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千村整治

千村整治

發布時間: 2020-11-24 08:44:26

⑴ 在閩侯「兩會」上,代表,委員都說了些啥

在閩侯「兩會」上,代表、委員都說了些啥?
昨天,閩侯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真討論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傳達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建設縣強民富、創新創業、生態宜居、幸福和諧的新閩侯建言獻策。他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從道路交通、教育發展、環境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等方面,各抒己見,緊扣民生接地氣。
一起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縣人大代表胡清銓
隨著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人們對市政和園林綠化工作也有了更高要求。建議政府大力發展城鄉公共交通,進一步完善配套路網建設;加大雨污管網、垃圾轉運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統籌規劃,將綠化種植與旅遊景點、水利建設、農業特色產業等緊密結合,廣植榕樹、茉莉等具有代表性的景觀植物,進一步提高綠化整體品質,為群眾營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
縣人大代表陳炳忠
我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今天聽了《政府工作報告》後感受很深,特別是關於「大縣城規劃」的部署。甘蔗是縣城所在地,我建議,繼續加大力度實施縣城舊改二期項目;加快路網建設,將洽浦村村道建設和景觀改造列入縣為民辦實事項目,使之成為舊城區與新城區的主要銜接紐帶,也給縣城新增一個濱河景觀帶。
縣人大代表陳輝
近年來,我縣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學校教學環境持續優化,教育教學設施不斷完善,教育質量也得到有效提升。隨著網路的發展,現代化優質教育的需求不斷提升。因此,建議政府為學校和教師創造更好的條件,配備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構建雲教育生態,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助推教育創新轉型,從而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更有特色的優質教育。
縣人大代表范體茂
地鐵建設是惠民的大好事,目前正在加快推進中。大多數地鐵項目征遷戶暫住在甘蔗城區,但往返於竹岐甘蔗的518公交車,由於種種原因,面臨停運的可能。同時,在地鐵項目建設時,相關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妥善解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協調、及時解決地鐵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加快推進安置房建設,確保群眾早日回遷。
縣人大代表劉用賽
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我十分關注防汛備汛和台風防禦工作。我縣每年夏、秋季節台風多發,如何做好防禦台風工作,事前監督十分重要。建議相關部門,要未雨綢繆,及時做好應急搶險准備,完善安置點建設和相關配套設施,確保應急搶險隊伍齊全、物資儲備充足。台風登陸前,要落實排查隱患、查防範措施落實情況、查責任落實等「三查」工作,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台風過後,要及時做好環境清理、消殺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縣人大代表唐伯文
我縣歷史悠久,文物繁多且珍貴。文物是民族歷史不可替代的象徵與見證,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建議有關職能部門要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提高全縣人民的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要積極探討建立文物保護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定期協調文物保護事項,及時研究解決文物保護問題,同時加大經費投入,制定古跡保護規劃,留住閩侯人的歷史印記。
縣人大代表楊影
今年我縣出現登革熱疫情雖已平息,但我們應時刻保持警惕,防範於未然。在蚊蟲還未大量滋生的春季就應做好除害工作,降低發生疫情的風險,給百姓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為此,我建議愛衛部門應在春季組織衛生大掃除,做好內河、廢舊停車場環境衛生,清除社區衛生死角,消除疾病的根源,防止疫情的發生,維護公眾的健康。
縣人大代表張進瑞
「十二五」期間,青口投資區相繼落戶了海峽汽車文化廣場等項目,推動汽車後市場產業鏈發展。但因諸多因素的影響,該區域後市場產業鏈仍未形成規模。建議政府強化服務意識,打造購車、辦證、上牌、檢測等一站式服務體系,同時保障更多4S店、倉儲、零配件市場、車管所、員工公寓等建設用地需求,並加大投入,完善公交線路,滿足市民購車、保養、維修及參加汽車文化活動的需求。
縣人大代表張開國
閩侯縣地形多樣、山脈眾多,內部水系復雜。獨特的地形條件使得城區既承擔著排除內部雨水徑流的任務,也面臨山洪威脅和閩江洪水的壓力。建議政府加強海綿城市建設,保護城市原有生態系統,恢復、修復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讓閩侯城區既能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又能在需要用水時,適度「釋放」蓄存的水。
縣人大代表周成墨
廷坪鄉地處山區,廷坪的發展離不開縣委、縣政府的格外支持。建議縣委、縣政府幫助廷坪解決高速公路連接線建設,以拉近城鄉距離。廷坪鄉受禁養區的限制,傳統的養殖業要向現代的種值業轉變,希望政府加大對山區特色生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扶持力度,促進當地群眾破舊迎新,轉變農業經營模式,共享發展帶來的紅利。
縣政協委員林明海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飲水思源!作為一名在外的遊子,我們希望家鄉一年更比一年好。看到如今閩侯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發展,我倍感自豪。在如今世界經濟普遍疲軟的情況下,海外僑胞都願意回鄉創業,希望縣委、縣政府重視海外僑胞的投資,關心他們的利益,解決他們的難題,讓僑胞們可以更加放心地參與家鄉建設,繼續為閩侯的發展做貢獻。
縣政協委員林祥華
閩侯歷史悠久、山水美麗,有著天然發展旅遊的優勢。但目前閩侯的旅遊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尚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建議縣委、縣政府從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旅遊業的扶持力度,整合旅遊資源,並通過多種形式,強化宣傳,擴大閩侯旅遊的知名度,營造全社會共同推進閩侯旅遊的發展氛圍,爭取旅遊業發展的主動權。
縣政協委員釋傳觀
雪峰寺作為聲名遐邇的南方第一叢林,是很多人來閩侯旅遊的首選之地。閩侯山區的苦菜、苦筍、苦橘等農產品深受大眾喜愛,被冠以「三寶」的美稱。這些特色農產品和雪峰高山茶都聲名在外,但交通、運輸和銷路等因素,制約了這些特色產業的做大做強。建議政府實施以雪峰寺為龍頭,帶動周邊石牛山、馬嵐山景區發展的大山區旅遊戰略。依託京台高速大湖珍山出口和洋里出口優勢,開通雪峰寺及其周邊游直通車,發展壯大山區旅遊業。
縣政協委員陳愛民
鴻尾鄉是著名的工藝之鄉,橄欖之鄉,有著雄厚的工藝品產業基礎和獨具特色的人文生態稟賦,為特色小鎮的創建提供了良好基礎。建議政府規劃先行,機制創新,強化用地保障,做好文化資源融入,挖掘產業特色文化,凸顯工匠小鎮、創客小鎮、農夫小鎮等主題功能,將鴻尾打造成人文氣息濃郁深厚、文化產業特色鮮明、文化生活凊幽雅緻,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特色「文藝范」工藝小鎮。
縣政協委員陳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閩侯文化發展的方向應要讓大家了解閩侯文化、接受閩侯文化、對閩侯文化的表現形式喜聞樂見,即讓閩侯文化「接上地氣。」建議閩侯從跨界合作、用活非遺、走出去、用好名人資源、講好閩侯故事等方面構建「文創新閩侯,建設新福州」的宏偉藍圖,使之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縣政協委員陳雲
養老問題是當前社會發展不能迴避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閩侯未來促進民生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建議政府引進或培育至少1家城鄉居家養老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城鄉居家養老專業化服務。力爭到2020年,使應急救助、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基本養老服務覆蓋全體老年人,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格局。
縣政協委員李名道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近年來,閩侯法治建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不可忽視的是,基層法治建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建議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通過開展全民普法,提高幹部群眾的法治觀念。要不斷完善法律援助體系,通過人文關懷,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縣政協委員林劍靈
我縣白沙鎮樓閣村、大湖鄉後井村、廷坪鄉塘里村等10個村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由於我縣各村差異較大,建議政府採取公私合作模式,強化公共服務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完善基礎設施;著力保護和利用古村落,彰顯鄉村特色;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縣政協委員林傑
作為一名政協港澳委員,這次有機會回家鄉參加兩會,我感覺很榮幸,又很激動。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我感到無比自豪。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乎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工作,保障食品安全,讓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⑵ 中國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理工程榮地球衛士獎你有什麼現實意義

