東手中脫離出來,導致以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具有實際意義。另一方面,股權分散化到一定理度,任何一個股東若要直接控制企業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時,企業的法人財產權才真正確立起來,企業的監督主體實現了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降低信息不對稱的作用,從而提高企業運作效率。這一切都是公司制企業最終取代自然人企業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形式錢春海和鄭學信的研究發現,現代企業理論關於企業所有權安排的基本觀點是企業剩餘索取權與控制權的分享盡可能對應起來,然而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控制權已經逐步轉移到企業經營者手中,那麼這種安排是否具有效率是問題所在。他們認為雖然根據現代契約理論來說在市場經濟中可以防止企業內部經理人員為追求自身利益而採取有損於所有者利益的行動(如:經理人市場的約束:產品市場的競爭約束;資本市場的競爭約束三個方面),但是在我國,國有企業控制權與所有權分離具有自身的特點,控制權往往由上級主管部門授予,因而控制權轉移到經營者手上很「廉價」,市場機制不完善也使得這種控制權很少受到約束,於是他們用一個非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國企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創造出一個真正公平的競爭環境與氛圍,使企業各項指標能夠真正成為反映企業經營者能力與績效的充分信息指標;建立合適的補償機制,不僅有多元化的報酬補償機制還要有能對控制權進行動態調整的機制;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如報酬機制、聲譽機制、控制權機制和競爭機制嚴若森根據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其企業經營主體狀況(所有者代表、代理人)與企業監控主體狀況(內部監控、外部監控、內外監控結合)的已有或可能的不同組合,將其企業治理模式細分為13種,並詳細的介紹了各種企業治理模式的結構及其存在的背景。提出了國有企業治理機構的目標模式,提出國有企業治理整體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是發展一種基於多方監控並存單暫以內部監控為主的治理模式,即在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加強外部監控體系的健全,但更應重視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建設與完善李俊江和史本葉從現代企業理論出發,探討了我國國有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首先總結與分析了我國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中存在的三大問題:1、所有者缺位問題。國內控股公司和主管部門機構在作為委託人的同時,又是母公司或上級部門的代理人:海外企業的董事會權利主體沒有形成,委託人權利分散:跨國經營中因財務、審計、地理或與其他國公司合作等原因,使得國內委託人信息搜集成本高昂;董事長和總經理合二為一,使得多重委託-代理關系的中間環節缺失,產權主體形式化,出現嚴重的「內部人控制」。2、內部人控制。作者指出企業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約的有機組合,是人們之間交易產權的組織機構,企業行為是全體成員的博弈結果。由於契約的不完全性,所以准擁有在契約規定之外的決策權是尤為重要的,作者指出內部人控制問題的本質是「企業產權制度的構建問題」。3、所有者越位。作者指出所有則越位的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出資人所有權和法人財產權的差別,出現了國內母公司的越權行為。其次從產權的意義出發,根據企業不同的法律地位,指出了國有企業跨國經營中主要的三種內部組織結構,即國際業務部一元結構,事業部制的多元結構,控股公司結構。進而提出了完善跨國經營公司治理結構的措施:1、強化國有股東的法人主體地位。2、規范國外代理人的管理者地位,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3、公司治理結構應與跨國組織機構運作相吻合。唐清泉從不對稱信息與公司治理的關系出發,通過構建不對稱信息流動的模型,分別研究了中國、日本和美國文化背景對不對稱信息流動的影響及由此對公司治理效率產生的影響。他認為委託代理關系會產生難以解決的代理問題,降低公司治理效率,出現這種問題的關鍵是存在不對稱信息,因而不對稱信息的流動狀況是影響公司治理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指出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導致契約各方的價值取向與獲取價值的方式不同,由此對披露自己所擁有的信息的方式與動機產生不同的影響;因為文化背景不同,企業對各管理層次規定的權利、義務和工作的緊張程度不同,導致委託人和代理人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採取了不同的價值取向,進而引發委託人和代理人對不對稱信息作不同的理解、解釋和處置,使不對稱信息的流動受到影響。為探索適合我國文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提供參考劉新民(《企業家理論研究的意義與分類綜述》2004.6)從宏觀、微觀、企業經營、人力資源等不同角度論述了企業家研究的意義,對已有的研究按照相應標准可劃分為經營模式、創新模式、資本模式,人力資本模式、決策模式、領導模式與選擇模式七大類,為進一步選擇研究方向理清思路。提出的企業家的研究理論分類如下:汪忠、曾德明、龔紅(《中美公司企業家培育機制比較研究》2004.6)認為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在於企業家的核心作用,企業家培育機制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指出企業家培育機制與公司治理關系密切。他們主要選取美國與我國國有企業,從所有權結構、資本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激勵與約束機制、文化背景、選拔產生、培訓與考評機制以及外部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通過比較分析,提出對中國企業家培育機制的建議:完善文化、市場與法律等外部治理環境;改進與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制,建立與健全企業權力結構;建立有效的企業家激勵與約束機制;完善企業家選拔產生、培訓與考核機制。
(二)企業家激勵問題
李大偉(《提高企業家激勵的有效性》2004.2)提出由於管理體制上的問題,在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中,過分強調激勵而忽視激勵的有效性成為中國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認為當前我國企業存在著過度激勵和激勵保健化的現象。他首先歸納了激勵失效的表現如:激勵的保健化(在職消費、連續任期、例行激勵);過度激勵,如企業經理人員的績效與其收入水平相比的過度;激勵不足等問題。進而提出了激勵有效性的標准,如:因激勵產生的收益必須大於用於激勵的支付;激勵必須與企業經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經理人的替代性威脅。最後提出了提高激勵有效性的途徑:如:1、保持對經理人員的替代威脅2、因地制宜,合理確定經理的薪酬標准3、對於非上市公司經理人,建立薪酬競爭制度。張正堂(《企業家激勵報酬制度的設計》2004.6)認為委託代理理論提出了企業家報酬的線性結構,通過建立模型得出了企業家報酬業績敏感性系數的影響因素,進而對企業家報酬實證研究的結果給出一個基本的解釋。他還分析了如何利用這些影響因素來設計企業家激勵報酬制度,並提出必須通過相應的組織結構調整來實現這種激勵報酬的設計思想。他針對代理人的最佳報酬機制:s(π):α+βπ(式中:s(π)為代理人的報酬函數,π使企業可觀測的產出,α是常熟項,代表固定報酬,β是報酬業績敏感性系數或稱為激勵報酬強度,βπ為激勵報酬),對這種企業家報酬的線性結構提出了質疑,認為這個最佳報酬機制所基於的假設(所有企業的報酬激勵強度系數是一樣的)在現實中是不能成立的。