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河道整治論文

河道整治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25 15:39:18

❶ 保護水資源論文

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可見水資源的重要性。
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面臨這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保護水資源呢?
1、要有惜水意識。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水資源是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不知道愛惜水資源,有的甚至將水白白浪費。例如:洗手、洗臉、刷牙時,讓水一直流著;設備漏水,不及時修好等等。這使水資源越來越緊缺,自來水更加來之不易。愛惜水資源是節水的基礎,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
2、不污染水資源。現在生活上總是存在著污染水資源的情況:如農葯、重金屬、化學物質、油類以及各種垃圾被人為的排入水中;大量的生活污水也被排入河流,造成水域的污染,就連地下水也難逃厄運,而且排放的生活污水還大大超出了水本身的自凈能力,於是水污染就越發的嚴重。因此,為了防止水污染,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使用無磷的洗衣粉、……當我們看見破壞水資源的行為時,還要積極的向有關部門舉報
3、使用節水器具。家庭節水除了注意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以外,採用節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可是為了省錢,很多人寧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換節水器具。其實,據統計:一個使用節水器具的家庭,比不使用節水器具家庭平均一年內所節省的水,足夠1億個成年人喝2~3個月!所以,我們也應該盡可能的把家裡都換上節水器具!
4、多宣傳。長期以來,大多數人有節約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體的行動,大手大腳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因此,我們更要大力宣傳水資源的保護知識,並樹立起好榜樣,讓廣大市民都模仿去做!
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因為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❷ 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 河流的污染和整治怎麼寫

如看不清,登錄: http://practice.wms.e/practic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7

治理水患想像作文,寫一篇關於治水的小論文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干最苦最臟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贊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綉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功勞太大了!」

❹ 有關水利河道整治的文獻,標明文獻的出處!

一、 話題作文中材料的意義

傳統的給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題必須直接從材料中提煉、挖掘,並且材料必須運用到寫作中。話題作文的主題則不必從材料中提煉,而是從話題引發出來的,材料的作用在於闡發話題,啟發學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運用到寫作中,也可以不加採用。
例如1995年高考作文的材料是一則題為《鳥的評說》的寓言詩:"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作文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這則材料字面上的意思是"大家都揭別人的短處",因此從材料中可提煉的觀點、角度不外乎"要看到別人的長處"、"不以一眚掩大德"、"嫉妒心"等有限的幾個方面,出此之外就屬跑題。
除了文章的立意要從對材料正確的理解把握出發,實際寫作也必須按照給材料議論文"引-聯-轉-結"的基本模式運用到材料,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算符合材料作文的規格。
2000年高考作文是一篇話題作文。材料是一次創新大會上學者們對四種圖形的看法。材料下面連結的是一段闡述性的文字:"的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不止一個的事例很多。你有這樣的經歷、體驗、見聞和認識嗎然後引出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作文要求"只要與話題有關,文體不限,題目自擬",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相比較,在命題形式和要求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材料不再是作文提煉主題的根據,文章的主題需要從話題上引發。材料的作用是引導出話題,它是對話題具體化的例證與形象化的說明。結合材料與其下的闡述文字,往往能激發考生各種各樣的聯想,有效地啟發考生的思路。例如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利用材料給予的啟發聯想起生活中眾多類似的事例,將這些想到的有選擇地寫下來,就自然而然地契合了"與話題有關"的要求。
其次,材料可以應用到作文中,也可以不用。比如有的考生在實際作文時將材料中涉及的四種圖案分別賦予特別的象徵意義;有的則將材料中對四種圖案的爭論巧妙地移植到生活場景中,靈活運用了原有的材料。可見,話題作文中對材料的運用更為靈活,更具創造性,而不像材料作文,引用材料是作為引出論點的楔子。當然,大多數考生作文時沒有運用到材料,僅將材料視為理解話題的重要因素,這種思路是完全正確的。

二、 話題提供一個主題的范圍

以往高考作文命題,或者要求考生從材料中提取主題,或直接命題,作文的主題大體上是固定的。而話題作文不明確規定主題,只要求作文主題?quot;話題"相關,事實上,話題作文提供的是一個主題的范圍。
我們知道,話題具有極大的廣延性。但是,應如何正確理解"與話題有關"這句話的內涵,做到文章的主題與話題相關聯呢?
我們一般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引發與話題相關聯的主題:
(1) 評價:對話題進行價值評判,如"好"與"壞"、"利"與"弊"、"善"與"惡"等,通過表達自己"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的立場來確立文章的中心題旨。
(2) 怎樣:即話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可以通過形象的事實展開敘事,也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來闡證話題的內涵。
(3) 結果:將話題作為前提,考慮其會導致何種結果。
(4) 時間:即過去、現在和未來。可以在特定的時間背景中敘事,也可以將過去和現在進行比較。
(5) 空間:包括領域、地點、場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間背景會賦予話題材不同的內容。
(6) 對象:從不同的人或對象出發可以引發對話題的不同的演繹。
根據這六個范疇,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與話題相關的主題的范圍。下面,我們結合近三年高考的話題作一例析:

根據以上例示的方法,同學們可以有效地確定話題的主題范圍,既避免了偏題離題,也了解了可以寫些什麼,從而開拓自己的思路。

三、 審題要注意些什麼

1。審題的重點應放在"話題闡述"上,而不應過分拘泥於材料,對這部分文字的理解把握比研讀材料更重要。
闡述部分的文字往往能幫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話題,更有效地打開思路。如果過多關注材料,思路反會受到約束。
比如2000年高考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其闡述部分的文字是:"看來,由於標準的不同……的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的事例很多。"從這段引述文字我們可以看出:
其一,涉及面比材料本身廣闊得多,引導考生思路的意圖很明顯。
其二,作為銜接材料與話題的樞紐,其對話題的闡釋既明確又要豐富。"答案"的含義可能是"標准"、"角度"、"理解"、"方法"等等,這就避免了考生對"答案"內涵理解上的單一。
2.聯系材料,正確理解話題。
審題時,不能割裂材料與話題之間的有機聯系。
比如2000年高考,有學生如此立論,"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但正確答案是惟一的",事實上偏離了題意。題目中材料顯示的四個答案均是正確的,據此話題中"答案"的含義顯然是指"正確答案",何況"錯誤答案"是談不上"豐富多彩"的。
3. 有些考生作文時思路擴展不開來,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將話題視作命題。
比如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些考生通篇都在論證"為什麼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人為地束縛了自己的思路,作文的視野囿於一隅,失去了拿高分的機會。
4. 話題作文不是沒有限制,也可能出現偏題、跑題的現象。
比如1999年高考話題是"假如記憶可能移植",有考生大談特談"記憶移植不可能",而忽略了話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作文命題中已被確認了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作文,才談得上與話題有關,脫離了這個前提,又怎談得上什麼有關無關呢?
四、 話題作文的構思技巧
作文的構思過程一般可分為四個步驟:(1).發散思維,打開思路;(2).集中思路,確立主題;(3).選擇合適的文體;(4).選取適用且新鮮的素材。如果能夠熟練掌握以上步驟,科學地運用構思技巧,寫好作文就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了。
1。在話題的范圍內,展開充分聯想,開發出豐富的思路。
前面在談到"如何確定話題作文的主題范圍"的時候,提出了六個范疇:評價、怎樣、結果、時間、空間、對象。從這六個方面展開聯想,就能夠開發出豐富多樣的思路。
舉例來說,2000年高考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如果從這六個方面展開聯想,就可能分別開發出許許多多的思路:

可見,聯系話題,從這六個范疇向外發散思維,就可以有很多種思路。在這許多思路中,選擇你認為最 佳的思路作為文章的主題,就容易脫穎而出,寫出好文章。
2.選擇合適的文體。
近幾年高考取消了文體限制,允許考生自由選擇文體,為考生盡情發揮寫作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考生應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特長,選擇最適合的文體。
比如1999年高考話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有的同學科學知識豐富,想像力出色,就可以寫一篇科幻小說,將記憶移植的情景詳細描寫出來。有的同學擅長推理,邏輯思維能力強,就移植記憶的利弊寫一篇議論文,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有的同學描寫能力強,文筆優秀,用記敘文體如小說來演繹一個記憶移植所引發的事件,定能表現出色。有的同學感情細膩,寫成抒情性強的散文就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還有的同學寫成戲劇、童話、寓言、對話錄、新聞報導、廣告、主持人節目實錄、演講、日記、書信、診斷書等,真正體現了文體的紛繁多樣。從目前的趨勢來看,記敘類文體以及一些特殊文體比議論文體更容易拿到高分。記敘類文體形式靈活,可表現的內容豐富多樣,發揮餘地較大,易寫出好文章。另外,文體上的創新也容易給人新鮮感。議論文得高分,一般緣於論理的深刻透闢。由於中學生的邏輯思維、理性思維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寫出有深度的文章的難度較大。當然,考生在選擇文體時要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同時,同學們需要注意的是,在考場上不能為了一味追求文體創新,選擇自己不熟悉的文體,這樣反而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像一些文體有著較嚴格的格式要求,在平常就要做好寫作訓練,到考場上才能應付自如。
3.展開同類聯想,選取合適的素材
在確立了文章的主題、決定採用哪一種文體之後,選取什麼樣的素材就成為文章能不能寫好的關鍵因素。無論是寫議論文體還是記敘文體的文章,不能想起什麼材料就往文章里寫,而應在現有材料的基礎上繼續往下想,直到聯想起眾多的同類材料。
比如2001年高考話題"誠信",如果你從逆向思維的角度,確立"特殊情況下,不誠不信不為過"的中心論點。為了佐證這個論點,你可能馬上想起一些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比如某次我迫不得已違背了自己的承諾:我本答應今天送好友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結果因為意外,我將買禮物的錢用在了別處。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很多,由自己到他人,由個人到社會,一下子就可以想到很多。你可能會想到戰場上講究兵不厭詐;商場如戰場,但要講求"詐而不欺";外交場上要以誠信為基本原則,但也需要隨機應變;NBA教頭傑克遜是著名的心理大師,其戰前的煙幕戰可謂一絕;神奇教練米盧賽前大放假消息,到正式比賽時給對手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總之,你聯想到的同類材料越多,選擇的面就越廣,你也就能有充足的餘地挑選更貼近主題的材料,寫作時,也就保證了論據或題材的新穎獨到、充分有力。可以說,在高考中,誰的同類聯想能力強,誰就有更多的機會寫出題材新穎、獨具一格的好文章。
