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土
⑴ 什麼是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和重點治理區
樓主的問題貌似有點問題。
根據我國水土流失情況,我國實行水土流失的分區防治,區劃為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
重點預防保護區需要採取預防保護措施,維持區生態屏障作用。重點監督區需要加強監管,有效遏制人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應因地制宜的開展綜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⑵ 水土保持的具體措施是什麼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而修築的各項工程設施,包括治坡工程(各類梯田、台地、水平溝、魚鱗坑等)、治溝工程(如淤地壩、攔沙壩、谷坊、溝頭防護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統和灌溉系統等)。
2、生物措施
指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採取造林種草及管護的辦法,增加植被覆蓋率,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的一種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
指以改變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蓋或增強土壤有機質抗蝕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帶狀間作、溝壟耕作少耕、免耕等。
開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為單元,根據自然規律,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從而達到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項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戰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必要途徑;水土保持工作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規律認識的概括和總結,也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體現。
(2)治理水土擴展閱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水土保持規劃,組織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單位有計劃地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在水力侵蝕地區,應當以天然溝壑及其兩側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在風力侵蝕地區,應當採取開發水源、引水拉沙、植樹種草、設置人工沙障和網格林帶等措施,建立防風固沙防護體系,控制風沙危害。國家鼓勵水土流失地區的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並在資金、能源、糧食、稅收等方面實行扶持政策,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有計劃地對禁止開墾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進行治理,根據不同情況,採取整治排水系統、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地區的集體所有的土地承包給個人使用的,應當將治理水土流失的責任列入承包合同。
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可以由農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個人或者聯戶承包水土流失的治理。對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水土流失的治理實行承包的,應當按照誰承包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簽訂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承包治理所種植的林木及其果實,歸承包者所有,因承包治理而新增加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國家保護承包治理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內,承包人死亡時,繼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約定繼續承包。企業事業單位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必須採取水土保持措施,對造成的水土流失負責治理。本單位無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治理,治理費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業事業單位負擔。
建設過程中發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基本建設投資中列支;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生產費用中列支。在水土流失地區建設的水土保持設施和種植的林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檢查驗收。對水土保持設施、試驗場地、種植的林草和其他治理成果,應當加強管理和保護。
⑶ 什麼是水土流失治理度
國標中有解釋,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項目建設區內水土流失治理達標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百分比。
⑷ 中國政府近年來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使水土流失成為主要的環境問題。
中國的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面積大,根據公布的中國第2次遙感調查結果,中國的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k㎡,占國土總面積的37%,其中水力侵蝕面積達165萬k㎡,風力侵蝕面積191萬k㎡。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面積為26萬k㎡,侵蝕形式多樣,類型復雜,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特點各異,相互交錯,成因復雜。土壤流失嚴重,根據統計,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長江流域年土壤流失總量為24億噸,其中上游地區年土壤流失總量達15.6億噸,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區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多達16億噸。
二、措施:
治理與開發
(一)化學處理
應用陰離子聚丙烯醯胺(PAM)防治水土流失,已成為國際普遍採用的化學處理措施。2003年美國水土保持報道了美國印地安那州D.C.Flangan等人應用模擬降雨裝置,在多干擾農田中,進行了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研究,取得了在雨量充沛地區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成果。第1次暴雨事件後,20kg/h㎡PAM能使農用粉沙壤土的土壤固體顆粒淋失量減少60%,還能減緩60 L/min高強度流水的沖刷侵蝕。在易嚴重侵蝕的地區用PAM處理後的土壤能有效控制侵蝕。對初始干土模擬降雨研究發現,在69mm/h降雨中,用80 kg/h㎡PAM可使粉沙壤土堤減少86%的地表徑流和99%的土壤流失。在表土,用PAM液霧噴施風乾的土壤比直接用干PAM顆粒處理的土壤更能及時有效地控制侵蝕。相信,此項研究對中國應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研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綜合治理
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治理與開發相結合。
具體:
1、壓縮農業用地,重點抓好川地、塬地、壩地、緩坡梯田的建設,充分挖掘水資源,採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逐步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基本前提)。
2、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3、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超載過牧的地方應適當壓縮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實行輪封輪牧;
4、復墾回填。
實踐: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
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模式:工程措施(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建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
(三)生物措施
農業技術措施(深耕改土,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復種)。
⑸ 如何治理水土流失
第一是大面積的種樹,樹根能抓住土壤,第二呢.就是多種草,草也能減少水土失,第三呢.就是做人民的工作了,每年牲畜會吃掉大量的草,這樣就減少了植被,另外人民不合理的亂挖土,也會使水土流失,這也就是我們國家號召退耕還林,種的莊稼多了,土層也會被破壞,使我們近年來會被沙塵暴襲擊.
