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塔子湖整治

塔子湖整治

發布時間: 2020-11-26 10:22:22

A. 近幾年,為了提高洞庭湖區的防洪能力,國家在洞庭湖區的治理採取了什麼措施

1、工程方面的措施 1.1:在湘、資、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 在湘、資、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攔蓄上游洪水,攔洪錯峰,以減輕下游的防洪壓力,現在洞庭湖水系湘、資、沅、澧上游僅有一座以防洪為主的水庫,即澧水上游的江埡水庫,在發生如九六、九八年的大洪水時水庫調洪削峰力不從心,為了保證洞庭湖區及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按照湖南省防指「水庫在汛期要把防汛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省防指研究決定應適當降低汛前庫水位,將庫水位在期前嚴格控制在汛前控制水位以下,保證留有一定的防洪庫容,經調整後洞庭湖水繫上游的18座大型水庫總防洪庫容41.76億M3,(其中:湘江流域10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8萬KM2,防洪庫容7.53億M3;資水流域2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27萬KM2,防洪庫容10.23億M3;沅水流域4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8.3萬KM2,防洪庫容16.4億M3;澧水流域2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484KM2,防洪庫容7.6億M3)如重現九六、九八年洪水上游防洪庫容明顯不足,應在四水上游新建綜合性利用的大型水庫,增加防洪總庫容,提高四水尾閭的防洪能力,確保下游防洪安全。 1.2:加固堤防,提高抗洪能力 洞庭湖現有一線防洪大堤3500KM,按照重點、一般、蓄洪垸的標准進行加固,提高大堤的抗洪能力,如果一旦堤防潰決,將會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堤防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份,「千里金堤毀於一穴」對於一線防洪大堤的險工險段應加強治理,消除堤防隱患,進一步提高大堤的整體抗洪能力。 1.3:束水攻沙,減少湖床的泥沙淤積 每到汛期湘、資、沅、澧四水及長江四口攜帶大量泥沙入湖,入湖後由於過水斷面加大,流速減小,水流攜沙能力降低,至使大部分泥沙淤積在洞庭湖。束水攻沙,加大流速提高水流攜沙能力,對洞庭湖洪道進行整治,使中小洪水歸槽,減少泥沙淤積的速度,盡量減輕泥沙淤積對防洪安全的威害。 1.4:大力整治洪道,確保行洪安全 對於洞庭湖主洪道內的阻洪高稈作物、廢堤、殘埂應徹底清除,以暢洪水,減少汛期行洪阻力,對具部行洪過水斷面太小,不能滿足安全行洪的洪道採用挖泥船疏浚與固堤相結合的方法,治理效果良好,對洪道疏浚一方面可以擴在過水斷面,提高安全行洪能力,同時利用疏挖的泥土用於堤防的固堤護腳,又可以加大堤防的抗洪能力,提高防洪標准。 1. 5:繼續實施平垸行洪、退田返湖 由於歷年圍湖造田,導至湖區水面銳減,洞庭湖蓄洪量減少,為了防洪安全,洞庭湖將堤垸劃分為蓄洪垸和重點垸,在水位過高時,蓄洪垸主動蓄洪,以減低水位,保證重點堤垸的安全。現在湖區共有萬畝以上蓄洪垸24個,蓄洪容量163.28億M3,應繼續做好蓄洪垸的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蓄洪垸的人民生命安全,對於蓄洪垸的運用應堅持在科學調度的前提下,滿足防洪整體要求。 2、非工程措施 2.1:上游加大水土保持、減少水土流失 淤積在洞庭湖的泥沙大部來自四水及長江四口,在長江、四水上游加強水土保持,可以從根本上緩和洞庭湖泥沙淤積,減少泥沙淤積對洞庭湖防洪的影響,減緩因泥沙淤積造成湖區蓄洪能力的急劇減少。 2.2:力爭早日實現水文氣象信息化 水文氣象的及時傳輸已成為決定防汛成敗的關鍵因素,汛期的水文氣象資料為防汛指揮者提供重要參考,只有對水文氣象實施實時監控,才能保證防汛決策的正確性、科學性。同時水文氣象信息現代化也是水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力爭早日實現水文氣象現代化,為洞庭湖防汛服務,為水利現代化服務。 2.3:健立健全防汛保障制度 洞庭湖共有蓄洪垸24個,總面積436.69萬畝 ,耕地231.32萬畝,人口149.7萬人,在遭遇特大洪水時,蓄洪垸的垸民將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為了減少蓄洪垸內人民的後顧之憂,建議國家逐步建立與健全蓄洪垸內人民的防汛保障制度,確保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減少蓄洪時的人為阻力,保證最佳蓄洪時機。 2.4:防汛物資儲備要充足到位

B. 江西整治鄱陽湖生態環境取得成效沒

從江西九江湖口縣石鍾山上遠眺,江湖交匯處,來自鄱陽湖的泓泓清流注入長江。

長江賦予江西的岸線,不過152公里,而平均每年經鄱陽湖注入長江的水量約1480億立方米,占長江徑流總量近1/6。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對於廬山市石材行業而言,領會這一理念雖非一蹴而就,卻也彌足珍貴。

