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應用治理

應用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5 13:01:09

治理理論的應用

針對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不少學者和國際組織提出了「善治」(good governance)概念。「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強調政府與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積極參與,實現管理的民主化。
善政被普遍認為是減緩貧困的一個關鍵因素(世界銀行,2001)。西方學者Grindle認為,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具有改革思想的公民,以及國際發展社會的學者和從業人員來說,善政不僅已經成為減少貧困的當務之急,也已成為發展的當務之急。在他的文章中,向我們展示了詳細的善治議程。
從政治傾向上看,治理理論雖然主要是一種公共管理理論,但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傾向,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借鑒治理理論時,必須有所鑒別。盡管如此,治理理論對我國的政府體制改革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

㈡ 化學應用,環境治理,垃圾處理,創業,夢想

我只是關注,很抱歉這也是我想問的問題。不過很多有用的資料都來自外國文獻,中文圖書館都未必能查得到。支持一下你吧

㈢ 大數據如何創新應用在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產業升級等領域

大數據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本文作者: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研究所 陸峰博士

近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統一開放的大數據體系,加強數據資源規劃建設,構建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國家數據資源體系,推動數據應用,強化數據資源管理,注重數據安全保護。

數據與煤炭、石油等能源資源一樣,是國家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近兩年來,我國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不斷完善,管理服務應用創新層出不窮,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優化民生保障服務提供了重要保障,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加快推進大數據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創新應用,促進產業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治理創新,已經成為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重要抓手,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重要途徑。

一、大數據促進了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一是大數據促進傳統產業組織和運行模式創新,讓傳統產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售後服務更加精準、高效和智能。基於客戶需求反饋大數據的研發設計模式,有效解決了研發設計閉門造車問題,讓企業研發設計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導向性。物流大數據有效解決了物流運輸信息不對稱問題,讓物流資源調度更加優化和智能,物流倉儲、車輛、人員等物流資源利用更加匹配和高效。生產製造大數據解決了生產數據車間流動問題,讓企業生產流線更加柔性化,有效支撐了個性化定製、體驗式製造、網路製造等新型製造業態。遠程運維、在線監測等大數據有效解決了大型機械裝備售後管理和維修問題,加強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了對產品故障提前智能預警,促進了維修資源的優化配置,顯著縮短了維修周期。

二是大數據促進了新型信息服務業態的孵化,各領域大數據分析挖掘行業信息服務快速崛起。營銷、徵信、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大數據信息服務的崛起,讓產業經濟發展更加高效、健康。營銷大數據信息服務的發展,指導了企業商業規劃,優化商業資源配置,提高商業營銷效率,實現了精準營銷。徵信大數據信息服務的發展,有效解決了交易雙方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交易可靠性保障,讓商業活動發展更加守信和健康。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信息服務的發展,縮減了互聯網金融運營成本,降低了普惠金融的發展門檻,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短期資金缺口問題,對傳統金融服務起到了有效補充。

三是大數據倒逼著信息通信技術加速創新,為我國信息通信產業實現後發趕超、由大變強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大數據技術倒逼著傳統單機數據存儲和計算分析模式向網路分布式存儲和協同計算模式方向發展,對主機存儲、網路傳輸、計算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了存儲、傳輸、計算等技術升級換代,為我國企業利用互聯網產業發展契機,推進存儲、傳輸、計算等技術自主可控提供了歷史機遇。

二、大數據促進了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加速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一是大數據提升了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基於大數據的社會管理模式讓社會管理更加主動、精準、高效。城市管網、園林綠化、市容市貌等市政管理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加強了對城市基礎運行部件的實時監控和智能管理,優化了市政管理資源的配置,促進了城市綠色、清潔、高效、安全運行。公路、鐵路、地鐵、水運、航空等交通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有效指導了道路交通規劃,促進了交通運輸資源配置優化,實現了對交通的實時疏導能力,提高了對交通事故的預判能力,更好地滿足公眾安全、高效出行需要。水災、火災、台風等應急救災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對災難發生的預判能力,優化了救災資源配置和調度,強化了災難發展動向科學評估,促進了災難損失的降低。城市規劃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讓城市居住和產業規劃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實現了人口早晚合理潮汐流動,降低了城市交通擁堵,促進了城市宜商宜居和產城融合。

