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的治理
『壹』 怎樣治理鹽鹼地中的硝
治理鹽來鹼地的措施有:源
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
2、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
3、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
4、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注意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貳』 華北地區鹽鹼地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氣候條件。華北位於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到下層或流走,這就是「脫鹽」季節;春季地表水分蒸發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這是主要的「返鹽」季節。
2、地理條件。地形部位高低對鹽鹼土的形成影響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也就與鹽分的移動和積聚有密切關系,從大地形看,水溶性鹽隨水從高處向低處移動,在低窪地帶積聚。
3、土壤質地和地下水。質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一般來說,壤質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地下水影響土壤鹽鹼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
4、河流和海水的影響。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鹼土。
5、耕作管理的不當。有些地方澆水時大水漫灌,或低窪地區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積鹽,使原來的好地變成了鹽鹼地,這個過程叫次生鹽漬化。為防止次生鹽漬化,水利設施要排灌配套,嚴禁大水漫灌,灌水後要及時耕鋤。
(2)鹽鹼地的治理擴展閱讀:
治理措施:
1、洗鹽。洗鹽就是把水灌到鹽鹼地里,使土壤鹽分溶解,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鹼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
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可深耕深翻鹽鹼地。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3、適時耙地。耙地可疏鬆表土,截斷土壤毛細管水向地表輸送鹽分,起到防止返鹽的作用。耙地要適時,要淺春耕,搶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濕。
4、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鹽鹼地一般有低溫、土瘦、結構差的特點。有機肥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腐殖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並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降低土壤鹼性。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可以中和土壤鹼性。因此,增施有機肥料是改良鹽鹼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化肥對改良鹽鹼的作用也受到人們重視,施用化肥可以改變土壤鹽分組成,抑制鹽類對植物的不良影響。當然,鹽鹼地施用化肥時要避免施用鹼性肥料,而應以中性和酸性肥料為好。
5、非化學手段防治,可以用鹽鹼地專用土壤調理劑「治鹼」對土壤進行有效改良,能促進土壤中金屬離子交換釋放出來,降低鹽分含量。
『叄』 鹽鹼地治理如何進行
方法:
1.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區含鹽量
2.打井抽走鹽水
3 挖掘排水溝
4使用酸性肥料
5種植耐鹼作物
『肆』 新疆鹽鹼地有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理辦法
土壤酸化治理的技術措施主要是施石灰。可是,大量、持續施用石灰會引起土壤板結、有內機質分解過速等容負面效果。
土壤修復礦物技術是土壤綜合修復的典例之一。土壤是由礦物岩石風化而來的,土壤固體的90%以上是礦物質,從礦物活化而來的各種礦物質元素是土壤里的基本營養。礦物技術通過模擬自然界的風化成土作用過程發明了低溫水熱工藝,將富鉀硅酸鹽岩石中的所有礦物質元素整體活化為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營養,從而將石頭轉變為富含多種營養元素的礦物肥料。這不僅在營養成份上類似於天然風化土壤,而且在物理結構特性上也類似於天然土壤。
要想長期預防土壤的酸化,唯一的辦法就是,重視優質有機肥的應用,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科學搭配施肥。同時,重視優質、貨真價實的微生物菌肥和土壤調理劑的應用,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只有始終保持土壤的肥沃,才能防止土壤的酸化。
另外可以推薦在歇地期間種植玉米,待玉米長到抽穗期粉碎深翻埋入地中,既疏鬆土壤,增強透氣性,又可降解鹽鹼,改良土壤。
『伍』 有哪些上市公司治理鹽鹼地
綠茵生態(股票代碼002887),京津冀區域僅有的兩三個以園林綠化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綠茵生態以生態修復和園林綠化為主業,距離雄安新區100公里左右,以前已經有過河道治理工程實例,可見綠茵官網,兼具鹽鹼地治理概念,白洋淀周邊有不少鹽鹼地。
『陸』 誰能說說鹽鹼地的有效治理方法
此地區土壤水鹽運動的規律是: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動機相對穩定.
整治內鹽鹼地的核心是以治水為中容心,完善排灌系統,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綜合配套技術,科學的調控土壤中的水鹽運動.其關鍵是脫鹽.