五、 解析高考作文評分標准
1. 立足"基礎等級",爭取多拿基礎分。
2001年作文考試的要求仍然延續了前兩年的做法,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個單元,"基礎等級"佔50分,"發展等級"佔10分,是高考作文評分的依據和標准。其中,基礎等級佔了5/6的分值,因此在平常訓練時應充分重視"基礎等級"的要求,在吃透其要領的基礎上規范自己的作文寫作。
《2001年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基礎等級的內容作了如下規定:
(1)符合題意;(2)符合文體要求;(3)思想健康、感情真摯;(4)中心明確,內容充實;(5)結構完整、語言通順;(6)書寫規范、標點正確。
如果作文時正確把握了"基礎等級"的要求,就能少犯錯誤少失分。比如"基礎等級"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摯"這一項,有些同學就沒有加以重視,作文時盡寫一些消極、低沉、灰暗的事,甚至在考卷上發牢騷抒泄不滿,忘記了高考是為國家選拔人材的考試,應該多把自己積極、光明、向上的一面表現出來,結果給閱卷老師造成不好的印象,影響了得分。
對於寫作能力並不突出的同學來說,好高騖遠,一味追求獨特出新,不能說是一種保險的選擇。立足"基礎等級",穩扎實打,在基礎分數有保證的情況下謀求更進一步,才是明智之舉。比如話題"誠信",因為這個題潛在的價值判斷是肯定的,是被整個社會所公認的,如果你站在唱反調的角度,沒有足夠的駕馭能力,就容易弄巧成拙。但如果你確定了文章肯定的基調,再在構思上多動點腦筋,寫出規范而有新意的文章也不是什麼難事。例如你可以就"誠信"在人們的信念中越來越受漠視的現狀聯想到"誠信"都被人們扔到哪裡去了呢?被扔到河裡去了,造成河道阻塞,現在人們都在打撈誠信、疏通河道;或者在很多年以前人與狗做了一次交易,把誠信交換給了狗,結果是狗變得忠誠可靠,而人卻越來越不誠信,等等。這樣思路比別人多前進了一步,就能夠顯出文思的與眾不同,也就有了拿高分的可能。
2.什麼樣的作文拿高分
《2001年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發展等級"的說明是:
(1)深刻透徹(如: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預感事物發展的方向和結果);
(2)生動形象(如:善於描寫,記敘生動,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3)有文采(如:詞語豐富,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的手法,文句有意蘊);
(4)有創新(如: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精巧,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有個性特徵)。
"發展等級"是評判高分作文的重要標准與依據。有同學輕率地認?quot;發展等級"所佔總分的比例較少,不予重視。事實上,高考作文如果能在某一方面特點鮮明,往往能提高總體評分。對"發展等級"的要求加以忽視,等於在作文考試中放棄了多拿分數的可能。
綜觀近年高考作文的評分情況,作文能否拿到高分,往往取決於你的表達形式是否新穎,想像是否奇特。相較於往年偏重於文章的思想和內容的評分尺度,目前的評分則更趨向於鼓勵新文體、新表達與想像力,表達形式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強調,這是近年作文評分中出現的新趨勢。
就目前的高考作文評分趨勢來看,作文之所以得高分,集中體現在下列幾方面:
(1) 想像力豐富
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飛上語文》,作者將語文比喻成昆侖、露珠、牡丹、冷月、荷塘、打魚船、白鷺、萬點白帆等等,意象優美奇異,想像力極為豐富。再如99年高考作文《完美的答卷》,對移植記憶的過程進行了合理充分的想像,極大程度上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2) 構思巧妙,表達形式新穎
2001年高考有一篇題為《誠信專訪》的文章,作者巧妙地將"誠信"設想為一個落水的人,並以此為起點敷衍出一篇對"誠信"進行專訪的報道,構思奇特,文體新穎,又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3) 鼓勵特殊的寫作才能
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作者顯示出極為嫻熟的古白話文功底,結果被評為滿分。舉這個例子,不是要大家將其作為寫作的範本,都去寫白話文的文章。這篇文章是一個較為特殊的例子,它反映的高考評分中鼓勵彰揚個性的傾向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盲目地追求某種語言形式顯然失之偏頗,作文時寫出自己真個性、體現自己獨特風彩則是值得提倡的,在目前的高考評分中也是被明確鼓勵的。
(4) 表達出深刻獨到的思想
2001年高考作文《誠信(舊石器時代版)》寫了一個石器時代原始人的故事,主要情節分成兩部分,其一是主人公為生存背棄了誠信;其二是大洪水時代,歷經滄桑的他搖身一變誠信"的標簽。這篇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是深刻而復雜的,它包括了作者對歷史與現實成熟的思考。該卷被評為滿分卷。
以上舉例說明的幾點是近年高考作文的評分顯示出的新氣象,帶有較明顯的傾向性。但這不等於說,傳統的評分標准變得不重要。記敘生動、論述深刻、形象豐滿、有文採的文章一樣能拿到高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話題作文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個性的舞台,只要平時同學們多嘗試,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

