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政治理論與政策

政治理論與政策

發布時間: 2020-11-24 23:59:24

1. 公共政策學和經濟學,政治學是關系是怎樣的

  • [zhèng zhì xué]

  • 政治學

  • (社會科學學科)

  • 編輯

  • 政治學是一門以研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狹義的政治學研究國家的活動、形式和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廣義的政治學研究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公共權力的活動、形式和關系及其發展規律。[1-2]

2. 什麼是形勢與政策

形勢與政策是指我國對當前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國際關系以及國內外熱點事件,秉承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而做出的應對政策。形勢政策是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課考試內容之一。2010年考研政治課改後,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一起考察。

《形勢與政策》這本書依據教育部「形勢與政策」最新教學要點,結合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際,在介紹當前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國際關系以及國內外熱點事件的基礎上,闡明了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與應對政策。

(2)政治理論與政策擴展閱讀:

依據中宣部、教育部下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形勢和大學生成長的特點而編寫。在介紹當前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國際關系以及國內外熱點事件的基礎上,闡明了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與應對政策。採用專題式的編寫方法,涉及國際和國內時政熱點12個專題。

努力體現權威性、前沿性,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歷史與現實的結合、穩定性與變動性的結合、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的結合,在相關問題的解讀和分析上下工夫,力求達到知識傳遞與思想深化的雙重效果。 希望本書能夠成為大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好幫手,也希望它能夠為「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從事教學提供參考,同時為從事國內外形勢與政策研究的人員提供借鑒。

3. 政治與政治學的聯系

政治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學。而政治在本質上是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圍繞特定利益,藉助於社會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系,因此,政治學就是研究這種特定的社會關系即政治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政治學同時又是以探求政治關系的發展規律作為研究的目標和任務的。它要求對於政治現象的描述和對於政治表徵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關系的本質聯系及其發展運動。政治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要求人們以客觀政治關系為研究對象,以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從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學成果和結論對於人們認識政治現象,掌握政治規律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政治學學科構成:政治學基本理論、本國政治、比較政治、行政管理與公共政策、國際政治與國家關系。
政治: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系。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產生了對什麼是政治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眾多的關於政治的定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斗爭,是人際關系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制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採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佔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4. 初中生政治小論文1500字以上 關於時事政治、科學發展、政治理論、需社會調查;運用思品教學和時事政策

