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6 07:07:14

Ⅰ 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農村環境治理有什麼區別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手段。
農村環境保護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村的和諧穩定。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任務,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強化落實目標責任。環保部門應不斷深入農村,檢查督促環保法規的落實情況以及環境監測、監察情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建立環境報告制度,促進有關部門真正把環境管理和生產管理有機結合;在鄉、村、組三級建立鄉(鎮)長、村主任、組長負責的農村環保責任機制,細化任務,加強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嚴格落實問責制,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是加大綜合治理,全面開展環境整治。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全面落實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清理積存垃圾和其他有礙觀瞻的雜物以及污水,重點治理農村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倒亂流、亂種亂養、亂貼亂畫等「十亂」現象。
四是設立環治基金,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並建議設立專項基金,重點解決所轄地區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條件的鄉鎮應該徵收垃圾處理費,設專(兼)職鄉村環衛人員,擔負一定范圍的保潔和環境衛生監督職責。同時,成立專門的農村基層環保管理機構,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護飲用水水源。要積極探索農村保潔有償收費制度,採取政府投、鄉鎮幫、村級為主的方式,確保農村環衛整治和保潔工作有經費保障。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區別
從環境管理角度看,二者關系如下: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基本是在幾個行政村或者一個鎮開展,具體開展范圍要由有關部門提供的
資金支持為基礎,按照有關整治規劃要求確定,如果資金量小,1個行政村也可以算作連片整治。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要是典型示範作用;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進一步深化,是更大面積的典型示範,要探索出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村環境治理之路。

Ⅱ 治理保護環境措施有哪些

一、水源保護
1、建設生活用水設施,生活供水系統按照衛生標准進行凈化,為施工人員提供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飲用水。
2、水池附近不準堆放垃圾等廢棄物,不準修建滲水坑、滲水廁所,不準鋪設污水管道,不準居住人員等。

二、施工廢水處理
1、施工場地修建截排水溝、沉沙池。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組織的排水,並採取治理措施,保證排水達標。
2、土方開挖施工過程中,保護開挖鄰近建築物和邊坡的穩定。施工機械、車輛定時集中清洗。清洗水經集水池沉澱處理後再向外排放。
3、經處理後排出的施工廢水不得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或地方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發現排放污水超標,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實質性影響,立即採取必要治理措施進行糾正處理。
4、《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466-2005部分代替GB
8978-1996、《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 20426-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皂素工業水污染排放標准》GB
20425-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

三、生活污水處理
生活污水先經化糞池發酵殺菌後,按規定集中處理或由專用管道輸送到無危害水域。化糞池的有效容積滿足生活污水停留一天以上,並定期清理,以保證處理效果。

四、廢棄物處理
1、施工棄渣和固體廢棄物以國家《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依據,按設計和合同文件要求送至指定棄渣場。
2、做好棄渣場的綜合治理,按照設計要求採取工程保護措施,避免邊坡失穩和棄渣流失。
3、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營地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垃圾貯存設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將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場,按要求進行覆土填埋。
4、遇有含鉛、鉻、砷、汞、氰、硫、銅、病原體等有害成份的廢渣,經報請當地環保部門批准,在環保人員和監理工程師指導下進行處理。
5、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區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衛生設施,定時清除垃圾,並將其運至指定地點堆放或掩埋、焚燒處理。
6、完善渣場地表截排水規劃措施,確保開挖和渣場邊坡穩定。

