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社會治理
❶ 如何改善該縣的鄉村社會治理 政治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第八部分是改善『鄉村治理機制』,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社會管理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推動下,農村的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組織體系、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基層治理方式已不適應發展的需要。新的形勢下,必須大力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確保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農民群眾的安居樂業。」清華大學教授汪暉委員說。
那麼當前中國鄉村治理的現狀如何?中央一號文件中改善鄉村治理機制的意見,對以後鄉村治理有哪些積極的作用?對此記者采訪了部分代表委員。
農村治,天下興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正在急劇變化,農村社會關系日趨復雜,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正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完善和創新鄉村治理機制,讓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跟上經濟社會結構變化的形勢成為當務之急。」汪暉說。
湖南省慈利縣象鼻嘴村的黨支部書記向平華代表是來自最基層的幹部。「要說治理,『上面一根針,下面千根線』,基層最重要。」向平華說,「總書記參加上海團審議時也說了,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應該把基層組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我們手裡的武器。」
「農村治,天下興。農業是第一產業,農民是最大群體,農村是基層社區。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體制,是創新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代表認為,基層黨組織建設要靠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同時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關。
要把黨員幹部培養成致富能手,成為新農村發展的領頭人,從而鞏固執政基礎。村幹部是領頭人,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領頭羊」,要及時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培訓。「農村發展的目標不只是賺錢,而是要被群眾們擁護,要培養村幹部最基本的道德和價值觀念。」
張曉山同時認為,在行政村一級作為基層政府派出機構的色彩越來越濃的現實條件下,要強化村民小組層級的民主自治功能,以村民小組為主體建立和健全普通農民對村幹部行使權力的有效制衡機制,將非公務員身份的村幹部的權力也能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確保普通農民的權益不受損害。
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委葛劍雄說,建設基層民主可以大膽積極試點,然後推廣,針對有的村人很少了,可以適當集中,鼓勵公務員、村官到基層,畢業生回鄉為社會服務。
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委員也認為,貧困地方沒有集體收入來為鄉村服務投入,未來要加大行政村與自然村集體組織力量,增加村裡的集體收入的經濟來源。
「鄉村治理是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實行了積極的農村發展計劃,取消了『皇糧國稅』,以推進農村的發展,鄉村治理的邏輯發生了轉變。這一方面說明鄉村與整個國家治理的關系密切;另一方面國家的戰略目標發生轉移,實現農村社會的轉型成為中國崛起的重要環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委員說。
❷ 鄉鎮的綜合治理部門或單位包括哪些
從中央、省、市、縣到鄉鎮(街道),均有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簡稱「綜治委」),並下設有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綜治辦」)。鄉鎮(街道)的綜合治理部門或單位就是指鄉鎮(街道)的綜治委(辦),村(社區)設有治保調解委員會。
❸ 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鄉鎮需要做哪些工作
一、組織領導與保障
(一)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妙高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執法隊伍。不發生執法人員作惡性案件或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犯罪案件。
(二)綜治委成員單位積極參與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工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落實創建責任。
(三)各村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領導機構健全。黨支部書記任綜治領導小組負責人,各村村主任具體負責綜合治理工作,定期研究綜治工作。
(四)加強各村綜治辦公室建設,各種軟體資料、制度上檔、上牆。
(五)加強公安警務室、司法所等基層政法組織建設,機構設置和人員達到上級要求。
(六)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組織網路。村調解室的建成率達100%。
(七)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委會以及民調、治保組織建設。年底之前,所有的村建立治安聯防、矛盾糾紛調解處、外來人口管理、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社區矯正、禁毒以及情報信息收集等多項職能於一體的綜治辦,人員配備、辦公用房、裝備建設達到上級要求。
(八)努力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提供有力的經費保障,各級每年必須預算一定的綜治經費。
二、責任目標
(九)認真落實維護穩定的各項措施,有效預防和處置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不發生圍堵公路、沖擊黨政機關和要害部位,教師集體罷課以及聚集人數在500人以上的集會。
(十)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健全。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人民調解機制。嚴格落實矛盾糾紛定期排查制度,對各類矛盾糾紛做到發現、疏導、化解及時。加強對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的檢查督導,對重大矛盾糾紛及時報告並妥善處置。民間糾紛調處率達98%以上。
(十一)嚴厲打擊各類嚴重刑事犯罪,適時組織開展專項斗爭。刑事案件破案率達到全市平均水平。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排查整治機制健全、效果明顯。公眾安全感調查中,滿意和基本滿意度達90%以上。
(十二)深入推進平安妙高建設。切實加強對平安建設的組織領導,廣泛發動群眾,強化工作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嚴格檢查督辦。深入開展平安村、無毒村、平安社區、平安學校(零犯罪校園)、平安醫院、平安場所、平安大道、無邪教村以及平安等各種形式的基層平安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考核獎懲機制。繼續堅持和推行黨員幹部義務巡防、契約化保險式聯防、校園警務站(室)建設、鞏固、發展創建成果。轄區范圍內平安建設覆蓋率達100%。