自從2001年子承父業,萬晟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松磙已在花崗石行業摸爬滾打了17年。

從父親手中接過的加工場,雜訊喧擾,粉塵漫天,未經處理的泥漿混雜花崗石粉末,排入長虹河等河港,最後匯入鄱陽湖……隨之而來的,是環保部門的數紙罰單與周邊村民的痛斥。

彼時,在鄱陽湖與廬山風景區之間,密布著433家這樣的石材加工場。

這一切,沒能逃過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火眼金睛」。去年起,痛定思痛的廬山市對石材產業實施整頓升級,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整合搬入配套了新型環保設備和先進生產工藝的新園區。

黃松磙率先響應,今年6月搬入新園區。8月6日,在廬山市環保石材產業園,記者看到,石材企業建設了標准廠房,加工車間安裝了粉塵處理設備。「白色管子是雨水管,黑色管子是循環水利用管道。雨水進入雨水池,污水進入污水池,雨污分離,經過三級凈化後再利用。」黃松磙介紹,「企業搬遷升級,環保設備投入400餘萬元,約占總投資的1/8。」

「目前,原先433家石材加工點已經全部關停。整合進入園區的31家規模企業,基本達到了『污水不出廠,粉塵不外揚,雜訊不擾民』的目標。」廬山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

去年秋天,幾近絕跡20多年的頜針魚大量回歸鄱陽縣樂安河,讓當地百姓喜出望外。

「這種魚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被稱為水質『監測器』。一旦水質污染,它們就會迅速消失。」九江學院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湯明告訴記者。

樂安河流經江西婺源、德興、樂平、萬年等縣市,蜿蜒279公里,經饒河注入鄱陽湖。樂安河水質的改善,離不開江西正在推進的「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工作。

江西97%的面積都屬於鄱陽湖流域。鄱陽湖水質的好壞,直接取決於全流域的水質。針對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映的問題,統籌考慮鄱陽湖與入湖河流的關系,江西省近日出台文件,堅持河湖同治、水陸共治,實施鄱陽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力保一湖清水入長江。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9日 02 版)

C. 武漢市遺憾消失的有哪些湖泊,武漢現在還存在的湖泊又有哪一些

而在建國初期,武漢市城區登記在冊的湖泊總數為127個。但來自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市中心城區現存的湖泊只有38個。
在消失的那些湖中,「楊汊湖」、「范湖」只留下一個抽象的名字,一個空洞的地名,更多的大小湖泊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永遠消失在歲月的河流中。
楊汊湖是近20年來較早消亡的湖泊之一。80後、90後的一代武漢人大多已經不知道,今天這個以「湖」命名的地方,曾經是一片湖區,因為楊汊湖早在他們出生前,就流幹了最後一滴眼淚。

行走在楊汊湖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親耳傾聽這一帶老居民的述說,我們也無法想像,這片處處車喧馬鬧、房屋鱗次櫛比的現代都市,曾經是一片寧靜的湖區。

在楊汊湖小區的背後,有一片城中村,大多楊汊湖的老居民就住在這里。

73歲的金銀香婆婆是漢口楊汊湖的老居民,50多年前從新洲嫁到楊汊湖村後,就一直生活在這里,見證了楊汊湖從浩渺水域向繁華街市演變的歷程。

「那時候,只有十幾戶人家居住在湖邊,我們到漢口趕集都是劃船去,當時這一片都是湖。」金婆婆說。

雖然說不清楊汊湖具體的大小,但居民告訴記者,東至姑嫂樹路,北至張公堤,南至發展大道路,西至常青路,都屬於楊汊湖的區域,幾近於今天南湖的面積。

金婆婆告訴我們,當時的楊汊湖水非常清澈甘甜,他們的生活飲用水都是直接從湖裡挑,稍稍沉澱就可以直接飲用和用來做飯。

「當時楊汊湖的藕和魚都非常有名,產量也非常大,我老伴秋冬季節,一天要挖900斤藕。」金婆婆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裡把湖區的水域分成一片一片,分給村民們養魚,我們家分了幾十畝,後來整個湖區就被分成大大小小若干個湖塘,搬到這里的人也越來越多,許多湖塘就被填了建房子,修馬路,水也不能喝了,家家戶戶就打井。80年代,楊汊湖還有幾個湖塘。但沒過幾年就全被填平了,建起了小區。大約20年前,這里就連一個小水塘也不復存在,楊汊湖僅僅成了一個地名,現在楊汊湖一片居住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外地搬來的。」

金婆婆說:「那時候,一盒『游泳』牌香煙,就能從漢口換來一車渣土,其至不用花錢,也會有人把漢口的垃圾拖到這里,倒在湖中。」楊汊湖就這樣,在極其廉價的填湖造地的大潮中,日漸消瘦直至消亡。「多好的湖,多好的水啊,都被填光了,一點兒也沒剩下。」金婆婆不無遺憾地說。

