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大通湖治理

大通湖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5 07:22:03

㈠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怎樣保護

歷史上的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今常德)、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寰湘陰,凡四府一州九邑,橫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沒其中。」到了近代,由於圍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積等因素,洞庭湖面積由最大時的約6000平方千米驟減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圍湖開墾、濫捕濫撈等人類活動影響加劇,洞庭湖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湖面不斷萎縮,調蓄洪水功能退化。20世紀中後期,洞庭湖被鄱陽湖超越,淪為第二大淡水湖。

2002年4月4日,《中國水利報》在第4版刊登了《長沙洞庭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報告》,全文如下:

一、洪水調蓄功能減退洞庭湖由於大量的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滯洪功能降低。1949年以來洞庭湖容積相當於三峽工程總庫容(235億立方米)的50.6%,調節庫容(89億立方米)的1.3倍,與1949年相比,減少40.6%。與此相應,20世紀50年代多年平均削減洪峰流量值達13246m3/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27.7%;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一步下降至5660m3/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15.6%,削減調蓄能力僅相當於20世紀50年代的50%。

二、生態破壞與污染仍然存在——20世紀50~70年代曾大量圍湖造田,累計圍墾面積約1933平方千米,導致湖泊面積萎縮,生態失調。

——亂捕濫獵猖狂,有的結成團伙,配備先進設備,使用火力威猛的大抬銃。湖裡「迷魂陣」遍布,電捕船橫沖直撞。

——造紙行業是洞庭湖區主要污染行業,年排放的工業廢水、COD、BOD5占湖區年排放總量的49.6%、81.7%、79.13%。大量的小造紙廠基本上沒有進行污染治理,繼續向湖區周圍排放污染物,嚴重影響水體環境質量。

——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較嚴重。農葯、化肥仍在大量施用,畜禽養殖污染面廣量多。生活污染是污染主要因素,排放的污染物占湖區總量的40%~50%。

三、富營養化日趨突出——洞庭湖外湖的富營養化在湖泊過水能力很強的情況下,仍由10年前中貧營養狀況發展到了現在的中富營養狀況。

——內湖由於水體交換慢,各種營養物質來源廣,富營養化比較普遍。加上人工水產養殖發展迅速,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進程,大通湖就是如此。

四、生物多樣性下降——1916年首先在洞庭湖發現的白鰭豚,由於泥沙淤積,君山與下飄尾之間水位變淺,使其活動受到限制,現已難覓蹤跡。

——銀魚是洞庭湖的名貴魚類,1928年產量達到90噸,現不足2噸。

——胭脂魚、鰻魚等重要保護物種越來越罕見。

——斑嘴鵜鶘、大天鵝等20世紀50年代常見的鳥類,近年考察中很少發現。

——蛇類等被大量捕殺,導致東方田鼠等有害物種泛濫成災。

——局部區域由於污染的緣故,水生生物幾乎絕跡,如20世紀90年代沅江的塞南湖、漢壽的蔣家嘴等水域。

五、血吸蟲病疫情回升洞庭湖區現有流行區人口336萬,血吸蟲病人22.4萬,病畜近5萬頭,有螺面積3915萬公頃,佔全國現有釘螺分布面積的52%。且泥沙淤積,洲土不斷擴大,每年有螺分布面積還以60萬公頃至90萬公頃的速度增長。

從上述報告可以看出,洞庭湖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漸走向惡化。你知道嗎?

