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措施
① 黃河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處於發展過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響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於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據我國北方沙漠化地區自然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特點,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經驗,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須本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目標,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進生產發展的資源節約型、適度開發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經濟體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體措施上,在農牧交錯地區可針對沙區中居民點、耕地、草場相對分散分布的特點,可以生態戶為基礎,採取天然封育,調整以旱作農業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擴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約經營水土條件較好的土地,並和營造防風沙林帶、林網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間地營造片林或封育相結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區,除了合理確定草場載畜量,輪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飼料基地外,還應與合理配置水井,確定放牧點密度,修建牧道等結合起來;在乾旱地帶,要以內陸河流域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確定用水計劃,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內部護田林網、綠洲邊緣喬灌結合的防沙林帶和綠洲外圍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治體系。
許多實踐證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達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續利用的目的的。以陝西省榆林地區為例[5],據史書記載,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區還是個林草茂密,宜農宜牧之地。後因歷代征戰摧殘,亂砍濫伐,植被覆蓋率僅有
1.8%,流沙已越過長城,逼近榆林城。據調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時間里,有近
13.4萬hm2
農田和草場院由於沙漠化而被放棄,11.3萬hm2
農田和
26.7萬hm2
草場受到沙漠化的威脅,產量和載畜量低而不穩。自
50
年代以來,通過統一規劃、調整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堅持以治沙造林、保護和發展農牧業為主導,取得了很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從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積達
74.0萬hm2,恢復和改良草場
66.7萬hm2
多。糧食總產量
1990
年較
1950
年增產
6
倍,大家畜由
7.6
萬頭增加到
36.3
萬頭,羊由
36
萬只增加到
150
萬只,活立木蓄積
340萬m3,價值
7
億多元,有
5
萬多農戶脫貧致富。
② 風蝕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
目前常見的風蝕荒漠化防治措施有生物措施、化學措施、機械措施和耕作措施。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可以將這些措施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起來使用,以達到理想的防風固沙效果。
(一)生物措施
其形式主要有營造防風林、防風草帶,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度、改善植物群落結構,利用生物性結皮保護地表等。
1.構建防風林帶
防風林可使近地面的氣流抬升和增加空氣阻力,降低地表風速,是改變風蝕動力因子的一種常見措施。防風林除具有降低風速、防風固沙作用外,還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和氮含量,改變林下生境,使林下形成較好的生態環境,提高土壤生物量,增強土壤的抗風蝕性。
防風林措施利用的是系統理論中的隔離機制,即在風沙流通路徑上人工設置條帶狀障礙物,將相對較大的風沙流系統分解為多個小系統,或者減弱風沙物質在系統中的流通量和流通速度,從而減小風力侵蝕的危害程度。
防風林的行距、樹高、疏透度、林帶走向、帶間距以及有無灌草搭配等參數,都會對其防風效果產生影響。防風林疏透度是影響防風效果的重要因素:疏透度太低,氣流被抬升,風的動能得不到有效的衰減,風速會在較短距離內得以恢復;疏透度太高,大部分氣流會透過林帶,防護效果也不好。林帶走向應垂直於風向,長度應大於所需要受保護區域的長度,其間不能留有空隙。林帶應有一定的寬度,帶內的林木應交錯栽植。所選擇的樹種應有很強的適應性,以速生、高大且生命周期長的樹種為宜。如果防護林帶搭配灌、草,形成相對完善的垂直「層片」結構,則能更為有效地降低風能,同時還能增加地表覆蓋度,提高其抗風蝕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①在許多風蝕地區,大風天氣多發生在冬、春季節,恰是防風林枝葉稀少的時期,其防護效果並不理想;②風力侵蝕大多發生在水分匱乏、土壤貧瘠的乾旱地區,其自然條件可能並不適宜大面積、高密度的喬木存活,因此,這些地區的防風林是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不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構建,還要長期靠人工維護,如定期進行灌溉、間伐、補種等;③要形成一個能充分發揮防風固沙功能的成熟防護林帶,需要較長的周期。