相比之下,作為城區消亡湖泊的另一個代表——范湖則要晚一些。從省測繪局1995年的航攝影像中,記者還能清晰地看到范湖,如一塊不規則的璞玉,鑲嵌在城市的中央。而到2008年,范湖已經完全消失,淹沒於大片大片的房子中。一直在范湖邊生活工作的清潔工康師傅告訴記者,范湖被填沒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前兩年,隨著范湖的開發熱潮,范湖大面積遭填占,變成一個小塘。現在這個小塘被填沒,建起一家鋼材市場,范湖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短短幾年,范湖就從一個湖泊變成了一個都市中心。采訪中,提起范湖,許多居民只記得正在興建的范湖地鐵站、即將崛起的第一高樓,而忘了它曾作為一個湖泊的存在。

那些日益消瘦的湖泊

因為大面積遭填占、嚴重污染和淤塞,曾是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的沙湖,成為近幾年來關注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10餘年前,湖北大學沙湖之濱的琴園,柳岸湖堤、亭台水榭曾給記者的大學時代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捧一卷書,或坐於濱水的石條凳上,或半躺於堤岸的草地上,聽水拍岸堤,看魚戲水面,寧靜致遠,雖置身鬧市,卻猶處遠郊。

10餘年後的今天,當記者再次踏訪這里時,已人是景非:離琴園尚有數十米之遙,污水的臭味就已撲面而來。琴園園內,兩個面積達數十畝的池塘油黑一片,水面上不停地泛著氣泡,其中一個池塘大半被填,泥土和垃圾、樹葉還在向水面延伸,池塘水面上的曲廊亭榭只剩下殘跡。

從小在沙湖邊生活的王志銘對於湖泊,特別是沙湖有著特別深的情結,幾年前,因為不忍看到沙湖越填越小,他多次深夜隻身攔停填湖的運土車。王志銘也因此被稱為「護湖義士」。

采訪車行駛在秦園路、友誼大道和公正路這幾條曾是沙湖水域的道路上,王志銘指著湖邊越來越多向湖心侵襲的樓宇,向我們講述著沙湖的歷史和日益消瘦的面容:

沙湖位於武漢市武昌老城區東北部,東鄰中北路,南至小龜山,西抵粵漢鐵路線,北達徐東路,曾是武漢市區內環線內最大的湖泊,也曾是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史料顯示,明洪武年間,沙湖面積有將近萬畝的規模。1900年,粵漢鐵路的建設,將沙湖人為地一分為二,分別為「沙湖」(又稱「外沙湖」)和「內沙湖」。上世紀60年代末,沙湖水域尚有3200畝左右。到了90年代,為了修建長江二橋而拓寬中北路、徐東路,部分沙湖水面被填。而近10年來,隨著友誼大道的修建和周邊的房地產開發熱潮,一些單位蓋辦公樓,幾乎填佔了沙湖的一半水域。

「我記得小時候,冬天,沙湖上結著很厚的冰,成群的水鳥就在湖邊的冰面上覓食,我和小夥伴們悄悄走近時,鳥群轟地一聲飛起,遮天蔽日,非常壯美。那時候,沙湖的鯰魚非常肥美,上世紀60年代遠銷香港。藕從湖裡挖起來,就著湖水洗洗就可以直接吃。」王志銘說。

對於孩童時代的王志銘來說,將一隻口罩拆開,做成網,在沙湖裡捕小魚小蝦,或在湖水中嬉戲,成為他和小夥伴們的最快樂的童年記憶。

「從80年代開始,沙湖就一直在填,20年間幾乎就沒間斷過,往沙湖傾倒垃圾、碴土的各種大小車輛,最多的時候一天有近百輛。。」王志銘說,「1996年,填湖建起了『地球村』(樓盤),2000年動工修建的友誼大道從中山路到湖北大學這一段就是填占沙湖所建,友誼大道建成通車後,沙湖一帶就成為開發熱土,湖北電視台門前現公正路以內全部是沙湖水域外,你們看現在曾經的湖面上長出了多少小區、樓盤和辦公樓。」

填湖幾十年,加上城市生活垃圾,沙湖自然生態平衡遭嚴重破壞,早已失去濕地的特徵和價值。2006年,根據武漢市有關部門的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沙湖污染嚴重,成為非人體接觸的劣五類水質,已不適合水產養殖。2007年,沙湖被禁止養魚。

沙湖被填,尤以內沙湖的縮減則最為明顯,其原面積約為1275畝,1994年還有600餘畝,但是現在水面面積僅剩119.85畝,這讓位於武昌西南的南湖一躍成為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湖。隨著武昌版圖的不斷擴展,昔日的郊區湖如今已變成城中湖。

5月18日上午,68歲的李爹爹和幾個市民正在南湖漁場垂釣。湖面上漂著成片死魚,隱隱飄來陣陣惡臭。李爹爹說,這幾年南湖年年都發生大面積翻塘。

李爹爹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南湖,可謂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清澈見底;70年代、80年代,水質也不錯,單位還組織到南湖進行游泳比賽;90年代之後,水質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以前湖裡什麼魚都有,現在桂魚、花姑娘魚等近10種魚都絕跡了。」李爹爹說。

那些等待治理的湖泊

「你們快過來看看,曬湖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水了,是不是今年就要消失啦?」4月23日,武昌中南路街曬湖小區居民給本報打來電話。