作者認為激勵報酬強度的決定還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並且其他因素影響激勵報酬決定的程度並不小,因為企業不可能面臨著非常相似的經營環境和約束條件,正是由於其他因素的作用才使得有同企業的企業家報酬的激勵強度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張正堂首先通過模型推導出企業家報酬業績敏感性系數的影響因素,然後分析實踐中如何根據這些影響因索來設計企業家激勵報酬制度以及如何實現這種設計思想。余津津,朱東辰(《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企業家組合報酬契約模型初探》2004.2)對現代企業家報酬激勵制度及其實現形式進行了研究,並基於報酬契約理論構建了一個包含現金(短期激勵)以及股票期權(長期激勵)的組合報酬契約模型。目的是通過探討組合報酬契約模型來克服現代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背景下的代理人偷懶行為。指出了企業家報酬激勵制度對企業家的行為模式有著直接的影響,並最終會影響到企業運營績效。並總結了現實中企業給予企業家的激勵性報酬(基薪、獎金、遞延性報酬、認股權、業績股份,股票增值和虛擬股票等),並指出了組合報酬體系中的每一個激勵因素的激勵效果和激勵強度。針對我國企業的報酬制度現狀,提出完善我國企業家報酬激勵制度首先應該注意各種報酬形式的激勵效果和激勵強度,構造最優的企業家激勵報酬組合,實現保險收入與風險收入相結合,現期收入和遠期收入相結合,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相結合的觀點。錢士茹(《轉軌時期企業家成長的基本模式及戰略性定位》2004.4)認為,體制轉軌是國企改革的現實要求和基本環境,提出轉軌時期的雙重體制一方面培育了類型眾多的企業組織: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不同模式的企業家。他把企業組織分成了國有和民營兩大類,研究了兩類企業的企業家生長的環境與機制是大不相同的;又把企業家成長所依託的資本分為政治資本和異質型人力資本,得出不同資本與不同制度環境的耦合,決定了現實中企業家成長的基本模式。並指出中國企業家成長所依託的二維資本,是雙重體制規則的一種反映。通過界定二維資本的涵義(政治資本、異質型人力資本),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企業家成長模式,指出成長模式是由政治資本的強弱和異質型人力資本強弱的相互組合的模式。最後指出我國現在所處的轉軌時期,實際上是雙重體制(政府和市場)驅導下的兩類企業(國有和民營企業)與二維資本(政治資本和異質型人力資本)型態並存的狀態,這就決定了我國企業家成長的四種主流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國家的市場主導地位將會越來越強,認為我們國家企業家成長的戰略性定位應該是以異質型人力資本為主要依託的企業家角色的定位2004年,企業管理理論界依然針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管理、供應鏈管理以及知識管理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研究,提出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學術成果。中國加入WTO,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是我國企業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長期的根本性戰略和途徑。
高懷、趙宇平(《國內外企業競爭力理論研究現狀分析》2004.11)綜合分析了國內外企業競爭力研究的現狀,認為目前企業競爭力的研究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企業競爭力的概念內涵、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的問題,有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眾說紛紜,彼此之間差距較大,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理論分析框架。大多數研究把重點放在一企業市場狀況和財務狀況分析為主的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常缺乏應有的理論支撐,存在著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脫節的現象。2、缺乏對企業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優勢、愜意核心能力等概念的關系及其內在邏輯的嚴格界定,常常把企業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優勢、企業競爭力與企業核心能力等同,在理論上沿河實踐中容易造成誤導。3、缺乏對企業競爭力的動態演變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主要從企業組織本身或產業組織的角度研究企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常常把企業組織的內在特性與產業組織的特性分割開來,沒有有機的結合起來,而且對這些因素的作用機制及其對動態煙花缺乏應有的研究,作者認為對企業競爭力概念的界定、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等種種不同的認識,往往是徐業者們主要關注與企業績效的差異分析,缺乏對企業、競爭和戰略本質的認識及其對企業多樣化行為差異及其所導致企業競爭力不同的分析。因此,今後的研究應從這些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徐正良、王利政(《企業競爭優勢本源的探悉——核心競爭力的再認識》2004.1)從競爭優勢理論的演進角度,重新分析和認識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和結構,以期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和培育奠定理論基礎。主要觀點,通過對競爭優勢理論、核心競爭力理論進行文獻綜述,通過對國內外學者主要觀點的研究總結,首先,提出作為競爭優勢本源——核心競爭力,具備五個特徵:(1)價值性;(2)獨特性;(3)延展性;(4)動態性;(5)長期培育性。其次,基於核心競爭力特徵的分析,提出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和結構:核心競爭力是通過企業文化力、企業學習力和企業創新力三者的有機結合,三力復合形成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真正本源於江、張不同(《識別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漸進化方法》2004.1)對現有企業核心競爭力識別方法作了簡單的文獻綜述,認為在細分層次上對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識別的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認為識別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於弄清企業資源、能力、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之間循序的關系,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體系框架。主要觀點:1、基於分析,將企業資源、能力、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聯系起來,建立了四者之間循序的關系:企業資源足能力的輸入變數;與企業其他經營目標相比,能力更為重要,既存在著關鍵的能力;只有當關鍵能力在競爭中是獨一無二的並在經營中是高度行為集合的,它才形成了企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在本質上具有戰略柔性和動態性,是一種可持續的企業競爭優勢。2、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體系框架,即採用資源—關鍵能力—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漸進化的識別方法,從大到小、從外圍到中央來識別。識別過程由三個階段組成:1)識別關鍵能力;2)識別競爭力;3)識別核心競爭力。

