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如何治理沙漠

如何治理沙漠

發布時間: 2020-11-26 21:23:55

Ⅰ 應該怎樣治理沙漠

使用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我知道大哥或大姐你會採納我的)謝謝!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
(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
(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
(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
(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
(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
(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
(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明白了?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1.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為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為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2.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為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污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為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為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總結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路,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為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盡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關鍵詞 水土資源 沙漠化綜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根據全國兩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對比分析,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km2增加到190.67萬km2,凈增3.06萬km2;同時,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94萬km2,增加到112萬km2,強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66萬km2,增加到87萬km2。這說明沙漠化在擴展,侵蝕程度在加重,年均擴展3060km2;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減少速度驚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僅有0.1hm2,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羅斯的 1/8、美國的1/6、印度的2/3。東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省人均耕地已低於0.05hm2的警戒線。1996 年全國共有耕地1.3億hm2,到2000年底,全國耕地減少為1.28億hm2,年均減少45萬hm2;其中由於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國耕地以年均6.67萬hm2的速度在減少。

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因素。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西北內陸河流域反映得更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為例,1972年以來,大西海子以下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分析,24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從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為明顯,上升了22%,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風大、土壤疏鬆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擴大灌溉面積。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積分別從1950年的156萬人和34.8萬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萬人和99.67萬hm2,農業灌溉用水量從50多億m3增加到153億m3。

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全國農業灌溉平均定額為每畝580m3,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灌溉定額高達每畝1000m3左右,最高達每畝1400多m3,浪費嚴重,同時導致土地鹽鹼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黃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因受管理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忽視生態用水需求。在相當長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考慮生態對水資源的需求,由於水資源短缺,首先擠占的是生態用水,其結果是內陸河流域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綠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時擴大,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在縮小。

2.草原墾殖和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

西北地區草場面積大,同時,草場又是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計劃經濟年代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受「以糧為綱」的影響,把一些草場開墾成耕地,耕種 2~3年後,薄薄土層中的養分消耗殆盡,就撂荒了,如此發展,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沙化。受「牲畜頭數越多越好」的影響,盲目增加牲畜頭數,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開墾和沙化破壞減少666萬hm2,產草量下降了30~50%。內蒙古自治區沙化、退化草原達0.32億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

Ⅱ 應該怎樣治理沙漠

治理沙漠?大家都會回答種樹就可以了,不過種樹的人和錢要從哪裡出就是問題了。
以下是解決之策:
如果你是學生的話,這里我推薦你研究一下《京都議定書》中「綠色購入」這種減排機制,簡單的說,就是通過種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算作該國家的減排量。如果減排量通過政府和國際的認定,可以獲得國際資助,這樣治理沙漠的費用就有了,不過前期費用還是要自己湊錯的。
其次是人力,如果你是政府人員的話,建議你通過國家政策,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除了要求費用之外,希望企業分批的派人員到沙漠地區參與植樹活動,算作他們的社會責任履行業績。
說的有點多,但確是從實際出發。

Ⅲ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國際履約工作的同時,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責。

Ⅳ 應該怎麼治理沙漠

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為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為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為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污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為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為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結論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路,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為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盡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關鍵詞 水土資源 沙漠化綜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國是一個水、旱、風沙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澇災害,2002年秦嶺和一些省的局部地方的特大暴雨、洪水襲擊; 2000年以來的沙塵暴肆虐;1999~2001年連續3年北方地區的乾旱,等等,一系列的災害給全國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生動而痛苦的教育課。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狀況,引起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沙塵暴和土地沙漠化問題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

一、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作為一個生態問題是1977年聯合國沙漠化會議以後才正式廣泛採用,其內容為:「土地滋生生物潛力的削弱和破壞,最後導致類似沙漠情況,它是生態系統普遍惡化的一個方面,它削弱或破壞了生物的潛力。」由此可見,沙漠化與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調人為活動的實質,沙漠化的實質是人地關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經濟生產力下降與喪失,地表呈現類似沙漠景觀的土地嚴重退化過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關系相互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改善環境,土地生產力再恢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水土流失導致了土地沙漠化,而土地沙漠化正是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由於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造成了土地退化,喪失了生產能力,北方地區表現為土地沙化,南方地區表現為土地石化。土地沙漠化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根據全國兩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對比分析,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km2增加到190.67萬km2,凈增3.06萬km2;同時,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94萬km2,增加到112萬km2,強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66萬km2,增加到87萬km2。這說明沙漠化在擴展,侵蝕程度在加重,年均擴展3060km2;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減少速度驚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僅有0.1hm2,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羅斯的 1/8、美國的1/6、印度的2/3。東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省人均耕地已低於0.05hm2的警戒線。1996 年全國共有耕地1.3億hm2,到2000年底,全國耕地減少為1.28億hm2,年均減少45萬hm2;其中由於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國耕地以年均6.67萬hm2的速度在減少。