走過曬湖小區的大門,不見曬湖之景,先聞曬湖之臭。循著撲鼻的臭味繼續前行,看到了被小區和新樓盤包圍的曬湖。一條福安路將湖面分成了兩部分,路上行人來往穿梭,不少人捂著鼻子低頭疾走;福安路口,一塊「嚴禁違法填占湖泊」的牌子,早已經損壞歪倒。

福安路南邊,湖水已經乾涸,湖底袒露,是一塘正在龜裂的爛泥,一條排污溝在淤泥中蜿蜒向前,正在向湖內排放烏黑發臭的污水。路邊的小販把生活垃圾、腐爛的蔬菜扔進湖床,間或有老鼠竄過。

北邊一半的曬湖,湖水早已乾涸,在野草和雜樹之間,附近村民於溝汊之間墾荒,辟出格子狀的地,種上了各種蔬菜。菜園子中間,還點綴著幾間簡易木棚。

今年58歲的鄧珍梅抱著孫兒,向記者娓娓講起她的曬湖記憶。從曾祖父到她,家裡四代人都住在曬湖邊,「我是一個『老曬湖』了。」

「以前,曬湖面積特別大!」鄧珍梅說,她清楚地記得,現在曬湖周邊的傅家坡客運站、梅苑小區、曬湖小區、銀海小區等,以及附近部分新開發的樓盤,都曾經是曬湖湖區。

曬湖不僅大,而且美。記憶中的曬湖水清澈明凈,水中游魚往來嬉戲,湖邊空氣清新,市民經常去散步。

曬湖還是個聚寶盆,首先盛產魚。鄧珍梅說,每逢大雨,湖水漫過堤岸,大量的魚兒湧上岸,村子裡的窪地到處都是魚。

魚之外,還盛產藕,讓「老曬湖」人津津樂道的是,曬湖的藕還曾南下廣州,北上京城,款待五湖四海的貴賓。曬湖奉獻給人們的另一份厚禮,是美味的菱角,那時候,孩子們經常跑到湖邊撈菱角吃。

鄧珍梅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曬湖一帶大搞建設,上世紀80年代以來,湖周邊大規模開發,曬湖元氣大傷,不過「還活到在」。

市民李師傅在曬湖邊居住了近30年,他記得剛到曬湖邊時,湖面還有近800畝。以1982年左右梅苑小區興建為標志,曬湖周圍開始陸續興建小區,大規模開發商業樓盤,居民也大量增加,垃圾不斷填入湖中,曬湖越變越「瘦小」。

2005年,武漢市出台《中心城區湖泊保護規劃》,公布的曬湖面積已劇減至約190畝,到了今年,曬湖成為一個約100畝的臭水塘。「天氣越熱越臭。「湖邊一名居民感嘆,「這哪裡還有湖的樣子?」

與曬湖同樣陷入險境的還有漢口的竹葉海,這個以「海」命名的湖泊,也曾經有著像海一樣的寬闊水域。

竹葉海位於硚口西北部,原是一個主體湖泊200多畝的原生態湖泊,歷史上的竹葉海由幾個大的湖面組成,「一眼望不邊」是當地老人們對於這個湖泊的記憶。而如今,問起竹葉海,人們會指路說:「你說的是竹葉海公園裡面的那個小塘吧?」

「救救竹葉海!」這曾是硚口區數十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名呼救。震聾發聵的呼聲猶在耳邊,而那片美麗的藍色卻已淡出人們的視野。

歷史之殤:填湖造地和圍湖養魚

眾所周知,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是導致湖泊面積縮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對武漢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這一因素幾可忽略。「武漢市近幾十年來沒有一個湖泊是因為自然原因消失的。」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副處長周承甫稱。

客觀地說,武漢湖泊的大面積縮小和消亡,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武漢市水務局的統計數據表明,武漢市縮減的湖泊面積有六成是由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圍湖養魚造成的,武漢市的各大湖泊幾乎均受波及。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張毅副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特別是面積較大的湖泊,在這一階段面積劇減,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轉化為人工精養魚池,如東西湖、楊汊湖等;有的則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東湖等。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金伯欣教授是我國湖泊與水資源環境研究領域的權威,曾對湖泊墾殖作過專題研究,他介紹,武漢填湖造地、圍湖養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5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人口增長,糧食問題成為我國當時最大的問題之一,而當時由於生產技術落後,單位畝產不高。為獲得更多的糧食,全國掀起一股「以糧為綱」的運動,大面積的湖區和濕地被填占,變成了田地。應該說這一階段是在政府主導下的圍湖造田。

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至上世紀90年代,則是順應改革開放,增加經濟效益的需要,群眾自發性的圍湖養殖,發展水產。加之武漢人口激增,工業經濟加速發展,水質污染與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武漢三鎮當時幾個大的郊區湖泊均大面積遭到墾殖,東湖在這一階段亦有大面積的縮減。

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武漢湖泊的面積達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紀80年代,湖泊面積已縮減為874平方公里,。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積減少240多畝。