㈡ 中國四大淡水湖有哪些

中國四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

中國四大湖泊分別位於江蘇省南部的太湖、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的洪澤湖和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

淡水湖是湖水含鹽量較低的湖泊。中國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中下游和山東南部,這一地帶的湖泊面積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中國主要的五大淡水湖都分布在這一地區。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面積 3960平方公里。

㈢ 有人發現四大淡水湖形狀很像我國古代的四大神獸嗎

在我們古代的封建迷信中一直存在這樣的東西,那就是古代的四大神獸,它們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雖然是封建社會存在的東西,但是其中所蘊含的一些神奇的現象也不得不讓我們信服。可能是就是因為有類似的東西才讓人們聯想出這樣的四大神獸。就比如在地圖上,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四大淡水湖在地圖上的形狀非常像我們古代的四大神獸,洞庭湖比較像青龍,鄱陽湖像白虎,洪澤湖像朱雀,太湖像玄武。但是會出現這個現象,很可能只是因為人們能夠聯想到一起。也根據這些湖的形狀,畫出四大神獸的姿態。


雖然拿出四大神獸的畫面,看上去的確四大淡水湖有點像這個4個神獸,但是畢竟還是有一些牽強的。

㈣ 關於韓生才等幹部擬提副廳幹部公示

根據《中共青海省委關於省委管理幹部任前公示試行辦法》規定,現將擬提任的幹部公示如下:
王秀琴,女,藏族,1962年10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大學學歷。現任玉樹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擬提任正廳級領導幹部。
張謙,男,漢族,1960年6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中共青海省委政法委副書記,擬提任青海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正廳級)。
姚寬一,男,漢族,1964年4月生,中共黨員,在職博士研究生學歷。現任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黨委副書記,擬提任正廳級領導幹部。
田惠源,男,漢族,1963年3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青海省農牧廳副廳長,擬提任正廳級領導幹部。
杜貴生,男,漢族,1962年11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青海省外事辦巡視員、副主任,省台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省僑務辦公室副主任,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擬提任正廳級領導幹部。
楊自沿,男,漢族,1962年7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巡視員、副部長,擬提任青海廣播電視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何燦,男,漢族,1967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西寧市城鄉規劃和建設局局長、黨委副書記,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郭力克,男,漢族,1964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西寧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黨委書記,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韓生才,男,回族,1964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大通縣委副書記、縣長,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瓦世德,男,藏族,1963年9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海東市政府秘書長,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王元斌,男,漢族,1961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海東市財政局局長,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田知星,男,漢族,1957年3月生,中共黨員,在職大專學歷。現任海西州財政局局長、黨組書記,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葉忠措,女,藏族,1969年12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海南州文化體育局局長、黨組書記,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江海梅,女,藏族,1968年4月生,中共黨員,在職大學學歷。現任玉樹州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擬提任中共玉樹州委常委。
張文慶,男,漢族,1967年5月生,中共黨員,在職大學學歷。現任果洛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黨國,男,藏族,1962年8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久治縣委副書記、縣長,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才讓多傑,男,藏族,1964年1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大學學歷。現任中共甘德縣委書記,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拉結加,男,藏族,1961年8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大學學歷。現任黃南州農牧局局長、黨組書記,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徐衛方,男,漢族,1963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中共河南縣委書記,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呂先華,男,漢族,1968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中共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處處長,擬提任中共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副廳級)。
潘鋒,男,漢族,1967年1月生,中共黨員,在職大學學歷。現任中共青海省紀律檢查委員會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正處級),擬提任中共青海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紀檢監察室主任(副廳級)。
段博,男,漢族,1963年11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大學學歷。現任海東市編辦主任,擬提任青海省編辦副主任。
甘韜,男,漢族,1968年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青海省政府駐北京辦事處綜合處處長,擬提任青海省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黨委副書記(副廳級)。
劉小寧,女,漢族,1963年7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青海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企業改革處處長,擬提任青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兼省招商局副局長。
李順福,男,漢族,1970年8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火電部主任,擬提任青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兼省招商局副局長。
熊嘉泓,男,漢族,1964年2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青海省公安廳辦公室主任,擬提任副廳級領導幹部。
李嘉瑞,男,漢族,1969年3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青海省司法廳辦公室主任,擬提任青海省司法廳副廳長。
馬曉潮,男,漢族,1964年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正處級),擬提任青海省水利廳副廳長。
沙德林,男,回族,1961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民和縣委副書記、縣長,擬提任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副局長。
馬正軍,男,漢族,1962年10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青海省扶貧開發局政策法規處處長,擬提任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副局長。
盛宗毅,男,漢族,1964年9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青海省政府辦公廳秘書六處處長,擬提任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副局長。
楊慶元,男,漢族,1964年12月生,中共黨員,在職大學學歷。現任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綜合計劃財務處處長,擬提任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
黃國俊,男,漢族,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黨委書記(正縣級),擬提任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
任延明,男,漢族,1972年9月生,中共黨員,在職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青海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正處級),擬提任青海大學副校長。
焦勝章,男,漢族,1966年4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海西州政府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擬任縣委書記。
張琨明,男,漢族,1975年3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中共玉樹市委副書記(正縣級),擬任縣委書記。