現代汽車發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學了汽車文明與人類文化知道啦意識到了一些知識,汽車是「改變世界的機器」、推動社會進步的車輪,汽車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的普遍使用,將改變經濟社會結構,形成一整套新的經濟、文化、生活體系,改善人的生活質量,推進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汽車的快速發展付出了資源和環境的代價。且不說製造汽車要消耗原材料,光汽車要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就讓地球資源幾近枯竭,同時修築公里占據路面,還會造成大氣污染,並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1. 汽車發展付出的沉重代價
在我們享受汽車帶來的便利,欣欣然准備走入「汽車社會」時,不得不忍受汽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種種傷痛。目前全世界平均不到10個人佔有一輛汽車,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已經不堪重負,汽車的快速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汽車成為多數人的出行工具時,汽車的發展是對自然、對社會一種嚴重挑戰。
(1)過大的資源消耗
首先,汽車的發展引起了能源消耗。在我國,石油儲藏量和開采量非常有限,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依靠進口,據統計,1996年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而到2003年,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而且按目前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我國的石油進口量還將繼續增大。據專家稱,中國能源的進口依存度現在是44%,2020年至2025年可能達到60%,中國進口石油的1/3是供汽車使用的。汽車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而且這個壓力還在增大。同時,由於全球石油資源緊張,汽車開始尋找各種替代能源,如天然氣等,而這些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過多的消耗將導致人類的後代無能源可用。
其次,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需要佔用土地來建設更多的道路、停車場及配套基礎設施,而中國人口眾多,就人均擁有土地資源來看,我國是世界上最為貧乏的國家,汽車的過度發展必將進一步減少我們賴以生存的耕地。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從1986年的1.37畝降低到了1995年的1.18畝,不到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最低標準的三分之一。如果我國進入汽車社會,未來汽車保有量達到日本的水平的話,即每兩人擁有一輛汽車,那麼汽車保有量將達到6.4億(目前2300萬輛)。按照歐洲和日本標准,每輛汽車消耗的土地面積為0.02公頃,這將消耗1300萬公頃的土地。而我國現有耕地面積只有2300萬公頃,已超過了一半,因而耕地資源短缺問題將非常嚴峻。
(2)嚴重的環境污染
汽車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包括大氣污染、雜訊污染和振動等,汽車排放的尾氣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顆粒物等,而這些主要集中在人口聚居的城市,通常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濃度佔CO總濃度的90%~95%,HC和NOX佔80%~90%。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2005年我國機動車尾氣排放在城市大氣污染中的分擔率已達到80%左右。汽車廢氣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眾所周知的城市溫室效應,與汽車排放的廢氣和顆粒物有很大的關系。汽車的雜訊和振動已成為污染居民生活環境和學校、機關、醫院等敏感設施的突出因素。另外,道路與汽車交通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很大影響,影響土地、綠化和水質,汽車占據了本可以用於城市生活和經濟活動的有限空間,使居民失去了健康的生活環境。
(3)頻繁的交通事故
汽車的發展使人生活在發生意外事故的恐懼,我國是世界上汽車交通事故最多的國家,盡管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只佔全世界的2%,但每年車禍死亡人數佔全球的20%,每年死於車禍的人超過10萬,加上受傷者人數有100萬。據有關部門統計,1999年,全國交通事故41.3萬起,造成8.4萬人死亡,28.6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1.2億元。而到2002年,死於汽車交通事故的人數上升到10.9萬,受傷56.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33.2億元。汽車交通事故已成為中國15-45歲人群的第一大殺手,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其次,汽車的高速發展造成道路堵塞,導致低效率,使汽車原本應帶來的快捷、舒適、高效無法實現,嚴重影響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增加了汽車燃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我國幾乎所有的大型城市,交通堵塞已成為城市功能正常運轉的重大障礙。僅北京公交車乘客的時間損失這一項,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高達792億元,更不用說因交通堵塞造成的燃料費用損失和環境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
(4)繁雜的社會問題
汽車的發展又給社會帶來了諸多問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降低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感。汽車快速發展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在享受便利和成本負擔上是不公平的,對沒有車或不能開車的人來說,他就會孤立於汽車社會,交通的改善與他無關,但他必須同汽車擁有者一樣,承擔汽車造成的污染、交通堵塞及城市道路等帶來的各種問題,還要負擔道路建設和維護成本。另外,汽車這個文明時代的產物,不僅給人們物質上帶來了損失,而且心理、精神上的損失也是不可忽視的。堵車、紅燈前的漫長等待是人們城市日常失望情緒蔓延的根源之一,導致各種煩躁、郁悶情緒,甚至「公路怒火」,「柏油綜合症」等。同時,汽車社會剝奪了人類與自然界接觸的機會,整天面對的鋼鐵、混凝土,引發了人們的心理傷害,人們倍感孤獨,幸福感降低。
2. 汽車發展應堅持可持續性
汽車發展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已成為了全球性問題,根據自然辯證法原理,科學技術是產生某些全球性問題的前提和原因之一,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進一步依靠科技的發展。因而,我國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道路上,不可盲目過快的發展,要及時、充分的意識到汽車社會發展的巨大成本和代價,要在政策制度和規劃上努力克服和減少汽車帶來的負面效應,應建立一種資源約束型、適度的汽車消費模式,堅持可持續行發展。
從汽車設計方面考慮,要減小汽車的尺寸和排量,使用無鉛汽油、電噴發動機、三元催化劑等環保系統,推行歐Ⅱ、歐Ⅲ標准,發展混合動力和電動車等。車子小了,製造時耗費的原材料就少,使用時佔用的道路和地面也少,耗費的能源、排放的污染物自然也會少。同樣的資源,可以製造出更多的汽車,讓更多的人能夠使用上汽車。
同時,國家必須出台各種政策限制大排量的汽車生產,鼓勵環保、經濟型汽車,對汽車報廢等進行嚴格管理,科學的引導汽車的發展;加強交通管理,應用先進的信息、控制、通信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調整交通結構,加強交通法制法規建設,加強教育,提高人們的交通意識和遵守交通規則的自覺性。
在城市規劃中,應建設緊湊型城市,自足型衛星城市,優先發展和全面改善公共交通。建設專用公共汽車道,發展輕軌、地鐵;改善公共交通設施的舒適度、清潔度和服務的和善周到及提高乘客的文明素質,引入公共交通在車費和服務上的競爭機制;合理規劃交通叉路,改進路面;合理設置公共交通站點,做到以人為本。採用收交燃料稅和對使用非機動化的交通方式上、下班的給予補貼等各種綜合措施來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5. 簡要說明公共政策學與政治學的區別與聯系