發展之殤:湖面不斷長出的街市

金伯欣教授說,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般意義上的圍湖造田、圍湖養殖逐步停止,但卻掀起了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濱湖地區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熱土」,加上發展旅遊,濱湖地區水域一塊一塊地被蠶食、侵佔。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和曾忠平博士通過研究分析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各類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因城市建設需要,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經政府審批同意轉化為了城市建設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設施和公園配套設施等,如漢口青年大道佔用後襄河、長江二橋佔用四美塘的部分水面、西湖變電站佔用西湖、「五湖」公園建設填用部分水面等。另一方面是因商業利益驅動,一些開發商鑽相關政策法規的漏洞侵佔城市湖泊水域進行開發,導致原來完整的城市水系、廣闊的湖泊水面大量萎縮。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武漢市逐漸加快舊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設,漢口商業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用地逐漸向北縱深腹地發展,西北湖、菱角湖附近的復興村地區、後湖、新火車站等地區逐漸成為漢口開發建設的熱點。舊城的改造和城市的興建,使得漢口西湖、北湖、小南湖、鯇子湖等所在的地段不斷增值,在經濟利益等因素的驅動下出現了湖泊填占的趨勢。圖書大世界、建銀大廈以及新世界水族公園的興建分別佔用了菱角湖、機器盪子、塔子湖部分水面,漢口青年大道等道路的修建與拓寬,也逐漸改變了後襄河周邊的環境,使得道路沿線和附近的部分水面逐漸消失,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的填湖行為造成漢口地區湖泊面積迅速減小。

專家稱,武昌地區四美塘湖和曬湖是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造成面積急劇萎縮的典型例證。如梅苑小區及周邊的多個小區都是在填占曬湖基礎上建成的,四美塘湖的萎縮主要與1995年前後長江二橋的修建佔用部分湖泊水面有關。此外,1994年雄楚大道建設和珞喻路的向東拓展,佔用了南湖、東湖部分水面。

此外,隨著城市人口激增,填湖一度成為武漢市處理垃圾甚至是治理污染湖泊的手段。「特別是一些小湖泊及連接湖泊的明渠,因為遭到嚴重污染,變成臭水塘、臭水溝,塘里老鼠橫行、蚊蠅亂飛,周邊居民反映強烈,乾脆一填了之。」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副所長杜群教授說。

現實之殤:利益驅動下的蠶食

「無論是哪一個年代的填湖行為,都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進行的。」金伯欣教授分析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圍湖造田,其後的圍湖養殖,是如此;目前的濱湖地區開發亦是如此。相比較而言,房地產開發利益的驅動就更大了,而且伴隨著政府利益的驅動。「從人們的居住需求來說,濱水地區有著更令人宜居的環境,從開發商的角度來說,填湖成本遠遠低於舊城改造,而且濱水樓盤售價更高、更好賣,他們也能從中獲得最大利益。一個濱水項目的開發,政府、開發商、購房者都能從中得到各自的利益,那麼,犧牲湖泊資源也就在所難免了。」杜群教授說。

武昌修建中北路、徐東路填掉了部分沙湖水面,內環線逐步暢通並形成環線經濟帶,沙湖周邊土地利用程度逐漸提高,面積急劇減少。

南湖亦是如此。隨著雄楚大街的建成通車及周邊路網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在環南湖區域投資置業。1999年,麗島花園在南湖岸邊打出「告別漢口」的旗幟,開啟了「南湖居住新城」建設的序幕。短短幾年,南湖濱水區域就冒出數十個樓盤,造成南湖大面積縮減。「武漢城市湖泊萎縮的背後是城市建設水平、道路交通規劃、政府調控與湖泊改造等因素的復雜交織。」盧新海教授和曾忠平博士在其共同著述的文章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金伯欣則指出:「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初級階段,往往會走資源開發型的道路,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經過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走過了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對湖泊資源的保護和治理,亦應該進入新的階段。」

管理之殤:非法填湖處罰太低

而提起武漢湖泊的保護工作,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副處長周承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似有許多難言的苦衷。

周承甫介紹,鑒於武漢市面臨的湖泊保護的嚴峻形勢,水務局2008年專門成立了湖泊保護處,專門負責督辦和查處非法填湖行為,湖泊保護處剛成立時整個處室僅有3人。特別是這一年,武漢市政府將湖泊保護的權力下放到各級政府後,市水務局主要負責監督協調、宣傳和服務。而各區水務局屬於區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市水務局對各區局只是業務上指導,這給市水務局的湖泊保護工作帶來很大的困擾。

周承甫介紹,現在發生的填湖事件,一般都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單位私底下進行的,往往與各區政府的態度有很大關系。「由於這些企業、單位與區政府的關系比較密切,市水務局要求整改的督辦函也下了,但區里就是不執行,我們也沒辦法。」周承甫說。

另外,就是對填湖行為的處罰過低,一次填湖,不論面積大小,最高罰款限額為5萬元,而填一畝湖的土地可賣到幾十萬元,巨大的利益驅動和低廉的填湖代價,讓填湖行為屢禁不止。「如果發生填湖行為,我們一般會要求責任單位整改,填多少挖多少,如果責任單位拒不整改,我們也可按規定代挖,但代挖的成本遠遠高於填土的成本,市水務局也拿不出錢來代挖,所以很多時候湖泊被填了也無法還原。」周承甫說。

