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英國環境治理

英國環境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3 17:39:39

㈠ 根據材料四概括指出英國治理環境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工業化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對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深遠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能源的需求不斷提高。

材料二汽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汽車縮短了空間的距離,減少了時間的差異,擴大了我們的活動區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羊城晚報》2013年11月22日
材料三近年來城市的汽車越來越多,汽車排放的尾氣是霧霾天氣的一個因素。

材料四在英國,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經成為常見病和導致死亡的最大原因。……1848年英國頒布了《公共衛生法》,1878年通過了《公共衛生條例》,至此英國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永資源污染防治的法律體系。
——李宏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
請回答:
(1)材料一圖一所示,英國煤產量從1790年後逐年增長,這與哪項重大發明有直接關系?請寫出材料一圖二所示的時期使人們進入了什麼時代?(2分)
(2)請你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圖片,說明「科技是一把雙刃劍」。(2分)
(3)根據材料四概括指出英國治理環境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什麼?(1分)
(4)減少霧霾天氣,從你我做起!如果請你擬一份「保護環境倡議書」,你會有怎樣的倡議呢?(1分)

㈡ 英國倫敦污染後,企業是怎麼轉型,經歷了什麼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倫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霧霾問題的城市之一.20世紀50年代,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讓「霧都」之名舉世皆知.現在倫敦已經基本拋掉了「霧都」的帽子,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一、倫敦霧霾的發展歷程
19世紀,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和工業中心的倫敦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愈演愈烈,工廠產生大量廢氣,形成了極濃的灰黃色煙霧,倫敦的空氣污染形勢漸趨嚴峻.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100多年間,倫敦在冬季發生過多起空氣污染案例,最早的記錄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隨後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發生大氣污染事件,其中1952年12月的一次嚴重大氣污染事件最為典型 .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圍高濃度的霧霾籠罩倫敦.據史料記載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其中,48歲以上人群死亡率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人群的死亡率為平時的2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這起事件總共造成12000人死亡.這就是後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空氣污染不僅損害人體健康,而且嚴重地腐蝕了建築物,還使土壤貧瘠,水質惡化,鳥類遠辟他鄉,並影響植物生長.
形成倫敦煙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燒煤的工廠排放的大量濃煙、汽車排放的機油廢氣和從歐洲大陸飄過來的污染雲,都令倫敦的空氣質量變得很差.當年的倫敦,工業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噸的濃煙從煙囪中飄出來,排放2000噸二氧化碳(CO2)、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物.更為嚴重的是,燃煤粉塵中含有三氧化二鐵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種來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進而與吸附在粉塵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霧滴,混合了水蒸氣之後,就形成了800噸的硫酸.家庭燒煤也加劇了大氣污染.在集中供暖時代之前,寒冬的倫敦,數以萬計的家庭只能燒煤取暖.由於戰後經濟困難,政府將優質煤出口國外,而倫敦人則燒劣質煤,污染更為嚴重.當空氣不流通的時候,這些污染嚴重的黃煙就被「困在倫敦上空」,便形成了濃霧.這些硫酸霧滴吸入呼吸系統後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使體弱者發病甚至死亡.倫敦煙霧事件的間接原因是開始於12月4日的逆溫層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物蓄積.
隨後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等倫敦又連續發生了多達十二次嚴重的煙霧事件.20世紀70年代中期,倫敦的「霧日」逐年減少,1980年則進一步下降.目前,倫敦有毒煙霧已銷聲匿跡,並成為全球的生態之城.
二、倫敦霧霾的治理過程
1952年倫敦的嚴重煙霧事件,促使英國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英國政府開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來倫敦60多年的煙霧治理,按照其空氣質量的改善趨勢可劃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1953-1960).英國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並制定應對方案.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1956年英國出台專門針對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在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Clean Air Council)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並從對空氣污染治理有經驗、有學識或有責任的人那裡獲取空氣污染治理建議.具體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對控制區內進行壁爐改造的合理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至少70%,而對違反條例的人員則依情節處以10-100英鎊罰款或最高3個月的監禁.1960年,倫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國政府對《清潔空氣法》進行了修訂和擴充,賦予負責控制大氣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許可權,包括出台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和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的權力.1974年,政府頒布《污染控製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用於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這一階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擴大了煙塵控制區的范圍.到1976年,煙塵控制區的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倫敦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第一階段還略有波動,但到了第二階段,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便有了顯著改觀,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短期內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過80%.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數已經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階段是平穩改善階段(1980-2000),倫敦大氣控制與治理的重點已從控制燃煤開始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政府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此時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倫敦市長經過廣泛咨詢後發布了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其中詳細說明了倫敦要如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目標.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提出將於2050年建成低碳社會.此後,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在2006、201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倫敦空氣質量控制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層空氣中煙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並榮登吸引全球遊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三、主要經驗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理霧霾