五、大氣污染防治
1、機械車輛使用過程中,加強維修和保養,防止汽油、柴油、機油的泄露,保證進氣、排氣系統暢通。
2、運輸車輛及施工機械,使用0柴油和無鉛汽油等優質燃料,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3、採取一切措施盡可能防止運輸車輛將石渣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區場地上,安排專人及時進行清掃。場內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暢通,並經常檢查、維護及保養。晴天灑水除塵,道路每天灑水不少於4次,施工現場不少於2次。
4、不在施工區內焚燒會產生有毒或惡臭氣體的物質。因工作需要時,報請當地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採取防治措施,在監理工程師監督下實施。
5、運輸可能產生粉塵物料的敞蓬車,車廂兩側和尾部配備擋板,控制物料的堆高不超過擋板,並用干凈的雨布覆蓋。
6、在現場安裝沖洗車輪設施並沖洗工地的車輛,確保工地的車輛不將泥土、碎屑及粉塵等類似物體帶到公共道路路面及施工場地上,在沖洗設施和公共道路之間設置一段過渡的硬地路面。

六、雜訊控制
1、加強交通雜訊的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運輸時間,避免車輛雜訊污染對敏感區影響。
2、調整施工時段:晚間控制高雜訊機械的設備運行、作業,雜訊較大的施工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實行輪班制,控制工作時間;並為相應機械設備操作人員配發雜訊防護用品。
3、選用低雜訊設備,加強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保養,降低施工雜訊。
4、進入生活營地和其它非施工作業區的車輛,不使用高音和怪音喇叭,盡量減少鳴笛次數,最好以燈光代替喇叭;廣播宣傳、音響設備合理安排時間,不影響公眾辦公、學習和休息。

七、人群健康保護
遵守並執行國家或當地醫療部門制定的有關規定、條例和要求,採取合理有效的預防措施預防傳染病,並定期進行滅蚊、滅鼠、滅蠅等工作。

八、綠色植被保護
1、搞好生活營地的綠化、美化工作,臨時住房、倉庫、廠房等臨時施工設施,在設計及建造時,考慮美觀和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要求。
2、在每個施工區和工程施工完成後,及時拆除各種臨時設施,施工臨時佔地及時恢復植被或本來用途。
3、按施工設計要求,認真及時地完成工地綠化工作。

九、資源保護
1、在施工過程中,對全體員工加強然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盡量減輕對現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創造一個新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不在施工區捕撈任何水生動物。
2、在工程完工後,按要求拆除的監理工程師認為有必要保留的設施外的施工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區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廢棄物,並按監理工程師批準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完成環境恢復。

十、水土保持措施
1、做好棄渣場的治理措施,按照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渣,防止任意倒放棄渣阻礙河、溝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2、進行土方明挖和臨時道路施工時,根據地形、地質採取工程或生物防護措施,防止邊坡失穩、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設計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
3、不得因堆料、運輸或臨時建築而佔用合同規定以外的土地,如情況特殊,需向監理工程師提出申請,批准後方可使用。施工作業時表面土壤妥善保存,臨時施工完成後,恢復原來地表面貌或覆土。
4、施工活動中嚴格按合同要求採取設置截排水溝和完善排水系統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壞植被和其它環境資源,造成水土流失;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運輸的物料進入場區道路,並安排專人及時清理。

Ⅲ 什麼是生態環境綜合執法

2018年從中央層面開始推動的綜合執法,即五大部門內綜合執法,農業綜回合執法、市場綜合執法、文化答綜合執法、生態環境綜合執法、交通運輸綜合執法,實際上均是綜合執法監察,而非全鏈條的綜合行政執法。通過綜合執法改革,推動形成綜合執法監察與行業規劃監管之間即互相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橄欖型型現代治理結構,推動形成精治共治法治的社會治理新局面。關於行政執法監察制度、執法監察大隊等(環境行政執法監察、工商行政執法監察、土地執法監察、民政執法監察、勞動執法監察、農業執法監察、市場執法監察、海洋執法監察、市政管理執法監察、規劃執法監察等)
行政執法監察,又稱執法監察,是關於監察的一個特定概念,屬於行政執法的范疇,是指執法監察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法律關系主體執行和遵守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法者實施行政處罰的行政執法活動。
生態環境綜合執法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對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即通常所說的巡查監察;②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實施法律制裁,即通常所說的執法處罰。