❺ 河道湖泊整治對水土保持的影響 1000字 小論文 1000字

自己想把,呆

❻ 治理城市河道污水論文

優秀水文化可以促進人水關系的協調。在現代的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中也應當倡導水文化,現代水文化創立的基本原則是滿足現代人們對水文化的基本需求,反映現代人與水的關系、體現現代科技進步。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在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日益減少的同時,因水環境惡化所造成的水質性和功能性缺水現象亦日益突出,已成為突出的、全球性的共同的問題。早在上世紀初,歐美有些國家就關注水環境的污染,並且開始研究與防治。近幾十年來,各國為控制水環境污染進行了大量研究,並且耗巨資對有些主要湖泊和城市河道進行了大范圍治理。大量實踐證明,水環境的污染是可以治理的,但這種治理常常費時長及費錢多:國際上治理最成功的美國華盛頓湖,耗資1.3億美元,前後經過17年治理才達到目標;而面積僅1km2的瑞典的Frumman湖,費時22年,耗資90萬美元才治理完畢,等等。據於此,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尤其是近十餘年來,日本、美國、德國、瑞士等發達國家紛紛對以往的水環境治理思路進行反思,提出了生態治水的新理念,尊重河湖系統的自然規律,注重對其自然生態和自然環境的恢復和保護,使河湖的綜合服務功能能展現很好。 農業面源污水由於量大面廣,其治理難度不亞於點源,就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尤其是近年治理發展趨勢來看,主要採用生物氧化塘、人工濕地和土地處理系統等來進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就具體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生態/生物方法是修復水生態系統中最為推崇的舉措之一。這種技術實際上是對水體自凈能力的強化,是人們遵循生態系統自身規律的嘗試。而在具體的實施時,更趨向於多種技術的集成。具體由哪幾種技術集成,則需要根據目的水域的污染性質、程度、生態環境條件和階段性或最終的目標而定,亦即在實施前要對目的水域作系統周密的論證,而後制定實施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大量實踐證明,以相應的實驗示範基地為平台,開展相應的應用基礎研究與新技術開發,同時引進異地實用高新技術進行本地化研究與示範,是條有利於快出成果並且直接將其轉化為生產力的可行途徑。如日本在琵琶湖和霞浦湖等建立了針對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的實驗示範基地,取得了環境教育、新方法和新技術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展示效果,為提高市民的環境意識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現狀 大量研究表明,對水域的水環境污染進行有效治理的前提是控制污染源,只有外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作為末端治理技術的水環境污染治理才能見效,不然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徒勞。通過大量研究與實踐,已明確水環境污染實際上是典型的生態問題,因此,在對污染水域進行治理時,用生態學方法使生態問題得到最終解決。近年,強調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甚至更加強調生態修復的作用。 從廣義上講,所有的生物處理都是生態修復。目前,國際上據原理已在使用的或已進入中試階段的污染水域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生態法三大類。其中的技術名稱包括底泥疏浚、人工增氧、生態調水、化學除藻、絮凝沉澱、重金屬化學固定、微生物強化、植物凈化、生物膜。(見表) 表 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分類及其適用范圍 技術分類 技術名稱 選用污染水域范圍 主要作用 物理法 底泥疏浚 嚴重底泥污染 外移內源污染物 人工增氧 嚴重有機污染 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 生態調水 富營養化,有害無毒污染 通過稀釋作用降低營養鹽和污染濃度,改善水質 化學法 化學除藻 富營養化 直接殺死藻類 絮凝沉澱 底泥內源磷污染 將溶解態磷轉化為固態磷 重金屬化學固定 重金屬污染 抑制重金屬從底泥中溶出 生物/生態法 微生物強化 有機污染 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 植物凈化 富營養化、復合性污染 污染物遷移轉化後外移 生物膜 有機污染 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 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在水域污染治理過程中普遍採用的措施之一。這是因為底泥是水生態系統中物質交換和能流循環的中樞,也是水域營養物質的儲積庫和特殊的緩沖載體,在水環境發生變化時,底泥中的營養鹽和污染物會通過泥-水界面向上覆水體擴散,尤其是城市湖泊和河道,長期以來累積於沉積物中的氮磷和污染物的量往往很大,在外來污染源存在時,這些物質只是在某個季節或時期內會對水環境發揮作用,然而在其外來源全部切斷後,則逐漸釋放出來對水環境發生作用,包括增加上覆水體中的污染物含量和因表層底泥中有機物的好氧生物降解及厭氧消化產生的還原物質消耗水體溶解氧等,並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維持對水環境的影響。因此,一般而言,疏浚污染底泥意味著將污染物從水域系統中清除出去,可以較大程度地削減底泥對上覆水體的污染貢獻率,從而起到改善水環境質量的作用。 底泥疏浚技術據原理屬物理法分類技術。外移內源污染物,這是底泥疏浚技術主要作用所含有的內容。就疏浚技術現狀來看,主要包括工程疏浚技術、環保疏浚技術和生態疏浚技術等。就技術的成熟度和採用率而言,其中的工程疏浚技術居首,環保疏浚技術是近年開發並且已進入大規模採用階段的成熟技術,生態疏浚技術則是最近提出並且在局部實施的新技術。 就實施疏浚技術對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效果來看,由於工程疏浚技術以往主要是用在為了疏通航道、增加庫容等目的而進行的疏浚,長期的實踐證明其效果欠人意;環保疏浚是以清除水域中的污染底泥、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為目的的技術,其效果因此明顯優於工程疏浚技術,而有較高的施工精度,能相對合理的控制疏浚深度,能較大幅度地減少疏浚過程中的污染是環保疏浚技術的特點;生態疏浚是以生態位修復為目的的技術,以工程、環境、生態相結合來解決河湖可持續發展,其特點是以較小的工程量最大限度地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同時為後續生物技術的介入創造生態條件。 然而,據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實踐,就特定的水體而言,是否需要對其底泥進行徹底的疏浚,或者疏浚到什麼程度,還需要進行細致周密的研究論證,並且應做到視區域的污染程度、性質和疏浚目的而定,不宜一概採用,因為大規模的底泥疏浚不但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持,而且被清除的污染底泥的最終處理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2、生態調水 生態調水是在敏感水域普遍採用的水環境污染治理措施。生態調水的目的和方法是通過水利設施(閘門、泵站等)的調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附近的清潔水源沖刷稀釋污染水域,以改善其水環境質量。 生態調水的實際作用主要體現在: ◆ 將大量污染物在較短時間內輸送到下游,減少了原區域水體中的污染物的總量,以降低污染物的濃度; ◆ 調水時改善了水動力的條件,使水體的復氧量增加,有利於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 ◆ 使死水區和非主流區的污染水得到置換。 生態調水技術據原理屬物理法分類技術。通過稀釋作用降低營養鹽和污染濃度,改善水質,這是生態調水技術主要作用所含有的內容。然而,生態調水技術的物理方法是把污染物轉移而非降解,會對流域的下游造成污染,所以,在實施前應進行理論計算預測,確保調水效果和承納污染的流域下游水體有足夠大的環境容量。 3、人工增氧 人工增氧是在治理污染河道中較多採用的措施之一。這是因為污染嚴重的河道水體由於耗氧量遠大於水體的自然復氧量,溶解氧普遍較低,甚至處於嚴重缺氧狀態,此時河道的水質嚴重惡化,水體自凈能力低下,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人工增氧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水體中溶氧含量。 人工增氧的結果: ◆ 能加快水體中溶解氧與臭污物質之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速度; ◆ 能提高水體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促進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速度,這些作用對消除水體臭污具有較好的效果。 人工增氧一般適宜於在以下二種情況下應用: ◆ 為加快對污染河道治理的進程; ◆ 作為已經過治理河道中的應急措施。 人工增氧技術據原理屬物理法分類技術。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這是人工增氧技術主要作用所含有的內容。 4、植物凈化 植物凈化技術據原理屬生物/生態法分類技術。污染物遷移轉化後外移,這是植物凈化技術主要作用所含有的內容。相對於物理法和化學法而言,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的提出較晚,而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發展僅僅是近十多年前才開始的,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凈化技術是近年來才開始得到重視。植物凈化技術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通過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轉化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繼而通過收獲植物體的形式將有機污染物從水域系統中清除出去,因此,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與此同時,植物的存在為微生物和水生動物提供了附著基質和棲息場所。某些植物的根系能分泌出克藻物質,達到抑制藻類生長的作用,龐大的枝葉和根系成為自然的過濾層,能截獲大量的懸浮物質等,對水生態系統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特性亦能產生重要影響。 作為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包含種類及數量恰當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具體地說包括水生植物和魚、螺、蝦、貝類、大型浮游動物等水生動物,以及種類和數量眾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動物等。其中,水生植物是水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者,其不僅是水體食物網的重要成員,同時在水體溶氧供應、營養循環中其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作為水體結構角色,還為其它水生動物提供生存空間和產卵棲息地。 水生植物技術用於生態修復階段,其主要作用: ◆ 凈化微污染的水體,即通過其的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轉化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而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 ◆ 作為水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員為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場所和食物。 水生植物尤其是其中的浮葉和沉水植物在污染嚴重的水體中因生境條件不具備,因而難以成活,而修復水生態系統時有水生植物的介入,生態系統就能修復。 所以我們要發展科技,才能更好的保護環境

