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沙漠化治理

沙漠化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7 03:17:49

1.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1、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2、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拓展資料: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也就是人為濫砍樹木,使破壞土地平衡,變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土地荒漠化: 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在乾旱和亞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別不大,但荒漠化嚴重程度要高。

2. 我國荒漠化治理是什麼現狀

傑成凱:我國政府一貫十分重視荒漠化治理工作。早在建國初期就有重點地組織群眾開展以植樹種草為主的荒漠化治理工作,組建了中國科學院治沙隊,開展了沙漠考察;1958召開了全國治沙會議。自1978年以來,陸續啟動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為主要目標的全國防沙治沙、「三北」(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工程。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政府將防沙治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1991和1993年國務院又先後在甘肅蘭州市和內蒙古赤峰市兩次召開全國防沙治沙大會,批復了《1991—2000全國治沙規劃要點》。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組織跨區域、跨流域、跨行業的大規模生態工程建設,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對林業生態工程進行了系統整合,整合為六大重點工程。其投資之巨、建設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與此同時,我們還加大了對草原、鐵路公路沿線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國土保護力度,實施了《八七扶貧計劃》,對包括荒漠化問題在內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治理。

同時,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各級政府協調機構、監測體系和有效的法律保障體系;將防治荒漠化納入國家高等教育大綱;為防治荒漠化制訂了各項優惠政策,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防治荒漠化的積極性;頒布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大力推進防治荒漠化國際合作夥伴關系的建立;為中國防治荒漠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家林業局2005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土地沙化監測結果表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破壞大於治理」的狀況轉變為「治理與破壞相持」,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省區治理面積大於破壞面積,全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為每年減少1283平方公里。

但我們對荒漠化的形勢估計不能過於樂觀,正如恩格斯所說,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客觀的講,由於退化土地生產力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完成,所以我們不能把在荒漠化土地上形成了一些植被,就等同於荒漠化土地減少了。也就是說我國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積的減少,事實上是由於荒漠化土地的治理面積大於擴展面積形成的。應該說所取得的成績還只是非常初步的。

我國荒漠化治理任重而道遠,主要表現為:治理形成的植被的穩定性還比較差,生態狀況還很脆弱;防沙治沙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全國目前還有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1%,同時還有近32萬平方公里的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如果保護利用不好,極易變成新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幾十年來,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治理原則,一些條件相對較好,治理相對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經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隨著防沙治沙的推進,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難度越來越大,單位面積所需投資越來越高;導致沙化擴展的各種人為因素依然存在。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各種破壞沙區植被的現象還沒有得到完全制止,濫放牧、濫開墾等行為在部分地區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鑒於此,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於2005年9月8日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

相信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荒漠化這一「頑症」必將被「治癒」。

3. 中國沙漠化治理現狀

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回172.12萬平方公里。與 2009年相答比,5年間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
監測結果表明,自2004年以來,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連續3個監測期「雙縮減」,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但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本公報是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編寫的,簡要介紹了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會各界對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臨的形勢有一個客觀了解,堅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設沙區美好生態

4. 如何治理土壤沙漠化

沙漠化主要由缺水引起。民勤一帶沙漠化嚴重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一是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主要原因。

從自然因素來看,民勤盆地處於石羊河下游,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是地質歷史時期,隨著陸海結構、緯度地帶性、地貌格局的變化早已孕育形成。而且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北方氣候處於更加乾旱的時期,加劇了民勤盆地沙漠化趨勢。