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因素。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西北內陸河流域反映得更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為例,1972年以來,大西海子以下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分析,24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從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為明顯,上升了22%,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風大、土壤疏鬆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擴大灌溉面積。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積分別從1950年的156萬人和34.8萬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萬人和99.67萬hm2,農業灌溉用水量從50多億m3增加到153億m3。

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全國農業灌溉平均定額為每畝580m3,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灌溉定額高達每畝1000m3左右,最高達每畝1400多m3,浪費嚴重,同時導致土地鹽鹼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黃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因受管理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忽視生態用水需求。在相當長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考慮生態對水資源的需求,由於水資源短缺,首先擠占的是生態用水,其結果是內陸河流域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綠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時擴大,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在縮小。

2.草原墾殖和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

西北地區草場面積大,同時,草場又是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計劃經濟年代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受「以糧為綱」的影響,把一些草場開墾成耕地,耕種 2~3年後,薄薄土層中的養分消耗殆盡,就撂荒了,如此發展,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沙化。受「牲畜頭數越多越好」的影響,盲目增加牲畜頭數,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開墾和沙化破壞減少666萬hm2,產草量下降了30~50%。內蒙古自治區沙化、退化草原達0.32億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

Ⅳ 怎麼治理沙漠

1.工程治理措施
沙漠造成的危害,歸根結底還在於風沙流的風蝕、搬運、堆積的作用。為了防止沙丘的移動,首先應該控制沙丘表面疏鬆的沙粒不被風蝕吹揚。可以利用雜草、樹枝以及其它材料,在沙丘上插設風障或覆蓋在沙面上。凡此一類的措施,都屬於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措施的優點是能夠立即奏效,但是由於成本高,費工大,又不能長期保存,故不宜大面積地推廣,只能施於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而遭受流沙威脅又十分嚴重的工礦企業、交通運輸、城鎮居民點等局部地區。
工程治理措施因材而異,種類繁多,一般最常見的有草方格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卵石固沙、粘土固沙以及瀝青乳液固沙等十餘種。其中最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和粘土沙障。
(1)草方格沙障 沙區群眾把沙障統稱為「風牆」,草方格沙障是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設成方格狀的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
施工時,先在沙丘上劃好施工方格網線,要使沙障與當地的主風向垂直。再將修剪均勻整齊的麥草或稻草等材料橫放在方格線上,用板鍬之類的工具置於鋪草料中間,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層內約15厘米,使草的兩端翹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約20厘米~25厘米。再用工具擁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根據試驗,草方格沙障的規模以1米× 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減風力,使之無力攜走疏鬆的沙粒。這種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於保護交通干線尤其成功。假若乘火車從包頭到蘭州,當列車經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沙坡頭時,可以看到沿線沙丘上密布著像圖案一樣的方格,這便是草方格沙障(圖9)。這條沙障,帶寬500米~600米,總長達16千米,鋪設了近萬畝的面積。使我國第一條穿越沙海的包蘭鐵路,自1958年通車起,一直暢通無阻,這是我國治理沙漠的一項重大成果。
