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理論
⑴ 對國家安全戰略產生影響的地緣政治理論
國家安全
地緣政治的涵義_主要理論及其影響國家安全戰略的途徑分析
摘要:地緣政治具有多重涵義,本文概括為地緣政治學理論、地緣政治要素和地緣政治活動三
個方面。地緣政治學在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海權論」、「陸權論」、「邊緣地帶論」和「空權論」等若干影響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理論。在國家安全戰略制定過程中,地緣政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地緣政
治理論塑造國家安全戰略制定者的思維,地緣政治現實是國家制定對外安全戰略的重要依據,地
緣政治活動構成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份。
地緣政治的涵義、主要理論及其影響國家
在地緣政治研究過程中,國內外學術界對地緣政治的涵義及在國際關系中發揮的作用長期以來爭論不已。雖然地緣政治學從理論產生到形成發展的一百年中歷經興衰榮辱,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對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本文試圖在闡述地緣政治涵義和其主要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地緣政治影響國家安全戰略的途徑,以說明地緣政治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發揮的重要影響。
1地緣政治的涵義
在地緣政治學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有關地緣政治的若干解釋。在英文中,「geopolitics①」一詞既可指地緣政治理論,亦可指地緣政治現實,其涵義具有多重性。在中文文獻中,相關的詞主要有地緣政治學和地緣政治兩個,前者的涵義相對單一,而後者則是個復合概念。
前蘇聯學者拉祖瓦耶夫提出地緣政治學三種含義:第一,地緣政治學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間的關系,側重於地理對政治的影響;第二,把地緣政治學推廣到列強爭奪世界或地區優勢和權力的斗爭上,最一般的是,人們稱國家間競爭,特別是全球性競爭的典型情況為地緣政
治。
第三,認為地緣政治學首先反映了國際舞台上爭取權力的斗爭同地理的聯系,地緣政治學①英文「geopolitics」來自德文的「geopolitik」。現在geopolitik一般多指德國地緣政治學。在我國學者翻譯英國學者傑弗里·帕著的《二十世紀西方地理政治思想》一書中,為區別這二詞的不同含義,將geopolitik翻譯成地緣政治學,把geopolitics翻譯成地理政治學。而實際上這兩個詞是同義的。可參見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頁。在當前國內有關地緣政治研究的學術資料中,已經普遍都把geopolitics譯為地緣政治學。世界地理研究WORLD REGIONAL STUDIES 第19卷第2期
2010年6月Vol.19,No.2
Jun .,2010
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從地理決定論原則出發規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優先權[1]。
美國學者奧圖賽爾(GearoidO.Tuathail)認為地緣政治學這一術語有多個含義,他歸
納如下:第一,用作描述對特定地區或問題的概覽,以便把握被認定為外部事實的明顯特徵。
在這種用法下,地緣政治學就是對某一問題進行考察的分析工具。如,關於X的地緣政治,X
可以指石油、資源、能源、信息、中東、中美洲、歐洲等。第二,地緣政治幾乎是現實政治的同義
語。圖阿塞爾認為這幾乎全部來自基辛格的遺產。基辛格用地緣政治來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
治中維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地緣政治學是一種不含任何意識形態(或感情)色彩的馬基
亞維利主義的方法。第三,作為大戰略的同義語。這一視角是關於地理在國際關系中的中心
作用。該視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視為國家行為的驅動力[2]。
由於地緣政治概念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國內有學者提出了地緣政治學概念的五個視
角②。還有學者認為地緣政治概念具有地緣政治現實和地緣政治學兩個層面的含義[3]。
本文在審視國內外學者對地緣政治涵義形形色色的解釋後,把地緣政治所具有的涵義
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一種分析國際關系的研究方法或分析工具,或者是其研究成果,即地緣政治學理論。
人們通過對地緣政治現實要素的理解,形成觀察和分析國際關系問題的視角、思想框
架、研究方法等,即形成地緣政治理論,這些思想、觀點、分析方法、理論等綜合起來構成了地
緣政治學。
地緣政治學包含地理的和政治的兩方面的因素,因此地緣政治學家對地緣政治學的概
念定義普遍都強調地理因素與政治現象之間的關系。如法國學者皮埃爾·伽羅瓦認為地緣政
治學是「研究國際上權力政治學與其奉行的地理范圍之間的關系[4]。」法國著名政治家雷蒙·阿隆認為,地緣政治學的主要內容是「把外交-戰略關系與對資源作出的地理-經濟分析以
及由於生活方式和環境而引起的對外交態度的解釋,從地理的角度加以系統化[5]」。美國地理學家、「系統政治地理學」的作者M·格拉斯納(MartinIraGlassner)在二十世紀八十年
「地緣政治學基本上與為發展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而對地理信息和地理觀點的應代初提出,
用有關,在某種意義上講,地緣政治學可被稱為應用政治地理學[6]」。格雷(ColinS.Gray)和斯洛恩把它解釋為「一種空間關系與歷史成因的理論,由此演繹出主張當代和未來政治與各種地理概念密切關聯的解釋。」它「把歷史與成熟的理論化能力相結合,其結果歷來是一種有力的分析框架[7]。」
對於地理因素與政治現象之間的關系,有的學者強調在地理因素的基礎上考察國家或
國際政治。發明「地緣政治」一詞的瑞典政治學家契倫把地緣政治學定義為「把國家作為地理
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象來認識的科學[8]」。李義虎認為:「地緣政治學是在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統合或結合的基礎上對國際政治空間現象所做的系統研究,作為一種理論,就其延伸影響來講,涉及到國際關系的政治地理因素和國家對外政策(包括軍事戰略)的地理因素[9]。」