倫敦曾經嚴重的大氣污染引起英國各界的高度重視.具體表現在:(1)依法治霾.1956年,在著名的《比佛報告》 (The Beaver Report)推動下,英國頒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在此基礎上,20世紀60-70年代,英國主要採取「末端治理」來治理空氣污染.除了不斷完善《清潔空氣法》,1968年以後,英國又相繼出台《污染控製法》(1974)、《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修訂)、《環境法》(1995年)、《大倫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案》(1999年)及《氣候變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對其他廢氣排放進行嚴格約束,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以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英國根據國情,走以「立法為主,補貼為輔,全面推進,最終建立低碳社會」的模式,把建立低碳社會提升為基本國策.英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減排80% 的長期目標.(2)制定國家戰略,指導治理霧霾.從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歐盟要求其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不然將面臨4.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為了符合標准,早在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以此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隨後英國提出《能效:政府行動計劃》(2004)、《氣候變化行動計劃》(2005)、《英國可持續發展戰略》(2005)、《低碳建築計劃》(2006)、《退稅與補貼計劃》(2007)、《英國能效行動計劃2007》、《國家可再生能源計劃》(2008)及《低碳轉型計劃》(2009)等一系列計劃與政策的出台,彰顯了英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與決心.尤其是2009年低碳轉型計劃》勾畫出英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目標是到2020年,英國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4%,120多萬人從事綠色職業;700萬棟房屋進行節能改造,150多萬戶家庭將得到政府資助自產清潔能源;40%的電力將來自低碳能源;新車的平均碳排放量將減少40%.由於英國的大力推動,近年低碳經濟的理念在全球迅速傳播,並得到廣泛的認可.(3)加大財政投入.2009年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4)構建協同配合的政策體系.英國在利用氣候變化稅、排放貿易機制等政策工具及低碳交通、「清潔煤炭」、碳預算等計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種政策工具與計劃的特色,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政策計劃體系,低碳技術研發推廣計劃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已初步形成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以全體企業、公共部門和居民為主體的「低碳經濟」互動體系,促進低碳經濟轉型,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5)設立各種專項基金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碳基金」 作為由英國政府利用每年大約有6600萬英鎊的氣候變化稅作為投資、按企業模式運作的商業化基金,有力地促進英國商業和公共部門減排CO2,加大投資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2008年英國政府啟動「環境改善基金」,可以將政府對低碳能源和高能效技術示範和部署的支持以及對能源與環境相關的國際化發展結合起來,提供相應的基金資助.為了在綠色運輸和能源項目中加大投資,2010年3月英國設立10億英鎊(7.49億歐元)綠色能源基金,改造運輸體系使用清潔燃料,提升低碳能源(如風能、海洋波浪能和太陽能)的利用,為數千人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二)利用清潔能源等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倫敦煙霧事件發生時,倫敦的煙塵最高濃度達44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濃度達到3830微克/立方米.1950年代,倫敦的有關部門通過對大氣污染源進行分析,發現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及家庭燃煤,因此,他們除了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只准燒無煙燃料外,還決定增加清潔能源比例,推廣使用無煙煤、電和天然氣,減少煙塵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採取集中供暖;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至郊外;政府採用補貼的辦法幫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區和近郊區所有的工業企業都不準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產生的廢氣也均須利用物理和化學方法加以凈化,達標後才可排出等.英國還大力發展監控技術,建立大氣監測網.自1961年開始,英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個由450個團體參加的大氣監測網.監測網有1200個監測點,平均每小時對煙塵與二氧化硫采樣一次,每月測降塵量一次,其中倫敦、愛丁堡、謝菲爾德三個城市被列為重點監測區.再加上環保技術的推廣應用等,對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隨著英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英國的能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65年燃料構成中煤炭的比例為27%,電和清潔氣體燃料佔24 5%,燃料油為43%;1980年煤炭僅限於遠郊區工廠使用,比例進一步減少到5%,電和清潔氣體燃料提高到51%,燃料油為41%.尤其是煤炭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從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氣的佔比卻從0上升到了36%.2003年,英國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將於2050年建立低碳社會.2008年英國頒布《氣候變化法案》,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的排量降低60% 的長期目標.2009年英國政府公布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 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 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 來自核能).
(三)疏散人口和工業企業
為了解決城市人口和工業企業過於集中,而給市區帶來大氣污染等問題,倫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礎上,於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區又興建了彼得伯勒、米爾頓凱恩斯、北安普頓等3座新城(這3座新城距倫敦市中心的距離從80到133公里不等),這些新城的建設為人口和工業外遷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倫敦政府利用稅收等經濟政策,鼓勵市區一些企業遷移到這些人口較少的新發展區;另一方面,各新城對吸引工業企業落戶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當時的作法是,劃定工業區范圍,鋪設道路,建設不同規模的廠房以供出租,注意營造好的居住環境等,同時對優惠條件進行大力宣傳) 由於政府對外遷的優惠政策和新城具有的優惠條件,因此許多工廠紛紛外遷.自1967年起,倫敦市區工業用地開始減少,至1974年市區共遷出24萬個勞動崗位,以後又遷出4.2萬個.與此同時,新城企業由原來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總數也由原來的45萬增至136.7萬(包括其他地區遷人的人口).
(四)加強對機動車尾氣排放的綜合治理
8O年代初,倫敦的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44萬輛,道路交通阻塞日趨嚴重.同時,汽車數量的增加也引發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大氣的污染.面對這一嚴峻局勢,倫敦當局採取以下綜合治理措施.
第一,實行向公共交通、步行、騎自行車等節油、無污染的出行方式轉變的交通發展戰略,以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從而有效降低機動車二氧化碳排放量.具體辦法有:設立公交專用道,設立1000英里長的自行車線路網,設立林蔭步道網,投資發展新型節能、無污染的公交車輛.
第二,擴大交通限制的范圍.過去倫敦的交通限制重點集中在中心地區的高峰時間內.隨著城市化和交通的發展,從內倫敦到外倫敦的各城鎮中心、主要的放射道路及高速公路,交通問題和空氣質量問題也日趨嚴重,因此,倫敦所有地區陸續實行了以限制為基礎的一攬子方案,同時,輔之以切實可行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防止了空氣質量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第三,政府發布交通狀況白皮書.公告市民:為了限制轎車數量,減少堵車和空氣污染,將從2000年起提高停車費用,市內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場所的免費停車場也一律改為收費停車場.
第四,加強對城市大氣質量的控制管理.政府制定的控制大氣質量的近期目標是,到2000年將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同時,建議政府制定有關機動車尾氣排放量的控制目標及實施細則.