2.增加植被覆蓋度
從區域尺度來看,防風林多為線狀,覆蓋范圍有限,其主要功能是降低風速或在顆粒搬運過程中對其進行截留,對呈面狀分布的廣大侵蝕區無明顯的保護作用,屬於防治風力侵蝕的一種「被動」措施。要想有效防治風蝕荒漠化,還需要從風力侵蝕的源頭抓起,提高侵蝕區的抗風蝕能力。
通過植被建設增加植被覆蓋度是一種有效改善侵蝕區下墊面性狀的生態措施。由於植被具有覆蓋地表以避免沙粒裸露、提高粗糙度高度、降低風速和阻擋沙塵等作用,在侵蝕區增加植被覆蓋度,可對地表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使其免於風蝕。此外,植被覆蓋度的增加還可減少土面蒸發,增大土壤含水量,營造相對濕潤的小氣候環境,增加空氣濕度,改善土壤結構等,從而提高土壤的抗風蝕性能。
具體的植被建設措施有封育、修補和重建三大類。封育是指人工設置圍欄或劃定保護區,禁止出現有損於植物繁衍的人類活動行為,使現有植被與土壤獲得一個休養生息和自然恢復的過程;修補是對已受損但不能只憑自身再生能力予以恢復或恢復速度太慢的植被採取的措施,具體措施有人工補種、引進外來物種、改良植物生境條件等;重建就是遵循生態學的規律,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條件,疊加各種人工栽培措施,形成一種自然-人工復合植物群落的過程。
由於風蝕區植物生存環境惡劣,在植被建設中應特別注意植物物種的選擇。那些生長速度快、能進行克隆繁殖的植物是先鋒植物的首選,它們能快速適應荒漠區的生境特點,並可通過自身繁殖形成覆蓋層,保護土壤免受風蝕,並能改善土壤結構,為後繼物種的入侵定居提供基礎。另外,還要注意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種的搭配,使不同物種的根群位於地下生境中的不同層次,這樣既可以實現對地下生境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地表植被的層片結構盡可能完善,又可以避免植物根群擁擠在地下生境的同一層內,產生對資源的過激競爭而導致存活率較低、生長狀態不佳和土層養分的不足。
3.促進生物結皮形成
生物結皮是由不同種類的苔蘚、地衣、藻類、真菌以及細菌等生物與其下層的土壤共同形成的一個復合生物土壤層,厚度約為1~10cm,在其地下部分,苔蘚和地衣的假根、真菌菌絲和藍藻絲狀體交互作用,能夠固定土壤顆粒。生物結皮可通過固結土壤顆粒以增加土壤表面的抗風蝕性,還可提高粗糙度高度,覆蓋可蝕性顆粒等,從而保護地表免於風力侵蝕。因此,創造適宜的水土條件,促進生物結皮的形成,並進行相應的管理和維持,是防治風力侵蝕的一條途徑。
目前,生物結皮的抗風蝕性能已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但生物性結皮對地表的保護作用也有其脆弱的一面:①生物結皮的形成是一個自然過程,需要較長的周期,通常為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而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技術促進其發育;②生物結皮的結構相對比較脆弱,並且受到破壞後,抗風蝕性急劇減小。
(二)化學措施
化學固沙是將化學制劑噴灑到土壤表面,從而固定沙物質的一種工程措施。土壤表面的沙物質經化學材料處理後,可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保護層或固結層,一方面保護地表免遭風力侵蝕,另一方面其光滑的表面能使風沙流順利輸移,防止產生積沙。
常用的固沙材料有石油類產品、高分子材料固沙液以及無機材料等。前蘇聯早在1934年就開始進行瀝青乳液固沙試驗,後來又進行了聚丙烯醯胺材料固沙試驗,隨後相繼出現了不同的固沙制劑。目前,採用化學材料固沙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成本相對較高,易受風沙流侵蝕而影響固沙效果,並且有些材料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等。
(三)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而有效的抗風蝕形式,主要通過增加土壤表面的粗糙度高度、減小風速、阻擋風沙流、覆蓋地表、阻隔可蝕性顆粒的裸露等方式對土壤起到保護作用,其方法多樣,可以使用的材料也很多,而且使用時幾乎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簡便易行。
1.風障、沙障
風障和沙障是用來減小風速、阻擋流沙的障礙物。風障和沙障可使下風向的區域免於風蝕和流沙堆積。防風林就是一種大型的生物風障。風障和沙障的製作材料也很多,例如用一般的建築材料做成的防沙牆、用植物枝幹製作的防風阻沙柵欄等。
2.地表覆蓋
地表覆蓋是一種用特定材料覆蓋地表以避免風蝕的方法。該措施可減小地表風速、避免可蝕性顆粒裸露、固定土壤顆粒等。用礫石覆蓋地表是我國西北地區經常使用的一種防風蝕方法。草方格固沙也是一項非常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其材料來源相對充足,方法簡便易行,鋪設區域可大可小,而且不受地域或氣候條件的限制,固沙效果顯著,曾成功用於包蘭鐵路沙坡頭段、京通鐵路和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防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用農作物秸稈覆蓋地表,該方法不僅可以減小風蝕,還可增加農田土壤養分。早春使用地膜覆蓋種植,也是減少農田風蝕的有效辦法。
(四)農業措施
農業措施是指利用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增大農田的地表覆蓋度和土壤的團聚性,提高土壤的抗風蝕能力。
1.保護性耕作
傳統的耕作方式由於土地翻耕後土質松動,增加了土壤表面的可蝕性顆粒;同時也由於耕作後地表起伏較大,湍流增加,風蝕率往往很大。實踐和研究表明,免耕可以有效保持土壤的聚合體結構,提高其抗風蝕能力。我國河北北部風蝕性農田的研究結果表明,免耕可以使地表的沙塵通量減少14%。利用耕作措施形成的粗糙壟溝也可限制土壤顆粒的移動。
2.留茬
