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社會組織社會治理

社會組織社會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6 11:04:31

⑴ 創新社會治理的理念有哪些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為了進一步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
一是傳統治理主體單一化到多樣化。傳統的社會治理主體比較單一化,強調國家或政府從上至下的靜態的行政管理,亟需過渡到綜合運用法律、道德和社會信用體系為基礎的綜合治理方式。要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護群眾的根本利益,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同時,我們還要加強社會誠信體制建設、信息化管理、輿論引導、心理疏導、人民調解、基層社會自治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
二是轉變政府職能,注重從源頭上治理。社會管理不等於「維穩」。「維穩」只是社會運行出現失序狀態之後的應急管理。創新社會治理強調常規性的、基礎性的服務和管理。這就需要政府要盡快轉變職能,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需要我們樹立「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實施管理」的理念。切實轉變政府的工作作風,徹底改變過去政府部門存在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
三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發揮其協同作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不斷調整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過程。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協同作用,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意義重大。政府在轉變職能和簡政放權過程中,將一些民生服務項目打包向社會組織招標,購買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改革有關社會組織的管理制度,有力地激發了社會組織活力。同時,社會組織也要加強自身服務能力建設和自律誠信機制的建設,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
四是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是通過「單位」對社會成員進行服務和管理。但是當前普遍由「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社區成為新時期社會治理的新載體。要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包括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的服務體系和社區公益服務體系。在當前,特別要加強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組成的社區公益服務體系建設,來滿足社區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興趣居民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
五是積極動員公民的廣泛參與。社會治理的理念是「善治」。「善治」強調賦予公民更多機會和權利參與政府公共政策,通過溝通、協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提高決策水平,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體制和機制,問政於民,問需於民,讓公眾參與社會公共政策的討論,保證民意能夠進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六是健全治理的體制和機制。中國的社會轉型目前進入到社會矛盾多發時期,矛盾多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建立化解矛盾的體制和機制。社會治理創新,需要我們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事先預防社會矛盾的發生。需要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及時反映、矛盾能及時化解;同時,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和改革信訪工作制度,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有效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⑵ 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有哪些

社會組織
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起到中介作用

⑶ 社會組織發展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

社會組織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社會組織對社會治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⑷ 如何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工作方案

要始終把立足點放在扶持培育發展好社區生活服務類、社區公益慈善類、社區文體活動類、社區專業調處類等四類社區社會組織,使之更好發揮作用。要切實在關鍵之處用力,通過落實政府購買服務的優先原則,編制發布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計劃,建立全市統一、公開、透明的公共管理平台。取消項目管理費比例規定,根據項目特點合理確定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價格和合同期限等,拓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空間。要牢牢把握黨建引領這個根本,認真落實中央印發的《關於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理順黨建工作體系,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創新黨建工作方式方法,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確保社會組織正確政治方向。