二是大數據提升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讓宏觀調控更加精準和科學。電子支付、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金融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實現了國家對金融運行精準掌控,提高了國家對金融運行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金融調控的決策能力。電子商務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實現了國家對社會商貿活動運行狀態的有效把控,促進了供需調控的精準化,為了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煤炭、電力、石油等能源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實現了國家對全社會經濟運行活躍性的有效評估,為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環境治理、優化產業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是大數據提升了政府市場監管能力,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實現事中監管和事前預防有機結合。煤礦、非煤礦山、煙花爆竹、石化冶煉、危化品等企業安全生產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重點危險源企業安全生產在線監管水平,實現了對重點危險源風險的科學預判,有效防範了潛在事故和重特大事故發生,降低了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概率。食品、葯品等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強化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監管,提高了產品的溯源能力,保障了涉及民生產品安全。銀行、證券、外管等金融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利用,強化了對洗錢、詐騙、非法集資、內幕操作等非法金融活動監管,有效防範了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保障了金融運行的穩定。金融、納稅、環保、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等領域信用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促進了信用信息「全國一張網」建設,市場主體誠信檔案、行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逐步健全,強化了聯合激勵與懲戒機制,實現了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同時,大數據應用完善了政府市場監管機制,實現了讓權力運行處處留痕,把執法權力關進了「數據鐵籠」。

四是大數據提升了政府網路空間治理能力,網路社會治理更加高效、科學。網路輿情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對網路社會關注焦點的即時發現能力,加強了對物理社會潛在燃點的研判,倒逼社會重要問題解決,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決策數據支撐和贏得寶貴時間窗口期。網路安全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強化了對網路安全態勢的全面感知,提高了網路黑客攻擊發現能力,完善了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了對網路空間的管控能力。

三、大數據促進了民生服務模式創新,提升了民生保障便民、利民和惠民水平

一是大數據促進了民生服務資源優化配置,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得到更加充分落實。大眾出行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促進了公共交通運輸資源配置,提升對道路交通的實時誘導,實現讓大眾出行道路更加順暢和換乘更加銜接。電、水、熱、氣、通信等服務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促進了服務資源的優化調度配置,讓服務更加均衡協調。流動人口、老年人口、學前兒童、居住人口等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完善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服務,促進了醫養、學前教育、生活服務等資源優化配置。

二是大數據提高了大眾醫療衛生保障水平,構建起了人類生命新守護環。電子病歷、居民健康檔案、可穿戴智能健康設備數據等醫療衛生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提高醫療機構臨床決策智能化水平和遠程病人監控精準化水平,提升了衛生部門公共衛生和公眾健康監控的效率,縮短科研機構醫療葯品研發周期,為全社會防控大規模疫情發生、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人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決策依據。

大數據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發展,對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民生服務帶來影響才剛剛開始,應用前景非常寬廣。牢牢把握科技革命歷史機遇,率先搶佔大數據發展先機,大力發展數據產業,推進大數據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入應用,完善大數據採集挖掘、存儲傳輸、流通交易、安全保障等相關制度,充分釋放數據資源紅利,必將為中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的發展台階、開啟發展新方位。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㈣ 如何應用黃老治理學進行修身內治

1.確立修身內治的善正真的規范,並以此治理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品格和心性2、採用暗示等方法來對體內精神系統進行治理,黃帝曰:「形名一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在我們的精神系統缺乏有效的規范之前,根據形名聲號進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應當早晚堅持實踐,這對於陰動為先系統的

㈤ 現代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有什麼應用前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製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環境污染是人類排放到比其自凈物質或能量的能力的環境,直接或間接,從而減少對環境的質量,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這種現象的不利影響.常見的有: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
水體污染是指任何物質的水體參與其中,從而導致變化的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特點,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生態破壞的環境,造成
水質惡化的現象.空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有害污染物的濃度達到程度的損害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導致人類和生物危害的現象.土壤污染是由人類活動產生
的污染物進入土壤並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惡化,從而造成了一定的產量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雜訊污染是由環境雜訊超過國家環境雜訊排放標准生
成,並干擾其他人,學習,生命現象的正常工作.放射性污染是由於人類活動的材料,人力,區位,環境,或介質的內表面出現放射性物質超過國家標准或射線.光
線從而殺微生物在體內,會導致癌症,白血病,骨髓病變.

㈥ 如何應用生物學來治理水體富營養化

富營養化的防治是水污染處理中最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其原因如下:①污染物質來源多樣,排放量大。導致水質富營養化的氮、磷營養物質,既有天然源,又有人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內源性。含氮、磷元素的水量以當前的發展情勢分析,仍呈增長態勢。②受污水體中營養元素的去除難度大,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實現對氮、磷元素的有效去除。當前,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措施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

(1)控制外源性氮、磷輸入

外源性污染物的進入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如果減少或者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將會使水體富營養化發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為此,首先應該著重減少或者截斷外部營養物質的輸入,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應從控制人為污染源著手,准確調查清楚排入水體營養物質的主要排放源,監測排入水體的廢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濃度,計算出年排放的氮、磷總量,為實施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2)減少內源性氮、磷富集
在控制外源性氮、磷輸入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內源性氮、磷的及時清除。輸入到湖泊等水體的營養物質在時空分布上是非常復雜的。氮、磷元素在水體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鹽類形式溶於水中,或者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而沉降,並在底泥中不斷積累,或者從底泥中釋放進入水中。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負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內部磷富集,應視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