第五,加強汽車製造業的技術改造,設計生產先進的環保型轎車.英國政府為了治理機動車污染,在多次修訂完善《清潔空氣法案》中增加機動車尾氣排放的規定,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凈化裝置以減少氮氧化物排放,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從2003年起,倫敦市政府開始徵收「擁堵費」,以緩解倫敦市中心的擁堵狀況,該政策減少了機動車排放對空氣的污染,增加了財政收入,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籌集了資金.
2008年倫敦政府推行低污染排放區政策,旨在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研究結果表明,與低污染排放區以外的區域相比,該措施的執行使得PM10污染濃度下降了約2.46%到3.07%.而且,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也強調,未來會通過不斷提升低排放區的准入門檻,加強對機動車排污的控制
倫敦市政府還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計劃在20年內,減少私家車流量9%,每天進入塞車收費區域的車輛數目減少超過6萬輛,廢氣排放降低12%.在限制轎車排放的同時,英國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和公共交通.倫敦計劃2015年前建立2.5萬套電動車充電裝置.目前電動汽車買主將享受高額返利,免交汽車碳排放稅,免費停車.
(五)多措並舉,協同治理霧霾
首先,建立專門的管理、咨詢機構.為了加強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大倫敦議會確定了17個不同的行業機構,分別制定實旖大氣污染控制的各項措施.
其次,科研機構參與治理大氣污染.倫敦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很注意科研力量的參與,許多全國性的研究機構,以及大學、工廠都廣泛參與了科研工作.如以華倫泉實驗室為中心,根據遍布全英的1200多個監測站的測定結果,對煙塵和二氧化硫在空氣中的含量進行估算,據此提出不同地區控制大氣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頓大學、里丁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威爾士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等分剝對車輛尾氣、空氣質量標准、控制污染物的捧放、空氣污染對農作物和土壤的影響、測定灰塵及其它污染物的儀器的改進、煙囪的設計安裝及環保產品的研製等同題進行廣泛深人的研究.
第三,鼓勵市民積極參與,監督治理.倫敦空氣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成績並不全歸功於政府,英國各大高校、環保組織與媒體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氣污染的踐行者.倫敦國王學院、倫敦蓋伊醫院與倫敦聖托馬斯醫院聯合組建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基金會聯合主辦了一個有關「如何降低空氣污染對個人影響」的研討會,專門探討的是倫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從自身做起改善空氣質量.倫敦國王學院還於2010-03-12在多個手機操作系統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為「倫敦空氣」的手機軟體,每小時向用戶免費推送倫敦空氣質量,讓倫敦居民對城市空氣質量有了進一步了解.英國是最早將空氣治理信息向民眾實時通報的國家.官方網路向市民發布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時的濃度和一周趨勢圖.
英國公民在環境問題的討論、決策、監督、執行上,有深厚的自治傳統和強大的社會根基.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氣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體不會替政府粉飾遮掩而是大膽抨擊.比如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報》就引述環保組織「清潔倫敦空氣」所作的調查報告,質疑倫敦市政府只在監測點附近大灑化學溶劑,藉以美化空氣污染指數.英國公民獲知空氣信息的途徑也不被官方獨家壟斷.公民能直接透過《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環保機構索取相關數據,不得被拒絕.政府開設的「英國空氣質量檔案」網站、民間組織與倫敦國王學院環保組織合作開設的「倫敦空氣質量網路」均發布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政府絕不敢指責民間監測組織「非法」、「違規」、「不科學」.
第四,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形綠帶,至2O世紀8O年代該綠帶面積達4434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之比達到2.82:1.遠期綠帶規劃面積可達5791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之比可達3.67:1.倫敦綠帶的建設在置換城市空氣,保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控制城市向外擴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園林綠化方面倫敦還十分重視生態園林,倡導建設「花園城市」的理念.這是倫敦自加世紀中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是一項調節城市大氣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充分發揮綠化功能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目前,在寸土寸金的倫敦城市中心區,有三分之一的面積被花園、公共綠地和森林覆蓋.生態園林的建設不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大氣環境,提高了城市整體質量,而且使昔日破敗的城市衰落區以空氣清新、優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綠色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和觀光客.
四、對我國治理霧霾的啟示
從工業革命的先驅到生態文明的領跑者,英國為世界其它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借鑒.
1.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立法
只有嚴厲的政府制度才能減少污染.自由市場並不能解決污染問題.污染在經濟學中被視作外部因素,說明單個公司是不可能為解決污染問題而付出代價的,因此公司本身沒有動力主動去做.需要有政府制度來制約、規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鐵腕治理,才能減少污染.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嚴格依法行政,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執法等問題;實行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對執法人員不作為、瀆職的要嚴肅處理.
2.全面規劃、加快實施大氣環境治理戰略
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是區域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出發,對已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提出改善和控制污染的優化方案.做好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採取區域性綜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大氣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同時,制定控制大氣污染的科技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等,把大氣的綜合治理與利用,轉變為新興產業,徹底消除隱患,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科學技術是解決與治理大氣污染的關鍵
在英國治理空氣污染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關鍵的指導性作用.英國政府鼓勵企業採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改革生產工藝,優先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藝,這是防治大氣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政府要求企業嚴格生產工藝操作,選配合適的原材料,有利於減輕污染或對所產生的污染物進行處理.安裝廢氣的凈化裝置,對污染源進行治理,使大氣環境質量達到標准.除通過攻關關鍵技術實現治污目標和產業突破外,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科學研究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決策過程越科學,可執行性就越好,政策就更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4.提高認識,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從1813年的大氣污染,到1952年的嚴重大氣污染,英國為工業化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英國痛下決心治理倫敦大氣污染,根本扭轉局面花了20多年時間,完全改善用了50年的時間,這說明空氣污染治理工作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即使到現在,英國政府仍然認為在空氣質量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英國在其2007年戰略中提到,經過幾十年的治理,英國由於空氣污染對人們平均壽命的影響仍然達到7到8個月左右,直接醫療成本每年約200億英鎊.即使到2020年,2007年戰略中的所有政策都得到徹底的落實,英國政府仍然預期空氣污染將使英國人平均壽命縮短5個月.因此,空氣質量的恢復過程不是自然而然出現,它需要政府下決心制定和推行相關政策,並將公眾對此問題的關注轉化為對相關政策的支持和自覺執行.為避免災難再次出現,並最大限度保障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需進行嚴格管理並對相關領域科技創新進行有力投資和推廣,這是治理環境問題的可行途徑.