公共政策性學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公共政策考量是政治學的重要課題。

6. 大學學校政治學習主題是《中國形式與政策》求內容和學習體會!!各100字!!!非常急!!!!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

,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為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連接學校與社會的橋梁,順應了當代大學生把自己融入社會發展之中的需要。同時,「形勢與政策」教育還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看中國、看世界的窗口。
編寫《形勢與政策》教材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和時效性很強的工作,內容必須系統、正確、有依據,且緊跟形勢,還必須滿足大學生需求。本書正是按照這一要求,分三個部分、九章來編寫。第一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領土完整,由第一、二、三、四章組成;第二部分是中國的對外關系,為本書的第五章;第三部分是國際熱點,由第六、七、入、九章組成。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祝學習進步!

7. 理論政治學和應用政治學的概念及其關系

一、政治的含義
(一)有代表性的非馬克思主義政治觀
1.價值論的解釋: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價值追
求,是一種規范性的道德。
2.神學論的解釋:政治是一種超自然、超社會
力量的體現和外化。
3.權力論解釋:認為政治是圍繞著權力展開的
活動,包括對於權力的追求、運用和維護,
對於政治含義的這種理解被稱之為權力政
治觀。
4.管理論解釋:認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動。這
是現代的政治觀念。
5.決策論的解釋:認為政治是對於社會價值的
權威性分配的決策活動。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觀
1.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
2.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3.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
4.政治是有規律的社會現象,是科學,也是藝術。
(三)政治的含義
政治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對於政治的這一定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1)它強調政治是一種社會關系,並且指明這種社會關系本質上是一定經濟基礎形成的利益關系。因此,政治關系涵蓋階級、民族、社會集團、階層等之間的關系,涵蓋了對立階級之間、非對立的階級之間和特定階級內部的關系;(2)它強調一切藉助於社會公共權力來維護、實現和協調的社會利益要求和社會關系,才具有政治性,這就區分了政治現象與非政治現象;(3)它從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利益關系這一社會聯系的本質出發,揭示政治的含義,這就在人們的基本需求的意義上保證了政治定義的深刻性。