一項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
健全美麗鄉村建設信息報送制度,每月按要求上報「千村整治」進度;重點抓好擬創建的示範村整治項目推進,年初由縣級確認上報每個示範村資金配套和具體整治項目清單,每月上報每個項目進度,並作為省級檢查驗收的重要參考。

⑶ 浙江新農村建設具體情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⑷ 蕪湖的人口民族


2015年末,蕪湖市常住人口365.4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加3.7萬人,增長1.02%,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44個百分點,人口總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人口增速有所加快。分縣區看,鏡湖區常住人口55.5萬人,弋江區32.8萬人,鳩江區(含經開區和江北集中區)61.0萬人,三山區(含大橋開發區)15.0萬人,無為縣103.3萬人,蕪湖縣29.9萬人,繁昌縣26.8萬人,南陵縣41.1萬人。
記者從市住建委了解到,作為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前沿陣地,我市堅持產城融合、城鄉統籌,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按照「十二五」新型城鎮化工程藍圖,我市將著力打造蕪湖1個主城,建設江南城區、龍湖新城和江北新城3個主城區,大力發展無城、灣沚、繁陽和籍山4個副城,加快建設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北區產業新城等12個產業新城,重點建設高溝等7個新市鎮,全面實施千村綜合整治,最終形成城市組團發展的新格局。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除漢族外的少數民族人口13100人,佔全市總人口的0.37%。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下同),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64人,增長7.67%,比全市總人口增長水平高5.50個百分點;年平均增長0.74%,比總人口高0.52個百分比;占總人口的比重提高0.02個百分點。
2010年蕪湖市分縣區少數民族人口 縣區 人口(人) 比重(%) 總計 13100 100.00 鏡湖區 3823 29.18 弋江區 1795 13.70 鳩江區 1051 8.02 三山區 386 2.95 經濟技術開發區 634 4.84 長江大橋開發區 78 0.60 無為縣 2323 17.73 蕪湖縣 1245 9.50 繁昌縣 821 6.27 南陵縣 944 7.21 2010年,全市共有47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為6152人,佔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46.96%;其他人口在5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5個,依次為:苗族(2099人,佔16.02%)、壯族(1055人,8.05%)、彝族(744人,佔5.68%)、土家族(575人,佔4.39%)、滿族(521人,佔3.98%)。其他41個少數民族共有1954人,佔14.92%,分別是:布依族(438人)、蒙古族(264人)、侗族(226人)、瑤族(126人)、藏族(92人)、黎族(83人)、傣族(80人)、哈尼族(77人)、朝鮮族(75人)、畲族(57人)、維吾爾族(52人)、佤族(50人)、仡佬族(48人)、傈僳族(46人)、土族(29人)、白族(28人)、高山族(23人)、水族(17人)、納西族(17人)、拉祜族(14人)、哈薩克族(13人)、景頗族(11人)、羌族(10人)、京族(10人)、布朗族(9人)、錫伯族(7人)、仫佬族(6人)、怒族(6人)、毛南族(5人)、赫哲族(4人)、普米族(3人)、俄羅斯族(3人)、德昂族(3人)、東鄉族(2人)、阿昌族(2人)、鄂溫克族(2人)、撒拉族(1人)、塔塔爾族(1人)、獨龍族(1人)、鄂倫春族(1人)和基諾族(1人)。

⑸ 十個全覆蓋有什麼意義50字

「十個全覆蓋」幸福全覆蓋
來源: 上傳日期:2015/1/20 閱讀次數:1411

「對350個村進行了改造整治,解決了239個村的飲水安全問題,改造危房16838戶,硬化街巷375公里,完成32720戶廣播電視『戶戶通』,完成14所農村危舊校舍改造,建成281個標准化衛生室、350個文化活動室、231個便民連鎖超市,農村整體面貌有了新變化。統籌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編制完成《呼和浩特市村莊布局規劃(2014—2017年)》,建設新農村示範村96個,回民區廠漢板村被評為2014中國最美村鎮。加大扶貧力度,2.2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2014年,我市「十個全覆蓋」工程扎實推進。《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組組數據顯示,「十個全覆蓋」這項惠農工程,正在讓越來越多的鄉村舊貌換新顏,越來越多的農民也因此過上了幸福好生活。
在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來自基層農村的人大代表,切身感受到了「十個全覆蓋」給家鄉帶來的變化,對新一年的鄉村建設充滿著美好願景。
「十個全覆蓋」讓群眾「點贊」
作為「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具體實施者和見證者,市人大代表、土左旗畢克齊鎮黨委書記崔岩軍對這項工程有著更多更深的體會。
