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與制衡

治理與制衡

發布時間: 2020-11-25 14:27:26

A. 分權與制衡原則在英國政治體系中是如何運作的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是行政、立法、司法實行三權分立的,政府負責行政,議會負責立法,最高法院負責司法。

B. 三權分立原則,分權與制衡原則,聯邦制原則的區別,請說的通俗易懂些

三權分立,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內容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制度的理論基礎是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英國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洛克和法國資產階級啟蒙學者孟德斯鳩提出的止執法機構濫權。

C. 簡述管理與治理的聯系與區別

一、治理與管理的區別

1、兩者的目的不同:

治理的基本目的是要實現責權的合理安排與制衡,管理的目標是實現企業經營的目標,即企業財富的最大化。從終極目的來看這兩者是一致的,公司治理基本目的的實現,最終也是為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而服務的。

從而達到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很顯然,一種公司治理模式的確立或形成,就是為公司管理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環境,並最終完成對財富的創造,並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2、兩者的主體與客體不同:

公司治理的主體是利益相關者,主要指股東、債權人、政府、職工、社區等,他們由於投入了專項資產,因而都要參加公司治理,以維護各方的利益。公司管理的主體是經營者,主要是指經理和員工,他們為應對供應、生產、銷售等基本生產經營問題而進行日常決策。

比較而言公司治理主體更多元化些。公司治理的的客體一般包括兩個層次,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董事會的治理,另外一層的治理是指董事會對經理層的治理。公司管理的客體包括供應、生產、營銷、人事等的管理。

3、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

從法律約束力的角度來看,公司治理既要符合《公司法》、《證券法》等高級法律規范,也要符合政府或相關自律組織提出的治理指引,如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引等。因此,規格程度越高,結合力越強。

除了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規外,公司的管理一般被視為自己的業務,體現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另外,從政府的作用來看,政府通過積極的干預可以在公司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政府也是現代意義上的治理主體之一。當然,政府在公司中的作用與計劃經濟時代不一樣。

4、資本結構反映出的信息不同: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說,反映的是債權人權益和股東權益,從而反映的是這兩者的不同地位和權利的問題。而資本結構相對於公司管理就是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即資產的提供與組成。

5、實施的基礎不同:

公司治理通過市場機制以及內外部的顯性、隱性契約來實現的,而公司管理主要是通過行政權威的關系來實現。

6、穩定性不同:

一般公司治理結構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是保證公司健康穩步發展的需要,而公司管理往往會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調整相應的管理方法與決策,尤其是對於公司具體的作業管理層次。

二、公司治理與管理的聯系

企業制度構架層次的公司治理與以經營決策為中心的公司管理是構成現代企業整體運作的不可割裂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利益主體目標的實現。

1、兩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雖然從基本目標上來說,兩者的目標不盡相同,但歸結到底都是要實現企業的最終目標,及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

2、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公司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種延伸。

3、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雖然公司治理規范了公司的基本運行的制度構架並建立了相應的運行機制,但這只是給企業的具體運作提供了一個舞台,如何在這個舞台台上唱戲、唱好戲那是公司管理的問題。當然要唱更大的戲、更特殊的戲就必須對舞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公司治理也有適應特定公司的管理環境的問題。

(3)治理與制衡擴展閱讀:

治理和管理的定義

治理:

1、治理(Governance)一詞在政治學領域,通常指國家治理,即政府如何運用治權來管理國家和人民。

2、是以維持政治秩序為目標,以公共事務為對象的綜合性的政治行動。(這時譯為Administer)

管理:

1、管理是一種基於業績和責任的專業職能。這是PeterDrucker教授提出的觀點。

2、管理就是決策。這是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西蒙(HerbSimon)提出的。

3、管理是根據系統內在的客觀規律對系統施加影響,使系統呈現出新狀態的過程。

4、管理是社會組織為實現預期目標而進行的一項以人為中心的協調活動。執行,管理,運行,監督和規則。根據具體情況,請查閱相關詞典,查找可能的英文釋義。

治理有四大特徵:

1、治理不是一組規則,也不是活動,而是一個過程。

2、治理的建立不是以統治為基礎,而是以和解為基礎。

3、治理涉及公共和私營部門。

4、治理並不意味著一個正式的系統,而是依賴於持續的交互。

治理是人類組織中最常見、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過去的一百年裡,對管理活動的研究所形成的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統稱為管理科學。