二、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基本特點
在中國政治研究的歷史中,儒家思想居於主導地位。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的「治國之道」為核心,以處理君臣關系、君民關系為線索,形成了一套將政治研究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倫理與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首先,從研究方法與研究體系的角度看,中國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會、人生視為一體,政治研究實際上就是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的綜合研究。
其次,就研究內容而言,從居於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來看,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特點似可概括為「倫理政治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大學八目」,這大體上說是對中國政治學理論的最好概括。中國政治學強調正確認識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和遠大政治理想,小到個人修身養性,中到家庭/單位治理,大到地區和國家發展,治國之道包含天人合一、聖賢政治、等級秩序、家庭倫理、忠孝觀念、重民愛民等廣泛內容。三綱五常,被視為維持一個等級尊卑關系的穩定和睦的統治秩序的基本原則。因此,中國傳統的政治學理論其實就是一個有關華夏文明建設的宏大理論。在這個宏大理論中,「家」的特徵明顯,且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統治者被設定為一個「大家長」,這個家長要在道德上為全國臣民做出表率;家長要愛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從家長統治。這與以「國」為特徵和單位的西方政治學說也形成明顯對照。在那裡,存在著角色和利益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所在,要求權力的互相制約;在這種利益和權力結構中,君主並不被看成是自然的家長,而是行政管理者。
最後,從具體的研究角度和成果來看,中國傳統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論要素和理論觀點:
1、君權神授說:解釋權力來源與權力監督的最終力量。
2、聖賢政治觀:一種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論——君主是聖人,大臣是賢才,民眾是愚民。
3、倫理政治與尊君思想:用家庭倫理觀念來規范社會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長。
4、重民養民教民思想:從防民的角度出發,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服從統治。在如何對待臣民的問題上,道家明確提出愚民主張,儒家則強調教民,教民服從,熱愛君主,熱愛大家庭,熱愛等級秩序。中國傳統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來。
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統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說法,乃「寬猛相濟」。
6、法、術、勢統治術:這是法家的思想,是統治者的必修課。
7、重農抑商思想:中國的思想家認為太富有的人容易為非作歹,商人易於致富,所以要抑制。證之西方歷史,正是如此,商人發展成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斗爭。相比之下,中國的思想家聰明絕頂。重農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間產生不了強大的力量來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來自經濟力量的威脅。
8、天朝大國理想:在中國人的國際政治觀念中,中國是世界中心,中華文明是世界之歸依。
9、忠孝觀念,三綱五常:主張統治教化從小做起,使人接受服從觀念,尊卑觀念習以為常,覺得天經地義。在這樣的思想觀念中,追求奇裝異服不被允許,追求個性化也得不到認同,發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懲罰。
10、等級制度,即人際關繫上的尊卑觀念:春秋大義,名分制度。每個人在制度結構中有一個恰當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
11、守舊傳統,祖宗法制不可更改:這表現在以上各個方面的原則之中,也表現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為這些原則的最佳表現,體現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思想統治、行政監察、民族政策等方面。
12、「湯武革命,應天順人」:上述各項理論和原則足以保證國家統治的長治久安,但「變故」也是常有的。社會出現重大變數,改朝換代之後,一切都可以重來。
三、政治權力及其的特性
根據有關權力的一般理論,政治權力是一種政治能力,也是一種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種政治關系,即支配與服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政治權力在政治生活中還更多的表現為國家權力,反映了國家權力機構實現公共利益的行為能力。
政治權力的特性
1、權威性,政治權力的行使要得到全體公民的認可,得到法律的授權,因此,政治權力帶有一定的權威性;
2、支配性,政治權力是一種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權力,也就掌握了社會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會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著在社會價值和利益分配中處於優勢地位。正由於此,政治權力才成為社會勢力展開角逐和斗爭的焦點;
3、強制性,政治權力也是一種要求政治服從的強制力量。它一般通過嚴密的組織,以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軍事的等多種手段作為備用,獎勵和懲罰是它的基本原則。為了實現政治服從,暴力往往是後盾;
4、擴張性,政治權力具有自我擴張和膨脹的能力,它的應用邊際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彈而不能前進為止。而且,有權力的人總是傾向於濫用權力,所以,「絕對的權力意味著絕對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權力作為一種支配力量,傾向於排除其他權力的介入。
政治權力作為一種力量,它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作用。從積極的角度講,它是組織社會、維持秩序、實現公共政策目標不可缺少的手段。從消極的方面講,它也是實施專制和暴政、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工具。因此,它也可以說是一種「必要的惡」。這就要求我們在肯定和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還要對它保持高度戒備,限制和約束它行使的范圍和方式。