西熱,男,藏族,1967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瑪沁縣委副書記、縣長,擬任縣委書記。
韓華,男,漢族,1965年8月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大專學歷。現任黃南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擬任縣委書記。
公示時間為2015年12月4日至11日。公示期間,請各界幹部群眾通過來電、來信、來訪等形式,署名對公示對象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情況和問題進行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反映。

㈤ 青海省大通縣機構改革狀況如何

據了解,此次機構改革,大通縣在落實市委「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著力構建適應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黨政機構職能體系,真正使各類機構有機銜接、相互協調,各項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更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機構改革後,大通縣共設置黨政機構31個。其中,黨委機構8個,政府機構23個。

㈥ 五大淡水湖傳說故事

巢湖
巢湖本是一片平坦豐腴的魚米之鄉,有一座商埠興旺的城鎮。東海鯉魚精嫉妒這里百姓的富足生活,想要淹沒這里,被觀音菩薩知曉。

城裡有一對貧苦母子,觀音念其平日吃齋念佛,盡做善事,決定搭救這對母子。於是觀音菩薩托夢於母親告訴她滅頂之災即將來臨。菩薩說,土地廟門口的石獅子眼睛變紅了,就是大水到來之日,你們母子倆趕緊逃命去吧。最後不忘囑咐,此乃天機,萬萬不可告訴他人,否則自身難保。

善良的母親自從知道了鯉魚精的陰謀後,每天早晨都去土地廟看獅子的眼睛。她挨家挨戶告訴大家大禍即將來臨,勸大夥逃命,但是沒有一個人相信她的話,都認為她瘋了。

終於有一天早上,母親看見石獅子的眼睛紅了,母子倆再次挨家挨戶動員大夥,此時風起雲涌,大家才知道之前錯怪了這對母子,於是大家開始扶老攜幼拚命向高處奔去。當這對母子通知完最後一戶時,鯉魚精已經趕到。

兒子背著目前艱難地向高處奔去,然而氣急敗壞的鯉魚精看到這對母子破壞了他的陰謀,便要懲罰他們,當他舉起浪頭准備向他們打去的時候,泥沙湧起,托著母親化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巢湖中風景秀麗的姥山。與姥山相對的湖中還有一座小一點的山叫孤山,也叫兒山,是兒子化成的山。遠遠的湖邊兩座小小的孤島,叫鞋山,那是他們跑丟的兩只鞋。