草方格沙障設置後,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對冬季的降雪,更能夠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風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層含水量,使2米厚的沙層含水率從1%增加到3%~4%以上,正由於草方格沙障能夠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條件,從而保護了沙生植物的生長。
(2)粘土沙障 粘土沙障是在用粘土壓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初,人們用粘土全面鋪覆在沙丘上,效果十分顯著,但是,費用太昂貴,而且雨水很難滲到沙丘內,影響沙丘的水分條件。以後人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改進,將粘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厘米~30厘米的土埂,間距1米~2米。土埂的走向與主風向垂直,流沙有喜風、喜乾旱,怕水、怕草、怕樹的「兩喜三怕」的特點。米的土埂,間距1米~2米。在多風向的沙漠地區,可以設置成方格狀的粘土沙障.
甘肅民勤和內蒙古磴口等地的經驗表明,粘土沙障施工簡便,節省勞力,固沙效果與保水性能都比較好。
粘土沙障可以使20厘米高度上的風速削弱20%左右;0~50厘米沙層內的含水量比無沙障沙丘的含水量提高25%以上,干沙層的厚度減少了一半。
總之,工程治理措施,是一種臨時性的防沙措施,對於流沙的危害,僅僅起到固沙「治表」的作用,若要徹底根治,達到「治本」的效果,還必須採用「植物治理措施」。
2.植物治理措施
用植物來控制和固定流沙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在沙漠地區,有計劃地栽培沙生植物,不僅能長期地固定流沙,而且還能改變沙區的生物環境和氣候條件,以至達到沙漠土壤改良的最終目的。
我國沙區各族人民在治理沙漠的過程中,總結出流沙有喜風、喜乾旱,怕水、怕草、怕樹的「兩喜三怕」的特點。水是沙漠的命脈,有了水,可以長樹、長草,可以阻擋風沙。所以「三怕」,最終還是怕樹、怕草。根據沙漠的這些弱點,我們可以採用不同的植物治理措施。
固沙造林利用人工栽植的辦法,根據需要,在沙漠里的不同地區與部位植樹造林(圖11)。由於沙漠里自然條件差,植物生長困難,必須選用效果良好的沙生植物品種,同時還要加以人工的撫育和管理,精心培育。
在沙漠里植樹造林有兩種方法,是將苗圃里培育出來的實生苗、插條或是從沙漠里挖出來的天然實生苗,有計劃地栽到沙丘上,這叫植苗造林。二是用插穗或者枝幹栽到沙丘上,叫扦插造林。兩種方法.目前都在廣泛地使用。
根據不同的情況,植樹造林又有不同的種植部位。一般大都採用「前擋後拉」的種植布局。所謂「前擋」,就是在沙丘前進方向即沙丘背風坡的低窪地上種植高大的樹木,起阻擋沙丘向前移動的作用。所謂「後拉」,就是利用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把它們種植在沙丘的迎風坡上,固住鬆散的沙粒,「拉住」它們不被風吹走。一般在迎風坡上種植的部位不超過沙丘高度的三分之二,這樣使沙丘的頂部暴露在風力之下,得不到植物的保護,沙丘頂部很快被風削平。而這部分被吹起的沙子,又受到「前擋」的樹木的阻攔,使它們沉積在沙丘背風坡的低窪地上。久而久之,不僅能固定住流沙,還能將高沙丘削低,低窪地填平,使起伏的沙漠夷為平地。然後,再在夷平的沙丘頂部繼續植樹造林,使沙丘得到徹底的改造。
營造防風林「風起沙揚,風止沙落」,風是形成沙漠、驅使沙漠擴張的根本動力。所以,防沙應先防風。在沙漠內及沙漠邊緣地帶營造大面積的防風林帶,可以削弱沙漠地區的風力而達到阻止沙丘移動的目的(圖12)。
營造防風林的防風沙效果十分顯著。在林帶中,若以離地面1米高度的地方,降低風速10%為防風沙標準的話,林帶的背風面最大防護距離可為林高的30~40倍.甚至可達50倍。林帶前的逆風面防護距離可在林高的1~10倍。防風林帶的效果和林帶的高度有直接關系,林木越高大,防風沙效果也越好。此外,還與林帶的疏密結構、透風性能有關。
根據林帶的疏密和透風情況,可分為三種林帶結構類型:
①緊密結構林帶 林帶上下緊密,枝葉生長很稠,不透風。林帶常是由喬木和灌木多層組成。這類林帶,像一堵擋風牆。當氣流通過時,只能越過林帶頂部,越過後,氣流隨即在林帶附近的背風處下沉。在林帶周圍形成渦流。氣流到了林帶背風面40倍林高的距離處,即可恢復原來的風速。
②疏透結構林帶 林帶上下多少透風,為1~2行的喬木組成,林帶兩側無灌木,或灌木稀疏。當氣流通過時,一部分氣流越過林帶頂部,一部分可從林帶內通過,使氣流在林帶背風面距離林高1倍的地方產生渦流,於是防風效果改善,常在林帶背風面距離林高45倍的地方,風速才恢復到曠野的情況。
③通風結構林帶 林帶上部樹冠稠密,基本不透風,而下部為裸露的樹干,通風性能好,林帶通常由3~5行高大的喬木組成,林內無其它灌木。當氣流通過這種林帶時,上部氣流只能越過林帶頂部,而下部氣流則通過林帶的樹干之間的空隙,氣流通過時發生收縮,從而形成小股渦流,抵制了上部氣流襲擊林帶的背風處。結果在林帶背風面5?7倍林高的地方,才能形成渦流,使通風結構林帶產生的渦流,較其它林帶產生的渦流距離更遠,防風能力更強,一般在林高50倍的距離上才能恢復到曠野的風速。
可見,樹不在於種得多,而在於種得巧,在於選擇適當的樹種和科學的林帶結構。為了提高防風林的效益,以營造通風結構或疏透結構的林帶為最好。
自然界中,一種事物,往往和其它事物互相聯系,相互影響;林帶中,由於削弱了風速,不僅起到防風沙的作用,而且減少了空氣與地表的熱量交換和水分的蒸發,從而引起地溫、氣溫和溫度等一系列的變化,大大地改善了林帶周圍的氣候。例如新疆沙漠地區,在防風帶的保護下,春季地表溫度可增高0.7%~3.5%,5厘米~10厘米深的土溫可增高0.4℃~1.0℃。 1米高處的氣溫降低0.1℃~2℃,減小了沙漠地區溫差變化的幅度,相對濕度提高了3.5%~14%,水分蒸發減少了14%~41%,使沙漠地區的氣候變得濕潤。可見,防風林帶對改變乾旱氣候有著多麼明顯的作用。