(十三)大力加強社會治安防範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大力加強村治安防範工作,積極探索村治安防範工作新路子。按照科技防範建設標准與要求,在完善和規范科技防鎮的基礎上,新建一批技防村、技防單位和技防戶。按照平安創建考評標准要求,配齊專職保安聯防隊伍。刑事案件和八類主要刑事案件發案得到有效遏制。
(十四)公共復雜場所秩序良好,健康文明,黃、賭、毒、娼等社會丑惡現象得到有力的查禁打擊。不發生有影響的、突出的治安問題。
(十五)加強道路管理、消防管理、安全生產和危險物品監督管理,交通、火災、安全生產事故和其他治安災害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不發生造成群死群傷的重特大惡性事故。
三、檢查考核
(三十一)本責任書的執行情況,由鎮綜治委會同鎮紀檢、組織等部門按照《閬中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考核辦法》,組成檢查考核小組進行檢查考核,並按有關規定實行獎懲。
❹ 如何提高基層社會治理
這個一定要立法執法,守法,這樣子才可以的。
❺ 如何積極構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機制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之反思
面對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地方政府的處理機制也在不斷調整之中。早期,一些地方習慣於採取封鎖消息、強迫命令等手段迅速平息事件。實踐表明,這種簡單生硬的做法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成為下一輪社會沖突的導火線。近年來,一些地方汲取上述教訓,開始採取承諾給予好處甚至「花錢消災」等「軟性」手段來回應群眾通過非理性方式表達的訴求,希望通過強大的行政手段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迅速消除社會矛盾。
上述兩種處理機制都可以納入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的范疇。所謂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是指以追求社會的剛性穩定為目標,以單方壓制或利益誘導等為手段,以矛盾的暫時消解為效果的處理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模式確實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一模式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壓制性」或「收買型」處理模式,其對象不是群眾利益訴求所涉及的問題,而是表達利益訴求的群眾本身,且其注重處理忽視預防。在通過非理性方式表達的利益訴求往往交織著復雜的利益糾葛,有的還是多年積累而成的情況下,這一方式治標不治本。此外,急風暴雨式的行政化手段既無法保障對立雙方爭議的公正解決、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還可能因缺少法律依據導致並加劇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危機。
因此,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精神,反思過往教訓,建立一種新的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治理模式勢在必行。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之倡導
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曾言:「通過沖突,社會能在面對新環境時進行調整。一個靈活的社會通過沖突行為而受益,因為這種沖突行為通過規范的改進和創造,保證了社會在變化了的條件下延續下去。」由此可見,社會中存在沖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缺少有效解決沖突的機制。同時,和諧社會不可能是一個無矛盾、無糾紛的社會,而應是一個存在矛盾糾紛卻能妥善迅速解決的社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指引社會通過完善治理機制,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而社會治理,是多方參與的治理,也是依法進行的治理,政府在多方中居於主導地位,卻必須把自身權力運行納入法治化軌道,且注重社會矛盾的預防。因此,對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治理模式而言,必須實現從行政主導型向依法治理型、從注重處理向注重預防的轉變。筆者將這種新型治理模式稱之為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以追求社會的韌性穩定為目標,以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共治為手段,以矛盾糾紛的預防和實質性化解為效果。與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相比,其具有目標的長遠性、手段的多樣性、效果的徹底性和觀念的前瞻性等優勢,且更加註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比如,2011年「廣東烏坎事件」的處理就充分體現了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基本思路。面對烏坎村民的訴求,當地政府先依照法律程序指引村民重新選舉村委會,再依法處理村民提出的土地使用、財務審計、扶貧助學等問題,不僅有利於實質性化解矛盾,還有利於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之核心與關鍵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而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核心和關鍵正在於此。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核心是法治思維。法治思維不僅要求政府在處理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中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法律程序化解矛盾,還要求政府在日常的社會治理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有效預防社會沖突的發生。
首先,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互動協商」的理念。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因此,社會治理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體人民的權力。所以,在社會治理中,政府應改變以往單向度的治理體制和自上而下的權力運行模式,充分尊重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通過與民眾之間的上下互動、合作協商,達成社會治理的共識,從而減少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摩擦,有效預防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的發生。
其次,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律至上」的理念不僅要求政府在日常社會治理中嚴格依法行政,避免出現因違規違法行為而引發的與民眾之間的沖突,還要求政府以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治理替代政治化、治安化、應急化的管理。
最後,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引導依法維權」的理念。面對維權方式的多元化趨勢,各級政府應當大力宣傳「依法維權」理念,並充分利用體制內的一切有利資源促使公民理性表達利益訴求。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關鍵是法治方式。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的法律應對應當以「預防與治理並舉、重在預防」理念為指導,在預防和治理兩個層面進行建構。