2. 求助,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文獻綜述2000字左右,幫幫忙,我不會寫啊!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摘要:上市公司由於其重要地位而在經濟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上市公司信息質量披露存在較多問題。本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現象,從原因、危害進行了分析, 提出了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 會計信息失真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上市公司信息質量失真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披露不真是,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時。

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總體情況
自1720年在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問題就成為了投資人和債權人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雖然在過去的二百多年裡,由此催生的現代審計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世界各國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財務會計准則,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並未如投資人和債權人所希望的那樣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案件還時有發生。在中國,這種現象也同樣存在:據有關資料披露,財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時,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在2000年度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戶。這147戶共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經注冊會計師審計,深滬兩市上市的1000餘家公司共被審計出應調減虛增利潤189億元,擠掉利潤水分達15.9%。其中,審計調減利潤317億元,審計調增利潤128億元,調增調減利潤總額445億元;審計調減資產903億元,調增資產842億元,總體調減資產61億元,調增調減資產總額1745億元。特別是有6家上市公司資產調減幅度超過50%。同時在上市公司中也發生了如紅光股份欺詐上市案,瓊民源、銀廣廈、麥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東方電子、藍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案件。這些舞弊案件的頻繁發生不僅使會計的誠信基礎受到了嚴重挑戰,而且也嚴重損害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驅動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響,同時還存在道德層面的問題。我國處在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在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外部監督機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綜合考察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我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在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發展起來的,存在著市場機制缺失、市場結構單一與市場行政化等方面的問題。由於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低,企業融資渠道少,具有「殼資源」屬性的上市資格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依據現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會計盈利能力作為標尺,為了滿足上市或配股的條件或避免退市,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從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餘管理或會計造假活動。同時,以國有企業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權結構方面人為分割,流通阻滯,「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加之國有股一股獨大,小股東所持股權較少,較少關心企業經營實際,投機風氣嚴重,很容易引發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侵佔上市公司資產,損害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如「鄭百文」在自身虧損嚴重的情況下,為獲得上市募集資金的目的,虛構財務贏余以獲得上市資格;「銀廣夏」為維持和重獲配股資格,虛構交易、誇大利潤以哄抬本公司股價;「藍田股份」採取多計存貨價值、多計固定資產、虛增銷售收入、虛減銷售成本等手段虛增利潤套取銀行貸款;以及在2003年1月9日國家頒布《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之後,以錦州港、大慶聯誼為發端,掀起了一股證券民事賠償的高潮。這些事件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具有較強的政策拉動的特徵。

(二)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沖突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經濟學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每個個體都在他所依存的體制所允許的有限的范圍內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於個體利益的不同,在組織中將產生不同的利益主體。