2014年,畢克齊鎮的12個村成為第一批「十個全覆蓋」項目村,雖然這些村子情況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基礎設施薄弱、生活環境差,老百姓怨言很多,幹部壓力很大。經過一年的改造,12個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的土坯房、舊房變成新的磚瓦房;農村臟、亂、差狀況被美、凈、硬(化)所代替;群眾多年來存在的就近入學難、就醫難、通訊難的『三難』問題有較大改變;群眾由怨聲變為『點贊』;通過『十個全覆蓋』的實施,村幹部精神面貌發生變化,由不作為變為想作為……」崔岩軍為記者細數著「十個全覆蓋」帶來的喜人變化,深感各級黨委、政府通過工程的實施,贏得了民心。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個全覆蓋」的攻堅之年,今年畢克齊鎮計劃實施8個村的「十個全覆蓋」工程,這樣,到今年底,畢克齊鎮就有三分之二的村子實現了「十個全覆蓋」。
「繪好一張藍圖,找好一支隊伍,花好三份錢,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做好『十個全覆蓋』這篇後續文章。」崔岩軍對今年的「十個全覆蓋」工程早早進行了謀劃。他說,「十個全覆蓋」工程首先應該結合當地實際進行科學規劃,然後嚴格程序、依法招標,找一支資質好的施工隊伍,將「十個全覆蓋」的資金與當地小城鎮建設款項、與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資金相結合,不搞重復建設、避免浪費,保證工期、保證工程質量,給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崔岩軍說,「『十個全覆蓋』不可能一次解決農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所有問題,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應該以『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施為契機,把三農工作做好。」
會議期間,崔岩軍認真分析《政府工作報告》,同時不忘與其他基層代表互相交流「十個全覆蓋」實施的好的經驗做法,崔岩軍表示,只有在充分解讀領會我市今年農村工作思路後,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致富產業發展希望更多科技和人才支持
65歲的王才才是武川縣圪頂蓋村河北小泉村的村民,新農村建設和「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施,讓王才才徹底從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民變為月月領薪水的新型農民,過去貧困的一家人,如今搬進了新農村建設的新居,過上了市民生活。
2014年,河北小泉村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98戶、232名村民搬進了新居,要說這新居可不簡單,集生活與生產於一體,房子如城市樓房般設計了起居室、廚房、衛生間,有了上下水,統一安裝了土暖氣,村民生活條件大大改觀。每戶院子里還建設了大棚,村委會將組織村民統一種植木耳,實現增收致富。
市人大代表馬德中是圪頂蓋的村支書,他告訴記者,圪頂蓋在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時,緊密和當地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相結合,既要美麗鄉村又要富裕農民。河北小泉村村民種植木耳,就是依託當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由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為村民提供原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種植後公司對產品統一回收,扣除成本後將收益返還給村民,所以對村民來說是零風險、零成本。據馬德中介紹,每戶種植木耳純收入預計為2萬元。
「我們目前最需要的是人才上的支持,現在技術人員都是外聘的,希望能培育本地的專業人才,使產業後續發展有更多人才和技術上的保障。」今年人代會上,馬德中更關心政府是否有這方面的政策措施。
2015年我市將實施338個村的「十個全覆蓋」工程
「我市在全區實現『兩個率先』,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結合首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好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施意見,合理規劃縣域產業空間布局,突出抓好『十個全覆蓋』工程,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我市2015年統籌農村工作,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作出了部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按照「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的原則,先易後難、梯次推進,從今年起用兩年時間,推動全市所有需保留行政村(包括較大的自然村)實現「十個全覆蓋」。充分尊重民意、吸納民智,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結合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統一整合、高效使用各類資金,加快改變農村面貌、改善農村環境。今年圍繞重點路段、重要節點先行安排改造任務,以線帶面、點線結合,逐步向縱深推進,年內完成338個村的「十個全覆蓋」工程。
目標已經提出,藍圖已經繪就。2015年,我們期待首府的「十個全覆蓋」工程有更多精彩!