預防機制的關鍵在於通過公共決策風險評估、公眾參與、專家論證等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努力實現「決策於未知之中」,將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然而,鑒於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和中國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利益格局大調整的復雜性,完全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並不現實。為此,應當建立回應型法律治理機制,塑造多元化行政糾紛解決體系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
同時,還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要求,發揮司法機關在處理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中的作用,捍衛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唯有如此,社會轉型中的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才能得到有效化解,社會運行的風險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❻ 鄉鎮如何運用塊數據推動社會治理轉型升級
總體來看,我國社會大局穩定,但面臨的挑戰絕不容忽視:從國內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觸及深層利益矛盾,收入、城鄉、區域差距引發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失衡,民主意識增強、思想觀念多樣化對社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公共安全,互聯網迅猛發展深刻改變當今社會;從國際看,世界格局日益復雜,國際思潮相互激盪,西方敵對勢力抓緊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面對這些挑戰,許多地方依然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權宜性」、「運動式」社會治理方式。要麼以「右」的心態習慣於「花錢買平安」,「以妥協求和諧」,陷入「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誤區;要麼以「左」的心態將維權與維穩對立起來,把群眾利益訴求意識形態化,處置方法簡單粗暴,導致警民對立、干群對立,造成仇警心態、仇官心態,產生 「抗生素效應」。上述治理方式亟需轉型升級,轉型升級的關鍵就是創新社會治理機制。
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包括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完善社會自治機制、夯實社會基礎工作三個方面。社會管理注重自上而下、以權力為主導,重在「有為而治」;社會自治注重自下而上、以權利為主導,重在「無為而治」。二者交織融合、各有側重,共同立於社會基礎之上。如果把社會看作一棵「社會樹」,則社會管理是「枝葉」,社會自治是 「樹干」,社會基礎是 「根基」,人民幸福是盛開的「花朵」。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態是在黨的領導下和法的基礎上、社會管理與社會自治有機統一、和諧運行,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與創造力,增強社會凝聚力與親和力。社會治理的最終狀態是「以各個人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馬克思)。
創新社會治理機制的關鍵是:一是社會治理保健化,切實把群眾合法權益維護好、保障好、發展好,最大限度地預防社會問題和公共危機的產生;二是社會治理法治化,強化政府作為規則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調節和仲裁者的角色,強化和完善解決社會矛盾和和公共危機的法治機制;三是社會治理系統化,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理模式,把社會作為一個有機體看待,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體系;四是社會治理社會化,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提高社會自治、自助、自理能力;保障民權、發展民主、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激活民力,建設「和諧社會」、 「活力社會」。五是社會治理信息化是指要注重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化手段加強創新社會管理,積極提高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全面覆蓋、聯通共享、動態跟蹤、功能齊全的社會治理信息系統,提高社會治理系統效能。
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
人的健康,一靠無病預防;二靠有病治療。社會管理也是如此,只不過社會還要從個體和群體這兩個不同的層面去分析。如上圖所示,創新社會管理機制的主要任務是著力從社會個體和公共群體兩個層面以及和諧保健、矛盾化解兩個環節,構建相互支持的有機體系,防範化解社會問題,科學處置公共危機。
(一)社會保健預防機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出現或趨向嚴重之前的保健預防,不但能大大降低社會管理成本,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還決定了社會管理的最終成敗。
1、社會個體保健機制。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是提高群眾幸福感、滿意度。當前提高群眾幸福感的關鍵是科學地解決群眾住房、養老、醫療、教育、交通、環保、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建立適應市場機制的以保障創業就業為基礎,以解決基本需求為目標的保健預防機制。即:促進創業就業以增加個人收入,以個人收入作為「社會保障之繩」,由政府主導為其編織「社會保障之網」並負責修補漏洞,從而實現以自我保障為基礎,政府救助為托底,慈善幫扶為輔助的自助、家助、互助、共助、公助相互配合的社會保健機制。具體說來:(1)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就業能力。教育是促進創業就業的第一推動力。從教育的內涵上看,重點要提高社會個體的道德品質、法制素質和創新創造能力、創業就業能力;從教育的外延上看,重點要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2)促進創業就業,創造社會價值。政府的職責是創造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建立「五個機制」(促進就業、預防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三位一體的就業保障機制,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勞資政三方協商機制,最低保障標准與最低工資標准正常增長長效機制);為有部分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購買並提供公益崗位和就業崗位補貼,最大限度地使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能就業。(3)合理分配財富,完善利益格局。初次分配:著力提高就業者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國勞動者報酬僅佔GDP40%,美國為60%)。二次分配:改「個人收入所得稅」為「個人財富增加所得稅」;遏制「三公」消費、隱性福利、灰色收入、壟斷利潤(此四項放大貧富差距1-2倍)。三次分配: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及國企利潤全民共享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紅制度;降低通訊、物流等社會運作成本;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增強「財富國防意識」,防止各種形式「財富外逃」。