按照《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重點工程建設盡量不佔用少佔用湖泊,確需佔用的,應報水務部門審核。「武漢湖泊這么多,湖岸線這么長,違法填湖在任何一個角落裡都有可能發生。」周承甫說,今年,填湖仍然是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月湖之鑒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跟武漢市的其他湖泊一樣,曾經富有婉約情韻的月湖也有著不幸的昨天。但今天的月湖是幸運的,不是每一個湖泊都能有這樣的幸運,同時,代價也是沉重的,為了給月湖「洗肺」,前後投入達1個多億。

月湖毗鄰長江、漢水。古時月湖「長八里許,寬以一里計」,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但如今的月湖只剩下60萬平方米。在老月湖人的記憶中,月湖水清魚多,還盛產菱角和藕,特別是月湖的藕,與洪山菜薹齊名,到上世紀末,還屬輸港物資。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月湖不僅面積縮小,且水質日益惡化,到上世紀90年代末,水質已淪為劣五類,透明度不到0.5米,手感黏稠,很遠就能聞到臭味,湖底淤泥厚度達1.5米,各種藻類、水草瘋長,導致魚、蚌等水生物迅速死亡,生態鏈斷裂。「那時,周邊十幾家工廠的工業廢水直排月湖,周邊居民的垃圾及生活污水也都往月湖傾倒。」月湖風景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說。

2002年,臭了幾年的月湖終於迎來命運轉折年。

這一年,國家科技部將水環境治理工作列為「863」計劃重大專項之一,經武漢市多方努力,月湖被列為「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與綜合示範項目」。同年9月,該項目正式啟動,200多位專家參加「武漢水專項」研究,為月湖治理獻計獻策。科研人員在月湖搭起2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浮島,在浮島上種植美人蕉等植物,凈化水體。同時,中科院水生所首次利用生物菌群為湖水「減富」。同時斥巨資搬遷了月湖周邊85萬平方米范圍內的居民。

數千萬元投進去了,水質有所好轉,但不久又故態復萌,因為通向月湖的排污管依然黑水噴涌。

2004年,武漢市投資近2000萬元用於月湖截污,2006年,又耗資3100萬元對月湖進行清淤,經過4個月的努力,共清淤49萬立方米,月湖底泥厚度消減了近1米。同時,在專家的建議下,又打通月湖的3個子湖,引入活水,並建立人工濕地,改善月湖水質。

2007年8月,水務部門利用漢江水位高於月湖水位的時機,首次為月湖換水70萬立方米,用江水給月湖做「透析」。

截污清淤、生化治理、通江連湖、生態修復——各種救治措施使盡了,6年過去了,月湖水濁了又清,清了又濁,始終在4類水質上下徘徊,治理情況不容樂觀。

所幸的是,政府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治理月湖的決心,停下治理月湖的腳步。

2009年7月、8月,漢陽區水務局又兩次對月湖進行生態補水。經過前後五次換水,據最新監測,月湖水質現已穩定為四類水,透明度已達到1.2米。月湖終於甩掉了劣五類的黑帽子。

在還湖清水的同時,政府又投資數千萬元,對月湖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修復和重建月湖舊景,固化月湖岸線。在湖中種植1萬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幫助月湖恢復自凈功能。目前,月湖正在恢復良好的水生態系統,消失了近20年的白鯰、草魚、河蚌、田螺、野生水草等10多種水生動植物,再度悄悄回到了月湖。

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暫時換回了月湖碧波盪漾,如今的月湖又重新勾起人們對於老月湖的美好記憶。「月湖的水質能否保持穩定並得到進一步提升,關鍵是要構建一個完整的湖泊生態系統。對月湖的治理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采訪中,一位湖泊專家說。

漲渡湖

該如何保護武漢明眸

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湖南長沙舉行經驗交流會,武漢漲渡湖濕地的保護經驗被拿到會上交流,受到各方高度評價與肯定。

漲渡湖,成為武漢40年來湖泊保護的一個經典例證。

漲渡湖位於武漢市新洲區東南端,緊鄰長江,是長江中游地區距長江最近的一塊濕地。記者實地踏訪時,登上堤壩極目眺望,廣闊清澈的水面煙波浩淼,時見鴛鴦戲水,水鳥飛過,清新的空氣令人神清氣爽。

武漢市新洲區水務局水資源科科長喻銀詠對照著地圖介紹,上世紀30年代,漲渡湖面積為150餘平方公里。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壓力和糧食需求,湖區開始大規模圍墾,水面迅速萎縮到40平方公里,與長江的聯系被人為切斷,濕地功能衰退。「從地圖上看,原來的整個漲渡湖水系像一個乒乓球拍,現在的漲渡湖如同乒乓球大小。」

喻銀詠查閱了1986年出版的《新洲縣水利志》,該書記載,1972年之前,「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是漲渡湖的真實寫照:汛期水位上升到22米時,水面積即達38萬余畝,良田甚至遭到淹沒;水位下降到19米以下時,主湖、子湖界限分明,水面積約13萬畝,呈現出一片乾涸荒涼之景。為此,1972年夏,當時的新洲縣水利電力局對漲渡湖進行了綜合治理,興建了排澇、調洪、圍墾工程。治理後的漲渡湖趨於穩定,水面積為37平方公里。