❼ 有關黃河的論文

摘要:黃河的十分復雜,蘊含著廣泛而深刻的。黃河應該是一個性的課題。本文試圖針對黃河相互關聯的幾個方面的一些問題,由社會層面向技術層面進行審視和思考,著眼於研究視角而不是解決問題。思考的基點是:黃河需要長治久安。長治久安首先是國家意志應得到充分的體現。長治久安是一個過程,只有長治才有可能久安;黃河的穩定有賴於我們採取積極能動的對策與措施,充分體現社會的進步、的和生產力水平;治理黃河要與時俱進。以往治黃主要體現的是人與的斗爭,現實黃河問題的解決要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出發,更多地表現出人類戰勝自己的能力。 關鍵詞:黃河 問題 治理 穩定 需要說明的是:作者既未從事過治黃專業技術方面的研究,也未從事工程技術實踐工作。本文僅為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黃河的問題由來已久,可以說是與中華民族的相終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以抵禦黃河水害為標志,先民們就已經樹立了強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識,治理黃河成為古代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縮影。九曲黃河百折不回,是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精神的象徵;數千年治理黃河的歷史,又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團結奮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實寫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黃河的水患、變遷和水資源的利用等問題,縈懷於歷代統治者,甚或決定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社會、經濟和人文環境。治理黃河一向是國家意志的有力體現,黃河的長治久安是各個歷史時期人們不懈的追求與期盼。
黃河這個「中國之憂患」,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一方面人民治黃的偉大成就,使洪水為害得到相當程度的控制和緩和;黃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徑流量,以極大的限度支撐著中國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資源用水防線。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黃河總的自然形態和基本演變的不可主導性,洪水問題並未得到根本上的解決。特別是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結構的日益穩定,水災害的內涵、特點和意義亦有新的變化。而黃河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水資源保障供給矛盾的涌現,又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都潛在並產生著深遠的社會和政治影響。今日黃河之憂患,表現的是它可貴的貢獻之後對人類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黃河與中華民族的關系問題,決不只是某一領域的問題,蘊含著更為廣泛和深層次的課題。
黃河需要長治久安,因為黃河的穩定是區域穩定的前提。翻開中國地圖,很容易發現黃河的位置。審視一下黃河災害和水資源危機可能影響到的區域,大概正是中國的東南部與西北部的交匯地區,即中國經濟文化發達與欠發達地區間的過渡區,這種地理位置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黃河在這一區域的興利,將轉化為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災害和水資源危機,又將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並產生一種「屏障」效應,這對實現國家西部開發的發展戰略是極為不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中,到21世紀中期,要實現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目標。江河治理開發程度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標志之一。黃河問題的解決,有賴於我們採取積極能動的對策與措施,體現出現代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
一、關於黃河防洪問題
防禦黃河洪水無論過去或現在,乃至今後相當長時期內都是黃河問題中第一位的問題。黃河洪水災害主要是在下游。70餘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幾乎全部集中於黃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條上寬下窄、綿延八百公里的「懸河」,這種河流形態恐怕是中國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僅有的。洪水在短時間內大流量、強沖力、長距離由平原地區「懸河」入海,十餘萬平方公里范圍內數千萬人口面臨可能的滅頂之災,其防洪難度及任務的艱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洪水,泛濫造成的毀滅性破壞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擬的。1938年花園口扒決形成的黃泛區,至今仍是中國貧困的地區之一。對黃河洪水災害的評估,要用歷史的、發展的和系統的思維方式加以認識,如對人文環境、社會進步、政權建設和國家發展戰略影響的研究等。單純以經濟的、區域的觀點進行和判斷是很不夠的。
黃河下游防洪存在的問題較多,最現實的問題首先是要對中常洪水進行再認識。所謂中常洪水,是一個從預見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現為流量特徵上區別於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對黃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輸沙入海、沖蝕河道和穩定河槽;二是下游補源,滿足環境和生態用水需求。從歷史上來看,黃河下游每一個大的河道演變周期,都是一個河道逐漸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過程,也是縱向比降趨緩而橫向比降增大的過程。正是這一過程孕育了非常洪水發生河道變遷、中常洪水三年二決泛濫的結果。現行河道維持100多年後,長時期安瀾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況下出現的下游異常高水位和行洪過程,提醒人們應當對中常洪水進行重新認識。中常不常現象的出現,意味著僅僅以預見期和流量界定、區別和認識黃河可能發生的洪水是不客觀的,相對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游盪性河道內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灘可能無序性演進,河道工程功能大大減弱,進而出現河勢急劇變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對黃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進行一般意義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確的監控體系,對河道形態時空變化、洪水演進等實施即時監測和控制,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其次是通過對中常洪水的再認識,應當清醒地意識到對黃河下游構成威脅的已經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對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小浪底水庫防洪效益與運用方式等相關問題,也都需要進行相應的再認識。特別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現的問題,使我們對小浪底水庫建成後防禦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義,顯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評價。
三是分滯洪的問題。分滯洪區的出現,體現了人類在與洪水抗爭中的能動性和策略性,並已為防洪實踐所證明是成功的。人類與洪水的斗爭也是人與自然爭奪生存空間的斗爭。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黃河分滯洪區(包括灘區)日益穩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愈來愈讓人不得不思考這一能動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現實性。小浪底水庫建成後防禦千年一遇洪水仍將運用分滯洪區。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犧牲某一區域長遠的、整體和根本的利益,與長治久安的概念是越來越不相稱的,發展地看不應是首選的策略。因而積極謀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關於黃河下游改道