(4)科學設計「社會保障網」。總的說來,創業就業等所帶來的個人財富是實現社會個體保障的基礎,個人財富既要考慮解決個人當前消費需要,又要兼顧其未來保障的需要,因此必須以政府為主導,根據個人財富的不同,合理設定一定比例,定期拿出一部分,用人單位相應出資一部分,再加上政府補助一部分,為個人設立一個保障總賬戶。此總賬戶再細分為住房賬戶、醫療賬戶、養老賬戶等,用以分別解決相應問題。當然,這些是基礎,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比如住房問題,當前迫切需要在「三個環節」加強引導調控:在供應環節上,切實轉變 「土地財政」觀念,保證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的提供;擴大廉租房、經適房、限價房、公租房等覆蓋面;加快城鄉危舊房改造。在流通環節上,逐步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調控的局面。在消費環節上,提倡住房「梯級消費」,鼓勵先租後買、先小後大、先舊後新。再比如養老問題,主要靠養老賬戶解決,政府重點考慮三點:一是建立個人養老金防通脹長效機制。二是政府要提供一定的 「社會福利餡餅」,但要避免掉進「社會福利陷阱」。不合理的福利容易「養懶罰勤」,抑制就業動機。更重要的是,福利制度服從於慣性機制,易升難降,經濟高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進入平穩期,而一旦形成巨大的福利負擔,政府既無法長期負擔,又不能減少福利,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如希臘、愛爾蘭的財政危機)。因此,有勞動能力者的社會保障應主要依靠自己的有效勞動來實現。三是對喪失勞動能力者提供社會救助。
2、公共危機預防體系。相對於社會個體矛盾,公共危機危害的對象具有群體性,構成了社會管理必須面對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公共危機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經濟危機等,極大地影響和諧社會建設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公共危機預防體系建設有兩個方面。(1)硬體建設:一是構建現代化防災減災體系。二是構建現代化能源保障體系。按照戰略儲備、應急儲備、物價調控儲備三個等級,科學儲備戰略資源。三是構建現代化環保生態體系。(2)軟體建設:法制建設。針對各類公共危機,出台和完善相關法律,依靠法盡量減少事故和災難的發生。體制建設。建設統一高效的公共危機應對指揮系統、組織機構、職能設置,尤其重視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社會動員體制,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力量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機制建設。一是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針對各類突發事件建立長效預防機制:建設安全文化、加強安全法制、落實安全責任、創新安全科技、加大安全投入。二是建立應急臨戰准備制度(應急人財物、應急技術、應急宣傳、應急演習等准備),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預案演練。三是加強全民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突能力建設。
(二)社會問題化解機制
預防無法解決所有矛盾問題,社會管理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矛盾化解機制。其關鍵在於:強化和完善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法治機制,防止「信」訪替代「信」法,防止「運動式治理」體制化替代法治化。法治化要求法律至上,體制化要求權力至上;法治化相信化解社會矛盾需要全社會參與,體制化必然導致過度行政。
1、社會個體的矛盾化解機制。一是針對普通的社會個體,建立健全矛盾糾紛的發現、調解、仲裁、復議、訴訟相互銜接、相互配合的矛盾化解機制,盡可能緩解信訪渠道,將矛盾糾紛引流至調解、仲裁、復議、訴訟的法治化渠道去解決;二是針對違法犯罪分子,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1)發現機制。對於已經客觀存在的矛盾,如同對待身體已經客觀存在的疾病一樣,要立足於「早發現,早治療」,而不是諱醫忌疾,養癰遺患。發現矛盾和問題的,一靠主動接訪,二靠調研排查。第一、主動接訪。分為大接訪和常接訪。領導大接訪解決信訪存量,領導常接訪解決信訪增量,兩者共同拉近與群眾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是指在信訪過程中,通過政策普及、問題化解和情緒安撫以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要像重視招商引資工作一樣,設立「網上信訪大廳」和 「綜合信訪大廳」,為信訪人提供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理的「綠色通道」。當前,在信訪過程中還尤其要注重依法治理的問題:一是對下一級政府不作為或亂作為而引發越級上訪,要加重處罰、嚴懲不貸,大幅減少因基層政府失職瀆職或缺位越位所引發的信訪問題;二是堅決把無理鬧訪者拉進法治軌道,推動依法有序理性表達訴求。第二、調研排查。主動針對社會管理中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經常性的分析排查,建立矛盾糾紛滾動排查機制。著重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工程、特殊群體、敏感時期的排查。(2)調解機制。全面堅持「調解優先原則」,通過健全人民調解、社團調解、仲裁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橫向調解網路和市、區、鎮、社區、村與樓門院(小組)縱向調解網路,注重營造多渠道的矛盾糾紛調處新機制,著力減少社會對抗。(3)仲裁機制。調解無效的矛盾糾紛,依法「引流」至仲裁、復議渠道解決。要以制度建設為重點,促進仲裁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發展,提高仲裁效率,降低起訴率。(4)復議機制。在國外,往往呈現「小信訪、中訴訟、大復議」的格局,而我國行政復議還是偏低,遠沒有發揮解決行政糾紛的主渠道作用。(5)訴訟機制。訴訟是解決矛盾糾紛的「終點站」。要通過推動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進一步樹立司法權威。切實緩解「執行難」、「申訴難」、「打官司難」等問題。(6)防控體系。在防控對象上,加強對重點人員、重點時段、重點場所的管理,推動高危人群管理以及境外NGO、虛擬社會綜合防控。在防控方式上,一是立足信息綜合開發應用,在信息主導打防方面實現新突破,加快開發「治安信息綜合平台」;二是立足精確打擊犯罪,在打擊效率和質量方面實現新突破;三是立足動態防控,在擠壓犯罪空間方面實現新突破,加強對各種復雜警情的應變和警力調度能力。在防控組織建設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社區警務,啟動社區警務「平衡記分卡」考核機制。
2、公共危機的應對化解機制。(1)危機預警機制。危機預警機制是解決公共危機的第一道防線,包括危機預警的信息收集系統、監測系統、咨詢系統等等。當前尤其要重視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危機爆發前的知識系統、信息系統和分析評估系統,以實現科學預警。(2)危機決策機制。在公共危機管理中,需要遵循一些不同於常態決策的原則和程序,需要建立特定的危機決策機制,需要遵循權力集中原則、結果優先原則和風險原則等。(3)應急處置機制。一是先期緊急處置,包括危機信息分類、分級緊急匯報、事態控制、先期應急救援等;二是全面啟動應急處置網路系統;三是因時、因地、因人科學採取一系列處置措施,保障安全,穩定大局。 (4)輿論引導機制。建立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新聞分類分級制度、媒體紀律約束制度、新聞發布制度、輿情跟蹤研判互動制度、網路信息安全制度。(5)恢復重建機制。一是危機後的恢復和重建,包括物質恢復、組織恢復、機制恢復、心理恢復;二是事故調查,重點是調查危機發生的主客觀因素、危機處置的成效等等;三是問責;四是後遺症處理。(6)評估提升機制。主要是危機影響評估、危機管理能力評估、危機管理效果評估等。以推動危機應對的科技進步和法律、制度完善,針對社會深層矛盾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二、完善社會自治機制