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最關心稅收的征繳;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徵,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利益沖突。而經營者的地位與其他利益主體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即經營者直接管理著企業,他對企業的經營、動作負直接責任,因而他有著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然而,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只會提供滿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同時,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經營者「偷賴」動機會帶來「道德風險」問題,即經營者有動機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信息使用者確實需要真實、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信息,而有些則不然。有時由於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於某種特殊目的如粉飾政績或隱瞞事實等的需要,他們可能並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這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的目的不利的話。從債權人角度分析,它們關注債權是否能按期收回,也應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並盡早採取對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是否所有銀行真的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呢?恐怕未必。這里同樣涉及到銀行的利益問題。目前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接受貸款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如果說在貸款發放之前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所要求的話(實際上連這一點都存在疑問),那麼貸款發放之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銀行和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不見得有好處,二是就算他們知道借款企業的真實情況(當然是財務狀況不好的情況),他們也無法做些什麼。剩下股東,應該說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而論,投資與投機並存,後者占的比重較大,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甚眾,而真正願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卻為數甚少,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對廣大股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是否會令股價上升,因為這才是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有時,不同的產權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標,可能相互串通,合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雖然這不僅可能損害其他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可能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

(三)內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於發現、防止和糾正錯誤與舞弊。一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起碼應該達到以下目的:保證業務活動按照適當的授權來進行;保證所有交易和事項以正確的金額,在恰當的會計期間及時的記錄於適當的帳戶,從而使會計報表的編制符合會計准則的相關要求;保證對資產和記錄的接觸、處理均經過適當的授權;保證帳面資產與實存資產定期核對相符等。所以從理論上講,一切的錯誤和舞弊是能夠被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的。但是,如果一個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著缺乏,則很容易發生發生會計舞弊。同時,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控制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地影響著內部控制制度是否發揮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過會計系統最終形成財務報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已極不正常,這才使得會計舞弊行為有機可乘。

(四)外部監管不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
在我國,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是財政部。財政部負責制定會計制度及監督實施。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按理說,我們的監管應該是有效的,能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泛濫。但是,實際上監督乏力、監管手段缺乏的現象依然存在。證券監管、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都有權監管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是,各個監管部門缺乏配合,各自進行監管,沒有達到各家齊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補充的監管機制。就拿受到監管比較多的上市公司來講,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業上市後,經營不善的,就採取各種手段,虛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獲得增資配股的資格,進一步套取廣大投資者的資金。有的上市公司還配合莊家,違規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虧損得無法維持下去的時候,就進行債務、資產重組,出賣手中的殼資源。這已經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的一道風景線。鄭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1997年底,鄭百文公司在實際虧損1.5億元的情況下,採用虛提返利、費用跨期入賬等手段編制虛假財務報表,年報中向社會公眾披露盈利8560萬元,並在1998年通過配股籌集資金1.5億元。鄭百文公司巨額虧空和造假事件於2000年披露後,證監會才介入調查。由於證監會監管的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很難及時發現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其他部門也未起到相應的作用。

四、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金和市場。上市公司向公開市場提供的會計報告信息是外界了解企業企業經營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上市公司公布其會計報告後,企業會計報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東、債權人、潛在投資者和其它社會公眾,都會根據這些報表所反映的信息(資產—負債狀況、經營情況等)來做出自己的決策。如果企業向公開市場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是不真實的,投資者就會感覺上當受騙了。而如果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感覺到上市公司在利用這些虛假的會計信息向他騙錢,他就不會向上市公司投資;同樣地,如果銀行知道公司提供的報表是假的,他們就不會再借錢給企業。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資,則企業就會象無水之魚,遲早會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它不但會嚴重銷弱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危害了廣大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利益,使社會公眾對會計誠信基礎產生懷疑,也會從根本上動搖了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削弱和扭曲了證券資本市場的資金籌集和資源調配功能,危害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會計信息失真也助長了腐敗行為,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