㈢ (6分)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通常都經歷了先污染後治理過程,留下了許多值得人們深思的經驗和教訓。閱讀下


(1)工業革命;瓦特(2分)
(2)原因:技術制約;人們對環境污染的漠視;「自由放任的」工業化模式。(任寫二點得2分)
(3)利用市場制約;嚴格執法(對破壞環境嚴厲懲罰);採用新技術。(任寫二點得2分)

㈣ 國外環境污染治理怎麼做

英國:利用技術科學治污

200多年前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鋼鐵、煤炭、化工和其他行業的繁榮,推動了英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然而與此同時,對於廢料處理和運營管理的疏失,也導致了化學廢料流入土壤或者直接排入地下,帶來非常嚴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從20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就陸續制定相關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規,同時進行土壤改良劑和場地污染修復研究。英國土地修復技術非常規范,目前主要採取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修復三方面的技術。

對於泰晤士河的治理,英國成立了治理專門委員會和水務局(公司),對整個流域進行統一規劃與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1850-1949年,英國政府開始第一次泰晤士河治理,主要是建設城市污水排放系統和河壩築堤。1950年至今進行了第二次污染治理,不僅重建和延長了倫敦的下水道,還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加強工業污染治理,採取對河流直接充氧等措施治理水污染。目前,全流域建設污水處理廠470餘座,日處理能力為360萬噸,幾乎與給水量相等。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才能排放到河中,污水處理費用計入居民的自來水費中。

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科學技術的作用同樣得到高度重視,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科學研究幫助水務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態原理的治理目標,根據水環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標及時跟蹤監測水質變化。經過100多年的綜合治理,特別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高強度治理,泰晤士河已成為國際上治理效果最顯著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干凈的河系之一。1955-1980年間,泰晤士河總污染負荷減少了90%,河流水質已恢復到17世紀的原貌,100多種魚重返泰晤士河。


德國:摸清家底 區別對待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國留下了許多污染場地,有15%-20%的土地被懷疑可能受到污染。調查結果表明,德國有30萬塊土地需要治理。在後工業化時代,土壤保護已經成為德國環保的一項重要工作。

德國的土壤保護工作做得比較深入細致,開展了污染場地調查,底數清楚,為開展土壤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首先,全面開展土壤監測。目前,德國各州都對土壤進行長期監測,全國共有800多個監測點,絕大部分是環保部門設立的,也有一些是農業部門設立的。聯邦與各州政府設立土壤污染調查小組,根據土地的用途,對土壤進行監測,隨時了解土壤特性的變化信息,同時觀察土壤發展趨勢,評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對全國有污染嫌疑的地塊進行排查、篩選,對重點污染地塊進行詳細調查,然後,通過情景模擬,開展土壤修復研究,制定技術方案並實施。

第三,建立污染場地資料庫。如薩克森州對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個詳盡的資料庫,所有與土壤保護相關的州政府部門都可以使用這個資料庫,下一級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屬於本地區的污染場地情況。同時,建築公司也可利用這個資料庫。通過這個資料庫,可以對全州土壤保護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

德國還通過精密計算設計了一套指標來評估土壤風險:在綠色線上的,主要是預防土壤惡化;在黃色線上的,要發出警告;在紅色線上的,必須進行清理。

當然,土壤保護最好的手段是盡量少用土地。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農業用地轉為工業、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轉型導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著少污染。因此,現在德國對土地轉型利用實行總量控制,現在每年農業土地轉型利用的總量為50多公頃,到2020年年利用量不能超過30公頃;為滿足建設需要,重點向城市要土地,重視土地的重復使用,避免無節制地向周邊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澳大利亞:改造污染土地成公園

和世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澳大利亞也逐漸將重度污染的工廠企業慢慢搬離城市中心和住宅區周邊。搬遷留下的空地會經環境署的嚴格評估並由開發商做出改造意見申請,獲得批准之後才允許將污染地塊修復和轉型為非工業用地。