方法:
1.引淡淋鹽---齦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區含鹽量
2.井排井灌---抽取鹽水,補充淡水
3.覆蓋---選擇適當覆蓋物,抑制水分蒸發返鹽
4.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國與椿棉間作等
『柒』 怎麼樣把鹽鹼地改造成好地
1)用土壤改良劑中和土壤中的鹽鹼成分,這種方法一般在小面積土壤栽植時使用。
2)灌水壓鹽:水量比較充足的地方,可在地下設滲水管和暗管溝,利用滲水管在綠地中修建收水井,使其坡降高於排水溝,集中滲入井內,並將其排出。
3)整理地形,抬高地面:利用地形整理,更換堆墊新土,抬高種植面,降低地下水位,並結合澆灌將水溶鹽後攜鹽排出,改善土壤條件。
4)選擇耐鹽鹼樹種:如黑松、新疆楊、檉柳、胡楊、紫穗槐、苦楝等。
5)避開返鹽季節栽植:土壤的鹽分收季節、降水量的影響。在北方乾旱地區,一般春季是土壤返鹽期,這時風大,土壤水分蒸騰量大,造成土壤鹽分在地表集結,使地表含鹽量提高,不利於栽植成活。雨季、秋季由於降水作用,鹽分隨水下滲,地表含鹽量下降,此時移栽植物,經秋冬緩苗生根後,容易成活。
6)做隔離層:在現在的工程移栽中,常會將土壤挖深,然後再土壤內鋪設一層約50公分厚的碎石層進行隔離鹽分上返,然後再回填新土或有機質。
『捌』 為什麼下雨對治理鹽鹼地有好處
以、土瘦;再種植耐鹽鹼的植物。一般分幾步進行。 深耕深翻,清除雜草,透水性增強,另一方面可加速養分分解,擴大有機肥源、秋是返鹽較重的季節,抑制返鹽。腐殖質可以促進團粒結構形成,降低土壤鹼性,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耕干不耕濕,並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耙地要適時,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 適時耙地。翻耕能疏鬆耕作層,所以值得提倡,抑制鹽類對植物的不良影響。有機肥經微生物分解,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如氨水,化肥對改良鹽鹼的作用也受到人們重視,首先排鹽,種植水稻,合理施用化肥。硫酸鉀復合肥是微酸性肥料,適合在鹽鹼地上施用、碳酸氫銨,要淺春耕。鹽鹼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水分狀況不良、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因此,鹽鹼地地下水返鹽時可以灌水壓鹼,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洗鹽就是把水灌到鹽鹼地里。耙地可疏鬆表土、石灰氮。鹽鹼地一般有低溫,以無機促有機,促進遲效養分轉化。春,增施有機肥料是改良鹽鹼地,加強有機質分解和遲效養分的釋放,重點應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狀況上面。施用化肥可以改變土壤鹽分組成,提高磷的有效性,下層少;最後種植作物,從而使孔度增加,截斷土壤毛細管水向地表輸送鹽分,化肥給土壤中增加氮磷鉀。 增施有機肥。鹽鹼地的改良方法如下,培肥土壤,鹽鹼地施用化肥時要避免施用鹼性肥料。無機肥可增加作物產量,減弱土壤水分蒸發,放淤改良、結構差的特點,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鹼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 當然,灌溉洗鹽。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所以在改良初期,切斷土壤毛細管。 平整土地,且有改良鹽鹼地的良好作用,起到防止返鹽的作用、洗鹽,平整土地和化學改良,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鹼性、轉化形成腐殖質,使土壤鹽分溶解,提高了作物的耐鹽力,多出秸稈,增強抗鹽能力。具體的改良措施是:排水,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洗鹽,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此外、鈣鎂磷肥等,深埋根茬,有利於鹽分淋洗,經過耕翻,而應以中性和酸性肥料為好,有效地控制土壤返鹽。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鹽鹼地翻耕的時間最好是春季和秋季,促進作物生長。秋季耕翻尤其有利於殺死病蟲卵,搶伏耕。腐殖酸鈉還能刺激作物生長,早秋耕
『玖』 科學家治理鹽鹼地故事
較深的地方有地下水,地下水中有溶解的鹽類,除了中性的鹽如硫酸鹽、鹽酸鹽外主要是碳酸鹽類。其實較深的地方是沒有鹼的,都是在地表聚集後鹽、鹼才累加到比較嚴重的地步。
碳酸鹽基本上都是強鹼性的,這個你應該知道,比如飽和碳酸鈉溶液的PH值能夠達到10以上。其實很多鹽鹼地的問題不是由鹼造成的,而是由鹼性很強的鹽造成的。
而且在乾旱缺水的情況下,即使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使得土壤中形成了碳酸鈣沉澱了下來,但鹼性的氫氧根仍舊存在
對補充問題的回答:強酸強鹼形成的鹽都是中性的,弱酸形成的鹽是鹼性的,弱鹼形成的鹽是酸性的。酸鹼度不是由硫、氯和鉀鈉等元素決定的,而是由氫離子、氫氧根離子決定的。
『拾』 鹽鹼地的治理的措施
頻繁的旱澇氣候變化,強烈地影響著水鹽運動,因此科學地調控土壤中的水鹽運動,使土壤脫鹽是治理鹽鹼地的關鍵;治理以治水為中心,完善排灌系統,是調控水鹽運動的基本方法。
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措施);農業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