四、政府的特性
作為履行國家權力的組織和機關,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階級性。政府的階級性是國家的階級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體現。政府的階級性決定了它本質上是統治階級實行階級統治的工具,政府活動是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於社會進行政治統治和政治管理。這是馬克思主義特別強調的。
2、公共性。政府也是公共權力機關,必須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現,它屬於「公共部門」,因此,它的工作人員被稱為「公務員」。政府的公共性主要體現在:政府是公共組織和公共部門;政府受到公共財政的支持;政府只能代表和追求公共利益,並向公眾負責;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解決社會所面臨的公共問題。
3、權威性。政府是一種公共權威。政府的權威性表現在:政府通過其嚴密的組織、嚴格的法律和法令以及暴力等一系列手段,協調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維護公共秩序。公民和社會組織有義務服從政府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決策決議、公共管理,否則,將依法受到制裁。
4、有機組織性。各政府機關按照一定的原則和程序結成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共同運行和協調發生作用,以保證統治階級意志的完整統一的貫徹實行。
5、特定的職能規定性。從總體上來看,政府執行著國家的對內和對外的政治統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職能,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各個不同的國家的政府的職能在其范圍、內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內容。
五、憲法與國家組織原則
1、人民主權原則
人民主權原則是現代憲法為國家組織規定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它主要闡明了國家權力的來源和歸屬的問題。
首先,人民主權原則明確指出主權屬於人民,國家機關的權力來自人民,因此國家機關的建立應該經人民的同意,國家機關的權力應該受人民的監督,一切政治權力應該屬於人民。人民主權是最後的、固有的和不可剝奪的,它表現為一種人民對主權的所有權,在國家機關與人民的關系中,人民是主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只是受託者。這是人民主權原則的核心。正是根據這一原則,國家政權機關必須經由公民普選產生和更換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經公民普選而產生的國家機關的更換均被視作非法。
其次,既然國家機關的權力來自人民,人民就有權要求國家機關為人民服務。只有通過人民全體的默契或表示,國家才能獲得權力,也只有在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時,權力才能給予國家。因此,權力總是歸屬於人民,總是服務於人民。
再次,人民通過選舉等方式將主權委託給國家機關,從而使國家機關擁有了治權,但人民始終掌握著「最後權力」,當國家機關違背人民的整體利益和意志時,人民可以起來更換它。
最後,憲法還通過規定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來體現人民主權,一方面通過規定人民的委託表現為國家機關的權力,有關國家機關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權力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則規定公民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廣泛的權利和自由,這是憲法實現人民主權原則的重要途徑。
2、權力制約原則
權力制約原則是指憲法規定了國家權力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監督、彼此牽制,以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權力制約原則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中主要表現為分權原則,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中主要表現為監督原則。
具體說來,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中,權力制約的原則主要表現為分權原則,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中,權力制約原則主要表現為監督原則。分權原則又稱為分權制衡原則,是指資本主義國家把國家權力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獨立行使,這些國家機關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保持一種相互牽制和相互平衡的關系。由巴黎公社首創、經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闡述與強調的監督原則,則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中得到了明確體現,並成為權力制約原則在社會主義憲法中的具體形式。首先,在人民與代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關系方面,一般都規定人民代表(議員)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人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可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其次,在不同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問題上,一般都規定了有關監督方面的內容。
3、 法治原則
法治也稱「法的統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國家組織原則。其核心內容是:依法組織和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與法治對立的主要是人治。凡是法律權威高於個人權威的都是法治,而法律權威屈從於個人權威的則是人治,法治和人治絕不可能結合起來的。法治一詞並不意味著只是單純的法律存在,它是要創造一種法律的統治而非人的統治,也就是說,法的權威高於人的權威,由法律支配權力才是法治的根本。
縱觀各國的憲法,在體現法治原則時一般都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憲法至上: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與之相抵觸,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之為根本的活動原則;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就要求國家平等對待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同時任何政治主體,包括國家機關自己,一旦違反法律,必將受到法律規定的懲罰;
第三,依法保護公民權利:國家制定的法律必須是良法,也即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和自由;
第四,依法治國:各國家機關的權力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予,國家機關的構建、改組和解散,都必須依照有關法律的規范和程序。同時,權力必須依法行使,國家機關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運作均應依照明確的法律規定;
第五,司法獨立:要求國家司法機關在整個國家政權體系中保持相對獨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為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總結:三大原則構成了憲法精神的統一體,成為現代國家政權建構的基本指導原則。具體說來,人民主權是國家產生的邏輯起點,權力制約是國家運行的基本方式,法治則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六、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就剝削階級國家政體來看,在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中,主要實行過君主制和共和制兩種政體。