澳大利亞很多受污染嚴重的土地最終並沒有轉型成商住用地。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園、湖濱公園,由於可以廣種樹木、使土壤自然修復,更適合污染土地的轉型。獲得過多項大獎的澳大利亞BP石油公司遺址公園就是在原BP石油公司場地改造後建成的。這座公園中,很多被污染的土壤並沒有被運走,而是和有機物相結合,重新加以使用,通過自然法則,慢慢把土地凈化。對於被污染土地的修復工作,澳大利亞的標准和規格非常高,曾經被嚴重污染的奧林匹克公園地塊,已經被改造成了適合全家出遊的綠色天堂。

在悉尼西區一個工廠變住宅區的地塊改造中,市政廳要求改造者必須把所有被污染的土壤全部裝進密封的卡車中,沿特定路線運出後,傾倒在專用的屏蔽空間內,最終用水泥板封存。光這種土壤修復就耗資500萬澳幣,約為2500萬人民幣。

㈤ 環境治理是兩會老生常談的問題,最早造成環境大面積污染的是英國

是的。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英國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率先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但是隨著工業化的展開,英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而由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城市病」便在英國發作起來。英國的「城市病」最突出的病症表現在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㈥ 英國工業化環境污染治理用了多少年

英國是世界上典型的「先污染、後治理」國家。英國的治污過程歷經100多年,並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其主要做法是:

1.通過《河道法令》等十多部法律,依法治理環境污染。

2.制定實施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全國各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評估。

