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德國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德國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發布時間: 2020-11-24 18:55:33

⑴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如何進行綜合整治

中央作出了關於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重大決策。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看與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國魯爾工業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資源開發到資源枯竭、由鋼鐵振興到企業沒落的經濟陣痛。但是通過清理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魯爾工業區經濟迅速走出了低谷,從以煤炭和鋼鐵工業為中心的資源型生產基地,轉變為以煤炭和鋼鐵生產為基礎,以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產業技術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由此我想到,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經驗對於我們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於是,利用我在瑞士聖·加倫大學工作的機會,赴德國魯爾工業區實地考察,希望從德國成功的經驗中悟出一些道理,為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獻計獻策。
不同的社會體制
相似的經濟問題
國際經濟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凡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地區走向相對衰退,主要是因為它們擁有較為不利的經濟結構。德國魯爾工業區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區雖然相距萬里,但由於具有同樣的資源優勢,所以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都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即:由資源開發到經濟繁榮,再由資源枯竭到經濟衰退。問題的關鍵是衰退後的魯爾工業區經過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人們生活和諧寧靜,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蔚藍色的天空下綠樹成蔭鮮花遍地,該地區的經濟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那麼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呢?
回顧歷史,溫故而知新。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重化工業見長的重工業區,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就業情況良好,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隨著戰爭的爆發及結束,戰敗後的德國經濟一派蕭條,加之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重化工經濟結構的弊端越發明顯,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礦和鋼鐵廠紛紛倒閉,大批的工人開始下崗失業。據有關資料介紹,1957年至1968年原聯邦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47.8%,而魯爾區只增長了80%。截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煤炭工業就業人數已降至7萬人左右,鋼鐵業減少了4萬多個工作崗位,造船業職工人數減少2/3,失業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與此相對照,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政府集中了300多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創建的「新中國工業搖籃」——東北老工業區也是以資源型的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見長,曾經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由於國家投資政策上的失誤,在過去幾十年建設中對東北地區的工業建設只抽血而不輸血,只重視對重工業建設規模的投資,而忽視了對傳統企業的改造,特別是忽視了資源型城市在資源枯竭後的轉產改造工作。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有4個資源型城市,現在都面臨著資源枯竭、下崗失業情況嚴重的局面。其中,撫順市資源開采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占失業總數的16%,資源開采業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僅礦區就有3.6萬戶,占總數的54%;本溪市資源開采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占失業總數的2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總戶數達3.8萬戶。四個城市享受低保的人較多,有的已佔市區人口1/4。這種情況使城市的第三產業很難衍生,直接影響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多渠道加快開發第三產業就業崗位,是對資源型城市就業工作的重大挑戰,也是相當緊迫的任務。
此外以自然資源為依託的老工業城市還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地陷區職工住宅轉移安置、貧困下崗職工子女教育、就業等一系列問題。

⑵ 德國魯爾區能夠走向繁榮的原因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進行調整工業結構與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整治。
魯爾區的變革經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其轉型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60年代。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制訂調整產業結構的指導方案,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並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當地的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為70年代。在繼續加大第一階段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的同時,重點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產業,以掌握結構調整的主動權。
第三階段為80年代至今。德國聯邦和各級地方政府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經過綜合整治,魯爾區經濟結構趨於協調,工業布局趨於合理,經濟由衰落轉向繁榮,改變了重工業區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成為環境優美地區。魯爾工業區的振興計劃為全世界的舊工業區改造提供了範本。它的策略不是廢舊立新,而是舊物再利用。通過改變原有建築、設施及場地的功能,既再現了工業區的歷史,又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整個魯爾工業區已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和休閑區。經過多年的不斷調整與改造,魯爾區早已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也是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對老企業的改造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起始於1968年,他們首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對那些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差的煤礦企業進行關、停、並、轉,並將採煤業集中到盈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業中去,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對其他大型企業改革也採取了基本穩定的政策,盡量實行漸進的方式。對於大企業的破產相當慎重,以免引起社會震盪。
其次,加大開放力度,努力吸引外來資金和技術,在加快老企業改造的同時,大力扶持新興產業。
產業發展
這樣做至少可以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新興產業(主要是指以電子計算機為首的信息技術產業和以遺傳工程為首的生物技術產業)可以迅速的積累資金,為老工業改造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第二可以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此,魯爾工業區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倫州還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來資金。例如:凡是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到北威州來落戶,將給予大型企業投資者28%、小型企業投資者18%的經濟補貼。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興產業有了高速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北威州從事電子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企業超過了11萬家,各類電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絕大多數位於魯爾工業區內。
社會保障
築起「社會保障」的大堤。
魯爾工業區另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經驗是政府為每一個公民都築起了「社會保障」的大堤,使得生活在那裡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魯爾工業區由於資源枯竭使得相當一大批工人失業,為了保障失業者能夠安定地生活,德國政府為他們建起了必要的「社會保障」。在這里,完善的保險制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德國保險業的基本險種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補貼)、以及公職人員退休金和職工病假工資等。在這個福利網中開銷最大的項目是養老金,年支出額達750億歐元左右,占直接支出總額的1/3。支出占第二位的醫療保險,占支出總額的1/5。目前德國國民中大約有88%都處在法定的醫療保險系統之中。占支出份額較大的其他開支項目依次為失業補貼的勞動就業促進措施、公職人員退休金以及職工病假工資等。
再就業機會
實施礦區生態恢復建設與環境保護,為失業職工創造再就業機會。
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魯爾工業區的資源型城市在采礦開發過程中,對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和大氣環境的破壞比較嚴重,地質環境破壞誘發的各類問題日漸突出,因此一些礦區的環境修復已成為該