1、君主制是指以世襲和終身任職的君主(國王、皇帝、沙皇、大公、蘇丹)等為國家元首,並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實際或形式地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的國家管理形式。按照君主所實際享有的許可權,君主制派生出各種具體的形式,主要有專制君主制和立憲君主制兩種。
2、專制君主制是指國家的最高權力為君主個人獨攬,君主不受任何法律和機關的監督和限制,擁有超然於一切法律和機構之上的最高的個人權力,君主的意志就是國家的意志和法律,君主的權位由世襲而來,一經擁有即終身佔有,國家權力的運行以君主為中心,圍繞君主權力形成並且為之服務的政治軍事官僚機器統轄全國,臣民們服務和忠誠的對象是君主個人。
3、立憲君主制,也稱君主立憲制。在實行這種政體制度的國家,君主名義上為國家元首,是整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實際上君主的權力受到憲法和議會、政府等機關的限制。近代以來,君主立憲制存在於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妥協的產物。由於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力量對比不同,所以同樣實行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的實際地位和許可權有較大的差距。
4、共和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都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政體形式,它是當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政體。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實行共和制的國家元首和最高權力機關(議會)都由選舉產生。但是,這兩種機構產生的程序、任期、職權以及相互關系在各國有所不同。根據元首、議會、政府三者的職權和關系狀況,資產階級共和制分為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兩種基本類型。
5、議會共和制。這種制度中的國家最高權力由議會執掌,通過選舉產生的總統一般是權力的象徵,而不掌握實際權力,是「虛位」國家元首。政府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並對議會負責,一旦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須辭職或者請求總統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採取議會共和制的國家主要有義大利、德國、加拿大等國。
6、總統共和制。在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總統與議會均由選舉產生,總統與議會分享實際權力。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直接領導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權。政府成員由總統提名並經議會通過後產生,對總統負責。議會掌握立法權,但不能選舉產生總統,也不能對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時,總統也無權解散議會。總統與議會之間存在權力制衡關系。美國、墨西哥、拉丁美洲的大多數國家以及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都實行總統共和制。
另外,實行共和制的國家還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法國實行的「半總統制」,介於總統共和制和議會共和制之間,兼具二者的特徵;又如瑞士實行的委員會制,具有自己的特徵。
七、市民社會的含義及其對於國家權力體系民主化的意義
(一)市民社會的含義
從廣義而言,市民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於「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這些組織和團體包括政黨組織、家庭組織、宗教團體、工會、商會、學會、學校團體、社區和村社組織、各種娛樂組織和俱樂部、各種聯合會和互助協會等等。
(二)市民社會的發展對於國家權力體系的民主化的意義:
1、多元的市民社會是「多元民主」的社會載體;
2、健康的市民社會是國家權威和個人自由之間的緩沖地帶;
3、自治社會是民主力量生成發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組織的社會是民主發展的平衡砝碼。
八、政黨的含義及其特性
政黨就是指人們為了通過選舉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政黨區別於一般社會組織和利益集團的特性是:
1、政黨的目標是通過競取政府職位而贏得政府權力;
2、政黨是一個擁有正式會員的較為穩定的組織機構;
3、政黨對政府政策的每一個問題都給以廣泛的關注;
4、政黨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識形態為基礎。
九、政黨的基本功能
1、實現利益聚集和表達的途徑;
2、形成和培養政治精英的渠道;
3、實現社會化和政治動員的途徑;
4、組織政府的手段。
十、政黨制度
政黨制度,就是指由國家法律所確定或在實際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關於政黨的地位和作用、政黨之間相互關系、政黨執掌政權或參與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規則或規定。
1、一黨制:一黨制是指國家政權完全由一個政黨單獨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不允許其他競爭性政黨存在的制度。實行一黨制的國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極權主義國家,另一種是民族主義國家。
2、兩黨制:兩黨制是由兩個主要政黨占據統治地位並互相競取政府權力的政黨制度。兩黨制的主要特點是:
(1)在政治體系中,盡管也有著一些小黨存在,但是,只有兩個主要的政黨真正擁有選舉和立法的有效實力,具有贏得政府權力的現實可能性。
(2)以選舉為基礎,兩黨中贏得選舉的政黨(多數黨)一般可以單獨執政,而另一個在選舉中失敗的政黨(少數黨)則成為反對黨。
政府權力在兩黨之間輪流交替,二者都可以通過選舉上台,一方執政,另一方就成為在野政府。
3、多黨制:多黨制是指兩個以上競爭性政黨並立角逐政府權力的政黨制度。多黨制的存在降低了一黨執政的可能性,增加了聯合執政的機會。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多黨制。
4、一黨居優制:一黨居優制是在多黨競爭局面下一黨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政黨制度。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日本被認為是一黨居優制的典型。一黨居優制下居於統治地位的政黨內部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派別分化。政府權力實際上在這些不同派別之間進行分配。一黨居優制被認為是一種不很健康的體制。一黨長期執政往往與政治的腐敗相聯系。
十一、政治社團及其特點
政治社團組織就是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價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組織地參與、影響政治事務和政府決策的社會組織或團體,可能包括各種形式的行業協會、商會、工會、俱樂部、興趣愛好者協會、利益集團等等。
政治社團的特徵:
1、政治社團是利益和目標較為單一具體的政治組織;
2、政治社團是社會成員按照特定規則形成的政治組織;
3、政治社團是旨在影響政府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的政治組織;
4、政治社團是群眾性政治組織。
十二、政治秩序的含義
政治秩序是指社會中人們依據基本的政治共識與法律制度展開政治實踐的一種狀態。在這一概念中,包含幾個關鍵的要素:
第一,政治秩序是一種政治生活狀態,用來描述政治生活的有序性、穩定性以及連續性;
第二,政治秩序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政治共識的存在;