管理作為一個知識體系,是管理思想、管理原則、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的綜合。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管理的內容不斷豐富,成為人們開展各種管理活動、有效實現管理目標的向導。

D. 政治中制約和制衡的區別

分工制約是在實行民主集中制的政治體制中權力配置和運行的內在要求和基本原則,分權制衡是在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中權力配置和運行的內在要求和基本原則。因此,分工與分權、制約與制衡的區分首先應當放在兩種不同的政體背景下研究。在政體意義上,分權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間在組織和責任上的絕對劃分。分工則是各種國家職能(不限於立法、行政和司法)在組織、人員和責任上的相對劃分,並不排斥國家機關之間在部分職能上相互交叉、相互參與和相互配合。
從宏觀的權力結構上說,分權與集權是兩種不同的政體。簡單地說,集權是一元化的權力結構,所有的國家權力都直接或間接地集中於或從屬於一個機構(集體或個人);分權是多元化的權力結構,各種國家權力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在憲法和法律劃定的范圍內是互不隸屬的、平行的、各負其責。因此,分權與集權之間的區別是顯著而重要的,必須嚴格區分其政體性質和意義。當然,在管理的技術層面上或者在微觀機制中,集權與分權的區分也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流動性。譬如,管理學家法約爾曾說:「集權或分權問題是一個單純的尺度問題,重要的是找到企業適合的尺度。選擇集權還是分權,其尺度就是能否使總收益最大化。」這一解釋淡化了集權與分權的性質和界限,撇開了政治原則,提供了一個評價它們的合理性的實用主義標准。對我們分析和評價分權與集權的是非也不乏啟發和借鑒意義,但是,當我們研究和論述國家權力的分配和運行,特別是涉及國家政體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時,就必須嚴格區分分工制約與分權制衡,分工與分權、制約與制衡。如果把它們相提並論,不加區分,就可能犯理論錯誤,甚至政治錯誤。

E. 「治理」與「管理」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一、公司治理與管理的區別

1、兩者的目的不同:

公司治理的基本目的是要實現責權的合理安排與制衡,公司管理的目標是實現企業經營的目標,即企業財富的最大化。從終極目的來看這兩者是一致的,公司治理基本目的的實現,最終也是為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而服務的。

從而達到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很顯然,一種公司治理模式的確立或形成,就是為公司管理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環境,並最終完成對財富的創造,並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2、兩者的主體與客體不同:

公司治理的主體是利益相關者,主要指股東、債權人、政府、職工、社區等,他們由於投入了專項資產,因而都要參加公司治理,以維護各方的利益。公司管理的主體是經營者,主要是指經理和員工,他們為應對供應、生產、銷售等基本生產經營問題而進行日常決策。

比較而言公司治理主體更多元化些。公司治理的的客體一般包括兩個層次,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董事會的治理,另外一層的治理是指董事會對經理層的治理。公司管理的客體包括供應、生產、營銷、人事等的管理。

3、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

從法律的約束力來看,公司治理不僅要遵從《公司法》、《證券法》等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而且還要遵守政府或相關自律組織提出的治理指引,如我國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則》等。因此規范的程度較高,約束力較強。

公司管理在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規外,如何管理一般認為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因而體現較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另外,從政府的作用來看,公司治理中政府通過積極的干預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政府也是現代意義上的治理主體之一,當然這里政府在公司中的作用與計劃經濟時代的政企不分不能相提並論。

4、資本結構反映出的信息不同: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說,反映的是債權人權益和股東權益,從而反映的是這兩者的不同地位和權利的問題。而資本結構相對於公司管理就是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即資產的提供與組成。

5、實施的基礎不同:

公司治理通過市場機制以及內外部的顯性、隱性契約來實現的,而公司管理主要是通過行政權威的關系來實現。

6、穩定性不同:

一般公司治理結構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是保證公司健康穩步發展的需要,而公司管理往往會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調整相應的管理方法與決策,尤其是對於公司具體的作業管理層次。

二、公司治理與管理的聯系

企業制度構架層次的公司治理與以經營決策為中心的公司管理是構成現代企業整體運作的不可割裂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利益主體目標的實現。