魯爾工業區
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首要任務。魯爾工業區在處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時十分重視礦區的環境修復。把煤炭轉型同國土整治結合起來,列入整個地區發展規劃,並為此專門成立整治部門,負責處理老礦區遺留下來的土地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當一個企業關閉後,他們迅速組織人力物力對關閉後的企業進行科學的環境評估,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規劃,科學地對環境進行整體改造,以期迅速抹掉老礦區的痕跡,並在企業原址上建設城市居民住宅小區、娛樂中心、栽樹種草等。今日的魯爾已成為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吸引外資最主要的地區,同時大量增加了就業。

⑶ 德國魯爾區治理環境污染具體措施

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魯爾區上空的6 600多個大煙囪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約4 000 kt,其中600 kt滯留在本區上空,空氣污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行人感覺肺疼的程度。礦區排放的污水又嚴重污染水質,使魚類曾一度絕跡。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魯爾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長達100 km的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凈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設立微生物凈水站,所以至今尚未發生過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狀況。魯爾河水利工程設備之先進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決水污染問題外,還具有蓄水攔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全部建起,各工廠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滿目荒涼的廢礦山披上了綠裝,塌陷的礦井成了碧波盪漾的湖泊。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 000 hm2,平均每個居民130 m2(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 m2),大小公園3 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往日濃煙滿天,黑塵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蔚藍色的天空"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1 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1989年,聯邦德國慕尼黑經濟發展研究所對歐洲共同體11 000家企業和區域研究專家的調查結果表明,魯爾區是歐洲產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1990年12月,美國華盛頓人口危機委員會發表了世界100個特大城市和產業和人口密集區生活質量的評估報道,按生活質量和等級排序,魯爾區列為世界第二位。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保持經久不衰,景氣長存的局面。

⑷ 德國魯爾工業區出現了哪些問題 解決措施是什麼

結構單一,廠房設備成舊,環境問題,新興工業的沖擊,市場需求等。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美化環境,完善路網等。

⑸ 德國魯爾區是怎樣推進經濟轉型的

魯爾區發展初期,缺乏對土地利用、城鎮布局、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全面規劃,造成煤矸石成山,污水遍地,塌陷坑隨處可見,居民點布局凌亂分散,鐵路雜亂無章。隨著煤炭、鋼鐵等重工業的發展,地區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區域形象受到了嚴重損害。如何從全區整體的角度來進行全面規劃、統籌安排,以促進區域整體的協調發展成為人們所關注。為此,1920年5月5日,德國政府頒布法律,成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簡稱SVR),為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
協會成立初期,其主要工作也只是制定「一般開發規劃」,即為工業和民用地、交通道路、綠化環境等提出輪廓性布局方案。從20世紀60年代起,協會逐步擔負起對礦區的全面規劃。1960年,協會就提出把魯爾區劃分為三個地帶的設想:第一個地帶是「南方飽和區」,主要指魯爾河谷地帶,這里是早期的礦業集中地區,隨著採煤業的北移,地位已大大下降,但經濟結構相對比較協調,今後的發展是繼續保持其穩定性。第二個地帶是「重新規劃區」,這是魯爾的核心地區,該區包括魯爾區的重要城鎮及埃姆舍河沿岸城鎮,是人口和城市高度集中的地區,存在著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布局工業企業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第三個地帶是「發展地區」,包括魯爾西部、東部和北部正在發展的新區,其中北部是重點發展地區。根據三地帶不同情況,協會提出發展第三地帶,穩定第一地帶,控制第二地帶的戰略思路。這一設想為以後魯爾區的全盤規劃打下了基礎。