綜上所述,地緣政治理論可以被定義為: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國際上各種政治力量在地
理分析的基礎上圍繞著某種特定利益,藉助於政治權力來規定和實現自身權利或利益的戰
略理論。
第二,影響國際政治的若乾地緣政治要素。
布熱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y)指出:「地緣政治是指那些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情
況的地理因素的相互結合,強調地理對政治的影響[10]。」這里,他強調的是影響政治的地理因
素。
影響國際政治的地緣政治要素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國家地緣政治要素,包括國家的地理位置、國土面積、地形特徵和自然資源。
地理位置表明國家在地球上的方位:位於地球的南方還是北方,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地處世界熱點范圍還是遠離是非地區。
幅員形狀是狹長型還是類似圓形,是緊湊型還是鬆散型。
—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地形特徵是指地形、氣候、水文、生物等。如世界上的文明古國——
埃及,均處於中緯度氣候濕潤溫暖的平原江河地帶等自然環境良好地區。
第二個方面是區域地緣政治因素,主要包括鄰國狀況、與鄰國之間的地緣關系等。
鄰國狀況是指鄰國是大是小,是強是弱等。
一國與鄰國之間的地緣關系,既指國家相互之間包括距離、防衛在內的地理關系,又指從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根本利益來思考,所形成的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戰略關系。
第三個方面是全球地緣政治因素。全球地緣政治因素主要通過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來表現出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是指在國際關系中對國際事務具有重大影響作用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等主要戰略力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之間形成的具有全局性的穩定的力量對比及其基本狀態。
第三,以追求權力為目標的地緣政治活動。
地緣政治活動是指通過對地理環境的控制和影響來追求權力的國際政治行為體之間的關系互動。
⑵ 地緣政治的理論發展
20世紀,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H.J.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理論被稱為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為陸權論中的另一派地緣政治理論。50年代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後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中國戰國時代的縱橫家,是中國古老的地緣政治學。
「地緣政治」發端於瑞典地理學家克節倫,意指「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國際政治的關系。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後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威廉·恩道爾,著名經濟學家、地緣政治學家。在他的新書<<石油戰爭>>,<<糧食危機>>指出,因為地緣自古就是種族的延續,其實質就是種族清洗的理論變型。如今是美英後代的霸權時代。
⑶ 地緣政治什麼意思
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學說中的一種理論。它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又被稱為「地理政治學」。
⑷ 簡述地緣政治學理論及其發展過程
理論概念:
從傳統意義上講 , 地緣政治學一般都認為是政治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流 派 , 兩者專學科內屬涵的區分相當困難 , 地緣政治學的學科定義更因研究者的不同而有異。德國地理學家 F · 拉采爾通常被認為是現代政治地理學的奠基者和創始人,但其並未給緣政治學下自己的學 科定義。創 立地緣政治學術語並將 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瑞典政治家R · 謝倫定義其為「一種將國家類比為一個地理有機體 , 或是一種地理空間中的現象 ( 土地 , 領土 , 區域 , 國家 ) 的理論」。另外,還有s · B · 科恩 ,D · 森 、G · 帕克等學者所提出的不同概念。
盡管概念存在差異,其研究集中於 一個變化中的 國際 環境下地理學與國家外交政策之間的關系 。 正因為如此 , 地緣政治的理論與分析是各國制定國家外交政策 , 軍事 , 政治 戰略的最重要理論依據 , 而不管其國家的性質如何。
進一步資料請參考文獻: 地緣政治學理論 、方法 與九十年代的地緣政治學,發表於《人文地理》,1995年,10卷,2期。
⑸ 布熱津斯基地緣政治中心理論
布熱津斯基認為,歐亞大陸是美蘇爭奪的中心重點,也是地緣戰略的焦點和目標。美蘇兩國在歐亞大陸的爭奪,主要在遠西、遠東和西南三條中心線上進行。遠西戰線形成於二戰後的希臘、土耳其「危機」時期,美蘇主要通過北約和華約加強對歐洲的控制。遠東戰線形成於朝鮮戰爭後,美國十分明確地把其遠東戰略利益具體化為包括日本、韓國、台灣和菲律賓。1979年12月,蘇聯軍事力量進入阿富汗,美國隨即出台「卡特主義」,直接捲入與蘇聯在西南戰線的爭奪,承擔保衛波斯灣地區的義務。這條戰線也是三條戰線中最不穩定和最危險的戰線。在布熱津斯基看來,美蘇在三條中心戰線上進行爭奪,對幾個要害國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所謂「要害國家」是指既具有內在重要意義,在某種意義上又是「任人爭奪」的國家。這些要害國家在遠西戰線有波蘭和德國,在遠東戰線有韓國和菲律賓,在西南戰線是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布熱津斯基認為,美國要在與蘇聯的地緣政治斗爭中取得優勢,控制上述要害國家,在歐洲,應著重於政治努力,盡量降低它在軍事捲入中的中心地位;在遠東,則以經濟手段為主要工具,來加強具有戰略意義的關系;在西南亞,幫助加強該地區的軍事防禦。