從人為因素來看,首先,人口增加造成了趨向沙漠化的壓力。

1953年,民勤縣只有11萬人,目前已增加到了30多萬人,幾乎增加了兩倍。這些增加的人口大多數是農業人口,客觀上增大了對水和耕地的需求。

其次,水資源利用不當。如上中游過度用水,造成下游的民勤一帶來水量大幅度減少。

20世紀50年代,石羊河每年提供給民勤縣5億多立方米水,如今每年不到1億立方米。

再次,土地開墾過度。從1977年到1993年,民勤縣就開墾了2萬多公頃農田。以前在綠洲與沙漠之間有大量天然灌木叢作為過渡帶,有力地保護著綠洲。

但是這些過渡帶被開墾成了農田,又很快被暢通無阻的風沙變成了沙丘。

這些人為因素增加了耗水量,石羊河又提供不了,民勤縣只好從地下取水。

而隨著每年5億立方米的地下水被抽走,地下水位下降,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在人類治沙的歷史中,我們有過慘痛的教訓。歷史告訴我們,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活動要根據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來決定。要根據自然規律的要求來治理沙漠化,再不能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搞「人定勝天」那一套。以前民勤盆地有許多湖泊,鳥群眾多,草灘連片。後來大量開墾耕地,把草灘都變成了農田。不注重涵養水源,大量砍伐森林,又大規模開采地下水,結果形成了沙漠化。

在治理沙漠化的過程中,不能把林業、農業、水利等分開,而應把石羊河整個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綜合考慮,處理好上游與下游的關系,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貫徹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

在對水資源進行技術和經濟管理的同時,要加強行政管理和立法管理,並加大對水資源危機的宣傳力度,增強公民對水資源緊缺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首先,要合理分配水資源,禁止超采地下水,從源頭上治理民勤沙漠化。水資源是民勤生態問題的本質,因此,解決民勤生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開源、節流,合理利用水資源。應該明確水權,制定落實流域分水方案,盡快減少地下水超采量,抑制地下水位下降,並逐步使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

其次,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水型高效農業和圈養型畜牧業。在水資源緊缺地區,土壤鹽漬化、水質惡化會使灌溉農業的簡單大規模發展以失敗告終。民勤的最終出路和前途是建立節水型高效農業,改善灌溉技術,發揮規模效益,通過深度加工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和經濟含量,如種植一畝春小麥一般要400立方米水,如果採用滴灌,只需90立方米水。

受沙漠化威脅嚴重的土地則應封閉起來種草,等草恢復起來後,發展圈養型畜牧業。還要適度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改變以農為主的經濟結構。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要堅持退耕還草,開發風能、太陽能,恢復草地、灌木叢帶。通過退耕還草,農民有了國家給的糧食和錢,就減少了為生計所迫而開墾土地的現象。大規模利用風能、太陽能,使農民有了可用的能源,就減少了砍伐燒草的可能性,保護了生態環境。退耕還草至少要堅持10年不變才能走上良性循環。

要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風沙,加速防護林體系建設,改造鹽漬化土壤,改善地下水質。要加速民勤盆地防護林體系建設,阻止流沙侵入盆地。可以採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喬、灌、草結合,帶、網結合的方法。要利用鹽生植物改造鹽漬化土壤,使土壤鹽分得到轉化和轉移。要改善地下水質,使地下水中的鹽分轉移,降低地下水的礦化度,與鹽鹼地改造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

民勤縣的沙漠化十分嚴重,已到了刻不容緩需要治理的程度,一定要盡快行動起來。而要取得成效,靠甘肅省的力量估計很難完成,必須爭取國家在生態保護和建設經費方面向石羊河流域傾斜。

5.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國際履約工作的同時,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責。

6.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術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有鑒於沙的流動性,應對風害成為難中之難。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術中,工程固沙採用人工設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來阻止沙子移動;化學固沙通過噴灑化學固沙劑,如乳化瀝青、聚合物樹脂等;植物固沙則是透過種植沙生植物的手段來穩定和阻絕沙體,以達到固沙目的。下面我們來盤點這三種固沙技術中的最熱門的新科技:立體固沙車、藻類治沙固沙技術,植物性纖維黏合劑,這三種技術中前兩項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第三種還存在爭議,效果有待驗證。

立體固沙車--速度是人工的約180倍

經施工改造後的沙體當即固定,並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長勢旺盛。為了檢驗治理成果,研究團隊在改造後的沙漠中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長勢都非常好。為了檢驗安全性,團隊還請來了第三方機構對粘合劑及「沙變土」土壤進行檢測。易志堅拿出了西安國聯質量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粘合劑的檢測報告,上面多項指標遠遠低於國家標准。