第三,政治秩序意味著有效的政治治理。
十三、政治參與的涵義和特徵
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並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
政治參與的基本特徵:
(1)從政治參與的主體來看,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為;
(2)從政治參與的本質上看,政治參與是公民對於國家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關系;
(3)從政治參與的外延來看,政治參與只局限於以合法手段影響政府的活動,而不包括非法的行為;
(4)從政治參與的目標與對象來看,它不只是囿於政府決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間接同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
十四、政治參與的作用
1、政治參與促有助於進政治民主發展
2、政治參與有助於經濟發展
3、政治參與有助於實現社會公平
十五、政治文化的含義與功能
政治文化是一國國民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對於生活其中的政治體系和所承擔政治角色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它與政府、政治組織等制度性結構相對應,成為政治體系的主觀要素。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觀念形態的東西,包含著廣泛的內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識形態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較為系統和理性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認知或意識、政治價值觀念、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態度等形式表現出來。
1、影響社會政治體系
2、影響人們的政治行為
3、影響社會的政治發展
十六、現代化過程中不穩定的原因
政治穩定是指一國政治體系的連續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國家政權體系的穩定、權力結構的穩定、政治過程的有序狀態。政治不穩定的原因:
1、現代化過程中的利益沖突加劇,導致政治不穩定
2、新舊價值觀念的沖突
3、人們的社會期望以及參與意識的提高而導致政治不穩定
4、政府的執行危機
5、此外,對於那些後期現代化國家來說,由於國際勢力的影響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穩定因素
十七、在我國當代,憲政建設的主要內容
1、擴大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范圍,並且通過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體系化的權利保障網路;
2、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之真正體現人民民主的憲政政治理念,成為社會中各種利益集團解決政治紛爭的主要渠道和場所;
3、實現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
4、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十八、全球化及其對國家政治的影響
全球化,它是指人類社會生活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展現的全方位的溝通、聯系、相互影響的客觀歷史進程與趨勢。
1、全球化使國家主權受到一定的制約;
2、全球化對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化推動世界范圍內的民主化;
4、全球化對後發展國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雙重影響。
十九、民主與民主化的含義
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全體公民有權並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積極或消極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民主化就是社會政治體系擺脫傳統特性,以民主核心價值為基礎,建立和推行現代民主憲政的過程。
二十、民主的和平轉變需要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經濟市場化:在一個溫飽不能保障的國家,在一個政府對社會主要資源即經濟資源實行高度控制的國家,在一個連經濟自由都無從談起的國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憲政不可能得到成長。
2、文化世俗化:在一個宗教觀念主導人們思想,人們總在非理性地尋求和證明自己的「正統」,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視為「異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長。
3、政治文明化:在一個政治沒有得到「馴服」的「自然狀態」下,在一個動不動拔刀相見、崇尚武力的國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長;在一個沒有「給政治家和反對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轉變也不會通過採用和平手段得到實現。
4、政治領導人和執政黨開明化,精英在政治轉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現代化和民主意識的政治領導人及執政黨的存在,對於民主的和平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8. 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政治學是一門以研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
研究范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政治學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政治學原理、本國政治、比較政治和國際政治4個領域,戰後則眾說紛紜。當代中國學者對政治學研究范圍的認識雖不完全相同,但有基本的共識,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①政治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中國和外國政治思想史、當代政治學理論和政治哲學、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社會的意識形態體系等。 ②中國政治。包括中國政治史、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結構、政治制度、政府體制、黨的領導和建設、幹部與人事、地方政府、民族問題、統一戰線問題、人民與政治家問題、政治心理、政治參與、政治過程、政治文化、政治發展等。 ③比較政治。包括各國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國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現行政府體制、政黨制度、政治過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其他一些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發展、政治穩定、政治變遷及其各種模型以及地區研究和國家研究等。 ④公共政策。包括公共政策理論、決策科學、政策分析、決策的模型研究,以及福利政策、就業政策、教育政策、科學政策、種族政策、都市政策、外交政策、軍事政策的研究等。 ⑤公共行政。包括行政管理、市政學、行政法學、官員體制、比較行政、組織和管理分析、組織理論和行為、人事行政等。 ⑥國際政治。包括國際??國際法、世界性和地區性沖突與戰爭研究、國際戰略研究等。 ⑦政治學方法論 。包括政治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具體方法,如調查研究、定量分析、經驗設計、個案研究以及政治系統分析、結構功能分析、政治行為分析、政治溝通分析、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團體分析、政治決策分析等。