㈦ 張含英的治理黃河

1981年,張含英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之約,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
黃河召喚系我心」。這個命題十分恰當地概括了他為黃河事業嘔心瀝血,艱苦努力的奮斗歷程。張含英的家鄉是山東省菏澤縣,地處黃河下游沿岸,深受黃河泛濫之苦,幼年的張含英,就經常聽祖母和母親講述黃河決口改道的故事。每年夏秋季節,黃河漲水的警報聲,人們緊張防汛的吶喊聲,在他幼小的心靈上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學他又聽到老師講述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蘭封縣銅瓦廂決口改道的情況,黃河河道一下子從菏澤縣城的南邊滾到縣城的北邊,此後20年間無人整治,任其泛濫,災情特別嚴重。這些事,迫使張含英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蘊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卻為什麼這樣殘暴?為什麼它會決口改道?他決心要探索這個奧秘。他認為,水利也是科學的一個分支,他要通過研習水利,實現「科學救國」的抱負。1925年,張含英從美國留學回國。恰在這一年,黃河在濮陽縣(當時屬河北省)南岸的李升屯民埝決口,泛水於下游黃花寺沖決南岸大堤,禍及山東省。山東省河務局請他同往調查水災,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治理黃河的實踐機會。經過調查,他認為黃河決口是由於堤防不固,而固堤之法,必須改埽工為石頭護岸,但遭到保守思想與腐朽勢力的反對。從這次石埽之爭中,使他悟出一個道理:治理黃河不單是工程技術問題,其中還有社會問題。
1928—1930年,他在山東省建設廳工作時,曾先後提出引黃灌溉和發展省內水電等建議,同樣遭到反對。在他一再堅持下,只修成一座小型虹吸管和一座小水電站,但得不到推廣。
治河實踐遭到挫折,但張含英的治河意志沒有改變。他積極從事治河歷史與治河理論的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向柯樂斯教授借閱過4冊黃河資料,內容十分豐富。這給他回國以後的研究工作幫助很大。回國後,他又詳細閱讀和研究了中國歷代治河的大量論著,提出兩點新的認識:第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治河計劃,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第二,過去治理黃河,多側重於孟津以下的黃河下游,而黃河為患的根本原因,是來自上中游的洪水和泥沙,所以專治下游,不能正本清源。
中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於1931年2月24日在《大公報》上發表了「導治黃河宜注重上游」一文。3天之後,張含英也在該報發表了「論治黃」的文章。該文認為,對於傳統治河觀點而言,李儀祉提出要注重上游的意見,無疑是治河策上的新發展,但就治黃整體而言,就上中下游並重。此外,該文還深刻分析了黃河得不到治理的社會原因,如河政不統一,許多矛盾無法解決;保守思想作祟,新的科學技術得
不到推廣應用;政治腐敗,河工人員存在「利河多事」的思想等等。此文發表以後,他曾擔心會得罪於當時已負盛名的李儀祉先生,以後的事實證明,他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在時隔不久的一次聚會中,李儀祉先生笑容滿面地和他握手,表示了對他的論點的贊許。1933年9月,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李儀祉出任第一屆委員長,張含英被任命為委員兼秘書長。兩位專家的相識與共事過程,成為水利科技界的一段佳話。1933年黃河洪水暴漲,下游多處決口,國民黨政府匆忙命令成立「黃河水利委員會」和「黃河水災救濟委員會」,並指定黃河堵口事宜由後者負責,前者「不必過問」。身兼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的冀、魯、豫三省主席也聲稱,下遊河防仍由三省河務局主管,黃河水利委員會不得參與。在這種情況下,黃河水利委員會只能從事科學治河的前期工作。雖然提出「十年一小成,三十年一大成」的設想,但要實際展開工作,仍然受到各方面的牽制,如水文測驗、地形測量、模型試驗、水土保持試驗工作,實施起來阻力很大。盡管如此,張含英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的3年裡,加強基本資料的觀測研究,並多次深入現場調查,探索自然規律,先後發表論文多篇,於1936年連同以前著作匯集出版了《治河論叢》一書。同年還出版了《黃河志第三篇水文工程》一書。