3.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抑制環境污染。發展較少污染環境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重化工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㈦ 英國人對倫敦霧霾的治理對我國有哪些啟示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倫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霧霾問題的城市之一。20世紀50年代,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讓「霧都」之名舉世皆知。現在倫敦已經基本拋掉了「霧都」的帽子,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一、倫敦霧霾的發展歷程
19世紀,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和工業中心的倫敦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愈演愈烈,工廠產生大量廢氣,形成了極濃的灰黃色煙霧,倫敦的空氣污染形勢漸趨嚴峻。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100多年間,倫敦在冬季發生過多起空氣污染案例,最早的記錄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隨後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發生大氣污染事件,其中1952年12月的一次嚴重大氣污染事件最為典型 。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圍高濃度的霧霾籠罩倫敦。據史料記載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其中,48歲以上人群死亡率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人群的死亡率為平時的2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這起事件總共造成12000人死亡。這就是後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空氣污染不僅損害人體健康,而且嚴重地腐蝕了建築物,還使土壤貧瘠,水質惡化,鳥類遠辟他鄉,並影響植物生長。
形成倫敦煙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燒煤的工廠排放的大量濃煙、汽車排放的機油廢氣和從歐洲大陸飄過來的污染雲,都令倫敦的空氣質量變得很差。當年的倫敦,工業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噸的濃煙從煙囪中飄出來,排放2000噸二氧化碳(CO2)、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物。更為嚴重的是,燃煤粉塵中含有三氧化二鐵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種來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進而與吸附在粉塵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霧滴,混合了水蒸氣之後,就形成了800噸的硫酸。家庭燒煤也加劇了大氣污染。在集中供暖時代之前,寒冬的倫敦,數以萬計的家庭只能燒煤取暖。由於戰後經濟困難,政府將優質煤出口國外,而倫敦人則燒劣質煤,污染更為嚴重。當空氣不流通的時候,這些污染嚴重的黃煙就被「困在倫敦上空」,便形成了濃霧。這些硫酸霧滴吸入呼吸系統後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使體弱者發病甚至死亡。倫敦煙霧事件的間接原因是開始於12月4日的逆溫層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物蓄積。
隨後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等倫敦又連續發生了多達十二次嚴重的煙霧事件。20世紀70年代中期,倫敦的「霧日」逐年減少,1980年則進一步下降。目前,倫敦有毒煙霧已銷聲匿跡,並成為全球的生態之城。
二、倫敦霧霾的治理過程
1952年倫敦的嚴重煙霧事件,促使英國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英國政府開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來倫敦60多年的煙霧治理,按照其空氣質量的改善趨勢可劃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1953-1960)。英國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並制定應對方案。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1956年英國出台專門針對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在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Clean Air Council)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並從對空氣污染治理有經驗、有學識或有責任的人那裡獲取空氣污染治理建議。具體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對控制區內進行壁爐改造的合理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至少70%,而對違反條例的人員則依情節處以10-100英鎊罰款或最高3個月的監禁。1960年,倫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國政府對《清潔空氣法》進行了修訂和擴充,賦予負責控制大氣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許可權,包括出台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和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的權力。1974年,政府頒布《污染控製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用於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這一階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擴大了煙塵控制區的范圍。到1976年,煙塵控制區的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倫敦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第一階段還略有波動,但到了第二階段,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便有了顯著改觀,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短期內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過80%。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數已經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階段是平穩改善階段(1980-2000),倫敦大氣控制與治理的重點已從控制燃煤開始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政府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此時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倫敦市長經過廣泛咨詢後發布了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其中詳細說明了倫敦要如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目標。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提出將於2050年建成低碳社會。此後,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在2006、201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倫敦空氣質量控制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層空氣中煙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並榮登吸引全球遊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三、主要經驗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理霧霾
倫敦曾經嚴重的大氣污染引起英國各界的高度重視。具體表現在:(1)依法治霾。1956年,在著名的《比佛報告》 (The Beaver Report)推動下,英國頒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在此基礎上,20世紀60-70年代,英國主要採取「末端治理」來治理空氣污染。除了不斷完善《清潔空氣法》,1968年以後,英國又相繼出台《污染控製法》(1974)、《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修訂)、《環境法》(1995年)、《大倫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案》(1999年)及《氣候變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對其他廢氣排放進行嚴格約束,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以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英國根據國情,走以「立法為主,補貼為輔,全面推進,最終建立低碳社會」的模式,把建立低碳社會提升為基本國策。英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減排80% 的長期目標。(2)制定國家戰略,指導治理霧霾。從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歐盟要求其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不然將面臨4.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為了符合標准,早在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以此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隨後英國提出《能效:政府行動計劃》(2004)、《氣候變化行動計劃》(2005)、《英國可持續發展戰略》(2005)、《低碳建築計劃》(2006)、《退稅與補貼計劃》(2007)、《英國能效行動計劃2007》、《國家可再生能源計劃》(2008)及《低碳轉型計劃》(2009)等一系列計劃與政策的出台,彰顯了英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與決心。尤其是2009年低碳轉型計劃》勾畫出英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目標是到2020年,英國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4%,120多萬人從事綠色職業;700萬棟房屋進行節能改造,150多萬戶家庭將得到政府資助自產清潔能源;40%的電力將來自低碳能源;新車的平均碳排放量將減少40%。由於英國的大力推動,近年低碳經濟的理念在全球迅速傳播,並得到廣泛的認可。(3)加大財政投入。2009年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4)構建協同配合的政策體系。英國在利用氣候變化稅、排放貿易機制等政策工具及低碳交通、「清潔煤炭」、碳預算等計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種政策工具與計劃的特色,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政策計劃體系,低碳技術研發推廣計劃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已初步形成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以全體企業、公共部門和居民為主體的「低碳經濟」互動體系,促進低碳經濟轉型,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5)設立各種專項基金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碳基金」 作為由英國政府利用每年大約有6600萬英鎊的氣候變化稅作為投資、按企業模式運作的商業化基金,有力地促進英國商業和公共部門減排CO2,加大投資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2008年英國政府啟動「環境改善基金」,可以將政府對低碳能源和高能效技術示範和部署的支持以及對能源與環境相關的國際化發展結合起來,提供相應的基金資助。為了在綠色運輸和能源項目中加大投資,2010年3月英國設立10億英鎊(7.49億歐元)綠色能源基金,改造運輸體系使用清潔燃料,提升低碳能源(如風能、海洋波浪能和太陽能)的利用,為數千人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二)利用清潔能源等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倫敦煙霧事件發生時,倫敦的煙塵最高濃度達44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濃度達到3830微克/立方米。1950年代,倫敦的有關部門通過對大氣污染源進行分析,發現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及家庭燃煤,因此,他們除了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只准燒無煙燃料外,還決定增加清潔能源比例,推廣使用無煙煤、電和天然氣,減少煙塵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採取集中供暖;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至郊外;政府採用補貼的辦法幫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區和近郊區所有的工業企業都不準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產生的廢氣也均須利用物理和化學方法加以凈化,達標後才可排出等。英國還大力發展監控技術,建立大氣監測網。自1961年開始,英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個由450個團體參加的大氣監測網。監測網有1200個監測點,平均每小時對煙塵與二氧化硫采樣一次,每月測降塵量一次,其中倫敦、愛丁堡、謝菲爾德三個城市被列為重點監測區。再加上環保技術的推廣應用等,對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隨著英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英國的能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65年燃料構成中煤炭的比例為27%,電和清潔氣體燃料佔24 5%,燃料油為43%;1980年煤炭僅限於遠郊區工廠使用,比例進一步減少到5%,電和清潔氣體燃料提高到51%,燃料油為41%。尤其是煤炭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從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氣的佔比卻從0上升到了36%。2003年,英國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將於2050年建立低碳社會。2008年英國頒布《氣候變化法案》,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的排量降低60% 的長期目標。2009年英國政府公布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 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 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 來自核能)。