9. 如何夯實理論和政策基礎,切實增強理論水平和政治定力

、存問題:

習夠深入沒系統習政治理論僅僅停留解些條例、規定部章節、條款沒結合自身工作習實際進行認真思考深入剖析真理解政治理論更少習存畏難情緒真投入習間比較懶惰做擠間習雖些政策理論業務知識浮於表面工作我深切受由於理論知識夠豐富經工作思路清晰材料難寫業務工作向明確

二求真務實精神夠工作偏重於看見重點工作主要事情認想做計劃措施雖周密抓底卻經存追求形式重實效問題接工作任務首先想盡快完做特別任務、壓力候更存著應付求關想影響工作效沒刻高標准嚴格要求自

三欠缺創新意識沒充發揮主觀能性局限於級布置做產新想停留於行狀態敢打破原框框求穩怕難碰新情況、新問題憑經驗考慮問題些間短、任務緊、要求高工作往往存優質達高效高效難達優質

二、存問題原剖析

照三嚴三實要求深刻反思自身存突問題管適應隨波逐流都主觀問題

1、習講忽視理論習放鬆主觀世界自我改造共產黨員純潔性、先進性自於斷自覺改造主觀世界斷加強政治理論習才能堅定社主義理想信念提升自身黨性修養三嚴三實民主發言稿由於放鬆習自覺自覺淡化三觀教育忽視主觀世界改造導致工作滿足於現狀創新意識強缺少應進取精神產問題

2、黨性講主要宗旨意識所淡薄群眾觀念弱化黨宗旨全全意民服務衡量位黨員幹部行准則高標准作名機關工作黨員自工作融進群眾服務才能實現其本身價值錯誤事編制工作難群眾產直接經濟效益群眾比較關注問題總領導斟酌事產事關、免談錯誤思想群眾疾苦解反映甚少究其根源全全意民服務宗旨意識淡薄思想深處沒解決誰依靠誰我誰問題

3、工作講主要缺乏主性勇於創新膽識錯誤事編制工作條框內工作要循序漸進按照級要求處理平事務完事吉需要創新基於種想知覺產求功、求思想習放鬆、工作松勁、標准降求知半解、未能精益求精工作主性、創新意識差距

三、今努力向改進措施

通照檢查自我剖析使我更加清醒認識自身存問題產些問題根源更增強我改進足、提高修養力今工作幾面改進提高

1、要進步加強政治理論習增強黨性修養加強政治理論習擺自身建設首要位置重點習黨十八屆三全及央省市重要議精神習黨路線針政策及新理論切實增強政治敏銳性鑒別力理論清醒促進政治堅定堅守共產黨精神追求刻提醒自嚴思想關口認真踐行三嚴三實樹立確觀、世界觀、價值觀

2、要進步改進工作作風增強宗旨意識樹立私奉獻艱苦奮斗精神價值實現與社需要、群眾需求緊密結合起堅持黨事業第、民利益第要深入基層聯系群眾傾聽群眾意見努力做善於克服消極思維、模糊認識所造各種束縛破除急躁情緒迎難積極工作斷完善提高自腳踏實投入工作努力提高工作能力服務水平

3、要進步務實創新增強工作實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與俱進科理論指導通實現習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工作機制創新終達工作效斷提高要斷總結完善工作經驗提新思路、新案拿新舉措創工作新局面始終圍繞12工作貫徹落實級黨政各項決策部署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盡職盡責做各項工作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