1947年,張含英在中國工程師學會第十四屆年會上發表了「黃河治理綱要」論文。這是他回國20多年研究黃河的總結論,可稱之為其代表作。該文分總則、基本資料、泥沙之控制、水之利用、水之防範、其他共六部分,80條意見,約18000餘字。他在總則中首先提出治河的基本原則:「治理黃河應防治其禍患,並開發其資源,藉以安定社會,增長農業,便利交通,促進工業,由是而改善人民生活,並提高其知識水平」。還指出:「治理黃河應根據需要達到之目的,政治經濟之現實背景與未來之發展,及天然因素或條件,先行擬定治河之方策。此項方策並應隨資料之補充,學術之進步,與社會之需求,每5年檢討一次,必要時修正之」。「治理黃河之方策與計劃,應上中下三游統籌,幹流與支流兼顧,以整個流域為對象」。「治理黃河之工事,凡能作多目標計劃者,應盡量兼顧」。「治河之各項工事,彼此相互影響,應善為配合之」。「黃河之治理,應與農業、工礦、交通及其他物資建設連系配合」。在泥沙之控制部分,首先指出「黃河為患之主要原因為含沙量過多。治河而不注意泥沙之控制,則是不揣其本而齊其末」。並建議:「為求徹底明了泥沙之來源及河槽沖積之現象,應於流域以內布設觀測站,河道擇設觀測段,並根據實地情況作控制之研究。」認為減少泥沙來源的主要方法是:「對流域以內土地之善用,農作方法之改良,地形之改變,溝壑之控制諸端
」。還指出這些「多為農林方面之事,故應與農林界合作處理之」。 關於水之利用部分,他首先提出應推算全河各段之水流總量與潛能,「進而支配全流域灌溉之用水,航運最低之接濟,以及電力之供給」。並指出:「水之利用,應以農業開發為中心、水力、航運應配合農業」。同時又要注意,對各河段作具體分析,明確各河段的主要目標。如「貴德之龍羊峽,循化之公伯峽,皆可攔河作壩,用水發電」。「龍羊峽以下,經松巴、李家、公伯、孟打、寺溝、劉家、鹽鍋等七峽而至蘭州」,均可進一步研究攔河作壩。蘭州至中衛間,則「應先於大峽之西霞口,紅山峽之吊吊坡及黑山峽之下口築壩」。上述兩個河段,「必於利航,水力、灌溉、蓄水數者同時兼顧。而高地之灌溉,又須藉力抽水……故此段工程最宜作多目標之計劃」。同時應顧及大通河、大夏河、洮河等支流的開發治理。
「寧綏平原土壤肥美,氣候適宜,引水便利,素有糧庫之稱。惜舊有灌溉,工事雖多,今已逐漸湮廢,且效能低微,故徹底整理擴充,應視為該區首要工作」。又提到「寧綏沿河地勢較平,改進航運須以調整河槽方法為之。惟以目前需要而言,改善航道與修築鐵路兩者孰為最宜,應先作比較研究,然後定之」。
晉陝間河段,「倘於龍門上之石門一帶築壩高一百五十至二百公尺,更於其上游建壩二處,即可將全段化為三湖……故此段亦為多目標開發計劃之良好區域」。「河在陝縣與孟津間位於山谷之中,且臨近下游,故為建築攔洪水庫之優良區域。其築壩地址應為陝縣之三門峽及新安之八里胡同」。對於此段開發方案,文中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證。認為應作一級開發(即八里胡同建高壩)和兩級開發(即八里胡同和三門峽各建一低壩)兩種方案的比較研究,並以國家財力而定取捨。八里胡同高壩方案可以進行綜合利用,可控制下泄洪峰流量不超過10000秒立方米,發電裝機可達120萬馬力以上(約90萬千瓦)。如由於國家資金困難,可先築低壩以攔洪。低壩壩址,八里胡同與三門峽都有條件,或先建三門峽以攔洪,以後再建八里胡同低壩以發電;或先建八里胡同低壩以攔洪,等到國家財力允許時再加高大壩,作綜合利用。不管採用哪種方案,水庫回水都不宜超過潼關,以保關中平原安全。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一級開發方案(即在八里胡同建高壩,進行綜合利用),最為適宜。
「黃河下游……可建閘引水灌溉」、「應利用河水灌溉,並配合排水系統,引水洗鹼」、「下游航行之利素不甚大,輪船行駛全不可能。應先配合防洪之需要,整理河槽……以期航運之逐漸發展」。
關於水之防範,首先指出「黃河下游為水患最多之區,亦河患特別嚴重之地,其治理目標,應列防洪為首要」。上述陝縣至孟津間之築壩攔洪與上中游泥沙之控制等事,均「應視為下游防洪之有效辦法」。此外還提出在「鄭縣及蘭封南岸,原武及開封北岸,長清或濟陽北岸等處,可否開辟泄洪道,應分
別研究並考其利」、「當其他防洪工程進至相當階段時,再作束窄堤距之圖」、「初期修整,不可貿然束窄」、「若僅以堤為防洪之具,則應以安全排泄鄭縣22000秒立方米洪水為初步標准」。下游「可備一平時河槽及洪水河槽」。下遊河槽之固定,「應視為今日急要工作。而固定之法尤宜即行著手研究,並選擇適當河段早日試行」。「黃河上、中游之水患,范圍均尚不大,災情亦較輕微。但若干年後,可能因經濟建設,人煙日密,財富日增,而漸威脅嚴重」。並提出蘭州、綏遠、韓城、朝邑等地區水患防範之意見。河口段之治理,亦應擬定計劃。此外,文中還提出「防洪不應以決口能堵為己足,而應以預防免決為職責」。亦「不能視為純粹之慈善或賑濟問題,應顧到其與經濟方面之關系」。防洪「必須有一適當之標准,而此項標准之擬定,亦為社會經濟之問題」。
在基本資料部分,該文詳細列舉了應調查研究水文、泥沙、蒸發、地下水、地形、地質、經濟等情況及資源蘊藏量等項。在這里充分體現了作者科學治河的思想。這篇論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治黃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㈧ 洞庭湖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具體一點 謝謝了