Ⅳ 礦山地質生態壞境綜合治理是什麼,主要是干什麼的

主要是對開采礦山的環保型治理。

Ⅳ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包括哪些內容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強化落實目標責任。環保部門應不斷深入農村,檢查督促環保法規的落實情況以及環境監測、監察情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建立環境報告制度,促進有關部門真正把環境管理和生產管理有機結合;在鄉、村、組三級建立鄉(鎮)長、村主任、組長負責的農村環保責任機制,細化任務,加強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嚴格落實問責制,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是加大綜合治理,全面開展環境整治。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全面落實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清理積存垃圾和其他有礙觀瞻的雜物以及污水,重點治理農村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倒亂流、亂種亂養、亂貼亂畫等「十亂」現象。

四是設立環治基金,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並建議設立專項基金,重點解決所轄地區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條件的鄉鎮應該徵收垃圾處理費,設專(兼)職鄉村環衛人員,擔負一定范圍的保潔和環境衛生監督職責。同時,成立專門的農村基層環保管理機構,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護飲用水水源。要積極探索農村保潔有償收費制度,採取政府投、鄉鎮幫、村級為主的方式,確保農村環衛整治和保潔工作有經費保障

Ⅵ 生態-經濟綜合治理區

西峽位於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西部邊緣,介於北緯33°05′~33°48′,東經111°01′~111°46′之間,東臨內鄉縣,南依淅川縣,西與陝西省的商南縣和湖北省的隕縣為鄰,北以老界嶺為界和盧氏縣、嵩縣、欒川縣接壤。境內山脈起伏,峰巒疊嶂,河谷縱橫,地域遼闊。縣域形似楓葉,南北長約 78.3km,東西寬約 79km,總面積3453.9km2

按照自然環境條件基本相似、區域開發與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方向基本一致、特色產業化與規模化相結合、區域主導產業與生態經濟綜合發展統籌五個原則,把全縣劃分為四個各具特色的生態經濟治理區,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林保護區、中低山林牧業綜合發展區、淺山丘陵林果葯立體開發區、河谷庫區沿岸林糧復合經營區(圖4.3)。

(1)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林保護區

該區是指丹江庫區上游西峽地段、土壤瘠薄的陡坡、水庫、河流源頭、砍伐嚴重、立地條件差的林分,海拔為1200m以上,土壤為棕壤,土壤厚度在30~60cm,主要包括已經劃定的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和一個森林公園(即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峽煙鎮管理處和黃石庵管理處、西峽恐龍蛋化石群省級古生物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其他特種用途林,以及灌河主要支流的源頭、支流兩側、路渠兩側、水庫周圍、石質山區、高山陡坡地帶、山脈山脊頂部、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和其他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從地域上覆蓋3個國有林場和北部山區9個鄉(鎮)深山、遠山區。本區森林的主要生態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屏障。其經營保護措施是全面停止區域內的天然林採伐,對所有宜林荒山荒地及新造未成林、灌木林地實行封山育林為主,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造林樹種主要為櫟類、側柏、油松、刺槐等固土能力強的喬灌木,增加和全面恢復植被。

(2)中低山林牧業綜合發展區

該區分布在海拔800~1200m之間,土壤為黃棕壤,土厚在30~60cm或以上,坡度在16°~36°之間,總面積67046hm2,主要包括北部和西部11鄉(鎮)中山、淺山區。該區用材林多系以櫟類為主的中幼林,成熟林少,且林分質量較低,林相參差不齊。其經營措施以森林撫育、低產林改造和封山育林為主,逐步形成優質高效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對野生經濟林品種實行以村為單位進行改接,逐步建成新的經濟林基地。同時,該區還存在著大量的荒草地,適宜發展畜牧業,主要以肉羊飼養為主,同時兼有特種養殖。