河道穩定是實現長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實施治黃策略的先決條件。伴隨著洪水泛濫下游發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謀求長治久安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比較樂觀和一致的看法是現行河道還可以維持幾十年時間,如果考慮到中游水庫的攔淤調控運用,尤其是進行的調水調沙實踐,現行河道穩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黃半個多世紀以來進步、穩定,生產力水平有了較大的。特別是戰勝1958年和1982年實測大洪水的成功實踐和較完備的工程體系,以及可依賴的國家相當長時期的穩定發展,使人們有理由相信下遊河道可以維持百年穩定的觀點是成立的。考慮到黃河下遊河道「懸河」善徙、上寬下窄以及比降和輸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變遷因素,短時期內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加之灘區人類活動等因素,現行河道維持百年穩定無疑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穩定與長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層次的問題。
對黃河下游改道問題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有一點應當是共識:即黃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遊河道某一基點開始,長時間較為穩定的流路變遷,並對相關區域的地理社會環境產生顯著。由此我們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問題,它是針對黃河入海問題而提出的。黃河與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決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區因淤積抬高周期性地變化頻繁。黃河三角洲的面積和河道長度在增加,河道變化的起點也極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變遷的主要誘因之一,河口地區的河道演變是整個下遊河道變化的反射,並對下遊河道整體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時期或地看,黃河河口地區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這與目前本地區的環境、資源性和社會發展形成的矛盾,決定了黃河河口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流路概念所能容納了的。對河口的治理,不能只從河口流路這一專業層面去認識。若把河口流路問題上升為下游改道層次加以認識,由此得出黃河下游潛在著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對黃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令我們至少應增強治黃的緊迫感,並表現出更大的能動性。
三、關於黃河泥沙問題
黃河為害的根本症結是泥沙問題。異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積、沖蝕,不僅給防洪帶來極大的困難,大大加重了洪水災害後果,長期的河道淤積又構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時也給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許多問題。目前黃河泥沙的處理主要的還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攜沙入海,這顯然是以浪費大量可貴的水資源為代價的。已付諸實施的工程和技術措施,包括水庫攔沙、放淤改土、淤築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緩泥沙的河道淤積。泥沙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或控制,長治久安也就無從談起。
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項恢宏而艱巨的國土整治、生態環境工程,因其直接減少泥沙入黃而成為治黃體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治黃的高度重視。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農業等措施是相輔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著更直接現實的、基礎性的意義。遍布黃土高原的大小水庫和壩系等,不僅直接攔蓄泥沙、改變微觀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觀生態環境,保證生物和農業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強烈的重力侵蝕狀態下,非工程措施顯得更為蒼白無力;粗沙多沙來源區因人口和環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賴於工程措施。可見無論是從國土整治生態建設出發,還是從水土保持減少入黃泥沙來看,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應是第一位的。這並不否認生物等措施的最終根本性的作用和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經濟效益對水土保持的反作用會越來越顯著。特別是我國進入WTO後農業的變化對水土保持的影響,應進行專題。盡管水土保持工作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黃泥沙也有明顯的減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經濟和投入,特別是緩慢的時效性、復雜的歷史社會、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黃河問題的復雜與深沉。黃河不可能變清,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開始於地質時期,黃河演變的背後是自然的演變過程;黃河不需要變清,通過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調節實現有效的控制,對黃河而言也許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徑。
黃河水少沙多的觀點,開始是從輸沙減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進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調水輸沙和調水調沙的設想,目的是控制處理泥沙,消除或延緩泥沙在下遊河道的淤積。長遠考慮,通過南水北調增加黃河水量,更加有利於調水調沙提高黃河幹流輸沙能力。目前從外流域調水,顯然沒有利用黃河自身調節解決輸沙問題更為現實和經濟。調水調沙應當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廣義上講,人為徑流變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運動過程都屬於調水調沙的范疇。即將實施的調水調沙應當是狹義的概念,即為調沙而調水,是對水沙運動直接能動的反映。這一是要以犧牲相當量的寶貴的黃河水資源為代價;二是對下遊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賴性。綜合分析,調水調沙要做到四個同時:一是調水調沙要同時兼顧到下游及河口生態和社會用水等,為調沙而調水不應是一個孤立的實踐過程。二是調水調沙要與河道整治工程規劃和調整同時進行。調水調沙河床與水沙演變規律應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圍內呈現,否則,調沙只能是簡單的輸沙嘗試過程。三是調水調沙要與下游特別是河口地區的主動疏浚導流同時進行。下游的疏浚特別是河口的疏浚,對調水調沙實踐有可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四是遠期南水北調參與黃河下游調水調沙實踐的方式和有關技術問題,要同時提前進行研究。調水調沙不是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的唯一的手段。我們需要的應是:宏觀上目的性很強、微觀上多目標的、綜合有效的調水調沙措施,亦即科學化、系統化的調水調沙實踐。
四、關於黃河與南水北調的關系問題