對於這項科研成果,該成果專家評審組的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的秘書長楊文斌認為,其研究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對於一項研究來說,需要有實驗室的結果,還要有基礎性成果,還需要實地的實驗結果,也就是大面積的區域實驗,區域實驗完成之後才能開始推廣,即使區域實驗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說這是一項可以推廣的技術。易教授團隊所做的4000畝實驗在普通人看來面積廣闊,但是對於荒漠化研究來說,4000畝的面積太小了,根本不算什麼。這項所謂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積推廣的階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話,根本不用治理就會變成農田。楊文斌說:「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種植了。在沙漠上安裝上灌溉設備並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長,是現在科學家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條件,而有的是人為因素,特別在靠近河套地區的一些沙漠地帶確實是人類破壞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門別類地對沙丘和沙地進行改造,對於人類過度開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區可以優先修復,這些地區曾經也有綠植生長的基礎。所以,沙漠的改造的關鍵在於應該分類分區,而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原生沙漠是地質時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態系統,是一種一種生態系統,它和濕地生態系統,和森林一樣都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治沙不是消滅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變綠洲,否則,地表下墊面均勻一致,反而無法形成氣壓差,不利於形成空氣流動,進而影響水分的運移。從另一面可能惡化了區域氣候,利弊需要權衡。

7. 治理沙漠化有什麼建議

治理遏制土地沙化
雖然沙漠化的產生是從植被破壞產生土壤風蝕開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卻不能僅僅限於種樹種草,而是要從解決沙漠化土地上過重的人口壓力出發,從經濟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相結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態經濟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沙漠化治理應該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壓力和形成穩定生態系統的總體目標,有層次、按時序進行。[3]
首先,種樹種草與提高農田產量同步進行。通過施用高新技術、改造生產要素組合條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糧食產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載力發生躍升,從而減緩或消除人口壓力。與此同時,施行退耕還林還草,推廣應用沙地造林和農田防護林帶技術,初步建立起防沙體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種樹種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載力的躍升應同步進行。前者離開了後者,沙漠化的治理由於沒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後者離開了前者,在強烈風蝕下不可能實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可調節水肥因子在技術上具備了越來越大的可操作性,從而為沙漠化治理開發中新技術的使用,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對作物的優質高產提供了保障。例如,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後山地區地處農牧交錯帶,土地沙漠化嚴重。一些地方實行的地膜玉米技術,可使糧食產量由畝產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糧食產量的增加,為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提供了可能空間。當地推行的「進一退三」措施,也就是種一畝地膜玉米,退耕三畝沙漠化土地,改種擰條等治沙牧草,使當地的沙漠化進程迅速得到遏止並開始逆轉。
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措施種樹種草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

8.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設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籬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紮成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同時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有利於沙生植物的生長。黏土沙障是將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間距1~2
m,走向與風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簡單,固沙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騰少,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發達等特點,可抵抗狂風襲擊,並盡快將水分和養料輸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細胞內經常保持較高的滲透壓,具有很強的持續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夠適應乾旱少雨的環境。
水資源利用:
水資源利用在沙漠治理過程中最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區域的降水量不穩定,一般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濕潤年份降水量多,而乾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較穩定,其沙層厚,具有一定的「隔熱」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受到降水的制約。解決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
恢復與重建:
荒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當下荒漠化嚴重真正的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由此可見,只有保護、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

9.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設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籬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紮成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同時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有利於沙生植物的生長。黏土沙障是將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間距1~2 m,走向與風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簡單,固沙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騰少,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發達等特點,可抵抗狂風襲擊,並盡快將水分和養料輸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細胞內經常保持較高的滲透壓,具有很強的持續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夠適應乾旱少雨的環境。
水資源利用:
水資源利用在沙漠治理過程中最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區域的降水量不穩定,一般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濕潤年份降水量多,而乾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較穩定,其沙層厚,具有一定的「隔熱」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受到降水的制約。解決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
恢復與重建:
荒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當下荒漠化嚴重真正的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由此可見,只有保護、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