五、 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建議
治理上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要提高上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股權結構,明確市場機制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前提是要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政府行政監管為主導的會計監管體系反應太慢,當發現問題時,通常後果已無法挽回。以市場為主的會計監管機制主要依*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發現和揭示問題,發現速度往往要快得多,而建立這一機制需要調動投資者挖掘上市公司會計問題的積極性,需要以股東多元化、股權微觀分散化與宏觀集中化的股權結構為前提。因此,降低國有股比重,構造多元化股權結構,依*市場機制增加股權流動性,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首要任務。

(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1、明晰產權,發揮產權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
產權是企業取得市場法人資格的基本條件,只有產權明晰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企業本質上是一個合同,該合同廣義地規定了哪項任務應當由企業中的哪些成員來完成,在這里,基本權力(收益索取權、使用權、讓渡權)實際被分割給了不同的利益團體。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里,權力的讓渡不足,使得企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市場,未能按市場的規律實施企業行為,從而造成會計信息並未按市場的需要提供。
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范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這是因為產權的明晰為會計信息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契約關系。在這兩個條件之下,資源的配置相對地有效率:經營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時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場而非所有者的旨意來實施經濟行為。同時,會計主體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范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范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2、推行獨立董事制度
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確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應當有三分之一以上為獨立董事,其中應當至少包括1名會計專業人士。如果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薪酬、審計、提名等委員會的,獨立董事應當佔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獨立董事的主要職責是對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履行誠信與勤勉義務,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是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獨立董事將在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中體現「獨立」的價值。獨立董事具有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單獨聘請外部審計機構或咨詢機構等特別職權,並就上市公司重大關聯交易的公允性等事項發表意見。推行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於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防止舞弊行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發布內部控制標准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強化內部會計監管,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為了盡快推動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財政部應制定和發布統一的單位內部控制標准,供所有單位執行或參考。一般地,單位內部控制標准應滿足以下幾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定的標准應包括內部控制制度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二是將共性的內容制定詳細具體的標准,對復雜和特殊的內容制定原則性的標准;三是對於關系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會計控制內容和單位履行法規制度的控制內容,應制定規范性標准,對於僅涉及單位內部管理控制的內容可制定示範性標准。
2、組織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工作
首先,要大力宣傳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其次, 切實履行財政部門的法定職責,通過定期監督檢查,督促各單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第三,通過經驗交流會等方式,指導、幫助各單位搞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同時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力量,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提供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四) 加強企業外部監管機制的建設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處罰力度
要充分發揮《會計法》在發揚正氣和打擊歪風方面的威懾作用。進一步完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繼續完善《企業會計制度》。針對各個行業的特殊業務,抓緊研究制定分行業的專業會計核算辦法。強化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透明化,減少交易雙方信息差異,並完善包括司法調查、證券監管、違規預警、行業自律、媒體監督等在內的全方位信息披露監管體系。並在立法方面,加大對虛假披露的懲戒力度,從制度上提高信息披露違規違法行為的成本。
2、完善獨立評審制度