一、洪水調蓄功能減退
洞庭湖由於大量的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滯洪功能降低。1949年以來洞庭湖容積減少量相當於三峽工程總庫容(235億立方米)的50.6%,調節庫容(89億立方米)的1.3倍,與1949年相比,減少40.6%。與此相應,50年代多年平均削減洪峰流量值達13246立方米/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27.7%;80年代以來進一步下降至5660立方米/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15.6%,削減調蓄能力僅相當於50年代的50%。
二、生態破壞與污染仍然存在
——20世紀50-70年代曾大量圍湖造田,累計圍墾面積約1933平方公里,導致湖泊面積萎縮,生態失調。
——亂捕濫獵猖狂,有的結成團伙,配備先進設備,使用火力威猛的大抬銃。湖裡「迷魂陣」遍布,電捕船橫沖直撞。
——造紙行業是洞庭湖區主要污染行業,年排放的工業廢水、COD、BOD5占湖區年排放總量的49.6%、81.7%、79.13%。大量的小造紙廠基本上沒有進行污染治理,繼續向湖區周圍排放污染物,嚴重影響水體環境質量。
——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較嚴重。農葯、化肥仍在大量施用,蓄禽養殖污染面廣量多。生活污染是污染大戶,排放的污染物占湖區總量的40%-50%。
三、富營養化日趨突出
——洞庭湖外湖的富營養化在湖泊過水能力很強的情況下,仍由10年前中一貧營養狀況發展到了現在的中一富營養狀況。
——內湖由於水體交換慢,各種營養物質來源廣,富營養化比較普遍。加上人工水產養殖發展迅速,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進程,大通湖就是如此。
四、生物多樣性下降
——1916年首先在洞庭湖發現的白鰭豚,由於泥沙淤積,君山與下飄尾之間水位變淺,使其活動受到限制,現已難覓蹤跡。
——銀魚是洞庭湖的名貴魚類,1928年產量達到90噸,現不足2噸。
——胭脂魚、鰻魚等重要保護物種越來越罕見。
——斑嘴鵜鶘、大天鵝等20世紀50年代常見的鳥類,近年考察中很少發現。
——蛇類等被大量捕殺,導致東方田鼠等有害物種泛濫成災。
——局部區域由於污染的緣故,水生生物幾乎絕跡,如20世紀90年代沅江的塞南湖,漢壽的蔣家咀等水域。
五、血吸蟲病疫情回升
洞庭湖區現有流行區人口336萬,血吸蟲病人22.4萬,病畜近5萬頭,有螺面積3915萬公頃,佔全國現有釘螺分布面積的52%。且泥沙淤積,洲土不斷擴大,每年有螺分布面積還以60萬公頃至90萬公頃的速度增長

