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治理
A. 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自然災害(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
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
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3、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
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
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
恢復植被
######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47918a0100ltl4.html
B. 中國的 主要自然災害及原因和治理措施
梅雨 江淮地區 春末夏初 江淮地區冷暖氣團勢均力敵 陰雨連綿——降水多;也有空梅天氣
伏旱 長江中下游地區 7月 梅雨過後,
台風 東南沿海 夏秋 熱帶海洋上形成的強烈的熱帶氣旋 狂風暴雨
春旱 華北 3-5月 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夏季風沒有到達(或受單一冷氣流影響),
夏澇 華北、南方地區 6-8月 春季風來得遲,
倒春寒 東部季風區 3-5月 極地大陸氣團勢力強盛 春季出現強低溫和雨雪天氣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廣大地區 冬半年,以春秋兩季最嚴重
風沙天氣 三北地區 春秋兩季,以春季最嚴重 西北季風吹揚,乾旱地區的沙塵向東南方向擴散
暴雨洪澇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如鋒面、氣旋、熱帶氣旋等 降水強度大,時間短,形成洪澇,我國南方(和東部)地區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乾旱 華北、西北 冬春
C. 自然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區 春末夏初 江淮地區冷暖氣團勢均力敵 陰雨連綿——降水多;出現「空梅」天氣——乾旱 降水多時——排水;出現「空梅」天氣——引水灌溉
伏旱 長江中下游地區 7月 梅雨過後,在單一的副熱帶高壓控制下 天氣酷熱少雨,抗旱任務艱巨 組織抗旱,若有台風雨形成可能緩解旱情
台風 東南沿海 夏秋 熱帶海洋上形成的強烈的熱帶氣旋 狂風暴雨 及時預報,做好台風過境的准備,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沿海防護林,提高公眾的災害意識
春旱 華北 3-5月 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夏季風沒有到達(或受單一冷氣流影響),降水少,又值農作物播種、生長季節,蓄水量大 空氣乾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澇 華北、南方地區 6-8月 春季風來得遲,影響時間長,降水強度大 洪澇災害 低窪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東部季風區 3-5月 極地大陸氣團勢力強盛 春季出現強低溫和雨雪天氣 地膜覆蓋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廣大地區 冬半年,以春秋兩季最嚴重 強冷空氣迅速入侵 大風、雨雪、凍害時間長,范圍廣 加強警報,做好防寒准備
風沙天氣 三北地區 春秋兩季,以春季最嚴重 西北季風吹揚,乾旱地區的沙塵向東南方向擴散 風大,大氣含沙量大,能見度低,影響范圍廣,一般與寒潮路徑相同 營造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
暴雨洪澇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如鋒面、氣旋、熱帶氣旋等 降水強度大,時間短,形成洪澇,我國南方(和東部)地區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加強洪泛區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擬定居民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現防洪保險等
乾旱 華北、西北 冬春 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 空氣乾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問題,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在乾旱多發地區選擇優良作物品種,開展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
D. 自然災害的預防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調查、監測、預警預報、宣傳培訓等防治工作,變消極被動的應急避災為積極主動的減災防災,使自然災害防與治協調統一,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緊密結合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和施工總體要求,將防治任務納入工程開發建設計劃。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要同工程建設、村鎮建設、山區資源開發及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相結合,實現「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
(3)堅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分階段實施的原則。重點抓好易發區的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近期主要安排嚴重威脅工程施工、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自然災害點的勘查與治理。做到近期與遠期相結合,局部防治與區域環境治理相結合。
(4)堅持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原則。堅持群眾監測與專業監測相結合,應用新理論研究自然災害,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監測和治理自然災害,建立適應工程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科學體系。