⑸ 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心的地位與作用是什麼

有的起到了一定的監督和協商作用,有的起到了對服務補充的作用。

⑹ 如何發揮社會組織功能,促進社會治理創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十五個方面的改革中,明確提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這兩個方面改革的內容都與重視和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承接政府職能轉變,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直接相關。事實上,「十二五規劃」就明確提出了改進社會組織管理,建立健全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這已經為社會組織發揮作用提供了制度環境。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導向是,要求政府立足民本,下放權力,提高效率,建立多元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多元社會治理體系的構建必須努力發揮社會組織的自主、自治、自我管理和服務便利功能,通過構建社會組織的運作平台,拓展社會組織的活動空間,來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
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組織服務社會治理有較長的歷史和成熟的經驗,已經成為西方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柱。在西方小政府、大社會的基本構建下,政府權力有限,政府職能也專注於安全、外交、經濟等核心領域,諸多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基本靠市場和社會來承接和完成。作為非政府性的社會自治體,社會組織在承接政府轉移出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通過職能轉移對接與政府委託或者購買服務,社會組織在文化教育、福利救濟、養老助殘、醫療互助、社區團結、環境保護,抗災扶貧、預防犯罪、弱勢群體幫扶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社會組織因其形成和運作的志願性、自主性、非營利性、公益性、平等性和社區成員公共參與的特徵,使得它相對於政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有獨特優勢,更容易獲得認同和歸屬、更能細致入微、也更符合社區文化與傳統,為此,社會組織承擔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更有效率,也更有利於社會凝聚。
社會管理的高度自治化與組織化是西方國家的顯著特徵。各類協會、民間團體、互助組織、教會、基金會、慈善機構等大量的社會組織生長和活躍於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之中,發揮滿足社會成員多元化需求,監督政府與市場等方面的功能。如美國社會,在基層社區和微觀社會管理領域,政府除了社會安全與基礎設施建設外,很少有其他方面的職能,整個社會的自我管理能力非常高。幾乎居民生活領域的所有管理和服務均由市場和基層社區的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為此,民眾的社會參與與公益行動非常積極。與此對應的是美國基層政府的人員規模也非常小,政府的有限權力和有限管理,事實上也養成了民眾少找和不找政府,自我管理和通過社會組織互助解決生活問題的行為邏輯。
西方國家的這種全社會動員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會治理體制,不僅簡化了政府職能,減少了政府管理負擔,還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促進了社會和諧,還增強了西方社會居民的主體意識和責任精神,大大降低了社會管理的成本。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對我們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代表著社會治理發展的方向和規律,也是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扶持和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體現了我們國家社會治理轉型的趨勢和要求。當前我們以政府為社會治理的核心主體,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的社會治理模式普遍存在社會管理效率不高,服務不到位,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居民對社會治理多元化、具體化和細微化的需求,我們必須在主體、手段、方式等方面做出改革。同時,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在經濟水平有長足發展、居民的自我意識、自主能力也都有了很大進步,這也為我們大力發展社會組織提供了條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從頂層設計上對整個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做出了部署,為社會組織的成長與發揮作用提供了新制度的空間。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發展和發揮社會組織職能:
第一,轉變觀念,創新社會政策體系。我們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依靠多元社會主體和社會力量管理社會事務的理念。在此基礎上,加強政策創新設計,為各類社會組織的成長、發展提供寬松的制度環境和法律保障。同時,通過政策引導與資金扶持,快速培育一批有資質、有影響能承接政府部分社會服務職能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培育他們成長為社會治理的新主體力量。
第二,以市場化改革為契機,加快各級政府職能轉變與簡政放權,逐步擴大政府職能轉移的范圍和領域。十八屆三中全會定下來的改革基調就是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政府要明晰定位,管好市場和社會不能管得,而將市場機制能調節,社會能自我管理的職能轉移出去,既要轉移職能也要下放權力。新一屆政府推行改革時明確提出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以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為導向,伴隨著職能減少,同時也將部分資源分配和權力向市場和社會主體轉移和下放,由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職能,政府集中精力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政策的宏觀調控與著力履行政府的監督職能。
第三,探索政府職能轉變與社會組織承接的內容和方式。雖然我們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和任務,確立了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的目標,可是,在現有國情條件下,轉移什麼內容,以什麼樣的方式、在何種程度上轉移,是落實的關鍵。從西方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來看,主要是在微觀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要積極放權社會組織,將服務性、技術性、社會性、認證性等事務交給社會組織承擔。可以通過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和專門委託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等方式,吸納社會組織發揮其靈活結構、服務便捷的優勢,提高社會服務的質量和競爭力,降低行政成本。

⑺ 如何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社會治理作用

釋放社會組織生存空間是發揮作用的前提,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是發揮作用的關鍵,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是發揮作用的保障。

釋放社會組織生存空間。影響社會組織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體制。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組織接受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的「雙重管理」。這種「雙重管理」使得社會組織「受控」有餘而「發展」不足,改革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刻不容緩。2013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開始嘗試社會組織分類直接登記,即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和城鄉社區服務類等四大類社會組織實行民政部門直接登記,不再需要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目前,除北京、上海和廣東等發達省(市)之外,還有部分地區仍然要求社會組織掛靠業務主管單位。因此,需要加快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步伐,突破藩籬。在改革「雙重管理」的同時,需要矮化社會組織的注冊門檻,簡化社會組織的登記手續,以進一步釋放社會組織的生存空間。

激發社會組織治理活力。管理體制的松動為社會組織施展才能釋放了空間,而治理活力的激發還需要一攬子措施予以支持。一是促進社會組織之間的有序競爭。為此,可以嘗試一業一地多會,打破行業協會商會的壟斷局面;健全非營利領域的籌資市場和人才市場,用規則和能力激發競爭。二是引導社會組織的功能合理分化,形成信息發布、物資募集、專業支持(研究、評估、孵化和問責等)、服務行動等功能齊全而又運作有序的局面。三是加快推進社會組織的去行政化步伐,理順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四是大力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通過服務購買支持社會組織發展。五是搭建社會組織與營利性組織之間的合作平台,拓展社會組織的籌資渠道。

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涉及意識、架構和制度三個層面。社會組織必須「樹意識」即強化服務與責任(問責)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層面牢固構築公益精神和服務理念,用以支撐管理者、一線人員和志願者(義工)的行為。尤其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作為廣大志願者(義工)的精神支柱。組織架構和規章制度是體現服務與責任(問責)意識的載體。因而,社會組織必須「建架構」,即健全由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構成的內部治理架構,做到分工合理、職責明確、運轉協調;有條件的還可以設立顧問或咨詢機構,為組織的發展出謀劃策。同時,社會組織必須「立規則」,即圍繞組織的使命、價值和目標,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人員招聘制度、志願者管理制度、項目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績效評估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以進一步完善管理,更好發揮作用。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