1、兩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雖然從基本目標上來說,兩者的目標不盡相同,但歸結到底都是要實現企業的最終目標,及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

2、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公司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種延伸。

3、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雖然公司治理規范了公司的基本運行的制度構架並建立了相應的運行機制,但這只是給企業的具體運作提供了一個舞台,如何在這個舞台台上唱戲、唱好戲那是公司管理的問題。當然要唱更大的戲、更特殊的戲就必須對舞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公司治理也有適應特定公司的管理環境的問題。

三、治理和管理的定義

治理:

1、治理(Governance)一詞在政治學領域,通常指國家治理,即政府如何運用治權來管理國家和人民。

2、是以維持政治秩序為目標,以公共事務為對象的綜合性的政治行動。(這時譯為Administer)

管理: 

1、管理是一種以績效、責任為基礎的專業職能。這是彼得·德魯克教授提出的觀點。

2、管理就是決策。這是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持·西蒙提出的。

3、管理就是根據一個系統所固有的客觀規律,施加影響於這個系統,從而使這個系統呈現一種新狀態的過程。

4、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兩詞可以採用的英文譯本有:administer、administrate、manage、run、supervise、rule,依據具體情況選定,英文的含義區分請查閱相關辭典。

治理有四大特徵:

1、治理不是一套規則條例,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

2、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為基礎,而以調和為基礎。

3、治理同時涉及公、私部門。

4、治理並不意味著一種正式制度,而確實有賴於持續的相互作用。

管理是人類各種組織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所形成的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統稱為管理學。

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管理學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技能和方法的綜合。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管理學不斷充實其內容,成為指導人們開展各種管理活動,有效達到管理目的的指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治理理論