(3)淺山、丘陵林果葯立體開發區

該區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坡度在15°以下,土壤為黃棕壤厚土型的淺山、丘陵地帶,總面積59527hm2。該區生長的經濟林主要有板栗、核桃、獼猴桃等,還有山茱萸、杜仲、辛夷等木本葯材。該區地勢較為平坦,自然條件優越,適合發展速生豐產林、特色經濟林和中葯材。可以發展楊樹、火炬松、杉木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在退耕還林地,林果葯綜合發展,即以板栗、柿子為主的木本糧食,以核桃、油桐為主的木本油料,以山茱萸、杜仲、辛夷為主的木本葯材,以獼猴桃、美國黑李為主的水果和小雜果。

圖4.3 生態經濟綜合治理區不同下墊面條件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4)河谷、庫區沿岸林糧復合經營區

該區位於灌河、丁河、丹水河、淇河、峽河土層深厚的河谷兩岸,總面積 36568hm2。該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一定的灌溉條件,以種植業為主。發展方向以特色農業為重點,進行林糧間作,建立以南抗楊、107楊、108楊等速生豐產林立體開發基地,為本縣中密度板廠和造紙廠提供原料。在提供木材的同時,使森林成為保護河谷水利設施和減少輸入丹江的泥沙量的有效屏障。

模式特點:根據這一區域人地關系、水土流失特徵以及對丹江水庫影響程度,採用適當強度的人為干擾措施,進行不同下墊面條件下水土流失治理,劃分不同地貌類型區,對不同區域採取相應的生態經濟綜合治理措施。

Ⅶ  生態環境恢復、保護與治理的方針和主要對策

1.人口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生育政策,提倡優生優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後人口增長率低於5‰。2030年前人口數量實現零增長,人口總量不高於1.21億。

以農村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為重點,堅決抑制農村和流動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趨勢,應嚴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實行更嚴厲的獎懲制度,杜絕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敗現象。大力開展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險工作,解決獨生子女、雙女戶與老齡人口的後顧之憂。

發展農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和在不破壞環境前提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富裕程度是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必要途徑。

2.土地資源

堅持保護耕地基本國策,堅決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規,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保護耕地總量基本動態平衡。既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用地,又要注重保證我省糧食與食品供給安全。我省實現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據王國強),聯合國最低警戒線人均0.053 hm2。依此標准,我省2010年達1.03億人口時所需耕地分別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長遠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於0.066 hm2,人口總量不可突破1.21億,依此計算,我省耕地總量不宜小於8050000hm2,其中基本農田不小於6900000 hm2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關系,切實搞好土地利用規劃。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近期嚴格執行耕地「佔一補一」規定。積極探索建立耕地儲備制度。大型、重點建設工程用地單項審批,城、鄉新增建設用地主要通過提高土地利用質量、盤活存量。要整頓回收城市閑置與低效建設用地,嚴防小城鎮建設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綠地不宜無限制擴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設空間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議城市建成區綠化率不超過35%。全省林木覆蓋率不宜大於34%,土地綠化率不宜大於37%。主要交通干線兩側林地建設要適度,不可佔用或蔭蔽大量耕地,影響耕地質量。農村建設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鎮化、高層化,壓縮人均建設用地。

耕地總量穩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徑應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實現。要加大城鄉和工礦用地的整理、復墾力度,土地整理要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要正確處理耕地開墾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生態用地不宜計入後備耕地。在開墾後備耕地時不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態破壞,禁止在15°以上較陡坡地和濕地、灘塗、沙丘地開墾耕地。

3.礦產資源

堅決貫徹《礦產資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規,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保護與開發並重。依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控制礦產資源開發總量,遏止無序違法開采及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障資源供給安全。

開辟多元化投資渠道,加強我省經濟急需大宗礦產(優質煤、油氣、富鋁礦)、後備資源不足礦產(金、銀、銅、鉛、鋅、銻、螢石)、資源短缺礦產(富鐵、氧化錳、富磷、鉀鹽、硫鐵礦、鉻、鎳、鉑族)、潔凈能源礦產(煤層氣、地熱)的勘查,尤其要加強資源面臨枯竭的大中型礦山周邊地區的勘查。滿足礦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建設需要。