●協會總體規劃的主要宗旨是發展新興工業,改善礦區部門結構,擴建交通運輸網;在核心地區以及主要城市中控制工業和人口增長;在具有全區意義的中心地區增設服務性部門;在工業中心和城鎮間營造綠地或保持開闊的空間;在邊緣地帶遷入商業;並在利伯河北魯爾河谷地及其周圍丘陵地帶開辟旅遊和休息點,為人們提供休息和娛樂的場所。這一綜合規劃對於調整魯爾區的經濟及社會結構,重振魯爾經濟猶如大了一劑強心針,使這一百年老區又充滿了活力。
●對煤炭、鋼鐵兩大支柱產業給予政策扶持
長期以來,煤、鋼兩大部門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這兩個部門陷於危機便直接影響整個魯爾區的生存。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資助下,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管理。結果從1960年至1980年全區煤礦從100個減少到 29個,採煤工作面從1372個降至180個,但每個工作面的月產量卻由304噸上升至1385噸,並實行了全盤機械化,煤炭生產由衰轉興。
鋼鐵工業也從60年代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老廠,擴建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與協作化,如最大的蒂森鋼鐵公司的下屬萊茵廠原是一座鋼鐵聯合企業,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專業化的軋鋼廠。而1970年新建的漢博恩廠已發展成為聯邦德國最大的煉鐵專業化工廠。通過這樣的調整,各生產部門分工明確,同時鋼鐵工業的布局也相應進行了調整。鋼鐵工業的一次加工都集中在萊茵河沿岸港口。
●改善投資環境,使經濟結構趨向多元化
為了使魯爾區的經濟結構趨向多元化,聯邦、州政府和魯爾區煤管協會都想方設法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而魯爾區也完全具備發展這些新興工業的有利條件,如勞力充足、交通便利,又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因此新建和遷入的工業企業像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僅1958~1973年,新建和遷入企業達459個。1985~1988年間魯爾區新建企業數量增加41%,大大超過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目前,新型工業的發展趨勢方興未艾,魯爾區正在逐步向著多部門的綜合工業區方向發展。
●不斷調整區內生產力布局
魯爾區最早的採煤業是在魯爾河以南,以後隨著煤炭作為燃料和化工原料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煤礦也逐漸向北推移,因而生產力布局歷史上也是由南向北發展,至二次大戰前,形成東西延伸,以中部為核心的工礦區。

⑹ 德國魯爾工業區應採取的加強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有哪些

魯爾工業區加強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有:

第一,制定總體規劃。魯爾區發展初期,缺乏對土地利用、城鎮布局、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整體規劃,造成地區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區域形象受到嚴重損害。為了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德國政府頒布法律,成立了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作為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之後,又分別通過法律一再擴大其權力,現已成為區域規劃的聯合機構,對礦區的發展做出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魯爾區總體發展規劃對於調整魯爾區的經濟及社會結構起了重要作用,使這一百年老工業區再次充滿了活力。

第二,對傳統工業進行全面改造。長期以來,煤產業和鋼產業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經濟結構老化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資助下,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管理。對煤炭和鋼鐵傳統工業進行企業合並和技術改造,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與協作化。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魯爾區建成了由公路、鐵路和水運構成的交通網,是歐洲最稠密的交通網路,區內600公里
高速公路,730公里聯邦公路,1190公里鄉村公路組成了魯爾區內縱橫交錯的公路網,使得區內任何一個地方距離高速公路都不超過6公里。

第三,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在進一步發掘原有產業潛力的同時,魯爾區將極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以此來提高區域產業的競爭力。主要有:

(1)健康工程和生物制葯產業。魯爾區是世界上
醫院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從世界頂尖的醫療技術到傳統的治療手段,幾乎覆蓋了全部的醫療領域。區內的研究機構、醫療教育機構,為制葯及生物工程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吸引生物制葯等領域的創新企業進入。目前,醫葯產業共吸收就業28萬,是魯爾區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