(三)疏散人口和工業企業
為了解決城市人口和工業企業過於集中,而給市區帶來大氣污染等問題,倫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礎上,於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區又興建了彼得伯勒、米爾頓凱恩斯、北安普頓等3座新城(這3座新城距倫敦市中心的距離從80到133公里不等),這些新城的建設為人口和工業外遷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倫敦政府利用稅收等經濟政策,鼓勵市區一些企業遷移到這些人口較少的新發展區;另一方面,各新城對吸引工業企業落戶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當時的作法是,劃定工業區范圍,鋪設道路,建設不同規模的廠房以供出租,注意營造好的居住環境等,同時對優惠條件進行大力宣傳) 由於政府對外遷的優惠政策和新城具有的優惠條件,因此許多工廠紛紛外遷。自1967年起,倫敦市區工業用地開始減少,至1974年市區共遷出24萬個勞動崗位,以後又遷出4.2萬個。與此同時,新城企業由原來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總數也由原來的45萬增至136.7萬(包括其他地區遷人的人口)。
(四)加強對機動車尾氣排放的綜合治理
8O年代初,倫敦的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44萬輛,道路交通阻塞日趨嚴重。同時,汽車數量的增加也引發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大氣的污染。面對這一嚴峻局勢,倫敦當局採取以下綜合治理措施。
第一,實行向公共交通、步行、騎自行車等節油、無污染的出行方式轉變的交通發展戰略,以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從而有效降低機動車二氧化碳排放量。具體辦法有:設立公交專用道,設立1000英里長的自行車線路網,設立林蔭步道網,投資發展新型節能、無污染的公交車輛。
第二,擴大交通限制的范圍。過去倫敦的交通限制重點集中在中心地區的高峰時間內。隨著城市化和交通的發展,從內倫敦到外倫敦的各城鎮中心、主要的放射道路及高速公路,交通問題和空氣質量問題也日趨嚴重,因此,倫敦所有地區陸續實行了以限制為基礎的一攬子方案,同時,輔之以切實可行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防止了空氣質量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第三,政府發布交通狀況白皮書。公告市民:為了限制轎車數量,減少堵車和空氣污染,將從2000年起提高停車費用,市內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場所的免費停車場也一律改為收費停車場。
第四,加強對城市大氣質量的控制管理。政府制定的控制大氣質量的近期目標是,到2000年將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同時,建議政府制定有關機動車尾氣排放量的控制目標及實施細則。
第五,加強汽車製造業的技術改造,設計生產先進的環保型轎車。英國政府為了治理機動車污染,在多次修訂完善《清潔空氣法案》中增加機動車尾氣排放的規定,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凈化裝置以減少氮氧化物排放,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從2003年起,倫敦市政府開始徵收「擁堵費」,以緩解倫敦市中心的擁堵狀況,該政策減少了機動車排放對空氣的污染,增加了財政收入,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籌集了資金。
2008年倫敦政府推行低污染排放區政策,旨在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研究結果表明,與低污染排放區以外的區域相比,該措施的執行使得PM10污染濃度下降了約2.46%到3.07%。而且,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也強調,未來會通過不斷提升低排放區的准入門檻,加強對機動車排污的控制
倫敦市政府還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計劃在20年內,減少私家車流量9%,每天進入塞車收費區域的車輛數目減少超過6萬輛,廢氣排放降低12%。在限制轎車排放的同時,英國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和公共交通。倫敦計劃2015年前建立2.5萬套電動車充電裝置。目前電動汽車買主將享受高額返利,免交汽車碳排放稅,免費停車。
(五)多措並舉,協同治理霧霾
首先,建立專門的管理、咨詢機構。為了加強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大倫敦議會確定了17個不同的行業機構,分別制定實旖大氣污染控制的各項措施。
其次,科研機構參與治理大氣污染。倫敦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很注意科研力量的參與,許多全國性的研究機構,以及大學、工廠都廣泛參與了科研工作。如以華倫泉實驗室為中心,根據遍布全英的1200多個監測站的測定結果,對煙塵和二氧化硫在空氣中的含量進行估算,據此提出不同地區控制大氣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頓大學、里丁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威爾士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等分剝對車輛尾氣、空氣質量標准、控制污染物的捧放、空氣污染對農作物和土壤的影響、測定灰塵及其它污染物的儀器的改進、煙囪的設計安裝及環保產品的研製等同題進行廣泛深人的研究。
第三,鼓勵市民積極參與,監督治理。倫敦空氣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成績並不全歸功於政府,英國各大高校、環保組織與媒體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氣污染的踐行者。倫敦國王學院、倫敦蓋伊醫院與倫敦聖托馬斯醫院聯合組建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基金會聯合主辦了一個有關「如何降低空氣污染對個人影響」的研討會,專門探討的是倫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從自身做起改善空氣質量。倫敦國王學院還於2010-03-12在多個手機操作系統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為「倫敦空氣」的手機軟體,每小時向用戶免費推送倫敦空氣質量,讓倫敦居民對城市空氣質量有了進一步了解。英國是最早將空氣治理信息向民眾實時通報的國家。官方網路向市民發布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時的濃度和一周趨勢圖。
英國公民在環境問題的討論、決策、監督、執行上,有深厚的自治傳統和強大的社會根基。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氣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體不會替政府粉飾遮掩而是大膽抨擊。比如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報》就引述環保組織「清潔倫敦空氣」所作的調查報告,質疑倫敦市政府只在監測點附近大灑化學溶劑,藉以美化空氣污染指數。英國公民獲知空氣信息的途徑也不被官方獨家壟斷。公民能直接透過《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環保機構索取相關數據,不得被拒絕。政府開設的「英國空氣質量檔案」網站、民間組織與倫敦國王學院環保組織合作開設的「倫敦空氣質量網路」均發布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政府絕不敢指責民間監測組織「非法」、「違規」、「不科學」。
第四,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形綠帶,至2O世紀8O年代該綠帶面積達4434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之比達到2.82:1。遠期綠帶規劃面積可達5791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之比可達3.67:1。倫敦綠帶的建設在置換城市空氣,保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控制城市向外擴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園林綠化方面倫敦還十分重視生態園林,倡導建設「花園城市」的理念。這是倫敦自加世紀中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是一項調節城市大氣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充分發揮綠化功能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目前,在寸土寸金的倫敦城市中心區,有三分之一的面積被花園、公共綠地和森林覆蓋。生態園林的建設不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大氣環境,提高了城市整體質量,而且使昔日破敗的城市衰落區以空氣清新、優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綠色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和觀光客。
四、對我國治理霧霾的啟示
從工業革命的先驅到生態文明的領跑者,英國為世界其它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借鑒。
1.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立法
只有嚴厲的政府制度才能減少污染。自由市場並不能解決污染問題。污染在經濟學中被視作外部因素,說明單個公司是不可能為解決污染問題而付出代價的,因此公司本身沒有動力主動去做。需要有政府制度來制約、規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鐵腕治理,才能減少污染。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嚴格依法行政,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執法等問題;實行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對執法人員不作為、瀆職的要嚴肅處理。
2.全面規劃、加快實施大氣環境治理戰略
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是區域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出發,對已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提出改善和控制污染的優化方案。做好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採取區域性綜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大氣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同時,制定控制大氣污染的科技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等,把大氣的綜合治理與利用,轉變為新興產業,徹底消除隱患,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科學技術是解決與治理大氣污染的關鍵
在英國治理空氣污染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關鍵的指導性作用。英國政府鼓勵企業採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改革生產工藝,優先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藝,這是防治大氣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政府要求企業嚴格生產工藝操作,選配合適的原材料,有利於減輕污染或對所產生的污染物進行處理。安裝廢氣的凈化裝置,對污染源進行治理,使大氣環境質量達到標准。除通過攻關關鍵技術實現治污目標和產業突破外,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科學研究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決策過程越科學,可執行性就越好,政策就更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4.提高認識,多措並舉、多管齊下
從1813年的大氣污染,到1952年的嚴重大氣污染,英國為工業化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英國痛下決心治理倫敦大氣污染,根本扭轉局面花了20多年時間,完全改善用了50年的時間,這說明空氣污染治理工作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即使到現在,英國政府仍然認為在空氣質量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英國在其2007年戰略中提到,經過幾十年的治理,英國由於空氣污染對人們平均壽命的影響仍然達到7到8個月左右,直接醫療成本每年約200億英鎊。即使到2020年,2007年戰略中的所有政策都得到徹底的落實,英國政府仍然預期空氣污染將使英國人平均壽命縮短5個月。因此,空氣質量的恢復過程不是自然而然出現,它需要政府下決心制定和推行相關政策,並將公眾對此問題的關注轉化為對相關政策的支持和自覺執行。為避免災難再次出現,並最大限度保障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需進行嚴格管理並對相關領域科技創新進行有力投資和推廣,這是治理環境問題的可行途徑。