對鉬(鎢)、銻、金、富鋁、螢石、重晶石等礦產實行保護性開發,避免無序競爭,保護資源價值。

鼓勵到省外、國外風險勘查,利用省外、國外資源彌補省內短缺。探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逐步建立礦產資源可持續安全供應體系。

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鋁土礦等大宗礦產采選回收率,節約利用資源。開展中低品位鋁土礦、鐵礦、金礦尾礦、煤矸石、粉煤灰、鉬礦中的鎢、鐵礦中的鈷與放射性礦產、鋁土礦中的鎵、粘土礦中的鋰等綜合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優勢非金屬礦產如沸石、膨潤土、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高鋁耐火三石、含鉀岩石等深加工利用開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處理好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關系。搞好礦山和礦業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礦業塌陷區與礦業廢地復墾改造,推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金制度。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如水電、地熱、天然氣、煤層氣、太陽能、風能、煤制氣、煤制甲醇等;強化坑口電廠的消煤除塵技術,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塵排放。禁止平原開采磚瓦粘土,切實保護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線兩側、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地質公園進行露天開采,保護地面景觀資源。適度開發地下水資源,減輕地面沉降及其損失。

4.水土保持、綠地建設與國土整治

堅決貫徹《水土保持法》。堅持中央「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停止毀林草和濕地開荒,不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產糧食。農業綜合開發由改造中低產田與開墾宜農荒地相結合轉到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主和保護生態環境上來。「十五」內實現25°以上陡坡耕地與活動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綠化。15°~25°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質肥厚者改造成標准梯田外,應大部分退耕綠化。2°~15°緩坡耕地改造成標准梯田,實行林、草、田間作,大力發展用材林、經濟林和人工草地。處理好退耕與農民經濟利益的關系。

組織實施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如黃河中游生態治理工程,漢江水繫上中游防護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別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黃土丘陵溝壑區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養林工程、農田防護林與農田林網恢復與建設工程、城郊生態防護林工程、農村「青山綠水」工程等。平原適度建設林地與林網,盡快扭轉我省山區山禿水枯、平原沙塵肆虐現象。

以科技進步促進水土保持與國土整治。加強天然林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和植被恢復技術、生態網路建設技術、林業品種與林產品開發技術、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種開發技術、沙漠化監測與預警技術等。借鑒鄰省成功水土治理經驗、選育適宜林種、草種與先進種植技術和多種經營等措施,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認真編制國土整治規劃,合理調配土地利用結構,既保證青山綠水、生態環境好轉,又留足耕地與建設用地,保證人民生活與經濟發展。

5.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

履行《濕地公約》簽字國義務。「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合理利用濕地是為人類利益而對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徵」。

貫徹國務院「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針,正確處理濕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經濟發展間矛盾,有計劃開展大規模濕地保護與整治工程。

禁止在現有濕地開墾耕地和進行開發建設,為乾涸濕地引水補源,低窪易澇耕地與泄洪區腹地濕地化(建塘或培育濕地植被),適度發展濕地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建設良性濕地生態系統。

建立常設濕地保護機構,投入必要資金研究與保護濕地環境、珍奇禽、魚種類與生物多樣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鴨湖、南灣水庫、淮河幹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鄭州花園口、商丘黃河故道等8個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黃河下游灘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國家級、世界級濕地保護區,提高濕地保護與建設力度。

6.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生物多樣性

依法進行自然保護。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規;履行《生物多樣性條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義務,切實保護好已建各類自然保護區。

加大我省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依照《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1999~2010)》中提出的目標,至2005年自然保護區達全省土地面積3.29%,2010年達3.65%。重要的是要盡快使分散的珍稀動植物棲息地連片規模化管理,保證物種與生態系統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建設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別山、熊耳山、黃河下游與淮河幹流灘地濕地等大型自然保護區,給野生動植物提供足夠的生存繁衍空間。在近期爭取申報成功2~3處世界自然遺產、國際生物圈計劃和世界地質公園,提高保護級別與知名度。