前邊已經談到,最早設想從外流域調水解決黃河水少沙多問題,首先考慮的就是從長江上游調水入黃河,即相當於現在的西線南水北調。目前的南水北調已經成為國家調整南北方水資源不平衡,解決北方地區缺水狀況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試想,如果黃河的年徑流總量能夠增加一倍(相當於長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現在的500多億立方米增加到1000億立方米以上,那麼南水北調規劃也許就要變成一個歷史名詞了。從這一點上來看,現在南水北調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河水資源的供應不足,也意味著南水到達黃河也就完成了北調,事實上西線南水北調正是這樣一個概念。
承認黃河與南水北調以上的關系,就不能把黃河與南水北調的關系,僅僅局限於一些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加以理解。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直接入黃,而東、中線工程也不是「穿黃」而是「會黃」。首先是南水北調與黃河的互相調節和補位。目前承擔黃河下游調洪任務的天然的東平湖,以及與東平湖有聯系的其他湖泊和運河水系等,本身就是東線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幹流及其水利樞紐體系,更是在西線南水北調工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將建的水利樞紐工程,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調節能力和調水效率,也應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證作用。其次是黃河下游大規模的調水、供水和灌排系統的潛力,應當承擔北調水資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務。同時,外流域調水也形成了黃河下游調水調沙實踐的有利態勢。可見規劃中的南水北調工程無論是西線、中線和東線,都與黃河有著直接的甚至是依賴的關系,也可以講黃河是南水北調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從水資源層面上來看,黃河與南水北調應當是疊加和補位的關系;從黃河的治理層面上來看,南水北調開辟了解決黃河問題的新途徑。
五、關於黃河水資源利用問題
水資源短缺和洪水並存,亦即水量時空分布不平衡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特點之一。歷史地看,黃河流域的水旱災害無論是數量、頻率還是災害程度,都是等量齊觀的,一些旱災的影響和損失還遠大於洪災。只是由於洪水災害的直接性和為害的直觀性,人們往往不把洪災與旱災相提並論。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黃河下游斷流問題,只是這一特點新的呈現形式。黃河斷流意味著泥沙輸送海洋的停止,無疑將加大河道的淤積;更為現實的是下游地下水補源中斷、濕地減退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而資源性供水還在其次。考慮到黃淮海地區對黃河水資源長期的依賴性,僅僅維持一種不斷流的狀態(實踐證明是可以實現的),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與黃河的地位不相稱的。之所以黃河斷流在各方面產生了不亞於一次罕見洪水的影響,原因也正在於此。黃河水資源的調配利用與解決黃河斷流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解決斷流的工作目標應是維持生態用水最低徑流量;只有在大於生態用水最小徑流狀態下才能談水資源的利用問題。黃河水資源問題的解決,有賴於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手段與措施。黃河的治理開發是一個持續的系統工程,對水資源匱乏帶來的問題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解決水資源問題要與黃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時考慮。
從地質年代上看黃河曾經是一個內陸河流,流域本身應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系統。今天的黃河是歷史黃河的發展,維持生態環境系統本身就是黃河穩定的重要標志。黃河造就了華北平原,也造就了華北平原的生態環境,今天黃河河口及下游濕地生態就是這一生態環境的自然表現。而寧蒙河套地區之所以能夠與沙漠抗爭維持至今日,與黃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潤有著直接的關系。這讓人不能不思考寧蒙地區持續了2000餘年的引黃灌溉方式,是否有著更為重要的環境生態意義。目前黃河水資源的調配利用過程中,對黃河生態系統的考慮至少是不夠的。而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須以可靠的水資源保護為前提。從目前黃河水資源污染狀況和發展趨勢看,未來水質污染極有可能超過水資源浪費,成為與洪水並存的兩大水資源損失之一。如果說防禦洪水主要是人與自然的抗爭,那麼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主要是體現人類戰勝自身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後者可能更難於前者。
現在實施的黃河水資源調配,主要是藉助於中上游水利樞紐工程對水資源在時間與空間上進行調節,同時對幹流引水進行節制。黃河上最大的水資源損失是豐水入海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即保證下游與河口生態用水前提下,資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徑流資源。目前只是從排沙和泄洪出發,並未把這部分水資源視為可利用的豐水資源。隨著黃淮海地區水資源危機的日益嚴重和科技的進步,應從經濟、技術和實踐上積極尋求黃河下游這部分水資源的利用途徑,作為上中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配合和補充,進一步提高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聯想到黃河歷史上經常性的奪海、淮入海,在調水調沙的同時,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黃河下游的豐水,有必要進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實上目前黃河下游兩岸已建和擬建的大量平原水庫,正起著分流、分沙、利用黃河豐水的作用。如果把黃淮海地區持續的水資源需求和地下水補源等因素,與引黃濟衛、引黃濟津、南水北調等工程和措施相聯系,可設想在黃河下游溝通黃淮海水系,並與中、東線南水北調工程體系相結合,實現對黃河下游豐水的分流、分沙與利用。此設想如能實現,長期地看南水北調黃淮海用水截流可能會大大減少;黃、淮、海水系徑流豐枯可能會得到一種有效地平衡;黃河下游調水調沙與分水分沙等措施並行,必要時亦可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長時期穩定有效的調節,進而形成穩定的河道。黃河的泥沙,因上攔(水土保持、水庫攔蓄)和下排(調水調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黃河豐水資源又較為充分地在黃、淮、海地區加以利用。使黃河形成內陸河向海洋部分輸沙和生態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這既是願望,也有希望。
黃河的現實問題決定了長治久安有著新的內涵。防禦洪水和解決流域水資源與生態危機,是黃河長治久安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長治久安的標志。長治久安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只有做到長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禦洪水、穩定和改良下遊河道,以及水資源保護利用和流域生態建設的過程,既是長治久安的過程,也是長治久安的途徑。調水調沙實踐和「數字黃河」等工程的建設,將體現現代治黃的最新水平。目前調水調沙還只是即將進入實驗階段,由實驗到真正意義的實踐階段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總體上給我們提供了探索時間,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實踐成果、經驗的積累,將標志著在黃河的長治久安上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資料:
1、《黃河水利史述要》 水利電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史述要》編寫組
2、《黃河的治理與開發》 上海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電力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治黃研究組
3、《當代治黃論壇》 科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作者:黃河水利委員會《當代治黃論壇》編輯組
4、《黃河河防典》 黃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編(主編:岳崇誠)
5、《黃河三百問》 黃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主編:朱蘭琴
http://www.rrrwm.com