蘇聯解體後,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一種地緣政治上的真空狀態和當代歷史上的黑洞。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一書中,把從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這片歐亞大陸視為一個地緣戰略大棋盤,是美國保持世界主導地位的中心舞台,美國要確立新型霸權,就要在法、德、俄、中、印五個地緣戰略國家和烏克蘭、亞塞拜然、韓國、土耳其、伊朗五個地緣政治支軸國家之間縱橫捭闔,以期在歐亞大棋局中保持主動,取得領導地位。
對美國來說,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歐洲是美國在歐亞大陸必不可少的地緣政治橋頭堡。美國在歐洲的主要地緣戰略目標可簡明地歸納為:通過跨大西洋夥伴關系來鞏固美國在歐亞大陸的橋頭堡,以便使擴大中的歐洲成為向歐亞大陸傳送國際民主與合作秩序的更有活力的跳板。要實現這一目標,布熱津斯基認為美國應加強和擴大在歐亞大陸西部現有的民主陣地,使歐洲一體化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並攜手德國進行北約東擴。在亞洲,美國必須同中國建立合作關系,把中國納入更廣泛的亞洲區域合作框架。同時,維持太平洋地區美、中、日三角平衡關系,建立關系發展提出深層次觀點。其主要著作有《競賽方案:進行美蘇競爭的地緣政治綱領》、《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大失控:解讀新世紀亂象》、《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大抉擇:全球統治或全球領導》、《大博弈:全球政治覺醒對美國的挑戰》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幾乎涵蓋了冷戰以來國際關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
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地區力量結構,應成為美國在未來的遠東政策。雖然印度是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是該地區的霸主,但印度的圖謀與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利益沒有重要沖突。
布熱津斯基認為,地緣政治支軸國家處於一種潛在的脆弱狀態。為了在地緣棋手國家和地緣支軸國家之間縱橫捭闔,應對挑戰,確保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領導地位,布熱津斯基為美國制定了短期(5年左右)、中期(20年左右)和長期(超過20年)的地緣戰略。短期內要加強跨洲際的地緣政治多元化,確保美國不被趕出歐亞大陸;中期則要與歐洲主要國家、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培育真正的夥伴關系,通過北約和歐盟的擴大,鞏固跨歐亞體系;長期看則要阻止一個大國對手的出現,創造一個持久的全球地緣政治合作的框架,逐漸擴大與歐亞主要夥伴的合作。
縱觀布熱津斯基的地緣戰略構想,不管在冷戰時期還是冷戰之後,其目的都是為了爭奪或確保美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只不過其目標稍有不同,手段也略有差異。雅爾塔會議後,由於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蘇聯成為美國對抗的目標及其爭霸的障礙。因此,冷戰時期美國的地緣戰略目標和手段是非常明確而具體的,就是依靠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拉攏盟國直接與蘇聯對抗,謀取地緣優勢,擊敗蘇聯,取得霸主地位。冷戰結束後,「一超多強」成為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徵。維持和加強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作用,防止任何可能與之競爭的大國出現,成為布熱津斯基所構想的地緣戰略所追求的目標。以下三個方面構成了冷戰後布熱津斯基地緣政治的支點:第一,通過北約東擴拓展歐洲,建立穩固而強大的歐洲政治——軍事統一體。歐洲的擴展是為了制約俄羅斯,限制俄羅斯這只「不死的復仇鳥」復活。第二,對付中國。在布熱津斯基的「大棋盤」上,中國是其重點的防範對象。布熱津斯基把中國看作一個地區大國及潛在的戰略威脅力量。美國在中、美、日穩定的三角平衡中,要對中國既不綏靖,也不遏制,而是實施「鈍化」政策,利用廣泛的國際合作把中國限制在地區范圍內。第三,美國政府、國務院和國會等部門要統一協調,制定一個全球戰略新構想,以確保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這三個支點中的任何一個坍塌,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就將成為泡影。
布熱津斯基的地緣戰略構想從理論上看是比較完美的,但要將它變為現實卻要遇到諸多問題和困難。其一,雖然美國「利益」無限,但畢竟力量有限。其二,在國家利益至上的當今世界,美國的聯盟體系會發生動搖。其三,在全球走向多極化的今天,美國並不是能始終施加軍事、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影響的唯一國家。因此,布熱津斯基的這一構想,可以說既是他的一種戰略追求,又是一種心理神話。
⑹ 什麼是地緣政治理論
地緣政治學又稱「地理政治學」,是政治地理學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觀點是全球或地區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甚至制約。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勢,分析、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
「地緣政治學」源於19世紀後期。20世紀以來,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美國歷史學家馬漢提出「海權論」,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麥金德則提出「陸權論」,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0年代,美國國際關系學者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被稱為「陸權論」的另一派理論。50年代,美國戰略學家塞維爾斯基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即「空權論」。1973年,美國地理學家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區模式,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兩區之間夾有南亞、中東和東南亞3個區,其中南亞是潛在的地緣戰略區,中東和東南亞被稱為破碎帶。1982年,科恩對模式提出修改,指出西歐國家、日本、中國已發展為世界大國,印度、巴西、奈及利亞的作用和地位上升,撒哈拉以南到南非地區則轉變為第三個破碎帶。
