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治理
㈠ 山丘水庫型水源地,應採取哪些治理措施改善入庫水質
水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水污染防治必須著眼於整個流域或區域,進行綜合防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條明確規定:防治水污染應當按流域或者區域實行統一規劃。根據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規劃重點流域范圍為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黃河中上游、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等10個流域,共涉及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51個市(州、盟),1555個縣(市、區、旗)。
1.淮河
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東、江蘇4省的35個地市,流域面積27萬平方千米。氨氮已成為淮河流域的首要污染因子。
2.海河
海河流域是水資源開發程度最高、我國水污染最嚴重的流域之一。流域水環境問題復雜。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其他超標因子還包括高錳酸鹽指數和石油類。
3.遼河
遼河流域總面積22.11萬平方千米。除西遼河水資源區外,全流域47個國控監測斷面水質數據表明,氨氮已成為導致流域水質達標率相對較低的重要污染因子。流域內部分水庫總氮、總磷嚴重超標,個別水庫存在富營養化問題嚴重。
4.太湖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總面積3.69萬平方千米,環湖出入湖河流共有100多條,其中入湖河流約佔60%。
太湖具有飲水、工農業用水、航運、旅遊、流域防洪調蓄等多種功能,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水資源。
5.巢湖
巢湖是我國重點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20世紀70年代,巢湖就多次出現「水華」污染,2004年以後已達到全湖劣Ⅴ類,水質惡化趨勢十分嚴峻。2009年,巢湖流域10條主要環湖河流中,斷面水質達標河流只有裕溪河,水質類別為Ⅲ類。未達標的河流有9條,主要超標因子為COD、氨氮、總磷超標、石油類。巢湖水體總體營養狀態為輕度富營養。
6.滇池
滇池屬長江流域,地處長江、紅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滇池是我國重點治理的「三湖」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滇池水體中營養鹽TN、TP呈逐年上升趨勢。2009年草海和外海各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均處於劣Ⅴ類。
7.松花江
松花江流域涉及黑龍江、吉林兩省大部分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及遼寧省部分地區,共26個市(州、盟),流域總面積約56.12萬平方千米。影響水質超標的主要污染因子是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和糞大腸菌群。阿什河、伊通河等仍為劣Ⅴ類。
8.三峽水庫
三峽水庫壩址位於長江西陵峽三斗坪,東起湖北宜昌,西迄重慶巴縣,涉及20個縣(市、區)。庫區水質Ⅰ、Ⅱ類水為主,庫區支流水質Ⅱ類、Ⅲ類為主,長江出庫斷面以Ⅰ、Ⅱ類水為主;烏江、嘉陵江入長江幹流水質現狀穩定達到Ⅱ類水質標准;金沙江水質達到Ⅱ類;赤水河入長江幹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上水質。
9.黃河中上游
流域面積73.4萬平方千米。「十一五」期間,黃河幹流各水期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平均濃度均呈下降趨勢,符合Ⅲ類水質標准,溶解氧達到Ⅱ類水質標准。中衛下河沿(甘-寧)、拉僧廟(寧-蒙)等斷面水質顯著改善能達到Ⅲ類水質標准。但支流湟水河、湟水河小峽橋斷面等,「十一五」期間連續5年各水期水質均劣於Ⅴ類。
10.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
「十一五」期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初顯成效。丹江口水庫庫區7個斷面水質均穩定達到Ⅱ類水標准。
重點流域水質考核指標包括4類:一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表1中除總氮、總磷、糞大腸菌群3項指標以外的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銅、鋅、氟化物、硒、砷、汞、鎘、鉻(六價)、鉛、氰化物、揮發酚、石油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硫化物21項指標;二是富營養化指標,包括總氮和總磷;三是糞大腸菌群指標;四是流域特徵污染物指標。以上4類指標分別進行考核,河流不考核富營養化指標。
㈡ 長春伊通河下游怎麼治理
為高水平、高標准推進伊通河綜合治理工作,不僅要治理伊通河主河道,而且要治理伊通河支流以及與之相連的城市明溝;不僅要治理城區段,更要兼顧上下游全流域的綜合治理;水質要達標,防洪要完善,景觀要提升,生態要恢復,附屬設施要配套,沿岸棚戶區要全面進行改造。
有4座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工程,啟動東新開河、串湖污水截流干管等截污治污工程;完成南溪濕地征拆,完成防洪工程和南四環以北的園林景觀以及部分市政道路、橋梁工程。
一要進一步突出伊通河的生態功能,提升整個城市的品位,提高整個城市生態質量;二要重點解決好伊通河排污問題,解決治污能力不足的問題,解決伊通河河床污水干管溢漏問題,解決污水歸集不到位的問題,解決伊通河下游金錢堡垃圾場、兩處粉煤灰場排污問題,解決雨污分流問題;三要立足伊通河全流域進行治理,要把河道治理與防洪工程結合起來,把河道治理與改造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四要高度重視生物治水手段的應用;五要高度重視污水資源化。