㈧ 英國人威廉在長城撿垃圾22年,景區的環境治理為何這么難

我認為出現景區難治理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素質有待提高。先說說我自己的經歷,我大概是4年之前爬過長城,當時是趕著十一長假過去的,除了人頭,往地上瞅就是垃圾,而且當你看到別人扔垃圾的時候,你特別厭惡,連帶著還會譴責他的素質。

我認為改善景區環境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式,第一個方式就是多備一些垃圾桶,將垃圾桶的間隔盡量減小,這樣有的人就會將垃圾扔到垃圾桶內。同時,也要保證垃圾桶有足夠的容量,本身長城的客流量非常的大,有可能導致垃圾桶過滿扔不下,改為扔在地上的情況,另一個方式是採取罰款的形式,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隨地扔垃圾的情況,有的時候通過道德約束不見得奏效,但是用罰款硬性約束還是可以的。

㈨ 大氣污染的治理如何進行

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大氣層的主要變化及環境問題可以歸結為3個方面:1.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氣候變化;2.大氣臭氧層破壞;3.酸雨和污染物的越界輸送。為了保護全球大氣環境,改善本國的環境質量,一些國家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制定了新的計劃。1996年,英國政府宣布實施為期10年的「全國空氣質量戰略」計劃,以使下個世紀英國的空氣變得清新。據統計,英國約20%的車輛造成了80%的汽車廢氣污染。為此,英國政府將授予地方政府權力以監督污染嚴重的汽車,地方政府將有權攔截這些汽車並起訴車主,地方政府還將有權封鎖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的交通,對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實施檢證制等。汽車排放的廢氣是目前英國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治理汽車廢氣污染已勢在必行。英國環境部說,空氣污染每年使3000多英國人喪生,僅用於治療因空氣污染而引起的疾病的醫療費用每年就達23億英鎊。

我國已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修正後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並已在制定履行這些國際公約和議定書的國家行動方案。我國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防止大氣污染和保護大氣層是一項長期任務。

我國的資源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將長期存在,控制煤煙型大氣污染將是我國大氣污染控制的主要任務。其次,是注意和控制機動車輛的尾氣排放。目前,在大氣污染控制和酸雨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幾乎所有城市都存在煙塵污染問題,冬季的北方城市尤為嚴重。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增長,並形成南方大面積酸雨區,已對森林、土壤、農作物和建築造成危害。先進實用的控制技術仍十分缺乏,脫硫技術目前僅限於試驗及示範工程,尚未大規模實際應用。中小型工業鍋爐和爐窯的煙塵治理技術尚需新的突破,適合我國國情的致酸物質實用控制技術也十分缺乏,工業化起點低,生產規模小,污染物排放量大。如大電廠中小型發電機組的發電煤耗高出發達國家約30%;大量中小型水泥廠的水泥排塵量在3.5千克/噸的水平。

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相當困難,過去20年全面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只佔20%左右,而真正達到先進生產技術和現代管理水平的更少。歷史欠賬多,資金缺口大。對我國老的工業企業污染進行治理,費用至少需要2000億元左右,籌集這樣一筆資金是困難的,對於這類企業的污染治理必須走技術改造、清潔生產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道路。已經頒布的排放標准實施不力,主要是缺乏資金,缺乏測試設備,管理手段也不配套。適於我國大氣污染控制的宏觀調控政策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現有政策制度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缺乏協調,限制了政策、制度在大氣污染控制管理中的作用,缺乏有效的能源價格機制和環境經濟政策。

㈩ 近年來,我國的霧霾問題比較嚴重,面對治理環境問題,我們可以採取英國的哪些做

近年來,我國的霧霾問題比較嚴重,面對治理環境問題,我們可以採取英國的哪些做?
環境污染 環境保護 霧霾 空氣污染 英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