實行加強動植物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政策體系。保護區內堅決禁伐、禁獵和限制葯材採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內以恢復原有物種正常繁衍為主,應保持自有特色,慎重進行新種引入和馴養,避免異種入侵造成生態災難。

完善自然保護區法規體系。出台生態效益補償辦法、濕地保護辦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規。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多方面開拓引資渠道,加強自然保護的物質基礎。

7.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

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建設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系列環境法規,爭取城鄉環境質量的全面好轉。

建立節約資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經濟。在工業結構改革中,徹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業與生產工藝,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不僅單項工程建設要做環境評價,所有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規劃也應通過環境評價,從起點上杜絕產生新污染源的機制,以環境容量界定發展速度與規模。

改變污染監管治理觀念,從末端治理、濃度控制變為全過程總量、濃度雙控制;由單純行政手段變為自我約束、完善,主動發展生態工業,進行清潔生產;由單純防治污染變為防治污染與資源環境管理相統一,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三效益的統一。當前迫切需要調整我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控制輕工、化工等污染大戶的污染物質產生量,盡快減輕污染強度。

加強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協調與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規劃、措施,盡快實現地表水質好轉。「十五」期間除繼續加強淮河治理外,重點治理黃河水質,保障沿黃城市合格飲用水與灌區合格農灌水。

加強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切實限控機動車數量與排放標准,限期清理煙囪等點污染源;發展公交事業,提高集中供熱、供氣比例;改造城市結構,果斷關、遷有污染傾向的工廠與開發機構;實施最嚴格的城市水源保護辦法,讓人民喝上「放心水」;盡快實行污水集中處理與垃圾無害化處理;注重城市雜訊、電磁、光、熱污染等特有污染類型治理,創造舒適、安全、安靜的生活工作環境。

注意治理農村地區面源污染,實施生態農業,降低農葯、化肥施用量與地膜使用量,堅決制止鄉鎮企業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對症採取治理措施,實行嚴格的肉、蛋、奶、糧食、蔬菜等的質量檢測標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環境價格及稅(費)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與環境關系的杠桿。

加大環境保護科技投入,盡快開發出有效治理造紙、製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廢水和煤矸石等礦山尾礦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

8.自然災害類防禦

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損失。堅決執行《防震減災法》、《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規,爭取切實提高自然災害預報和防治能力。

科學配置自然災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災害防禦規劃》,建設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統一指揮機構,統籌協調民政、氣象、水利、地震、地礦、國土、建設、林業、農業、社會保障等各部門。以高技術綜合手段建設自然災害預期預警與中長期預報信息網路系統。加強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超前預報、實時監測、隨時監控、及時決策,促使自然災害防治手段現代化。

注意經濟建設、自然災害防治與自然規律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把「人定勝天」的意識變為「天人合一,和諧相處」。農業要停止山地開荒、圍湖造田;工程建設與礦山建設要進行地質災害評價,慎重選址,嚴格遵循地質規律施工,預防重大災害損失;水利建設要注意攔疏有度,留夠行洪滯洪空間與下游用水,要考慮洪水資源化利用,變害為利。

均衡投資政策,把過多強調的防洪抗洪投資部分轉移至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氣象、地震預報等方面來。這樣可收到綜合防災減災效益,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