㈢ 長春發展歷史
遠古時期,在四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長春就出現原始人類「榆樹人」。新石器時代,出現原始紡織技術和原始農業(左家山遺址)。
夏商周及秦時期,肅慎族居於此。
漢至西晉時期,為扶余國轄地,公元346年起為扶余國都。
南北朝時期,公元493年,部分地區入高句麗扶余府。
唐渤海時期,屬渤海國扶余府,為渤海國的邊防重鎮。
宋遼金時期,北宋初,遼設黃龍府(即「直搗黃龍」之黃龍府,今農安縣城),屬東京道。 北宋末,金國建立,曾定都黃龍府。金天眷三年(1140年),改黃龍府為濟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濟州為隆州。金貞祐二年(1214年),將州升為府,改為隆安府,屬上京路。
元明時期,元代設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明洪武八年(1375年),歸屬遼東都司三萬衛管轄。永樂元年,屬奴爾干都司亦東河衛,名為龍安站。明代中葉,屬兀良哈三衛。明朝末年,屬蒙古科爾沁部游牧之地。
清朝時期,清初,朝廷設柳條邊,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屬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封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土地開始被大面積開發,人口劇增。清嘉慶五年(1800年7月),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鎮。
道光四年(1825年),治所遷至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建築城垣,長春城成型。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吉林省。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2年(1913年),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民國14年(1925年),設立長春市政公所,實行市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9月20日,中共東北抗聯和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偽都長春光復;12月20日,國民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21日,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1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吉林省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至長春市,長春市成為吉林省省會。
1955年2月22日,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國務院批復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市實施市管縣體制。
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79年,列為國家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0年6月1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國務院批復九台縣改為九台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復榆樹縣改為榆樹市(縣級)。
1992年,國家計委將長春市列為沿邊開放城市,享有沿海開放城市同等的優惠政策。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12月,長春市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德惠縣改為德惠市(縣級)。
1994年2月25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市。
1995年8月,撤銷雙陽縣建置,設立雙陽區。
2005年,九台市卡倫湖鎮、龍嘉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和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此次調整使長春市城區面積擴大了31.5%。
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復撤銷九台市(縣級)改為九台區。
2015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決定賦予農安縣政府地級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2015年9月,長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長府【2015】45號文件,將東湖鎮、卡倫湖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回九台區管轄,並與同年12月撤鎮改街道。
2016年7月,吉民行批【2016】2號文件,將龍嘉鎮撤鎮建街道,由二道區變更為九台區管轄。
2017年6月,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長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2017年修訂)》。
(3)伊通河治理擴展閱讀:
長春,簡稱「長」,別稱「春城」,是吉林省省會、副省級市、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是國務院定位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 ,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製作基地,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同時還是新中國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製品等產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著名的中國一汽,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等。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春,曾是偽滿洲國首都,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集中見證地,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遺產和文化遺存。
長春居於中國東北地理中心,分別與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2017年,長春共轄7區3縣(市),總面積2056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為748.9萬人,市區人口438.3萬人。2016年2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
長春享「北國春城」之美譽,綠化率居於亞洲大城市前列,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十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製造2025」試點城市;「首批全國城市設計試點城市」;位列《2015中國自然指數》中國十大科研城市第六位。
㈣ 想知道文物收藏家王永良在吉林長春有投資伊通河治理改造工程項目嗎
聽朋友說王永良騙了冠群借款人1200多萬,被騙的有不少是老年人,那可是他們血汗錢,養老錢啊,這些太可憐的老人,攢了一輩子的錢,讓這個王八蛋給騙了,這種騙子是不會有好下場的。開的公司也長久不了。。
㈤ 伊通河治理北面到那是終點
治理工程將從南環城路黑嘴子橋至長春大橋東邊的東大橋,全長近10公里。
伊通河(yitu ula),滿語「波濤洶涌的大河」。古稱「益褪水」、「一禿河」、「易屯河」,明代稱一禿河、一統河,清代稱伊敦河。(《長春市志·自然地理志》)皆為古女真語音譯。發源於吉林省伊通縣境內哈達嶺山脈青頂山北麓。
㈥ 關於伊通河的歷史 包括現在的整治措施 、急
經流區域
源遠流長的伊通河,是長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級支流,它發源於吉林省伊通縣境內哈達嶺山脈青頂山北麓,流經伊通縣、長春市、德惠市、農安縣,在農安縣靠山鎮匯入飲馬河,全長342.5公里,被兩岸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母親河。
歷史
伊通河為長春歷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時的伊通河水面寬廣,平時可載三丈五尺的大船。清康熙年間,在反擊沙俄入侵的雅克薩大會戰中,她為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壯舉譜寫了光輝篇章。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長伊通河道,溝通松花江和遼河;為確保雅克薩大會戰的勝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體長7.3丈,寬6尺,船腰寬9.8尺,後身寬6.6尺,每艘裝糧200石,船上載有土炮,每艘船可運兵135人。在以後的1681年至1690年間,由大小運輸船組成的糧草輜重船隊,以威武的長龍陣式浩浩盪盪地穿過伊通河,經古伊通邊門再向黑龍江璦琿城進發,為前線提供糧食輜重,為確保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做出過重大貢獻。古伊通河也因此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清時期,伊通河就是一條重要的運糧黃金水道。順治十二年(1658年),東遼河上游赫爾蘇驛東北秦家屯附近,是葉赫河、東遼河域糧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馬隊將糧食運到烏蘇城(即今伊通縣城)河口和柳條邊伊通邊門。那時,每年春日,冰消雪化,開江開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車馬絡繹不絕。由於水陸交通的發展,伊通河流域的經濟空前繁榮。清光緒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設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僅是聞名遐邇的商賈雲集之地,亦是滿族人習武、比箭的場所,繁盛一時,有「十個營城子,不如一個箭亭子」之說。
整治措施
全面退耕還林,對源頭區實行局部封禁。源頭至省城100公里,立即停止盲目採集砂石,疏浚河道;兩岸各500米全部退耕還林,大面積栽種以柳樹為主的林木,依託當年皇家圍場的資源優勢,在林中建起各種動、植物試驗場地。伊通河流域文化歷史厚重,全流域治理伊通河是一項立體工程。在技術治理伊通河的同時,要兼治伊通河兩岸人文景觀。如著名的「七星落地」伊通火山群,要建立旅遊專線;要恢復橫跨伊通河的東北大御路大孤山驛站和建於康熙年間的伊巴丹大戲樓。同時,要重建柳條邊伊通邊門。二是提高認識,痛下決心,盡快立項,投入施工。第一,退耕還林還水,建議從上游各發源地開始,河兩岸各500米栽種以柳樹為主的林木,實行封閉管理,相信30年左右,伊通河將重現天藍野碧、水清魚翔的自然景象。第二,上游(新立城水庫以上)要四減:減少水田地,減少農業用地,減少工業項目,減少伊通縣人口,向長春移民。統籌上下游產業、人口布局,把伊通縣建成生態農牧區。第三,堅決控制向伊通河排污,建立雨水與污水兩個排放系統,建污水處理廠並保證正常運行。第四,制定修建長春市區繞城河規劃。其首尾與伊通河相接,形成循環流動水系。第五,是這項工程投資巨大,涉及長春、四平、遼源等市。要打破區域限制,由省里會同三家,聯合組成伊通河全流域治理管委會,或將伊通河流域統一劃歸長春市,不再出現「君住江之頭,我住江之尾」的現象,讓河源河尾統歸長春市管轄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