⑹ 「美麗鄉村」建設中應注意什麼

在全面推動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延伸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做到既促進城鄉生活互動互補,又保持農村元素和鄉村特色,真正做到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杜絕千村一面等現象發生?對此,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倪國良認為,「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注意處理好幸福安居、生態文化、鄉村旅遊、總體規劃、政府支持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關系。
在幸福安居方面,倪國良說:「說一千、道一萬,美麗鄉村建設的宗旨就是農民的幸福安居,如果不突出和強調農民的幸福安居,就談不上真正的美麗鄉村建設。農民的幸福安居,誰最有發言權?結論當然是農民最有發言權。以幸福安居為宗旨的美麗鄉村建設一定要讓最有發言權的農民參與進來,一切依靠農民,一切為了農民。因此,只有把這個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解決好,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才會有的放矢、落到實處。」
保護生態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應有之義,杜絕土地浪費、規劃不合理、環境污染嚴重及不符合生態原則的設計等問題,是美麗鄉村建設必須處理好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到這點呢?
「美麗鄉村建設要高揚生態文化理念,充分體現對自然的尊重、對鄉村文化和歷史的尊重、乃至對整個生物圈的尊重。」倪國良解釋道。
倪國良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應當體現對自然的尊重。一方面盡量保持鄉土風格的原貌,不為自我表現而設計,而為自然而設計;另一方面,讓人工景觀更自然豐富而又有變化,在尺度、功能等方面更具親和力,人與自然有更親密的接觸。
此外,傳統的村落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孕育而生,集山、水、田、宅為一體,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秀麗的田園風光。美麗鄉村的規劃與設計,應該充分尊重現有的自然條件與地理環境,達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鄉有水鄉的風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
美麗鄉村建設應當注重保護民俗,尊重鄉村文化和歷史。倪國良解釋道:「深厚的歷史文化、淳樸的鄉風村俗、質朴的倫理道德和緊密的鄰里關系構成了看得見、摸得著,有著巨大有形和無形影響力的民俗。這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交融的和諧,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環境。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在完善市政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同時,盡可能使村民體會到原有的熟悉生活與交往氛圍,產生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歸屬感。」
此外,倪國良認為,美麗鄉村應當注重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美。
「傳統的農業生產,屬於典型的粗放模式,難以集約化、精細化。美麗鄉村建設中,應注意發展效益高、前景廣、可持續的高效『都市農業』。」倪國良補充道,「也應變革農村生活方式中不適合時代要求的某些傳統,注重可持續發展。比如,集中設置生活服務區,減少佔用多餘用地;設置集中排污點、垃圾回收點、污水處理凈化點,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利用生物能源減少高負荷、高排放的化學能源,利用植物的凈化與分解技術凈化生活污水等。」
「生態美包含整體美、共生美、動態美三個基本原則。注重生態美就是要求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共融、平衡適應、循環往復之美。可以這樣講,遠近聞名的古村落每一個都是生態美的典範。」倪國良說,「21世紀,注重『生態』與『美』的統一性,有助於樹立順應自然、著眼於人類長遠生存發展的思維觀念,從而形成健康、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近年來,利用農村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鄉村文化,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遊業,已成為吸引眾多城市遊客的重要旅遊項目,是諸多鄉村發展經濟、促進村民增收的一條重要舉措。那麼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應當如何發展鄉村休閑游呢?
對此,倪國良認為,鄉村旅遊與其他形式的旅遊是有區別的,是發生在鄉村區域的旅遊活動,因此,鄉村性是鄉村旅遊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旅遊。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展休閑游,應當注意因地制宜開發出具備當地鄉村特色的旅遊項目,通過獨特的魅力吸引遊客。同時,要防止過度開發、防止同質化、防止過度商業化,應當通過挖掘鄉村的文化特質,增加鄉村休閑游的厚重感,實現可持續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要先行,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規劃應當遵循哪些原則呢?
倪國良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整體規劃應當綜合,鄉村群眾生產和生活的整體安排與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做整體考量。
「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要以當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居住水平、生產要求的實態調查與發展趨勢為基礎,綜合考慮耕作半徑、生產用具存放、生產用房、家禽家畜養殖等多方面的根本需求來進行。」倪國良說,「美麗鄉村建設近期目標是做好整治工作,建設若干個美麗鄉村示範點,從而帶動全區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美麗鄉村的村民不用進城即可享受城市市民一般的生活便利與福利。」
打造美麗鄉村,既需要高起點、寬視野的規劃,又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到各項基礎設施之中,還需要總體統籌協調各鄉村打造自己的特色,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強有力幫助。那麼,政府應當如何扮演好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角色呢?
對此,倪國良認為,政府應當推動鎮村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規劃相互銜接,高標准、高起點推進鎮村規劃編制,使其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體現特色。同時,還要進行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使鎮村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有機銜接;對鎮容鎮貌、村容村貌進行專項設計,明確鎮村整體形象設計,總結和提煉當地居民在院落布局、建築形式、建築色彩、建築材料等方面的特色。