Ⅷ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目錄

農村環境問題分析與對策1.1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
1.1.1 農村環境概略
1.1.2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1.2 農村廢棄物的特性、環境效應及資源化利用潛力
1.2.1 畜禽養殖廢棄物
1.2.2 農作物秸稈
1.2.3 農用塑料
1.2.4 農村生活垃圾
1.2.5 鄉鎮工業固體廢物
1.3 農村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分析
1.3.1 我國農村環境空氣污染的原因
1.3.2 畜禽養殖業產生污染的原因
1.3.3 我國農村鄉鎮企業污染嚴重的原因
1.3.4 農村生態破壞問題
1.4 基本策略
1.4.1 資源綜合管理
1.4.2 進行小城鎮環境規劃
1.4.3 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1.4.4 鄉鎮工業企業固體廢物的污染控制策略
1.4.5 農村水污染治理對策
1.4.6 調整產業結構
1.4.7 加強環境教育和宣傳,鼓勵公眾參與
1.4.8 充分發揮環保科技的支撐作用
1.4.9 大力推進農村循環經濟
1.4.10 強化農村環境管理能力建設
1.4.11 認真搞好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2.1 引言
2.1.1 基本概念
2.1.2 與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持續農業的異同
2.2 推行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2.2.1 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2.2 必要性分析
2.3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可行性分析
2.3.1 循環型經濟在運行機制上的可行性
2.3.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在技術上的可行性
2.3.3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在成本效益上的可行性
2.4 循環型農業評價指標體系
2.4.1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的基本內容
2.4.2 評價指標的標准化
2.4.3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診斷
2.4.4 混合指標層次模糊決策法及其在農村循環經濟建設中的應用
2.5 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及示範
2.5.1 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
2.5.2 循環型農業示範
2.5.3 生態農業建設是發展循環農業的最佳實踐模式
2.6 農業清潔生產
2.6.1 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2.6.2 農業清潔生產
2.6.3 農業清潔生產與我國畜牧業的發展
2.6.4 食用菌產業與農業清潔生產 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技術3.1 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
3.1.1 農業面源污染的概況
3.1.2 農業面源污染的定量化研究
3.1.3 防治技術與對策
3.2 農村水土流失生態保護、修復與重建
3.2.1 我國水土流失的現狀
3.2.2 水土流失成因
3.2.3 水土流失類型及危害
3.2.4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3 農村面源污染來源和控制技術
3.3.1 農村面源污染來源及其危害
3.3.2 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技術
3.3.3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3.4 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
3.4.1 我國畜禽養殖業現狀及特點
3.4.2 我國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
3.4.3 畜禽養殖場廢物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3.4.4 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 農田氮、磷流失控制技術4.1 農田氮、磷的遷移轉化規律
4.1.1 地表徑流
4.1.2 淋溶流失
4.2 氮、磷主要截留機制
4.2.1 基質
4.2.2 水生植物
4.2.3 微生物
4.3 氮、磷截留技術
4.3.1 人工濕地系統
4.3.2 人工水塘技術
4.3.3 植被緩沖帶技術
4.4 農田排水系統中氮、磷的遷移轉化過程
4.4.1 水生植物對氮、磷的截留、降解作用
4.4.2 微生物對濕地中氮、磷去除的作用
4.4.3 溝渠沉積物(底泥)對氮、磷的截留、降解作用
4.5 生態溝渠截留技術及其產生的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4.5.1 生態溝渠截留技術
4.5.2 植物殘體分解對水環境的影響
4.5.3 以經濟植物取代野生植物,防治二次污染的措施 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
5.1 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來源性質
5.1.1 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的來源
5.1.2 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性質
5.2 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體系
5.2.1 村鎮垃圾和農業廢物資源化利用理論基礎
5.2.2 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綜合體系
5.3 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堆肥技術
5.3.1 堆肥工藝設備系統
5.3.2 堆肥設備工藝選擇
5.3.3 堆肥過程及控制
5.4 蚯蚓處理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技術
5.4.1 蚯蚓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原理
5.4.2 蚯蚓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兩個主要方法
5.4.3 處理村鎮垃圾和農業廢棄物後產生的蚓糞和蚯蚓的主要用途
5.5 農業廢棄物製糖技術
5.5.1 農業廢棄物製糖種類
5.5.2 農業廢棄物製糖工藝
5.6 農村固體廢棄物生產蛋白技術
5.6.1 農村廢棄物生產單細胞蛋白技術
5.6.2 農業廢棄物生產蛋白技術實例 農村污水處理及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
6.1 農村水污染現狀及危害
6.1.1 農村和農村污水
6.1.2 農村水污染的現狀
6.1.3 農村水污染特徵分析
6.1.4 目前農村飲用水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6.1.5 農村污水污染的危害
6.2 經濟實用的農村污水收集系統
6.2.1 「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系統
6.2.2 合流制污水收集系統
6.3 農村污水處理工藝及關鍵技術
6.3.1 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的分類
6.3.2 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選擇原則
6.3.3 農村污水處理工藝及關鍵技術
6.4 農村污水資源化回用技術
6.4.1 一級強化處理技術
6.4.2 土地處理技術
6.4.3 污水生態處理技術
6.4.4 深度處理技術
6.4.5 微污染原水的給水預處理
6.4.6 小型裝置處理技術
6.4.7 生物濾球技術
6.5 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
6.5.1 農村飲用水安全現狀
6.5.2 影響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6.5.3 農村飲用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6.5.4 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6.5.5 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 農村環境空氣污染防治措施
7.1 農村大氣污染及其主要來源
7.1.1 大氣污染對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
7.1.2 大氣污染對農民身體健康的主要影響
7.1.3 農村室外環境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7.1.4 農村室內環境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7.2 農村生物質燃燒造成的室內外空氣污染及控制技術
7.2.1 生物質燃燒造成的室內外空氣污染
7.2.2 生物質燃燒造成的農村室內外空氣污染控制技術
7.3 農村臭氣污染控制技術
7.3.1 農村臭氣污染
7.3.2 農村臭氣污染控制
7.4 農村耕作引起的揚塵污染及控制技術
7.4.1 農村耕作引起的揚塵和沙塵暴污染
7.4.2 農村耕作引起的揚塵和沙塵暴污染的控制技術 環境保護工程實例與示範
8.1 南崗生態功能示範區規劃與建設
8.1.1 項目簡介
8.1.2 指導思想和建設框架
8.1.3 南崗生態功能區域的劃分和經濟分析
8.1.4 南崗生態功能區建設
8.1.5 生態功能區建設政策管理措施
8.2 杭州浮山養殖場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工程
8.2.1 項目簡介
8.2.2 工藝流程
8.2.3 工藝適用條件
8.2.4 工藝特點及關鍵技術
8.2.5 農村畜牧業的生態工程技術
8.3 大溪河流域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
8.3.1 生態示範區概述
8.3.2 生態示範區確立的原則
8.3.3 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
8.3.4 污染負荷削減
8.4 長寧河流域農村污染防治規劃與建設
8.4.1 農村小集鎮污染防治措施
8.4.2 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8.4.3 集約化養殖污染防治措施