社會管理機制主要在於解決矛盾糾紛、處置公共危機、保障社會正常運轉,而要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創造力,增強社會凝聚力、親和力,還需要創新社會自治機制。社會自治是人民當家作主、保障民權、發展民主、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社會責任感、調動公民積極性、激發社會活力的需求。社會自治橫向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城鄉社區自治、社會組織自治等;縱向包括:個人自由、家庭自主、社區自治等。
(一)社區自治機制。1、社區建設。構建新型城鄉社區自治模式,深入開展「三項民主實踐」:以居(村)民會議、議事協商、民主聽證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實踐,以居(村)務公開、民主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推進基層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社會自治水平,推動公民社會發展。2、社工隊伍。探索建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機制,形成專業社工制度助推現代社會。3、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在公共管理與服務中的積極作用,發揮其在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彈性作用。
(二)社會動員機制。1、社會力量整合機制。綜合運用無形之手(市場)、有形之手(政府)、隱形之手(社會),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社會人、財、物力,形成強大合力。依法有序發揮NGO、大眾傳媒等在公民社會中的動員作用,推動社會建設。2、社會主體激勵機制。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國家榮譽制度、博愛慈善文化等形成物質、精神雙重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增強公民主體意識、調動公民積極性、提高社會責任感,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激活民力、凝聚民心,讓全社會迸發的活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強大力量。
(三)社會互信機制。1、建設誠信政府。一是健全行政問責制,強化責任追究,樹立責任政府觀念,重點健全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度,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二是政府公布的信息應當具有公信力,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樹立誠信政府理念。2、構建社會個體綜合信息平台。社會成員的個人信息不確定性,大大提高了社會治理總的信息成本。身份證弄虛作假、個人財產和誠信情況模糊不清等,這些使得社會保障具體措施的實效大打折扣,對實施有效社會治理造成嚴重障礙。如同醫生治病,如果所掌握的患者生理指標的數據是錯誤的,就無法做到對症下葯、有的放矢,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3、建立企業社會信用制度。經濟領域頻繁出現的假冒偽劣、商業欺詐等現象嚴重社會治理的成效,其核心問題就是企業社會信用的缺失。現代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信用經濟,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之一。當前企業信用缺失成為經濟領域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造成市場經濟秩序不規范的深層次原因之一,為此,必須著力引導和建立企業對社會負責任的信用制度,努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探索建立企業信用長效機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記錄違法違規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建立信用檔案和市場監管信息的共享機制,依法向社會公布失信企業「黑名單」,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和跨行業的反商業欺詐信息共享、預警監管、執法協調和社會聯防體系,從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方面遏制企業信用缺失的泛濫,從根本上鏟除企業信用缺失的土壤。二是積極推進「名牌戰略」工程。引導和支持各類企業以培育名牌、爭創名牌,以名牌產品樹立企業的社會信用形象。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省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綠色食品企業給予獎勵,加大對重點企業技術進步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通過各種宣傳,提升名牌產品名牌企業的社會信用度,使群眾認可誠信守法的品牌企業,從市場佔有率上打壓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市場空間。三是要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溯源標識系統;積極籌建食品安全質量實時監控中心,對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食品安全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和安全預警;依法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發布制度,統一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生產經營企業和政府檢測監管兩類信用檔案。逐步形成「守信」褒揚,「失信」受懲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信用氛圍。四是推動「誠信興商」創建活動。五是加強行業協會建設。推動建立行業協會和民間自我管理組織,引導其朝著自主辦會、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的方向發展,提高行業自律水平,依靠行業的力量遏制企業信用缺失行為。六是要建設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台帳、索證索票的溯源制度。4、完善政、群雙向信息互動機制。既要建立規范的信息公開制度,拓寬民意渠道,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加強新聞輿論監督,推行網路議政、問政、參政;又要不斷完善重大事項調查研究制度、專家咨詢制度、公示制度。
三、夯實社會基礎工作
「社會樹」的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必須要有扎實的根基。社會基礎工作,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五大建設」;從社會治理本身講,主要是:
(一)科學規劃。包括土地、人口、產業、基本公共服務等規劃。合理安排「居住、產業、交通及公共設施、休閑」四大項目之間的用地比例以及「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生態保護」四類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強生態屏障建設,引導產業科學布局,控制人口總量,優化人口結構,為社會有序運行提供科學合理的空間、人口、產業布局,這是從源頭上化解社會問題、支撐社會發展的客觀基礎。
(二)法治建設。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靈魂,無論社會管理還是社會自治都必須依法進行。當前,法治受到來自權力、金錢、人情、關系、非理性社會情緒等的扭曲、稀釋、通融、異化,使法治權威和憲法至上大打折扣。要維護法的統一、尊嚴、權威,強化社會運行基礎規則,牢固樹立規則意識。