㈨ 長江上游水力資源的開發,中游荊江的治理,下游長江黃金水道的開發

截彎取直,荊江河段易彎曲,容易發生泥沙沉積,繼而引發河流改道,下游地區河道較寬,而且沒有結冰期,應該大力發展航運業,減少鐵路、公路等交通的壓力。
上游落差大,水能資源很豐富,應該開發水電站,既節能又環保。

㈩ 我國洞庭湖面臨的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

一、洪水調蓄功能減退
洞庭湖由於大量的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滯洪功能降低.1949年以來洞庭湖容積減少量相當於三峽工程總庫容(235億立方米)的50.6%,調節庫容(89億立方米)的1.3倍,與1949年相比,減少40.6%.與此相應,50年代多年平均削減洪峰流量值達13246立方米/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27.7%;80年代以來進一步下降至5660立方米/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15.6%,削減調蓄能力僅相當於50年代的50%.
二、生態破壞與污染仍然存在
——20世紀50-70年代曾大量圍湖造田,累計圍墾面積約1933平方公里,導致湖泊面積萎縮,生態失調.
——亂捕濫獵猖狂,有的結成團伙,配備先進設備,使用火力威猛的大抬銃.湖裡「迷魂陣」遍布,電捕船橫沖直撞.
——造紙行業是洞庭湖區主要污染行業,年排放的工業廢水、COD、BOD5占湖區年排放總量的49.6%、81.7%、79.13%.大量的小造紙廠基本上沒有進行污染治理,繼續向湖區周圍排放污染物,嚴重影響水體環境質量.
——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較嚴重.農葯、化肥仍在大量施用,蓄禽養殖污染面廣量多.生活污染是污染大戶,排放的污染物占湖區總量的40%-50%.
三、富營養化日趨突出
——洞庭湖外湖的富營養化在湖泊過水能力很強的情況下,仍由10年前中一貧營養狀況發展到了現在的中一富營養狀況.
——內湖由於水體交換慢,各種營養物質來源廣,富營養化比較普遍.加上人工水產養殖發展迅速,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進程,大通湖就是如此.
四、生物多樣性下降
——1916年首先在洞庭湖發現的白鰭豚,由於泥沙淤積,君山與下飄尾之間水位變淺,使其活動受到限制,現已難覓蹤跡.
——銀魚是洞庭湖的名貴魚類,1928年產量達到90噸,現不足2噸.
——胭脂魚、鰻魚等重要保護物種越來越罕見.
——斑嘴鵜鶘、大天鵝等20世紀50年代常見的鳥類,近年考察中很少發現.
——蛇類等被大量捕殺,導致東方田鼠等有害物種泛濫成災.
——局部區域由於污染的緣故,水生生物幾乎絕跡,如20世紀90年代沅江的塞南湖,漢壽的蔣家咀等水域.
五、血吸蟲病疫情回升
洞庭湖區現有流行區人口336萬,血吸蟲病人22.4萬,病畜近5萬頭,有螺面積3915萬公頃,佔全國現有釘螺分布面積的52%.且泥沙淤積,洲土不斷擴大,每年有螺分布面積還以60萬公頃至90萬公頃的速度增長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