(5)堅持多渠道籌資的原則。加大自然災害防治投入力度,按照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自然災害,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自然災害確需治理的,由政府或業主出資的原則,進行自然災害的治理工作。
(4)自然災害治理擴展閱讀: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乾旱、高溫、低溫、寒潮、洪澇、積澇、山洪、台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酸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等氣象災害。
自然災害的特點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自然災害具有廣泛性與區域性。一方面,自然災害的分布范圍很廣。不管是海洋還是陸地地上還是地下、城市還是農村、平原、丘陵還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類活動,自然災害就有可能發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性又決定了自然災害的區域性。
其次,自然災害具有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全世界每年發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災害非常多。近幾十年來,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還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而自然災害的發生時間、地點和規模等的不確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難度。
第三,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復性,主要自然災害中,無論是地震還是乾旱、 洪水、它們的發生都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人們常說的某種自然災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實際上就是對自然災害周期性的一種通俗描述,自然災害的不重復性主要是指災害過程、損害結果的不可重復性。
第四,自然災害具有聯系性。自然災害的聯系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區域之間具有聯系性。比如,南美洲西海岸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有可能導致全球氣象紊亂;美國排放的工業廢氣,常常在加拿大境內形成酸雨。
另一方面是災害之間具有聯系性。也就是說,某些自然災害可以互為條件,形成災害群或災害鏈。例如,火山活動就是一個災害群或災害鏈。火山活動可以導致火山爆發、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氣污染等一系列災害。
第五, 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嚴重性。例如,全球每年發生可記錄的地震約 500 萬次,其中有感地震約5萬次, 造成破壞的近千次,而里氏7級以上足以造成慘重損失的強烈地震,每年約發生15 次,乾旱、洪澇兩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嚴重,全球每年可達數百億美元。
第六,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由於人與自然之間始終充滿著矛盾,只要地球在運動、物質在變化,只要有人類存在,自然災害就不可能消失,從這一點看,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充滿智慧的人類,可以在越來越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防災減災,通過採取避害趨利、除害興利、化害為利、 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從這一點看, 自然災害又是可以減輕的。
對災區的家庭及個人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注意飲用水的清潔,有條件的要遵照救災人員的指導,嚴格用葯品消毒,沒有條件的也要盡可能將水煮沸後在飲用,切不可因麻煩而隨便引用已被污染的水。
②配合救災人員做好滅蠅滅蚊滅鼠等工作,並以一切辦法防止蚊蟲叮咬。
③發現異常情況,如周圍有人生病、發燒、患上皮膚病等,要立即向救災人員或有關部門報告。
④盡可能避免多人同住一室,並盡可能避免與動物同宿,即使是自家的家禽家畜也不行。
⑤ 若非必要,在沒有相關人員組織、指導的情況下不要任意搬遷。外出人員也不可因關心親友安全而貿然進入災區。
⑥災後自來水等供應水中斷,必須飲用地下水、消防用水等駐留水時,應注意確保飲用水安全。災後如自來水供應中斷,應以飲用瓶裝水為優先考慮,或至指定地點取水煮沸後飲用
E. 如何防治自然災害
4、自然災害及其防治
(1)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災害是指在自然界發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對人類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包括台風、洪水、乾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 生產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脅人類和的安全。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說明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並了解對該災害的監測和防治措施。
以洪災為例
①.洪災的形成原因
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認為原因導致的堤壩潰決;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類不確當的經濟活動等。
②.洪災的危害
直接損失:工業、農業的財產損失;人畜的傷亡;瘟疫和傳染病的暴發等
間接損失:水、電力、交通、能源等供應中斷;城鄉商業活動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亂等
③.洪災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興建水庫,退耕還湖,提高對洪水的調蓄能力;修築堤壩;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開辟分洪區,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強人們對災害問題的認識,提高人們防災減災的意識;嚴格控制濫砍亂伐,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等。