(三)道德教化。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社會治理的基礎。要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既要反對封建思想糟粕沉渣泛起,又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旗幟鮮明地反對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堅決抵制西方文化中的反社會、反倫理、反道德思潮,反對以追求極端個性為理由而喪失人性,反對以追求無限自由為理由而喪失自我。1、促進自我和諧。廣泛開展個人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針對不同情況開展疏導、幫助、教育,盡可能避免出現極端心態。2、促進家庭和諧。家庭是個人與社會之間重要環節,家和萬事興,家和國太平。重視「單親家庭後遺症」,強化新時期家庭文化建設,剔除封建家長作風和傳統家庭思想觀念中的糟粕,崇尚人性、人道、人倫之本和孝悌之道。3、促進網上和諧。推行網路實名制,強化網路運營商責任,完善網路監管制度,積極引導網上思潮和網上輿論。當前,一些網站已成為叫囂不良情緒、宣揚「三俗」之風的主陣地,成為引發社會問題、放大社會矛盾的發酵粉和助推器,我們要主動利用互聯網這個平台宣傳先進文化,播撒傳統美德,了解社情民意,理順社會情緒。
❼ 鄉鎮如何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
鄉鎮一級是政權之基石,處矛盾之前沿,位置特殊,作用關鍵。個人認為,新時期要當好一名讓黨和人民放心滿意的鄉鎮黨委書記,必須緊跟黨委中心、緊貼社會大局、落實執政為民的具體行動,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
選准發展路子。近年來,國家實施了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但是總的來看,農民增收基礎還不牢固,農民收入水平依然較低,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短板」問題突出,這些都直接或間接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有關。一個地方的發展,人民群眾增收是關鍵,而增收的關鍵是找准發展路子。我認為,一個鄉鎮黨委書記的工作思路,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鄉鎮的出路,黨委書記要善於借鑒其他鄉鎮發展的模式和經驗,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傳統習慣和市場條件等客觀因素,發揮優勢,因地制宜,選准發展路子,定好發展舉措。
帶好班子。多年來由於沒有集體經濟支撐,農村基層政權運轉較為艱難,嚴重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的運轉效率,少數農村基層組織的團結和協作也存在問題,削弱了基層組織在農民群眾中的威信。「帶好班子」是對各級「一把手」的基本要求,更是鄉鎮黨委書記目前工作的關鍵環節之一。鄉鎮黨委書記要以身作則,靠官德為官、靠人格做人、靠本事成事,以自身形象樹立帶班權威。要堅持帶好班子,發揮鄉鎮黨委核心領導作用,營造用實績贏得尊重、用實干贏得認可、用廉政贏得權威的良好氛圍,形成團結協調的發展合力。同時,還要特別注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近年來,茅草街鎮在基層組織建設上,一是堅持選准「頭雁」帶班子不放鬆。以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務素質、作風素質為標准,採取激勵好的、提升中的、調換差的、選拔能的、培養新的等辦法,選准配強黨支部書記,真正使那些年富力強、民望集中、願意幹事、能夠成事的能人成為了一個地方的領路人。二是堅持抓好其他組織配套建設不放鬆。建立健全了農村村委會和社區居委會、團支部、民兵等組織,各個組織都能各司其職,積極主動配合黨支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三是堅持提高村級幹部素質不放鬆。通過參加上級培訓、組織自身培訓、業余在家自學、外出參觀考察等多種形式,定期培訓黨支部書記、村(居)委會主任和「兩委」成員,使其能夠具備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質。
處好亂子。當前,農村歷史遺留問題不斷積累加劇,有些老問題發生新變化,同時在發展中凸顯出各種社會矛盾。鄉鎮黨委書記要善於應對社會穩定風險,化解社會矛盾。近年來,茅草街鎮努力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盡量減少新的社會矛盾,同時,通過認真調查研究、面對面和群眾協商,妥善處理了90年代遺留的橋南市場開發麻紗、專業上訪戶李慶生台基麻紗、廣東建築商周兆泉長島路建設墊付款等一批歷史遺留問題,並斥資20餘萬元在全縣率先建立了高標準的綜治維穩中心和信訪接待中心,每年調解、接待信訪人員達200多人次。我認為,作為一名鄉鎮黨委書記,要能積極創新和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努力通過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
❽ 基層社會治理是指什麼,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樣嗎
基層社會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 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計。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充分發揮政法部門特別是公安機關骨幹作用的同時,組織和依靠各部門、各單位和人民群眾的力量,綜合運用政治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通過加強打擊、防範、教育、管理、建設、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實現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理違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維護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的一項系統工程。
❾ 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我該怎麼做發言稿
量力而行,把人力.這一條強調了好幾個服務與管理,才能從源頭上預防、財力.①與此不同、要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運作等方面、自治,產生深遠的影響、燃點低的社會問題看.實際上、食品葯品安全監管機制;而各類事業單位,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最主要的根源就在經濟發展的成果落實不到老百姓的民生福利上.它比起上述以治本為主的社會管理和治理、互律作用,很有代表性、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 從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36看、基層社區經驗構成一樣.問題是我們過去對源頭治理重視不夠.筆者認為,平均分配是另外一個極端,也是一個現實的困境,借鑒了世界各國的經驗教訓. 這種標本兼治社會管理戰略.努力實現這三條,不是別的、他律.這當然不是平分,社會管理要有科學態度,總書記《重要講話》圍繞民生問題. 柔性管理的一個基礎方面是加大對民生的財政投入.現在確實有些幹部捨不得把錢花在普通百姓身上. 柔性管理的一個深層方面就是像總書記指出的、政府主導、弱勢群體的收入.二是社區管理又是社會管理的抓手和切入點,還不到40%.確實,特別是它對北京市城鄉居民帶來的眾多民生實惠之理解的日益深入.前五個方面都直接涉及到改善民生的問題,社區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組織,加強政策制定、應對當前社會矛盾,事實上是將標本兼治的社會管理戰略、把管理寓於服務之中太少,成本很高.這主要是從治本的角度,社會協同,也是由這三個層次構成的,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社會管理.北京市大民政近兩年來出台200多項惠民政策,社會就不可能和諧穩定、社會認同感,甚至忽視.這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謂治標管理,在2003年1個月內取締3萬多輛稱為「麻木」的三輪車、根本的性質,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一條,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格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也下降差不多20%. 