注冊會計師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起步晚,相關政策不配套,因而在前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專職注冊會計師人數不多,職齡內人數不足,缺少必要的風險基金;有的事務所單純追求收入,忽視執業質量,甚至出具虛假報告;由於組織機構部門化,審計業務行政化,介紹業務按比例分成,收入按比例上繳,成為主管部門搞福利、發獎金的重要經濟來源,因而嚴重損害社會中介組織的形象和與社會各界的關系,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的地位等等。黨的十五大確定了我國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培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把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組織提到了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高度。因此,我們應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通過脫鉤和改制兩步走推進事務所體制改革,盡快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注冊會計師隊伍及一批會計師事務所,並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監督,使社會會計監督機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要進一步明確社會會計監督機制對會計審查的結論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其作用,維護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嚴肅性。

參考文獻

1、趙煊君.中國證券市場—監管與投資者保護[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2、薛祖雲.會計信息與市場管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3、張俊民.會計監管[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3月
4、中凱,鄭小平.如何健全與完善企業財務評價體系 [J].《企業參考》,2004年
5、唐俐.正確計算和運用企業財務評價指標 [J].《渝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6、張先治.財務分析[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3. 《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現狀及完善措施綜述》文獻綜述性論文

如何構建合理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白菊
2004年9月26日,中國證監會頒布了《關於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徵求意見稿)》,表明我國的公司治理措施正在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是為了保證企業科學決策,是結構和機制的有機集合。內部會計控製作為企業內部的重要控制措施,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公司治理結構的性質
公司治理結構主要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權,如何監督和評價董事會、經理人員和職工,如何設計和實施激勵機制等,以調整若干在企業中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投資者(股東和貸款人)、經理人員及職工之間的關系,並從中實現經濟利益。
通常情況下,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構成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和監事會。股東大會作為資產委託人將其財產交董事會代理,並委託監事會進行監督;作為代理者,董事會又將公司財產委託經理層管理。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經營決策機構,經理是決策執行者,監事會是監督機構。公司治理結構是一個多層委託代理、權責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協調的結構。
由此可見,公司治理結構的本質是一種關系合約,是一種控制與激勵機制。
二、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構成及重要性
公司治理結構是現代公司制的核心。公司制使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在這種分離的基礎上,經營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優勢謀取個人利益,由於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地位及其所擁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終決定了契約各方的不對等。公司治理結構涉及到各相關利益方,例如股東、經營者、債權人、雇員、顧客以及社區等等。各相關利益方之間存在著不完備和不對等的契約。
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是為了保護企業資產、檢查會計數據的准確性和可靠性而實施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總和。其實質是內部會計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為了確保公司合法合規經營、控制財務舞弊、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
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包括五個基本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督。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公司治理結構在本質上首先是一種關系合約,包括簽約、履約、計量和評價、再簽約的一系列過程。會計系統完成這一系列過程中的計量和評價工作,作為一個控制系統,是公司治理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會計報告削弱了股東與董事會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計收益數字可以作為經理經營業績的考評依據。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有助於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管理要求的內部治理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及執行和監督機制。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強化風險評估和管理,確保公司穩健經營,所以,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
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構建及作用
在公司治理結構中,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設計與建設應該充分考慮企業公司治理的要求。公司治理結構在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基礎上,處理企業各利益關系方之間的關系,其目標不是各利益關系方的制衡,而是通過對這些利益關系方的制衡使企業作出科學的決策,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公司治理結構分為外部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公司治理結構。內部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發揮作用;外部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和商品流通市場等發揮作用,建立合理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1.構建內部會計控制的依據