❽ 研究性學習論文:湘江河的環境污染與保護

因該不會有人回答
分太低了
妹妹我發善心好了

南省水利廳水政處提供的一份湘江污染狀況示意圖上,蜿蜒的湘江被標成深淺不同的兩種顏色。從中游的衡陽以下,湘江顏色由綠轉紅,漸至褐色,污染漸重。曾擔任過11年省環保局局長的傅玉輝感慨地說:「湘江污染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據了解,湘江受污染河段的主要超標項目為總大腸菌群、非離子氮、石油類、溶解氧、總砷、總汞等,其中以礦物污染和化學污染最為嚴重。湖南省政府參事、老水利專家聶芳容說,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即使在枯水期湘江也從未出現過四類以下的水質,而現在豐水期的七八月份四類以下的水質也常有出現。湖南省水質監測中心對湘江43個河段進行一次監測中,只有11個河段水質在三類標准以內,達標率僅為25.6%。32個河段水質為4類,屬已污染水體,其中湘江幹流有2個河段水質為五類,已根本無法飲用。
不久前,記者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三湘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從湘江上游永州市一直溯源至湘江發源地之一廣西興安縣。這是整個湘江流域中保護得最好的一段,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水質標准以上。
然而,在茂密的森林和清清江水之下也隱藏著湘江保護的隱憂。采訪中,一些基層幹部的想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認為,源頭地區的綠色湘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經濟不發達造成的,但恰恰由於經濟落後,這些地區對「母親河」的潛在索求沒有釋放出來。由於目前國家無力對源頭地區進行合理的補償,導致源頭地區與中下游經濟發展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源頭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失衡。如果這種不平衡繼續擴大,難保上游和源頭地區不會再走中下游的老路。
另一種現實的擔憂是源頭區的小水電站開發熱。據了解,僅湘江一級支流瀟水源頭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已建和在建、報建的小水電站多達180多個。從江華縣城溯瀟水而上至湘粵交界的碼市鎮,一路上隨處可見在建的小水電站。這些電站最近的相距不到兩公里。記者看到,建有電站的河段水位被人為地一再抬高。據當地幹部介紹,由於小水電開發成本低、見效快,開發小水電在當地已成為一股熱潮,一些國家公職人員也紛紛入股辦電。據隨行水利專家介紹,小水電的開發固然有諸多益處,但如果開發過多過密,不僅會對兩岸防洪、交通等造成不便,而且還會形成廢渣污染。由於過度開發違背了河流的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將是不可挽回的。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小水電開發熱波及區域,許多地方提出了「以水發電、以電興工」等口號,大力發展冶煉、軋鋼等高能耗企業,而這些企業很有可能給湘江造成新的污染。
盡管近年來湖南省和湘江沿岸各城市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湘江水質惡化的趨勢卻沒有明顯改觀。
湘江污染難以根治,首先源於沿岸城市的地方保護主義。上游肆意污染,下游叫苦不迭在湘江已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如湘江長沙段的水質,在經過多層凈化處理後仍只能「勉強符合飲用標准」。長沙水質惡化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上游的株洲、湘潭治污不力。今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就查處了這樣一起惡性事件:特大型國有企業株洲化工集團公司一個下屬企業竟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處理設施,使污水處理站停止運行,將高濃度酸性廢水直接排入湘江。
相對城市而言,環保意識的缺乏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處偏遠的地區尤甚。自1931年發現錫礦後,瀟水支流泡水河沿岸11萬群眾就飽受污染之苦。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這里非法小錫礦蜂擁而起,泡水河水因礦渣排放變成了一條「紅河」,河水鉛、砷含量分別超出國家標准180多倍和60多倍,上游近36公里河道水生生物絕跡,連下河戲水的鴨子都未能倖免。離污染源最近的老屋田自然村,100多人中竟有35人因污染而致殘。由於缺乏環保意識,泡水河污染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深受其害,但當地一些群眾仍將采錫作為「致富手段」。直到2000年,在政府強行關閉了上游錫礦後,泡水河水質才逐漸恢復正常。
市場機制的缺位也嚴重影響了湘江治理污染的進程。近幾年來。每年排入湘江的污水多達30多億噸,其中大部分為城市排污。為了根治污染,株洲、長沙、衡陽等地都投入巨資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目前這些污水處理廠都處於一種停停開開的狀況,能保證長期運行的幾乎沒有一個。污水廠閑置的原因是經費不足。據了解,目前每處理一噸污水需要0.5元左右的成本,而污水處理廠所能收到的污水處理費卻只有每噸0.2元。這種狀況使得「誰污染、誰治理」變成了一句空話。傅玉輝等專家認為,有必要用市場手段提高用水單位和個人的污水處理費標准。如果不確立一種「人人有責」的治污機制,不明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權利和責任,那麼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意識就無法真正深入人心。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