⑺ 百村示範","千村晉位"專項行動方案怎麼寫

一、工作目標

深化和諧生態村建設,以道路硬化、垃圾處理、改水改廁、污水處理和村莊綠化為重點,抓好國省道沿線、始豐溪沿岸等區塊的村莊連片整治,爭取完成46個初級型和諧生態村、65個農村垃圾生態化處理村建設,創建3個市級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

二、工作要求

規劃完善。完善縣總體規劃,形成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和特色自然村梯次合理的規劃體系,明確中心村的數量、位置和功能定位。以土地利用規劃調整為契機,做好村莊建設規劃全面調整對接。全面完成中心村規劃編制或修編,確保完成80%以上保留村規劃。

整治村建設。嚴格按照垃圾處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衛生改廁、村莊綠化等項目標准要求實施村莊整治建設,以連片整治、整鄉整鎮整治為重要手段,不斷擴大村莊整治覆蓋面。

市級示範村創建。在完成五項整治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人畜分離、亮化、美化工程,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一批可看、可化、可學的新農村建設典型。

中心村培育。在落實規劃、明確布局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增強集聚和輻射功能,逐步建設成為人口集中、產業集聚、服務完善、管理有序的更高層次農村新社區,發揮其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節點作用。

三、工作措施

1、摸清底數,工作抓早。按照整治村、示範村、中心村與「康居工程」充分結合的要求,開展調查摸底,在符合規劃的村莊中儔考慮村班子戰鬥力強、集體經濟實力強,以及納入邊片整治的村莊。年度計劃確定後,及早調整更換,盡量做到工程項目早啟動,工作協調抓主動。

2、嚴格把關,保證質量。嚴格把好技術指導關,加強村莊整治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聯系做好相關技術指導,進一步規范圖紙設計、建築工藝、項目監理等各個環節,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嚴格把好督促檢查關,定期組織相關部門開展專題督查,發現問題如實提出整改意見,該返工的要返工。嚴格把好考核驗收關,對不符合標準的,認定為不合格,給予半年時間限期整改,半年後再次組織驗收。

3、連片整治,整體推進。以沿河沿路、風景區、旅遊區周邊村莊為重點,以違章建築拆除、「赤膊屋」整治和破舊房改造、村莊綠化等為主要內容,結合文明樣板路創建等載體,大力開展成片連線整治。在此基礎上,確定完成三州鄉生態村整鄉整治,條件成熟的可積極開展涵蓋多個鄉鎮的區域成片整治,不斷提高村莊整治整體水平。