喻銀詠介紹,新洲區水政監察大隊湖泊保護中隊的巡湖專班,每周都要到漲渡湖巡查一次,檢查是否填占、污染,以及樁界、樁碑是否被挪動。漲渡湖周邊沒有工業污染源,目前水體保持國標三類水體。它的功能已經由原來的灌溉、養殖、調蓄功能,轉變為濕地功能。

武漢市新洲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胡長發介紹,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地球上同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處於相同重要位置的以水為媒介的重要生態系統。

2002年12月,漲渡湖正式被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示範項目確定為還長江生命之網示範區,成為我省第一個被世界性環保組織參與保護的濕地。

胡長發介紹,經專家考察,漲渡湖地區共有兩棲類動物10種,爬行類動物16種,哺乳類動物20種,鳥類103種,維管束植物476種,魚類4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粗梗水蕨種群規模極大,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得天獨厚的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2007年11月,蔡甸區沉湖、新洲區漲渡湖兩處濕地被列為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網路首批成員,其保護工作首獲國家林業局批復立項,投資1208萬元。同年12月,對漲渡湖濕地進行實時監控系統第一期工程完成,成為全國第一家採用實時監控系統進行監控保護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同年底,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省級晉升通過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萱為首的22位國內外著名專家的評審。

即使是這樣,漲渡湖的保護工作也並非毫無隱憂。新洲區水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周武剛表示,現在漲渡湖也面臨著沼澤化、富營養化等問題,湖泊整治和保護資金嚴重短缺。他認為,整個武漢市的湖泊整治管理應是一盤棋,像漲渡湖這樣的遠城區湖泊,也應像主城區湖泊一樣,納入全市湖泊整治規劃中。

夢澤湖

一個關於湖泊的夢想

一個城市開挖人工湖,總是寄託這個城市對於湖泊的夢想。

2006年,隨著漢口王家墩中央商務區工程的啟動,一則消息傳了出來:武漢將在這里開挖第一個人工湖,並將這個尚未動工的人造湖泊定名為夢澤湖。

對於曾經的「百湖之市」而言,這則消息意味深長:古雲夢澤就是武漢湖泊的成因之一,它的慷慨饋贈給了這個城市太多的潤澤。湖多不惜,而如今,這個曾經湖泊星羅棋布的城市也要人工造湖。

根據規劃方案,夢澤湖的開挖地址位於范湖片區,范湖被填沒後,武漢又在這個湖泊的消失之地,以更高昂的代價重啟一個湖泊的夢想。

根據《武漢王家墩商務區(CBD)總體規劃》,夢澤湖面積約750畝,比現今的月湖水面略大,相當於3.5個洪山廣場的面積。沿湖還將建設超五星級酒店、主題商業街、文化藝術館、演藝中心、各類娛樂休閑景點,構築魅力超凡的都市「黃金水岸」。其目的是為CBD創造豐富的主立面,給核心區和居住區之間提供過渡空間,形成具有生態效用的大型公共開敞水域空間,可調節空氣濕度,為CBD「開窗透氣」。

D. 索爾頓湖的湖區整治

美國加州索爾頓湖濕地由於湖水漸乾涸,剩下鹽分比海洋更高的沉積地,魚類難以生存,雀版鳥紛紛遷權走,猶如死亡谷。五十九歲女子利夫賽經七年努力,將這片濕地起死回生,現已變身成一個魚鳥聚居的「伊甸園」。
索爾頓湖近年愈縮愈細,湖水愈來愈咸,科學家估計湖中魚類會在2015年前死光,附近聚居的鳥類亦「走得就走」,充滿殺蟲劑的沉積物將吹遍整個湖泊區,令在附近聚居的一個部族暴露於有毒空氣中。在該部族任職水源管理主任的利夫賽,決定要將湖泊灌水,製造濕地。
她取得州政府撥款,在湖泊附近挖掘七個水池,加上水管連接系統,將懷特沃特河的河水引進索爾頓湖,而且將鹽分過濾。在2005年,利夫賽將非洲鯽魚及食蚊魚等小魚放生湖內,又在湖邊種樹,一段時間後終見成效。
索爾頓湖已回復生氣,湖中魚類眾多,還有多達一百三十五種雀鳥回歸築巢,利夫賽希望再創造多一萬英畝濕地,還計劃在恰當時候開放濕地,讓公眾游覽。

E. 嚴厲打擊涉河湖違法行為,堅決清理整治非法什麼等活動

嚴厲打擊涉河湖違法行為,堅決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設障、捕撈、養殖、采砂、采礦、圍墾、侵佔水域岸線等活動。