Ⅵ 治理沙漠的辦法都有哪些

沙漠的問題治理上要抓根本。一是人口,二是水。
這里要提到多餘水。一個地方的水分為固定水量和流動水量。這流動水量又分為水補給和多餘水。
假設一個池塘,周圍有5的綠地,5的沙漠。在沒有人類參與的情況下。池塘水位,綠地面積,沙漠面積維持平衡。這時候的情況是綠地沙漠面積始終不變。池塘水量為在雨季過後水量是10,經過整個旱季到達下一個雨季時由於蒸發,周圍綠地用水變成了5。第二個雨季帶來了10的水量,其中5的水量被池塘截流下來,這部分水為水補給,剩下5的水為多餘水,成為洪水流走了。旱季結束時池塘底下的那5的水量為固定水。
如果人類參與進來,完全截流了這流走的5的水量,這多留下的水量正好剛夠剩下的5的沙漠綠化(前提是人類自己不用)。如果人類要用3的水量,那麼只能綠化2的沙漠。剩下3的沙漠得留著。不然就要用到旱季結束時池塘底下的那點固定水量。三五年之後池塘功能退化,將破壞整個生態平衡。
所以說人口和多餘水是治理沙漠的根本。人口少則能用於治理的水就多了。
譬如一個地方的多餘水是M,治理沙漠需要水X,人類生活需要Y。如果X+Y<=M,那麼將能夠維持生態平衡,反之則將沙漠化。
拿新疆的沙漠來說,水源就是雪山融水,雪山融水總量如果為10,假設人口用水為6,那麼就只有4的水用來綠化環境。而假設這4的水能供應4的土地綠化(假設土地總量是10),那麼將有6的土地成為沙漠。如果強行利用這4的水去綠化10的土地,那麼將破壞環境,連那4的綠化面積也沒有了。
沙漠里本來就沒水,你挖泥保哪門子水啊!再說了你能挖多少泥,不要把現有的河給挖沒了。
治理沙漠
一是節水,人口不好想辦法。只有節約用水,提高水利用。培養國民節約水的習慣。
二是找到新的水源。沙漠的水一般都是高山融水,水量有限,只能維持河兩岸一定區域的生態平衡。維持不到的地方只有靠其他的辦法。比如淡化海水引導到沙漠(不考慮成本技術,只理論)。
當然還有其他的方法,例如培育耐旱植物,噴固定沙漠溶劑等。要綜合考慮,多途徑下手。