F. 制衡機制的有效機制

反對和防止腐敗既是當前維護黨組織的健康肌體、凈化社會風氣的重大政治性、社會性課題,也是強化國有企業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保證。然而,企業怎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反腐敗效果?關鍵是要按照最近省委常委會議討論和原則通過的《中共遼寧省委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的具體實施意見》的要求,在企業中建立起多方參與的全方位的有效制衡機制,才能有利於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
一、制衡的核心目標是警惕並抵制絕對權力的產生。目前在企業中仍然存在著缺少監督的絕對權力。在多數國有企業中仍實行著一把手負責制的管理體制。一把手不但統決策、統經營、統管理,同時還統紀檢、統監察,在企業內的權力之大基本上就是統管一切。這種體制在本質上仍是廠長負責制的延續,屬於傳統的金字塔模式,帶有絕對權力的色彩。絕對權力是危險的權力。慕綏新案件發生之後,沈陽市委在進行反思總結教訓時,很多副職級幹部都說:當時我們就對他的很多做法持有不同意見,但他太霸道了,什麼事情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我們也沒有辦法。這就是缺少制衡的絕對權力帶來的後果。一方面,有些領導幹部在追求絕對權力之時,內心深處就已經懷有了以權謀私的不可告人目的;另一方面由於客觀上制衡體制與機制的不健全,也給絕對權力的產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從體制和機制上消除絕對權力乃是鏟除腐敗根源的治本之舉。
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形成制衡機制的重要環節。所謂法人治理結構,就是明確劃分股東會(包括股東)、董事會(包括董事)、監事會(包括監事)的職責,以及明確相互制衡關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此作出明確的規定。可以說法人治理結構的精髓就在於制衡,其主要內容:
一是在股東之間要建立起制衡機制。目前對國有獨資公司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將其改制為多元化股東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公司,其目的就是通過多元化的利益主體來強化股東會內部的制衡機制。
二是股東會對董事會的制衡是出資人到位的關鍵。董事會處於出資人與企業的結合部,在國有資產管理和企業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注重董事會作用的發揮,既是解決企業微觀層面出資人到位的關鍵,也是克服國有企業被內部人控制弊病的重要環節。
三是董事會內部的制衡是科學決策的基礎。董事會作為公司的決策機構,其內部董事之間的制衡就尤其重要。要注意董事會與經理層在工作模式上的差別,在經理層內部是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由總經理拍板決策;在董事會內部卻是票決制,董事長僅是董事會的召集人而非行政長官,董事長也只能通過投票來參與決策。
四是董事會對經理層的制衡是提高資產運營效率,防止出現腐敗的重要環節。在法人治理結構中,相互具有制衡關系的職務不宜由一個人兼任。
五是要注意發揮黨組織在企業中的制衡作用。黨組織作為政治核心要保證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企業中的貫徹落實,通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和管理好黨員,在黨組織內部也需要制衡。
六是監事會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發揮著重要的制衡作用。監事會的主要職責就是對企業的決策、運營、管理和效能實施監督,是反腐敗制衡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制衡中需要抓住的幾個關鍵環節。首先,權力與責任的制衡是最核心的制衡。用責任去制衡權力,是最積極的正面制衡措施,不但可以防止腐敗,而且有利於實現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其次,決策環節的制衡是最重要的制衡。企業內因腐敗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並不等同於個人貪污受賄的數量。一些握有重權的管理人員為獲得個人的經濟利益往往有意作出錯誤決策,用企業的大損失去換取個人的小收益。腐敗如果發生在決策環節,企業的實際損失將由於杠桿效應而數倍於個人的貪污所得,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再次,規范管理是實現制衡的基礎。規范管理的主要做法就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形成用制度規范經營管理行為、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機制。
建立制衡機制的要點之一就是對企業管理中傳統行政手段的制約與對抗,規章制度就是企業中的法律法規,依法治企是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重要標志。建立起制度規定僅僅是第一步,保證規章制度的真正落實才是最重要的環節。最後,有效監督是制衡的保證。
所謂有效監督,是指包括上對下、下對上以及橫向之間交叉進行的全方位的監督。其中最重要的監督是黨的紀檢機構對黨員領導幹部的監督;監察、審計部門對日常經營活動的監督;監事會對董事會、經理層及企業內所有經營管理事務的有效監督;各業務部門之間的橫向監督;職工代表會對企業經營管理及職工權益的監督。監督也是管理,監督應成為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發展的實踐證明,一個能夠生存發展的企業,必須面對政府、市場和自身文化素質的制衡,這三種要素的制衡是企業不能擺脫的。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性活動的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其生存意義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業生存首先遇到的是適應市場環境的制約問題,如市場規模、資源豐裕度、市場規則約束等等。資源的稀缺性使得市場成為制衡企業的基礎性因素。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是對在市場環境中運行的企業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又一制衡因素。同時,企業自身道德文化素質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是企業內在的帶根本性的制衡要素。如何認識這三大制衡要素及其內在結構,了解它們對企業制衡的機理,使企業能夠健康發展,是本文研討問題的關鍵所在。

G. 三權分立原則與分權與制衡原則有什麼區別

首先要了解的是:
三權分立是一種政治體制.而不是一種原則.
三權分立是屬於分權體制的一種.
分權體制有很多種,有三權分立,五權分立等各種分權方案.
分權體制的成立目標是,制約腐敗以及權力的濫用,使得社會能夠實現互相監督並促使社會向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權力制衡,即相互制約三權分立體制可以實現權力的相互制衡.也就是說,三權分立是手段 .權力制衡是目標.

H. 如何理解內部控制的制衡和分權理念

憲法強調加強國家權利,又在權利結構中突出「分權與制衡」的原則,以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其內容是:立法、司法與行政權三權分立.分權制衡的核心精神在於權力平衡.其學說來自洛克和孟德斯鳩等人聯邦憲法把思想、理論轉變為行動、實踐.政府結構必須能使各部門之間有適當的控制和平衡.使權力為公眾福利和正義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職能,同時又保持對權力的優良控制,實現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平衡,管理與控權的動態平衡,是分權和制約的歸宿.通過分權、制約最終達到平衡,是憲政的最終目標.

I. 分權與制衡的區別

所謂分權就是將全力分成若干份。
而制衡就是在幾份權利之間進行平衡!

J. 什麼是「分權與制衡「

以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為代表,就是權利的分散於相互制衡。比版如美國聯邦法權院有司法權,總統有行政權,議會有立法權,這是權力的分散。再比如聯邦法院有權以違憲為名駁回總統法令——司法制約行政;議會可以彈劾總統——立法制約行政;聯邦法院的最高大法官由總統任命,除非獲罪終生任職——行政制約司法,這是權力的制衡。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