F. 怎麼治理湖泊水底污染

三步走:
1、上游盡量截排:凡是流入湖泊上遊河道的污水必須通過沿河兩版側管網進行認真的截留,權以減少再進來的污水,如果實在有污水進來只能全部截留處理後再排湖中,這里在最下游的附近需要做一些帶有強力沉沙功能的水質凈化廠之類的設施。
2、清淤:盡量將底部淤泥以及污染河流底部淤泥清理干凈,第一次清淤湖泊很重要。日後河底泥清淤很重要,需要多清理,這個頻率需要自己確定,一般每年旱季可以清理一次。在湖泊與河道過渡區域種植必要的植物,如紅樹林、蘆葦、香蒲等植物,可以固定化河底泥且凈化底泥及水質,減緩流入湖泊速度。
3、加強湖泊水體流動性:需要讓水流動起來,或者增加必要的人工水生植物」浮島「,給湖水曝氣,讓溶解氧盡量多起來。

具體做法,已經很成熟了,2004年~2008年間深圳南山區西麗水庫、鐵崗水庫就是按照這些方法治理的,提高水質。

G. 東湖治理武漢政府已經採取了哪些措施

湖北省武漢市治理東湖環境的 3 大污水處理廠之一,日處理 18 萬噸城市污水的二廊廟污水處理廠日前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開工。

這是今年武漢市全面治理東湖環境的又一重大措施。入夏以來,武漢市政府組織規劃、環保、工商及港監等部東湖水域餐飲船。從 5 月 22 日政府動員到 8 月 20 日,東湖水面的 39 條餐飲船全部拆除完畢。

同時,不屬這次拆船范圍的兩艘南湖餐船也相繼拆除。在富營養化明顯的水域,夏季瘋長的水浮蓮已成東湖的一大頑症,在「東湖拆船效應」的帶動下,這一難題也被解決了。有人統計:打撈的水浮蓮足有數百噸之多。

據東湖風景區管理部門提供的資料表明:在「拆船效應」的影響下,東湖周邊的違章建築及佔道物資都先後遷走,眼下的東湖周邊干凈多了。

根據該市政府綜合治理東湖的部署,利用世行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近 10 億元的東湖治理多項工程,近幾年內將陸續開工。

從1999年起,東湖風景區管理局通過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加大了環境治理和旅遊基礎設施功能的配套。他們首先投入資金9000多萬元,進行環湖整治。搬遷47戶,拆除破舊房屋3800平方米,修建了具有楚國風情的楚風園;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了武漢惟一的海沙浴場,又建起1300多米的親水平台,為遊人創造了安全、方便、舒適的步行空間;在對環湖18.2公里道路亮化的基礎上,進行深度的亮化改造工程,使夜晚的東湖環湖景觀別具風情;投資560萬元,對「八一」游泳池進行環境整治改造,如今成為市民及遊客到東湖消暑的著名泳場;同時對梨園廣場及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植樹木、種花草,加大了環境的美化、綠化程度;通過一系列的改造和整治工程,使景區內的200戶居民告別了「城中村」,喜遷新居,讓往日陳舊不堪的環湖環境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此外,東湖風景區實施「碧水藍天」行動計劃,對景區及周邊生活小區6家賓館餐廳及主要游覽點的污水排放和油煙、噪音進行了達標治理,使污水排進城市管網,避免生活、經營污水對東湖的污染,從源頭上清潔了東湖的水質;將困擾東湖的固體垃圾納入了城市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建立起有毒、有害垃圾的收集、存儲機制;制定預案,組織演練,增強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同時,執法部門對違法填湖、破壞水質和自然景觀的事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環境治理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使「碧水藍天」的良好環境在東湖景區持久地延續下來。

H. 黑龍江專項整治旅遊市場,14家旅行社被停業整頓,這會給當地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黑龍江專項整治旅遊市場,14家旅行社被停業整頓,這會給當地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2018年1月,某遊客在個人公眾號發布文章《雪鄉的雪再白也掩蓋不掉純黑的人心!別再去雪鄉了!》,爆出黑龍江雙峰林場「趙家大院」客棧出現「宰客」、威脅遊客等情況。

這次黑龍江地區專項整治旅遊市場做的非常好,狠狠的對那些不法商販一擊沉重打擊。這次整頓過後對當地旅遊業的前途一定會帶來一片光明!

I. 恢河的治理

城市抄因水而靈動,因綠色而宜居。朔城區將恢河綜合治理擺在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努力打造「城南濕地水系」這張城市名片,從而使恢河一改往日泥深水渾的破落景象,變得水清岸美,風光旖旎,治理成效大顯現。2014年8月全部完工。
從2008年開始,朔城區率先鋪開恢河市區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范圍從恢河平朔高速橋至太平窯水庫,總投資13億元,治理長度21公里,共分為七期分段分年度實施。該工程聘請北京科實園林工程設計所設計,充分考慮城市總體規劃,在滿足城市防洪標準的前提下,擋水建築物設計為橋壩一體化,利用橋、壩工程將資金街與學院路連通,橋、壩、環湖路、公路、景觀綠化、蓄水湖、親水平台、碼頭和景觀小品等有機結合起來,建成朔州市區綜合性極強的系統性河道治理工程。經過堅持不懈的綜合整治,恢河一改昔日的爛泥潭形象,變得水清岸綠景美,成為集生態濕地、城市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高標准城市濕地公園。優美宜居的環境吸引了多種鳥兒前來安家落戶。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天鵝被這片美麗的景色所吸引,遷徙途中在這里停留駐足。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