具體可以採取的措施有如下幾條:
(1)工程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手段。挖掘底泥可以顯著降低底泥中營養元素向水體釋放;深層曝氣,保證對水體厭氧區的控制,抑制厭氧過程的發生以及底泥中營養元素的釋放。此外,也可以採用氮、磷濃度低的清潔水注入湖泊的方法,對富營養狀態的水體進行稀釋。

(2)化學方法
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學葯劑殺藻的方法,例如有許多種陽離子可以使磷有效地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較為常用的、經濟的主要有鐵、鋁鹽等。通過與磷酸鹽生成不溶性沉澱物而沉降下來,但是沉澱物會富集在底泥中,存在再次向水體中的可能性。在化學法中,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殺藻劑殺死藻類。殺藻劑將藻殺死後,需要及時將藻類撈起以避免藻類腐敗後所含有的營養元素再次向水體中釋放;或者再投加適當的化學葯品,將藻類腐爛分解釋放出的磷酸鹽沉降。

(3)生物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以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方法。大型水生植物包括鳳眼蓮、蘆葦、狹葉香蒲、加拿大海羅地、多穗尾藻、麗藻、破銅錢等許多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污染物的性質進行適宜的選栽。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特點是以大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凈化污水。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同時對重金屬分子也有去除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長快,收割後經處理可作為燃料、飼料,或經發酵產生沼氣。這是目前國內外治理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有些國家採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體富營養化,也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德國近年來採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個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質。其辦法是每年在湖中投放食肉類魚種如狗魚、鱸魚去吞食吃浮游動物的小魚,幾年之後這種小魚顯著減少,而浮游動物(如水蚤類)增加了,從而使作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減少,整個水體的透明度隨之提高,細菌減少、氧氣平衡的水深分布狀況改善。但也發現,浮游植物種群有所改變,藍綠藻生長量比例卻增高,因為它們不能被浮游動物捕食,為此可以放養鰱魚來控制這種藻類的生長。

㈦ 運用大數據推動治理新變革的思路有哪些

舉例:大數據技術應用-風險治理

提前預警風險

大數據風險治理過程包括風險辨識、風險預警、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和風險決策五個階段。大數據技術的日趨成熟,為基於多維度、多層次、多群體、多因素的巨型數據分析提供了可能。

例如,藉助於大數據技術的分析、預判功能,治理主體可以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平台,充分收集目標信息,並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挖掘和甄別潛在風險,識別城市風險管理中的重點人群與重點區域,從而提前預知將要發生的危機和風險、及時制訂預案予以化解。

及時精準辟謠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僅體現在預警與預測災害風險方面,而且在減災救災、災後重建、受災地區疾病預防等方面日益扮演重要角色。

在自然環境差、交通阻塞等不利情況下,利用無人機與衛通系統等技術手段,可以獲取受災地區、人群等圖像傳至應急指揮與決策部門,進而提高災後救濟、發現險情、搶救生命、現場指揮的工作效率。

助力災後救援

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災害信息的自動化識別與核查,並在災情信息溝通共享和協同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進而有針對性地幫助災後精準救援工作。