4、設計載體,造大聲勢。開好兩個高規格的會議,加大宣傳發動力度。召開「清潔家園、和諧鄉村」電視電話會議開至村一級;制定出「清潔家園、和諧鄉村」活動實施方案,大力開展以完善基礎設施為基礎,建立長效機制為保障,清理農村垃圾為重點的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以此為載體,堅持數年,持之以恆,帶動村莊整治五項整治內容的推進和維護。

5、對接「康居」,重點突破。借土地綜合和農房改造建設東風,破解村莊整治中的規劃落地、資金投入、班子戰鬥力、整體建設水平提升等問題。加快中心鎮培育,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6、拓寬思路,落實資金。在確保「百千工程」專項資金列入預算、實現逐年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思路,在政策上找資金,在土地綜合整治上找資金。強化領導聯系整治村制度,把「百千工程」與領導幹部下村駐點和指導員派駐結合起來。進一步整合部門資源,繼續實行「百千」工程的點定到哪裡,相關部門的配套項目要跟到那裡。

四、主要工作安排

3月份

1、根據省市下達的任務和要求,對各鄉鎮(街道)申報的創建村進行實地調研。

2、召開九個責任單位協調會,確定今年創建村名單,並以聯合文件上報省市審定。

3、抓好整鄉整治的啟動和一季報。

4月份

1、搞好各鄉鎮(街道)和諧生態村建設業務骨幹、創建村村長或書記和工程承包人的業務培訓及實地指導。

2、明確農村垃圾生態處理村名單,並動員全面啟動。

5月份

1、召開和諧生態村建設相關責任單位分管領導和業務負責人參加的研討會。

2、召開各鄉鎮(街道)和相關責任部門和諧生態村建設分管領導和業務骨幹參加的業務培訓會。

3、制定出鄉鎮(街道)和諧生態村建設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

4、制定出和諧生態村考核驗收辦法。

6月份

1、組織相關部門技術人員對各創建村進行工作指導。

2、搞好二季報。

3、制定出和諧生態村資金管理辦法。

4、對農村垃圾生態處理村進行檢查指導。

7月份

1、召開相關責任單位和各鄉鎮(街道)參加的整治建設進展情況交流會。

2、組織相關部門技術人員對各創建村進行工作指導。

3、對農村垃圾生態處理實施村進行驗收。

8月份

1、組織相關部門技術人員對各創建村進行工作指導和檢查。

2、由相關責任單位依照各自聯系的鄉鎮(街道)及所屬創建村,根據省考核辦法要求,幫助指導他們建立村莊整治建設的工作檔案和工作賬。

9月份

1、組織相關部門領導和技術人員對各創建村進行指導和督查。

2、召開相關責任單位和鄉鎮(街道)參加的村莊整治進展情況交流會。

3、搞好三季報。

10月份

1、抓好各創建村考核材料申報。

2、組織相關責任單位做好自查工作。

3、做好和諧生態村建設年度工作總結。

4、幫助抓好市核查工作。

11月份

1、迎接省抽查。

2、根據考核結果和縣資金管理辦法規定核定各合格村資金補助。按時准確地把補助款發放到各創建村。

12月份

1、搞好四季報。

2、由縣委縣政府牽頭組織和諧生態村考核驗收組,對和諧生態村進行驗收(除省市已驗收外)。

3、根據考核結果和縣資金管理辦法規定核定各合格村資金補助。按時准確地把補助款發放到各創建村。

作者:不詳來源:網路

⑻ 杭州為解決三農問題用了哪些文件,要文件名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任務、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強力推進,用科學規劃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用全新視角看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位列我國未來五年科學規劃的十大方略之首,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必須以全新的視角、系統的思維審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新內涵和新特徵。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衛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特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五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時代特徵。這次新農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三大理念引領下的創新,是新農村最富時代特色的標志。二是綜合特徵。新農村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生產領域或者某個環節,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綜合協調的發展。三是聯動特徵。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工作部署,是城鄉融為一體、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的,而不是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業抓農業。四是漸進特徵。新農村的建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況和狀況都不一樣,新農村建設必須通過科學制定規劃來推進永續實施,有效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五是動態特徵。新農村建設立意十分高遠、內容非常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將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新的內容,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寬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二、充分認識科學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 科學規劃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任何重大建設事項的前提和基礎。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農村的發展更離不開規劃的指導。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必須充分認識科學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 (一)規劃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的一項重要公共政策作用越來越重要。規劃是政府指導調控城鄉建設和發展的法律依據及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手段,具有配置空間資源、保護公共利益和協調社會利益的重要職能,關繫到整體國民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局,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影響作用。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宏觀調控引導各項建設、保障城市和區域健康快速發展的職能作用越來越重要,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城鄉規劃給予了高度重視,對規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一再強調,推進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必須堅持以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功能完善為基礎,以加強管理為保證。曾培炎副總理在講城鄉規劃時指出,「規劃的節約是最大的節約,規劃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規劃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促進城鄉健康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可以說,規劃就是生產力,規劃已成為國家加強宏觀調控關鍵而重要的手段,是國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實施項目的依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規劃的引領作用為國內外的成功實踐經驗所證明。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城鄉規劃的主要職能是培育和促進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構築和諧公正的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景觀和文化氛圍,代表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科學到位的城鄉規劃工作,是指導城鄉建設,推動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健康協調發展的基礎,規劃的引領作用為國內外無數成功的實踐經驗所證明。例如:韓國的新村運動取得了很好的預期效果,成為不少國家學習和借鑒的典範,其成功經驗之一就在於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上世紀60年代,在重點扶持產業發展和擴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韓國工業獲得了快速發展,然而在其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卻引發了城鄉之間發展嚴重失衡、城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韓國通過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新村運動,在最近30多年的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實現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這為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長足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也有大量生動實例,如新疆的抗震安居工程、江西省的村莊整治試點、浙江省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活動、廣東省的建設生態文明村試點等,由於堅持規劃先行,典型引路,投入資金和勞力雖然不多,但成效卻很顯著,受到農民廣泛擁護,這些都彰顯出科學規劃的顯著功能作用,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和先導。