我們看到,並且把有限的錢用好.它雄辯地表明.這已經發展為政治問題,尤其是低收入群體,這是最大的脫離群眾.社區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結合好了,這樣的治本管理,是他們把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維護社會弱者正當權益的立場,探索客觀規律,要「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強調查研究,而不是停留在應急性: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總結眾多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創新而提煉的高端社會管理設計. (六)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社會管理可以說既是科學、社會風險的性質.加大民生投入是對社會管理從「以剛性管理為主」向柔性管理為主推進的一種強有力的支撐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途徑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應急管理體制等等,收效甚微,社會管理要搞好.有很多例子很感動人,涉及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問題.「政府—企業—社會」的合作三維將是中國「國家—社會」關系新型形態;3要用於民生;同時又是有世界眼光的、價值的作用.它們之間不是一塊壓一塊的關系,這就是治標管理與治本管理相結合,也從一個最重要的方面顯示.必須有新的治本的思路,老百姓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從而使",特別是抓好社會管理的8點意見,持之以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柔性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能力的建設,在十二五規劃的主要指標當中,進一步得到落實,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新矛盾,而在談社會服務時又處處在講社會管理,明確了經濟增長速度是年均7%,向我們表明.今年財政部已經表示、醫療,胡錦濤正是從這樣的觀點來論述政府主導與多方參與相結合的,作為為藝術,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不能忽視軟規范———道德.近來我們承擔了北京市大民政的一個課題、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結合,隨著我們對「大民政」理念和實踐.總書記強調要「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而沒有引起任何社會振盪的典型事例,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手段,很好體現了這一點;黨委領導,著力抓好就業這個民生之本,有情操作」,中國正在大踏步走向以民生為重的社會,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突出社會服務、不同階層的群眾參與. (五)政府主導與多方參與相結合在西方的文化和社會語境中「國家—社會」的緊張關系既是一種歷史的常態.它們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帶有基礎的,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當然.執政黨和政府的社會政策如果不給老百姓實惠或少給老百姓實惠,對社會服務和管理的結合進行了許多創造性的探索,同時也是一種柔性的社會管理.北京大民政兩年多來的實踐已取得了效果證明了這一點、實有人口動態管理機制、融合一體的關系、要注重製度安排的公平正義.這就是說、整合基層資源、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缺少哪一個方面,就是花在那,包含著一種「大管理」的視野:《「大民政」的理論和實踐與適度普惠民生之路———夯實世界城市基礎的「北京經驗」》,來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繼續推進扶貧開發,我們吃過虧;社區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結合.他說,本來就應該是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的.現在的問題;下抓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的建設,如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 武漢市按照「依法行政,又要有人文關懷:上抓加強社會管理法律,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德治法治並重、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應當注意六個結合. 這種治標管理與治本管理相結合、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沒有把治標管理與治本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就北京市65歲以上城鄉居民享受公交免費,增強社會誠信,不是不能做,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協調,針對當前出現的新問題,群發事件越多的困境,他說,落實到工作任務中,公眾參與",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組織都是以柔性為主的,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改善民生確實正在一步一步轉化為有可操作性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地方和部門經驗:把社會管理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無疑地,我們的勞動報酬只佔GDP的37·2%,這也要實事求是、各個部門,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從就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體現為關口前移,形成社會管理合力,又發揮好社會力量在社會管理中的協同,通過它增強了社區歸屬感,就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主要是從途徑,同時也明確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要在7%以上.正如總書記總結的.治本的管理本身就是以柔性管理為主的.一是社區管理是社會管理的基礎、共同治理的理念.財政的錢是留不住的;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社會管理六個方面(從第31條到36條),涉及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公平配置和分配的問題,既是治理更是服務.跟整個中國經驗由中央經驗,有情操作」這種關注弱勢群體的社會政策創造的奇跡.三是基層社區管理的實踐創新、觀點和方法.② 總之,更加具體化、治本管理的三個要點,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這一條主要是抓兩個方面.這是有效得多的辦法.在總書記關於抓好社會管理的8點意見中、壯大基層力量,則是社會一塊,也就是總書記指出的「加強社會矛盾源頭治理」、網上輿論引導機制,中國社會管理經驗.這既是在講社會管理. (四)社區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社區管理對社會管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如不少地方創造了「零距離服務」方式、各人民團體,才能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很顯然.」這里,大民政實際上是一種大管理.這可以說是「依法行政,全方位地拓展了社會管理制度建設的視野.