㈧ 微生物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有哪些應用

1 微生物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1.1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眾所周知,用物理的方法(如打撈)雖可清除部分污染物,但對氨氮、亞硝酸鹽等化學污染物以及禽畜糞便等的處理難以奏效,用化學的方法則易造成二次污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吃」污的微生物控制污染技術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並在污水處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指通過採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游離微生物細胞定位於限定的空間區域內,使其成為不懸浮於水但保持活性,並可反復使用。
唐鳳舞等[2]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對城市污水進行污染物降解處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pH值為8.0、固定化顆粒與污水的質量比例為16%,溫度為25℃時,硝基苯去除率達97.9%,COD去除率達89.2%,出水水質穩定。
龐勝華等[3]用PVA包埋固定化微生物顆粒處理抗生素廢水,活性微生物為經抗生素廢水以l0%濃度增幅馴化75d後的活性污泥。結果表明:廢水濃度(COD)為2000mg/L、曝氣為20h、溫度在10~45℃、pH值7~10,COD的去除率可達到80.57%。
1.2 生物膜技術
生物膜技術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纖維)為載體,在其表面形成一種特殊的生物膜,為微生物提供附著表面,有利於加強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李健等[4]採用厭氧生物濾池(AF)—好氧生物接觸氧化(BCO)聯合工藝,並在AF的濾料中掛上生物膜,對合成洗滌劑(LAS)廢水進行處理試驗。結果表明,AF反應器在HRT=24h、溫度(32±2)℃、pH為7~8、營養母液質量濃度5mg/L條件下;出水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規定的一級排放標准。
張鳳君等[5]採用中空纖維膜作為無泡供氧及生物膜載體,採用包埋固定化技術進行掛膜及污水處理研究。實驗結果表明,採用PVA作為包埋劑,且包泥量為1∶1的情況下,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別穩定在90%和80%左右。
1.3 復合微生物技術
復合微生物技術是指利用現代微生物技術選育優勢菌種,構建基因工程菌以提高生物處理系統對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能力。
高雲超等[6]篩選並制備了復合微生物制劑(CMP)並用於豬場污水處理。研究表明,光合細菌非曝氣處理和CMP曝氣處理對污水的處理效果較好,處理2d後污水的COD值分別降低35.5%和74.1%。CMP接種量為0.1%、1%和10%,CMP對高濃度污水具有較好的處理作用。
2 微生物技術在環境修復中的應用
2.1 微生物技術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
王麗萍等用菌根真菌-植物對石油污染土壤進行修復。結果表明:在石油污染濃度(石油的質量分數)0.2%和2%條件下,石油烴降解率與菌根侵染率、玉米根乾重和植株乾重均呈現相關性。接種叢枝菌根真菌處理的菌根侵染率、玉米生長量和石油烴降解率均遠高於對照處理。
齊建超用4種菌劑與多種有機肥聯合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結果表明,腐植酸、諾沃肥和生物有機鈣等有機肥和菌劑(4%處理)的加入使土壤鹽鹼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土壤pH穩定於6.9;4%菌劑處理與有機肥聯合作用修復效果最顯著,石油烴降解率可達到73%。
2.2 微生物技術在水體修復中的應用
李秋芬等使用有益菌復合菌劑對大菱鮃養殖廢水的凈化效果明顯好於單獨使用某一種有益菌的效果,復合菌的COD去除率為68.4%~73.1%,高於單株菌Lt7222的60.8%,氨氮的降解率為80%,高於A3的25.3%和Y1的77.4%,且有害中間產物亞硝酸氮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
趙宇等用復合光合細菌法對養蝦廢水作研究,其中CODcr的去除率能達到63%,NH3-N的去除率也能達到92.5%。季民等提出了通過投加以光合細菌為主的復合細菌群來強化湖泊水體生物自凈能力,改善湖泊體水質的方法。
3 微生物技術在有害有機污染物治理中的應用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廢棄有機物排放到我們所處的環境中,空氣,土壤,水源,嚴重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國內外專家學者一直在研究解決有害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其中,微生物方法以其高效,無二次污染等優點成為研究的熱點,楊彬等通過富集培養,獲得了降解對硝基苯胺的混合培養微生物,並用於降解硝基苯胺。結果表明,在培養液中添加110gPL葡萄糖和110gPL酵母粉,36h內對硝基苯胺去除率可達97%以上,對硝基苯胺降解速率可達411mgPL·h。

㈨ 在應用植物修復技術治理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時

(1)土壤中的重金屬會通過食物鏈逐級富集,進而危及人類的健康.
(2)在應用植物修復技術治理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時,需選擇符合要求的植物,這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與平衡原理原理.
(3)PCR技術可以在體外大量擴增目的基因.不同生物的基因具有相同的雙螺旋結構,因此能拼接在一起.檢測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導入植物細胞,可採用DNA分子雜交技術.
(4)將植物細胞培養成植株需採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其理論依據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細胞必須經過脫分化和再分化過程才能形成胚狀體或叢芽,最終形成完整的植株.
故答案為:
(1)食物鏈
(2)協調與平衡原理
(3)PCR(多聚酶鏈式反應、聚合酶鏈式反應) 雙螺旋 DNA分子雜交技術
(4)植物組織培養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脫分化和再分化

㈩ 大數據能被應用於城市治理嗎

據報道,在過去的2017年大數據成為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腦」,被城市治理帶來了諸多的好處。

2018年,大數據將進一步從城市管理的「高級參謀」化身惠及日常生活的「貼心管家」,通過分析學生學習過程數據並靈活調整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將更加精準;用戶瀏覽習慣的數據化,則將繼續提升社交網路、新聞推送、廣告營銷的個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未來,如何在收集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和使用數據、如何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將成為大數據應用於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隨著未來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一展身手」,公共服務進一步提升聰明度,便民應用進一步提高貼近性,將令普通人享受到更多數據紅利。

希望大數據可以被更多的應用到生活中!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