地緣政治學是各國制定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隨著科技的發展、非傳統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凸顯,地緣政治學在國家決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但是,作為政治地理學中的重要流派,其影響仍非常深遠。
⑺ 地緣政治理論中的「海權論」和「陸權論」是怎麼回事
關於復陸權論。
1919年,英國戰略制家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提出了『陸權論』。他指出:歐亞大陸是世界的核心,是『世界島』,而一切海洋國家,都處於邊緣。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了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能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世界。
正是基於這樣的陸權理論,英國、德國和蘇聯,先後展開對歐亞大陸——特別是其核心地帶的爭奪。
關於海權論。
與麥金德不同,二戰期間,美國戰略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依據他的『三海戰略』,提出了『海權論』。
斯皮克曼指出:地中海是控制歐亞大陸和非洲的要塞,加勒比海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要沖,而中國南海則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誰控制了這三個『海』,誰就將控制世界。
麥金德把歐亞大陸視為中心,把海洋視為邊緣,但斯皮克曼則反其道而行之。他指出:只要以邊緣包圍中心,便可以瓦解中心。
冷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正是根據這樣的戰略,包圍並瓦解了蘇聯。
但是,冷戰結束後,美國卻轉而追隨麥金德的陸權戰略,再次興兵西亞和中亞。最終,今天的美國被困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中。
引自:網頁鏈接
⑻ 何為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地緣政治學是一種探討個人、組織或團體,因為空間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經營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於軍事、外交等戰略分析方面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為底,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歷史,政治等為面進行分析。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20世紀,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H.J.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理論被稱為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為陸權論中的另一派地緣政治理論。50年代,A.de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近年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中國戰國時代的縱橫家,是中國古老的地緣政治學。
「地緣政治」發端於瑞典地理學家克節倫,意指「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國際政治的關系。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近年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⑼ 地緣政治、地理政治、政治地理、地政學、地略學,這些概念的由來和確切解釋。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20世紀,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H.J.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理論被稱為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為陸權論中的另一派地緣政治理論。50年代,A.de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近年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政治地理是來分析國家的產生、發展和其特徵,並探討地理環境對國家制度與政治決策的影響,同時也研究國際關系,探討大國和小國、富國和貧國之間的矛盾和協調。這對世界人類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衡量國家的政治地理,我們先要評估國家的面積、形狀、疆界、位置和國都。在地理位置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位於濱海之城,可稱為海都;一為處於內陸,可稱為陸都。
其他沒找到
⑽ 什麼叫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20世紀,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H.J.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理論被稱為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為陸權論中的另一派地緣政治理論。50年代,A.de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近年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