F. 農村自然災害的防治
論農民的生態權與農村生態建設
陸福興
摘要: 農民生態權是農民的基本權利,是農村生態建設不可或缺的。我國農民生態權缺失造成了農村生態保護的不得力,引起了嚴重的農村生態問題。賦予農民的生態權,是維護農村生態系統平衡、建設生態農村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農民生態權 農村生態建設 生態平衡
農民權利保護已經進入有良知的學界,理論研究正在深入進行,黨和國家對農民權益的保護也日益重視,農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權利的保障日益提高。但是,農民最基本也是日益顯得最重要的權利——生態權益還很少理論研究,國家對其重視也不夠。如果農民沒有生態權,農民的其他權利就得不到真正的保護,農村的生態建設和維護就缺失強有力的主體。生態權是現代文明社會里公民的基本權利,更是農民的最重要的權利,是生態農村建設的基礎。
一、農民的生態權概述
1、農民生態權的含義
生態權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在所處系統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農民的生態權是農民在農村生態系統中對生態安全、生態利益、生態選擇、生態保護、生態發展等所擁有的各項權利總和。農民生存在農村生態系統中,是農村生態系統的擁有者、使用者、經營者和維護者,農民的衣、食、住、行都依賴於農村生態系統, 生態權是農民在農村生存的基礎,是農民最基本的權利,農民沒有生態權,農民就不可能進行農業生產,農民的生態權遭受破壞,農民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農民的生態權是農民享受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的基礎,是農民的基本人權衍生的權利,農民在農村生態系統中生存,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一個連接點,只有享有對生態系統的安全監督權、利益享受權、生態保護權、生態發展權和選擇生態系統的權利,才能夠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生存與發展下去。
2、農民生態權的特徵
農民生態權是農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之一。它有如下特徵:
其一,自然性。農民的生態權是一種依賴自然而形成的權利,是農民生存在農村自然生態系統中所自然擁有的權利,只有居住在該系統中才能享有這種權利,這種權利具有不可轉移性。生態權的自然性還表現在它是自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客觀性,它的存在是隨自然環境形成的,它的發展與變化必須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其二,整體性。農民的生態權是農民對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權利,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農民的生態權也只能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享有,不能獨自分享其中的一部分。農村生態系統是一個多因素的系統,也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任何人不可能把它分開。比如,農民對其所處生態系統中某森林的新鮮空氣呼吸權,不可能把它分成100份分給100個農民享有,而只能由在同一系統內的農民共同擁有其權利,並且它一般不因為某一農民享有而分離。
其三,公共性。農民的生態權不屬於某個具體的農民,它是所有在系統中的農民共同擁有的權利,它可以資源共享,一般不能單獨佔有。大部分生態權不會因為某一農民擁有而減少價值。所以,當農民生態權權益受到侵害時,受損失的也是多數農民的事情。
其四,潛在性。農民的生態權具有潛在性,它附著於生態系統之中。因此,當權益遭到不法侵害時,一般不會立刻感受到影響,也不能及時被發現。生態權遭到侵害,必須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一般要等生態系統產生危機時才能感覺到。
其五,綜合性。農民生態權是各種權能綜合起來結成的一種權利,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權利。農民生態權的侵害不是某一種單個權利的損害,而是多種權利揉合在一起的,它的危害也是綜合的,甚至是長期的。
3、生態權的內容
農民生態權的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生態安全權。生態安全權是農民生態權的第一權利,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間,農民的一切都必須依靠生態系統供給,生態安全是農民最重要的生態權。生態安全包括農民自身在生態系統中的生命安全,也包括農民所處生態系統的安全穩定,農民應該有權維護所處生態系統的安全。
其二,生態利益權。生態利益權是農民對所處生態系統利益的享有權,是農民生存的物質基礎所在。農民的生態利益權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農民在所處生態系統中獲得利益的權利,農民要從生態系統中獲得利益才能生存、發展;另一方面是農民對外來損害生態利益的行為,享有賠償權或補償權的請求權,以維護自身的生態系統或補充該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
三是生態選擇權。農民對生態系統的依賴程度很高,生態系統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農民的生存狀況,因此,在合法的途徑和條件下,農民應該有對自己生態系統的選擇權利,就是農民自己為了生存,可以選擇哪個生態系統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比如,西部農民,應該有合法和合理選擇生態系統的權利,不能因為出生在西部就只能選擇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可以不世世代代生活在西部生態環境中,應該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態環境。
其四,生態保護權。農民應該擁有對自己生態系統進行保護的權利,有權跟破壞自己生態系統的一切行為作斗爭,有權對破壞自己生態系統的行為請求賠償或補償。我國至今還把生態資源和生態系統作為國家的自然權利,國家包攬了公民對生態系統保護的權益,使生態破壞國家管不到,公民無權管,造成農村生態保護的主體缺位,這是農民生態保護權缺失造成的後果。也使得農民對自身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面前,保護顯得無能為力。