想做,說的是企業一塊. (三)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相結合標本兼治的社會管理戰略,題目為,我們完全可以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都需要投入.因為盡管說法各有不同、監控的過程和活動,說的是政府一塊,分別對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進行了全面系統闡述,制定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標准,使居民收入增長與GDP保持一致,涉及讓社會弱勢群體共享發展成果的問題,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因此也可以說是以治標為主的、協調,而最值得的是花在普通百姓身上、社會問題,是一種治本維穩的社會管理,在中國社會,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既堅持黨委領導,在談社會管理時離不開講社會服務,體現出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並把兩者結合起來,落實為有可行性的社會政策: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化解和減少社會矛盾、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把服務寓於管理之中,只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也使我們認識到過去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結合不夠、公園免費這一項就要支出82億.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強調了基層社會管理的重要性,減少或推遲那些與民生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開支,是立足本土的實際和問題提煉出來的.例如,更多地表現出應急,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則更應該在實行方式上體現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的有機結合.柔性管理的最切近群眾方面,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差距太大了,更是在講社會服務.標本兼治的社會管理,幾年前武漢市把這歸結為八個字「依法行政,增強全社會的法制意識:「切實加強黨的領導,有利於我們跳出過去對社會管理的狹隘眼界、強化基礎工作,而是沒有想到做或不想做,看作是對十七屆五中全會系統論證的標本兼治社會管理戰略的重申和強調,並把他們貫徹到社會政策中.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第8節,甚至造成越維穩.這很好地指出了源頭治理,在中國文化和社會語境下,國家與社會是一種上下聯通,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政府主導與多方參與相結合: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應該說、「滅火式」的管理上. (二)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社會管理作為一種服務.這些都具體地體現了中央關於社會管理的一個總體性的政策思路.在實踐中,也是這樣,強化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具體化為社會管理的體制和機制. (一)治標管理與治本管理相結合① 突出源頭治理,特別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是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的穩步提高,一方面強調「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社會管理規律」,應對的及時有效也是十分重要的,這種標本兼治的社會管理.例如,反過來又指導,財政支出2/.這個意義上,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道理、社區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現在各地,都不是實事求是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相結合.胡錦濤指出,它們其實也是世界上發達國家實際上在做的,也勾勒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新型社會主義的社會管理體系的框架、物力更多投到基層,努力做到「標本兼治」,也要避免.這種情況已經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政府負責,有情操作」的理念、「滅火式」的管理,把治標管理與治本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各類社會組織、保障,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又是藝術,在最高領導人的論述中是不多見的.作為科學,強調治本管理,軟規范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貫穿了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的觀念和政策,黨的領導,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社會管理規律,來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特別鮮明地表明了他們關注弱勢群體、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緊密結合創造的奇跡,就是向前進了很大的一步.後來我們想明白了.這就是增加民生福利,就是我們過去習慣的應急性:加大財政投入,我和我的學術團隊受到了很大教育、人口,服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推進基層社區的進一步實踐,從燃點多;強化各類企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這表達了多方參與、體制.從現在多發凸顯的社會矛盾看,一方面強調「以人為本」,為整個社會管理的高端制度設計提供富有生命力的經驗素材,只是治標,正是社會服務,提出了8方面的主要管理機制. 在實踐上,加大社會管理薄弱環節整治力度等,首先是在去年10月份舉行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得到了系統論證,將對整個新型的社會管理和服務體制,否則要誤大事;政府主導與多方參與相結合.這三塊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作用都要加強或強化,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單靠剛性的強力的手段來維穩,是胡錦濤《重要講話》的一個特點和重點,努力夯實基層組織.胡錦濤的重要講話.把GDP的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明確掛起鉤來.今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集中體現在高端的社會管理設計與基層的制度創新實踐相互促進之中、分配.不是花在這.這就是前文說的社會管理在重視法律等硬規范時,對整個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的結合是一種極大的的推動和促進.第六條.這是為什麼五中全會這樣強調以民生為重的社會建設.其中除了監控以剛性管理為主外.我們體會到,加強任務落實,加強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和服務工作等,加強工作部署、公共安全體系,這與發達國家找60%以上,強調「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與我們自己1985年比、表達各有特點、自律、「剛柔相濟」. 這樣強調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強調了貫穿其中的「國家—社會」兩維或「政府—企業—社會」三維的有機統一
❿ 鄉鎮綜治中心和社會治理網格中心的區別
綜治中心加掛網格中心 兩塊牌子一套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