在農田中保留農作物殘茬,可把裸露農田分割成條田,形成擋風、截土的屏障,起到有效的防風蝕作用。農作物殘茬還能截雪、截雨,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其抗風蝕能力。研究表明:麥田留高茬(20~30cm)可以使地表粗糙度提高12倍,近地風速降低50%,風蝕量減小80%,土壤含水率比傳統方法高10%~15%。在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和豆類的地區,通過與禾穀類作物帶狀留茬間作、輪作的方式,可以進一步擴大作物殘茬覆蓋的防蝕作用。
3.灌溉
對於我國大部分風蝕荒漠區,大風天氣多發生在冬、春季節。而在春季時,地表已經解凍,土壤乾燥、顆粒間固結程度低,抗風蝕能力差。此時對農田進行灌溉,增加土壤含水量,是減小風蝕的有效辦法。
③ 我國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什麼
農業防治的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品種、輪作、深耕滅茬、合理施肥、合理灌溉、調節種植期、採用嫁接技術等。如合理輪作能夠預防土傳病蟲害,也就是通過與病原菌的非寄主作物輪作來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輪作的作物可以是蔬菜,也可以選擇其他作物。嫁接技術的目的也是為了減輕和避免土傳病害、克服連作障礙。如茄子的主要土傳病害有青枯病、黃萎病、枯萎病等,某些砧木高抗黃萎病,比較抗青枯、枯萎病和線蟲病,抗重茬,嫁接親和性好,根莖發達,長勢旺盛,是茄子嫁接的適宜砧木。另外,近年來隨著我國設施栽培的發展,黃瓜、冬瓜、苦瓜、西葫蘆等蔬菜也相繼採用嫁接育苗,報道比較多的是以黑子南瓜作為砧木。
④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1、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2、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拓展資料: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也就是人為濫砍樹木,使破壞土地平衡,變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土地荒漠化: 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在乾旱和亞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別不大,但荒漠化嚴重程度要高。
⑤ 荒漠化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和意義是什麼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⑥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一、合理利用水資源:1、在農作區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鹼化;2、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畜生的大量無序增長;3、在乾旱的內陸地區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1、乾旱地區的綠洲地區: a、應在綠洲外圍的沙漠邊緣地帶進行封沙育草;b、在綠洲前沿地帶營造喬、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積極保護、恢復和發展天然灌草植被);c、在綠洲內部建立農田防護林網,組成一個多層防護體系。2、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樹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攔截沙源、鞏固流沙、阻擋沙丘前移。 三、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宜地、宜牧則牧:1、現有林地應該作為防護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毀林開荒。2、綠洲邊緣的荒地與綠洲之間的灌草地帶,不能盲目開墾,主要用於種樹種草,發展林業與牧業。3、對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四、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解決農牧民的能源問題的途徑:如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五、控制人口增長: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對荒漠化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⑦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一要突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二要遵循市場規律,建立防治荒漠化的利益導向機制,充分調動各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三要加強科學研究,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四要把防治荒漠化與發展沙區經濟結合起來,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五要強化破壞生態環境的法律責任,加大執法力度;六要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認真履行國際公約。
⑧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先易後難、先急後緩,重點突破、注重實效」。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
整體布局、長遠規劃的原則。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試驗示範轉向整體控制, 制定整體方案,長期規劃。
分區治理、突出重點
重點抓好京津周邊地區、農牧交錯帶、草原帶、荒漠綠洲帶等四個區域。抓好3-5月起風沙的關鍵時期。
防治用結合,以防為主
改變「重治理、輕預防」的舊思路、舊方法,以防為主。