二、農民生態權對生態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農民生態權是農民權益的基礎,是農民生存發展的保證,同時,是農村生態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保護農村生態平衡的根據。對生態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是農村生態建設主體權利保障的要求。農民是農村生態建設和維護的主體,是農村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系統對其生存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民生活在農村生態系統中,他們的權利衍生於生態權,沒有生態權,他們就不能生存,其他權利也不再存在。保障農民的權利,必須有生態權作為基礎。農民居住在農村社會,農村的生態環境是他們最大和最親近的環境,生態變遷會影響農民的生存、發展,他們對所處的環境理當可以主張權利,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有建設生態農村的權利,有維護農村生態平衡的力量。
2、是構建農村生態和諧的保證。生態和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特徵,也是建設生態農村的目標之一。生態和諧是農民的夙願,特別是在我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和諧的農村生態環境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人與自然的的關系日益顯得緊張,環境污染、人口問題、資源緊張、糧食短缺等問題嚴重存在,這些問題很大程度都與農村生態有關。而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城鎮化的發展,是城市環境惡化向農村的轉嫁,這種轉嫁使農村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和諧的建設。因此,給農民以生態權,是農民有權利抵制城市生態惡化的擠壓,能夠使農村和諧協調發展,為構建農村生態和諧提供權利保證。
3、解決農村生態問題提供長效機制。農村的生態問題日益嚴重,農村生態問題不是農民本身造成的,也不是農民自己引起的,而是農民生態權缺失引起的。農民是農村生態保護的主體,也是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但是,由於我國農民至今生態權缺失,農民不能擁有保護農村生態的權利,眼見生態環境被破壞卻無能為力。當前,我國的環境保護權在國家,環境保護局代表國家行使生態保護權,環保局本身的權威有限,在加上其對農村的監管有限,還有許多破壞農村生態的行為都以城市建設為名,是國家重點保護的項目。因此,使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力量不足。只有賦予農民強有力的生態權,農民有權利保護自己的生態環境,才能抵制來自各方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才能建立起解決農村生態問題的長效機制。
4、為維護農村生態平衡增強主體力量。生態平衡不是政府單方的事情,是生態系統中所有組分的事情,也是整個社會的大事。維護生態平衡要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要動員全社會人員參與。農村生態的平衡是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因為農村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大本營。當前,我國主要在環境保護基礎上促進生態平衡,進而保護生態系統,沒有賦予社會廣泛的生態保護權利,這就造成了生態保護的主體力量弱小的局面。特別是在農村,農民還沒有保護生態平衡的主體資格,沒有形成主體力量。因此,只有賦予農民保護生態的權利,使他們成為保護生態的主人,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強生態保護的主體力量。
三、忽視農民生態權造成的危害
生態權盡管是一種農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在生態環境運行良好的時期並不顯得重要,容易被人們忽視。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特別是我國由於環境而造成的許多農村問題,農民生態權也在逐漸凸顯出來。忽視農民生態權,會造成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農村的發展。
1、森林生態破壞嚴重,危害林業農民的生態生存。中國國土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7%,而森林面積僅佔世界森林面積的4%。森林覆蓋率14%,世界平均為30%。中國平均森林覆蓋率低於生態平衡點10個百分點,據專家估算,我國林業與社會、生態效益之比為1:14。就是說,伐木所得1元國內生產總值,造成14元的生態損失。因此,在中國全部砍樹的價值,都會造成14倍的生態損失,而不限於木材的赤字部分。全國木材年赤字2.3億立方米,年砍伐量3.4億立方米,按照14倍損失乘以0.34億元,中國森林綜合效益年損失4.76萬億元人民幣。這就是中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甚至美國最基本的區別:它們砍一棵樹可以純創造100元GDP,中國卻要做「復式記賬」:100元的正數(砍樹生產),1400元的負數(生態損失),如果是在西北砍胡揚,那麼這個負值至少要擴大100倍。森林是農村的生態基礎,這種負價值的林業生產,正在嚴重損害農民的生態權益。
2、水土流失嚴重,破壞農村自然生態。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每年有100多億噸沃土付諸東流,相當於流失1000萬畝耕地上的30厘米厚耕作層,其流失的氮、磷、鉀等養分遠大於全國化肥的年產量,而有機質的損失則永難彌補。水土流失的另一大危害是河床抬高,水患頻繁。我國當前總計水土流失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佔全部國土面積40%。
3、耕地損失日益擴大,農業農民生存生態危機。城鎮擴張侵佔4500萬畝,鄉鎮企業佔用1000萬畝,非農建設佔用800萬畝,農民建房佔用500萬畝,各類開發區佔用300萬畝,沙化200萬畝,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27.3%。18個省471個縣,近4億人口處於荒漠化威脅之中。草地退化。中國可利用草地約33.6億畝,退化面積達85%,嚴重退化年均3000萬畝。與50年代相比,草原生產力下降30~50%,等於年減產2000億元。按草原承載算,中國是美國的1/3,浪費草地22.4億畝,摺合1.34萬億元。加上產草量下降0.20萬億,年損失草原資源1.54萬億。
4、自然災害頻繁入侵,農民生態權不保的惡果。人為因素而引發的生態惡化,使自然災害急劇上升。直接經濟損失為2240億、間接經濟損失為20160億,兩者相加,因生態劣化而造成的以水旱為主的自然災害,經濟損失2.24萬億。水旱災害頻率加快。中國自漢朝以來的2200年間發生1600次大水災,1300次大旱災,災害頻率不斷加快,1996年西部雪災,北旱南澇,直接經濟損失近3千億。1997年是1949年以來少有重旱年,受災人口3億。1998年西部特大雪災,北南大旱,然後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超歷史紀錄特大洪水,3.8億人受災,死亡4610人,經濟損失3千億元。災害頻率的加快,顯然是由於人為開發強度加快所致。