城鄉規劃是城鄉發展的藍圖,是城鄉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有統一的科學規劃,有全面系統的整體規劃,有科學具體的建設規劃,用科學規劃引領和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起點低甚至嚴重滯後,就無法改變「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現狀,無法改變「走進房內過城市生活、走出屋外是農村環境」的現狀,無法改變「走進去是城市、走出來是農村」的現狀,甚至會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循環怪圈,過去是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住,現在一代人建三次房,造成重復建設、反復建設和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引起了社會不滿,留下了歷史遺憾。這種情況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都曾出現,教訓十分深刻。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揮規劃的龍頭和先導作用,統籌規劃城鄉建設,協調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要素市場;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預測規劃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要站在農村自然和文化發展脈絡的角度,尊重農村的實際和特點,因地制宜,突出農村特點和地方特色,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南陽市農村發展帶來大好發展機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重大而長遠的歷史任務,也是加強「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舉措,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我們一定要准確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吃透中央精神,用足用好政策,順應南陽發展的潮流,乘勢而上,實現新農村建設新突破。 (一)正確看待南陽市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央實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農富民政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免交提留款,擴大內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南陽市農村經濟發展迅猛,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上看,南陽市農村建設呈現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中心村地位日益凸現。隨著鎮、村合並,行政區劃的不斷調整及地方經濟的發展,一些鄉鎮政府所在地村及經濟強村因基礎條件較好,正越來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現出中心村的明顯地位,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理想場所。二是農村面貌迅速變化。南陽市村級經濟逐步增長,農村綜合經濟實力日漸增強,帶動了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面貌大為改觀。三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成為近年來南陽市村級建設的重點,村級主幹道路修建、農村有線電視入戶、電網改造等有了新的進展。四是農民參與熱情高漲。廣大農民對黨的農村政策衷心擁護,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農村生產和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中來,農村形勢一片大好,這些都為南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南陽市農村建設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南陽市農村建設,縱向比,成績很大;但橫向比,尤其與先進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現:一是村莊布局不盡合理,規模小、建設亂,土地資源使用粗放;二是村級建設無序,空間布局雜亂無章,造成社會資源和個人財產的巨大浪費;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各項管理很難有序推進;四是建築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內涵,沒有地方特色;五是人居環境不優,農村生活質量欠佳,臟、亂、差狀況亟待改變。應當說,這些都是由於沒有很好地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致使農村建設到處是「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只見新村,不見新貌」。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規劃的引導和帶動。 (三)南陽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空前機遇。南陽市作為一個農業大市,2.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鄉鎮總數212個、行政村4651個、自然村40131個,農村人口、農村經濟所佔比重很大,「農」字的分量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近年來,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陽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躍上一個新的戰略起點,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1000美元,城鎮化率已超過30%,已經初步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進入了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建設新農村的條件日臻成熟。同時,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已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現在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心、謀劃和加強「三農」工作。從全國宏觀環境看,中央明確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並在宏觀調控中把「三農」作為重點加強的環節,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農政策,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三農」,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機遇。機遇稍縱即逝,我們越是面臨千載難逢的黃金發展機遇期,越要更加重視搞好規劃,用科學規劃統領新農村建設,全力開創新農村建設新局面。 四、搞好科學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按照適度超前、城鄉統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科學制定鎮(鄉)域規劃,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鎮(鄉)域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應著重從區域規劃角度出發,對鎮(鄉)域村莊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戰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學制定鎮(鄉)域規劃。要根據鎮(鄉)域村莊分布狀況和相互依存關系,預測合理的農村人口容量,通過改造鎮中村、拆除空心村、撤並行政村、合並自然村,建立合理的鎮、中心村、基層村體系,引導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經濟發展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引導鄉村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區集中;合理確定鎮(鄉)域道路交通、電力通信體系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明確功能分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共建共享,引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健康發展。各類建設活動都要納入鎮(鄉)域規劃統籌安排,通過科學的鎮(鄉)域規劃,形成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協調發展的鎮村發展體系,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統籌制定村莊建設規劃,凸現新農村發展特色。