Ⅶ 沙漠如何治理

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為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為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為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污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為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為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結論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路,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為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盡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Ⅷ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設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籬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紮成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同時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有利於沙生植物的生長。黏土沙障是將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間距1~2 m,走向與風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簡單,固沙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騰少,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發達等特點,可抵抗狂風襲擊,並盡快將水分和養料輸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細胞內經常保持較高的滲透壓,具有很強的持續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夠適應乾旱少雨的環境。
水資源利用:
水資源利用在沙漠治理過程中最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區域的降水量不穩定,一般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濕潤年份降水量多,而乾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較穩定,其沙層厚,具有一定的「隔熱」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受到降水的制約。解決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
恢復與重建:
荒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當下荒漠化嚴重真正的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由此可見,只有保護、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

Ⅸ 怎樣治理沙漠

沙漠治理的關鍵是防風固沙,保護已有植被,並且在沙漠地區有計劃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風坡上種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鬆散的沙粒,在背風坡的低窪地上種植高大的樹木,阻止沙丘移動。

沙漠治理仍是世界性難題,各地沙漠成因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不能從一而論。

一是對於沙漠、戈壁和極度乾旱區,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點是預防保護為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

二是對於沙區、沙漠綠洲等,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為主,草灌喬混交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並輔以農牧業建設。

沙漠治理就是通過以水治沙等技術手段扼制沙漠蔓延的態勢。荒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不合理活動,乾旱缺水、 植被稀少、 風力助推作用。因此, 如果能從緩解水資源短缺、 增加荒漠區地表植被、 降低風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尋找突破口, 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9)如何治理沙漠擴展閱讀:

以水治沙法包括以下幾個途徑:

①充分利用好北方荒漠區的季節性水資源。在新疆北部、內蒙等地區,冬季雨雪資源豐富,可以通過修築沙漠水庫,修建地下暗渠等方式,將冬天的雪水保留在沙庫內,以提高地下水位,需要時又可抽取出來利用。

②尋找地下水資源。由於地勢、海拔不同等因素,有些地方有較豐富的地下水,我們應當充分合理地使用當地的有限資源,以解決人畜,植物的應急用水。

③南水北調工程。調取長江之水灌溉黃河下游土地,而黃河之水又用來解決內蒙之乾旱。目前中國在南水北調工程上雖然以取得初步成效,但還應加大投入,盡快解決旱澇不均的狀況。

並在黃河上游逐級修築畜水水庫,提高水位,擴大庫容量,修築水的提升泵站,使廣袤的沙漠盡可能多地得到水的滋潤。讓沙漠變糧倉,我看也不是夢。

④引渤入疆工程。該項目全程涵蓋中國西部的八大沙漠,本人認為,該工程如果得以成功實施,不僅會對荒漠綠化工作起到很大促進作用,而且引入的海水在夏季大量蒸發後,形成的水汽與入侵的夏季風相疊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邊地區的降水總量與幾率,從而對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起到持久的改善作用。

沙漠沙石利用的主要途徑有:

①利用沙漠石英砂制備燒結磚。郝成偉,吳伯麟,楊雲濤等通過對利用粉煤灰和沙漠石英砂為主要原料制備燒結磚的研究表明:用該法製得的燒結磚抗壓強度達到了19.56MPa,滿足國家標准對MU15級燒結磚的要求,具備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②利用沙漠細砂生產泡沫混凝土。宋旭輝,侯文虎,楊樹新等通過對利用沙漠細砂生產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表明:

直接利用沙漠細砂、普通水泥、發泡劑等材料生產泡沫混凝土,產品的各項指標均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指標要求,再與一些材料復合製作建築磚塊,可以達到國家三步節能要求,在沙漠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實現變「廢」為寶。

以沙治沙法在沙漠治理中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通過用砂石制磚、生產混凝土等方法,可以減少沙漠沙石的量和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對製成的磚塊和混凝土加以利用,在沙漠地區堆造一道道沙障,以減緩荒漠化過程中風力助推的作用。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