5、物種滅絕,多樣性生態權的侵害。中國擁有鳥類1180多種、獸類500多種、爬行類320多種、魚類2000多種,佔世界野生動物種類的10%。目前瀕臨生存危機的脊椎動物已有398種,高等植物1069種。中國廢污水排放總量45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300億噸,生活污水150億噸,如果1/2入海就是225億噸,年入海垃圾總量2500萬噸。海洋生物資源大量滅絕。
四、保護農民生態權,促進農村生態建設
1、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就我國農業而言,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而且又處於經濟高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的階段,對多樣、安全、優質農業及其加工產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另一方面,人均水、土等自然資源缺乏,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農業發展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的這一國情和農情既突現了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緊迫性,又是研究如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出發點和依據。從上述情況出發,首先,應正確處理發展農業生產與保護和建設農村生態環境的關系,選擇適合我國特點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其次,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妥善解決好涉及所有制產業化經營、交換、分配以及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問題,建立與完善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最後,為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還應培養與增強科技、教育、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能力。
2、實現農業生態化
所謂生態農業,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指導農業生產,按照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開發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生產無公害、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健康食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為人類創造一個生態平衡、良性循環的優美生活環境。生態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是一場綠色革命。
為逐步實現農業生態化需創造的前提條件主要是:建立與健全能及時、准確反映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變化信息的動態監測與預測、預警體系;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對環境友好的農業科學技術體系;建立反映由農業引發的自然資源及其諸種功能變化經濟後果的市場價格信號體系;建立與健全能夠引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行為規范體系;建立與健全能夠促進實現農業生態化的經濟體制與農業管理體制;建立與健全民主化、科學化的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業發展的綜合決策體系等。
3、改革我國先行的資源管理和污染防治機制
我國自然資源管理體制上的種種弊病,如現行按環境要素(如水、土地、各類礦山等)實行部門分工負責的資源管理體系,難以對以整體性為特徵的自然生態系統實施統一而有效的保護。首先,不利於對跨行業、跨流域和跨地區的生態問題進行有效的統一監督管理。其次,由於各部門交叉,遇到實際問題往往互相推諉,難以達成協調一致的意見,影響到對生態破壞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因此,必須在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方面深化改革,以適應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同時,要降低農業自身的點污染和面源污染。農民使用化肥過量或農葯過量造成污染,但因為存在外部不經濟性,他卻並沒有因此而支付給受害者應得的費用。其結果是不能從經濟上激勵農民採取保護環境的行動,也不能從經濟上遏止農民採取污染環境的行動。兩者均不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
4、增強農民保護生態權的主體性。
我國把環境保護的權利通歸國家所有,造成公民保護環境的權利缺位。農民對侵犯自己生態權的行為缺乏保護的主體根據,因此,當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自己沒有保護的力量。增強農民的主體地位,首先國家要有法律,其次,農民要有措施。
生態權是現代社會里日益重要的權利,對於當代農民,生態更加重要。我國農民保護生態權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但是自主保護不夠。生態權是一項隨著生態危機而發展和凸顯的權利,在以往的社會發展中,因為生態危機不嚴重,農村生態環境良好,農民的生態權也沒有覺醒。隨著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農業生產日益被生態危機影響,農民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態權利的重要性。我國農民要求生態權的主體意識正在逐漸增強,生態維權意識急劇上升,有農民和政府要生態權的,有農民不準企業上馬的,不準企業開工的,但是,自主保護的能力和力度還是不夠,不能有效的維護自己的生態權。
當前,我國制訂了較為完整的環境保護法律,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但是還沒有專門的農民生態權保護條文,也沒有對農村環境進行專門保護的法律,對農民的其他生態權保護的法律更很少見到。因此,我國農民生態權還處於萌芽狀態,國家的保護還村子諸多的缺陷,顯示效果還很不理想。
參考文獻:
1、鄭少華主編:《生態主義法哲學》,法律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周珂:《生態環境法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
3、蔡守秋:《環境政策法律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4、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5、張力剛:《公民環境權的憲法學考察》,《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3期;
6、鄭少華:《論環境法上的代內公平》,《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
7、杜群:《論環境權益及其基本權能》,《環境保護》2002年第5期;
8、朱謙:《論環境權的法律屬性》,《中國法學》2001年第3期。
G. 應對自然災害有哪些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H. 自然災害的防治
(1)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災害是指在自然界發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對人類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包括台風、洪水、乾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 生產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脅人類和的安全。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說明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並了解對該災害的監測和防治措施。
以洪災為例
①.洪災的形成原因
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認為原因導致的堤壩潰決;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類不確當的經濟活動等。
②.洪災的危害
直接損失:工業、農業的財產損失;人畜的傷亡;瘟疫和傳染病的暴發等
間接損失:水、電力、交通、能源等供應中斷;城鄉商業活動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亂等
③.洪災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興建水庫,退耕還湖,提高對洪水的調蓄能力;修築堤壩;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開辟分洪區,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強人們對災害問題的認識,提高人們防災減災的意識;嚴格控制濫砍亂伐,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等。
I. 自然災害防治對策
由於湖南省生態系統極易失去穩定,使自然災害加劇,因此一切開發、建設和其他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都應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盡量避免和減輕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
(一)農業開發
湖南省是農業大省,丘崗、山地多,由於農業開發(包括森林的營造)要破壞原有的植被,挖動土壤,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降低,容易發生各種災害。因此我們進行農業開發時,應採取如下生態系統保護措施:
(1)每一次進行農業開發的面積不宜過大,開發面積超過區域面積的一半時,系統就容易失去穩定。
(2)生態因子隨著海拔的升高,其變化越來越劇烈,因此開發項目的選擇應遵循如下原則:隨著平原→崗地→丘陵→山地,開發項目應選擇越來越粗放的作物(或林木),例如平原——經濟作物,崗地——果木林,丘陵——經濟林,山地——用材林。
(3)作物品種的替換(如高桿改矮桿)和耕作制度的改變(單季改雙季)都將對徑流量產生影響,因此必須測算其改變數,制定相應措施。
(4)開發速度不宜過快,否則超過系統自我調控能力時,極易造成災害。每塊開發的土地,應間隔一定距離,不應同時開發,應輪換進行,以緩和生態因子的劇烈變化。
(二)森林保護和建設
森林資源對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湖南省山地降水量最大的地段,一般是山地的中上部(海拔800~1000 mm)。近年來,這些地段的森林破壞嚴重,採伐過量,殘次林多,使森林不能很好地發揮抑制水份劇烈變化的作用,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因此,應特別加強山地中上部森林的保護和經營管理。
(三)水利設施建設
應逐步轉變「堵」的觀念,使「泄」成為治理水患的主導戰略。在農業開發、居民點設置上均應考慮被洪水淹沒的可能,這樣才有利於整個洞庭湖水量的調控。隨著衛星遙感及各種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大范圍、系統性天氣監測及預報的准確率已經很高,使在溪河、湖泊興建的各種水利設施快速、准確的調節溪河水量已成為可能。因此政府必須制定相應政策和協調機構,發揮遙感技術在水利設施調節溪河流量的宏觀監控作用。
(四)工程建設
在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工礦、交通及其他各種基本建設,除用擋土牆、護坡……等工程措施進行防護外,還要採取相應的生物措施。基本建設的規模、速度不宜過大、過快,而且在建設選址時,都應進行災害危險性評估。
(五)動態監測
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快速、宏觀、准確的特點,加強衛星遙感信息的開發。發揮省內國土、水利、氣象部門遙感技術力量,開發相應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信息系統,隨時監測自然環境的變化,預測預報各種自然災害。
(六)大力加強地質災害、山洪災害調查
查明劃分災害易發區,並樹標立界,對山洪多發地段和存在嚴重隱患的地質災害點,各地政府要落實監測、預警、疏散、應急處理等內容的防範措施。
(七)大力宣傳和普及自然害防治知識
使廣大人民群眾掌握自然災害監測、預防、避險、搶險、處險等有關知識和技能,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實現群防群測。
J. 目前人類的技術能治理多少種自然災害
目前人類的技術能治理的自然災害。還是很少的。比如最常見的洪水地震。人類都還治理不了。還有一些未知的自然災害,那就更不用說了。人在大自然面前那就太渺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