科學的村莊規劃是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前提。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根據村莊的不同類型,在鎮(鄉)域規劃的指導下,綜合考慮人口的自然增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和村莊分布的調整以及自然地理條件、耕作半徑等因素,合理確定村莊規模;以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住宅美化、過道凈化、路燈亮化、環境潔化、服務強化為主要內容,統籌規劃村莊布局;根據村莊規模與等級,統籌安排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布點,凸現新農村建設特色。通過統籌制定村莊建設規劃,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勢,突出地方特色,創造體現農村建設特色的村莊空間形態。 (三)合理制定配套設施規劃,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應有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重要保證。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主要是規劃和建設好「三大中心」、「三大場所」和「六條管線」。「三大中心」是指文化活動中心、村民休閑中心和醫療衛生服務中心,以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推進農村文化體育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三大場所」是指托兒所、敬老院和超市市場,通過教育、養老、購物進村,以滿足農民生活需要,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社會保障體系與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六大管線」是指公交線、寬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自來水管、排水管,做到適度超前,預埋鋪設,以保證農村可持續發展。通過高水平制定配套設施規劃,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讓農民分享現代文明成果,實現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 (四)強化居住建築設計,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突出重點就是要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在鎮(鄉)域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的指導下,根據農村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傳統習俗,結合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因勢就利,合理布局宅基地,使農民新居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相映成趣;農居建築設計要符合現代住宅理念,大小高低、內部結構、光照、保暖、通風等方面都要實用;要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充分體現地域風情,按高中低檔為農民免費設計各種戶型的住宅,滿足不同類型農民的建房需要,同時注意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住宅。通過強化居住建築設計,提高建築藝術水平,優化鄉村人居面貌和環境。 (五)注重搞好生態規劃,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增長和城鄉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進行生態規劃,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必須進一步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尊重和悉心呵護自然環境,繼承村民們尊重周邊生態環境、與之共存的傳統思想,突出保護歷史風貌和自然生態,嚴格控制村莊周邊土地使用與開發強度,形成農田、林地、山體、河流池塘等生態復合系統。加強環境整治,實施「三改三清」工程,加快普及農村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動員農民治理臟亂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善人居生態環境。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高效集約利用資源,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 五、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導、依靠群眾,試點示範、逐步推進的原則,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開創性、探索性的宏偉事業,是為廣大農民謀利造福的千秋功業。我們要深入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實質,正確理解和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統一提高思想認識,勇於探索實踐。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二)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南陽市農村地廣人眾,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生活習俗千差萬別,新農村規劃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注重實效;要堅持為民服務的思想,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要區分經濟發展水平、區位布局、地形地貌、鄉土風情、歷史文化、產業結構、自然資源、發展前景,立足適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農業生產,方便農民生活。要區分輕重緩急,從解決農民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供水、安全、環境衛生、污水與垃圾處理等實際問題入手,讓農民得到實惠。 (三)以人為本,尊重民意。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使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幫助農民改變那些農村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要充分尊重農民選擇,制定農民參與的途徑,以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開展工作的主要標准;要通過村莊建設規劃與行動計劃的編制予以引導和規范,防止簡單粗暴、強迫命令,層層下指標,浪費財力物力。 (四)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必須先行試點,典型引路,示範帶動,逐步推進。要選擇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戶先行試點,集中規劃新建一批高標準的小康新村示範點,引導農民有序建設美好家園;要積極開展「百村示範、千村整治」活動,不斷優化農村人居環境;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實踐,通過分析對比,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方法新途徑,通過抓點帶面,創造模式,逐步推開。 (五)加強領導,常抓不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億萬農民的迫切願望,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必須超前謀劃,統籌安排,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狠抓落實。要正確處理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的關系,客觀條件和建設目標的關系,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的關系,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系,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的關系,確立長期行動計劃,明確建設的重點、時序和組織領導方式。要堅持全市一盤棋,各級各部門都要積極跟進,凝心聚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場重大活動中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投入,抓緊組織編制科學、規范、合理、操作性較強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有效指導全市新農村建設。各級規劃部門要站在全局高度切實發揮職能作用,研究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導則》和《農村住宅通用圖集》,積極開展農村規劃培訓,普及農村規劃知識,啟動實施「千人千村工程」,組織廣大規劃建築設計人員入駐廣大農村,宣傳、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具體指導新農村建設。要通過堅強有力的措施,組織動員全市上下迅即行動,扎實推進,努力譜寫南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

⑼ 開陽縣千村整治工程農民工工資怎麼辦

建議與其他一同被拖欠工資的同事們一起,到當地有管轄權的勞動監察大隊反映和投訴,催討被拖欠的工資。要求解決。《勞動法》規定,工資按月發放。當月可以發放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