Ⅸ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整治包括哪些內容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手段。

農村環境保護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村的和諧穩定。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任務,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強化落實目標責任。環保部門應不斷深入農村,檢查督促環保法規的落實情況以及環境監測、監察情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建立環境報告制度,促進有關部門真正把環境管理和生產管理有機結合;在鄉、村、組三級建立鄉(鎮)長、村主任、組長負責的農村環保責任機制,細化任務,加強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嚴格落實問責制,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是加大綜合治理,全面開展環境整治。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全面落實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清理積存垃圾和其他有礙觀瞻的雜物以及污水,重點治理農村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倒亂流、亂種亂養、亂貼亂畫等「十亂」現象。

四是設立環治基金,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並建議設立專項基金,重點解決所轄地區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條件的鄉鎮應該徵收垃圾處理費,設專(兼)職鄉村環衛人員,擔負一定范圍的保潔和環境衛生監督職責。同時,成立專門的農村基層環保管理機構,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護飲用水水源。要積極探索農村保潔有償收費制度,採取政府投、鄉鎮幫、村級為主的方式,確保農村環衛整治和保潔工作有經費保障。

Ⅹ 黃土高原面臨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措施是——,——,——

一方面,採取來植樹種草自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果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你自己提取吧!好的話採取哦!!!!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