⑹ 如何治理水土流失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流失約50億噸土壤,尤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因此,防止水土流失、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國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過去對水土流失地區,往往強調單一措施,而廣東省興寧石馬鎮近年來採取綜合措施,積極治理水土流失,取得顯著成效。石馬鎮是韓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災區,區內有27個自然村的耕地和土地,水土流失面積達25.88平方千米;年侵蝕量達40萬立方米,60多萬平方米良田變成沙灘或沼澤地,部分河床高出地面2米,嚴重地威脅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1985年以來,他們對水土流失區實施綜合治理和連續治理的方針。一方面抓工程治理,對崩口採取上攔、下堵、中間導等措施;另一方面抓好生物治理的配套,做到工程治理一項,生物治理一項。主要採取針闊葉林間種,林果間種,林竹間種,林草間種的方法,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為鞏固治理成果,他們強化行政手段,進行嚴重管理。可以割草的半封山區,建立定期開放、定點割草、護林員過目檢查等制度,確保林木不遭破壞。通過這些措施,已使河床降低0.6米,恢復耕地40多萬平方米,大大減少了災害,確保了糧食和經濟作物豐收。如今,石馬鎮綜合治理水土流失,促進生態系統平衡的經驗,已引起省內外專家的重視,並被評為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進單位。
⑺ 如何治理水土流失
2 選擇合理的耕作方式
經研究,順坡開直溝種植造成的土壤侵蝕嚴重。根據楊一松等人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侵蝕程度的研究,在坡耕地上種植植物籬哺,能將坡地逐步轉變為以植物籬為地埂的梯地。植物籬形成梯地的成本僅為傳統坡改梯的3%一17%,且由於長期耕種與土壤侵蝕,會沿植物籬逐步形成梯坎,最終使坡地變梯田。[3]
3 生物措施
營造農田防護林,提高植被覆蓋率。實踐證明,植被覆蓋率是影響土壤流失最為關鍵的因素,良好植被覆蓋地面水土流失量是自然裸地土壤流失量的1/1 000。且林地凋落物數量明顯減少,森林的上述作用也隨之下降。因此在土地整理過程中,盡量保留地表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另外,以林促草,推行混交林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3]故此,在地廣人稀、降雨條件適宜、水土流失相對較輕的地區,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
⑻ 為了保護環境,治理水土流失
解:38立方分米=0.038立方米
設採集的洪水樣本中含泥沙x立方米,含水為版(0.038-x)立方米
1000(0.38-x)+2400x=38.7
x=0.0005
2400 x 0.0005=1.2千克權
1.2除以0.038=31.6千克/立方米
答:略
⑼ 什麼是水土流失治理率
「水土流失治理率」是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和水土流失監測工作中常用的一個概念。通常是指某區域范圍某時段內,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除以原水土流失面積,是一個百分比值。
⑽ 治理水土流失有什麼建議
(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
(2)工程措施:修梯田、修擋土壩、挖魚鱗坑等;
(3)農業生產措施:退耕還林、還草,禁止陡坡開荒;
(4)采礦、修路等工程建設妥善處理廢渣棄土,避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質源;
(5)進行小流域治理,逐漸到大面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