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構建應充分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內部會計控制理論及企業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法律法規依據有《會計法》、《審計法》、《公司法》、《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以及《企業財務通則》等。這些法律法規緊跟社會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國企業公司治理的要求。
每個企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存在著不同的情況,例如有的企業有董事會內部人控制的現象,而有的企業不存在這種現象。因此,在構建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時,除了依據統一的法律、法規外,還要依據各企業的自身特點。每個企業應該根據各自的業務流程、組織機構特點和控制目標,充分發揮控制功能的作用,組織建立起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例如,企業的融資結構決定了在構建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時應充分考慮股東、債權人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信息的制衡,保證企業能夠以最佳狀態運行。企業應該依據本企業所在的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商品流通市場、董事會、監事會以及股東大會的實際情況設計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同時,企業還要明確經營性質、隸屬關系、組織機構設置、部門職責分工、經營目標與方針、產品性質以及資金來源等情況。這樣,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才能夠向企業外部和內部提供可靠的信息,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
2.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設計、執行與監督機構
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設計、執行與監督機構的安排和運行效果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了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成敗。公司治理結構決定了各機構在內部控制體系中所具的位置。各級機構的職責與工作應該充分體現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以達到有效制約、平衡各利益關系方的目的。
即使是高度自動化的作業,企業的成就主要還是要依靠職工的素質。因此,任何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成功與否將主要取決於其設計水平和高素質的人員的貫徹執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設計應該由有豐富會計和管理經驗、對企業情況非常熟悉並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或機構來運行,並廣泛徵求各機構意見。不同機構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中發揮不同作用,形成各自之間的制約。企業必須指定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檢查,監督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執行,是否產生應有的效果。
內部會計控制系統中的監督機構一般可由內部審計機構負責。內部審計師的檢查旨在評價制度設計的效果及其實施的有效程度,並向公司最高管理部門提出報告,從而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內部審計機構對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正常運作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企業可以根據公司治理結構的需要決定內部審計機構的隸屬關系。內部審計機構可以隸屬於董事會、總經理、財務部以及監事會等機構。如果企業內部審計機構不健全或根本未設內部審計機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委託中介機構或專業人員對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進行監督。
3.內部會計控制報告
內部會計控制報告是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內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政策、方針、內容、方法和效果的書面文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1979年擬定並發布了強制公司對其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提出報告的文件———《管理階層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報告書》。英國和我國台灣地區對此也有類似的要求。內部會計控制報告表示企業對其實行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情況的申明,使各利益相關方能更及時地了解企業的情況,促使企業經營者重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完善,使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企業藉此可以降低風險,提高經營效率,降低信息不對稱。內部會計控制報告有利於企業及證券市場的有效運作。
內部會計控制報告有利於進一步保護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使經營者明確自身的責任。在內部會計控制報告中,應該包括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依據、內容、方法、報告涵蓋的時間及必要的保證等內容。董事會有必要在內部會計控制報告上簽字蓋章。
建立良好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有利於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以有效地解決一些企業內部管理不足、控制薄弱和貪污腐化等問題。良好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應該同時具備成本低和效益高的特點,真正發揮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核心作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內部會計控制與公司治理結構相互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企業的發展,削弱信息不對稱性的影響,以保護投資者特別是社會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4. 求《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防範與治理》開題報告,文獻綜述,請問有嗎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