(2)物流產業。魯爾區以區位條件、交通設施以及工業底蘊為基礎,通過市政當局推動、國際物流企業參與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大力發展物流產業,目前,約有3000個物流企業,覆蓋魯爾區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就業人數達18萬人。

(3)化學工業。魯爾區曾是德國化學工業的先驅,焦油
化工產業衰落後,魯爾區積極開發碳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產品。化工產品的深加工具有明顯的後向關聯度,拉動了魯爾區的經濟復興。新型化工產品安全、高效,具有清潔及可循環利用性,提高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4)文化產業。旅遊與文化產業是魯爾區實現經濟轉型的主要特色之一。1998年,魯爾區制定了一條區域性旅遊規劃,被稱為「工業文化之路」的旅遊線路連接了19個工業旅遊景點、6個國家級博物館和12個典型工業城鎮。「工業文化之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礦、煉焦工業發展的「教科書」,帶領人們游歷150年的工業發展歷史。開發工業旅遊在改善區域功能和形象上發揮了獨特的效應,成為魯爾區經濟轉型的標志。

第四,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為產業轉型提供支持。魯爾區已發展成為歐洲大學密度最大的工業區。除了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外,每個大學都設有「技術轉化中心」,從而形成了一個從技術到市場應用的體系。同時,政府鼓勵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進行合作,以發揮「群體效應」,並對這種合作下進行開發的項目予以資金補助。目前,全區有30個技術中心,600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的公司。

魯爾區在轉型過程中始終重視環保,注意形象。由於採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嚴重污染的環境,如限制污染氣體排放、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等。如今魯爾區已經變成環境優美的公園綠地、幽雅的產業園區,不僅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也為新型產業發展創造了優美潔凈的環境。

⑺ 德國魯爾區發展面臨的問題 謝謝

魯爾工業區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由煤炭工業開始,隨後是鋼鐵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四個:(1)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工業生產以煤炭工業為基礎,鋼鐵工業為主導,高度集中於五大傳統工業部門。在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生產衰落,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漸下降,從而直接導致煤炭的市場需求量的下降,這是造成煤炭工業的衰落的主要原因。煉鋼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鋼鐵過剩。鋼鐵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市場需求量下降的綜合結果,表現為世界性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這是傳統工業區衰落的根本原因。

⑻ 德國魯爾區的治理給我們的啟示

這是關於重工業區的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二、三產業、優化環境、提高科技水平。
你去找高一地理必修二,那裡有比較完整的解答。

⑼ 德國魯爾興起的區位條件是什麼,衰落的原因是什麼具體措施是什麼,達到怎樣的

興起與發展
魯爾區自古處於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是歐洲的十字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魯爾區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邊與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呼應;北邊與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相距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德國下薩克森州的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
19世紀上半葉,魯爾區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礦和生產鋼鐵,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業區和最大的傳統工業地域。隨著魯爾區的繁榮,這里出現了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城鎮集聚區,形成了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的工業城市。二次大戰時期,魯爾區的重工業資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物質基礎。戰後,魯爾區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
二次大戰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魯爾區生產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
然而,魯爾區的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衰落
魯爾區的工業生產長期局限於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部門。二次大戰後,魯爾區傳統的工業部門和工業生產方式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後,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重逐漸降低。技術的發展使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由此逐步減少。同時,世界鋼鐵生產國和出口國越來越多,鋼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20世紀70年代的全球經濟危機和鋼鐵替代產品的廣泛應用又令到世界鋼鐵市場需求急劇減少。魯爾區經濟衰退,一些大型煤鋼聯合企業關閉,工人失業。此外,重化工業集聚帶來的環境污染、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迫使許多企業的經濟活動向德國南部轉移,也使魯爾區的工業發展難以為繼。

以魯爾工業區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區還包括:英國伯明翰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傳統工業區普遍面臨著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等問題。如遼中南工業區的長期發展,使當地成為污染嚴重、「三廢」排放量大的地區。同時,遼中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水源污染又使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2]。近年來,遼中南工業區的經濟增長比較緩慢,低於中國平均水平。中國政府正試圖採取措施振興以遼中南為代表的東北老工業區。

⑽ 分析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治理「案例的圖文資料,回答(12分)魯爾區位於德國中西部,立足於區內的優越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便利的交通運輸豐富的水資源市場廣闊
② ABC
③植樹造林建立治污措施改組污染嚴重的企業
④調整工業結構調整工業布局發展第三產業拓展交通運輸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